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导学案)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这两个“而”字,连词,表示假设关 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复习时找找规律, 就会发现,它们的位置很特别,都在主语和谓语之 间。把这两个例句牢牢记住,考试时就不难辨别了。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二、一词多类,分清用法 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 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① 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 鸿鹄之志哉;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⑤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其中例①是实词;②~⑤作虚 词时,各有其不同的用法。“之”作代词时, “其”、“此”、“彼”、“尔”等皆可。一 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 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 所、哉等。

【解析】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目的, ④表修饰,除⑤表原因外,其他都可以换 成“而”,因此都是连词。⑥⑦表凭借的 方法,前者“用、拿”,后者“把”,均 为介词。 【解题指津】除去表原因,解释为 “因为”的“以”之外,凡是能用“而” 替换的都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以”与“因”作介词、连词、动词的辨 别 (1)以 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②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③一鸡瞥来,径进以啄(《促织》)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 记》)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2)因 · 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 论》)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 · 别》) ③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 山》)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 宗十思疏》)

【解析】①②句“因”的后面分别是名词 “河”、代词“之”,它们在句中表凭借, 是介词;③④句“因”的后面分别是动词 “造”、“喜”,在句中理解为连词的 “因为”。 【解题指津】“因”在句中用于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时,“它”是介词; 如果“因”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就是 连词。因为介词常与名词、代词、名词性 短语等构成介宾短语,而连词是不能的。

文言文虚词用法解读

文言文虚词用法解读

文言文虚词用法解读《文言文虚词用法解读》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2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陶潜《陨盗》下面是陶潜的《陨盗》全文: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1)请断句加标点。

(2)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能不能再简洁一些?答案(1)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

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

(2)可再简洁为:蔡裔勇,声若雷。

二盗入室,裔呼,俱陨。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文言文阅读考点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

文言文阅读考点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

文言文阅读考点2。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每年《考试说明》的要求来看,近年来要求越来越降低。

就数量来说,就由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的18个。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立足于“常见”,着眼于辨析和判断“在文中”的用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其命题特点主要是:1.采用分组的方式,4组共考查虚词数为4个,题量较充足。

2.每组二句,着重考查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目的要求往往是: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

3.在考查虚词的同时,并不回避虚词的实词义项。

4.所考查虚词并不局限于《考试说明》中所列的那几十个虚词这一范围。

【高考示例】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虚词2学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虚词2学案

文言文专题之虚词复习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 掌握“若、所、为、焉、也、以”的意义及用法。

2. 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课前候读】《最高考》P303——305“若、所、为、焉、也、以”的素材归纳。

一、自主学习1.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促织》)()⑵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⑷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2.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⑴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⑵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⑶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⑷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救赵》)()⑸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3.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⑵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⑶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⑷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⑸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⑹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⑺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察今》)()⑻何辞为?(《鸿门宴》)()4.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⑴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⑵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⑶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⑷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⑸未知生,焉知死?(《论语》)()5.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⑵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⑶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⑷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⑸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4.保留原词法。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形同义同的词,这样的词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去,特别是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句①中的“交战”,句②中的“抗衡”,句③中的“天下”,都应保留不变。
5.拆词辨义法。所谓拆词,即把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形同义异的双音词拆开来作为两个单音词逐一翻译。
例: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例:⑩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句中的“当”可移用“螳臂当车”的“当”的词义来理解,做“抵挡”讲。
10.活用推断法。对句中的某一个实词,按其一般义项翻译,句子不通,就应该马上想到该词是不是活用了,继而运用词类活用知识辨析该词,判定它属何种活用现象,从而作出正确的翻译。
例:⑪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⑫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四、小练习
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代词)
教学要点:
1、了解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实词。
2、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掌握文言实词考查主要涉及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法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你说说句子“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谁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你是想到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翼”通“翌”,第二天)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趣”通“促”,催促)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资料《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资料《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 【解析】 要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除掌握词语的常见意义外,还要结合词语 所处语境作具体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加 点词语的释义代入原句,注意不可滥用今 天的释义解释文言实词。 “ 略 ” 在句中应 取“大致的、主要的”之意。 • 【答案】 D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 一组是( ) 不可言者 事有可行而 . A. 留意也 圣人之所独见而 .
• (2) 要注意“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要求,这 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 有懂得并加以解释的能力,而决不要考生 凭空地去历数那些虚词的几种用法,在领 悟其精髓的基础上去延伸丰富其用法,而 不是机械记忆和硬套。 • (3) 除常见虚词外,还有一些特殊虚词也是 考查的重点,如:“相、见、某、是、如、 或”等,它们是实词和虚词兼具的多义词。 • (4) 常见的题型有:①选择文言虚词填空;
• ⑨比及:“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 或处所。可译为“等”、“等到”等。 “比及”或“比至”连用时,可译为“等 到了„„”等。
【例】
(2011 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事有可行而 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 . 成者, 有难成而易败 者。 此四策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 留意也。 . . 讠屈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 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 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 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 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 也。 .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 子为 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 曹子计不顾后,足不 . . 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 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 . 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 所亡,一朝而反 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 . 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 人君弗臣 。 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 立齐国之政, 九合诸侯, . 一匡天下。使 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这一讲主要阐述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其”“以”“于”“而”意思及其用法。

