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

合集下载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力,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分析其特点、影响及发展趋势。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大众文化是指以工业化社会为基础,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的文化现象。

其特点包括通俗性、流行性、消费性等。

大众文化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市场化。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1. 文学题材与内容的变化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当代文学作品在题材和内容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娱乐性,追求与读者产生共鸣。

例如,都市言情小说、网络文学等,以其轻松、有趣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读者。

2. 文学形式的创新大众文化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创新空间。

网络文学、微博文学、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为作家提供了更多表达自己的平台。

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性也促使文学作品在形式上追求新颖、独特,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3. 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趋势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当代文学作品逐渐走向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趋势。

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通过购买文学作品的版权,将其改编为影视剧、游戏等,实现文学作品的商业化运作。

这种趋势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市场效益,也促使作家更加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喜好。

四、当代文学现象的案例分析以网络小说为例,近年来,网络小说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迅速崛起。

许多网络小说作品通过影视化、动漫化等方式实现了跨界传播,吸引了大量读者和观众。

同时,网络文学的创作形式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涵盖了玄幻、言情、科幻等多个领域。

这些作品不仅在娱乐性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还通过描绘社会现象和人性思考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五、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当代文学将继续保持多元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大众传媒时代高校文学教育的困惑

大众传媒时代高校文学教育的困惑

大众传媒时代高校文学教育的困惑[摘要]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加剧了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多元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文学的“神性”被消解、诗性被剥离,文学经典的地位失落、文学阅读诵读的接受方式式微。

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中,高校文学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关键词]大众传媒高等学校文学教育人文素养文学教育是一种通过文学文本的赏析和相关文学史知识、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人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陶冶思想情操、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人文素养、发展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高等学校中,文学教育包括文学专业的文学教育和非文学专业的文学教育两大类型。

如果说非专业文学教育主要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文熏陶的过程,那么专业文学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通过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和训练,进一步提高文学专业能力以及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各种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直面当下的高等学校文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和非专业文学教育面临着共同的困惑,甚至可以说是陷入了共同的困境。

简言之,以市场为温床、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在公共话语空间掌握了强势的话语权。

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加剧了文学多元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从文学观念到文学的具体存在方式,从文学创作到文学的传播和接受都产生了巨大的裂变。

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中,高校文学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每一个环节都出现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

一、文学“神性”的消解和文学教育“为什么教”的困惑文学从来都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文化形态,文学教育也从来都在“育人”“成人”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中居于引领地位。

但在电子文化、消费文化盛行的大众传媒时代里,文学的“神性”日益消解,文学教育的作用、文学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也日益不为大众所重视。

人类的文学冲动、文学思维、文学想象源自人类的生命本能,体现了人类的生命自觉。

大众传媒时代的高职文学教育问题分析

大众传媒时代的高职文学教育问题分析

大众传媒时代的高职文学教育问题分析叵)刘诘哮内容摘要:当前,我们已迎来大众传媒时代,信息以音视频、图像等为主实施处理与传输,信息量骤增,且其存在的视觉冲击力将给公众审美与感受构成相应抨击。

在此形势下,高职文学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此次研究先对大众传媒与文学教育进行了阐述,而后对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实际提出了完善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望以此为高职文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予以参考。

关键词:大众传媒高职文学教育问题自1990年伊始,在市场大潮滚滚袭来、影视等媒介影响力骤增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已开始面向大众传媒时代过渡。

大众媒介经由对音视频、图像、数据信息的综合高效处理,通过海量信息与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变革了公众固有的审美感受模式与生活环境。

曾有知名学者表示,新媒介的形成与发展不但寓意着传播速度的加快与范围的拓张,还寓意着传播内容的革新、信息接收模式的多元与生活模式的变化。

确实如此,市场化语境及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的深度模式已经由感性化模式所取缔,将纸质媒介为核心载体的文学也逐步淡出公众视野,这也就导致高职文学教育备受影响。

基于此,本文对大众传媒时代的高职文学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大众传媒与文学教育相关概述(_)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即对信息传播时处在专业传播者与大众中间的媒介体,如对信息传播与复制的器械、传播组织、影视节目等等。

传播媒介在对信息传播时存在时效快、覆盖面广等特征,其存在宣传、新闻传播、文化积累等功能。

一般而言,大众传媒可区分成印刷与电子两大类型,两大媒介均具备独有的特征。

就印刷类而言,具体囊括报纸与杂志,其中报纸具有极大的发行量,可谓是覆盖面最为宽泛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备受各类企业所重视,其存在如下优势特征:一是信息详尽具体。

较之电视来看,报纸登载的信息更为具体、全面,受众能够获知系统化信息;二是信息存在可选性。

尽管报纸登载信息量多,但受众能依照自身喜好与实际需求选取阅读内容,无无需如同电视广播被动关注;三是信息存在较强的可保留性。

小议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特征

小议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特征

小议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特征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媒体的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人们接触文学作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这种变化有着深刻的文学特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随着媒体形式的多样化,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许多作家开始使用网络小说、微信段子、微博故事、短视频、漫画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情感。

这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让文学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文学内容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转变,文学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现在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传统的文艺作品,还包括一些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和互联网文化等。

例如,网络小说中通常表现的都是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社会状态等,而且这些小说内部往往还包含着许多互联网文化的元素。

这种多样化的文学内容,使得文学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文学与大众娱乐的交叉随着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文学与大众娱乐的交叉也越来越多。

例如,电影、电视剧等视听娱乐作品中常常会导入文学元素,还有些文学作品也借鉴了影视剧中的一些元素,比如像网络小说《盗墓笔记》就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等多种形式。

这种交叉融合,不仅为读者和观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还使得文学作品和大众娱乐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文学创作的重视商业价值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作品的商业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文学作品在市场上的热度越来越高,很多文学作品甚至成为了畅销书,也有些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等视听娱乐作品。

