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笔记】石门潭及其民间传说
石门洞导游词作文700字范文
石门洞导游词作文700字范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导游词、欢迎词、主持词、演讲稿、祝福语、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报告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uide speeches, welcome speeches, host speeches, speeches, blessings, contract agreements, letter letters, report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石门洞导游词作文700字范文石门洞风景名胜区位于青田县城西北30千米的瓯江北岸,石门洞1963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列为省级森林公园。
初一精选作文我与石门的故事
初一精选作文我与石门的故事初一的时候,我与石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学校组织全班同学去景区游玩。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眼前展现的是一座巍峨壮观的石门。
石门凌空而建,气势磅礴。
我被它的壮观景色深深吸引住了。
我立刻迫不及待地体验了一次石门摩托,刚上去的时候有点不适应,但很快就放下了恐惧,迎风而行的感觉让我变得无比刺激。
坐在摩托上,我仿佛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到风的轻柔、阳光的温暖。
每一次摩托旅行,都让我沉醉其中。
除了摩托,石门还有许多精彩的活动。
我参加了攀岩比赛,刺激的高度和悬崖陡壁让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感。
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更重要的是,攀岩过程中我学到了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勇气。
每当我来到石门,都会不自觉地走进桃花源。
桃花源四季花开,犹如仙境的世界。
我喜欢在花间漫步,感受花香的沁人心脾。
我也喜欢在桃林中寻找寂寞的舒适,聆听自然的声音,享受大自然的宁静。
夜晚,石门阳光渐渐西斜,整片大山沉浸在金黄的霞光中。
我选择了一块宽敞的山坡,细细品味着日落时分的美丽。
山上的鸟儿也在为我婉转奏响美妙的音乐,那种感觉让我感到宁静而愉悦。
时光荏苒,转眼初三的期末考试结束,学校组织一次毕业旅行。
同学们纷纷选择了海边或者欢乐的主题公园,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石门。
这次旅行,我没有再选择摩托或攀岩,而是有幸成为了当天的讲解员。
我带着同学们参观了石门的各个景点,向他们讲述了石门的历史和传说。
我看着他们对石门的景色和故事感到震惊和惊叹,我也因此而感到自豪。
毕业后的某一天,我抽空再次来到了石门。
石门依旧壮丽,桃花依旧芬芳。
我站在久违的山脚下,感受到了与初次来到石门时完全不同的心境。
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初一的孩子,我已经长大了,我也经历了太多人生的起起落落。
回望那些年,与石门的点点滴滴真真切切地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与石门的故事还将继续,因为石门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想我会经常回来,回到那个曾经陪伴过我的地方,回到那个属于我与石门的故事的地方。
宜昌石门洞探秘
宜昌石门洞探秘德国人恩斯特·柏石曼于1906—1909年拍摄的石门洞资料图片石门洞位于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楠木溪村干溪,处鸡公岩(古称筐覆山)东麓。
因洞有两石下垂如门,故名。
俗称龙王洞,因石罅中有清泉流出,积水为潭,旁有小石洞,蜿蜒如游龙而得名。
又名灵洞,传为祈雨灵验的地方。
属石灰岩溶洞,洞口海拔250米,宽76米,高22米,深15米。
最初称龙王庙,明洪武二年(1369年)曾于洞中建灵济殿、张仙殿、佑圣宫、漱玉亭和灵泉寺(佛道共用)。
据清同治三年(1864年)《东湖县志》载:洞有两石,下垂如门,故名石门洞。
石罅中清泉流出,潴而成潭,冬温夏凉,傍一小石洞,蜿蜒如游龙绕潭而昂其首,传说岁旱民求雨而辄应,所以又称龙王洞。
该洞中原有寺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96年)。
清乾隆年间,又经僧人募化重建,成宜昌名胜。
及至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见邓传密《重建石门洞灵济殿并各殿启》碑刻)。
1961年后,洞中建筑先后遭毁,仅存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灵济殿三块并嵌如屏的碑刻、邓石如题“列岫丛青”刻碑与灵泉寺至佑圣宫的48步石阶。
现存建筑为1995年后重修,复建有牌坊、土地庙、灵官殿碑廊、财神殿、阴阳泉、观音洞、风洞、张仙殿、龙王殿、凌霄宝殿、铁塔等。
石门洞为宜昌古八景之一的“灵洞仙湫”所在地(清同治五年《宜昌府志·东湖八景》载:东山图画、西陵形胜、雅台明月、灵洞仙湫、三游雨霁、五陇烟收、赤矶钓亭、黄牛棹歌)。
(注:清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以原夷陵县境立东湖县。
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
