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学案例》
《“倍”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倍”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能够运用“倍”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画图、列举等方法,解决与“倍”相关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倍”的概念,会解决简单的与“倍”相关的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内涵,能够灵活运用“倍”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倍”的概念。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练习题,以便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倍”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倍”的思考。
2. 新课讲解:讲解“倍”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列举、画图等方法,理解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3. 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倍”的概念及运用。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与“倍”相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倍”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还有其他方法吗?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八、教学反馈:1. 在课后及时收集团队成员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倍”的初步认识的情况。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1课时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1.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例子,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倍”的概念。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体会,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倍”的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5.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苹果的个数是香蕉的几倍?”,“如果你有5元钱,想要买一些物品,应该如何选择?”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如“倍的认识”小游戏、共同完成数学题目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展示学生作品)
师:看一看同学们的作品,你看懂谁的了?说一说。
生回答。
师:几幅图1份的数量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出3倍的关系?
生:三角形作为一份,是几都可以,只要正方形的个数有3个一份这么多,就能表示出3倍的关系。
师:看来同学们对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建立倍的概念
师:研究了这么多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一份的数量不同,倍数关系也不同。
不同:都是在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
而且,都是先确定一份的数量,另一个事物里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倍的关系。
师:把这些事物都盖住,发现了什么?
【小结】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一个事物的数量做标准,另一个事物里有几个这样的标准,他们就是几倍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师:看看这幅图,你知道蜻蜓的数量是蝴蝶的几倍吗?
生1:蜻蜓的数量是蝴蝶的5倍。
生2:这幅图没说蝴蝶有几只,也不知道蜻蜓有几只,怎么知道蜻蜓的数量是蝴蝶的5倍?生1:蝴蝶的数量用一条线段表示,蜻蜓里有5条这么长的线段,说明有5个一份。
所以蜻蜓的数量是蝴蝶的5倍。
师:如果蝴蝶是4只,蜻蜓有几只?如果蝴蝶是7只,蜻蜓有几只?
【小结】虽然在这幅图中我们不能确定一份的数量是几,但能看出另一个事物里有5个这样的一份。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倍的基本概念。倍指的是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它是我们数学运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量是小明的2倍,那么小红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倍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2.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3.提升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倍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通过倍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5.增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通过除法计算,求解倍数关系。
-举例:已知18是3的倍数,如何通过除法计算得出18是3的6倍。
2.教学难点
(1)理解倍的概念: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倍的概念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通过生动的实例、教具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倍的概念。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可能会在这个环节上遇到困难,特别是当除法运算不够整除时,如何处理小数或分数。
另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大家在分享成果时,有些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整理思路和语言表达上还需要加强。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的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倍的概念: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5篇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教材分析:“倍的认识”一节是在了乘法口诀的基础后出现的。
例1是以六只小兔身边的萝卜引出谁是谁的几倍的关系,根据3个2根,5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一般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习方法: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胡萝卜贴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激趣导入苹果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水果,我们都见过也都了解它,今天,我要考你一些关于苹果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知道吗,3个2也可以说做2的3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苹果是我们所喜欢的食物,小兔子喜欢什么?(白菜,萝卜),回答的真好,这一天小兔子就去寻找他所喜欢的萝卜了,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看看。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3.在作业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题目。
4.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倍”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情境为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倍”的概念。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课堂互动和讨论。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分享中共同探索“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倍”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数形结合、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在本章节内容中,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倍”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倍”的概念,学会用乘法来表示倍数,以及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倍。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倍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倍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倍”,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2.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能够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用乘法计算出来。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倍”的概念: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整数倍,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 如何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 如何用乘法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能够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用乘法计算出来。
