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梁国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诣其父,恰其父不在,孔君平赠糖饼而离去。

儿子不知糖饼为孔所赠,孔问其父何时归,答以出猎未还。

孔又问:“君平何不候父归?”答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幽默中含有峭拔的机智,尖锐的讽刺。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以及课文中的幽默和讽刺。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课文译文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呈现(10分钟)教师用幻灯片或板书,将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关注。

同时,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的语气、神态,体会课文中的幽默和讽刺。

教师及时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对照译文,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

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5.拓展(10分钟)讨论:课文中孔君平的回答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机智应对的故事,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还需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3.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代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如:“杨修是谁的儿子?”“曹操为什么对杨修刮目相看?”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情节,讨论人物关系,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场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杨修,你会如何应对曹操的提问?”“家庭教育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示范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示范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示范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杨氏之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甚美。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段故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同时,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语言的机智和幽默,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已经逐渐适应。

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语言和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杨氏之子》,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杨氏之子回答孔指的巧妙所在,以及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孔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文言文行文简要精当的特点,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感受《世说新语》这本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精练的语言。

语言运用: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思维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审美创造:尝试阅读《世说新语》,激发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

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

课文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

课文配有一幅杨梅插图,与文中“为设果,果有杨梅”相照应。

这是这杨梅引发了主客之间一场风趣的对话。

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杨梅,并理解杨梅是故事中的一个关键事物。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聪”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幅图片分别出自什么故事吗?孩子们真棒,司马光七岁想出砸缸救友的办法,曹冲七岁想出称大象重量的办法,他们的聪明机智让人折服。

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认识另外一个聪明机智的九岁孩子——《杨氏之子》。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大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同学们,读了课题之后,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师:这么说,我姓韩,我就是韩氏之女,你能试试像我这样介绍自己或者同桌吗?2.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吗?这篇文章出自哪里?《世说新语》,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注释知道的。

非常棒,通过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学习文言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男孩如何巧妙地应对别人对他的侮辱。

通过这个故事,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待问题的机智和冷静。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成问题。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一些深刻的道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可能存在模糊之处,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其明确。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学会文中涉及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深刻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情感的体会。

2.教学难点:文中深刻道理的理解,以及对人物情感态度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利用讨论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以便学生跟读、模仿。

2.课文课件,辅助教学。

3.与课文相关的情境道具,用于情境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录音带,播放课文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课文顺序,逐段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跟读、模仿。

在此过程中,对生字词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情境操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21 杨氏之子》,学生能理解本文的主题和情节,掌握相关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理解《21 杨氏之子》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生词和句式结构。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隐含的含义与作者用意。

2.运用生词和句型构建自己的文章。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PPT等。

3.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利用教具或图片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探讨。

2. 学习主要内容•按照教材的顺序,逐段解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蕴含的含义。

3. 拓展•结合生活实例或其他文学作品,拓展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内容•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2. 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或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思考。

3. 作业布置•布置阅读相关资料或写作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21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学生对生僻词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词汇训练,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含义和结构方面需要更多的互动与引导。

进一步的教学中,我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

以上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杨氏之子》的含义和主题;–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熟练朗读课文;–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语;–知道课文中的生动语言和描述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喜爱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庭孝敬的认识和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词语;–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一些意境和情感描写。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板书、课件、教材相关素材。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温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话的含义。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解释生词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讨论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行为对父母的意义和影响。

激发学生对家庭孝敬的认识。

四、拓展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感想和理解。

五、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或故事延续。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整体较好,但在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方面还需加强。

下节课要结合课文内容,加大情感指导,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

以上为教学计划,借此启发学生对于《杨氏之子》这篇文章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涵,继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含义。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21杨氏之子》展开。

故事围绕杨兄弟在父亲买米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分享快乐的情节展开,体现了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主旨。

2.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和情感表演,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角色卡片、分组卡片、录音设备。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阅读材料。

五、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相关小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依次进行师生互动,解答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3. 学习课文(20分钟)•分组卡片分发给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导师式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角色内心情感。

4. 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解释理解。

•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教育意义。

5. 情感体验(20分钟)•演绎课文片段,让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分组讨论,每组用表演形式呈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六、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梳理学生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完成相关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自主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写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1杨氏之子》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杨氏之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杨氏之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杨氏之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五下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本单元重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思维过程,这是对第六单元语文要素“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一个提升与巩固。

再结合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相关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并思考成语、对联、谚语、绕口令等多种语言现象的特点,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因此确定本单元应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教学。

大情境设定为“幽默达人我来当"。

分为四个子任务:1.七嘴八舌讲笑话;2.品味语言享智慧;3.读漫画写生活;4.幽默达人评选会。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甚聪惠”的杨氏之子。

本文的学习对应子任务2,重在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首先是“善听"。

“此是君家果”是在以“杨梅"和“杨姓”的联系开玩笑,杨氏之子听懂了言外之意;其次是“妙答"。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应声答”,反应敏捷;二是也在对方的姓上做文章,同样幽默风趣;三是应答中用了“未闻"二字,委婉、得体,不失礼貌。

