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下的文学现象论
消费主义视角下网络流行语“凡尔赛文学”传播分析
第12卷第7期Vol.12 No.7632020年,“凡尔赛文学”一词爆火,频频在热搜出现,“凡人凡语”和“拆凡达人”成为在舆论场角力的两种角色。
以微博博主@蒙淇淇77为代表的“凡学家”遭到广大网友的讽谑,抵制“凡学家”的“拆凡达人”也迅速从微博转战豆瓣、朋友圈等离真实生活更近的场域。
各大主流媒体或者自媒体在全网平台集体“玩梗”,无人不谈“凡尔赛文学”,更将“凡尔赛文学”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凡学”为何而起?为什么以“凡学”为代表的消费符号可以成为被炫耀乃至被追求的符码?在这样的消费文化导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现实与身份政治?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有助于了解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诉求。
一、“凡尔赛”的起源与发展“凡尔赛”一词于2020年11月在全网爆火,截至11月14日,微博“凡尔赛文学”词条共有超过10万条讨论以及5.9亿阅读量。
起源于豆瓣小组的“凡尔赛文学”实现“破圈”的过程,走入大众文化的领域。
“凡尔赛”一词源于法国的凡尔赛宫,象征着贵族气质和惊人财富。
《凡尔赛玫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一位女性的浪漫爱情故事的漫画。
创立豆瓣“凡尔赛学研习小组”的@小奶球正是看过《凡尔赛玫瑰》,才将“凡尔赛”与假装谦虚、委婉炫耀的说法方式联系在一起。
对于“凡尔赛文学”的定义以及普通分享和刻意炫耀的分野,有“凡学”四要素来概括这类现象:第一,先抑后扬;第二,明贬暗褒;第三,自问自答;第四,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
具备以上四个特点,则基本可以被判定为“凡尔赛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凡尔赛文学”本身是对这种刻意炫耀行为的嘲讽称呼,因此这一词语本身具有解构和反讽的意味。
比如同时期类似的“拼单名媛”,“名媛”这个词到了现代已经不是单纯的褒扬,更多具有“交际花”的意思,而与“拼单”组合则加重了讽刺意味。
“凡尔赛文学”也是这样,原本这类刻意炫耀的话术并不能被称为“文学”,将其与“凡尔赛”连用,更能表现其中浮夸肤浅的消费主义话术。
文化消费主义境遇下的当代文学
文化消费主义境遇下的当代文学
胡玉洁 (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 河南 漯河 46200 0 )
[ 2]
从二十世纪 八九 十年 代 开始 , 消 费 意识 形 态逐 � �消 渐 向 文 学� 艺 术 等 领 域 渗 透, 在 文 学"生 产� 费" 机 制中, 资本作用 越来越突出 地成为当代 文学机 制的 内在 制 衡 ; "包 装 " � "炒作" � "打 造 " � "名 人效 " � " " � " 应 品 牌效应 时尚 " 等消费 社会典 型的 运作机 制和 策略经常出 现; 快餐文化 � 网络小 说� 消 遣怡情� 八卦新 闻等适时而 生, 充斥在人 们的日 常生活 当中; 文学 作品已不 再只 是作 为一 种 精神 产品 而 存在 , 更 是作 为一种文化 因子和心理影 射被投入 到生产 与运 作中 , 具有浓重 的 商品 因子� 文 化生 产 不仅 仅 是商 品的生 产, 而且也是 消费欲望和 消费激 情的生 产, 是 消费者 的生产�文 化消费的过程 就是消 费者 通过使 用� 享 受� 消费文 化产 品, 从而 深 悟其 意 蕴内 化 为集 体无 意识的过程 �
收稿日期 : 2012 - 07 - 22 � �) , 作者简介 : 胡玉洁 ( 19 72 � 女,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现当代文学研究 �
第十六讲 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
(二)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1、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1) 文学产品的不纯粹 ---- 消费的不纯粹 (2) 文学消费总是与利益相关,肯定或批评特定的社 文学消费总是与利益相关, 会结构。 会结构。 文学消费对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 (3) 文学消费对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 直接为现行体制和社会结构服务: -- 直接为现行体制和社会结构服务: 为批判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 -- 为批判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 声称文学消费与政治无关。 -- 声称文学消费与政治无关。
四、文学消费与消费文学
(一)消费时代的文学消费: 消费时代的文学消费: 对文学消费性的空前张扬 文学消费的“媒介化” 1、文学消费的“媒介化”: 媒介制约生产: (1) 媒介制约生产: 媒介正日益成为一种权力 媒介代替批评: (2) 媒介代替批评: 媒介引导消费: (3) 媒介引导消费: 2、文学消费的“符号化”: 文学消费的“符号化” 3、“消费文学”与“庸人生产”: 消费文学” 庸人生产”
消费视野中的王朔现象把文字价格炒上去宣扬顽主的消费哲学兜售反叛什么好卖卖什么什么好卖卖什么重心由创作转到销售重心由创作转到销售之二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六讲 文学消费 第十七讲 文学接受 第十八讲 文学批评
讲
一、文学生产: 文学生产:
学
产、传 与 费
