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张图》教学案例倍的认识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倍的认识》一等奖教学设计《倍的认识》数学优秀教案汇总

《倍的认识》一等奖教学设计《倍的认识》数学优秀教案汇总

《倍的认识》一等奖教学设计《倍的认识》数学优秀教案汇总一、教学目标:1.理解“倍”的概念,能利用“倍”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问题中的实际情境,灵活地运用倍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理解“倍”的概念和运用倍数进行简单计算。

2.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运用倍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教具等。

2.学生准备笔和本子。

3.准备一些实际情境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利用所准备的教具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如铅笔、橡皮擦等,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a.你们看见了几支铅笔?b.如果我把这几支铅笔摞在一起,一共有几支铅笔?c.你们觉得这几支铅笔是不是可以用“倍”的概念来描述?为什么?2.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导入部分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并通过黑板或白板上的数学式子进行解释,如:2×3=6,这表示铅笔的数量翻一倍是3支,再翻一倍就是6支。

然后,通过举一些简单的例子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

3.练习(20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做一些简单的计算和判断题,如:a.3×5=?2×5=?4×5=?b.4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c.小明有3支橡皮擦,小红有小明的2倍,那小红有几支橡皮擦?d.如果5是6的倍数,那6是不是5的倍数?4.讨论(15分钟)让学生和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和理由:a.如果一本书的价格是30元,那么两本书的价格是多少?b.如果一张纸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那么两张纸的面积是多少?c.如果一个汽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那么两小时后行驶的公里数是多少?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问题的特点,理解倍数的概念。

5.拓展(20分钟)教师给学生一些实际情境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倍数的概念解决问题,如:a.一辆巴士每次能载20人,今天共要运送200人,需要多少辆巴士才能够把所有人运送完?b.一个花园里有10颗树,园丁每天向每颗树浇水2升,要浇水一周需要多少升水?c.一根铁丝长40米,需要切成5段,每段的长度相同,每段铁丝的长度是多少?六、教学总结(1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情况,给学生进行总结,强调倍数的概念和运用倍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倍”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倍”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倍”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能够运用“倍”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画图、列举等方法,解决与“倍”相关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倍”的概念,会解决简单的与“倍”相关的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内涵,能够灵活运用“倍”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倍”的概念。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练习题,以便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倍”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倍”的思考。

2. 新课讲解:讲解“倍”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列举、画图等方法,理解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3. 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倍”的概念及运用。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与“倍”相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倍”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还有其他方法吗?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八、教学反馈:1. 在课后及时收集团队成员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倍”的初步认识的情况。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4篇)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4篇)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4篇)《倍的认识》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实物图片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见过面了,但是老师没有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请看大屏幕,读一读。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数学王国,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倍”。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同学们先来解决几个小问题。

(出示课件)1、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 2个4。

3、先观察再说一说。

⑴这是几个几?(5个3)⑵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⑶要求5个3是多少应该怎样计算?3、拍手游戏。

⑴老师拍几下,学生拍2个老师拍的那么多。

想一想,你该拍几下。

⑵老师拍几下,学生拍2个老师拍的那么多。

但是要让大家听出你拍的是2个几,注意停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白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
3.在作业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题目。
4.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倍”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情境为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倍”的概念。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课堂互动和讨论。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分享中共同探索“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倍”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数形结合、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在本章节内容中,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倍”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倍”的概念,学会用乘法来表示倍数,以及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倍。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完整)《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完整)《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李集小学刘颖一、设计说明1、教学内容的地位:《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承接了二年级对乘除法的学习,并为后续倍的进一步认识做了铺垫。

“倍"在学生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本节知识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相关的概念,所以“倍”的概念对于学生应该并不陌生。

而经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应用比较熟练,也了解几个几代表的含义,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只需多加练习,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倍”的含义,加深对倍的认识。

3、设计理念: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中“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和《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4、基本思路:本节课我直接利用书中学生熟悉的小白兔吃胡萝卜的情景,将胡萝卜直观现实的摆在黑板上,并运用小棒让每人都能动手操作,积极参与。

