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书法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柳公权艺术作品赏析

柳公权艺术作品赏析

柳公权艺术作品赏析柳公权(772年-819年),唐代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称为“柳体”,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公权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内涵而著称,下面我们将对他的艺术作品进行赏析。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其作品飘逸流畅,笔势遒劲,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韵味。

他的书法作品在笔法上追求变化,线条流畅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内涵而著称,被誉为“柳体”,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祭侄文稿》。

这幅作品是柳公权为侄子祭奠而书写的祭文,内容充满悲痛和哀思。

柳公权以行草书写,笔势遒劲有力,线条流畅自然,整体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气息。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悲痛和哀思,通过柳公权的笔墨,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此外,柳公权的《赤壁赋》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幅作品是柳公权以行草书写的《赤壁赋》,内容取自《赤壁赋》中的名句,表现了柳公权对于诗文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感悟。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柳公权对于自然的感悟和对于诗文的理解,通过柳公权的笔墨,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不仅在笔法上追求变化,而且在构图上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善于运用空白和留白的技巧,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张力和韵味。

同时,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在布局上也非常讲究,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安排在纸面上,使得整个作品既有秩序感又有美感。

总的来说,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内涵而著称,被誉为“书圣”。

他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柳公权的书法作品进行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深刻地了解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和研究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行草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行草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行草书法名家作品鉴赏行草书法作品的欣赏是要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行草,行草书法简单地说就是行书与草书的结合,兼具行书与草书的特点,在欣赏行草书法时要考虑到这个问题,然后要看书法的形,书法是一种艺术,具有艺术的共通点,那就是美,所以要看书法美不美,这里的美应该是书法之美,所谓草书应该是草而不乱的,如果很乱,杂乱无章那就不能称之为美了所以欣赏行草书法,要从特点与外形结合起来欣赏。

下面为大家展示两幅书法名家所做的行草书法真迹,从书法中领悟欣赏行草书法的魅力。

首先是李成连老师的六尺行草书法作品《沁园春雪》:李成连六尺行草书法作品《沁园春雪》《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名篇,上阕描写的是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是毛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抒发了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此幅作品用行书的手法行云流水般地书写出了诗词的那种气势和气魄,书法笔法流畅而不失变化。

此幅作品适合挂在企业公司等场所,尤其是会客厅或领导级别的办公室里,不仅提升公司的品位,更能彰显领导者雄伟的报负及胸怀。

送给开公司办企业的朋友也是很不错的礼物。

魏执礼的行草书法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动静相宜,趣味十足,细看之后,却有一股天真浪漫的气息扑面而来。

特别是对各种辩证元素的把握,做得十分精准。

他的作品作品力求线条的张力,点画之间,表现得淋漓极致,行距之间,更是妙笔,随意之处更显天神,特别是线条的长短,收敛,单字的俯仰和开合等显得既奔放,又不失法度,外柔内刚,总体看来,浑厚古朴,跌宕起伏,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魏执礼小尺竖幅书法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一幅行草书法,书写的是唐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写出了“原上草”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它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功之妙,这就像人生,我们虽然都会经历困难,经历挫折,经历野火,但你永远不知道春风到来后会发生什么事,黑暗总会过去,黎明总会到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颗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高亨水调歌头掌上千秋史行草书法欣赏

高亨水调歌头掌上千秋史行草书法欣赏

高亨水调歌头掌上千秋史行草书法欣赏
高亨的《水调歌头·掌上千秋史》行草书法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韵味展现了苏轼词作的意境。

作品以行草书体书写,字迹流畅自然,线条婉转多变,富有节奏感。

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豪放、洒脱的气质,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笔法:高亨的行草书法,笔法娴熟,线条流畅。

他的用笔轻盈而有力,表现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之美。

同时,通过线条的粗细、顿挫、提按等变化,展现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结构:高亨在处理字形结构时,既注重整体气韵的和谐统一,又关注每个字的具体形态。

作品中的每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而整体上又形成了一种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美感。

墨色:高亨善于运用墨色的变化来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

通过蘸墨的深浅、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手法,使得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浓淡相宜、层次分明的美感。

气韵:高亨的行草书法作品不仅表现了苏轼词作的意境,更传递出作者自身对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感悟。

整幅作品气韵生动,充满着豪放、洒脱的气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曾邕生艺术作品赏析