1、狭义:作家 观念形态 的文学创作 + 狭义: 出版部门 物质形态 的出版 文学书籍、电影拷贝、录音带、录像带、 (文学书籍、电影拷贝、录音带、录像带、电子光 盘等) 盘等) 2、广义: 广义: 文学(狭义)生产--流通--分配---流通--分配--消费 文学(狭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 创作--出版--发行--阅读) --出版--发行--阅读 (创作--出版--发行--阅读)
消费主义语境下电视文学节目的生存悖论
消 费主 义作 为一种 以追 求和 崇尚 过度 的物质 占有或 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 目的的价值观 念,以及在 这种价 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 ,突 出了社会形态从 以生产为中
心模 式 ,向 以 消 费 为 中 心 模 式 的 转 变 。 消 费 社 会 的理 论 范 式 强调 的 是 一 种欲 望 的 文 化 、 享 乐 主 义 的 意 识 形 态 和 都 市
的 要 求 趋 向 了 电视 产 业 化 , 导致 传 播 者 把 利 润 看 的 比 质 量 、 品格 等
更加重要 。在 这样 的时代大潮之 中 ,电视 文学节 目的精 英主义诉 求 难免在一个大众狂欢的时代成为一种边缘 艺术……
『
I
电视 文 学 节 目在 我 国 电视 荧 屏 一 度 煞 是 繁 荣 ,而 进 入 上 世 纪 9 年 代 末 尤 其 新 世 纪 以来 , 其 市 场 处境 急 转 直 下 , 0
显 、 形 态 渐趋 完 善 的消 费 社 会 。 正 如 有 学 者 指 出 的 ,消 费 主 义 或 消 费 社 会 在 中 国 的 出现 是 “ 这样 一 种 变化 ,是 静 悄
目前较 多进 入观众视野 的大概也 只有央视 《 子午 书简 》、
悄地 ‘ 革命 ’ ( 实际上 是静悄悄 的文化反 ‘ 革命 ’ ),它 不发宣言 ,不搞暴 力 ,也不是政府 工作 报告和新 闻联 播 ,
里 ,休 闲时光的打发里 ,实际上就 慢慢地改 变了我们 的社
会 关 系 、 人 际 关 系 。 ” 而 追 根 溯 源 , “ 费 社 会 ” 是 上 消
世纪 6 年代 以来 西 方理 论家们 对 自身 深刻体 验 到的社 会 0
经 济 、 文 化 变 迁 创 造 出 的 一 个 标 志 ,也 有 称 为 “ 工 业 社 后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论
化 影 响中 的作 用 以及通俗 文学 终极关 怀缺 乏 的思 考 等 。在
20 04年 召开 的全 国 “ 费 时代 的 文学 与 文 化 研 究 ” 术 研 消 学
以及空虚的生活状态。我国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兴起于 2 0 世纪 8 0年代中期出现的“ 高消费” “ 、超前消费” “ 、 消费早
费文明的倡导与 建构 , 一种是对消费文化的批判性审视。
罗钢 在《 探索 消 费 的斯 芬 克 斯 之谜 》 谈 到了 文 化 消 费 主 中 义对人们 日常 生 活 、 活 方 式 、 会 关 系 、 生 观 的 影 响 。 生 社 人 陶东风在 《 文学 理 论 的 公 共性 一重 建 政 治 批 评 》 述 了 文 阐
文 出版 社 2 0 0 2年 , 4~1 页。 第 4
④[ ] 英 迈克 ・ 费瑟斯通 : 消费 主义与后 现代主义》 刘精 明译 , 《 ,
译 林 出版 社 20 0 0年 版 , 9 9 第 5~ 8页 。
⑤周 宪: 《文化表征与 文化研 究》, 京大学 出版社 20 北 0 7年版 , 第
插 入 了一个介 体—— 传播 媒体 , 强 烈 的参 与 意识 、 其 强调 话 语 权 和表 现 欲 , 刻地 影 响到 了作者 和 读 深 者。本 文从“ 划文学” 消遣 文 学” 策 和“ 两个 维度 解析 了消费 主义 文化语境 中的 中国当代文 学现象 。
关键 词 : 费主义 ; 境 ; 学现 象 消 语 文
这 种 划 分 所 隐 蔽 的话 语 霸权 的 意 识 形 态 性 质 , 性 、 性 二 者 之 间 错 理 感 综 复 杂 的微 妙 关 系 , 以及 它 们 与 人 之 生 命 形 态 的 关 系 。 但 是 , 并 不 这
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文学策略——从葛红兵现象看当下中国文坛的五种困惑
关键词 : 葛红 兵现 象; 文学策略 ; 消费主义语境
中图分类号 : 0 I 6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8—3 1 (06)3— 0 2— 5 10 7 5 20 0 06 0
农 民家庭出身的葛 红兵用其 短短 的 3 时 间, 5年 从这 个
他像一个睁 圆了眼睛拎着镐头在旷野里 寻找金子 的孩 子 , 他 只管一镐一镐 地刨下 去 , 管会不会 伤到谁 , 不 也不 管谁 怎样 评断他 的脚步和章法 , 他只 要找 到金子 。对 于一个 拾金 者 , 金子就是他 的真理 。不 背任何包 袱 , 这才 叫 自由啊 , 且可 并
以 叫做 大 自 由。
众等进行认 真思 考 ; 的存在 , 十分 奇特地 处 于当下文 化 他 竞
及文学各个谱 系的交 汇点上 , 亦此亦彼 , 又非此非彼 , 我们 为 提供 了解 剖和反 思这个 时代文学 现象及其 重要 问题 的 可贵
标本。 1经典 与时尚能不能握手 言和? .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年轻 , 是活力 的源泉, 是一个作家宝贵 的资本 , 有时也 但 是 冒失的多发地带。刚出道时的葛红兵也许 冲劲太大 了 , 所
丁赵 , 而一 提起 所 谓 的时 尚便 是 网络 、 判 、 缘 、 人化 。 反 边 个
苦到富足 , 乡村到城 市 , 田园 到学 院, 从 从 从传 统到 时 尚, 从 无名小辈到社会名流 的艰 难跋涉 , 间 的曲折 、 其 打击 、 痛苦 、
绝 望当不计其数 , 自然 , 积累 的成 功经 验也 十分丰 富。这 所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3期 3
V0 . 3 12 No 3 .
