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笔记】石门潭及其民间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门潭及其民间传说
潘行球
石门潭属于灵峰景区,位于大荆镇石门村附近,断崖削壁,耸立如门,故称“石门潭”。上游龙西、南北閤和旸谷岙之溪水蜿蜒百折,汇集于此,形成一个巨潭。潭长400余米,宽100余米,深30余米。潭水碧绿,深不见底。微风吹过,波光粼粼;两岸群山,倒映如画;山光水色,互相映衬;碧波荡漾,秀丽可爱,犹如传说中的水晶宫。南宋状元王十朋曾泛舟潭中,发出“壮哉龙伯宫”的赞叹。
从大荆车站下车,沿着新溪堤坝向上走,石门潭就在眼前。只见一条宽阔的溪流从西北方向莽莽群山中逶迤而来,在两山环抱的峡谷中形成了一个大潭。那对峙的两山,朝南的叫方台山,朝北的叫笔架山,石门潭就处于其中,方圆有60余亩,是雁荡山第一大潭。
1986年,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在石门潭北侧山上建“烟波亭”。亭中有一联:“晓日开眼阔,晴川望跃鱼。”可观赏“秀才窥美”、“龙龟缘壁聆教”景点,是一个憩息赏景之地。站在烟波亭,可见对面潭边石壁上有著名画家周仓谷题写的“云生大泽”四个字。石门潭犹如镶嵌在雁荡山东大门的一颗明珠,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游览。
据清代光绪年间的《乐清县志》记载,石门潭“在石梁东,为雁山东趾。绝(山+献)中断,屹若天门。门内外皆巨潭,荡阴十八滩之委汇注其中,其深莫测。”明代朱谏的《雁山志》中说,“相传原是一山,至正间山水瀑出,有龙自雁山乘水而下,触山断为两崖,中空若门,故名。”这一神话般的传说,说明了石门潭形成的原因。
关于石门潭的形成,一种说法是水流冲击而成。原先溪水从地势平坦的大荆蔗湖通过。天长日久,这些地方泥沙逐渐淤积,河道堵塞,发洪水时一下子难以排泄。原来连接石门潭两岸的那座小山,不断受到溪流冲击和侵蚀,底下被掏空,变得越来越松脆。后来山洪暴发,连接两岸那座小山终于被冲垮,冲出了一公里长的新溪,石门潭水改道,从现在的石门潭口新溪通过久防对面的荆山脚流入大海。
另一种说法是因地震山崩地裂才形成了石门潭。雁荡、大荆一带至今流传“裂观音,倒灵峰,悬石门”的民谚,可以佐证。
据传说,在元代至正年间,一场地震使当时的雁荡山合掌峰震裂,在两峰耸立的悬崖峭壁之间依地势建了观音洞。雁荡塔头岭北面的金
鸡峰倒塌后才有了倒灵峰,在乱石累叠的缝隙之间形成了许多洞穴。石门潭山体崩坍后,大水冲出裂口,通过新溪绕过久防村对面的荆山脚,迂回到白箬岙外溪滩,向东流入水涨临溪入海。
据有关史料记载,元朝至正四年(1344)七月,飓风大作,地震,海水溢民居,溺死者甚众。有人估计石门潭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元末著名诗人李孝光,就出生在石门潭西北面附近的田岙村。在《李孝光集》中有一首《与陈叔夏游石门》的诗:“恨石忽中断,势若两虎斗。白龙来唤之,仙圣不敢救……日车为之轴,地轴为之仆。至今两门开,天遣百水凑。”这首诗是李孝光离开故乡前隐居在五指峰下所写,说明了石门潭因山洪暴发或者地震才形成。
我们站在潭边的堤坝上,顿时浑身凉爽。深绿色的潭水像一面巨大的铜镜,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泛舟潭中,随风飘荡,也许可以领略到苏轼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境界。