曾邕生艺术作品赏析

曾邕生艺术作品赏析曾邕,字子贞,生于1932年,祖籍浙江,福建人。

原名曾咏,曾邕是一位资深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

在书法、篆刻、绘画方面颇有造诣,作品广为人知。

他的艺术作品充满了个性与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曾邕的艺术作品。

首先要介绍的是曾邕的书法作品。

曾邕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加之篆、隶、楷等字体的糅合,形成独特的风格。

他的行草书法狂放奔放,气势宏大,笔墨浑厚淋漓,富有力度,具有强烈的个性。

曾邕的书法作品多以古典诗词、经文、名句为题材,他在书法作品中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对内容的把握和表现,将精神内涵融入书法之中,使其作品更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他的书法作品受到了许多收藏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

其次是曾邕的篆刻作品。

曾邕的篆刻作品每一方印章都是对字体的深刻理解和诠释,其刀法刚劲有力,极富有韵律感。

曾邕擅长利用印章的局部、整体的比例、形状、大小,让印章更加富有变化和韵味。

他的篆刻作品中不仅有小巧玲珑的印章,还有巨型的巨印,无论是小印或者大印,都充满了工整、饱满和大气。

曾邕的篆刻作品不拘泥于字形的表达,更注重对印章的整体结构、比例和动感,使其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价值。

最后是曾邕的绘画作品。

曾邕的绘画作品主要以山水画为主,其作品风格古朴典雅,形式自由、构图新颖,笔墨精湛、意境深远。

他擅长用墨色的层次感和水墨的渲染力来表现自然风光之美,尤其善于运用淡墨渲染山石的纹理、水墨的湖泊、江河的流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曾邕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他的山水画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气息,用笔简练而有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受到了众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曾邕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同时又注入了自己的新意和创新,使得作品更具有时代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曾邕不仅是一位艺术大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曾在福建艺术学院任教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他潜心研究古典书法、篆刻与绘画,对学生言传身教,深受学生尊敬与爱戴。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一)草书特点及欣赏步骤草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要想欣赏好草书艺术,先须了解草书的特点,草书艺术的美在哪里。

有人说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

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曰章法生动,曰线条优美,曰血脉连通,曰气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

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全唐诗》中没有吟咏楷书之作,而竟有五十七首诗篇美赞草书。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仅有“草圣”而无“篆圣”、“隶圣”。

在现代书法展览中,草书(或行草)作品往往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启示似在告诉我们草书的成熟地位和淋漓酣畅的艺术表现力。

草书艺术的审美,包含欣赏与剖析两层意思,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欣赏以直觉感受为主,而剖析带有理性分析的过程;不过欣赏总要加以剖析,而剖析又含有欣赏的成份。

“观书如览胜”,草书艺术的妙趣未必能一目了然,历险至深者始见奇观。

草书艺术之奇伟瑰丽,不在其表而在精神,需要心领神会,方入妙境。

一般说来,我们对一幅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这样的:最先“宏观”,欣赏全幅的整体气势,领略总的印象;然后“中观”,推敲全幅的结构美、章法美;最后“微观”,品味全幅用笔美、点划美、意境美。

自远而近,由快渐慢,三者相辅相成,不宜或阙。

(二)草书欣赏标准欣赏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

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

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

有人归纳为四条: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

也有人归纳为六条: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

米芾的行草《德忱帖》及释文

米芾的行草《德忱帖》及释文

⽐较,此帖颇具魏晋风韵,笔法圆转含蓄韵藉,有篆籀⽓。

节奏也较平和,神闲⽓定,故能随意布势,妙得⾃然。

此帖乃⽶芾佳作之⼀,虽然第⼋⾏⾄第⼗五⾏之间有的字略⼩,但⼤体上看来,不论是字形结构、映带关系、饱厚度或整体感来看,都是⼀篇难得的好作品。

单字⽅⾯,这帖有⼀些重复字出现,端看⽶芾怎么作变化:林:“林”君和满“林”。

前者看似慵懒,书写时漫不经意,最后⼀长点和君的⾸笔承接,笔势较铺张;后者把⽐竖起来写,多⽤藏锋,末⼀长点没有露锋,整个字看似挺劲,其实过拘谨了。

寺:“寺”院和在“寺”。

前者的“寺”较硬挺,第⼆个横画和第三个横画接连时,⽤下钩承接,使得字的锋利感提升,最末点连在竖钩上,使⼈把视觉焦点落在此处;后者的“寺”字,笔画厚重饱满,但并不会软⽽⽆⼒,和前者相较,后者的笔画紧缩在⼀块⼉,若⾮变化之需,寺字最好不要如此书写,因为会让字透不过⽓来。

