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李志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哲学做什么
• 理性精神——理性有限,应该在必要的 地方充分运用 • 哲学主要教给我们的是,我们应该保持 一种学习与思考的姿态,因为我们面对 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实在太无知 • 我们应该敢想、要避免任何的教条,保 持思想和认识的一种开放性 • 哲学教会我们一种宽容,一种敬畏,一 种豁达
哲学是什么
• 哲学原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精神家 园。———(德)诺瓦利斯 •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德)海德格尔 •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唐)李白 •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德)马克思
哲学是什么?
• 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 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 胡适先生所认为的哲学要解决的六个“人生切要 问题”:(1)天地万物怎样来的;(2)知识、思想的范 围、作用及方法;(3)人生在世应如何行为;(4)怎样 才能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5)社会国家应 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6)人生究竟有何归宿。 • 哲学家冯友兰也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 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功用就在于 使人成其为人。”
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 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 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即官僚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德]哈贝马斯
在马克思死后的一个世纪里,工业化国家的政 府推行了许多旨在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劳动 法、最低工资立法、福利救济、公共住房、公共卫 生体制、遗产税、累进所得税等。在马克思的时代, 这些改良措施会被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他确 实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许多这样的改革措施, 没有这些改革,很难想象资本主义还会继续存在。 [美]约翰· 卡西迪,1997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主要观点: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语句分析1.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
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
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
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
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
马原经典著作导读的资料
马原经典著作导读的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专科生、本科生教学的需要而编著的。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主线,较为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和各自独创性的发展。
通过学习,使读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进程有一个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与信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在内容上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视马克思主义为一个整体,依其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选取每一历史时期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成就的代表性论著,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揭示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表现。
- 在选编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在“导读”部分加重了对每篇经典著作的解析;既阐明每篇著作写作发表的历史背景,又对每篇著作的内容按其原意和结构层次进行阐释,并力求全面系统地提炼其思想。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含义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全书
《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全书引言概述:《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是一本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书籍,涵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
本书通过梳理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
本文将分为引言概述、正文内容和总结三个部分,详细阐述这本书的内容。
正文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基本原理1.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形成的基本经历。
1.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核心概念。
2.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2.1 《共产党宣言》:介绍《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历史地位和基本原则。
2.2 《资本论》:详细阐述《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等核心概念,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3. 《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3.1 《哥达纲领批判》:介绍《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建设。
3.2 《反杜林论》:详细阐述《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杜林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和对唯心主义的驳斥。
4.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原理》4.1 《德意志意识形态》: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4.2 《共产主义原理》:详细阐述《共产主义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和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批判。
5. 《反杜林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5.1 《反杜林论》:介绍《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杜林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和对唯心主义的驳斥。
5.2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细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总结:综上所述,《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全书通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
马克思著作导读
马克思著作导读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于社会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的著作,并对其思想进行导读。
一、《资本论》1.1 《资本论》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性分析。
本书分为三卷,细致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2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获得的报酬。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资本积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断追求无限的利润增长,导致资本的集中与积累,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中也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阶段,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1.3 《资本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等。
•《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引发了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为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共产党宣言》2.1 《共产党宣言》简介《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创作的一部短篇著作,于1848年首次出版。
它是共产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2 《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观点•阶级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历史的驱动力是阶级斗争。
他们以科学的方式分析了资本家与无产者之间的矛盾,并预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到来。
•革命目标:《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共产主义者的最终目标,即消除私有制、实现阶级无差别和社会的共同财富。
2.3 《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共产党宣言》中对于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社会公共财富的追求,对于我们探讨社会公平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导读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导读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的意义和价值1.1 经典原著的定义经典原著是指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和阐述的重要著作。
1.2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凝结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主义的追求。
这些原著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解放被压迫阶级、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3 经典原著的导读的意义经典原著导读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典原著的一种手段。
通过导读,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深入探究其中的观点和论证,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二、《资本论》:社会批判的巅峰之作2.1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第一卷:商品和货币、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等主题。
•第二卷:资本再生产过程、剥削的形式和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主题。
•第三卷: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运动规律和矛盾发展趋势等主题。
2.2 《资本论》的影响和意义•对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共产党宣言》:革命运动的指导文献3.1 《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使命,指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
•主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3.2 《共产党宣言》的影响和意义•激发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对全球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意识形态与社会关系的辩证关系4.1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论述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念。
•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识所决定。
4.2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指出了意识形态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为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原著导读
