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

合集下载

论底层文学的理想形态之建构

论底层文学的理想形态之建构
关 键词 : 底层 文 学; 想形 态 ; 构 方 式; 论 资源 理 建 理
把新世纪“ 底层文学” 这个特指变成了一个泛指, 使人们无
底 层话 语 的变化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 , 底层先被叫做“ 国民” 后来变成 , “ 无产阶级 ”再后来变成“ , 人民” 现在叫做 “ , 底层” 。由于 对底层原用名的不同追溯 , 底层文学精神便有了多种称谓 ,
_
理 论 探 索 ・当 代 文 坛 ・ 1. 201 4
2 底 层文 学 的描 写 对 象是 谁 ?3 底 层 文学 写给 谁 看 , 谁 . . 为
许多学者认为, 作家必须抛弃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 自己 把 转变为底层来写作。按照这个思路 , 多批评家都反对知 许 识分子高高在上的“ 代言 ” 写作方式, 例如: 进入文学空间 “
判话语。或者说, 正是由于苦难话语方式的集束式出现 , 才 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以苦难话语方式彰显 自身的底 层叙事出现之后 , 其边界反而 E益模糊暧昧 。“ l 底层文学 ”
概念 暧昧 的主 要原 因 , 由于 “ 层文 学 ” 念被 提 出之后 是 底 概
现为“ 为底层” “ 和 如何为底层” 这两个问题。“ 为底 层” 被
的 民工 、 市 、 城 乡村 却大都 是一 种简 单化 的想 象性 表述 。居 高临 下的文学 视 角造成 的打工作 品难 以真 正地 走进 底 层生 活, 因而 缺乏审 美的哲 思和艺 术 的批判 。 ⑩ 谓 “ 高临下 ”所 居 的视 角” 暗示 了对 底层文 学的 精英立 场的批 评 。南 帆等人 , 的讨论 , 虽然 也 曾被 指 为 “ 术 黑 话 ” 但 是 南 帆 仍 然 对知 学 ,
论 底 层 文 学 的 理 想 形 态 之 建 构

底层文学

底层文学

A、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力阶梯的最下端,难 、政治学层面 处于权力阶梯的最下端, 处于权力阶梯的最下端 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 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 B、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 、经济层面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 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 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 最低限度的生存 C、文化层面――无充分的话语权,普遍不具备 、文化层面 无充分的话语权, 无充分的话语权 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 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暂时需要 他人代言
2、何为“底层文学” 、何为“底层文学” 判断标尺:题材内容、 判断标尺:题材内容、情感立场 ――指向底层的文学 指向底层的文学 ――为了底层的文学 为了底层的文学 ――底层自身的文学 底层自身的文学
源流追述及辨析
1、“打工诗歌”、“打工文学” 、 打工诗歌” 打工文学” 2、新写实文学 、 3、20世纪 年代的“乡土文学”等 、 世纪 年代的“乡土文学” 世纪20年代的 4、左翼文学 、
命名与概念
1、何谓“底层” 、何谓“底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的解释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Subaltern 葛兰西 Classes(底层阶级) 底层阶级) 底层阶级 印度亚裔后殖民主义学者斯皮瓦克 印度亚裔后殖民主义学者斯皮瓦克 的诠释
3、争论焦点: 苦难问题 与纯文学的关系 现代性的思考 警防止“底层写作”变成“主流性写作”、“残 “ 酷叙述”、“仇恨叙述”,以及追求政治正确 酷叙述” 仇恨叙述” 的“功利叙述”(邵燕君) 一些描写苦难、描写底层的作品中存在“美学脱 “ 身术” 身术”的问题(陈晓明) 底层的作品存在“单向度写作 ”的问题(李建军) 单向度写作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在当代文学发展中,底层文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命题。

底层文学是指关注底层人群、描绘底层生活的文学现象,它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底层文学的概念、特点,并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底层文学的概念底层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表达其内心感受和诉求的文学形式。

底层文学的创作对象主要是贫困、边缘、弱势的人群,如低收入劳动者、农民工、城市贫民、失业人员等。

底层文学试图通过真实地描绘和个体化地塑造这些底层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以呈现他们的生存困境和内心变迁。

二、底层文学的特点1. 真实性: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真实地描绘底层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作家需要深入底层人群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接触和交流,以便准确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

2. 共情性:底层文学试图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情,进而关注和关怀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展现出人间的温情和真情,使读者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 民众性:底层文学致力于呈现普通人的故事,重视个体命运的刻画。

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命运变迁,而非高大上的抽象概念和玄虚哲理。

4. 批判性: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社会关怀。

它试图揭示社会底层群体的边缘化和剥削,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三、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文学的一种再现形式,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使人们对于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有更多理解。

其次,底层文学关注底层群体的生活困境和内心需求,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它不仅记录了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更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关怀。

底层文学从底层人群的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文学的主流视角,注重个体命运的刻画,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多样性。