2.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用乘法计算出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演示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如何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用乘法计算出来。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如何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用乘法计算出来。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倍”的实例,并计算出来。
2. 让学生用乘法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案适用于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详细描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导入到总结的整个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倍”的概念,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分析
作为⼀名⼈民教师,时常需要⽤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学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学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分析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版)⼩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做”及练习⼗七第1题。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的教学内容,是学⽣学习完7的乘法⼝诀的基础上进⾏学习的。
学⽣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乘法⼝诀解决“⼀个数的⼏倍是多少?”及“⼀个数是另⼀个数的⼏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个数的⼏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倍”的概念,明⽩“⼀个数的⼏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个数的⼏倍是多少,并能⽤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新课。
1、(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师要介绍⼀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狗菲菲。
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活动。
师:上课前,⽼师请⼀些学⽣上来。
师叫3个⼥同学站在第⼀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排(3个3个地站在⼀起)。
师:第⼀排有⼏个⼥同学?(3个) 第⼆排有⼏个3?(2个3) 学⽣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同学的2倍。
今天,⽼师就和同学们⼀道,学习“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 ⼆、动⼿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摆圆⽚。
第⼀⾏摆2个圆⽚。
学⽣边摆边说:第⼀⾏有()个圆⽚。
再在第⼆⾏摆6个圆⽚,(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圆⽚的个数是第⼀⾏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合集5篇)[修改版]
第一篇:《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学案例一、背景概述(一)内容分析《倍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76—77页的教学内容。
“倍”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它是在学生学会用乘法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理解“倍”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可以为今后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材中也没有给出“倍”的概念定义,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只有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逐步建立“倍”的表象,才能形成“倍”的概念,通过具体操作加强理解,构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应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的过程,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用数学思考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初步建立事物是有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资源1.硬件环境: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实投2.软件资源: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3.学生用具:20个圆片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倍”的概念,因此,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学生亲身经历的秋游活动作为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在课堂上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倍的认识》案例分析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案例主题及其内涵】1.案例主题本次的案例主题是理解“倍”的概念和构建“倍”的模型,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2.案例阐述本案例源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50的《倍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倍”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它是在学生学会用乘法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理解“倍”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可以为今后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材中也没有给出“倍”的概念定义,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只有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逐步建立“倍”的表象,才能形成“倍”的概念,通过具体操作加强理解,构建“倍其实就几个标准量”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认知结构。
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过程)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
”教师要不断犁动学生思维的土壤,激活思考系统,延展思维空间的兼容性,并不断提升的学习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还要将学生思维的种子,种在学生原有经验“差比”里,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认识“倍”,获得思维的基本模型,在一材多用的游戏中使思维获得生长,在更为多变的情境中延展思维,深刻理解“倍”的产生是“比出来”的这一本质。
顺着经验唤醒、经验提升、经验重构这条思维发展的路径,在“无痕教育”思想中让思维“有痕”发展。
【案例描述与分析】1.案例描述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要学什么知识吗?生:《倍的认识》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屏幕上有师:你们真会观察!是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倍,学习前,我们先来聊一下天好吗?听说你们上周写了一篇作文叫《猜猜他是谁》,老师今天也想跟同学们玩一下猜猜他是谁,想不想玩,(想玩)那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师:这个人他有两个特征:第一个他是个男生,第二他是全班最矮的(说完马上示意生举手回答)生1:XXX师请生1和XXX上来:生1说你全班最矮,你服气吗?(不服气)那老师给你一个机会,你找一个比他高的同学上来生2上来师先让3位学生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好队,师引导学生说出生1比XXX高,又比生2矮后,师:为什么都是同一个人,你们一会说他高,一会说矮呢生:因为跟不同的人比师:跟不同的人比就是跟不同的标准来比,结果当然会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比较时通常都会有一个标准板书:比标准过渡:刚才我们比的是高矮,数学里,我们还可以比什么?(比长短、比大小、比多少)看来同学们的数学知识都很丰富,老师奖励你3朵小黄花二、新授1、初步认识“倍“师:你们觉得3朵多吗?预设有的孩子说多,追问为什么觉得多呢(因为还有1朵、2朵)有的孩子说少,追问为什么觉得多呢(因为还有5朵、6朵、7朵等)也就是说要说什么东西多还是少时,是需要有另外一个数量比较才能知道的,只有一个数量的时候我们说它多或者少都是不合适的。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一:课前分析“倍的认识”是在学生已掌握乘、除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生学习倍数关系应用题的基础,它将贯穿在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各个阶段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不仅是本单元教学重点,而且在本册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倍的概念比较抽象,低年级儿童年龄小,不容易掌握。