等学生基本掌握了倍的概念,再让部分学生上台演示检查掌握情况。

为了避免场景过多引发思维混乱,所以直接利用胡萝卜的增减继续学习。

做题练习后,再次用拍手游戏巩固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后,出示最后一道思考题,检验学生是否融会贯通,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教材分析: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及相关计算,为本单元“倍的认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倍的认识"也是对乘法和除法的拓展应用,进一步为第六单元多位数乘法做了铺垫。

《倍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通用

《倍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通用

《倍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通用教案设计:倍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详细内容: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能够用乘法口诀求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倍数计算。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倍数的概念,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倍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

难点:发现倍数之间的关系,运用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如3个苹果,6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哪个图形的苹果多?多几个?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个图形比另一个图形多几个苹果呢?二、例题讲解(10分钟)1. 教师出示例题:小华有3个苹果,妈妈给了他2个苹果,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怎样计算小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呢?3.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就是3×2=6个苹果。

三、随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小明有4个糖果,他想知道5个糖果是多少倍数,请帮助他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倍数的概念(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如3个苹果,6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哪个图形的苹果是另一个图形的倍数?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个图形是另一个图形的倍数呢?五、倍数计算(5分钟)1. 教师出示例题:小华有3个苹果,妈妈给了他2个苹果,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怎样计算小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呢?3.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就是3×2=6个苹果。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合集5篇)[修改版]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合集5篇)[修改版]

第一篇:《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学案例一、背景概述(一)内容分析《倍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76—77页的教学内容。

“倍”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它是在学生学会用乘法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理解“倍”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可以为今后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材中也没有给出“倍”的概念定义,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只有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逐步建立“倍”的表象,才能形成“倍”的概念,通过具体操作加强理解,构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应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的过程,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用数学思考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初步建立事物是有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资源1.硬件环境: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实投2.软件资源: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3.学生用具:20个圆片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倍”的概念,因此,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学生亲身经历的秋游活动作为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在课堂上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倍的认识》优秀教案(通用14篇)

《倍的认识》优秀教案(通用14篇)

《倍的认识》优秀教案(通用14篇)《倍的认识》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是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3、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情导课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拍手的过程也有奥秘,我们来做一个拍手的游戏,好吗?游戏一:老师拍2下,同学们拍3个2下。

游戏二:老师拍3下,同学们拍4个3下。

游戏三:同学们拍6下,老师拍2个6下。

游戏要求:①拍手时要一致,注意停顿,如游戏中拍3个2下,每拍2下要停顿一会儿。

②注意思考拍的次数。

师生活动。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听到这节奏明快的拍手声,小兔子也来到我们的课堂。

和我们一起来探究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2、出示学习任务:①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

②能用语言表诉图形、数的倍数关系。

3、效果预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探究活动,一定会有所收获!二、民主导学,自主探究。

(一)、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胡萝卜:2根水萝卜:6根白萝卜:10根小白兔:3只小灰兔:3只师:同学们,谁能说说水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可以动手圈一圈。

媒体出示图片。

让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板书:胡萝卜有2根,水萝卜有3个2根,我们说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

师:谁能说说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可以动手在课本上圈一圈。

学生活动并小组内交流,指名小组汇报。

教师板书: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5倍。

师:从上面的信息中还有哪些发现?让学生汇报。

板书:小白兔的只数与小灰兔的只数相同,所以说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灰兔只数的倍(二)、新知应用(完成课本50页做一做)(1)圈一圈、填一填。

倍的认识参考教案一

倍的认识参考教案一

倍的认识参考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掌握“倍”的概念。

2.能够运用“倍”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2.教学难点:运用“倍”的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卡片3.小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家里有两个人,一个人的年龄是另一个人的两倍,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二)探究新知1.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规律。

(1)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有4个苹果,另一组有8个苹果,引导学生发现两组图片中苹果数量的关系。

(2)引导学生用“倍”的语言描述两组图片中苹果数量的关系。

(1)小组内部分享对“倍”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教学卡片,学生快速找出卡片中的“倍”关系。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倍”的概念。

(四)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拓展题目:小明的年龄是小于的2倍,小于的年龄是多少岁?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倍”的概念解决问题。