海:泛“海”、去“海”、⾄“海”和“海”蝗。

四个“海”字因位置不同,各有其姿态。

第⼀个“海”上宽下紧,右边的“每”往左下倾,上轻下重,四个“海”字中只有此字有露出竖钩,整个“海”字成⼀个倒三⾓形;第⼆个“海”字,右边的“每”稍微向上提,也是上轻下重,不过这个字可以看作⼀般的⾏楷,因为没有姿态上的⼤变化;第三个“海”字稍⼩,笔画粗⽽提按不明显,呈现⼀个圆圆的体态,⽔字边和“每”的下半部有些模糊,但此字的墨韵尚佳;第四个“海”字,略带正⽅形,此字有⼀个特点,即“海”中间的横画粗旷的向右带开,这样的⼒道⽤在⼩⾏草上是罕见的。

求:“求”门馆和应“求”。

此⼆字没有很⼤的差别,唯有竖钩部分前者在钩的地⽅先轻提下顿再往上钩。

能:必“能”、“能”容和傥“能”。

第⼀个“能”字和第⼆个“能”⾃左半部的结构差不多,右半边有些不同,第⼀个“能”字较紧缩,第⼆个“能”字向下伸展,⼀竖带下后往下接时,线条皆是圆劲的,没有折⾓,第⼀个“能”字有折⾓;第三个“能”字不若前两字精采,粗细较⼀致,看似平淡。

行草书法最经典十首诗

行草书法最经典十首诗

行草书法最经典十首诗行草书法最经典十首诗之一:《将进酒》一、原文:《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衍生注释:1. “将进酒”:“将”字在这里读作“qiāng”,是请、愿的意思,“将进酒”就是劝酒的意思。

2. “金樽”:金质的酒杯,在这里是华贵酒杯的泛指。

3. “钟鼓馔玉”:指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三、赏析:《将进酒》的主题围绕饮酒作乐、借酒浇愁来展开。

情感十分复杂,既有对时光匆匆流逝、人生短暂的悲叹,像“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句,把人生的短暂描述得极为震撼;又有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运用了大量夸张的表现手法,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给人雄浑壮阔之感。

诗人还采用频频劝酒的方式来构建诗歌的节奏,从“人生得意须尽欢”开始,不断递进到“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把情绪推向高潮。

四、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一生渴望入仕,却又历经坎坷,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其想象力极其丰富,语言轻快洒脱,他的诗作很好地反映了盛唐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爱饮酒的他许多佳作都是酒后而作。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老友相见的场景。

几个多年未见的朋友相聚,酒过三巡,有个朋友说起自己最近事业上有些挫败,感觉自己没什么用。

这时候,你大可豪爽地说:“嗨,兄弟,你可别这么丧气。

王羲之《陋室铭》行草书法赏析

王羲之《陋室铭》行草书法赏析

王羲之《陋室铭》行草书法赏析
王羲之《陋室铭》行草书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

该作品创作于东晋末年,全诗共98字,讲述了王羲之住在非常简陋的
房间里,但他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不为外物所迷惑,保持
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在这幅行草书法作品中,王羲之用笔激情奔放,狂草纵横,字形
自由,但又不失秩序,给人一种放荡不羁的感觉。

整个作品起笔较高,结尾较低,每个字之间间隔适宜,字形疏密有致,既保持书法的整体
美感,又有着行书的灵动流畅感。

王羲之的行草书法中,每一个字、每一笔都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流
动感,这和王羲之本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

他的人生信条是“运用
自然之道,协调天人之际”,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书法表现上也同样如此,他把书法的审美追求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追求的是净化内心,达到自我认知和人生自由。

总而言之,王羲之《陋室铭》行草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
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境界的
体现。

这幅作品的创作风格独具一格,笔力饱满,字形流畅,给观赏
者留下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

行草 书法

行草 书法

行草书法一、行草书法的起源与特点1.1 行草书法的起源行草书法,又称行书、草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

它起源于东晋时期的王羲之,经过了多代书法家的发展与演变,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草字体。

1.2 行草书法的特点行草书法以流畅、潇洒为特点,笔画简练,形态模糊,给人以奔放自由的感觉。

相比于其他字体,行草书法更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笔墨的自由流动,寄托了书法家的个性与情感。

二、行草书法的技法与要点2.1 用笔技法行草书法的用笔主要有顿笔、抖笔、点笔、横抹、折笔等。

顿笔是指在书写过程中停顿一下,增加墨迹的变化;抖笔是指用力抖动笔尖,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曲折有致;点笔是指用笔尖轻轻点墨,增加墨迹的浓淡变化;横抹是指用笔尖在纸上来回横抹,形成墨迹的流动感;折笔是指在书写过程中折断笔尖,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有力。