文学作品中的物质文化与消费主义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物质文化与消费主义分析在当代社会中,物质文化和消费主义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现象也不仅仅限于现实社会,它在文学作品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物质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并且尝试解读其中的意义。
一、物质文化的体现1.1 奢侈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描绘人们对奢侈品和富裕生活的向往来表现物质文化的存在。
比如,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贵族社会,人们通过购买名牌服饰、豪宅和名车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些物质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更多的是希望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1.2 消费物品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中物质文化通过消费物品的象征意义来展现。
比如,在小说《红与黑》中,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通过购买奢侈品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
她购买的这些物品不仅代表了她的个人魅力和品味,更是展示她的成功和优越感的象征。
二、消费主义的表现形式2.1 狂热的购物欲望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人们对购物的狂热欲望。
他们追求名牌、奢侈品,甚至愿意挤爆商场、排队购买,体现出对消费的无止境渴求。
当然,这种狂热和欲望不仅仅是为了实际需求,更多地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和社会认同感。
2.2 物质过剩引发的虚无文学作品中还常常描写物质过剩所引发的虚无感。
当一个人具备了过多的物质财富时,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例如,《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去过的许多虚构岛屿上,人们拥有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但却陷入了追求精神寄托的迷失和困惑中。
三、物质文化与消费主义的意义3.1 反映社会现实文学作品中物质文化与消费主义的描绘,反映了现实社会对物质财富和享受的追求。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消费的欲望,折射出当代社会对金钱和物质的高度重视。
3.2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文学作品中物质文化与消费主义的触及,也使得作者和读者得以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通过描绘人们购买欲望的无止境和物质过剩所引发的虚无感,作者试图探讨现实社会中追求物质的盲目性和缺失的精神追求。
论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城市小说
过去和未来切 断并被 孤立 起来 的结果 , 是 主体对 现 就
在 的体验 的深度 和强 度极 大地增 加 ; 觉、 觉 、 觉 感 视 听
大众具体的感受与体验 , 了时代强烈 的感性色彩 。 赋予
物质生活 日益丰 富 , 社会财 富大量 积累 , 消费也 终 于发展 出一 套新 的“ 法系统” 语 。人们 的消费活动不再 仅仅满足 于对 于商 品使 用价 值 的 占有 , 会 商业 系统 社 工程将人们 的消费活动打造成人 们 自我 表达和 身份认
表达的欲望往往是无关宏 旨的个人 体验。于是我们不 难在文本 中发现缠 绵俳恻 的感伤 情怀 , 更不难 找到将
一
的现实所唤起人们对 于欲 望的关 注 , 财 富和获得 追求
成 功 的 经 典故 事往 往 伴 随着 经 典 道 德 标 准 的沦 丧 。感
伤与狂欢成为 了当代都市小说的主要 情感色彩 。
业社会具有 主导性意义的价值取 向。 城市化 的历史进程 中 , 事话语 的嬗 变还使得那 叙 些 召唤着深层人生体验的审美形式获得 了足 以取代 审 美 内容 的品格和 价值 。当然 , 是另外 一个值 得探讨 这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当代社会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大众文化以其广泛传播的力气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学。
大众文化即面对大众,经过市场化而广泛流行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所传递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已渗透进当代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其表现形式和深层原因,并展望将来文学进步中的挑战与变革。
一、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市场属性,以商业化的方式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形成了大量的畅销作品。
这种市场化的倾向使得当代文学作品更多地重视商业价值和读者需求,尤其是一些大众文学作品屡屡追求畅销而牺牲了艺术性。
2. 流行文化元素的引入:大众文化的流行元素渗透到当代文学创作中,成为作品主题、情节或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比如,网络文学借鉴了大量的网络流行文化,融入了明星、娱乐八卦、游戏等元素,从而更能迎合读者口味。
3. 媒体技术的影响:大众文化离不开媒体技术的进步,特殊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多媒体化。
当代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重视图文并茂、互动性和即时性,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二、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造成深刻影响的原因如下:1. 消费主义的触角: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产物,现代社会重商业价值的追求,文化艺术也难以独善其身。
消费主义的泛滥使得市场需求左右文学创作,畅销作品往往更符合商业化的审美趋势。
2. 传播途径的改变:信息科技革命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快速便捷,传媒途径的多元化使得大众文化无孔不入。
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接触到,但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学的地位受到冲击,对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产生了新的挑战。
3. 价值观的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息进步和变迁,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导向也在不息演化。
文学作品需要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和当下社会的价值趋势,以便更好地与读者进行共鸣。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摘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从商品社会到影像社会的过程,从日益增长的商品化和产品化到被后现代理论所描述的关键现象——内爆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新形式的思想、文化、技术与生活的出现,后现代文化开始初现,后现代话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与后现代有关的争议到处皆是,后现代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关键词】后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一、初识后现代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因与工业文明存在着因果关系而表现出与大众文化较多的亲缘性,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相互联系。