最后,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社会意义。

也谈底层文学

也谈底层文学

也谈“底层文学"孙培云(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底层文学,也被称为“底层写作”、“底层叙事”。

是新世纪以来引起文坛热切关注、并在诸多文学刊物引发热点讨论的一种文学现象。

本文试图在对有关资料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较为满意的阐述。

关键词:底层;底层文学;底层意识底层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引发评论界的讨论和命名的热情,是在2004年。

当时。

《天涯》杂志发表了一组名为“底层与底层表述”的文章.引发了对“底层”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从此“底层”成为当前文学批评中的“关键词”之一。

毫无疑问.当提出“底层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

文学“是其最根本的限定.而“底层”则决定了它的叙事方式、表述内容和言说对象。

底层”概念最早来自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

用来指前资本主义结构中的意大利南部农民。

在中国当前批评话语中.或许是为了区别耳熟能详的。

无产阶级”.“底层”的概念放普遍使用。

底层不只是“话语”和“建构”,更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真实存在。

如果将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文化视野结合起来.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界定底层概念:l、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2、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3、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

底层作为一个阶层出现.与中国近些年来的市场化及现代化改革进程有关。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最初的设想“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期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实际社会发展中却带来了相反的结果。

由于市场的介入.财富快速聚集到少数人手里,穷人越来越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的概念再次产生。

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出现.必然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新世纪底层文学写作的再思考

新世纪底层文学写作的再思考

新世纪底层文学写作的再思考摘要:新世纪以降,底层文学大量涌现,它是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实的变化紧密相关。

“底层文学”主要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它描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代表底层人发出声音。

本文从谁为底层?何为底层生活?底层应该怎样生活三方面对其进行了再思考。

关键词:新世纪底层文学新世纪以降,出现了大量的底层文学创作,底层文学是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是中国文艺新的形势下的新发展,这种发展关联着中国现实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文学现实主义的回归,也可以看作是左翼文学传统的延续。

“底层文学”主要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描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代表底层人发出声音。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底层文学”的概念或内涵,“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

”[1]一些评论家对底层文学写作的出现欢欣鼓舞:“它不仅要打破意识形态、市场、精英在文学上的垄断,讲述底层的故事,发出底层人的声音,而且要以文学的变革为先导,唤起民众的觉醒,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真正体现出底层的利益与力量,从而改变现实秩序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

”[2]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底层文学的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的特点,但是我们深入细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的。

一、谁是底层?在底层文学作家的创作中,曹征路以下岗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罗伟章则主要写农民工,刘庆邦的小说大多是“矿难”题材,陈应松以“神农架”地区民众的生活为主,我们可以说下岗工人是底层,农民工是底层,矿工是底层,作家创作就是要敢于直面这种底层人的生活,感受他们艰难的生存处境。

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总体特征

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总体特征

2012.03学教育29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总体特征吴著斌(湖北理工学院高职学院,湖北黄石435003)[摘要]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其发展变化有着深刻的现实土壤条件,并呈蓬勃发展的态势要。

本文阐释了底层文学的基本内涵、发展现状,重点从总体上归纳出底层文学“叙写切身的生存体验、表达深切的现实情感、抒写真切的心灵世界”的三大特征。

[关键词]文学评论;底层文学;特征一、底层文学的基本内涵底层文学作为一种在特定时代产生的文学创作形式,新世纪以来,逐渐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底层文学和当前的“纯文学”、“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不同,它是作家的独特创造,描写底层生活,表达底层利益诉求,对现实持反思、批判的态度,并希望引起大众的关注。

底层文学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在内容方面,它以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主,以底层人的生活场景、经历命运以及生存现状作为话语的焦点;在形式上,继承现实主义的创作,在艺术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写作态度上,以悲悯的情怀,直面现实,对现实持反思、批判的态度;在对待传统上,继承了左翼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二、底层文学的发展现状“底层文学”与中国现实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

与此同时,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逐渐显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权力阶层、富裕阶层掌握了话语权,居于社会的顶端。

重建改革的共识,要依靠普通人的共同认同和支持,要贴近中国的现实,要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感受和心灵诉求,这为底层文学的生长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

在文学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纯文学”一直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各种大型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纯文学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注重形式与技巧,力图探索创新叙述方式;注重表达个人主观的抽象的感受和情绪,较少直面社会现实和矛盾。

底层文学小说的文学风格

底层文学小说的文学风格

底层文学小说的文学风格1底层文学的发展变化“底层文学”主要就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这样一种文学,它描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代表底层人发表出他们的声音,是这样的一种文学的形式。

具体说来,“底层文学”与“纯文学”不一样的是,“纯文学”是不描写现实生活或只描写中上层生活的,而“底层文学”描写的是底层生活;“底层文学”与通俗文学不一样的是,通俗文学是模式化的,主要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使大众在幻想中逃避现实,而“底层文学”则是作家的独特创造,它不是要迎合而是要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使之对真实的处境有所认识与反思;“底层文学”与主旋律文学不同的是,主旋律文学对现实秩序及其不公平之处加以粉饰,使之合理化,而“底层文学”则对现实有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希望引起大众对不公平、不合理之处的关注,以发生改变的可能性。