2.2 墨迹的运用行草书法注重墨迹的运用,通过墨迹的浓淡变化、线条的曲折流动来表达文字的意境。

书写时,要注重墨迹的起伏变化,通过厚重与轻盈的对比来增加书法作品的层次感。

2.3 结构的处理行草书法的结构处理较为随意,常常出现字体的变形、错位等情况。

书写时,要灵活运用笔画,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达文字的情感与意境。

2.4 速度与节奏行草书法强调速度与节奏的掌握。

书写时,要有快速的笔势,使字体的线条流畅自如,同时要注意节奏的掌握,避免过于急促或过于缓慢。

三、行草书法的名家与作品赏析3.1 王羲之王羲之是行草书法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流畅的笔墨、奔放的气势展现了行草书法的魅力。

3.2 张旭张旭是唐代行草书法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宝塔碑》被誉为行草书法的巅峰之作。

这幅作品以奔放的笔势、狂放的结构展现了行草书法的独特魅力。

3.3 赵孟頫赵孟頫是元代行草书法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祭侄文稿》展现了行草书法的独特韵味。

这幅作品以潇洒自如的笔墨、独特的结构表达了书法家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历代行草名帖赏析之王羲之《适得书帖》

历代行草名帖赏析之王羲之《适得书帖》

历代行草名帖赏析之王羲之《适得书帖》王羲之《适得书帖》,5行37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适得书,知足下问。

吾欲中冷,甚愦愦! 向宅上静,佳眠,都不知足下来门,甚无意。

恨不暂面。

王羲之。

在王羲之存世的行草作品中,可以说一幅一个面貌,一幅一种情调,人们不会将它们给混淆起来。

尽管王书是“尚韵”的代表,但具体到某一幅作品,有的高雅细腻,有的潇洒冲淡,有的婉约精巧。

《适得书帖》是王羲之作品中的激厉昂扬之作。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作品展现了一条激越的情绪流,如同高山之涧水,激越欢快,顺势而下,它是活泼的、欢快的,又是急急切切毫不迟疑的。

虽然谈不上象张旭、怀素那样挟风雷带急雨的气势,却如清流激湍,时有浪花涌起。

《适得书帖》的创作情绪却明显地带有一股冲劲,来势不小,速度迅疾。

冲劲在开笔时就出现了,“适得书”三个字,一笔而下,圆弧、连带、急折,一环扣一环,线条飞舞旋转,步调刻不容缓。

这起首三字已经向欣赏者明确意示:高潮已经来了。

其势来得快,来得急,和某些书法家创作也不一样,他们在前半部没有展开,行笔甚至有些迟缓,直到后半部分才精采起来。

王羲之将这一缓慢过门略去了,一援笔便放纵起来,使欣赏者一下子被吸引,急于想欣赏下去。

再接下去,音乐般的节奏出现了。

王羲之运用了长、短线条交替的两种形式,长线条绵长,用来联系上下,显得绵延流畅,悠扬悦耳;短线条急促顿宕,便增添了一分腾跃生姿。

特别是“点”的运用出神入化,一个“下”字简为三点,左右顾盼,意态呼应,点缀在长线条中,越发显得跳动不息。

这样,行笔的疾、徐、断、连,便交织成一曲音调起伏松紧的乐章。

《适得书帖》是王羲之作品中节奏感最强的一件。

《兰亭序》是杰作,与《适得书帖》摆在一起,节奏的差别便显示出来了,《适得书帖》变奏、变速、形成一种冲突,感觉是触目惊心的。

铺开王羲之的许多行草作品,在贯注了清秀的韵致外,并没有肆意展开,隐隐地使人感到人的力量在受着自然地制约,清新淡雅,却没有咆哮怒号,以至于有些作品的美学效果并没有如期地到达目标。

颜真卿书法赏析

颜真卿书法赏析

颜真卿书法赏析颜真卿(709年-785年),字元英,唐代著名书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字体为主,具有浑厚雄浑、气势磅礴的特点,被誉为“颜体”。

颜真卿是唐代官员出身,曾任宰相。

他在政治生涯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更以他的书法成就而闻名于世。

颜真卿笔力雄浑有力,气势磅礴,所追求的是字的形态、气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我们来欣赏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祭侄文稿》。

这幅作品是颜真卿在仕途晚年期间为了追思亡侄所作。

整幅作品由多个诗句组成,不同的诗句字数不一,排列得井井有条,且气势磅礴。

颜真卿以行草字体展现了他的个人风格,筆画繁重,潦草而沧桑感十足。

在这幅作品中,他运用了丰富的墨色,通过筆画间的浓淡变化表现出文字的韵味与神韵。

整幅作品的曲线流畅,充满了强烈的动感,给人一种挥洒自如的感觉。

我们来分析颜真卿的另一幅作品《聚贤草书》。

这幅作品是颜真卿在晚年时为了纪念自己的学生而作。

《聚贤草书》是一幅长卷,全长达65米,由长篇诗文和横幅组成。

整幅作品的字体散乱又有力量感,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

颜真卿通过不规则的笔画,增添了作品的动感与活力。

他用重重的墨痕表现出文字的光影变化,形成了一种神秘而磅礴的效果。

我们来看颜真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颜勤礼碑》。

这个作品是颜真卿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而作,是一块石碑的拓本。

整个作品的字体遒劲有力,笔画相连而不重叠,给人一种稳定而有力的感觉。

颜真卿的字体行草豪迈,刚猛有力,书写精准,点画用力,墨色浓重,整个作品流畅自然,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总的来说,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他的书法风格浑厚雄浑、气势磅礴,字体豪放大气,筆画丰富有力。