)据明雷思霈《荆州方舆书》载:“城西五十里有石门洞,众龙居之,雩雨辄应,上有张仙以土书数字,风雨不变也。
”清同治五年《宜昌府志》亦载有“石门洞在五龙铺去城西四十里,洞中潭深莫测,水从石罅中出,冬温而夏凉。
旁有石田、石龛、石床,可供游息。
其石势蜿蜒如龙而昂首出于洞之巅。
土人立庙祀之,岁旱,祷雨輙应。
乡约石门 山中传说
乡约石门山中传说作者:暖风来源:《远方的家》2015年第12期哪一天,如果你想找一处无人打扰的避世之地,安安静静想想心事,不妨到这里来。
或许,不经意间,那些云雾深处的古老传说会突然拨动你的心弦。
石门镇这里是江津区的一个小镇,名为“石门”,临近长江之滨,因传说江底有一道石门直通龙宫而得名。
不大的镇子上有着石门大佛、石笋山森林公园、石门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等,每一处部蕴藏着古老而又丰富的传说。
有着大山一样淳朴情怀的石门人每年还在这里举办采果节、梨花节、端午节、中秋节、乡村七夕爱情节、腊八生态年猪节和农民运动会等节会文化活动,小日子红红火火,有滋有味儿。
也正因此,虽远在大山深处,还是吸引了不少摄影及民俗文化爱好者前来。
同样被吸引来的,还有我们。
石门大佛是不能不来拜谒的,这是长江主干道上最大的观音造像,号称“长江第一大佛”。
史料记载,大佛寺建于南宋,石门大佛建造于明代。
清乾隆年间改建寺院,同治八年又作重修,民国初年也曾修缮。
大佛寺是一座红墙青瓦的寺院,规模不大,也很普通,要不是依崖建造、雄伟壮观的七层琉璃瓦宝塔耸立其中,也就与农家院落相差无几。
寺庙坐北朝南,面前便是滚滚长江。
宝塔是正殿,高三十多米,几层梁架一头凿进石壁,一头连着六根巨柱,托起了巨大的塔身。
塔内有三层阁楼,从下到上,可到石像顶,可观长江景。
殿内供奉着的便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脚踏莲花观音造像,通高13.5米,属深浮雕近圆雕石刻,刻工精湛。
佛像端庄娴静,慈眉善目,头戴宝冠,胸悬法轮,脚踏莲花,身披袈裟,全身贴金绘彩,头部有一笑容可掬的罗汉。
寺门外面,陡峭的山道上人流不绝。
关于石门大佛的建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鲁班师徒寻遍千山万岭,大江南北,终于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建佛,佛像才有灵气。
二说,佛祖考虑到游人香客们朝拜的路途艰辛,就让佛像后面石壁渗出的山泉流到佛底的井中,常年满而不溢,并可保平安、带好运、消病灾。
第三个传说最为神奇,据说大佛很灵验,因而与别的佛像的建造不同。
宜昌石门洞探秘
宜昌石门洞探秘德国人恩斯特·柏石曼于1906—1909年拍摄的石门洞资料图片石门洞位于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楠木溪村干溪,处鸡公岩(古称筐覆山)东麓。
因洞有两石下垂如门,故名。
俗称龙王洞,因石罅中有清泉流出,积水为潭,旁有小石洞,蜿蜒如游龙而得名。
又名灵洞,传为祈雨灵验的地方。
属石灰岩溶洞,洞口海拔250米,宽76米,高22米,深15米。
最初称龙王庙,明洪武二年(1369年)曾于洞中建灵济殿、张仙殿、佑圣宫、漱玉亭和灵泉寺(佛道共用)。
据清同治三年(1864年)《东湖县志》载:洞有两石,下垂如门,故名石门洞。
石罅中清泉流出,潴而成潭,冬温夏凉,傍一小石洞,蜿蜒如游龙绕潭而昂其首,传说岁旱民求雨而辄应,所以又称龙王洞。
该洞中原有寺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96年)。
清乾隆年间,又经僧人募化重建,成宜昌名胜。
及至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见邓传密《重建石门洞灵济殿并各殿启》碑刻)。
1961年后,洞中建筑先后遭毁,仅存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灵济殿三块并嵌如屏的碑刻、邓石如题“列岫丛青”刻碑与灵泉寺至佑圣宫的48步石阶。
现存建筑为1995年后重修,复建有牌坊、土地庙、灵官殿碑廊、财神殿、阴阳泉、观音洞、风洞、张仙殿、龙王殿、凌霄宝殿、铁塔等。
石门洞为宜昌古八景之一的“灵洞仙湫”所在地(清同治五年《宜昌府志·东湖八景》载:东山图画、西陵形胜、雅台明月、灵洞仙湫、三游雨霁、五陇烟收、赤矶钓亭、黄牛棹歌)。
(注:清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以原夷陵县境立东湖县。
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
)据明雷思霈《荆州方舆书》载:“城西五十里有石门洞,众龙居之,雩雨辄应,上有张仙以土书数字,风雨不变也。
”清同治五年《宜昌府志》亦载有“石门洞在五龙铺去城西四十里,洞中潭深莫测,水从石罅中出,冬温而夏凉。
旁有石田、石龛、石床,可供游息。
其石势蜿蜒如龙而昂首出于洞之巅。
土人立庙祀之,岁旱,祷雨輙应。
民间传说故事10篇
民间传说故事10篇一、神秘的石门从古至今,各地都流传着许多神秘而扣人心弦的民间传说故事。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超乎寻常,令人不禁陷入深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十个令人着迷的民间传说故事,让我们一同踏入神秘的传说之旅。
在古老的山间,有一扇被称为神秘的石门。
传说只有纯净的心灵才能找到这扇门,并且突破它的壁垒。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冒险家,他虔诚而心怀纯洁的信念,一直渴望能够找到这扇石门的秘密。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有关石门的谜语,据说只有献上最珍贵的东西,才能打开石门。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自己内心认为最珍贵的东西。
