01.30天学完高中物理 第一讲讲义
高一物理第一节讲解
高一物理第一节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高一物理第一节讲解”,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物理学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物理知识和学习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讲解,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此外,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物理知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速度、加速度等,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3)了解物理学研究方法,如实验、观察、推理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4)学会使用基本的物理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体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能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克服问题;(4)通过团队合作、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开学第一课授课课件
实验操作技巧
02
掌握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规范操作步骤,确保实验安全。
数据处理与分析
03
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正确解读实验结果,得出科
学结论。
课程展望与建议
05
未来物理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学面临新的挑战,如量子计算、暗物质和暗能量等前沿 领域的研究需要更深入的探索。
机遇
建议
教师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关注物理学的前沿动态, 以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引入课堂。
期望
期望教师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多 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THANKS.
医学成像
医学成像技术如X光、超 声波、核磁共振等,都是 利用物理学的原理来诊断 疾病。
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工程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同 时数学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物理学是工程学的基础,工程学的发 展离不开物理学的原理和技术。
化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物理学与化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两者在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方面有 交叉。
掌握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规律
课程大纲概览
01
02
03
04
第四章:光学基础
了解光的折射、反射和干涉的 基本规律
学习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及应 用
掌握光谱分析的基本方法
物理学简介
02
物理学定义与历史
物理学定义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 结构、相互作用以及运动规律的自然 科学。
物理学历史
课程大纲概览
第一章:力和运动 掌握力的概念、性质及单位
高中物理第1课讲解
高中物理第1课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高中物理第1课讲解”,主题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科学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物理学的研究范畴、物理量的基本单位和测量、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起源、发展及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物理量和单位,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物理现象的探究。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物理知识,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科学素养。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范畴和物理学史,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及其换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单位进行物理量的计算和描述。
(3)学会使用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对物理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究。
(4)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注重课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01.30天学完高中物理 第一讲讲义
考虑方向。
限
(1) 人 能 感 受 到 加 速 度, 比 如 电 梯 向 上 加 速 时, 加 速 度 越 大, 人 感 觉 到 越“ 沉”; 急 刹
5. 匀速直线运动
有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6. 变速直线运动
技 司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科 公 7.“微元”思想
【思考】在 v − t 图象中,速度的方向又如何描述?
质 科 公 ② a = ∆v ,即为图中直线的斜率; ∆t ③在上面我们已知,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即 v − t 图象中的线下面积,那么匀变速
京 育 限 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否也是 v − t 图象中的线下面积呢?如图所示:
北 心教 技有 司 甲 某物体以初速度 v0 做匀变速直 质 科 公 线运动的速度 --- 时间图像。
北 教 有 的位置坐标 xA = 3m ,若它运动到 B 点,则此刻它的坐标 xB = −2m 。
心 技
京质 育科 (一维) (二维) (三维)
北 心教 1
质
司
30 天学完高中物理
公
第一讲 运动学 1
4. 质点(模型)
限
运动质点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轨迹的长度叫做路程。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2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但可以有体积),这时我们只突出“物体具
33333333333
有 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之为质点。
在运动学中质点的一般条件:研究的问题的距离远大于物体直径(或线度)。
二、速度
1. 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 v 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 x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 t 的比值。 (3)公式: v = x t
高中物理第一课讲解
高中物理第一课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高中物理第一课讲解”,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价值,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物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认知能力。