他追求形态、气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通过墨色、筆法和线条的变化来表现出文字的韵味与神韵。

颜真卿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书法技巧,更显示出他丰富的情感和内涵,他将文字与情感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强烈震撼的感觉。

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广大书法爱好者奉为楷模和学习的对象。

全国行草书法大赛获奖作品欣赏

全国行草书法大赛获奖作品欣赏

全国行草书法大赛获奖作品欣赏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书法在当今社会依然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为了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国行草书法大赛应运而生。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些获奖作品的欣赏,领略中国行草书法的魅力与艺术之美。

我们欣赏的第一幅作品是《天地之间,行者之道》。

这幅作品采用了行草书法的技法,以简洁、流畅的笔画展现了作者对行者之道的理解。

整个作品力度雄浑,气势磅礴,通过浓墨重彩的笔触表现出行者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了行者在艰险中追求进步的坚持与勇气。

第二幅作品是《心灵之旅》。

这幅作品以行草书法的独特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内心追求与探索的思考。

作品整体以简洁明快的笔画为主,字体流畅而有力,字形间的距离恰到好处,给人以和谐而舒适的感觉。

作品表达了心灵的旅程是一次奇妙的探索与发现,每一个字都散发着智慧与思考的光芒。

第三幅作品是《山水之美,行者之情》。

这幅作品以行草书法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精髓。

整个作品极富变化,笔画狂放而有力,展示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独特见解。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山水画中的一笔,将山峦、江河、云雾等元素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品展现了行者在山水间徜徉的情怀与情感,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无限。

第四幅作品是《行者之梦》。

这幅作品以行草书法的独到技法,表现了作者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

作品整体以流畅的笔画为主,字体间的距离恰到好处,展示了作者对梦想的真挚情感。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散发着梦想的光芒,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通过这幅作品,作者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追逐梦想,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欣赏的是《行者,勇敢前行》。

这幅作品以行草书法的独特韵味,展现了作者对勇敢前行的向往与追求。

作品整体以横竖交错的笔画为主,字体力度强劲而有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散发着勇气与决心的力量,鼓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勇敢追逐梦想。

毛笔行草书法字体赏析

毛笔行草书法字体赏析

毛笔行草书法字体赏析毛笔行草书法字体欣赏毛笔行草书法字体1毛笔行草书法字体3毛笔行草书法字体5您能看懂草书吗【基本特征】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草书的前世今生】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评价草书的标准】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他所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2、节奏感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像草书、行书等动态型书体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

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草书释文

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草书释文

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草书释文
郁孤台法帖是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其草书风格独特,充满了豪放洒脱的艺术魅力。

这幅作品的释文主要是对书法作品内容的解读和赏析。

在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以行草书的形式书写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句。

这些诗句通过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得以展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书法的艺术表现方面,黄庭坚的行草书法结体遒劲有力,笔势洒脱自如,墨迹淋漓尽致,展现了书法家豪放不羁的个性特征。

通过对诗句的书写,他将诗人的意境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壮美山河和人生沧桑的诗篇,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和对人生沉浮的感慨。

黄庭坚选取这首诗作为书法题材,不仅是对诗人的致敬,也是对诗中意境的诠释和延伸。

通过书法的艺术表现,他将诗人的意境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的草书释文既展现了其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又表达了对诗人和诗作的赞美之情,展现了其艺术
创作的独特魅力。

这幅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月几时有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明月几时有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明月几时有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明月几时有,常被用来写诗写歌来赞美月亮。

而今天我们要分享
的是一位书法家的行草书法作品,这位书法家就是颇有名气的王羲之。

王羲之是南朝宋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既有古拙厚重,也有
秀丽娟秀的风格,而他的行草书法可以说是尤其令人倾倒。