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石门潭后曾留下了不少诗篇。朱谏在《石门泛舟用章可瑞韵》中写道:“列坐孤亭笑口开,有家偏住水云隈。沙边白鸟明于雪,海上群山绣作堆。菊酒共乘陶令醉,草堂知是杜陵才。小舟卓午相将晚,莫遣风尘拂面来。”同是明代人陈木叔也写了一首《泛石门潭》的诗:“石门赴群溪,溪脉西来长。两山束潭腰,怒势如斗狼。传是古龙战,此地成汪洋。沉绿不可极,疑有精崇藏。溪翁负胜情,理棹从壶觞。夕阳耿其上,荡潏生异光。久事邱中屐,得水乐逾常。况复饮美酒,兹游讵能忘。”而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林琴南,在游雁荡山石门潭时,也曾写了一首《石门潭》:“双岩束水水深清,狭处才通小艇行。流到前溪作雷吼,源头淡澍转无声。”这些诗都充分显示了石门潭幽深奇妙、风光秀丽的特色。民国时期,康有为、黄宾虹、黄炎培等著名人物,都曾游览过石门潭。
据当地老年人传说,每到风和日丽的早晨,或者明月初上的夜晚,有人发现石门潭上有一个美女坐在八仙桌那么大的圆形浴盆中梳妆打扮。一旦被人发现,就立即沉入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据说有一年大旱,石门潭水位下降,有人发现潭中央有口水井,传说直通东海。有人曾用一捆丝线,一头绑上石块放下去,但丝线放完了也没有放到底。北伐时期,曾当过蒋介石团副的蒋叔南,1915年解甲归田后住在老家大荆东里,每到炎热的夏天晚上,经常带着席
子到石门潭北侧山上乘凉。1934年古历6月14日晚上,他独自去那里乘凉时跌落被淹死。据说,当年永嘉发生灾荒,许多穷人(有人说是红十三军)到大荆抢劫店铺,蒋叔南下令枪毙了来不及逃走的人。因此,遭到报复而被谋害。但据其子蒋德闲在《蒋叔南与雁荡山》中说,那天晚上,其父因天苦旱,酷热异常,独游石门潭,失足落水而死。他是不慎跌落,还是被人谋害,至今仍然是个谜。
蒋叔南生前热衷于雁荡山的建设和开发,曾陪同张元济、傅增湘、蒋维乔、黄炎培、康有为、黄宾虹等名流游览雁荡,赋诗勒石,为雁荡山作出了卓越贡献。去世后,冯玉祥将军在挽联中写道:“半世功名如流水,一生事业在名山。”这是对他一生的总结和评价。
明永乐四年,有位佚名作者写了一首《石门潭听琴》的诗:“千层石壁薜萝青,下有澄潭万顷渟,三尺冰弦一尊酒,夜深弹与老龙听。”作者在序中写道:“忽见巨鳞跃出,如老龙听琴者,喜而赋诗。”无独有偶,乐清著名的布衣诗人何白在《雁山十景记》中写到石门潭时也说石门潭“中有巨鲤长丈馀,每遇风日和煦,辄从容扬鬣水面,小鱼景附者以千计。土人常夜见赤光上烛,潭水尽紫,盖神物窟宅也。”文中还提到当地有个人,曾于月夜雇小船与客携酒具畅饮。令小童吹紫箫,夜半古泓闻殷殷若雷鸣,客惧而散。若所述属实,则说明原先潭中确有怪物,但究竟是什么东西,谁也不清楚。估计大概是水中生长的动物,现在已没有人在看见,再也没有出现上述情况。
据当地人传说,石门潭是块风水宝地,形状像个聚宝盆,潭中隐藏着一条草龙。田岙村附近的小孩子经常在石门潭边山上放牛,砍柴割草,从来不带绳子。山上长着许多龙须草,又长又粗,往往用它来捆绑柴草。可惜后来草龙被斩杀,否则,草龙修炼成果,变成真龙天子,那里的“牵牛小弟”至少都可以当上七品芝麻官。
附注:撰写于2016年8月31日21:10:51,定稿于2016年9月1日08: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