此外,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实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如力、能量、运动等;(2)掌握物理量的基本单位和常用物理量的换算;(3)了解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4)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5)培养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研究过程和方法;(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物理规律;(4)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学会倾听、交流、分享,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5)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认识到物理学科的价值;(3)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养成勤奋刻苦、善于思考的习惯;(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5)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等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
物理上课讲义1
PAOLO SARTORIpaolo.sartori@unipd.itwww.pd.infn.it/~psartoriInformazioni suProgrammi, Regole di esamedate esami e laboratorioLezioni in formato .pdfRisultati esamihttp://axpbib.pd.infn.it/cgi-bin/info/FISICA/printlisteesami.exe –consultazione liste d’esame ––iscrizione a liste d'esame––iscrizione a laboratorio ––materiale didattico laboratorio–Testi di riferimentoFISICA 1Halliday,Resnik,Krane Casa Editrice Ambrosiana (CEA)PROBLEMI di FISICA 1Pavan Soramel risolti e commentati (CEA)ELEMENTI di FISICA 1P. Mazzoldi, M. Nigro, C. Voci, (SES)Testi per consultazioneFISICA 1W.E.Gettys, F.J.Keller, M.J.Skove(McGraw-Hill)M. Alonso. E. Finn (Masson)Serway(SES)Iscrizione al Laboratorio di Fisica 1dal23 febbraio al9 marzohttp://axpbib.pd.infn.it/cgi-bin/info/FISICA/printaggiungistudente.exe consultazione e iscrizione ad una lista d'esameISCRIZ LAB FISICA 1 ING CIVILE SQ. 21° turno 8.30 –10.302° turno 10.30 –12.30Presso Aule Lab Fis1 in Via Loredan101a esperienza martedì21 aprile2a esperienza martedì 5 maggio3a esperienza martedì19 maggioModalità per superare l’esame:prova scritta + idoneità laboratorio + (esame orale) Per le regole vedere nel sito le istruzioni corrispondenti due prove scritte di accertamento intermedie :1a prova16 aprile ore 8:302a prova11 giugno ore 8:30Superamento prova scrittaprove di accertamentomedia nei due compiti18/30(con voto minimo 15/30)sessione normalevoto minimo 18/301° appello scritto15 giugno ore 9:00 2° appello scritto29 giugno ore 9:001° appello orale18 giugno ore 8:30 2° appello orale 2 luglio ore 8:30Appelli successiviappello scritto31 agosto ore 9:00 appello orale 1 settembre ore 9:00 Corso di recupero (esercizi)a BressanoneProva scritta finaleLa prova scritta vale per1 annoPer votazione tra 18/30 e 21/30 sono ammesse2 prove oraliFisica 1Meccanica del punto materiale Meccanica del corpo rigido e rotazioni Statica dei fluidi (cenni)TermodinamicaIl compito primario della Fisica:-osservare i fenomeni naturali con spirito critico-descriverli ricercando i rapporti causali ( causa –effetto )alla base dei fenomeni-formulare leggi il più generali possibili adatte a descrivere ifenomeni osservati.La FisicaPer studiare un determinato fenomeno si segue ilMetodo Sperimentale-Osservazione critica del fenomeno e sua descrizione fenomenologica-Descrizione quantitativa del fenomeno:Individuare e definire opportunamente le grandezze fisicheche intervengono (esempio: lunghezza, tempo,……)-Eseguire una misura in modo chiaro e ripetibile-Trovare una relazione matematica tra le grandezze fisiche definiteNote:Grandezza fisica è l’ente al quale sia possibile associare in modo univoco un numero mediante un procedimento chiamato operazione di misura.Al terzo punto del Metodo sperimentale, si prevede di“ Eseguire una misura in modo chiaro e ripetibile “Cosa si intende con“ misurare e misura“Misurareconfrontare tra loro grandezze omogenee, ovvero della stessa specie (Grandezze omogenee sono quelle grandezze fisiche che possono essere misurate attraverso le stesse operazioni sperimentali.)Misurail numero che esprime il rapporto tra la grandezza di una data specie ed una grandezza omogenea scelta come unità di misura Supponiamo di voler misurare la lunghezza del lato di un tavolo……Criteri per la definizione diUnità di misura1.Le u. di m.devono essere ragionevoli,né troppo grandi nétroppo piccole2.Si devono costruire , per ogni u. di m., dei campioni chedevono essere riproducibili e invarianti nello spazio e nel tempoPer ogni grandezza fisica si dovrebbe quindi definire una opportuna u. di m..E’ possibile definire un numero limitato di grandezze fisiche da cui derivare ogni altra grandezza ?Unità di misura di baseConferenza Generale dei Pesi e Misure (1961)TempoLunghezzaMassaTemperaturaCorrente elettricaIntensità di luceMoleSistema Internazionale MKS Grandezze Dimensioni Unità di misura(Simbolo)(MKS) Lunghezza L metri (m) Massa M chilogrammi (kg) Tempo T secondi (s)Tempo:il secondo (s)è il tempo che impiega un atomo di Ce133ad eseguire 9192631770 oscillazioni complete. (orologi atomici)Lunghezza:Il metro (m)è la distanza percorsa dalla luce nel vuoto in un intervallo di tempo pari ad 1/c = (1/299792458) s(La definizione di metro dipende da quella di secondo e dal presupposto che la velocità della luce nel vuoto sia sempre costante e pari a c)Massa:Il chilogrammo (kg)è definito come la massa di un cilindro di Platino Iridio conservato a Sévres(Parigi)E’ possibile ora ricavare le u. di m. di qualsiasi grandezza fisica a partire da quelle fondamentali, utilizzando le relazioni matematiche che le legano ad esse.Esempi:Area A = l1·l2l1[L] , l2[L]A[L · L] ÎÎArea A [L2]Îm2Volume V [L3 ]Îm3Densità ρ = massa / VolumeÎ[M L-3]Îkg m-3 Velocità v = s / tÎ[L T-1]Îm / s Accelerazione a = v / tÎ[L T-1 T-1]Îm / s2 Forza, pressione, energia, potenza, velocità angolare, frequenzaCINEMATICAStudia le leggi che legano le due grandezze fisiche fondamentali (intuitive)spazio e tempoLa parte della Fisica che studia il moto dei corpi si divide inCinematica e DinamicaCinematica del punto materialeMoto in una dimensioneMoto in due dimensioniCinematica del punto materialeMoto in una dimensionePunto materiale:qualsiasi corpo può essere rappresentato con un punto materiale quando le sue dimensioni si possono considerare trascurabili rispetto alle dimensioni degli oggetti che lo circondano o dello spazio in cui si muove.Approssimazione !!!!Il punto materiale èun’entità idealizzata: non ha cioèné estensione né struttura internaSi possono trascurare i moti di rotazione assialiEsempi:I pianeti nel loro moto attorno al SoleUna piccola bilia di vetro su di un tavolo da ping-pongetc….TraiettoriaÈ il luogo dei punti occupati istante per istante dal puntomateriale nel suo moto(ovvero curva geometrica che rappresenta il percorsoeffettuato dal punto materiale)Esempi:Legge oraria del motoÈ la funzione s = s(t)che descrive la legge con cui varialo spazio percorso dal punto materiale lungo la traiettoriain funzione del tempo.Esempi di leggi orarie:s = 4.9 t2s = 0.5 t2+ 5 ts = s0cos ( ωt )Îcaduta di un graveÎMoto acceleratoÎMoto armonicoVelocità media < v > =sB-sAEsempi:Un’automobile percorre una strada lunga 20 km in 15 minuti. Calcoliamo la velocità media dell’auto.s = 20 km; t = ¼ h Îv = s / t = 80 km/hCalcoliamo la velocitànel sistema MKS:v = 80 km/h = 80 (1000 m) / (3600 s) = 22.2 m / sCalcoliamo la velocitàmedia per un sasso che cade con legge oraria s = 4.9 t2nel vuoto tra l’istante iniziale ed il tempo t = 10 sAl tempo t = 0 s s = 0 mAl tempo t = 10 s s = 4.9 x 102 m = 490 mv = 490 / 10 m/s = 49 m/sSe consideriamo la velocità istantanea, potremo calcolare gli spazi percorsi in tempi molto piccoli, infinitesimi:ds = v dtSommare tutti questi intervalli infinitesimi equivale a calcolarne l’integrale tra i tempi t i e tfposto s i = 0 e t i = 0 , s = s f e t = t fs = v tIn particolare,se v è sempre costanteEsempiUn punto materiale si muove di moto uniforme su traiettoria circolare e compie30 giri completi in20 minuti con velocitàv = 15 m/s. Calcolare il raggio R della traiettoria.s = 30 x 2 πR = 60 πRs = v t = 15 m/s x 1200 s = 18000 m60 πR = 18000 ÎR = 300/π= 95.5 mDue treni partono dalle stazioni A e B in versi opposti con velocità note, diverse ma costanti.Se la distanza tra le due stazioni è L,dopo quanto tempo si incontreranno i due treni?s A = vAts B = vBts A + sB= LNel caso della caduta di un grave, avevamo trovato le legge temporale concui varia la velocità:v = 9.8 tIn questo caso l’accelerazione cui è sottoposto il corpo risultaa = dv/ dt= 9.8 m/s2 = cost!!!!Procediamo ora in senso contrario e cerchiamo la legge oraria con cui variano la velocità e lo spazio percorso in un moto in cui l’accelerazione è costante.Dalla definizione di accelerazione istantanea, vediamo che in un tempo dt si ha una variazione di velocitàdv= a dtIntegrando si ottiene:Se a è costPosto v i = v 0 e t i = 0 , v = v f e t = t fv = v 0+ a tCalcoliamo ora la legge oraria del moto a partire dalla definizione di velocità:Paolo Sartori Dipartimento di Fisica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dova Lezioni di Fisica 1 per Ingegneria Civile 2asquadraPosti t i = 0t f = t s i = s 0, s = s fla legge oraria del moto uniformemente accelerato risulta:A cui va aggiunta la legge oraria per la velocitàLe analoghe equazioni per il moto uniforme si ottengono dalle precedenti ponendo a = 0 e v = cost∫t f t i a t dt =½ a (t f 2 -t i 2)Esempi e riflessioniCalcoliamo la velocità con cui un grave che cade da un’altezza di 10 m raggiunge il suolo. Sia v 0= 0a = g = 9.8 m/s 2v = g t Il tempo di caduta non è noto, ma si può ricavare dall’eq.oraria del moto:s = ½ g t 2t = (2 s / g ) ½ = 1.43 s, da cui v = 9.8 x 1.43 = 14 m/sSupponiamo ora di lanciare dal suolo lo stesso punto materiale con velocità v 0= 14 m/s Calcoliamo l’altezza a cui arriverà il punto materiale.Questa volta abbiamo un moto uniformemente decelerato per il quale cerchiamo v f = 00 = v 0–gt, da cui t = 1.43 sIl corpo impiega dunque lo stesso tempo a raggiungere la massima quota, che risulta esseres = v 0t -½ g t 2 = 10 mIl moto è simmetrico al precedente。