“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或是文化生活都渗透着资本和资本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无处不在。
于是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雅俗文化的界限被打破,艺术品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甚至理论也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商品。
商品的逻辑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或者如本雅明所谓的“韵味”这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甚至畅销性来衡量文化的意义——而这正是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
对于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特点,杰姆逊的概括是五种差异的消失:一是内部和外部的差异;二是本质和形象的差异;三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差异;四是存在主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差异;五是能指和所指的差异。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理解与研究,必须置于消费文化的发展之中,后现代大众文化从消费文化中吸收了生活的审美呈现方面的许多特征。
1 .消费的符号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个性特征。
消费时代的都市文学
们 , 品大潮不可避免地开始 冲击社会 , 人们的都市意识慢慢觉 醒了。
心灵的关怀 。 人们 日 常生活 的话语的存在则完全是另外一套 与消费文化 和市场化 紧密相关 的东西 了, 文学和商业越来越 呈现出一种共谋 的状态 。 中国人文精神重构这样一个历史 的 必然契机使得文学不得不被重新 命题 。而这时 “ 新都市 文 学” 以它独特 的张力成为消费时代文学的独特一枝 。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 , 都市文学在创作 中的叙事方式出
时。 我们才真正意识到 , 中国真正的都市生活开始了 , 而消费 时代的都市性写作也由此拉开帷幕 , 到飞速 的发展。 得 但这 时的文学 随之边缘化 , 语权利旁 落 , 话 文学失去 了
往 日的轰动效 应 , 日的雄 风和灵 光 已经 消失 , 昔 文学在经历
维普资讯
湖北社会科学 人文视野
消 费 时 代 的 都 市 文 学
陈 莉 萍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 院 人文科 学系 , 浙江 杭州 301 1 04)
摘要: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快速跨进了消费社会, 因此文学与消费发生了密切的 关系, 并且出现 了消费时代的都市文学。 消费时代都市文学具有作品内涵缺少丰厚深度、 作品缺乏张力、 写作的 平面化、 放弃中国文人历来写作时的人格化和主体化眼光、 游离于社会矛盾之外等特点。消费时代都市文学应 该把人文精神和生存现状结合起来思考。
二、 消费 时代 都市 文学的特 点
到了 8 年代中期至 9 年代初 , 0 0 随着市场经济 的进一步 发展 , 中国快速跨进 了消 费社会 , 每一座 城市都在根据 消费
社会的要求重新构造都市空间 ,在 大众传媒 的推波助澜下 ,
当代社会视角下的文学现象分析
当代社会视角下的文学现象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文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当代社会视角下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给文学带来了新的变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文学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通过网络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形式的文学创作促使作家们更加注重节奏感和情节的紧凑性,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网络文学以其快速传播和大众化的特点,成为了当代社会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力量。
其次,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和思潮的碰撞,也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作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模式和价值观,而是更加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的关注。
他们通过对当代社会的审视和思考,创作出更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品。
这种反映社会百态和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另外,当代社会对于文化认同和个体身份的探索,也为文学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给作家们提供了更多的话题和题材。
他们通过对文化认同的思考和探索,创作出带有多元文化特点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能引起共鸣,并且通过文学的方式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传播给更广泛的读者。
此外,在当代社会,文学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还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
文学和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之间的互动和碰撞,为文学创作增添了新的元素和层次。
作家们通过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或音乐,或者将其他艺术形式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丰富了文学的表达方式。
这种多艺术形式结合的创新,使得文学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和商业化倾向,也对文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商业化的文学作品通过营销手段和宣传效应,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这些商业化的文学作品倾向于迎合大众口味,注重情节的曲折和悬念的设置,但往往忽视了内涵的深度和思考的价值。
(完整版)消费主义文化
引言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了。
当然消费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它还与各种文化与文学的嬗变一起成了消费社会的“景观”。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嬗变更是这一“景观”中的热门话题。
文学“从以往的精神文化建构,演化成为整个社会文化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往居于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雅文学日渐式微,而具有明显商业化倾向的消费文学则异军突起,并以其繁荣的创作和广泛的受众而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甚至具有主流意识的文学景观”。
[1]这一景观如今正朝着商业化、娱乐化、通俗化方向的发展这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视。