底层文学作为近年来文学界讨论的热点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着真实世界里万物变迁的社会面貌,其实底层文学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有所展现,在这个时期,我国文学出现了一个分化的阶段,而以这种形式的分化主要是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思想路线。

比如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部分文学分离了与社会同步的对应关系。

但90年代以后,流行文化或通俗文化的合法性逐渐被承认,过去潜伏“地下”或“半地下”的流行文化迅猛地走向前台,几乎占据了消费文化的全部空间。

现在被普遍认同的文学的“底层化”,就是在这个时期成为现实的。

大部分底层文学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能不能代表底层人说话,这是不是有可能,因为你是知识分子了,可能别人就说你跟底层人关系不大,但是另一方面在创作上,单纯从概念的层面来讨论底层文学比较困难,而且它还在发展中,像萨特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只有在“存在”中,在具体的历史现实的发展中,才能创造出它的“本质”,换一个角度来讲,其实底层文学和跟它相对应的其他文学不太一样。

2叙事手段上的想象性表述底层文学在内容上,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叙事手段上,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既有着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也在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底层文学”是一种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形式,与“纯文学”、“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或“商业文学”相对。

它以现实主义的方法与精神关注底层人的生活与心灵,在新世纪最初十年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底层文学”的发展过程最初大多集中于社会问题,在对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中发现问题,他们描写农民、下岗工人、打工者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将其经验与情感呈现出来,以期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随着“底层文学”的进一步展开,作家也在进行不同方向的拓展与创新,有的作家将对底层的关注与个人的艺术特性结合起来,开始探索新的艺术方式;有的作家将笔触从农民、下岗职工、打工者等常见题材宕开,开始关注城市贫民、“新穷人”等较边缘化题材,不断拓展表现的范围;有的作家突破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尝试将现代主义的形式、技巧与对底层的关注结合起来,起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底层文学”在当前的文学形态中处于弱势地位,其作用在于打破意识形态、市场、精英在文学上的垄断,讲述底层的故事,发出底层人的声音。

它以文学的变革为先导,唤起民众的觉醒,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真正体现出底层的利益与力量,从而改变现实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

“底层文学”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他们的困境和追求。

这种文学形式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矛
盾,而且唤起了人们对底层的关注和同情。

在新世纪的社会背景下,“底层文学”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引领人们重新审视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权益。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新世纪底层文学初探2004年以来,“底层文学”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中心。

“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发展。

随着“弱势群体”、“失业下岗”、“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农民工”等新名词的陆续涌现,社会分层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底层”问题逐渐升温。

许多拥有朴素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纷纷视点下移,关注底层,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优秀作品。

有学者因此敏锐地指出:“随着社会分层和两极分化的加速,底层文学叙事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学思潮”近几年来,学界有关“底层文学”的论述综观其脉络,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⑴“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⑵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⑶关于“底层文学”的误区⑷“底层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前景一、“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要界定何谓“底层文学”,首先必须澄清何谓“底层”。

“底层”一词源自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但“葛兰西的底层理论实际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它通过论述底层在各种统治中的作用而论及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霸权的问题。

就是说,葛兰西的‘底层’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存在的,而底层的其他方面是被置后的。

”在国内,批评家蔡翔发表于1995 年的散文《底层》是最早在今天意义上提及“底层”的文章之一,在文中,他用“底层”一词来指代城市社会的最下层,并充满感情地说:“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

”“底层”问题在国内兴起后,众多学者试图从学术角度对其概念予以界定。

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对其无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本质主义命名,而是必须进入历史化的过程。

学者刘旭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底层就是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其主体构成为工人和农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即为一个巨大的不平等的社会存在。