3.小组代表汇报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倍”的概念描述一下家里的人数关系。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在巩固练习环节,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课后作业环节,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运用“倍”的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1.教师拿出两个苹果,问:“如果我再拿一个苹果,现在有几个苹果?”学生回答:“现在有三个苹果。

”2.教师再拿出两个苹果,问:“如果我再拿两个苹果,现在有几个苹果?”学生回答:“现在有五个苹果。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掌握倍的概念,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研究了乘除法的相关内容,对于“倍”的概念并不陌生。

因此,本节课程较为简单,只需多加练,加深学生对倍的认识。

2.设计理念: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研究情境与轻松的研究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3.基本思路:利用小白兔吃胡萝卜的情景,将胡萝卜摆在黑板上,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操作,积极参与。

等学生掌握了倍的概念,让部分学生上台演示检查掌握情况。

为了避免思维混乱,直接利用胡萝卜的增减继续研究。

做题练后,用拍手游戏巩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最后出示思考题检验学生是否融会贯通。

4.教学内容: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十一第1题。

5.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学好本单元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6.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思考题的答案,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倍的概念及其应用,为下节课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文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需要删除的段落。

以下是对每段话的小幅度改写:3、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他们研究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养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惯。

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建立对此概念的认识。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种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包括胡萝卜贴片、课件和小棒。

教学过程:一、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老师拍手几下,学生也要跟着拍手,看哪个组拍得最准确。

通过这个游戏,引出“倍”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教案提升学生思维——以《倍的认识》为例

通过教案提升学生思维——以《倍的认识》为例

通过教案提升学生思维——以《倍的认识》为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仅掌握知识的表面现象,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的内涵,从而提高对于周围世界的感受和认识。

而教案,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革新教育的同时,也可以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本文以一节小学数学课为例,通过本人编制的《倍的认识》教学案例,探索如何通过教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理解“倍数的概念”。

2.掌握“倍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学会用乘法计算“倍数”,灵活运用方法计算“倍数”和“倍数关系”。

4.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并学会运用乘法计算倍数。

2.难点: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计算出“倍数”,并应用乘除法转化问题。

三、教学过程1.自然生活形象化教学:学生能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许多事物都是成倍增加或减少,并能根据这种成倍的关系,计算相应的数值。

例如:“这条街有4盏路灯,这4个人坐在一起,这10个小朋友穿着相同的衣服。

”2.学习概念:教师通过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正式概念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周围的环境和相应的数值的倍数关系,引导学生揭示“倍数”的概念。

例如:“这个教室里有10个人,每个人都有一张椅子,我们要算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张椅子?”3.讲解相关知识:教师在学生概念成熟后,进行“倍数”的定义讲解。

要重点凸显“倍数”的特征和定义,比较“倍数”和“积”的区别,提示同学们要灵活地转化数据。

在讲解的同时,利用“从图形到数据”和“从数据到图形”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思维抽象的能力。

4.培养分析与解题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各种方法;例如:针对“3加多少等于4”,可以采取加或者减法解决。

知道同学们理解了“倍数”的概念后,邀请学生一人出题,全班一起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学生自制小圆片。

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

1、PPT展示图形,让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形的样子,然后来发现规律。

2、教学案例1。

老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大象之家一共有多少头大象?大象是小象的多少倍呢?学生1:大象之家有6头,大象4头,小象2头。

学生2:大象是小象的3倍。

老师:嗯,回答的很完美。

二、生活应用,拓展新知,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1、拍一拍。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顺利闯过四关了,掌声表扬自己!现在,老师想和一个最认真的同学玩一个拍手游戏,谁来?(请一学生上台)请听要求:(1)我拍×××,你拍的是我的两倍。

(与一学生互拍。

)(2)现在我们一起拍,听:老师拍××,你们拍的是我的4倍。

(3)同位的同学玩一玩,一个说要求,一个按要求拍手,要注意节奏,开始!四、全课小结,情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你们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倍”的知识,希望大家不断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结果用今天学的“倍”说句话,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倍的认识》教案解析与评价