(精品讲义)新高一物理衔接课程-第1讲-序
第1讲序一、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可用十六个字形象描述:“宇宙之谜、粒子之微、万物之动、日用之繁。
”“宇宙之谜”是研究宇宙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宇宙资源,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是我们研究宇宙的代表人物。
“粒子之微”就是我们不仅仅要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物质的运动,还要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运动,比如现在提出的纳米技术,是在10-9m的尺度上研究物质运动。
“万物之动”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日用之繁”意思是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二、物理学的两个重要特点1. 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 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并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物理知识结构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原子物理五个部分。
力学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
比如说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
再如,我们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电磁学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
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
初中电学假定电源两极电压是不变的;高中电学认为电源电极电压是变化的。
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
热学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
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四、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要跨越的阶梯1. 从简单到复杂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通常被理想化,高中则要复杂很多,比如从光滑平面的匀速直线运动到考虑外力作用的变速运动,从直线运动到曲线运动,从单个物体到连接体问题,从理想电表到实际电表,从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考虑电源的内阻),从纯电阻到非纯电阻,从光的直线传播到折射、衍射、干涉,等等。
精品教案精品课件‖高中物理第一课力学
精品教案精品课件‖高中物理第一课力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力学》部分,具体包括第1节“力与运动”,涉及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和简单运动学公式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能运用简单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学基本分析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简单运动学公式。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运用,运动学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滑轮、砝码等)。
2. 学具:学生笔记本、教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简单运动学公式。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简单运动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
3.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运用力学知识分析问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力学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力学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学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牛顿第一定律4. 简单运动学公式5.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高中物理第一课课件
高中物理第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物理学导论》,内容包括: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的分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学的应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2. 物理学的分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3.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分析、数学建模等;4. 物理学的应用:科技、生活、环境、能源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分支和研究方法;2. 认识到物理学在科技、生活等领域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2. 教学重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书材料;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2. 新课内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2)物理学的分支:介绍各个分支的研究内容;(3)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举例说明观察、实验、理论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4)物理学的应用:展示物理学在科技、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实例;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六、板书设计1. 高中物理第一课物理学导论2. 内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2)物理学的分支;(3)物理学的研究方法;(4)物理学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2)列举物理学的主要分支;(3)举例说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4)谈谈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物理学起源于古希腊,经过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体系;(2)物理学的主要分支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3)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理论分析、数学建模等;(4)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波的应用、光学成像、能源转换等。