“底层文学”与“纯文学”之辩《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书评

“底层文学”与“纯文学”之辩《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书评

界 :《 那 儿 》讨 论 ” 为 例 :他对 《 那 儿 》 在 理 论 界 和评 论 界 引起 的较 为强 烈 的影响 和激 烈 的讨 论 的原 因进 行 了深 入 探 讨 。文 学 界 进行 的这 场热 烈 的讨论 也 在 一 定程 度 上 代表 了 “ 底 层 文 学 ” 的 发 展和 “ 纯文 学 ” 的反思 。这 里 的 “ 纯 文 学 ” 实 际 上 是 一种 狭 义 概 念 ( 广义的 “ 纯文学”还是 以精英文学为主) ,主要是对 《 那儿》 中 的文学 写作 技 巧 、形 式 等 内容 进 行 了探索 ,通过 阅 读 可 以看 出 作 家依 旧沿用 了现实 主义 方法 创 作 故 事 ,这 种 传 统 的 方 式 结 合 着 文艺 界关 注 的一个 中心 ” 。 , 新 鲜 、敏锐 的题 材 使 底 层故 事 焕 发 出新 的 活 力 。当然 ,李 云 雷 也 < 7 1 1 1 J L ) 的成功 并 不 能 代表 所 有 的 现 实 主义 作 品 都 实 在这 本书 中 ,李云雷 叙 述 了新时 期 以来 学 术 界 对 文学 的分 类 : 谈 到 ,一本 < 最 主要 的 流派 分为 “ 纯 文学 ” 、“ 主 旋律 文 学 ” “ 通 俗 文学 ” ( 或 现 了向 } ‘ 纯 文学 ” 的靠 拢 ,依 然 存 在不 少 作 家 打 着现 实 主 义 的 旗 称 “ 商 业文 学 ” )和 “ 底 层文 学 ” ,并且 阐释 了 “ 纯文学”和 “ 底 号书写 当代以来的热点题材,然而作 品本身却并不具备 “ 纯文学” 层 文 学” 之 间较 为清 晰 、明 显 的 异 质性 ,这 种 差 异 和 对 立 更 清 晰 的素质 ,因此也 无法 得到 学术 界 的关 注 与 认 可 , “ 在这个意义上, 地 彰显 了文学 与文 学之 间 的 “ 鸿 沟” ,而李 云雷 对 这种 文学 现 状 的 可 以说 反 思 ‘ 纯 文学 ’是 ‘ 纯 文学 内部 的事 情 。 ” 思 考 也表 明 了他对 当下 文 学 现状 的敏 感 审 视 和 理 性 思 考 : “ 纯 文 可 以说 ,无 论是 从文 学还 是社会 学 的角度 ,《 那 儿》 都是 不 容 学 ” 代 表 了为精 英而 写 的上 层 文 学 ,作 家 自身也 更 执 着 于 对 形 式 忽视 “ 底 层文 学 ” 的力 作 ,在 大 部分 作 家 围绕 农 民 的生 存 现 状 的开拓 与 创 新 、对 自我 情 绪 的表 现 方 法 的处 理 ,而 “ 底层文学 ” 架 构写 作 思路 时 ,曹征路 却带 着 一 种 问题 意 识 对 工 人 群 体 在新 世 书写最 重要 的 就是 展现底 层人 民 的 生存 现状 和精 神世 界 ,现 实 主 纪企业 改 革后 的生 活 、精 神 进 行 了关 照 ,使 许 多 对 文 学 并 无 太 大 义就 成 了作家 偏爱 的创 作形 式 ,这样 一来 ,“ 纯 文 学 ” 作 为一 种 表 兴 趣 的人 也被吸 引其 中 ,因为 他 确 实 触 及 到 了与 普 通 老 百 姓 息 息 现文 学 自身生命 力 和 魅力 的文 学 流 派 ,就 与 “ 底 层 文 学 ” 拉 开 了 相 关 的现 实问题 ,让 文学 真正 给予 处 在 社 会 边缘 的 群 体 以 人 文 关 较 远 大的距 离 但是 这样 界 限 分 明 的 文 学 流 派 划 分 也 给 文 学 本 身 怀 ,也 使文学 界 开 始重 新 思 考 文 学 与现 实 的关 系 。李 云 雷 在 书 中 的 自我 突破 造成 了困难 , ’ 正 如本 书作 者 所 言 , “ 纯 文学 ” “ 发 展 到 曾这样写道 :“ 当我们质疑 oi  ̄ J L ) , 的 ‘ 文学性 ’时 ,(  ̄ t l I J D )也 文 学性 ’ 的标 准 。 ” 鲫 这 是 当 下 文 学作 品 和文 学 评 后来 也暴 露 出 了一些 问题 结果 形式 探 索 成 了 一种 貌 似 先 锋 的姿 在 质疑 着所谓 ‘

论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

论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

论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底层文学是9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底层文学作品在描写底层生活时,叙述了底层经历的苦难和不幸,本文先是探讨底层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继而是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

从悲剧理论来看底层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悲剧抗争意识和行动意志,以及创作时出现的过度苦难叙事问题,应加强叙事节制和理性思考。

悲剧抗争起着消解苦难的作用,不仅如此,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标签:底层文学;悲剧性;苦难叙事底层文学是近年来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现象,新时期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日渐丰厚。

以当前社会时代为背景,展现底层人民生活面貌,以底层人物为描写对象,表达底层人民诉求的文学被称为“底层文学”,“底层文学”是一种表现底层人民生存状态、代表底层群众利益的文学形式。

在展现底层人民生活时,作品情节多是悲剧,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有极大关系。

从而在作品情节发展上大多是悲剧走向。

底层文学的人物形象中农民形象占首位,数量最大,是小人物的代表。

这与当时中国生产力现状有关系,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劳动耕作方式,传统的农业生活贫穷、劳累、沉重。