《倍的认识》教案解析与评价

《倍的认识》是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量的概念,同时加强他们的空间认知与逻辑推理能力。

本文将对一份典型的教案进行解析,并评价其优缺点。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为:通过听、说、看、触,使学生认识到倍数与被倍数的关系,掌握运用乘法表中的数码技能,并提高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教学内容1.倍数的概念介绍2.倍数与被倍数的关系解释3.乘法表中数字的读音与使用方法4.数学游戏练习:学生通过触摸乘法表中的数字,回答老师出现的问题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倍数、被倍数的概念理解以及乘法表中数字的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复杂问题的组合运算,运用乘法表求得解的技巧掌握。

四、教学方法听说结合、观看演示、互动游戏练习。

五、教学过程1.通过一组图像展示不同的量:如一定量的苹果,两个一定量的苹果,三个一定量的苹果等,让学生自己思考有何不同,如何描述差异。

2.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这些差异背后的规律,并引入倍数的概念,通过讨论乘法的定义和规则,来介绍何为倍数。

3.在继续探讨时,教师通过直观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倍数与被倍数的关系,并提取整体认知。

例如相同的数理解出来后是增大或者减少,意识到这是由倍数和被倍数两个数决定的。

4.教师介绍乘法表,教授数字的读音,引导学生掌握使用乘法表的技巧。

5.教师设计乘法表游戏,在自然生动的氛围中巩固学生运用乘法表的技能。

六、教学评价该教案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准确的教学内容安排,丰富的教学方法运用,以及有趣的游戏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体验。

优点:1.有趣的教学方法: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并结合数学游戏对孩子们进行培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

2.生动的课堂效果:该教案简单易懂,易于把握和理解,教学过程丰富多彩,使学生充分积极参与。

3.科学的教学设计:该教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课程目标,合理布置和设置了教学内容、难点和方法,保证了教学效果。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倍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会倍的含义,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倍”1.出示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

(出示主题图)看屏幕,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有红萝卜,胡萝卜还有白萝卜,生数数量)观察地真仔细!师:刚才他找到了3种萝卜,分别是胡萝卜,胡萝卜有几根?(2根)还找到了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出示)2.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

师:有这么多关于萝卜的数学信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这三种萝卜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吗?生说“多与少”的关系,倍的关系等,从而引出倍。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倍(揭示课题)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初步认识“倍”师:听说过倍吗?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吗?(生: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师:你能不能摆一摆、圈一圈,让我们一眼看出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生摆,圈红萝卜,数)小结:红萝卜和胡萝卜比,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这样的3个2根(板书),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师:谁还能像他这样完整地说?同桌互说,一起说。

2.进一步感知“倍”。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圈一圈),那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找一找其他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吗(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再填一填,学生汇报,小结)3、想象推理,认识“倍”。

(1)师:(课件出示图)看,现在白萝卜有几个2根呢?轻轻地数一数,有几个2根?(6个)那么我们可以怎么说?(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2)师:现在呢?(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7倍,出示)(3)师:如果白萝卜有9个2根(一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9倍)(4)师:你还能继续接着往下说吗?(如果白萝卜有10个2根,那么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10倍……)(5)师:如果白萝卜有20个2根呢?几倍?(20倍)有50个2根呢?(50倍)100个2根呢?(100倍)(6)师:你有什么发现?(白萝卜有几个2根,那么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经典“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经典“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经典“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倍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概括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养成善于动脑、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你们去过美丽的海边吗?生:去过。

师:你在海边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学生交流自己在海边所做的有趣的事情。

师:你们在海边做的事情真的很有趣。

二、导入新课:师:几位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也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瞧,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生:他们在捡贝壳。

师:他们分别有什么收获呢?(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的收获)生1:王丁捡了3只扇贝,6只海螺。

生2:李飞捡了2只扇贝,8只海螺。

生3:刘林捡了15只海星,5只螃蟹。

师:我们先来看王丁的收获。

他捡了几只扇贝,几只海螺?生:王丁捡了3只扇贝,6只海螺。

师:扇贝和海螺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海螺比扇贝多3只。

生2:扇贝比海螺少3只。

生3: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到一个倍字。

(板书倍)师总结:是的,同学们,在数量之间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多和少的关系外,还有着倍的关系,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对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三、探究新知:1、认识倍师: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课件出示问题)这里的倍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研究。

