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微型课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
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
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
(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
(再打开下面一部分)师:这是什么?生:木棒,木棒。
(再全打开)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
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
(板书课题)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
(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
小学科学试讲微课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XX科学主题(例如:水的浮力)适用年级:XX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正确理解浮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水、物体(如塑料瓶、石头、橡皮泥等)、量筒、弹簧测力计等。
2. 教学课件:介绍浮力的视频、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海洋生物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鱼儿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让物体浮在水中?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的浮力。
二、新课教学1. 展示实验:教师演示不同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讲解浮力原理:通过实验现象,讲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3. 浮力计算:介绍浮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4. 小组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
5.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浮力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1.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浮力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实验验证:学生利用实验器材,验证浮力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四、总结反思1. 回顾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反思评价: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科普书籍,了解浮力的应用。
2. 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微课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微课教案模板第1篇:小学科学课教案摆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3、揭题:摆的研究。
(板书课题)二、用摆做实验: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
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
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白天和黑夜 3.昼夜交替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
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
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科学政策涉及自然界的整个问题领域科学。
根据关注公民福祉的公共政策,科学政策的目标是考虑科学和技术如何最好地为公众服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
科学探究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二》探究与发现活动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讨论。
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完成手册第六页。
表达交流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小学生科学教学实践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1.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细节变化。
2.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种子(如绿豆、黄豆等)。
2. 水培或土培容器。
3. 镜子、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4. 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株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外形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株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吗?它是怎么长大的呢?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实验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种子、水培或土培容器、观察工具等实验材料。
2. 教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包括:a. 种子消毒:将种子放入消毒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b. 播种:将消毒后的种子播种到容器中。
c. 浇水:定期给种子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d. 观察记录: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在表格中。
四、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强调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2. 家长签字,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了植物从种子到成株的完整过程。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记录认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自然的精神,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1. 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导致观察结果不准确。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水循环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展示水的循环过程。
材料:一个玻璃杯、水、一块塑料薄膜、一根细棍子。
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用塑料薄膜盖住玻璃杯,并用细棍子将薄膜轻轻按住。
3. 将玻璃杯放在太阳下,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
结果:随着太阳的照射,玻璃杯中的水会被加热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在薄膜上形成水滴,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
2. 种子发芽实验目的: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来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材料:玻璃瓶、棉花、水、豌豆种子。
步骤:1. 在玻璃瓶中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
2.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棉花上。
3. 每天给种子喷水保持湿润。
结果:经过几天的观察,学生可以看到豌豆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为豌豆植物,从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人体骨骼系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白色塑料管、彩色塑料圈、胶水。
步骤:1. 将白色塑料管剪成不同长度,代表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
2. 在白色塑料管上粘贴彩色塑料圈,代表关节。
3. 拼接成一个模型,展示人体的骨骼系统。
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以及骨骼与关节的作用。
4. 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磁力的作用。
材料:铁钉、磁铁。
步骤:1.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的反应。
2. 将磁铁移开,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果:学生可以看到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当磁铁移开时,铁钉会脱离磁铁,展示了磁力的作用。
5. 声音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铃铛。
步骤:1. 将铃铛系在绳子的一端。
2. 用手拉动另一端绳子,使铃铛摆动产生声音。
3. 观察铃铛的声音传播情况。
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看到铃铛的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感受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6. 阻隔光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光线的阻隔情况。
材料:一个密闭的容器、一块黑色纸板。
步骤:1. 在容器里放一盏灯,使灯光亮起。
小学生科技活动教案3套完整版
小学生科技活动教案3套完整版第一单元活动一:《几个叶片的电风扇使用效果好》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电风扇的使用原理。
2、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实验分析教具:小电风扇、布条、直尺、记时器教学过程:一、小调查询问同学们调查使用效果好的电风扇的标准。
1、启动要快。
2、风量要大。
3、噪音应该很小。
二、设计实验方案1、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
2、小组开始实验2人操作,1人记录,1人观察,再轮流3、分析实验数据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用1个和3个叶片时,布条开始飘动时所需的时间最短。
4、评价自己的实验把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写在书上。