毋庸置疑,文学的这种嬗变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有使群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的积极方面,也有对社会正能量冲击的消极影响,不管是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影响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文就将从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几个走向入手,阐述该走向对受众群体的影响,从而努力寻找到一条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可以欣赏到好的文学作品,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到来消费主义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最初源于把文化作为商品去生产和销售,其主体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方式孕育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
文化是一个与时代不断发展相结合的有机体,文化也将随着社会的变革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消费主义文化也开始在我国悄然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离不开两个必然的条件:一是社会必须具备提供批量生产文化商品的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运行机制。
二是必须具备支撑消费文化产品的大批消费者。
批量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为消费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而市场的传播交换媒介为消费者的购买提供了机会上的可能。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消费主义文化可以顺利地进入市场,由于现代传播手段特别是电子传媒的普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复制变得更加轻而易举,文化商品已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
论20世纪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看客现象
7 9・
云 南大 学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第 十二卷 ・第六期
“ 旁 观 者 ” 并 历 数 其 劣 根 性 的 作 品 。 鲁 迅 在
文学 艺术
始 ,并 掺 杂 了 感 官 、 心 理 、 语 言 、行 为 等 , 在 这 些 合 力 下 共 同 完 成 的 精 神 上 的 享 受 过 程 , 在
论2 O世 纪 消 费 文化 语 境 中 的看 客 现 象 术
李 静
[ 陕西 师 范大学 , 西 安
7 1 0 0 6 2]
关键词 :消费文化 ;文化语境 ;看客 ;视觉消费 ;文学书写
摘
要 :在消费文化语境 中,重新 审视 2 0世 纪文 学 中的看客 现象 ,会发 现看 客身上 的消 费性 、
为 了实际需 要 的满 足 ,而是 在 不 断 追 求 被 制造
出 来 、被 刺 激 起 来 的 欲 望 的 满 足 。 ” [ 3 ] ( 因此 ,
在 消 费 文 化 视 野 中重 新 审 视 2 0世 纪 中 国文 学 中
体 ,对 于 身 体 、感 官 的 消 费 突 破 了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 的束 缚 ,开 始 在 文 学 中 得 到 张 扬 和 表 现 ,
收 稿 日期 :2 0 1 2—1 1— 0 6
报 》 第 三十六 册 中的 《 呵 旁观 者 文》 是 最早 将
这 类 可 厌 、 可 憎 、 可 卑 、无 血 性 之 人 称 之 为
作者简介 :李静 ,女 ,陕西师 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西安翻译学院人 文艺术学 院教师 。 }本文系 2 0 1 1 年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 目 “ 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 究” ( 项 目号 :l I &Z D1 1 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消费主义对我国文艺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消费主义对我国文艺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摘要】消费主义对我国文艺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挑战了传统的文艺理念和审美标准。
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了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商业化、功利化倾向,影响了我国文艺意识形态的建设。
在应对这一挑战时,我们需要加强文艺作品的正能量塑造,引导艺术家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推动文艺作品的多元发展,培育更多有思想性、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通过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有效抵抗消费主义对我国文艺意识形态建设的负面影响,保持文艺作品的独立性和原创性。
展望未来,我国文艺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在面对消费主义挑战的不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新路径,为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关键词:消费主义,我国文艺意识形态建设,挑战,影响,策略,正能量塑造,多元发展,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消费主义对我国文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消费主义对我国文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消费主义是当代社会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对于塑造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在消费主义时代,文艺作品往往也受到消费主义思维的影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内容浮躁肤浅。
消费主义对我国文艺意识形态建设意味着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之间寻找平衡,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迎合当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消费主义倡导个体主义、享乐主义,这也对我国的文艺创作和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文艺作品。
消费主义对文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正视这个现实,采取适当的策略应对挑战,努力推动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
1.2 消费主义对我国文艺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消费主义对我国文艺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是当前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随着消费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影响。
一些文艺作品追求商业利益,迎合市场需求,忽视了对社会、人文、道德价值的思考和表达,导致文艺作品的质量和内涵不断下降。
2024年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迷失及重构
2024年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迷失及重构在文学批评的广阔领域中,底层文学批评主体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文学的鉴赏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现实的反映者。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底层文学批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迷失的现象。