王羲之的「明月几时有」这幅作品,表达了他对月亮之美的赞叹
与感慨。

这一行草书法作品,由2个字组成:月、有。

整个作品以行
草的笔画展现出月球的饱满之美,而字的排列则仿佛汨罗江之水无限
延展。

这种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韵律感诠释了王羲之书法的特色。

对于行草书法的审美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行草书法的刚柔相济。

笔画虽然自由而随意,但又不失是
一种结构合理的艺术组合。

表现了书法家对于艺术和技巧的深入理解
和掌握。

其次,行草书法的变化多端。

书法家可以通过行草的笔画变化,
表达出对于艺术和生活的多方面体验和领悟。

这种体验的多样性是行
草书法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行草书法的流畅灵动。

行草笔画繁多,但又流畅自然,仿
佛水墨画一样。

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享受和感动。

在欣赏王羲之的「明月几时有」这幅行草书法作品的同时,我们
也意识到行草书法具有指导意义。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学习行草书法的
艺术特点和技法,将这种刚柔相济、变化多样、流畅灵动的美感融入
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创作出更加独特、有个性和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

赠郭给事书法赏析

赠郭给事书法赏析

赠郭给事书法赏析这首诗是行草书法。

行草书法,是书法家喜欢写的一种字体,因为能快写,看起来流畅潇洒,也好写。

零基础只要按照一定的课程步骤,明白一些惯用的“连笔法”,在短期内也能练得一手流畅的连笔字。

因为这种字体不是楷书,可以改变笔顺、笔画、主笔。

改变笔顺,就是为了写着顺手,为了更好的“连笔”,因为行书、行草字体,一个字中的笔画的呼应、关联程度大,讲究一气呵成、快速流畅,如果再按照楷书那样的笔顺,有时候就感到别扭,而导致写出的字不连贯。

所以,行书、行草字体可以不必顾忌笔顺的问题。

行书、行草字体,因为需要快写,肯定对某些笔画进行“变形”,变成适合快写的形态。

比如:竖钩,本来楷书的写法非常严谨,先起笔停顿,再行笔往下,到出钩之前再次停顿,转向左上方出钩,出钩要短。

但是到了写行书、行草字体,则是完全变化了的,有的直接变了形,如上图所示的“利”字,竖钩变成了一条弯曲的弧线。

当然,这是行草书法的写法,平时一般不用这种写法,因为不易识别的,在书法作品中是可以使用的。

接下来,再谈谈改变主笔。

主笔,就是主要笔画,在楷书、行楷字体之中,主笔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充分体现出来。

但是,行书、行草字体,当然也不能忘记表现主笔,不过,有的时候,为了快写或者为了连笔,主笔可以稍微简化,因为有的主笔太过于长影响快写。

比如,“分”字结构类型,本来楷书的主笔是撇、捺,但是行书行草字体,则是简化了的,捺变得很短小,而把本来不是主笔的“刀”字部分变化成了好像是主笔的样子。

由此可见,行书、行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别于楷书、行楷字体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因为没有楷书基础,而不敢直接练行书、行草字体。

事实上,就有很多人楷书写得不好,而行书行草书法写得非常的潇洒。

怀素 作品赏析

怀素 作品赏析

怀素作品赏析怀素(737-799),字子西,号潜山,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被誉为“书圣”,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简洁纯粹,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被誉为“天人书”。

怀素的书法作品主要有《乌衣巷》、《赤壁赋》、《洛神赋》等,这些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其中,《乌衣巷》是怀素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清新俊逸的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艺术造诣上还是在情感表达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怀素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行草是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它的特点是用笔快速,笔画流畅,给人以轻灵飘逸的感觉。

怀素的行草书法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笔法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布局、结构上也有着独特的见解,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怀素的书法作品在意境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他擅长以书法表现诗意,将诗情融入到书法之中。

他的书法作品常常给人以超脱尘世的感觉,似乎能够把人带入到一个清新脱俗的境界,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体现了怀素对艺术的追求,而且也表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

除了书法作品,怀素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含蓄典雅而著称。

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他的诗作和书法作品一样,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怀素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当时就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他的诗作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总的来说,怀素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作也以其清新淡雅、含蓄典雅而著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前程似锦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前程似锦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前程似锦行草书法作品欣赏行草书法可是书法里超级有魅力的一种呢!它就像是在纸上跳舞的精灵,充满了灵动性。

说到前程似锦行草书法作品,那可真是有太多值得欣赏的地方啦。

行草的笔画啊,那叫一个潇洒。

就拿前程似锦这几个字来说,行草的写法不会规规矩矩的,每个笔画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

“前”字的那一撇,可能就像一把剑一样,一下子就刺出去,充满了力量感。

而“程”字呢,左边的双人旁可能写得就像两个人在轻快地走路,右边的部分又像是他们要去的远方,笔画之间的连接特别自然,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顺顺利利地向前流淌。