他们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劳动用以果腹,延续生存,生活的沉重负担是他们形象的典型特点。

多数作品的情感是伤感的,人物命运失败而惨痛。

底层文学作品多是小人物的悲剧,与他们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潜在无形的压制。

整个作品都包含了与命运抗争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底层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并渴望获得表达自己的话语权,进而实现真正民主社会。

所谓命运抗争,不过是人的意志与自然规律的战役,底层人民的抗争不仅针对自然规律,还包含社会制度。

而命运,指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限定。

这种限定,在底层人民身上,更加明显与苛刻。

是什么导致了底层人物命运的悲剧?社会制度缺陷,时代发展优胜劣汰,人物形象自身局限等等都是构成底层文学作品悲剧的因素。

底层文学名词解释现当代

底层文学名词解释现当代

底层文学名词解释现当代
在现当代文学中,底层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底层文学通常是指描写社会底层人群、生活困境与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方式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呈现出他们的痛苦、挣扎和希望。

底层文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文学的力量,向读者展示社会底层人群所面临的艰辛和不公平。

它试图打破社会阶级差异,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关心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

现当代底层文学作品常常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真实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场景来呈现。

这些作品着重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底层文学的特点是真实性、直观性和感人性。

它通常以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方式展现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现当代底层文学作品的创作主题丰富多样。

它们可能关注贫困、社会不公、孤独、冷漠等主题,也可能关注底层人群的尊严、奋斗和希望。

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不平等和底层人群的真实处境。

总之,现当代底层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真实、生动的方式呈现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群的困境,也传递了对于尊严、奋斗和希望的追求。

通过阅读底层文学作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底层文学”的症候式分析

“底层文学”的症候式分析
文学 中超越 现 实生存 的精神 是缺席 的 , 家应 当反 映现 实却 又在 精神层 面上超越 现 实, 作 不但 能 由现 实达到揭露批 判 底层 生 活的缺 陷和丑恶 , 而且 能用审美理想观照和超越 这种缺陷和丑恶 , 使读 者达到反 思和 升华的境界。“ 底层” 为 作

种文 学精 神 , 更重要的是 引导底 层这 个群体 还 坚信人 性的 终极 关怀和 真善 美的生活境界 , 底层 文学才能焕发 出极
21 0 2年 2月
社 会 科 学家
S OCI AL S ENTI T CI s
Fe . 0 2 b, 1 2
( 2期 , 第 总第 18期) 7
【 文艺论丛 】
( ., n rl .7 ) No2Ge ea No18
“ 底层 文学 " 的症 候式分 析
汪 娟 , 2
其 强 大 的 艺术 力 量 。
关键词 :底层文学” 精神 ; “ ; 价值 ; 超越 ; 实 现
中 图分 类号 : 0 . I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 0 2 0 — 19 0 1 0 — 2 0 2 1 )2 0 出现 的 一个 较 为 突 出 的 式 的分 析 , 为对 底 层 文 学 中 以苦 难 情 结 、 性 的假 底 热 1 认 人 文学现象。 底层文学的创作始于 20 年 , 0 2 如刘庆邦 的 丑 恶 为 主流 的写作 遮 蔽 了底 层 的文 学 精神 , 活 的正 生 善 美更应 当在底层文学中弘扬 , 底层文 《 神木》 林 白的《 、 万物开花》 等的发表 。04年 ,天涯》 面价值如真 、 、 20 《 杂 志在 文 学 界 发 起 “ 层 与关 于底 层 的 表 述 ” 题 讨 学应当是超越对现实生存的写作 , 底 专 引领读者追求更高 论会 。05年 , 20 曹征路的 儿》 发表 ,底层写作 ” “ 被正 的精神 意境 。 式命名 。文学对底层的关注成为新世纪的文学焦点 , 底层文学从 一开始 出现就存在争议 , 其发展 的心路历 众 声喧哗 下的 ” 底层 文学" 程 , 谓 是 并 不 顺 畅 , 不 像 其 他 文 学 现 象 和 流 派 经 可 它 过 时间的积淀 后清晰而明朗 , 反而被称之是“ 一张 日 在 近 十年 的 “ 层 文 学 ” 展 历 程 中 , ‘ 层 ’ 底 发 “底 不 益模糊的面孔” 点近十年中的底层文学 , 。a 从作家 论 是 作为 一 个 社会 存 在 ,还 是作 为 一个 文 学 存在 , 都 作 品创 作 到 学 者 文 人 的表 述 ,对 底 层 文 学 的 讨 论 从 已经 是一 个 不 容 忽视 的 ‘ 存 在 ’ , 社 会上 和 文 学 硬 了 在 “ 谓 底 层 文 学 “ “ 学 是否应 当表 述 底 层 ” “ 学 应 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底层 ”直 到今 天 的 “ 层 文 学— — 张 日 关 键 词 搜 索 , 关 词 条 达 到 了 2 30 00个 , 以见 , 底 相 ,9 ,0 足 益 模 糊 的 面 孔 ” “ 层 文 学 ”依 然 在 学界 中倍 受 争 议 “ 层 文 学 ” ,底 底 已经 成为 2 世 纪 颇 具代 表 性 的一 个 重 要 1 与质疑 。在 “ 底层文学 ” 热呈现出降温 的趋势之际 , 文 学 现象 。而 近 年来 , 于 ‘ 层 文 学 ’ 冷 关 底 的写作 论 争 在 静 思 考 “ 层 文 学 ” 一 现 象 , 者 不禁 询 问 “ 层 文 中 国文 坛 上 吸引 了众 多 学 者 的 目光 。 于底 层 的相 关 底 这 笔 底 对 学 ” 否 经 历 时 间 与 文 学史 的考 验 , 文 学 史 的 沉 淀 论 , 据 学者 刘 小 新 的 梳 理 , 四 种 “ 种 是 口述 史 、 能 在 根 有 一 中成 为 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具有代表性 的文学现象 访 谈 录 、 田野 见 闻 以及 对 与 自我 相 关 的底 层 经 验 书 或 流 派 ?在 对 “ 底层 文 学 ” 点 与思 考 中 , 声 喧 哗下 写 。 盘 众 如廖亦武的《 中国底层访谈录》蔡翔 的《 、 底层》 王 、 的 “ 层 文 学 ” 两 个 方 面 成 为 聚 焦 点 , 谓 “ 层 ” 晓明的《 县 见闻》 摩罗 的《 是农 民的儿子》 底 有 何 底 ? L 、 我 等等 。 发表在《 天涯》 底 层与关于底层 的表述 ’ ‘ 专栏 中的系 对“ 底层 文 学 ” 如何 来 界定 、 区分 标 准 是 什 么 ?底 层 的 身份表述 中底 层 的底层写作与他者 ( 知识分子 ) 的底 列文章大多属于这种书写。 第二种是对 ‘ 底层 ’ 研究 的 层 写 作 , 竟 谁 主 沉浮 ?笔者 对 “ 层 文 学 ” 行 症 候 国外 理论 资 源 的译 介 , 发 表 在 《 书 》 的《 弱 者 的 究 底 进 如 读 上 ‘