第01讲动量-高一物理讲义(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01节 动量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一维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2.理解动量概念及其矢量性。
1.认识一维碰撞。
2.掌握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速度的测量方法。
3.通过实验得到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表达式。
4.会计算一维情况下的动量及其变化量。
5.会计算非一维状态下的物体的动量变化量。
知识点01 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1.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1)碰撞中的特殊情况——一维碰撞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这条直线运动.高中阶段仅限于用一维碰撞进行研究.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只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因此实验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2)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①碰撞前后物体质量不变,但质量并不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我们寻找的“不变量”.②必须在多种碰撞的情况下都不改变的量,才是我们寻找的“不变量”.③猜想: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设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 1′、v 2′.如果速度与规定的正方向一致,则速度取正值,否则取负值.(ⅰ)碰撞中的不变量可能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那么就相应验证:m 1v 1+m 2v 2=m 1v 1′+m 2v 2′.(ⅱ)碰撞中的不变量可能是质量与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那么就相应验证:m 1v 21+m 2v 22=m 1v 1′2+m 2v 2′2.(ⅲ)碰撞中的不变量也许是物体的速度与质量的比值,那么就相应地验证:v 1m 1+v 2m 2=v 1′m 1+v 2′m 2. 当然还有其他可能,依次进行验证.2.实验探究方案【方案1】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的小球实现一维碰撞实验步骤:知识精讲目标导航(1)按下图所示安装实验装置:(2)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质量.(3)速度的测量: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算出小球碰撞前对应的速度;测量碰撞后两小球分别摆起的对应角度,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算出碰撞后对应的两小球的速度.(4)不同碰撞情况的实现:用贴胶布的方法增大两小球碰撞时的能量损失.注意:利用摆球测定的方法: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到摆球在最低点的速度:mgL (1-cos θ)=12mv 2,得:v =2gL (1-cos θ). 【即学即练1】(多选)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不变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悬挂两球的细绳长度要适当,可以不等长B .由静止释放小球以便较准确地计算小球碰前的速度C .两小球必须都是钢性球,且质量相同D .两小球碰后可以黏合在一起共同运动【解析】 两绳等长,能保证两球正碰以减小实验误差,所以A 项错误;计算碰撞前速度时用到了mgh =12mv 2-0,即初速度为0,B 项正确;本实验中对小球的性能无要求,C 项错误;两球正碰后,运动情况有多种可能,所以D 项正确.【答案】 BD【方案2】用气垫导轨完成两个滑块的一维碰撞实验步骤(1)按下图所示安装气垫导轨.(2)调节气垫导轨水平,并使光电计时器系统正常工作.(3)在滑块1上装上挡光片并测出其长度l.(4)在滑块2的碰撞端面粘上橡皮泥(或双面胶纸).(5)用天平测出滑块1和滑块2的质量m 1、m 2.(6)把滑块1和滑块2放在气垫导轨上,让滑块2处于静止状态(v 2=0),用滑块1以初速度v 1与之碰撞(这时光电计时器系统自动计算时间),撞后两者粘在一起,分别记下滑块1的挡光片碰前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 1和碰后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 2.(7)先根据v =l t计算滑块1碰撞前的速度v 1及碰后两者的共同速度v ;再计算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并比较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的矢量和.【即学即练2】在利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中,下列哪些因素可导致实验误差( )A.导轨安放不水平B.滑块上挡光板倾斜C.两滑块质量不相等D.两滑块碰后连在一起【解析】A项中,导轨不水平将导致滑块速度受重力分力影响,从而产生实验误差;B项中,挡板倾斜会导致挡光板宽度不等于挡光阶段滑块通过的位移;实验中并不要求两滑块的质量相等;两滑块碰后连在一起只意味着碰撞过程能量损失最大,并不影响碰撞中的守恒量.综上所述,答案为A、B两项.【答案】AB知识点02 动量1.定义: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用字母p表示,p=mv.2.动量的矢量性:动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动量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一致,运算遵循矢量运算法则.3.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米每秒,符号是kg·m/s.4.动量具有相对性: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体的速度可能不同,物体的动量也就不同,即动量具有相对性.通常在不说明参考系的情况下,物体的动量是指相对地面的动量.【知识拓展】动量与速度、动能的区别和联系动量与速度动量与动能区别①动量在描述物体运动方面更进一步,更能体现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②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①动量是矢量,从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方面描述物体的状态②动能是标量,从能量的角度描述物体的状态联系①动量和速度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都是矢量,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且p=mv②动量和动能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且p=2mE k或E k=p22m 【即学即练3】(多选)关于物体的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惯性越大的物体,它的动量也越大B.动量大的物体,它的速度不一定大C.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则其动量也保持不变D.运动物体在任一时刻的动量的方向一定是该时刻的速度方向【解析】动量的大小由质量和速度的大小共同决定,即p=mv,惯性大则质量大,但动量不一定大,选项A错误;动量大的物体,可能是速度大,但也有可能是质量大,选项B正确;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只有在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时,其动量才保持不变,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答案】BD知识点03 动量的变化量1.动量变化量的理解(1)定义: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末动量与初动量的矢量差,即Δp=p ′-p(2)动量的变化量Δp 也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改变量Δv相同.(3)因为p=mv 是矢量,只要m 的大小、v 的大小和v 的方向三者中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动量p 就发生变化.2.