“似”字在行草里就更有趣啦。

它的笔画可能会有一些弯曲和扭转,就像在调皮地跟你开玩笑。

看起来好像是书法家在写这个字的时候,突然有了什么新奇的想法,然后就把这个字变得这么有趣。

“锦”字可是个重点哦,这个字在行草书法里往往会写得特别华丽。

右边的“帛”字部分,那些笔画就像华丽的丝绸一样,层层叠叠,充满了质感。

感觉就像是真的能看到一幅美好的锦缎在眼前展开,这不正寓意着前程似锦嘛,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和无限的可能。

再说说整幅作品的布局。

行草书法作品的布局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派对。

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有大有小,就像派对上的人们,有的在亲密地聊天,距离很近;有的则在远处独自享受着氛围,距离稍远。

有的字写得大一点,就像是派对上最活跃的那个人,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而那些小一点的字呢,就像是在旁边默默陪伴的朋友。

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又充满变化的美感。

从书法家的用笔来看,那也是很有讲究的。

墨的浓淡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情绪一样,有强烈的时候,也有淡淡的时候。

浓墨写出来的字可能就像我们坚定的信念,深沉而有力;淡墨写出的字就像是我们轻柔的梦想,若有若无但又充满诗意。

而且书法家运笔的速度也不同,快的时候就像一阵风,让字充满了动感;慢的时候就像缓缓流淌的小溪,让字看起来稳重又端庄。

欣赏前程似锦行草书法作品的时候,就好像能看到书法家在创作时的心境。

他可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所以把这种美好的情感都融入到了这几个字里。

伊秉绶行草赏析

伊秉绶行草赏析

伊秉绶行草赏析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官惠州、扬州知府。

力持风雅,文采映耀一时,书似李东阳,尤以篆隶名,劲秀古媚,独创一家,愈大愈壮,楷书亦入颜真卿之室。

精铁笔,其所用印皆自制,与桂馥同,均不轻为人刻。

然流播绝少,乞其画者,作墨梅居多。

伊秉绶的书法成就不仅在隶书上,其行草书亦甚可观。

他早年攻帖学,师从著名书家刘墉,后醉心于颜真卿的行书,深得帖学笔法和意趣,受前期擅隶诸家及当时崇扬碑学言论的影响,“将其进取的目标对准汉隶,兼及篆书,并力变颜书”,旁涉明代李东阳行书的结字和布局特点,融会隶意,使其行草具“点画瘦细紧结,体势疏朗流动的奇特面目”,与其隶书相得益彰。

江阴市博物馆藏有伊秉绶的两幅行草书作,分别作于1805年、1811年,间隔7年。

图1(26cm×138cm )纸本,“不辞北行,然于湖心佳致,未忘耳”。

正文带有妙手的颜书笔意,下笔厚重,线条流畅,整篇气脉穿全篇,妙手天成。

近人马宗霍《岳楼笔谈》称:“世皆称汀州之隶,以其古拙也,然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

”从图1的作品来看,足以佐证伊秉绶学帖之历程。

落款小文已具有自家面目,线条瘦细,结体紧密而又疏朗,个性较为突出。

可见伊秉绶的行草艺术,正处“折骨还父,割肉还母”的蜕变时期,格调尚未统一形成。

图2(94cm×35cm)纸本,“海国西风静,禅房夕照开。

竹深闻磬管,石古篆云雷。

征典降王杳,题诗使相才。

裴回惜良会,欲去更登台”。

落款题跋:“辛未十月九日,桂船中丞、招同望坡先生、宾谷、方伯诸公,雅集粤秀山,次宾谷韵,清诲,秉绶呈草。

”钤有白文伊秉绶印、朱文墨卿印章二方。

经过七年的探索和提炼,“如同在隶书方面的努力一样,伊秉绶在行书上也不求取法的广泛和全面,而是抓住古人的某一突出特征为契机,摒去他人的共同之处,一心一意向深度和纯粹方面强化夸张”,以不破不立的原则,突显出“超凡脱俗,无依无傍的新奇感觉”。

1、王铎草书《秋兴八首》2、王铎 行草《秋兴八首卷》

1、王铎草书《秋兴八首》2、王铎 行草《秋兴八首卷》

1、王铎草书《秋兴八首》2、王铎行草《秋兴八首卷》王铎草书《秋兴八首》《秋兴八首》为王铎四十一岁时所作,是其成熟期的书法的作品。

作品用笔上下跳跃,字的体势左右摇摆,“纵横飘忽”,很明显受到米芾的某些影响。

但不同的是,他的用笔力量更重,字的变形更强,姿态更多,可谓千姿百态。

长长的纵笔中,枯笔飞白时隐时现,如同鬼神。

产生了某种“幻”的感觉——一种死而复生的景象。

如他所喻“无中忽有,死后忽活”。

字的大多体势向左下方倾斜,正如他对米字所称颂的“飞仙”一样,好似从空中向下飞行。

该作品写得异常兴奋,慷慨自如,不受羁绊。

纸张不够书写全诗时,王铎就改写小字章草。

然而这样的换体,更显得自然而然。

在字字不连中,他写的起伏跌宕,参差错落,流动感极强,足见其对古章草掌握的精熟程度和创造力。

王铎草书《秋兴八首》册页37面,共517字,书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秋兴八首摇落西风莽自哀,萧条门巷近山隈。