《神奇的风帆》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风帆的知识。
2、知道风帆可以使船走得更快。
3、懂得如何投稿。
教学重、难点:风帆知识的收集。
教具:幻灯图片、风帆模型、信封教学过程:一、导课出示“征稿启事”二、寻觅风帆宝库1、哪里会有关于风帆的知识?找一些有关风帆知识的书。
、整理收获1、风帆百态2、风帆助行3、出示风帆的图片,让学生知道风帆助行的原理。
《让小电珠亮起来》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风力发电机的工作方式。
2、让学生学会连接电路。
3、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验教具:小电珠电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风力发电机的工作特点。
二、设计风力发电模型要注意:1、风力发电模型示意图2、风力发电说明3、风的来源及风力大小4、操作场地和时间三、演示并介绍开关的功能和使用方法1、功能:用来控制电流的通断。
当开关合上,电流可以从开关上流过;当开关断开,电流不能从开关上流过。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在一个电路中,要分别控制电路中两个小电珠的亮、灭,其方法是把两只开关并列地连接在电路里。
《向英雄致敬》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祖国近百年来蒙受了空前的耻辱,中华民族经受了深重的灾难,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小学科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水到哪里去了》微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独立设计、运用对比实验研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2.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正确分析出温度高或温度低是否对水蒸发有影响。
3.科学知识: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能独立设计、运用对比实验研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一杯水、相同大小的两个烧杯、火柴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在常温下水会慢慢的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那么,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设计实验通过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高低有关。
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温度越低蒸发的越慢。
介绍实验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一杯水、相同大小的两个烧杯,火柴实验过程1、在烧杯内注入相同的水;2、一个烧杯放在常温下,另一个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看看温度对水的蒸发有没有影响;3、8分钟后,观察烧杯内的水位变化(加热的烧杯内水位明显下降,而常温下的烧杯内的水位没有明显的变化);4、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水蒸发的越快,温度越低蒸发进行的比较慢,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微课程教学方案主题:今天的天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以测量的量,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来描述。
教学对象全体学生教学流程1.引入新课。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4.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内容设计首先从上课当天的天气入手,引导学生定性地观察天气,学习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描述各种天气现象,提高学生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事物现象主要特征的提取和把握的能力。
在对天气现象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分析天气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辨证地认识天气的好与坏。
其中特别提到了“节气”。
节气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较好地反映了我国黄河流域一年中天气变化的规律,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广为流传,直到今天。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主题:观察水的性质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了解水的密度、表面张力、蒸发和凝结等特点。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实验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1:密度实验。
老师准备一碗水和一些物体,让学生猜测哪个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个会沉下去,并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2:表面张力实验。
老师让学生观察水滴在硬币表面的现象,并解释表面张力的原理。
4)实验3:蒸发和凝结实验。
老师让学生用手摸水,然后将手放在风口处,观察手上水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水的性质,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2. 主题: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颗正在生长的小苗,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思考。
2)实地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种植小苗。
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种植一颗小苗,观察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数据。
4)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植物生长的原因和需要的条件。
评价: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3. 主题:探索天气现象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请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讨论天气现象的原因。
2)实验1:模拟降雨。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有水的罐子和一个喷雾器,让学生用喷雾器向罐子中喷水,观察模拟降雨的过程。
3)实验2:气压实验。
老师准备一个气压计,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压下的水面高度变化,并理解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4)预测:老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三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学习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学习准备】分组:____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学习流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流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流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流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二)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科学小实验制作微课教案
科学小实验制作微课教案标题:科学小实验制作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小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科学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要素。
3. 学会运用科学小实验制作微课,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根据实验内容准备所需材料和器材。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 PowerPoint或其他制作微课的软件。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引入科学小实验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b.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小实验的作用和意义。
2. 知识讲解(10分钟):a. 介绍科学小实验的基本步骤:目的、材料、步骤、观察和结论。
b. 解释实验要素的概念: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c. 举例说明科学小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3. 实验演示(15分钟):a. 展示一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例如:水的沸点实验。
b. 依次介绍实验的目的、材料、步骤,并进行实验演示。
c.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得出结论。
4. 制作微课(20分钟):a.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科学小实验。
b. 指导学生使用PowerPoint或其他制作微课的软件,制作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和结论的微课。
c. 鼓励学生使用图像、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提高微课的吸引力和可理解性。
5. 微课展示与讨论(15分钟):a.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微课,其他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
b. 引导学生讨论微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总结科学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要素。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其他科学课程中运用科学小实验和微课。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中的参与程度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
2. 评估学生制作的微课的内容完整性和多媒体运用的质量。
3. 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科学小实验和微课制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制作更多的科学小实验微课,并分享给同学。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文(六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文教学目标:1、具备根据自然现象推断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2、能够制作一个准确反映地球结构的模型。