一、“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举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之:指代千里马。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举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举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举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如上句中“予独爱莲”是一个分句,翻译成“我唯独喜爱莲花”,作主语用,放在整个句子中,就是“我唯独喜爱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之就是放在主语“予独爱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举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举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的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举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举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举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举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一、“之”字的主要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A、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B、揉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C、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

例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3、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宋何罪之有。

(《公输》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二、“以”字的主要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A、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C、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D、请以舞剑。

(《鸿门宴》)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2022语文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练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2022语文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练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练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9分)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

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

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

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

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潘尫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

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选自《史记·楚世家》,有删改) 1。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遂至洛,观兵于.周郊②昔成王定鼎于.郏鄏B。

①呜呼!君王其.忘之乎②以义伐之而贪其.县C。

①亦何以.复令于天下②郑伯肉袒牵羊以.逆D.①引兵去三十里而.舍②易子而.食,析骨而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即来自中原北方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B。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师中心稿)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师中心稿)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师中心稿)陆宝初电子邮箱:***************【考点阐释】“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1)、考查要求重在文言虚词的“用法”上。

(2)、这里的“了解”,即根据上下文来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3)“常见”指2003年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求非常明确。

(4)、“在文中的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需根据语境的上下文来确定某个文言虚词的“句中用法”。

【答题指导】1、熟悉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考点各个击破》P279-2822、熟读初、高中文言文课文,了解虚词的一般用法。

3、我们学过的文言虚词,可以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类:(1)一词多类异用: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且、为、所;(2)兼词;(3)时间副词;(4)句首虚词:;(5)句末虚词;(6)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于是、因、则、而;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4、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体察语气;(4)通晓古今;(5)注意特殊。

5、解题方法归纳:(1)借助上下文,对选项有意识;(2)明确句中位置,从引起回忆;(3)分清虚词词性,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4)辨明,根据情理合理推断。

【知识储备】一、分清虚实指出句中“之”、“为”的意义和用法,并进行分类归纳。

之⑴()①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②我见相如,必辱之。

()③持其踵为之泣。

()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⑵():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江苏卷2014年直接设题考查,2015年则变为不直接命题,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七、若ruò(一)连词(1)表另提一事。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4)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希望斩取吴王和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二)代词1. 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而①用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多种关系。

A.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B.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察今》C.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D.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E.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F.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赤壁之战》G.表修饰关系,译为“地”,一般不译。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②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③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译为“罢了”。

作语气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①作疑问代词。

A.作谓语,问原因,后带语助词“哉”、“也”,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B.作宾语,代处所和事物,译为“哪里”、“什么”。

在疑问句中作前置宾语。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C.作定语,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②作副词。

A.放在句首或动词之前,常表反问,译为“为什么”。

“怎样”。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放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复音虚词“何如’、“何其”。

a.“何如”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洁问,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b.“何其”含有“多么”、“怎么”、“那么”的意思。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哀也!《伶官传序》3.乎①作语气助词。

A.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王侯将相宁有种手?《陈涉世家》B.表测度语气,译为“吧”。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与”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④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教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而、何、乎、乃、其、且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课前背诵】《劝学》【课时】2课时【准备】学案教学过程和内容一、【“考纲”解读】1、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04-13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情况:湖南卷:2004年以其而于以 62005年之其 62006年乎以而与于 32007年之其则于而 42008年因以其与之 52009年其于以者与 22010年而且也之2011年其2012年为之以其2013年而以乃之说明:乎乃为则也因者 1(1)高考不回避热点,可以重复考。