经过漫长的时间,他终于发现,最珍贵的东西并不是黄金、宝石或者权势,而是他内心真正的善良和慈爱。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再次来到了石门前。
他心怀善良的力量,坚定地面对着石门,并宣告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石门随即缓缓打开,展现出隐藏在背后的无尽奇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宝藏不在于物质,而是内心的美好品质。
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才能突破种种困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奇迹。
二、海底王国的传说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海底王国的梦想,那里有美丽的珊瑚、五彩斑斓的鱼群,还有宝藏无数。
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我们听说了一个对海底王国痴迷的年轻人的故事。
这个年轻人名叫杰克,他是一个聪明而勇敢的探险家。
他一直对海底王国的传说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有一天,杰克决定展开他的海底探险之旅。
他潜入深海,一路穿越错综复杂的海底世界。
当他看到美丽的珊瑚、繁华的鱼群时,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
然而,就在杰克即将找到海底王国的时候,一个巨大的鲨鱼突然出现,并向他发动了进攻。
杰克勇敢地与鲨鱼战斗,最终战胜了它。
他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海底王国。
在这个海底王国中,杰克见到了美丽的海底生物,与它们交谈,并了解到海洋中的生物并不缺少富足和满足。
然而,他也明白了人类的污染和过度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破坏。
他决定回去,将这个真相告诉世人,并呼吁大家共同保护海洋。
石门关景区的介绍
石门关景区的介绍石门关位于江西省内,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古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石门关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战略要地。
石门关景区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景点,把中国传统文化以最真实的方式展现给游客。
景区内的主要景点有十八里石门、四门口关、天涯崖、英雄泉和英雄望台等。
十八里石门是景区最大的景点,它高14米,宽17.5米,周长近70米,是用石头筑成的一道重要的古城墙。
四门口关是古城墙上最古老的一个关口,沿城墙从长南到长西有4处关口,它们被称为“四孔关”。
正门是最大的一个关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天涯崖上,一位英雄和四位师傅向着五湖四海祝福,它是守卫石门关的英勇士兵们的象征。
英雄泉和英雄望台也是景区的一大名胜,英雄泉的水清澈见底,水势汹涌。
望台处可以观赏陡峭的山谷和古城墙,以及清澈的湖水,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石门关景区的展厅也是一大特色。
景区内设有关口展览厅、雾中山居展厅、英雄泉展厅、石门关历史展览厅等。
这些展厅以实景、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为你展现石门关的历史文化。
此外,石门关景区还有种类繁多的休闲活动可供游客参与,如篝火晚会、民俗活动、水上活动和户外拓展活动等。
你可以在景区内购买有关石门关的历史资料,游览古城墙、古村落、古墓葬。
另外,石门关还有诸多名胜古迹,如招贤桥、斗牛场、石门谭、七口井等。
石门关景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休闲活动与游览古迹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不仅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还有众多的休闲活动和丰富的游玩项目,可以满足任何游客的需求。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石门关,不要错过,一定要好好享受石门关景区的历史文化和休闲活动。
【旅游笔记】游龙溜登雁湖岗
游龙溜登雁湖岗潘行球龙溜位于雁荡山北麓砩头村湖南山脚下。
该村在龙西峡谷之中,山上竹木葱葱,谷中飞瀑流泉,随处可见。
从砩头村向南跨过新溪桥,沿着盘山小路到达龙溜停车场,走过溪边水电站,沿石阶上行,拐入右侧通往山坑的溪边,不久就看到山谷中岩石上有一道圆润光滑、弯弯曲曲的凹形石槽,如龙游出留下的印痕,称为“龙溜”。
龙溜上下有三个水潭,俗称“龙潭”。
三潭都是口小腹大,潭壁黝黑。
上潭形状如扣环,潭壁隆起,瀑布飘落,潭水从前面缺口流出。
中潭石坑较宽阔,从上向下延伸至坑口陡峭的石壁,光滑弯曲,状如游龙,故称“龙溜”。
底下有一处二三十米高的瀑布,泻入中间龙潭。
下潭在山脚,上面有一条瀑布,飘入水潭后随溪流一路向下汇入砩头溪。
上下共有三瀑三潭,潭水碧绿幽深,两岸峭壁耸立,景色优美。
潭水来自雁湖岗,经过砩头村,与来自锯板岭和散水岩之水汇合,向东流入南阁,再与南北两溪合并,流入石门潭,最后归入大海。
砩头南面这座大山叫湖南山,连绵起伏,高入云天。
南侧属于芙蓉雁湖,北侧属于龙西砩头,当地人称雁湖岗为湖南岗。
大荆蒋叔南在《雁荡山一览》中记载:“南行度砩头溪,折南约二里馀,抵湖南潭。