【学情分析】文言文语言凝练,不易理解,很多语言有别于现代文的语言习惯。

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及文言文学习经验,有一定的自主理解古文的能力。

但是要尝试掌握文言文的自主学习策略,还需要一个逐步练习实践的过程。

尤其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凝练的文字厘清思维过程,体会语言的智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兴趣,尝试运用风趣语言,不断去锤炼自身语言,有一定的难度。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 教学教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 教学教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杨修之子的聪明才智。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学生学习。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杨修之子的聪明才智,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理解杨修之子的聪明才智,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课文相关资料3.学生分组名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杨修之子的聪明才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入本文,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杨修之子的故事。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

然后请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师进行点评。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杨修之子为什么能够猜到曹操的心思?”“你觉得杨修之子聪明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学到了两首写小孩子的古诗,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

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导入新课1.古人写的诗叫古诗,那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

古文又叫文言文,它语句简短,字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差别也很大。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去学一篇文言文,去认识一个聪慧的小孩。

板书课题。

读一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2.谁知道课题的意思?“氏”指的是(姓氏)。

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姓刘,在古代就称作——那你就是—()之子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1、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你们会读吗?先请大家打开课本48页,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板书:读)2、指名读。

第一次读就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

正音:“为、应”。

3、听老师读。

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

出示课文,生自由反复读读。

男生读,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齐读。

4、大家读得很好。

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板书),把文言文的字词变成一句一句的话来理解。

(课件)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自学课文。

要求 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2.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

三、出示填空,检查自学情况1.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文章主要讲了杨家小儿才()岁,是个()的孩子。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杨姓人家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

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

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

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

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五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同时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

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机智。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感悟语言的艺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分享一首优美的小诗,咱们共同完成。

(师生共读《语言的魅力》)解题师:今天,咱们就走进古代,领略古文的魅力,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杨氏。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汉语寓言故事,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通过他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一个难题,并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本文旨在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汉语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汉语词汇和句型。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词汇和句型,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汉语的故事有一定的陌生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思维能力。

3.能够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词汇和句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五. 教学方法1.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任务型教学:通过完成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运用到实际中,巩固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准备教材和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连贯。

2.多媒体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具,如PPT、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和测试题:准备作业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你们听说过杨氏之子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2.呈现(10分钟)朗读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内容。

然后,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

它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

全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先贤,感受言语智慧。

教学目标:1. 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读通文本,争取当堂背诵。

2. 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读懂古文,欣赏文言语句的表达艺术。

3. 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4.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2.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释题活读,感受文言趣味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古时候一位孩子,他就是——读题“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杨氏之子的“之”是什么意思?那么杨氏之子就是指谁家的孩子?2.学以致用,你们能这样称呼自己吗?你们会这样介绍同学、老师和家人吗?【设计意图:由于孩子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距离的,不是很熟悉文言的表述的。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的文言特点,理解课题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读准节奏,体味文言味道学生自渎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解决文中的两个多音字(1)“为设果”的“为”读第四声为谁准备水果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

(2)“儿应声答曰”的“应”读第四声3.读好文言文,还得读准节奏,刚刚听大家读的时候,发现这两句话读得不准确。

怎么读?(1)孔指以示儿曰(谁指着什么给谁看?读正确节奏)孔/指以示儿/曰(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为家里的鸟,从而读懂节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放入文中同桌之间互读,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杨氏之子》,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核心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题。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故事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故事《杨氏之子》的文本材料。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故事《杨氏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故事(20分钟)学生阅读《杨氏之子》,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关注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步: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第五步: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故事中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五、课堂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下对《杨氏之子》的读后感,包括对主题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

2.鼓励学生画出《杨氏之子》的重要场景或人物形象。

七、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实施。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巧妙地应对曹操的故事。

通过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展现了古代少年智者的形象。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杨修的聪明才智,并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可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太了解,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杨修的聪明才智,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和词语的含义,以及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相关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杨修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杨修的聪明才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配合,体会角色的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篇一: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背诵课文。

3.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懂故事,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在古代梁国,有一姓杨家的孩子九岁了,特别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拜访孩子的父亲,恰巧孩子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把孩子叫了出来,想考验一下他是不是像传闻一样聪明。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孔君平是怎样考验这个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说意思,师归纳)二、初读课文,检查朗读1.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6.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

(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用现代语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找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

(在进行过程中,强调“杨、孔、君、夫子”等关键词,引起学生注意)预设:惠:同“慧”,智慧。

诣:拜访。

乃:就,于是。

示:给……看。

君:您。

古时敬称。

闻:听说。

禽:鸟。

夫子:古诗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君平。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4.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5.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生举手说)二、体会语言的艺术与精妙导语: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觉得哪句话最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妙在哪儿?预设:1.你说杨梅和我是一家,在姓氏上和我开玩笑,我说没听过孔雀和你是一家,也从姓氏上回敬给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笑话,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文章通过讲述杨氏之子孔君平与杨氏的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本课内容具有生动、幽默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代笑话的韵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笑话这类题材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笑话的特点,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言文,并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笑话的魅力,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古代笑话的幽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景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古代笑话的魅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方便学生跟读、模仿。