马克思原著导读【填空10 材料分析一组简答6 论述2】1.共产党宣言历史背景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进步发展;二、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艰苦的理论创造;即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初步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思想。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2.“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如何理解?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色;3.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
3、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1、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2、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3、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捐到文明中来了;4、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是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冲击;5、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6、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
4、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1.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阶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封建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所以便被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打败;2.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3.资产阶级用以推翻封建制度的生产力这个武器,现在又要求破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一、学习马列经典原著的意义和方法(一)目的和意义1.通过研读原著,扩大自己的理论和思想视野,本真地了解人类文化所创造的富有较高意义的思想理论财富。
2.学习经典,可以从本源的角度尽可能本真地了解经典作家的原始思想,避免其他对经典作家思想的错误解释的消极影响。
(二)学习的方法1.理论和现实互释的方法显思想:即在当下就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在不断传播过程中逐渐变成人们所熟知的尝试性的东西。
如唯物史观。
隐思想:指隐含于经典作家言论和著作中,需要经过社会历史和人生的不断发展变化,才能逐渐显现出来的,并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思想观念。
这种思想具有很强的历史超前性,需要借助新的社会历史经验,才能从隐蔽走向显明。
如马克思全球化思想。
2.解构和重构相结合的方法读经典著作往往会受到读者自己原来所受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解释也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专家学者对经典著作的解释也往往不尽一致,甚至有歪曲以致错误的认识。
这就要求我们研读经典著作要深刻理解和斟酌,对已有解释要做到以我为主,以他人的解释为参考,吸取合理的正确的成分,解构或消除错误的歪曲的解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科学准确理解原著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5篇材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5篇材料)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1、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表现形式”,这个命题的内涵什么?答:一方面,每一中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
但是,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
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
2、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如何论证个别和一般辩证法关系的?答: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辩证的。
⑴个别与一般是同一的。
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
相互包含的。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个别也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与个别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⑵个别和一般是对立的、有差别的。
个别与一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
每个个别的特性并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个别比一般丰富、一般比个别贫乏。
因此,个别和一般是有差别的。
⑶个别和一般的联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客观事物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孤立的和外界脱离的个别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为个别和一般,个别与个别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通过个别和一般的转化,可以把这一类的个别与另一类的个别联系起来,把一个一般同另一个一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的链条。
在现实世界中,个别和个别、个别和一般的相互转化,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⑷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包含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我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个别的、现象的、偶然的东西,发现一般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的辩证过程。
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如何针对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类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的观点进行批判的?答;首先,费尔巴哈把人类的历史看做是宗教的变迁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导读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导言研面一、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和方法。
同济大学四平路[本篇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征。
二、考核要点:正门(一)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同济大学四平路(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世界观的根源或基础336260 37(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和方法济武第一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112室一、本章学习篇目:2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303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辅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研[本章重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观点。
共济网二、考核要点:同济(一)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的必然性院(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研(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共(五)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及其基本观点(六)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系统论述一、本章学习篇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本章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以及共产主义的思想二、考核要点:(一)《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思想(二)《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论述(三)《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四)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新贡献第三章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一、本章学习篇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本章重点]:马克思在有关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
二、考核要点:(一)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二)剩余价值理论(三)资本积累理论(四)资本流通理论(五)经济危机理论(六)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的论述(七)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现实意义第四章科学理论的拓展一、本章学习篇目: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恩格斯:《致弗·梅林》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内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本章重点] :如何更加系统、完整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1.马克思:《给卢格的信(三)》(1843年9月)2.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9年3月5日)3.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4.马克思:《给斐·多·纽文胡斯的信》(1881年2月22日)恩格斯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6.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1日)7.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写于1877年6月中;载于1878年在不伦瑞克发行的《人民历书画刊》)8.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版序言(1878年6月11日、1885年9月23日、1894年)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10.恩格斯:《给弗·阿·左尔格的信》(1886年)11.恩格斯:《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1886年12月及1887年1月27日)12.恩格斯:《给康·施米特的信》(节选)(1890年8月5日)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写于1895年2月14日至1895年3月6日间)列宁15.列宁:《弗里德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6.列宁:《游击战争》(1906年9月30日)17.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8.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2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21.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22.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1921年10月29日)23.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下的国家资本主义》(1922年3月27日)斯大林24.斯大林:《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1920年4月)25.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和5月的《真理报》上)26.斯大林:《季诺维也夫所理解的修正主义》(1926年12月13)27.斯大林:《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1927年9月9日)28.斯大林:《答阿·霍洛波夫同志》(节选)(1950年7月28日)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3-8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8-1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9-1845.3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1845.9-1846.4(见《德意志意识形态》)7.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12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导读1847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847(见《哲学的贫困》)10.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2-1852.31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导读1852.3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1857.8-914.