潭水自雁湖而来,垂而为瀑,渟而为潭,裂而为溜,凡四五折,水石之奇,叹观止矣。
”蒋叔南曾不畏艰险,游览雁荡绝大部分景点,自然对雁荡山水比较熟悉。
但说“潭水自雁湖而来”不太恰当,容易使人误解。
准确的说法是“潭水来自雁湖岗”。
因为“雁湖”在“雁湖岗”南面,底下是芙蓉雁湖乡,而雁湖岗北面是龙西乡砩头村,南面之水不可能逆流向上经过雁湖岗流到北面。
关于龙溜,当地流传着一个神话般的传说。
据说清朝末年,山洪暴发,散水岩潭中一条龙逃到湖南岗,发现无处藏身,从山坑溪涧滑下时才留下了如龙一般的痕迹。
这条龙随着波涛汹涌的洪水直冲石门潭,因势不可挡,一头撞在石门潭东面小山上,结果小山被撞坍,这条龙被撞得头破血流,从此便藏在那里。
砩头龙溜上面就是湖南岗,又称“雁湖岗”。
岗顶山峦起伏,草木茂盛,一直延伸到东面百岗尖。
淮河流域的传说
淮河流域的传说1,黑龙潭的传说文/胡焕亮黑龙潭,位于淮南市西部,凤台县城东不到一公里处,淮河东岸的黑石山下。
那黑石山发源于八公山腹地,一路蜿蜒向西几十里,来到淮河东岸,宛如一条黑龙,一头扎入水中,形成几十丈高黑黝黝的石壁。
石壁下十余米处有一大洞,洞内可容百余人,水涨则没,水落可入。
壁前水极深,称之为“黑龙潭”,潭中有泉,深数十丈,祈雨者汲其水辄雨。
山上原有古资寿寺(传为苏东坡、欧阳修讲学之处)、祈雨亭。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两次路经此地,吟诗赞叹,“紫金山下水长流,尝记当年此共游。
今夜东风吹客梦,清淮明月照孤舟”。
苏东坡也在黑龙潭留下了传世佳句,“山鸦噪处古灵湫,乱抹浮延绕客舟”。
灵湫即指黑龙潭。
“龙潭映月”就是远近闻名的一大景观,名列“寿凤八景”之一。
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点点繁星与万家灯火映于潭中,潭下洞口发出龙吟。
山林、建筑倒影,时动时静,更衬托出夜幕下黑龙潭的静谧神秘。
关于黑龙潭,这一带的百姓中,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这样一个传说:北宋名将杨继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因此,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杨继业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同时代人。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原是一名很好的水手,他与杨业的父亲杨老太公中年相识。
杨老太公在陕西狩猎时追赶一条神龙向南方跑去。
那神龙慌忙之中逃至黑龙潭,潜入水中,不见踪影。
杨老太公就邀请赵弘殷下水帮助寻找踪迹。
赵弘殷爽快答应。
他到了水下以后,只见一条黑龙张着大嘴向外,赵弘殷不敢怠慢返出水面,给杨老太公讲述了水下的情景。
隔数日,杨老太公拿来一个面团子,再求赵下水,并再三叮咛务必将这个面团放入龙的口中。
赵不去,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无奈杨老太公将实情相告:“这个面团是我的父亲的遗骸粉末做的,如放入龙的口中,以后的天下就可得之。
”赵遂起意。
停了几日,赵前来表示同意为杨老太公下水。
原来他也回家将父亲的遗骸做了个面团子带在身上。
下水之后,那龙还是张着大口,赵将自己父亲骨灰做成的面团子先放入黑龙口中,再放杨老太公的面团。
石门的名词解释
石门的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石门,又称为Shimen,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风景秀美的地方。
它位于某省某市的西南部,是该地区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石门得名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悬崖峭壁之间的狭窄石门。
这座天然的石门雄峙于山谷之间,给人一种壮观而神秘的感觉。
石门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古代。
在这里发现的古代遗迹和文物证明了石门在古代的重要地位。
这些遗迹包括古代城墙遗址、古老的建筑、古代壁画等等。
石门的历史背景不仅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让人们对过去的生活和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石门的地理特征也是其独特魅力的来源。
作为一个山区地区,石门拥有险峻的山峦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山间蜿蜒而过,与石门形成了完美的对比。
这里的山峦起伏,峡谷纵横,给人以恢弘壮观之感。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山林间飞翔的鸟儿和各种野生动物。
此外,石门还拥有一些美丽的瀑布和湖泊,与周围的山景相映成趣。
无论是对自然美景的追求还是对宁静与放松的渴望,石门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去处。
石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作为旅游胜地的吸引力,还体现在其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作为一个热门旅游景点,石门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这无疑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同时,石门也是当地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出、民俗展览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对于石门的未来发展,人们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石门将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魄力。