因此,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课。
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初步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同学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倍”的含义。
二:教学案例倍的认识教学内容:倍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弄清“几份”和“几倍”的含义。
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简单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倍”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播放的教学情境图、数字卡片、彩色图片。
立足起点助力发展推理能力——《倍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立足起点助力发展推理能力——《倍的认识》的案例分析发布时间:2021-11-23T08:38:02.488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月第18期作者:李美英[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李美英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36226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新知的能力,主动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当中,这样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发展。
教师应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基本经验为基点,活用新课标理念,在教学中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教学《倍的认识》一课后,我深深体会到,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如果数学教学能基于学生的视角,学生将能在自主学习、探究中发展推理能力。
一、找准支架,以知识为起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小学数学知识的呈现具有层次性,先出示一般、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然后逐次呈现其从属概念和下位概念。
而“倍的认识”对于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整数乘法,知道了乘法的意义是“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意思,也学习了除法,这为学习“倍”打下基础。
“倍”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小数倍、分数、百分数、比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本节课的内容,既是除法内涵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
2024版《倍的认识》优秀教案(通用)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探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出改进措施
加强直观教学
通过更多的实物演示、 图形分析和动态模拟 等手段,帮助学生建 立“倍”的直观印象。
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 内容和练习题目,以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0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倍数概念、表示方法和性质,帮助学生梳理
知识脉络。
方法提炼
02
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观察、比较、分析等,提高学
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升华
03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价
值和魅力。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课堂表现观察
个性化建议
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方法指导,帮 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鼓励与激励
在反馈中注重鼓励和激励,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 2 3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进度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教学 进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注意力集中情况、与 老师和同学的互动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随堂小测验
在课堂上进行简短的小测验,以检查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分析
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和应用能力。
为学生提供反馈
及时反馈
在每次课堂表现观察、随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分析后,及时向学 生提供具体的反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掌握倍的概念,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研究了乘除法的相关内容,对于“倍”的概念并不陌生。
因此,本节课程较为简单,只需多加练,加深学生对倍的认识。
2.设计理念: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研究情境与轻松的研究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3.基本思路:利用小白兔吃胡萝卜的情景,将胡萝卜摆在黑板上,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操作,积极参与。
等学生掌握了倍的概念,让部分学生上台演示检查掌握情况。
为了避免思维混乱,直接利用胡萝卜的增减继续研究。
做题练后,用拍手游戏巩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最后出示思考题检验学生是否融会贯通。
4.教学内容: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十一第1题。
5.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学好本单元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6.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思考题的答案,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倍的概念及其应用,为下节课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文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需要删除的段落。
以下是对每段话的小幅度改写:3、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他们研究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养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惯。
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建立对此概念的认识。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种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包括胡萝卜贴片、课件和小棒。
教学过程:一、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老师拍手几下,学生也要跟着拍手,看哪个组拍得最准确。
通过这个游戏,引出“倍”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教案提升学生思维——以《倍的认识》为例
通过教案提升学生思维——以《倍的认识》为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仅掌握知识的表面现象,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的内涵,从而提高对于周围世界的感受和认识。
而教案,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革新教育的同时,也可以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本文以一节小学数学课为例,通过本人编制的《倍的认识》教学案例,探索如何通过教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理解“倍数的概念”。
2.掌握“倍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学会用乘法计算“倍数”,灵活运用方法计算“倍数”和“倍数关系”。
4.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并学会运用乘法计算倍数。
2.难点: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计算出“倍数”,并应用乘除法转化问题。
三、教学过程1.自然生活形象化教学:学生能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许多事物都是成倍增加或减少,并能根据这种成倍的关系,计算相应的数值。
例如:“这条街有4盏路灯,这4个人坐在一起,这10个小朋友穿着相同的衣服。
”2.学习概念:教师通过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正式概念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周围的环境和相应的数值的倍数关系,引导学生揭示“倍数”的概念。
例如:“这个教室里有10个人,每个人都有一张椅子,我们要算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张椅子?”3.讲解相关知识:教师在学生概念成熟后,进行“倍数”的定义讲解。
要重点凸显“倍数”的特征和定义,比较“倍数”和“积”的区别,提示同学们要灵活地转化数据。