3、理解并掌握地球的内部构造知识。
4、在小学科学课程《地球的内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能制作并描述地球构造模型,表达科学探究结果。
难点:理解科学研究中构建地球模型的重要性及意义。
教师准备:一个煮熟的鸡蛋,三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和小刀。
教学流程:一、课程导入教师:今天我们将上一堂科学课。
(指向地球仪)请问这是什么?学生:地球仪。
教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大家对地球已有初步认识。
谁能分享一下你们了解到的地球知识?学生1:我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学生2:我知道地球表面形态各异。
学生3:我知道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和平原。
学生4:……教师:你们了解得真多。
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今天我们将重点探讨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书课题)二、探索地球内部结构教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学生发表猜测。
教师:教材和我收集的资料中都有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1页和提供的资料,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所学到的地球内部信息,并写在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并概括信息,之后进行师生交流。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边交流边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教师:看到这个构造图,你有什么联想?学生:这让我想到了鸡蛋。
教师:我们切开鸡蛋,比较一下地核、地幔和地壳与蛋壳、蛋白和蛋黄的相似之处。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三、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科学家是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看一组关于地表现象的图片。
教师展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从这些图片中,你能获取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学生1:我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学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观世界的存在,了解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2.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和微小物质;3. 增强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2.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及教学软件;2. 显微镜及玻片;3. 预先取样的土壤、水样和污水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用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微观世界?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电子白板或教学软件,讲解微观世界的概念及其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是由微生物和微小物质组成的,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都与微观世界有关。
3. 实验操作(30分钟)3.1 准备工作教师提前制作玻片,将土壤、水样和污水样放在玻片上,并放置在显微镜下。
3.2 使用显微镜观察教师示范如何使用显微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依次观察土壤、水样和污水样。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观察微生物、纤维等微小物质。
4. 观察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观察完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们观察到了哪些微生物?- 污水样中是否有异物?- 微生物和微小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观察结果,并展示学生观察到的微观世界的图片或视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保护微观世界?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观察其他样本,如蔬菜表面、细菌培养皿等,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比较不同环境下微生物和微小物质的存在情况。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通过实际观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微观世界的存在与重要性。
小学五年级科学主题教案微课
小学五年级科学主题教案微课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五年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理解:了解和掌握生命现象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科学实验与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现象与环境的关系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视频资料2. 实验器材与材料准备3. 学生练习册、作业本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有关生命现象与环境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入本课的主题。
2. 知识讲授(20分钟)通过PPT和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讲解生命现象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例子,如植物依靠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动物提供呼吸的氧气等。
3. 观察实验(3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观察实验,以植物为例,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帮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4. 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一个环保实践操作。
例如,在校园内进行垃圾分类,或是制作环保手工品等。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辅导指导。
5. 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如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写一篇关于环保的小短文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但是,有些学生在观察实验方面表现不够仔细,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练习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科学观察力。
另外,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环保意识的培养还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实践,需要与学校和家长一起合作,形成良好的学校-家庭-社区环保共同体。
小学科学课微课教案模板
课题:《探索光的奥秘》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特性,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特性。
2.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1.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微课设备:摄像机、麦克风、剪辑软件等。
2. 实验器材:透明玻璃板、水、镜子、光源、不同厚度的透明材料等。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光有哪些特性吗?二、新课讲授1. 光的传播特性:(1)展示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如激光笔照射在透明玻璃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光的传播特性。
2. 光的反射现象:(1)展示平面镜反射实验,如手电筒照射在镜子上。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3. 光的折射现象:(1)展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实验,如将筷子插入水中。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特性。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成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微课作业,整理实验报告。
2. 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光的传播、反射、折射有关?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微课的形式,将实验演示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光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特性。
2. 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科学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认识种子、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浓厚兴趣,培养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种子、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 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器官的作用。
2. 如何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1. 微课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课件:植物生长过程图、种子、根、茎、叶的图片、实验操作步骤图等。
3. 实验材料:凤仙花种子、清水、土壤、塑料瓶、滴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新课讲解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萌发、生根、长茎、长叶等阶段。