在未来,石门可以进一步提高旅游设施的设备,丰富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石门的保护与管理,确保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总之,石门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风景秀美的地方,拥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上,也体现在其作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上。
介绍小石潭记导游词 小石潭记导游词
介绍小石潭记导游词小石潭记概述小石潭记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由清代文学家林则徐所写。
作品以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为主题,描绘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以及与之相关的感人故事。
小石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是苏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自林则徐的散文问世以来,小石潭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
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小石潭位于苏州市城西,占地面积约50亩,水面碧绿如镜,四周被苍翠的树木环绕。
潭中的小石亭是小石潭的标志性建筑,充满了江南园林的特色。
亭内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盆景,使整个亭子更加美丽。
在小石潭的周围有许多山和小路,游客可以在那里漫步,欣赏到更多的美丽风景。
小路两旁是各种各样的植物和花卉,还有一些古老的石桥和亭台。
这些都增添了小石潭的浪漫氛围。
小石潭的水质非常清澈,水下生物丰富,清澈的水面让人忍不住想跳进去畅游一番。
潭中的石头很光滑,有些地方还有一些小瀑布,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小石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小石潭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景点,它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据说小石潭最早是明代文学家徐渭的私家园林,后来传给了林则徐。
林则徐在园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修缮,并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是一篇以林则徐在小石潭度过的时光为题材的散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和与之相关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热爱之情。
小石潭还有许多与历史和文化相关的建筑物,如小石潭碧水吟亭和小石潭蓮花会堂。
这些建筑物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并且展示了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艺术。
小石潭的旅游体验来到小石潭,游客可以尽情享受美妙的自然风光和浪漫的氛围。
可以漫步在小路上,欣赏周围的美景,还可以在小石潭中畅游,感受清澈的水质和光滑的石头。
此外,小石潭还有一些活动和节日,如荷花节和演出。
荷花节期间,潭中的莲花盛开,游客可以欣赏到大片的莲花和美丽的水景。
而演出活动时,小石潭会举办一些传统的音乐演出和舞蹈表演,给游客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享受。
石门湖的传说_成语典故
石门湖的传说在长白县十四道沟村下游,约3公里的地方,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叫石门湖。
早先年,这里叫石门泉。
四面峻山环抱着一潭清澈的泉水。
泉水里游着无数鱼虾。
这泉水冬暖夏凉,再旱的天,也不干涸。
四面的峻山唯独朝鸭绿江的西面低矮一些,中间有一豁口,形同石门。
传说有一年,从关里来了个小伙子,叫单良。
他死活要跟人家搭帮去放山。
人家嫌他是个初把,是个累赘,半道把他撇了。
单良独自在山上转悠了好多天,才转悠到石门泉。
他一看这个地方卧风向阳,又有清泉水,四周还有不少地可以耕种,就在这里安下了家。
单良不但善良,而且相当聪明。
他见过了种地季节,就扒野线麻皮搓成细绳,然后编成抄网,到鸭绿江捕鱼。
捕的鱼除了吃的,就把剩下的晒成鱼干,然后拿到远离鸭绿江的村子换成粮食、布匹和农具等,日子过得倒也安稳。
这年春的一天,单良照样在鸭绿江捕鱼。
可是忙活了一天,一条鱼也没捕上来。
他挺奇怪,心想,再捞最后一网,没有鱼,今天就算了。
可就在他提网的时候,不由惊出一身冷汗。
只见网里一条约10多斤重的大鲤鱼,吃力地摇头摆尾。
单良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江鲤鱼,他心里既高兴,又害怕。