在讲解的同时,利用“从图形到数据”和“从数据到图形”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思维抽象的能力。
4.培养分析与解题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各种方法;例如:针对“3加多少等于4”,可以采取加或者减法解决。
知道同学们理解了“倍数”的概念后,邀请学生一人出题,全班一起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倍的认识浙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倍数的概念,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问题导向促进思维发展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倍数的性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倍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已知信息,求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增强数学推理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1.倍数的定义: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倍数,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求倍数的方法:通过示例,教给学生如何用乘法求解一个数的倍数。
3.倍数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倍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倍数的规律。
4.实际应用: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倍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案例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倍数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发现倍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案标题:倍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式,发现和掌握“倍”的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知识点:倍的认识2.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操作、交流3. 教学工具:教具、学具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乘法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探究: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倍”的概念。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倍”的理解。
3. 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倍”的基本性质,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4. 应用: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倍”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倍”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回答问题,与同学互动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以及是否能够独立完成。
3. 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在单元测试中对“倍”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倍”的概念。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倍”的知识。
3. 鼓励学生运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协助教师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
1.经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先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2.培养先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言语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先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先生动脑考虑及自动探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成绩引入倍
成绩引入,揭示课题。
二、互动新授倍
1.初步构成倍的概念。
(1)出示小花,让先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我们以红花为标准,把2朵红花看成一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朵。
(3)像这类情况,我们就说黄花是红花的3倍。
(4)老师还带来了8朵蓝花,谁情愿说一说蓝花是红花的几
倍。
强调以谁为标准,把几朵红花看成一份,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几个几。
我们就说谁是谁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1)猜一猜,小动物们说的对吗?
(2)说一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
三、拓展延伸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红花:
黄花: 3个2朵
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关于倍的认识的教案
关于倍的认识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倍数的意义,能够用倍数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
2. 学会用除法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 能够运用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倍数的意义。
2. 掌握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1. 理解倍数的概念。
2. 运用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减法、乘法的概念。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有没有同学听说过倍数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倍数的定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意味着这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整除。
2. 举例说明:4是2的倍数,因为4可以被2整除;5不是2的倍数,因为5不能被2整除。
3. 讲解如何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将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得到的商就是倍数。
4. 举例演示:求5是2的几倍,将5除以2,得到商为2,5是2的2倍。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倍数的概念和求倍数的方法。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倍数的定义、求倍数的方法。
2. 提问:同学们能不能用倍数的概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倍数的定义和求倍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倍数的概念。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但在实际应用环节,部分学生对如何运用倍数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六、案例分析: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1. 教学目标:了解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运用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难点:运用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准备:生活案例素材。
5. 教学过程:出示生活案例,如超市促销活动,买2送1,解释倍数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
番禺区水濂小学李剑萍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体验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游戏引入。
1、我是数学小能手。
(1)3个2是(),5个()35。
(2)36里有4个()。
2、拍手游戏。
师:小朋友们,真棒。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可以吗?(可以)
游戏一:老师拍2下,小朋友拍3个2下。
(刚开始拍手会有点乱,但给小朋友适当的调整,就整齐了。
)
游戏二:老师拍3下,小朋友拍3个3下。
(这次的拍手整齐,并有规律。
)
游戏三:小朋友拍5下,老师拍3个5下。
(小朋友当小主人,能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师:老师拍得好听吗?(好听)萝卜乐园的小兔子也很喜欢参加我们的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题、拍手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回顾旧知,巩固“几个几”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认识倍的概念。
(1)、找一找、圈一圈。
出示主题图(由于主题图中的胡萝卜和红萝卜会让学生表达出现含糊,我把红萝卜换成青萝卜。
)
师:小朋友们,在图中你最喜欢吃那种萝卜?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分别有多少?并和同学一起分享。
生1:我最喜欢胡萝卜,有2根。
生2:我最喜欢青萝卜,有6根。
生3:我最喜欢白萝卜,有10根。
(同时把胡萝卜、青萝卜、白萝卜的图片学具展示在黑板)
师:请小朋友找一找青萝卜的根数有几个胡萝卜的根数?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找的?