人情只觉浮华变,辞赋先愁老鬓催。

红树城边蝉欲断,白云天际雁初回。

谁知磊块情无限,日暮寒花独酒杯。

忆昔直庐侍紫朝,梧桐金井暗萧萧。

天围太液疏宫苑,月傍端门冷御桥。

貂锦班回人影散,霓裳声断露华消。

素餐七载惭高隐,桂怨猿唬不可招。

貂锦霓裳谓魏与客氏也武昌城下汉江流,城外人传黄鹤楼。

古事古人不可见,江云江草自生愁。

珠帘卷尽潇湘雨,锦彻吹开菡萏秋。

铁篴仙风劳梦想,涛声山色满孤舟。

望黄鹤楼作关门峭壁月如霜,左辅神京旧战场。

夜静山楼吹画角,秋高鼙鼓震扶桑。

汉廷久羡侏儒饱,宣室深悲贾傅狂。

慷慨闻鸡挥剑舞,星文错落满碉房。

为卷将縪,无奈为小字开辟名山五岳尊,愿从杖屦采天门。

画图每向亭间响,婚嫁依然河上园。

古磵玄坛巡佛案,危崖削壁过山村。

何年偏历留名姓,万仞高峰欲断魂。

思游岳楚界铅山连剑浦,越王乌石枕仙丘。

云深荔熟江城暮,瘴起龙眠海国秋。

小队鸣铙浮地闇,画船引缆压天流。

回头苦忆烽烟岛,满目悲凉芦荻洲。

自闽归时有郑之龙之变相像石城拥玉砢,高皇定鼎郁嵯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草书法作品赏析
行草,介于行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和书法风格,可以说是行书的草化或草书的行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刻板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下面是WTT 为你整理的行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行草书法作品图片
1
行草书法作品图片
2
行草书法作品图片3
行草书法作品图片4
汉末新书体行书
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并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草书、楷书到了王羲之手中才形成最完美的艺术。

行书也不例外,它在王羲之手中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可见王羲之被奉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

而且,王羲之的行书在他本人各体之中也是排在首位的。

王羲之的行书从刘德升、钟繇一脉传来,并被推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但他留下的真迹不多,多是后人所摹。

其行书帖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兰亭序》、《圣教序》等。

其中,《兰亭序》为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最突出的代表,被历代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王献之也极擅行书,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鸭头九帖》、《新妇地黄汤帖》等。

《中秋帖》是“三希之一”。

清代乾隆帝极珍爱此帖,将其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同藏于养心殿书房,并称此处为“三希堂”。

所谓“三希”就是三稀世珍宝。

该帖是存世最早的行书著名墨迹真本,极为珍贵。

其中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列为“三希之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尤喜行书,且酷爱王羲之的行书。

唐太宗的提倡,更加稳定了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二王体系的行书,可谓笼罩了整个唐代,成为一代风范。

唐太宗本人也是行书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温泉铭》就是学习二王的典范。

此碑也是第一块将行书运用到碑版上来的刻石,在行书史上是一大飞跃,为行书开辟了新的领域。

盛唐时还出现了一位书法大家,其将二王行书又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个人就是李北海。

他在继承二王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特点,创立了行楷一路。

所谓“行楷”就是指在楷书的笔画中融会行书的笔意,在行书的结构中又吸收了楷书成分。

这种字虽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过尝
试,但到李北海笔下才真正达到成熟和统一。

当时的李阳冰称赞他为“书中仙手”。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不仅楷书艺术博大精深,而且在行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

他的行书雄健刚强、气势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气,却渗透着他那刚正的性格和豪放炽热的情感。

其著名行书作品有:《祭侄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字体挺拔、气骨情真,为历代书家所颂。

宋代米芾称《争座位帖》为颜书第一,元人鲜于枢把《祭侄稿》评为天下第二行书,还有人将此帖同王羲之的《兰亭序》并列为世之“双璧”。

到了宋代,行书出现了新的面目。

书法家往往借助书法来表现个人的学识、个性和抱负,所以古人评价宋人的书法时说“宋人尚意”。

能代表宋代风格当然首推“宋四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