他把鲤鱼拉到浅水里细看,发现鱼脊背掉了不少鳞,有点溃烂。
再看看鱼肚子,满是鱼籽。
单良有心放回水里,又一想,放回去也够呛能活。
这么大的鱼,他不舍得让它死。
可是,怎么才能把它活着弄回家呢?经过反复琢磨,他脱下衣服铺在了背筐里,然后装上水。
这样漏是漏,可漏得不厉害。
就这样,单良把背筐装满水,把鱼放进去,然后背着往家飞跑。
到了家,筐里还有水,鱼还活着。
他急忙把鱼放进了泉水里,大鲤鱼在水里游得很自在。
看着大鲤鱼,单良感觉这一定是山神赐予的,不敢杀了吃肉、换粮,得好好养着。
但是看到鱼脊的伤,他就担心起来。
他忽然想到,自己手割破了,弄点萋萋毛子草砸碎糊上就好了。
这方也许能治好鲤鱼。
他采了些萋萋毛子草,砸碎扔进了泉水里。
他连着扔了十天,鲤鱼的伤好了,欢蹦乱跳的。
鲤鱼每天吃着水草和钩虾,身条天天见长。
石门潭的游记作文800字
石门潭的游记作文800字编者按:石门潭是一个游玩的好地方,不论是清晨,午后,或是白天,黑夜,石门潭总是那么的美好,这是上天的馈赠,更是人间仙境。
路过的游客望见着山水环绕的景象,不惜打乱原有的计划,在这驻留。
石门潭,那个终日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细腻的潭水一下一下地拍打着石岸,激起一朵朵小水花,飞舞盘旋着,让原本透明的潭水变得彻白。
阳光洒在水面上,泛起点点涟漪,这,便是清晨的石门潭。
若是冬天,这儿,向来不会有北方的寒冷,当北方的城市大雪纷飞,这里,却是“春”的世界。
在午后,一家人提着小水桶,拿着一个小鱼网,踏着岸边无数的细小的石子。
走进浅水岸边。
会有清凉的潭水环绕着你,水中小小的鱼儿畅游着,仿佛和你一样,享受着这水的清凉与舒适。
那时候,有阳光相伴,有鱼儿玩耍,有潭水围绕,是最惬意的了。
清风拂过脸颊,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
卸去所有的杂念与烦恼,全身心投入到这大自然中去。
碧绿的潭水清逸优雅,仿佛彻透了这世间所有的纯洁。
但是潭的中央,伫立着一排排方形石块,落下一排石灰。
这显然是被人们踩踏了多年,有的石块已经不完整了,踩上去,好似一不留神,便会掉入潭中。
但这却是我儿时最爱玩的游戏,它满足了我前所未有的刺激感。
每每一只脚一踏,另一只脚飞一般地跳到下一个石墩上,身子便会不由自主地左右摇摆起来,往往这时,我总会边伸出双臂以保持平衡,边“咯咯”不停地笑起来。
缕缕阳光折射下来,暖洋洋的。
跳累了,随便找个石墩坐下来,双脚伸进这清凉的潭水中,一使劲,潭水遍飞溅起来,溅得我满身的水。
偶尔有几条小鱼从我脚边窜过,痒痒的。
这时,午后的时光有了这潭水的陪伴,感觉格外短暂。
潭的深处却不及这岸边的舒适优雅,那里,可望而不可及,远远望去,便心生敬畏。
只见那碧绿的潭水深处,仿佛深不见底。
被两岸的山峰环绕着,偶尔有一阵风吹过,便吹起了层层涟漪。
潭中央,屹立了一座刻有“石门潭”三个大字的石碑,经过了千百年潭水的冲刷,阳光照上去,更显得它的澄澈透亮。
石门潭圣迹
石门潭圣迹
牟文海
在上横南岙口通往山卡的古山道,经过古建普利桥,桥下方有一水潭,曰“石门圣潭”,系古茅畬之圣迹,为天旱之年祈雨之圣地,亦为畬川杨氏八景之一,有诗为证:“扬波激石古澄潭,父老传闻灵圣涵,试问到今龙在否,祈施霖雨偏东南。
”可见那龙潭之灵验焉。
在龙潭下方古道旁建有龙王宫,潭之上方有龙桶,是龙洗浴之地。
传说潭底有洞穴通往乐清大荆石门潭。
此潭总面积约为200平方米,中有一石槛和两面石壁隔开,成为内外两潭。
两面石壁犹如大门,故称潭为石门潭。
潭水清澈见底,冰凉入骨,古时有人取潭水洗目,尽得奇效。
外潭两岸竹木郁翠,禽鸟低唱,潭底鱼蛙游动,水波粼粼。
下游溪水奏乐,令人心旷神怡,忘却所归。
沿外潭石壁攀援可通石槛,站立石槛上潭内之佳景尽收眼底。
内潭近圆形,悬崖峭壁,高数丈,潭水深不可测,隐约可见水下崖底之洞穴。
上方内壁崖顶有一弘飞瀑犹如万斛明珠倾入潭中。
即使盛夏,这里凉风习习,清凉宜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为禁有人在此毒鱼,在石门崖顶岩壁上镌有“石门圣潭永禁毒鱼”的石刻,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石门之顶,古道旁有一奇岩,又叫奕棋岩。
为上下两块巨石叠合而成,轻推上岩可左右摇动,即使用力也不倾倒,犹如不倒之翁。
传说古时仙人游石门潭时,在此下棋小憩,忽遇强盗纷沓而至,忙将坐石揭起压住棋盘,年远代久地成为奇岩。
以前常有路人以摇动此石为乐,可惜此岩在文革时遭以破坏,从此再也不会摇动了。
春游石门潭
青松翠竹石门潭,碧水飞泻石门潭,
圣景天然花外地,游人到此忘归还。
石门潭作文450字
石门潭作文450字
“石门初开万象新,涧泉流韵一径深。
层峦叠嶂风光险,断崖显影龙虎情……”沿着我家前面的大路走去,就会看到两座断崖削壁、屹山如门的大山,两山之间,有一个潭子,名叫“石门潭”。
石门潭的水好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水底或扁或园的石头;石门潭好长啊!长得望不到头;石门潭好绿啊!绿得没有一丝杂色。
最有趣的就是那上窜上跳的鱼了。
雷雨之前,因为水底闷热鱼儿又跳出水面,一个个简直是跳高选手,在比谁跳得高。
早晨,太阳把光芒洒下,洒到潭子上,鱼儿在水中游着,它只要低下头能看到自己的面容。
中午,泛着微波的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金灿灿的了。
傍晚,华灯初上,岸边的杨柳也映成黄色了。
大人们在潭子旁走着、坐着,孩子玩着、闹着。
累了,来几块豆腐干;渴了,来一杯青草糊。
那香味,那冰凉,怎一个“爽”字了得。
走在溪滨路上,泡在石门潭里,我赏了多少美景啊!此时,妈妈告诉我,大荆、雁荡千家万户的自来水都来自石门潭。
哦,石门潭!我爱石门的雄伟、秀丽,爱潭水的清澈、甘甜。
这是闻名遐迩的石门潭,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石门潭!。
古人遗迹石门洞
古人遗迹石门洞《石门洞》何年霹震惊,云散苍崖裂。