(2)题型是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组。

(3)每年很可能考一个新词。

(未考虚词:若、何、所、焉)(4)2014年预测:考四个虚词,“以”字不会再考,“其、焉、于”考的可能性大。

3、文言虚词的词类知识:(一)代词:起指代作用的词语。

人称代词:吾、予、余、汝、而、尔、若、乃、其、彼、之、孤、寡指示代词:是、此、斯、兹、之、彼、夫、其、他、某、莫疑问代词: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二)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少、稍、略、愈、益、弥、尤、更、最、极、甚、殊、太、特范围副词:悉、皆、尽、咸、俱、举、惟、特、共、并时间副词:既、已、曾、尝、向、初、曩、始、常、雅、素、方、正、将、终语气副词:必、诚、信、固、果、不、弗、非、靡、否、殆、勿、莫、盖、宁频率副词:屡、辄、每、累、复、更、在、又谦敬副词:窃、辱、伏惟(三)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四两拨千斤”——虚词》导学案1

《“四两拨千斤”——虚词》导学案1

《“四两拨千斤”——虚词》导学案课标要求1.掌握虚词的分类及特点。

2.学会正确运用虚词。

知识整合解引子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在汉语表达中,虚词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析活动阅读课堂活动——形形色色的“的”,思考:“的”“得”“地”在用法上有何区别?活动最后的几个词组应如何处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要点1.什么是虚词?汉语中的虚词主要有哪几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各类虚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结合课堂活动中“的”的用法说明虚词运用应注意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虚词误用有哪些常见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虚词的用法一

虚词的用法一

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总第 1 课时教案课题文言虚词的复习一1.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09江西卷)A.何忧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客偿博所负将以求吾所大数也C.若中心愿之乎非曰能之,原学焉D.至夜分,乃散去良乃入,具告沛公【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A.“为”:疑问句句末,表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

译作“呢”。

B.“所”:“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C.“之”:代词,这样。

D.“乃”: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前一个译作“才”,后一个译作“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09山东卷)A.攻原得卫者假舆马者B.侍公而食信而见疑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且为所虏【答案和解析】【答案】D均为副词,将要。

(A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

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

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总第 1 课时导学案课题文言虚词的复习一使用时间:主备人:李大伟一、学习目标:1.了解词性,有些虚词不止一种词性,如“之”2.要结合上下文确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知识构成:1.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B.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2.下列各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则”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下列句中“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A.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B.不足为.外人道也C.公为.我献之D.吾属今为.之虏矣三、学法和自检:4.下列句中加点的“且”与“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B.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导学案)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泰论))
二、词语结构确定法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的用法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③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
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三、词性界定法
方法技巧:
先界定虚实;如果不能区分,再进一步向下一层级界定,直到分辨出异为止。

(2005年高考天津卷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四、语法功能分析法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方法技巧:
语法分析法,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和用法。

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1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五、瞻前顾后语境分析法
方法技巧:
要反复阅读前后文,在具体语言中加以分析,不要只看一点,望文生义
(2004年全国高考卷Ⅲ,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顷之,拜受为少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广遂上疏乞骸骨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六、数学代入法
方法技巧:
代入时,一定要准确理解出自教材句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是运用此法的前提。

例1.2005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其待侯君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卖吾庐而不售位尊而无功
七、删换替代法
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

所谓“删”就是指将加点的虚词删除,看是否影响句子的意思,若不影响,一般来说该虚词就是作连词的;所谓“换”就是指将虚词前后的两个词交换位置,若交换后,意思不变,则表明该虚词起的作用是并列关系;所谓“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发生变化,则可推断出其用法。

方法技巧:利用此法,要以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前提,然后再结合“语境法”或“数学代入法”。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
②劳苦干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
④惑而不从师(《师说》) ——
⑤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 ——
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 ——
⑦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 ——
用“删换替代法”辨别以下4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
例1. 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6题
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例2. 2004年高考浙江卷第12题
C.瓮满辄出而焚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例3.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例4. 2004年高考湖南卷第12题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八.位置分析法
方法技巧:
要有位置感。

文言虚词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句末,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005年高考湖南卷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九.标志识别法
方法技巧:
记住特殊文言句式和常见固定格式。

如“否则、何况、何其、奈何、何若、一何、然后、然则、虽然、比及、所以、有以、无以、有所、无所、之谓也、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抑亦……乎、何……(以)为、何……之有、何其……也、如(奈、若)……何、孰与”等。

(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苛攻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