动量变化量Δp的计算(1)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只需选定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动量取正,反之取负.若Δp 是正值,就说明Δp 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同;若Δp 是负值,则说明Δp 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2)当初、末状态动量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可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Δp 的大小和方向.【即学即练4】质量为5kg的小球以5m/s的速度竖直落到地板上,随后以3m/s的速度反向弹回,若取竖直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小球动量的变化为()A.10kg·m/s B.10kg·m/sC.40kg·m/s D.40kg·m/s【解析】由题知,取竖直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小球动量的变化为∆p=mv′ mv= 5 ×( 3 5)kg⋅m/s =40kg⋅m/s,故选D。
高中物理第一课课件
高中物理第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物理学导论》,具体内容包括: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详细内容涉及第1节“走进物理学”和第2节“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3. 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模型。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科技发展成果,如高铁、5G通信等,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内容讲解:(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物理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探索物质和能量规律的科学。
(2)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观察、实验、理论分析等物理学研究方法,并结合实例讲解。
(3)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强调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探索自然所付出的努力。
(4)物理学的应用领域展示物理学在能源、通信、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与新课内容相关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物理学的定义2.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3.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4. 物理学的应用领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方法。
(2)举例说明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探索物质和能量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理论分析等。
(2)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电器的工作原理、通信技术、交通工具等。
教案(新课标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讲)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教案(新课标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讲)教案(新课标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讲)§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讨论方法。
二、力量目标 1.在讨论参考系时,能选择是讨论的问题尽可能简洁的参考系。
2.在讨论物体运动时,能否把物体当成“质点”来处理,初步把握科学抽象的讨论方法。
三、德育目标 1.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视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2.渗透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辩证唯物主要思想。
[教学重点] 1.在讨论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质点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在什么状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教学方法]质疑争论法、启发式教学和分析归纳法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观看我们四周的物体:汽车在公路上奔驰,河水在流淌,小鸟在空中飞行,树叶在风中抖动……等等。
还有我们已经知道的地球在我们脚下转动,物体内的原子、分子也在不停的运动。
(提问过渡)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二、新课教学(一)参考系 [同学]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
[老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都在运动的呢?或者说该如何从物理的角度来定义的运动?[同学]同学可能会回答“感觉”(知道是那么回事,就是说不来----分析我们生活中的这种感觉) [老师]汽车在公路上奔驰:汽车从操场的一头跑到了另一头,我们以操场作为标准,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河水在流淌,我们可以以河岸作为比较的标准,河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鸟在空中飞行,树叶在风中抖动,我们同样要以其它物体作为比较的标准,并且它们的位置在变化。
没有比较标准,我们就不好说这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在物理学上,我们就把这个比较的标准物体称之为参考系。
[板书]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比较的另外的物体。
高一物理第一节课讲解
高一物理第一节课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为高一物理的第一节课,主题为“物理学导论”。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发展简史、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为学生搭建物理学科知识框架,为后续物理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对物理学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对物理学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帮助他们建立对物理学科的基本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学的定义,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了解物理学的发展简史,认识到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了解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讨论、举例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曲折性和无限性。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通过物理学的发展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强调物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退一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高一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精品教学讲义—参考系、质点
高一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精品教学讲义—参考系、质点一、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质点的含义。