直上泻银河,万古流不竭。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留题青田石门洞的大气磅礴的诗篇。
青田石门洞是我国三十六洞天之一,是以浙东十四山水奇观著称之胜地。
它位于括苍西南隅支脉,距青田鹤城镇七十余里,相传是晋永嘉太守谢灵运蹑屐来游,始开此洞。
“一派从天下,曾经李白看”,此天然洞府令人十分神驰。
古来墨客诗家每一临游,常以诗文咏颂,赞美不止。
乘轻快的小舟过瓯江。
一踏上洞口的小道,只见身边两峰相峙如门,峰上树木参天,悬崖峭壁似乎要挡住人们的去路。
再向前几步,陡然一座“问律亭”呈现在眼前。
当人们饱览了洞内秀丽风光之后,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亭子的名称取得好,这里确是“世外桃源”啊!走过这深远幽邃的石门洞口,眼前豁然开朗,洞内天宇碧蓝,犹如明镜,环山里许,俨然如城郭,那连绵起伏如飞虎腾龙的群峰,围出了一个天然洞府,刚刚走过的峡口就是它唯一的出入门户了。
洞中园距数百米,有良田数亩,可容几千人。
洞北殿郭鳞次栉比,东南有一小溪流水潺潺,叮咚似琴。
溪边堤柳倒垂,桃李伸枝。
穿过绿柳,沿小径向洞的东南角走去,迎面而来的是刘文成公祠。
走进门,只见两旁月桂亭亭玉立,芳草萋萋。
当看到刘伯温手拿“天书”的塑像时,人们就会想起有关他在此读书时的动人故事。
传说过去这里有一个白猴精,身有法术,曾修道行,专门为非作歹,残害民间良女。
刘伯温在此读书时,闻此消息,曾单身入洞,用巧妙的办法打死白猴精,并在自猴洞中得到三卷“天书”。
以后刘伯温就靠那三卷“天书”帮助了朱元璋起义,做了军师,天下知名,不逊于三国孔明。
现在在这祠外还立着他的墓碑,可见对一个在历史上有过贡献、能为民除害的人,人们总是永远纪念着他的。
走出刘文成公祠,穿过望瀑亭,站在小道上仰首观望,眼前就是“乱抛雪玉从天下,散作云烟到地飞”的石门悬崖飞瀑。
人们极目九霄,赞叹不绝。
只见两峰矗立,擎云翳日,层岩峥嵘,树木繁长,郁郁葱葱,一株株古松弯曲盘生,松叶形成团扇,龙须倒挂,青苔布满山崖。
雁荡的一块翡翠——石门潭
雁荡的一块翡翠——石门潭
雨肖
【期刊名称】《风景名胜》
【年(卷),期】1994(000)006
【摘要】石门潭在雁荡山的东外谷,大别镇的西南二里处,由于夹潭两座陡峭的山悬高耸对峙,像一扇巨大的石门屹立,因而称之为石门潭。
石门潭潭水从不干涸,即使十年大旱,也只降低三尺水位,"潭深不可测,其水清不可言,其流汜滥而靡涯。
"相传,潭中隐藏着千年巨鳗,风和日丽时,就
【总页数】1页(P40-40)
【作者】雨肖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
【相关文献】
1.翡翠项链上的明珠--浅谈琥珀潭和黑池坝景区规划设计 [J], 赵玉凤
2.大路通潭柘——国道108线一期(南村至石门营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车 [J], 张丽华;王书慧;周猛
3.一块黑砂皮翡翠的鉴定 [J], 常嗣和;张玉玉
4.潭瀑和鸣名木荟萃——“走进八桂丛林”之石门冲 [J], 徐治平
5.中河之畔的一块翡翠——浙江林业大厦 [J], 仄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三作文】奇山秀水石门城
【初三作文】奇山秀水石门城
我生在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那就是石门城。
这里有奇山秀水,有古色古香的建筑,还有独特的风土人情。
每当我走在这片土地上,总能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石门城有着美丽的奇山秀水。
这里有很多著名的名山,比如武夷山、黄山等。
这些山
都有着独特的景色和风景。
武夷山有茂密的树木、奇特的岩石和清澈的溪流,而黄山则有
陡峭的山峰、云海和奇形怪状的松树。
每一座山都有着独特的美丽,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
观赏。
石门城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
这里有很多古代的宫殿、庙宇和园林,它们保留了
许多古代的建筑风格和手工艺。
比如颐和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有着精美的建筑和美
丽的园林,每年都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而故宫则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它有
着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些古老的建筑给人一种宁静和庄重的感觉,让人忘记
了尘世的喧嚣。
石门城还有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无论
是过年还是节假日,他们总是邀请邻居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这里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比如舞狮、放鞭炮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门潭及其民间传说
潘行球
石门潭属于灵峰景区,位于大荆镇石门村附近,断崖削壁,耸立如门,故称“石门潭”。
上游龙西、南北閤和旸谷岙之溪水蜿蜒百折,汇集于此,形成一个巨潭。
潭长400余米,宽100余米,深30余米。
潭水碧绿,深不见底。
微风吹过,波光粼粼;两岸群山,倒映如画;山光水色,互相映衬;碧波荡漾,秀丽可爱,犹如传说中的水晶宫。
南宋状元王十朋曾泛舟潭中,发出“壮哉龙伯宫”的赞叹。
从大荆车站下车,沿着新溪堤坝向上走,石门潭就在眼前。
只见一条宽阔的溪流从西北方向莽莽群山中逶迤而来,在两山环抱的峡谷中形成了一个大潭。
那对峙的两山,朝南的叫方台山,朝北的叫笔架山,石门潭就处于其中,方圆有60余亩,是雁荡山第一大潭。