3.相关资料:搜集一些古代笑话,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如:“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代的笑话,故事中的人物非常聪明,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课时安排•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杨氏之子》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家庭关系,培养学生对父母孝敬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杨氏之子》是一篇讲述杨继盛孝敬父母的故事。

杨继盛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孝敬父母的故事感人至深,让人们明白了孝道的深刻含义。

2.课文理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应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感情色彩。

3.课文背诵: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出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难点:领会文章的感情色彩,理解孝道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阅读课文:让学生先快速阅读一遍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生活化教学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杨继盛的孝心。

3.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于文中情感色彩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询问课前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孝道的认识。

2.引入课文,简要介绍《杨氏之子》的背景。

3.分段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每段的意义。

4.对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每个细节。

5.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加深对于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把握。

6.总结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意义。

第二课时1.进行课文复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课文中的孝道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孝道的内涵。

3.联系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孝顺经历或观察到的孝顺事例。

4.进行课文背诵,帮助学生提升语感和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强调《杨氏之子》的主题和教义。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孝道的认识得到了加深,理解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关系的重视,培养了对父母孝敬的情感。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人生道理。

需要继续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孝道,提升情感品质。

以上是《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开展这节课的教学工作。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公开课一、课堂背景介绍教学内容: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目标: 1. 了解故事《杨氏之子》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环节(5分钟)1.老师介绍本节课的故事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集体朗读生字词语,熟悉故事基本设置。

第二步:故事主体展开(25分钟)1.分段朗读《杨氏之子》,学生跟读。

2.结合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情感解读,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步:角色扮演(10分钟)1.教师布置角色扮演任务,学生自由选择角色分组表演。

2.学生表演后,全班同学互相点评。

第四步: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

2.学生自评课堂表现,提出今后的学习计划。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理解《杨氏之子》中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2.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激发学生的表演激情,展示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方法1.角色扮演表现评价。

2.小组讨论与分享能力评价。

3.朗读和表演评价。

五、课后作业1.完成《杨氏之子》的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2.练习朗读故事中的段落,准备下节课的朗读表演。

本文档即为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公开课的详细内容,希望这堂公开课能够引起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21 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诣其父”的“诣”字,应该读“yì”,不要读成“zhǐ”。

提醒学生注意“禽”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和提。

2.阅读理解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学生尝试读文、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

在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语言运用感受杨氏之子风趣、充满智慧幽默的语言,并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引出课题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又会怎样回答呢?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中智慧的闪现。

我们先去认识谁呢?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杨氏之子)3.理解课文题目。

(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

(《自相矛盾》)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设计意图】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使课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1.学生试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

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

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3)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对,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

(4)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

(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5)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仔细听老师读。

(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是读得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6)教师小结: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3.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指名学生读全文。

教师相机指导文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不能连起来读。

6.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7.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造诣、禽兽)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8.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梁”“诣”和“禽”字。

(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抽出,并重点讲解,能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让学生在朗读中不遗余力地实现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

三、熟读课文,读懂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吗?(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注释。

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4.小组讨论交流:何以得知杨氏之子“甚聪惠”?5.全班交流反馈。

(学生自由交流)6.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生讲故事)7.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背诵课文。

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过程:一、体会巧妙,感受机智1.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为什么他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板书:杨梅——杨家果)(2)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3)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4)再自由读读最后两句话。

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呢?(指名学生回答)(2)我们的回答和杨氏之子相比,你体会到了什么?(杨氏子聪明,语言幽默、有礼貌)3.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课件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第1句话是肯定句,第2句话是否定句)(2)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3)从杨氏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的什么特点?(杨氏子思维非常敏捷,语言也机智幽默)4.理解“应声答曰”的妙处。

(1)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思考了很长时间吗?(马上回答,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2)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的孩子)(3)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学生接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语言训练。

(1)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2)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他的姓,你会用自己的姓说一句吗?(指名学生说)【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创设情境。

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建起语言实践的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之上,没有教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二、发挥想象,熟读成诵1.发挥想象,突出妙处。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看他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将我的姓和孔雀的“孔”联系起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惠,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2)谁能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述孔君平的反应?(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乎!妙哉,此乃可造之才。

”)2.熟读成诵。

(1)教师引导:古人用了短短5句话55个字就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氏子的聪慧、礼貌,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背诵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3.教师小结:文言文《杨氏之子》这个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同学们可以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也可以直接背诵古文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

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积累文言文常用字词,在学生心中留下古文的意蕴。

三、拓展阅读,好书推荐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介绍《世说新语》。

课件出示:《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大夫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集。

2.推荐《世说新语》。

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人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3.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文言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多读)4.教师总结: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儒”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幽默、风趣的智慧语言。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