马克思:《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1857(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16.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节选)185917.恩格斯:《论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859(见《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19.恩格斯:《论权威》导读1872.10-1873.32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5-1876.5;1878-1883.32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622.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哲学编) 1876.5-1878.7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2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2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26.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927.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28.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729.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130.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1894.1131.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3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部分论述33.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34.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35.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3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37.列宁:《辩证法的要素》38.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39.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40.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认识论思想部分论述41.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42.列宁:《论民族自决权》43.列宁:《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44.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45.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46.列宁:《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47.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48.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9.列宁:《论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50.列宁:《青年团的任务》51.列宁:《论粮食税》52.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53.列宁:《论我国革命》54.斯大林:《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信)》55.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6.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节选)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节选) 导读1、《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2、《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内容3、第一篇第一章商品4、第一篇第二章交换过程5、第一篇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6、第二篇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7、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8、第三篇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9、第三篇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0、第三篇第八章工作日11、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2、第四篇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13、第五篇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14、第六篇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5、第六篇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16、第七篇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17、第七篇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8、第七篇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9、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节选) 导读1、恩格斯写的1885年版序言(节选)2、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第一篇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4、第一篇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5、第一篇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6、第一篇第五章流通时间7、第一篇第六章流通费用8、第二篇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9、第二篇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0、第二篇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对于现代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十本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1.《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书中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机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的积累过程,并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入阐述。
2.《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部短篇著作,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它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目标,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呼吁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3.《哲学的贫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主要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观点,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马克思在书中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人类认识的重要性,批评了传统哲学的抽象空谈和离地气的思维方式。
4.《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的政治著作,探讨了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5.《工人阶级的状况》《工人阶级的状况》是马克思的社会学著作,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斗争形势。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工人阶级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只有通过团结和斗争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
6.《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马克思在书中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
7.《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的危机和矛盾,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8.《法兰西内战》《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的历史著作,分析了19世纪法国的阶级斗争和政治动荡。
马克思在书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探讨了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马列导读资料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资料1.学习经典名著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1)通过原著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掌握唯物史观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3)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阅读原著?因为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些挑战:(1)资产阶级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
提出了,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两马并称说,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因此要消除差别,必须深入阅读原著。
(2)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提出了三个马克思说,把马克思一生分为青年、中年、老年,进行分别研究,认为中年是青年的退化,他们认为晚年马克思放弃资本论研究民族史,认为马克思是人文主义者,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的曲解。
(3)西方学者用新的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说”,他们把唯物史观说成经济史观,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结论表示怀疑,因此有必要阅读原著,更好的研究马克思主义。
(4)中国人民早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存在缺陷,中国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五四以后,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接触原著不多,形成了一些认识上的缺陷。
3.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何影响?马克思对史学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1)1843-1848,这一时期的史学研究,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完善了阶级斗争学说,重视劳动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1848-1867年,进一步检验科学理论的时期。
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形成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阶级斗争和政党斗争的重要意义,关于革命变革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关于国家和社会思潮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阐述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以及不断革命内容。
(3)1867-1883年,这一时期对无产阶级新的革命实践进行总结,深入历史研究,研究重点是关于经济形态研究,深入研究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人口学、人类学、民族学、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宣传和捍卫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1)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平 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2)平等观念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运动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科学地确立平 等观念,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13.异化劳动(必考)
6.《单面人》
(1)又称“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著。 (2)包括导言、“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 (3)战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经济体制所全面地高度地控制着的“单向度社会”。因此,社 会正在变成只有肯定面的单面社会,人也正在变成只有物质需要的社会管制之工具与材料,思想与哲学 变成了为既定现实进行辩护和论证的单面领域。 (4)此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也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