1986年,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在石门潭北侧山上建“烟波亭”。
亭中有一联:“晓日开眼阔,晴川望跃鱼。
”可观赏“秀才窥美”、“龙龟缘壁聆教”景点,是一个憩息赏景之地。
站在烟波亭,可见对面潭边石壁上有著名画家周仓谷题写的“云生大泽”四个字。
石门潭犹如镶嵌在雁荡山东大门的一颗明珠,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游览。
据清代光绪年间的《乐清县志》记载,石门潭“在石梁东,为雁山东趾。
绝(山+献)中断,屹若天门。
门内外皆巨潭,荡阴十八滩之委汇注其中,其深莫测。
”明代朱谏的《雁山志》中说,“相传原是一山,至正间山水瀑出,有龙自雁山乘水而下,触山断为两崖,中空若门,故名。
”这一神话般的传说,说明了石门潭形成的原因。
关于石门潭的形成,一种说法是水流冲击而成。
原先溪水从地势平坦的大荆蔗湖通过。
天长日久,这些地方泥沙逐渐淤积,河道堵塞,发洪水时一下子难以排泄。
原来连接石门潭两岸的那座小山,不断受到溪流冲击和侵蚀,底下被掏空,变得越来越松脆。
后来山洪暴发,连接两岸那座小山终于被冲垮,冲出了一公里长的新溪,石门潭水改道,从现在的石门潭口新溪通过久防对面的荆山脚流入大海。
另一种说法是因地震山崩地裂才形成了石门潭。
雁荡、大荆一带至今流传“裂观音,倒灵峰,悬石门”的民谚,可以佐证。
据传说,在元代至正年间,一场地震使当时的雁荡山合掌峰震裂,在两峰耸立的悬崖峭壁之间依地势建了观音洞。
雁荡塔头岭北面的金
鸡峰倒塌后才有了倒灵峰,在乱石累叠的缝隙之间形成了许多洞穴。
石门潭山体崩坍后,大水冲出裂口,通过新溪绕过久防村对面的荆山脚,迂回到白箬岙外溪滩,向东流入水涨临溪入海。
据有关史料记载,元朝至正四年(1344)七月,飓风大作,地震,海水溢民居,溺死者甚众。
有人估计石门潭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元末著名诗人李孝光,就出生在石门潭西北面附近的田岙村。
在《李孝光集》中有一首《与陈叔夏游石门》的诗:“恨石忽中断,势若两虎斗。
白龙来唤之,仙圣不敢救……日车为之轴,地轴为之仆。
至今两门开,天遣百水凑。
”这首诗是李孝光离开故乡前隐居在五指峰下所写,说明了石门潭因山洪暴发或者地震才形成。
我们站在潭边的堤坝上,顿时浑身凉爽。
深绿色的潭水像一面巨大的铜镜,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泛舟潭中,随风飘荡,也许可以领略到苏轼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境界。
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石门潭后曾留下了不少诗篇。
朱谏在《石门泛舟用章可瑞韵》中写道:“列坐孤亭笑口开,有家偏住水云隈。
沙边白鸟明于雪,海上群山绣作堆。
菊酒共乘陶令醉,草堂知是杜陵才。
小舟卓午相将晚,莫遣风尘拂面来。
”同是明代人陈木叔也写了一首《泛石门潭》的诗:“石门赴群溪,溪脉西来长。
两山束潭腰,怒势如斗狼。
传是古龙战,此地成汪洋。
沉绿不可极,疑有精崇藏。
溪翁负胜情,理棹从壶觞。
夕阳耿其上,荡潏生异光。
久事邱中屐,得水乐逾常。
况复饮美酒,兹游讵能忘。
”而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林琴南,在游雁荡山石门潭时,也曾写了一首《石门潭》:“双岩束水水深清,狭处才通小艇行。
流到前溪作雷吼,源头淡澍转无声。
”这些诗都充分显示了石门潭幽深奇妙、风光秀丽的特色。
民国时期,康有为、黄宾虹、黄炎培等著名人物,都曾游览过石门潭。
据当地老年人传说,每到风和日丽的早晨,或者明月初上的夜晚,有人发现石门潭上有一个美女坐在八仙桌那么大的圆形浴盆中梳妆打扮。
一旦被人发现,就立即沉入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据说有一年大旱,石门潭水位下降,有人发现潭中央有口水井,传说直通东海。
有人曾用一捆丝线,一头绑上石块放下去,但丝线放完了也没有放到底。
北伐时期,曾当过蒋介石团副的蒋叔南,1915年解甲归田后住在老家大荆东里,每到炎热的夏天晚上,经常带着席
子到石门潭北侧山上乘凉。
1934年古历6月14日晚上,他独自去那里乘凉时跌落被淹死。
据说,当年永嘉发生灾荒,许多穷人(有人说是红十三军)到大荆抢劫店铺,蒋叔南下令枪毙了来不及逃走的人。
因此,遭到报复而被谋害。
但据其子蒋德闲在《蒋叔南与雁荡山》中说,那天晚上,其父因天苦旱,酷热异常,独游石门潭,失足落水而死。
他是不慎跌落,还是被人谋害,至今仍然是个谜。
蒋叔南生前热衷于雁荡山的建设和开发,曾陪同张元济、傅增湘、蒋维乔、黄炎培、康有为、黄宾虹等名流游览雁荡,赋诗勒石,为雁荡山作出了卓越贡献。
去世后,冯玉祥将军在挽联中写道:“半世功名如流水,一生事业在名山。
”这是对他一生的总结和评价。
明永乐四年,有位佚名作者写了一首《石门潭听琴》的诗:“千层石壁薜萝青,下有澄潭万顷渟,三尺冰弦一尊酒,夜深弹与老龙听。
”作者在序中写道:“忽见巨鳞跃出,如老龙听琴者,喜而赋诗。
”无独有偶,乐清著名的布衣诗人何白在《雁山十景记》中写到石门潭时也说石门潭“中有巨鲤长丈馀,每遇风日和煦,辄从容扬鬣水面,小鱼景附者以千计。
土人常夜见赤光上烛,潭水尽紫,盖神物窟宅也。
”文中还提到当地有个人,曾于月夜雇小船与客携酒具畅饮。
令小童吹紫箫,夜半古泓闻殷殷若雷鸣,客惧而散。
若所述属实,则说明原先潭中确有怪物,但究竟是什么东西,谁也不清楚。
估计大概是水中生长的动物,现在已没有人在看见,再也没有出现上述情况。
据当地人传说,石门潭是块风水宝地,形状像个聚宝盆,潭中隐藏着一条草龙。
田岙村附近的小孩子经常在石门潭边山上放牛,砍柴割草,从来不带绳子。
山上长着许多龙须草,又长又粗,往往用它来捆绑柴草。
可惜后来草龙被斩杀,否则,草龙修炼成果,变成真龙天子,那里的“牵牛小弟”至少都可以当上七品芝麻官。
附注:撰写于2016年8月31日21:10:51,定稿于2016年9月1日08: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