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景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
2.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初步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了解参考系的概念及其对描述物体运动的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参考系中对同一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体会运动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通过对物体在特定实际情境中的运动的分析,认识和理解质点的含义。
2.通过研究同一物体同一运动的不同方面,掌握物体可看作质点的条件。
3.创设运动情境,通过分析、讨论,体会建构物理模型和参考系的必要性。
二、知识精讲知识点01质点1.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即学即练1】做下列运动的物体,能当成质点处理的是()A.研究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的动作时B.研究风力发电机叶片的旋转时C.研究被运动员踢出的足球的旋转时D.研究从上海到北京运动的火车的路径时答案D解析在研究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的动作时,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把运动员当成质点处理,A错误;研究风力发电机叶片的旋转时,叶片的形状不能忽略,B错误;研究足球的旋转时,足球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C 错误;研究从上海到北京运动的火车的路径时,其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可当成质点处理,D正确.知识点02参考系在描述物体运动时,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即学即练2】如图是体育摄影中“追拍法”的成功之作,摄影师眼中清晰的滑板运动员是静止的,而模糊的背景是运动的,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运动的美.请问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A.大地B.太阳C.滑板运动员D.静止的人答案C解析“追拍法”是跟踪运动的物体,将运动的物体看成静止的,题图图片是运动的滑板运动员被摄影师当成静止的,而用镜头跟踪,所以选择的参考系是滑板运动员,故C正确,A、B、D错误.三、能力拓展考法01何时物体能当质点看待?1.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于研究的问题是无关因素或者次要因素2.关心动作、转动的物体不能当质点看待3.决定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的条件不是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的大小,而是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问题的结果影响是否可以忽略。
人教版高一物理上册讲义(全册)
绪言同学们,大家好!同学们进入高中学习了,欢迎大家学习高中物理,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物理知识,但都比较浅易,需要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大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大家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通过初中的学习,大家知道,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等都需要物理学,并形成了一些交叉学科,如化学物理和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地球物理等等。
当前科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意的课题,如生命科学、宇宙起源、材料科学等等,都与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
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许多高新技术如空间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现代医疗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
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物理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许多与物理学直接有关的重要技术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学们应该怎样学好高中物理呢?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要认真做好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要重在理解学好物理,应该对所学知识有确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
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
获得知识,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
不重视这个过程,头脑里剩下一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条文,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思维也得不到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速度
1. 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 v 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 x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 t 的比值。 (3)公式: v = x t
2. 平均速度 (1)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 x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 t 的比值,叫做平均 速度。 (2)公式: v = x t
3. v − t 图象
5
质
司
30 天学完高中物理
公
第一讲 运动学 1
6
(1)匀速直线运动的 v − t 图象
限 ①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甲、乙两条图线分别
有 表示两物体以5m/s 和12m/s 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技 司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由 x = vt 求出,可由 x − t 图象上直接读出,也可由 v − t 图象求
乙 每两个位置间的位移,近似等于 以 t/5 为底,以速度为高的细高矩 形的面积。矩形面积之和,可以粗 略地表示整个运动过程的位移。
北京 教育 有限 丙 如果各位置的时间间隔小一些,
这些矩形面积之和就能比较精确地 代表整个运动的位移。
炮弹在炮筒中 跳伞者着路时 喷气式飞机着路后滑行
汽车急刹车
5×104(m/s2) 5×104(m/s2) 5×104(m/s2) 5×104(m/s2)
赛车起步 汽车起步 无轨电车起步 旅客列车起步
4.5(m/s2) 约 2(m/s2) 约 1.8(m/s2) 约 0.35(m/s2)
4. 加速度与速度的联系 加速度和速度并没有直接关联,一个物体在某一时刻可以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不为零,也可以 加速度为零而速度不为零。加速度只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有关。
【思考】在 v − t 图象中,速度的方向又如何描述?
质 科 公 ② a = ∆v ,即为图中直线的斜率; ∆t ③在上面我们已知,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即 v − t 图象中的线下面积,那么匀变速
京 育 限 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否也是 v − t 图象中的线下面积呢?如图所示:
北 心教 技有 司 甲 某物体以初速度 v0 做匀变速直 质 科 公 线运动的速度 --- 时间图像。
质 科 公 三、加速度
1. 加速度
京 育 限 (1)物理意义: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333333 北 教 有 要注意的是,不能被加速度的字面意思误导。加速度的本质是速度变化率,