2. 教师讲解种子、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结合图片进行直观展示。
三、实验探究1. 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实验。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器官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各个器官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1. 学生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并分享观察结果。
2. 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植物的生长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费县小学科学微课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例如:《水是如何运动的》)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水的运动形式和特点。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掌握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观点,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 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水的运动形式和特点。
-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水运动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制作微课视频,包括实验演示、知识点讲解、互动环节等。
- 准备实验器材:透明容器、水、颜色标记等。
2. 学生准备:- 携带实验记录本。
- 观看微课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水的运动形式。
2. 观看微课视频-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了解水的运动形式和特点。
3.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运动现象。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包括水的运动轨迹、速度等。
5. 小组讨论与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各自的观点。
-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现象。
6.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水的运动现象。
7.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 布置课后拓展作业,如观察家中或自然界的水的运动现象,记录并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等。
2. 实验记录:评价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微课程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微课程设计方案项目简介本微课程设计方案旨在为小学生提供生动的科学研究体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目标和目标群体本微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小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适用于小学一至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内容安排本微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1. 科学探究方法: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2. 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的特性、物态变化和混合物的制备。
3. 动物的特征:研究动物的不同特征和分类方法,增加对动物世界的认识。
4. 植物的生长: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 生态环境: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6. 天文地理:通过观察天体和研究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学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实践操作:安排实验、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分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的自主研究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资源1. 图书和参考资料:采用丰富的教科书和参考书籍,以便学生进行阅读和知识的拓展。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观察。
3. 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资源,呈现生动的图像、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研究体验。
教学评估1. 期中和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和作品展示: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和相关作品,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景模拟和综合评价:通过情景模拟和综合评价,考察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安排本微课程设计为半学期(8周)的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共计16个课时。
科学微课系列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科学探秘之旅》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三、课程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四、课程时长:每节微课40分钟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动画等。
2. 实验器材:根据课程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程导入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介绍课程内容: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
第二课时:探索与发现1. 观看实验视频:展示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分组讨论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学生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第三课时:分析与总结1. 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
3. 课程拓展: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课时:实践与应用1.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科学原理。
2. 学生展示实验: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科学微课教案
小学科学微课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设计一份小学科学微课教案,以帮助小学生研究科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
通过精心准备的微课,我们可以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研究环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动机教学内容本微课将包括以下主题:1. 自然界中的物体2. 人体的构造和功能3. 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4. 食物链和能量转化教学步骤第一课:自然界中的物体1. 引入:-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不同物体。
-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2. 实践活动:- 给学生分发一些物体,让他们观察并分类。
- 引导学生从质地、形状、颜色等方面归类物体。
3. 小结:- 结合学生观察结果,总结不同物体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第二课:人体的构造和功能1. 引入:- 通过展示身体器官的图像,向学生介绍人体的构造和功能。
-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器官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实践活动:- 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如触摸心脏跳动、呼吸检测等。
- 引导学生感受身体的不同部位和器官的功能。
3. 小结:- 结合实践活动,总结人体的主要构造和功能。
第三课: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1. 引入:- 通过展示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阶段的变化和生长条件。
2. 实践活动:- 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如播种、浇水等。
- 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生长条件的影响。
3. 小结:- 结合实践活动,总结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变化过程。
第四课:食物链和能量转化1. 引入:- 通过展示食物链的图像,向学生介绍食物链和能量转化的概念。
-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能量的流动。
2. 实践活动:- 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如制作食物链模型、观察食物链中生物的行为等。
- 引导学生体验食物链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微型课教案
《滑轮》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
探究定滑轮
知识点来源
学科:科学年级:五年级
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知识点描述
认识定滑轮
预备知识
简单机械的知识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前概念中对定滑轮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不够全面、系统。
鉴于此,我设计了这节微课,旨在让学生在微课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来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滑轮。
其思路是:先借助实验室滑轮来认识滑轮的构造及其作用;再来认识滑轮的种类;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出定滑轮的作用。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