这种迷失不仅影响了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广度,更对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探讨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迷失原因及重构策略,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批评主体的迷失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学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底层文学批评主体逐渐迷失了自我,这种迷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观念的迷失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价值观念出现了混乱。
他们往往难以坚守传统的文学审美标准,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和时尚潮流的影响,导致价值判断的迷失。
知识结构的缺陷底层文学批评主体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和缺陷。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许多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缺乏系统的文学理论学习和批评实践,难以形成独立的批评声音。
批评立场的模糊在商业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批评立场逐渐模糊。
他们往往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的需求,放弃了独立的批评立场,导致批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
二、批评主体的重构策略针对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迷失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批评主体的重构:强化文学理论教育我们应该加强对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文学理论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文学知识体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平。
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底层文学批评主体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形成独立的批评声音。
重塑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引导底层文学批评主体重新审视传统价值观念,坚守文学审美标准。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明确批评立场底层文学批评主体应该明确自身的批评立场,坚守批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经典教学改革
经典 的边缘化 。不少高校教师在 教学 中发 现 , 在的大学生 现
少有喜欢文 学 经典 的 , 的甚 至基 本 不 读文 学 经典 。影 视 有 剧、 网络文学 、 书 、 闲杂志才是他 们追捧 的对象 。产生 畅销 休
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复 杂的 。既 是经 济 、 文化 大势所 趋 , 也是 多年来文学教学 自身缺 失酿成 的一个 苦果 。本 文拟从 文学
要的 内容 。文学经典一般指获得批 评家 、 文学史 家和教育 机
构公认的具有较高 思想 价值 与艺 术 魅力 的优秀 作 品。它们
往往是某一时代文学成 就 、 审美理 想 的标 志与典 范 , 是那些 经受 了时代淘洗 、 历史沉 淀的作 品。阅读文学经 典对于滋 润
普通人认可 。“ 红色 经典 ” 中的英 雄形象 、 集体 主义赞歌 、 爱
消费 主义意识 正 以席 卷一切 之势 侵入到社 会生 活的方 方面面。对于文学 教育 而言 , 当前 最严重 的问题无 疑是文学 把瘾就 扔 ” 。 ’
随着消费主义的 大行其 道 , 大众文 化的迅猛 发展 , 文学 经典观念 日趋淡薄 , 经典作 品遭到颠覆 、 解构 , 文学 教育中经
国主义情怀不都是现代版的“ 存天理, 灭人欲” 之类的神话
么 ?在文学教学 中, 果我们 不用 怀疑 的、 如 理性 审视的 目光 认识经典 、 析经典 , 除其反个 性 、 评 剔 非人性 的一面 , 且客 并 观地分析其历史成 因 , 而是从 传统 的功 利主义 文学观 出发 ,
心灵 、 陶冶情操 , 智慧 、 审美感 受力和审 美悟性具有 启迪 培养 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众 文化 以欲望 为旗 帜, 以虚 拟的满足为 策略 , 以雅俗共赏 为特征 , 对大众 的灵魂 焦灼施 以温情 的抚 慰 , 获得大众 的青 睐 。但 是 它把 欲望 等同娱 乐 , 把娱 故此 再 乐等 同于文化 、 审美 , 了生 活与文 化 、 混淆 审美 的边界 , 以至
消费时代文学批评的迷惑
在 影 响着文学 批评 。消费 主 义文学 的 不断 蔓延 及其 不 断衍 生 的新 品种 ,例 如 短信 文学 现象 ,正在用 瞬 间
性 价值 解释文 学批评 与消 费之 间 的复杂 关 系 。 对 消费 主义 的文 学批 评 同时在 现 实和 象征 的 意义 上介 入 消费 社会 ,让 更 多人 发生 改变 。而 由于 日常
维普资讯
莩J拜亩 20: 3 I = ’ 06  ̄ 期
消费时代文 学批评 的迷 惑
◎ 徐 肖楠 ( 华南理 工 大学新 闻与传 播 学 院教授 )
消 费 时代 并没 有 在 中国全 面 、真正 地 发 生 .但 正 越 来 越 近 地 走 向 我们 。消 费 主 义 与现 代 性 、市 场
实 的关 系从经 典 观念 中延 伸 出来 ,并 与消 费社 会 的文学 艺术实 践 密切 相联 。在 寻找 这 种意 义 和关 系 的过
程 中 ,人们发 现 消 费主义 是一 个对 文 学批 评极 有魅 惑 力 和影 响 力的现 实生 存情 景 .它 带来 了 与市场 和 生
产 相关 的唯美 主 义 、 日常 生活 审 美化 等一 系列 真实 而 又 容易造 成错 觉 的 艺术 问题 。这 样一 些 文学艺 术 的
时代是 什 么? 即文学 还 是一 种 诗性 的精 神 现象 吗 ? 消 费时代 ,意 味 着消 费 不仅 仅 是 消费 本 身 ,而 且 构成
了人们 的生 活 。那 么 ,被 消 费所 改变 的生 活与 文 学 的关 系再 次 分 裂 出两方 面 的问题 :1消 费时 代作 为 一 .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未成年人文学阅读路径探析
累” [ 。2 1
消费主义文化全 面渗透未成年人 的文化生活 , 极大地丰 富 了他们 的精神 生活 , 同时也带来 了负 面影 响 , 特别是 表现 在 文学 阅读 方面。 二、 消费文化语境下未成年人文学 阅读现状透视 在这个 “ 消费主义” 行的时代 , 盛 我国 国民阅读 率呈 下降 趋势 。 由中国出版科 学研究 所进 行的第四次 ‘ 国国民阅读 “ 全 调查 ’ 结果 出台 , 显示 中国国 民图书阅读率 连续6 年走 低 , 国 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 , 0 ” 在 未成年人 文学阅读也成为一个现代色彩浓厚 的话题 。 它究竟对未成年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
消费主 义一词源 于西方发 达的资 本主 义 国家。陈 昕在 《 救赎与消费》 一书中说: 消费主义是指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
所 消费 的 , 商 品和服务 的使 用价值 , 不是 而是它们 的符号 象 征意义 ”哨 费主义文化则 主要是指这样 一种生活方式 : [ 消费 的目 的为 了不断追求被制造被刺激 出来 的欲望的满足 。 人们
人文学阅读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可以肯定的是, 我国未成年 人 阅读 近年来 越来越 呈现多 元化趋势 ,与此 同时却 出现 了 “ 阅读危机”并不断受到“ , 媒体侵袭” 。
1“ .阅读危机” 。世 纪之 交 ,人类 的阅读发生 了深刻 的变
化, 未成年 人 的阅读进入 了浅 阅读 、 图时代 和网络 阅读时 读 代。 具体 表现 为 : 流行阅读代替了经典 阅读 , 阅读过程 随意性 增强 , 阅读代替 了精读 ; 浏览 阅读水准急剧 下降 , 阅读审美严