10.消费社会
列斐伏尔指出,“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之主要现象特征就是:(1)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神秘化; (2)这是一个欲望被制造被引导的心理躁动世界;(3)符号-想象的“假装”成为“现实”;(4)形形 色色的时尚或流行的符号体系,成为控制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最高物神。
11.西方马克思主义
1923 年,柯尔施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以此标明从梅林、罗莎·卢森堡传承下来的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 学之间在哲学传统和政治观点上的对立。
15.世界历史
指各民族、各国家全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使整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 历史,它是相对于民族的地域狭隘性而言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就是指各民族、各国家摆脱各自孤 立发展的状态,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 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 由思想到思想, 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 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 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 反之就是谬误, 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 也可叫“空洞的争论”2.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 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 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 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 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 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 “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进一步规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形式正式出现。
5.实践的唯心主义: ①马克思把意识分为“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权力属于前者, 哲学等属于后者。
实践的意识(社会权力)作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如市民社会)的反映, 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②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条件下, 社会权力必然要独立化(统治阶级化, 政治化), 同它的经济基础相对立。
③这个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就是“实践的唯心主义”, 即剥削阶级的国家。
其中, “唯心主义”指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剥削;“实践的”指这种剥削的手段是具有普遍强制性的暴力(Gewalt,权力)。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整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名句解读1.原文:【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3】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一段阐述了实践的唯物观,是全篇的总纲,从实践角度看世界,要树立实践的世界观。
(1)揭露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离开人的实践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2)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批判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这一段的理论意义有:[1]确立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社会-人的基本路径。
[2]扬弃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3]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1]关系性思维而不是实体性思维。
[2]动态生成思维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思维。
[3]开放、批判的思维而不是封闭保守的思维。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马克思(1818—1883)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
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并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武器,对其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完成了新世界观的创立工作。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资料]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1
[资料]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1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1、简述消费与生产统一性的表现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1)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消费的生产。
生产的消费。
政治经济学家把两者都称为生产的消费,可是还做了一个区别。
前者表现为再生产,后者表现为生产的消费。
关于前者的一切研究是关于生产的劳动或非生产的劳动的研究;关於后者的研究是关於生产的消费或非生产的消费的研究。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他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於对方之外。
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这在经济学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3)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也不仅直接是生产;而且生产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就是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像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著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
消费完成生产行为,只是在消费使产品最后完成其为产品的时候,在消费把它消灭,把它的独立的物体形式毁掉的时候;在消费使得在最初生产行为中发展起来的素质通过反覆的需要达到完美的程度的时候;所以,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
另一方面,生产生产出消费,是在生产创造出消费的一定方式的时候,然后是在生产把消费的动力,消费能力本身当作需要创造出来的时候。
这和第三项所说的这个最后的同一性,经济学在论述需求和供给,对象和需要,社会创造的需要和自然需要的关系时,曾多次加以解释。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是指“生产的消费”,在生产中生产者的“能力”和生产资料被“支出”、“消耗”和“使用”,即“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语句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
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
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
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
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
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
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
因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就是实践。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异化的本质。
在这句话中,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是人的异化。
人与自身的关系分离,人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他人的关系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人才能认识自己,才觉得自己的存在。
二、论述题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的?
理论部分: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2)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
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第一个规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第二个规定: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异己性、外在性),即“自我异化”。
第三个规定: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第四个规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3)每个规定的阐述;(上课讲解和自我理解)
现代劳动异化观的体现:
现代劳动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劳动者被整合到自律的机械体系中,成为自动化系统的一个机械而被动的成份,在劳动中,人被物化、孤立化、原子化、破碎化。
《共产党宣言》
一、语句分析
1.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句话表明了共产党宣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的支持;其次,宣言一般原理的运用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必须时刻与实际相结合;第三,宣言的理论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它。
2.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这句话指出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是通过阶级对抗和历史的发展而慢慢地成为新社会的主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代替了原来旧社会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从而促进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的产物。
二、论述题
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分析是怎样的?
理论部分: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6—28段);
1、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6—12段)。
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分析的基本视域:
全球化一体化视域。
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1]资本;[2]原料;[3]劳动力;[4]市场。
资本主义发展依靠的措施:
[1]开辟新航路;[2]扩大世界市场;[3]掠夺殖民地。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化大生产。
遵循资本生产力扩张逻辑。
2、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和局限性作了辩证的考察(13—26段)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1]它推翻了封建统治,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即把封建的生产关系、意识形态、道德观念都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现金交易);
社会关系的“泛经济化”(世俗化)
[2]发展了强大的生产力,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建立世界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发展,推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
[4] 创造了巨大的城市文明,使城乡关系、东西方关系、工业和农业文明产生分离和对抗
[5] 摧毁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
3、资产阶级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27—28段)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表现为:
[1]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2]城乡矛盾和对抗加深;
[3]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之间对抗;
[4]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对抗;
[5]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