师:海螺与谁比?生:扇贝。

师:扇贝有3只,海螺有几个这样的3只呢?生:2个。

倍的认识浙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倍的认识浙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3.撰写一篇关于倍数知识学习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倍数的概念,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问题导向促进思维发展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倍数的性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倍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已知信息,求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增强数学推理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1.倍数的定义: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倍数,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求倍数的方法:通过示例,教给学生如何用乘法求解一个数的倍数。
3.倍数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倍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倍数的规律。
4.实际应用: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倍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案例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倍数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发现倍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倍的认识教案

关于倍的认识教案

关于倍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倍”的概念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加减乘除,那么你们听说过“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倍的知识。

2.感知“倍”师:请大家拿出一张纸,按照我的要求折一折。

将纸对折,再对折,看看现在的纸有几份。

生:现在的纸有4份。

师:那我们可以说,现在的纸是原来纸的4倍。

3.学习“倍”的概念师:同学们,什么是倍呢?请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那么这个数就叫做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倍”的概念呢?生1: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就是另一个数的两份。

生2: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3倍,就是另一个数的三份。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用“倍”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4.探究“倍”的应用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倍,那么我们来看一些例子,看看如何用倍来解决问题。

例1:小华有5个苹果,小明有多少个苹果?生1:小明有10个苹果。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1:因为小明的苹果是小华的2倍,所以5×2=10。

例2: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另一个班级的学生数是它的3倍,另一个班级有多少名学生?生2:另一个班级有120名学生。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2:因为另一个班级的学生数是40的3倍,所以40×3=120。

5.练习巩固师:现在请大家来做几道题目,巩固一下我们学到的知识。

(屏幕显示题目,学生口答)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倍,也学会了如何用倍来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倍的概念,解决更多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倍”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一张图》教学案例倍的认识教学案例本课是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处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高一学生通过第一章多媒体信息编码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图像的一些常识,如像素、黑白图像大小的计算等。

本课以认识一张“位图”为例,围绕三个问题(此图属哪类图片、用什么软件处理、图片质量由什么决定)认识这张图片,从而把各知识点串连起来,阐述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

图像处理是多媒体素材采集和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要想成功地完成对图像素材的采集和加工,必须了解决定图像质量的一些重要因素。

教材通过对位图和矢量图的概念、图像的分辨率、颜色等方面内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图像处理的有关知识,同时,引出Photoshop这个应用软件,让学生自己探索。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位图和矢量图的概念、认识位图的常用处理软件、图像分辨率的定义及颜色模式。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了解图片数字化表示的两种方式位图、矢量图,并掌握图像分辨率和颜色值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联系与思考四个步骤完成对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图像处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位图、矢量图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实践,认识分辨率和颜色值大小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和教学辅助网站的“信息技术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实践操作完成对概念的理解;二是要求学生把当前所学内容尽量和自己的已学知识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师:进入“我的课堂”板块,欣赏两组图片,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感受两组图片的区别。

生:第一组图片是直接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第二组图片是进行了图像处理的。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经过图像处理,我们可以制作出更具吸引力的电脑美术作品。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以一张图片为例,围绕“此图属哪类图片、用什么软件处理、图片质量由什么决定”三个问题认识这张图片,以此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

2.认识位图和矢量图
师:要知道这张图片属于哪一类型图片,我们先对不同类型的图片进行一番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提交的信息,引出位图和矢量图的定义。

师:我们重新认识刚才那张图片,观察它属于什么类型的图片。

生:位图。

因为放大后会产生模糊现象。

3.位图处理软件
教师展示三款位图处理软件:
①“画图”是系统自带的,功能较弱。

②Photoshop是功能丰富的位图图像处理软件。

③ACDSee软件。

师:矢量图有专用的图形处理软件,如果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在下学期《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选修教材中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当学生掌握了位图概念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位图的处理软件,为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搭好知识建构平台,让学生能在熟悉的软件中实践,从而能轻松得出相关结论。