而不是某种速度或是速度的增加量。
心 技 司 (2)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通常用 a 表示。
置矢量)。
北 教 有 位移 S 这个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 且合成与分解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具有这种性质的
心 技 司 物理量在物理学上叫做矢量。
运动质点在一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就是从初位置到到末位置间的距离,其方向规定为:总是
质 科 公 从初位置到指向末位置。
京 育 限 注意:
①若质点沿直线从 A 点运动到 B 点,则位移 S 就是末位置 B 点的坐标减去初位置 A 点
考虑方向。
限
(1) 人 能 感 受 到 加 速 度, 比 如 电 梯 向 上 加 速 时, 加 速 度 越 大, 人 感 觉 到 越“ 沉”; 急 刹
5. 匀速直线运动
有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6. 变速直线运动
技 司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科 公 7.“微元”思想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
1. x − t 图象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轴表示时间 t ,用纵轴表示位移 x ,根据给出的(或测定的)数据, 作出几个点的坐标,用直线将几个点连接起来,则这条直线就表示物体的运动特点。这种图 象称为位移—时间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 x − t 图象右图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自初位置开 始,每小时的位 移都是 50km 的 x − t 图象。 (2)变速直线运动的 x − t 图象 非线性变化的 x − t 图象是变速直线运动。
为了分析清楚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定量的关系,往往采用微元法。也就是去分析经历
育 限 了一段极小的时间 ∆t ,改变了一个小长度 ∆x ,有什么变化。利用几何的知识,就可以解决问
题了。质点的瞬时速度就可以看做在一段极小的时间 ∆t 的平均速度。
教 有 微元法的好处是把曲线变成直线,非线性变成线性,非理想模型变成理想模型,把线性的变 心 技 司 量变成常量。这个也是微积分的一个基本思想。
司 公
更多数学、物理竞赛及自招课程资料,请加QQ咨询:2676273368
第一讲 运动学 1
限
技有 司 第一讲 运动学 1
教育科 有限公 本讲导学 心 技 司 本讲介绍运动学中的几个基本的物理量:机械运动、参考系、坐标系、质点、路程和位移、
时间与时刻、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微元思想、
2. 微元法 为了分析清楚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定量的关系,往往采用微元法。 也就是分析,经历了一段极小的时间 ∆t ,改变了一个小长度 ∆x ,或者一个小角度 ∆θ 之后, 有什么变化。利用几何的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而在这样一段极小的时间 ∆t ,极小长度 ∆x ,或者极小角度 ∆θ 的过程中,变化量由于变化极小,可视为恒量。 微元法的好处是把曲线变成直线,非线性变成线性,非理想模型变成理想模型,把线性的变 量变成常量。这个也是微积分的一个基本思想。 当我们把用微元法把我们不熟悉的物理模型分成许多我们熟悉的微元后,我们再通过“累积” 这些微元就可以“曲线救国”,将之前不熟悉的物理模型理解清楚。比如,速度随时间的累 积就是位移,加速度随时间的累积就是速度,等等。
火箭的速度( m/s ) 50 100 150 ……
汽车的速度( m/s ) 40 35 30 ……
心 技 (2)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 运动。
质 科 【注明】匀变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包括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①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则这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这个“某个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质 科 公 3. 坐标系 一般来说,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按
京 育 限 3 3 3 3 3 3 3 维度分可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如下图一维坐标所示,若某一物体运动到 A 点,此时它
v
=
Ss t
例如,在某一时间内,质点沿闭合曲线环行一周,显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平均速度也为零,
而质点的平均速率是不等于零的。所以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不能等同看待。当质点沿
直线单一方向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而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而不
3
质
司
30 天学完高中物理
公
第一讲 运动学 1
京 育 ②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则这个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北 教 3. 感受加速度与速度
心 4
车时加速度越大,人越容易向前“倾倒”。 (2)人不能感受到速度,比如北京地区的人随着地球自转的速度约为 c,随着地球公转 的速度为 30km/s ,但是我们平常感觉不到。 (3)速度很大时,加速度可以为零,比如光在以 3×108m/s 运动时,加速度为零。 (4)物 体 有 加 速 度, 但 速 度 为 零。 比 如 上 抛 的 物 体 做 减 速 运 动 到 达 最 高 点 速 度 为 零 然 后向下加速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
北 教 有 的位置坐标 xA = 3m ,若它运动到 B 点,则此刻它的坐标 xB = −2m 。
心 技
京质 育科 (一维) (二维) (三维)
北 心教 1
质
司
30 天学完高中物理
公
第一讲 运动学 1
技 司 5. 路程和位移(运动的结果)
科 公 (1)位移
一般来说,当物体从某一点 A 运动到另一点 B 时,尽管可能沿不同的轨迹,
育 限 走过不同的路程(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短),但位置的变化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用一个叫做位移的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教 有 我们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用这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3. 瞬时速度 (1)物理意义:精确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 (3)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有时简称速率。
4. 速率 描述质点的运动,有时也采用一个叫“速率”的物理量;速率是标量。 (1)定义:运动质点所经过的路程与经过该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若质点在 t 时间内沿曲线运动,通过的路程 S(即曲线的长度),则 S 与 t 的 比值叫在时间 t 内质点的平均速率,可表示为
3333333
3333
心 技 司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路程只有大小,没
有方向,这样的物理量叫做标量。位移大小≤ 路程。
质 科 公 位移的代数定义:
位移这个物理量常用 s 或 x 有时也用 ∆x 。位移可这样定义:
京 育 限 位移 = 末位置—初位置。可表示为: S= Rt − R0 (式中 S 是位移, R0,Rt 为初时刻和末时刻的位
科 公 得,如图所示,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就等于位移的大小。
(2)变速直线运动的 v − t 图象
育 限 变速直线运动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两种,其中匀变
3333333
33333333
速直线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如图所示。
质心教 科技有 公司 北京 教育 有限 通过v−t 图象我们可知: 心 技 司 ①图象中纵轴截距,表示初速度的大小 v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