生:因为胡萝卜有2根,我把青萝卜每2根圈起来,(孩子在黑板演示)所以青萝卜有3个2根。
师:你的方法真好。
胡萝卜有2根,青萝卜有3个2根。
我们就说青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
(课题引入:倍的认识。
)
(2)摆一摆。
师:请小朋友利用学具摆一摆,并想一想白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完成后和组员说一说。
(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汇报:
生:因为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
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3)圈一圈,加深倍的认识。
师:请小朋友通过圈一圈的方法,找一找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因为有了前面的认识,小朋友都很快地完成,并能正确的表达完整。
)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活动:找一找、圈一圈、摆一摆,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与“几个几”建立起来,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
2、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1)改变胡萝卜的根数。
师:小白兔又从萝卜乐园了找到了一根胡萝卜,那现在青萝卜的根数又是胡萝卜
的几倍?(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方法来找出它们的关系。
)
生:(在黑板演示)我在胡萝卜的位置增加一个胡萝卜,然后把青萝卜每3个圈起来,现在青萝卜的根数有2个3根,所以青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根数的2倍。
(2)改变白萝卜的根数。
师:小灰兔吃了一根白萝卜,小朋友帮小灰兔找找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设计意图:因为这里不是整数倍,对于他们有一定的难度,并能产生思考中的碰撞)
巡视过程中,小朋友利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来找出它们的关系,但他们发现不是整数倍,有部分小朋友不知道如何表达。
生1:因为胡萝卜的根数有2根,我把白萝卜每2根摆一份,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有4个2根多一根。
生2: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多1根。
(3)1倍的认识。
师:兔子们晚餐后就剩下了2根胡萝卜和2根白萝卜,那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请小组合作讨论。
巡视过程中,孩子们讨论得比较热烈。
生1:它们不存在倍数关系,因为都是2根,数量一样。
生2:因为白萝卜有2根,胡萝卜也有2根,白萝卜的根数有1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1倍。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标准量和被比较的量这两类“变化”让学生在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倍,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认识倍的本质。
)
(4)小结,小组说说倍的概念。
师: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新朋友“倍”,你们觉得什么才是倍了?(孩子各抒己见,一起总结倍的概念)
生:(老师引导)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设计意图:探索新知,理解概念这个环节里,从浅入深,让学生更容易从“乘
法结构”中认识“倍”,通过找一找,圈一圈,说一说等环节把抽象的“倍”建构直观模型,理解倍的本质。
)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让小朋友把回家预习的50页中的例1修正。
(设计意图:这样孩子会对新知识更加巩固,印象更加深刻。
)
2、完成书本50页的做一做。
3、游戏练习:组员间进行拍手游戏,并用倍来表达。
(设计意图:练习不要只限于笔头练习,这个环节再让学生加深理解倍和乘法的关系。
)
4、完成书本53页的第2题。
(设计意图:练习环节有笔头练习和游戏练习,而且练习是从浅入深,更能让学生加深对倍概念的理解,建立倍概念的模型。
在丰富多样的比较练习,让学生更能认识倍的本质,感受倍在生活的重要性。
)
四、小组总结,自我评价。
师:小朋友,老师这节课很开心,因为老师看到小朋友的认真,爱学。
现在请小朋互相说说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并和同学分享这节课的感受。
最后,把自我评价表完成。
(设计意图:自我评价表是评价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让孩子能够总结自己在这节课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