崛起的那一抹星光——沉思中成长的底层文学

崛起的那一抹星光——沉思中成长的底层文学
1 农 民— — 逃 离 “ 根” 。 灵 魂 无处 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诗人张联 曾说过“ 诗人的名字 叫痛苦” , ① 他写诗是 因为他 感受到 了“ 灵魂无处安放” 的痛苦。 在他 的《 傍晚全集 》 中, 我们 可 以感觉到城市对乡村的挤压 。农村的虚空化 ,城市 的现代 化, 吸引着农 民“ 放下镰刀傲 下锄头 0 了老娘/ 卖了猪羊腐 了 婚俄 们进城去 ……( 谢湘南 的《 在对列车 漫长等待 中听到 的 首诗》 ) 他们离开 了世代 生息 的土地 , 到城市投奔新 的生 活。 但 到了城里 , “ 我提 着我的皮走动在大街上/ 我在这 富有 的人 群 中走动/ 这里没有脚凳 , 供 我歇足 ” 乡村是贫瘠 的 , 看不到希 望 的, 走 向城市 , 同样是最底层 , 而且没有生存 的位置 。 灵魂到 哪里安家? 在《 走在城市与乡村 的路上》 中, 诗人谢湘南发 出了 “ 现在我怎样面对汽车和尘土抒情 呢? 我又能赋予城市和乡村 什 么意蕴呢? ……你能告诉我我走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 ? 你能 告诉我在这条线上我都看到了什么?朋友们 ,我什 么也没看 到, 我只想打瞌睡” 这样的感 叹。这些都表达了对城市农 民在 城市 的生存状况 , 数以亿计 的农民从 田地上 , 逃到了陌生 和不 属于他们的都市 。但他们的未来究竟是属于乡村还是属 于城 市呢? 他们 的家园 , 他们 的根究竟在哪里 呢?他们不顾一切 向 城市进攻 , 但却遭到了城市 的排斥与轻视 , 最终导致 了农 民弃 耕 与农 民背井 离土却最 终无法 与城市兼容等 尴尬 的现实处

首诗》 , 辛酉 的《 到南方去》 , 高平 的《 城市》 , 卢卫平的《 乡下人 进城》 , 徐道 勇的《 来 自乡村的打工仔》 。 在这些底层叙事中 , 作 家们把笔尖触到 了当代农 民和城市打工者们 的生存 困境和承 受 的心灵冲击 的精神世界 ,其 中有写到生存条件恶劣无生命 保障的矿工 , 生活窘 困与无奈 的进城打工者 , 被家里家外 的烦 恼 困扰的都市下 岗工人 ,怀抱梦想但 梦想被残酷现实打碎的 漂泊流浪者等 。作品通过对这些阶层 的生存状态 、 生 活方式 、 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展现 ,书写了社会转型 时期农 民与工 人 的暂时性 困难 , 农 民对乡土的依恋 , 对城市文化 的向往和迷 惘。 作家 向世人呈现一 幅幅底层人物在城市生活 的孤独 , 被城 市文化拒斥 的心灵痛苦与寂寞 的困苦图景 。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是指一种以底层人民、贫困阶层和社会边缘人群为创作主题的文学形式。