浅析“废话文学
浅析“废话文学浅析“废话文学”在当今的网络语境中,“废话文学”以一种独特的姿态闯入了我们的视野,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语言现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废话文学”?它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起来?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呢?“废话文学”,顾名思义,就是说了等于没说的话,看似有内容,实则无实质信息。
比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三人行,必有三人”“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我一定没猜错”等等。
这些表述在形式上是完整的语句,但传达的有效信息几乎为零。
“废话文学”能够流行起来,首先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一些轻松、幽默的元素来缓解紧张的情绪。
“废话文学”那看似荒诞却又充满巧思的表达方式,往往能让人忍俊不禁,成为人们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其次,它反映了当代人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独特应对方式。
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纷繁复杂的资讯中。
“废话文学”以一种反常规的方式,对这种信息过载的现象进行了一种调侃和讽刺。
它让人们在看似无用的话语中,找到了一种对信息泛滥的戏谑和反抗。
再者,“废话文学”也是一种社交手段。
在网络交流中,使用“废话文学”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出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
它成为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密码,让有着相同幽默感和文化认知的人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然而,“废话文学”的流行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方面,过度使用“废话文学”可能会导致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
如果人们习惯了用这种空洞、无意义的方式交流,真正需要表达深刻思想和情感时,可能会感到词不达意。
另一方面,“废话文学”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中部分人的浮躁心态和缺乏深度思考的问题。
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表面的娱乐和轻松,而忽略了对知识和内涵的积累。
为了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作用,我们在享受“废话文学”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应当保持对语言的敬畏和运用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主义下的文学现象论系:中文系班级:07级2班姓名:常王茹学号:200720101206摘要: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三个群体:文学作者——传播媒体——读者,其中的作者和读者已有以往的直接关联的关系渐变成两个似乎彼此远离的群体,因为其中插入了一个介体——传播媒体,其强烈的参与意识,强调话语权和表现欲深刻地影响到了作者和读者。
曹丕于《典论·论文》中最早阐明文学的社会功能:“文章乃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学曾经要求作家肩负起教育人们认识生活,引导人们共同前进的历史使命,要求作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去介入生活,对生活做道德﹑政治的评判。
关键词:消费主义语境文学现象“消费主义”源于西方,“产生”于美国,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即“消费”满足的不仅是“需要”,更强调满足“欲望”,反映了现代化思潮中人们不断膨胀以及空虚的生活状态。
我国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早熟”现象。
罗钢在《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中谈到了文化消费主义对人们日常生活、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人生观的影响。
还有陶东冈在《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阐述了文化消费主义促进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明星化、类型化、鄙俗化影响中的作用以及通俗文学终极关怀缺乏的思考等。
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国内专家学者就语境变迁与学术取向、现实关怀与问题研究、传统转换与文化重建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社会商业化的进程和消费主义时尚的兴盛,进而促使当代文学开始从传统经典文学向时尚文学、从审美性的精神文学向娱乐性的消费文学转型。
文学的这种转型是建立在创作主体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上的,文学的创作取向与读者定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文学的主导趋势开始向消费主义时尚靠拢。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涉及文学创作的三个群体:文学作者——传播媒体——读者,作者和读者已有以往的直接关联的关系,变成两个似乎逐渐远离的群体,而传播媒体却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强调话语权和表现欲,无论是新兴的网络媒体,还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体,无一不是注重文学作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文化价值。
现实中的人越来越远离自我原则、内心立场,在适应不断加剧的社会变化时,作家还如何能够刻画出具有性格深度的典型人物和历史(现实)深度的典型环境呢?生产代替了创造、摹仿与复制代替了想象与灵感。
艺术不再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渴望与困惑、宣泄审美的情趣与冲动,展现自身的生命与活力,而是出于赚钱的需要。
由此就自然而然地突出表现为:首先,文学的明星化,导致“政治”冷漠。
当文学为一种产业进军消费社会时,文学从以往单纯的精神文化构建演化成为整个社会文化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重任在当代缺位的情况下,被媒体文学接去了。
中国大众经久不衰的政治热情开始退潮,世俗化的观念开始渗透到文学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消费主义时尚引导了文学的主导趋势。
媒体文学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自由度,网络时代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的时代,他们往往自命为“自由诗人”、“专栏作家”、“网络作家”,专心致志地为网络而写作。
同时,它通过大众文化的平台,为我们源源不断地制造明星。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的“张爱玲热”、“沈从文热”、“曹禺热”等,早已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范围,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沈从文、曹禺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
很多人也许从未认真读过他们的文学作品,却熟知张爱玲的逸闻妙语,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及动人的小儿女爱情故事,曹禺戏剧中乱伦情爱故事等等。
更通常的范式是“误读”和“异读”其作品,忽略其深刻的人性探寻和别致的审美创造,把张爱玲、沈从文、曹禺明星化、传奇化、小资化。