同时,对必修与选修教材做了恰到好处的处理。

4.决定图像质量的两个因素
(1)认识图像分辨率
阶段一:引出图像分辨率的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像的水平、垂直像素数,从而引出图像分辨率的定义。

阶段二:分析图像质量和图像分辨率的关系及实际应用。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探究三幅不同分辨率图像与图像清晰度之间的关系。

生1:将三幅图像设置桌面背景去发现图像分辨率和质量的关系。

生2:将图片应用到软件中,将图片放大至同一尺寸去发现图像分辨率和质量的关系。

……
师生总结:对于同一幅图像,在允许的尺寸范围内,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质量越好,当然容量越大。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轻松得出图像质量和图像分辨率的关系。

师:了解图像分辨率概念后,我们以数码相机为例来看一个生活实例。

教师展示问题:中秋节那天,小王借了一台1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想拍摄一幅用于挂在墙上的全家福大照片。

拍照之前,你会帮他选择哪个分辨率?理由是什么?
A、5184×3456像素
B、3648×2736像素
C、2592×1944像素
D、1920×1080像素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最后得出应根据所需图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图像分辨率的结论。

(2)彩色图像的颜色模式
阶段一:观察分析图像质量和颜色值的关系。

师:掌握图像分辨率与图像质量有密切关系后,我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图像的分辨率一样,它们的质量是否一样呢?”
教师提示任务:教师出示一组图像,请同学观察图像质量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思考图像质量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操作实践,并回答问题。

师:由于位图中每个像素颜色由不同的二进制位表示,当位数不同时,颜色值也就不同。

师生总结:图像质量还和颜色值有关系,颜色值越多,图像色彩越丰富;质量越好,当然容量越大。

阶段二:认识彩色图像RGB模式及实际应用。

师:黑白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用一个二进制位存储,即表明图像只有黑白两种颜色。

所以,相比之下质量较差。

师:而原图为彩色图像,彩色图像往往采用计算机的三原色模式,它是以红(R)、绿(G)、蓝(B)为基本色,三种基本色叠加形成其他的色彩,简称为RGB模式。

师:启动Photoshop软件,执行“文件”下的“打开”命令打开“原图”。

我们就会发现,标题栏上显示“RGB模式”。

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每个像素可表示多少种颜色?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借助Photoshop软件,在“颜色”面板中寻求答案,选择一种基本色,通过更改颜色分量值,或拖动“滑块”,先思考大屏幕上的学习任务单。

学生思考学习任务单,并实践操作。

生:通过拖动“滑块”,得出每个颜色分值为0~255。

即每个颜色分值由8个二进制位组成。

师生总结:每一个像素由24个数据位存储,将这三种颜色分量排列组合就可以形成256×256×256,即16.7兆种不同颜色。

可见采用RGB模式,足以展现绚丽的世界。

实际应用:对于彩色图像采用RGB模式,其实我们生活中的电子屏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总结
师:请同学从类型、图像分辨率、色彩模式以及所用软件对这张图片作一小结。

升华主题:一般来说,图像分辨率越高,颜色值越多,图像质量越好,文件容量也相对偏大。

如果系统对文件容量有限制,就要对图像分辨率和颜色值有所取舍,不能追求过高的分辨率及颜色。

四、教学反思
1.教材处理恰当,教学思路有始有终。

根据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课堂设计合理,对教材处理恰当,对知识点有所取舍。

从开始向学生抛出问题到最后迎刃而解,教学思路有始有终。

2.教学评价网站有利于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收集资源。

网站分为“课前回顾、我的课堂、课堂帮助、课堂小结”四大板块,“我的课堂”又分为“此图属哪类图片、用什么软件处理、图片质量由什么决定”三个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辅助网站,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序展开本课内容。

另外,课件色彩搭配得当,交互性强。

3.困惑和不足。

(1)课堂时间内,学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看帮助网站。

如果在阶段二与阶段三之间停顿,效果会更好。

(2)虽然课前回顾了一些有关二进制信息编码的知识,由于借班上课,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继承知识点,留下一丝遗憾。

(:浙江绍兴市高级中学)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