它呈现出的是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和斗争,关注他们在社会结构底层所面临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底层文学以真实、生动、细致的方式描绘这些人物的生活,寓意深远,传达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思考,表达社会公正与人文关怀的价值观。

底层文学的创作目的是通过文学作品唤起读者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并促使社会对其困境采取行动。

同时,底层文学也成为底层人民发声的渠道,表达他们的苦难、抗争和希望。

通过揭示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底层文学希望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社会对于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引起社会公众对于社会公正的思考。

底层文学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力量和勇气,它追求真实、坚守价值观,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强大的抗争意志。

底层文学的作品通常以真实性和写实主义风格为特点,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情感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底层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现实,还在于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关怀。

它使社会各层面的人们对于贫困和不公平的现象有更深入的思考,促使他们关注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底层文学在文化领域具有巨大的意义,不仅为社会正义发声,还成为思想启蒙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底层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与斗争,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它以真实、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底层群体的力量和勇气,同时也成为弱势群体发声的渠道。

底层文学的价值在于激发社会对公正和平等的思考,并为文化进步和社会正义做出贡献。

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浅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新世纪以来,诸如底层、底层写作、底层叙事、打工诗歌、打工文学等底层文学的概念纷纷见诸于各类研究文章,这些概念既有交叉,也有所不同。

概念的不明确,直接源于理论术语的狂欢或无效指向,其结果必然导致无序和混乱状态,分不清起点和过程,因此,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必须做的就是要厘清概念。

首先是对底层概念的界定,“底层”正在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从知识界、文学界到大众媒体,都能听到这个很久以来几乎被遗忘了的词汇。

但除了“底层”所蕴含的诸如弱势群体、农民、下岗工人等特定的叙说对象,不同的文化人群面对这一概念时的认知角度似乎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者眼里的底层,一般都与“三农”、国企改制、利益分层及体制弊端等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寄寓着明确的意识形态焦虑。

底层并不是一个本土概念,是由subaltern(底层)一词翻译而来的。

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依据对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的占有程度,划分中国社会阶层,底层很少或者不占上述三种资源,主要有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而孙立平在《资源重新积聚下的底层社会形成》中则更明确地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弱势群体开始在我们的社会中形成。

这个弱势群体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构成:①贫困的农民;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③城市中以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贫困阶层。

而人文学者、评论家和作家艺术家眼里的底层,则往往伴随着对社会公正、民主、自由、平等以及贫穷、苦难和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历史美学难题的诉求。

蔡翔的《底层》一文这样写道:“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

我常常在午夜醒来,默默倾听我的少年时代从窗外悄悄走过。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底层问题在今天的浮出水面,实际上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复杂形态和思想境遇。

底层文学

底层文学

从新写实走近底层文学1、当下文学有一个现象是引人瞩目的,这就是近年兴起的底层小说。

它虽然没有打起轰轰烈烈的旗号,却拥有相当可观的、颇为广传的作品;不能说它有了浩浩荡荡的创作队伍,但报刊披载的参与其中有实力的中青年作家,已形成了英气雄劲的阵势。

一些论者充分肯定它的新鲜活力与不可忽视的价值,也有批评它浮光掠影,有点平淡失真。

底层文学具体作品得失自应辨析,但我更感兴趣的是文学与社会阶层尤其与底层的关系,以及底层小说对于时代的特定意义与价值。

社会的阶层与阶级不可等同而论,阶级是历史的存在,但偏颇的阶级论曾给文学带来了惨痛的灾难。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总会寻找自己的文学代言人,底层小说的出现是文学对商品社会多阶层现象的认识和审美的把握。

底层小说是多类别的,且不说散见于报刊的作品,以2001年出版的李师东主编的一部小说选本而言,书名即为“最新底层生活小说”,它是公然打出底层小说最早的一部选本。

在文学书籍市场滞销状态下,它竟然在短期内被读者买走了将近四万册。

能说这是一个微不足道、不值得思索的数字吗?底层文学的兴起,不是几个中青年作家偶发兴致,突涉底层,它是作家不约而同的视点下移。

应该说,新时期文学视线第一次下移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开始的,作家目光移向都市工人家里家外的烦恼,城市棚户区小人物的跌宕人生,怀抱梦想但梦被现实打碎的漂泊者等等,新写实作家笔端已经触摸到底层中的某些人物,但多似传统市民或市井小说里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还不是从社会阶层这一宏大目光去审视和展示底层人物现实人生。