创作名家变成了文化明星,文学名作变成了市场精品。
欣赏张爱玲、沈从文、曹禺变成了“消费”张爱玲、沈从文、曹禺。
对其过度消费的结果,使名家被平面化、庸俗化。
媒体对余秋雨的包装也如此,他自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以来,一路高歌猛进,98、99年分别出版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余秋雨在五光十色的媒体中频频亮相;莫言、贾平凹、池莉陆续成为书商包装的对象。
90年代后期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完备和它对文学日益深入的渗透,文学产生的明星化也更加成体系:书商选定有潜力的目标,从培育到包装一直到推向市场,形成完备的市场运作模式。
韩寒、卫慧、郭敬明等偶像派作家就是这种造星模式的结果。
但这也反映出文学内在精神的日渐空泛,从而导致人们对作家形象的关注。
大众传媒与文化产业合谋打造文化明星的过程,世纪上是抽空文学本质和内涵,将文学异化的过程。
其次,创作的模式化,消隐了文学的个性。
随着大众传媒的无限扩张,文学写作不再可能以情感的精致表达来实现自己的独创性,而是强调了自身在一场规模巨大的传播活动中的观赏性价值。
在大众文化的强势影响下,模式化全方位渗透到文学创作中。
文学创作集中在侦探小说、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等体裁,这些小说类型在结构上高度模式化,只要把现成的材料填充在相应的位置就可造出一篇作品。
“小资写作”总是围绕成功人士、汽车别墅、美女酒吧等等,例如王朔、池莉等许多作品都是一个套路。
表现当下的现实问题小说,则主要集中在改革与保守,腐败与反腐,政治与情感的矛盾。
甚至代表精英文学一族的国产“大片”也不脱俗,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夜宴》等。
文学创作的各个要素,包括人物、情节、语言以及构思等,各方面都出现了类型化的现象。
“这些大片中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判断完全是空缺的,我们不知道应该同情影片中的哪个角色——暴动者还是平暴者,造反者还是镇反者,所有作者几乎没有好坏之分,正反面之分。
他们共同拥有的就是无望的欲望,狠毒的阴谋和刻骨的仇恨。
”①近几年的大片都呈现复制和摹仿的模式:武打古戏、复仇主题、滥情男女、色彩渲染等。
再次,趣味的鄙俗化,缺乏人文关怀。
当代文学中充斥着低俗的作品,发掘本能和刺激,似乎只有冲动和乐趣才是真正的生活。
大众文学成就了一些像卫慧木子美一样用“下半身写作”的人,也满足了不少读者的窥视欲望。
作家身份的丧失,文学体制的撤除是与精英文学或者经典文学那种载入史册的渴求背道而驰的。
以往居于主流地位的雅文学、精英文学日渐式微,而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大众文学异军突起。
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已无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欣赏那些长篇巨作,而电视剧、网络文学的可视、可感、可参与等特点,是现代都市人最惬意接受的事情,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文化消费方式。
现代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社会审美意识出现了新的变化,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和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革、生活方式趋向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从容容地坐下来,从高雅的文学审美活动,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探求审美价值和享受所谓的“韵味”,也没有通过文学接受活动去完善和充实自己的欲望。
许多人欣赏文学只是为了娱乐,只是为了缓解生活压力,只是为了排遣疲劳,获取被挤占的快乐。
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同时也是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
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对于消费主义文化来说,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更是文学作品的买主和顾客,正是有由他们的购买力构成了文化市场。
对消费主义所推崇人的生活享受享受和快感,马克思有相关而又不同的论述,他指出,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②异化劳动“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③劳动本身可以给人提供两种快乐,即生产的欢乐和对产品的享受,而在异化劳动中工人不得不放弃这两者。
消费主义文化借助于媒体的力量不断地散播着世俗情绪、享乐意识,文学的消费倾向导致读者的消费性阅读心理膨胀。
在包括电影在内的大众媒介的挤压下,使得文学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表征手段。
在影视剧中,文学中的韵味、意境以及悟性等先在接受条件在这里一概缺席。
多数读者不去阅读经典名著、阅读大师杰作,而是听凭于“趣味”的驱使把精力消费在“庸俗——粗俗”的文学地段,阅读一些有趣但不人流的作品,甚至远离文学作品,热衷于影坛轶事,花边新闻。
因此,出现了大众对文学需求的低级化、娱乐化倾向,忽视了其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
因此,纪实文学趁机崛起,成为一种流行的文体。
现代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读一段真实的故事,远比细嚼慢咽地欣赏一个虚构性的很强的故事来的快。
这种节奏较快,容易看懂的纪实文学消解了文学的深度模式。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成功就在眼前,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新的“成功人士”的兴起就是对新时代“成功”一词的最好的注脚。
因此,一个人关于成功的故事铺天盖地而来,《哈佛女孩刘亦婷》出版以来,长期处于畅销书排行榜,甚至连广告也不放过对“成功”的诠释。
尽管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次失败,但这些故事却用成功的“花环”将失败掩盖起来,制造出一种“假象”。
大众宁愿接受这种“假象”而不愿看到失败。
还有就是对个人隐私与个人成长的极大兴趣。
90年代末掀起的“隐私热”,不无道理地说明这种文化心理的存在。
之所以能“热”起来并持续下去,除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化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跟国人的文化心态的变迁有关。
过去,我们耻于谈隐私,特别是在集体主义价值高扬的年代,谈论个人隐私是一般人所不敢的。
在当时人们心中,隐私是见不得人的,隐私就是罪恶。
但不谈隐私并不意味着隐私就能得到尊重。
事实上,过去我们的隐私屡屡受到侵犯而无可奈何。
“隐私热”的兴起从一个侧面说明大众的文化心态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进步。
但另一方面,却有走入另一极端:兜售隐私、暴露隐私、个人情感的“大揭秘”。
“看与被看”的模式似乎在这里又一次被演绎。
“消费社会所致的语境变迁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出了如何实现普遍知识和异质知识调谐的问题,即如何在普适学理的支撑下建设由民族知识话语所构成的文艺学:全球化时代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文艺学。
社会的转型或许更易觉察一种文化和理论的缺失,而这种缺乏本身又构成了这个时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学术语境。
”④因此,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迫切地需要寻找一片精神的栖息地,来寄托活着的理想,来提升人们的诗意。
而文学正是这样一个精神复苏的家园。
注释:①陶东风:《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判》,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页②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文单行本,第50页,第55页④次段为四川大学文学新闻学院曹顺庆教授,于2004年6月28日至30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