底层文学尽管提出来了,但其文化内涵与外延还不够明晰而有点迷蒙。

我认为由新写实走进底层文学体现了视点下移再下移,底层意识开始复苏了。

新写实与底层文学二者既连贯又有区分,它们都关注城市底层人物生活,但新写实多为展现平民百姓的个体生存境遇和悲欢离合的命运。

底层小说即使写一两个人物,却从阶层的目光去透视个体的特征,从个性化心态折射社会阶层和时代性的色彩。

2024年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迷失及重构

2024年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迷失及重构

2024年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迷失及重构在文学批评的广阔领域中,底层文学批评主体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文学的鉴赏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现实的反映者。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底层文学批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迷失的现象。

这种迷失不仅影响了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广度,更对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探讨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迷失原因及重构策略,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批评主体的迷失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学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底层文学批评主体逐渐迷失了自我,这种迷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观念的迷失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价值观念出现了混乱。

他们往往难以坚守传统的文学审美标准,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和时尚潮流的影响,导致价值判断的迷失。

知识结构的缺陷底层文学批评主体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和缺陷。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许多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缺乏系统的文学理论学习和批评实践,难以形成独立的批评声音。

批评立场的模糊在商业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批评立场逐渐模糊。

他们往往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的需求,放弃了独立的批评立场,导致批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

二、批评主体的重构策略针对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迷失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批评主体的重构:强化文学理论教育我们应该加强对底层文学批评主体的文学理论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文学知识体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平。

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底层文学批评主体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形成独立的批评声音。

重塑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引导底层文学批评主体重新审视传统价值观念,坚守文学审美标准。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明确批评立场底层文学批评主体应该明确自身的批评立场,坚守批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何为“底层文学”
判断标尺:题材内容、情感立场 ――指向底层的文学 ――为了底层的文学 ――底层自身的文学
源流追述及辨析
1、“打工诗歌”、“打工文学”
2、新写实文学
3、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等
4、左翼文学
文学如何表述底层:
1、谁在表述 A、知识者的表述(代言式、启蒙式的表述) 俯视、隔膜、癔想、虚妄的同情 体贴、悲悯、艺术化、文学性 B、底层的自我表述
郑小琼的《打工,一个沧桑的词》 柳冬妩的《人在屋檐下》、《跳槽》 谢湘南的《农民问题》、 张守刚的《我在工业区想着稻田》 张绍民的《比较》 周崇贤的《我流浪,因为我悲伤》、《盲流 部落》、《都市盲流》、 盛可以的《北妹》《道德颂》、《水乳》 王十月的《无碑》《31区》
命名与概念
1、何谓“底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的解释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Subaltern
Classes(底层阶级)
印度亚裔后殖民主义学者斯皮瓦克 的诠释
A、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力阶梯的最下端,难 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 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 B、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 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 最低限度的生存 C、文化层面――无充分的话语权,普遍不具备 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暂时需要 他人代言
现象描述:
刘庆邦的《神木》、《哑炮》
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马嘶岭血案》、 《太平狗》、《母亲》等) 尤凤伟的《泥鳅》 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民工》
曹征路的《那儿》、《霓虹》
胡学文的《行走在路上的鱼》、《命案高悬》 罗伟章的《变脸》、《大嫂谣》 荆永鸣的《创可贴》、《北京侯鸟》、《外地 人》《大声呼吸》 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 李铁的《工厂的大门》
迟子建《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 夜晚》 铁凝的《谁能让我害羞》 《春风夜》 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民工刘建华》; 《富萍》、《遍地枭雄》 方方的《万箭穿心》、《中北路空空荡荡》、 《水随天去》《奔跑的火光》 贾平凹的《高兴》 残雪、阎连科、莫言……
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 孩》、《被雨淋湿的河》,《苏通之死》、 《大年夜》
刘继明的《茶叶蛋》、《放声歌唱》、《我们夫 妇之间》
刁斗的《哥俩好》
东西的《目光愈拉愈长》 林白的《去往银角》《红艳见闻录》、《妇女闲 聊录》
北北的《寻找我的妻子古菜花》
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我们 在北京相遇》、《把脸拉下》
吴玄的《发廊》
巴的《阿瑶》 映川的《不能掉头》 李师江《廊桥遗梦之民工版》
2、如何表述 A、悲惨遭遇;精神境遇 B、批判(防止被意识形态收编) C、悲悯、温暖、敬意
D、艺术性、审美性
3、争论焦点: 苦难问题 与纯文学的关系 现代性的思考
警防止“底层写作”变成“主流性写作”、“残 酷叙述”、“仇恨叙述”,以及追求政治正确 的“功利叙述”(邵燕君) 一些描写苦难、描写底层的作品中存在“美学脱 身术”的问题(陈晓明) 底层的作品存在“单向度写作 ”的问题(李建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