这些商业利益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动力,而且也使得文学作品越来越贴近读者的需求和生活。

总之,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对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包括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文学内容的多元化、文学与大众娱乐的交叉和文学创作的重视商业价值等,这些特征都在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文学创作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还会不断丰富,这也将给我们的阅读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机遇。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郑云霞 南阳理工学院摘 要: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代表了当代社会的发展的,是时代的记忆,也是历史的记忆,当代文学记录的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矛盾,因此当代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传媒行业的发展,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有着重大的影响。

分析认为:新时期的大众传媒便于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更是开辟了当代文学网络文艺发展的新生命力。

关键词:大众传媒;当代文学;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70-01我国当代文学,严格意义上区分是1949年后的中国的文学,当代文学也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中或者是语境中的文学形式。

从历史的时期来进行归类的话,中国的当代文学发展分为了几个时期,比如“社会主义初期文学”、在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新时期文学”,还有“中国自由文学”、“通俗流行文学”这五大类。

当代文学的发展代表了新时期的一个时代发展的记忆,很长一段时期内,当代文学的发展都是沿袭官方体制文学的一种特性,因为我国固有的体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培养了大量的体制内的文学作家,因此,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很多的文学的垃圾。

实际上,当代文学应该代表当代社会发展的水平,用一种现实的精神,来体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或者来体现社会的矛盾。

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以“新时期文学”为基础的文学发展就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甚至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下,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当代文学更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而发展。

一、新时期的大众传媒便于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大众传媒的发展,改变的当代文学传统的传播模式,从历史上来说,一般文学的传播都是靠口耳相传和纸质相传的一个传播过程。

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当代文学的传播过程更加的广泛和多元化,也为当代文学的生存空间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与时尚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与时尚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与时尚
王纪人
【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正在日益走向时尚化和商业化,失去了诗性的光晕."美女经济"、"力比多经济"诱发的官能快感代替了审美的愉悦."文学是天然时尚的"提法以及对"时尚文学"的提倡是对文学创作的极大误导,它恰恰反映了目前文学界的短视、浅薄和浮躁的心态.时尚与文学的关系是有限的,"时尚文学"总是速朽的.当一个社会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严重失衡时,我们需持文化关怀和文化批判的立场.对那些文学的赝品,我们只能拒绝它们,不要去吹捧它们,更不必制造然有介事的理论依据为它们鸣锣开道.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王纪人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20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G206
【相关文献】
1.文学理论的时尚化批判--以"后文学时代"为例 [J], 盖生
2.大众传媒对信息时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以辽宁儿童文学创作为例 [J], 马力
3.大众传媒与文学艺术--市场化时代晚报对文学艺术的传播 [J], 陈尚荣
4.新世纪文学争鸣:大众传媒时代的众声喧哗——"大众化文学现象"个案研究之三[J], 陆以宏
5.时尚、媒介与认同性——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 [J], 李安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议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特征

小议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特征

小议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特征随着文化和传媒的不断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这种时代的到来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一时代中,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快、更广泛,文学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特征。

一、价格亲民,读者群增多大众传媒给文学带来的最大变革之一就是作品的价格大大降低了。

在以前,读者想要获取文学作品,必须花费相当数量的钱去买书或者杂志。

而现在,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移动设备轻松地获取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通常以极低的价格甚至是免费来呈现。

这一变革导致了读者群体的增多,更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对文学产生兴趣。

因此,大众传媒的时代意味着文学的读者群体更广泛,因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文学创作更具用户导向大众传媒时代的另一个影响是文学创作更具用户导向,即作者需要更多地关注到读者的需求和兴趣,以此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文学作品开始更加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而相反地,那些陈旧和老套的题材和形式则会让人感到厌烦,没有市场。

因此,自我更新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并迎合读者需要才能赢得市场。

三、形式更加多元化大众传媒还带来了文学形式的多元化。

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绝不仅仅是传统的手写笔记或者书写形式,而是在新的媒体形式下进行着大量的尝试。

比如网络小说、电子书、有声读物等,这些新型的文学形式各具特色,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欢迎。

因此,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创作者必须具备跨越不同媒介的能力,以实现文学创作的多元化。

四、文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精英文学和古典文学,更多的题材和内容因此被引入到文学作品中。

这些内容可以是离奇的科幻题材,可以是时下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情节曲折的悬疑故事。

因此,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内容更能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吸引了更多的读者,也更加符合当下读者的需求和利益。

大众传播对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文学的影响

然, 也离不开影视传媒 的影 响作用。
众传播媒介 的影响 ; 另一方面 , 它也影响 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近年来 ,随着 文学评论的 日益媒 体化 、感性化 、商品 化 、 白化 和事件化 , 直 文学创作也变得具 有越来越强烈的大众性 、 消费性 、 休闲性
新 闻学 院 的 目的进 行 阐述 ,表 明 了新 闻
1 导文 学作 品 的题 材 引
由于 电影 电视艺术本身 的特点 , 以 及影视审查制度 的制约 ,影视题材在某 个时期会表现得比较集 中。如一段时 间 大兴历史戏 , 一段时间又变成生活剧 ; 一 会儿流行古装戏 ,一会儿又变成偶像剧
… …
印刷 媒 介对 文 学 的影 响
1 富 了文 学的 题 材 . 丰
传 媒 研 究
摘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传媒 时代 , 文学的传播要依
附 于大 众传 播 进 行 。 着报 纸 、 随 电子 媒 介 及 互联 网 的迅 猛 发 展 ,大 众传 播 对 文 学
产生 了越 来越 大的 影 响 。 关键词 : 印刷 电子 网络
和娱乐性。
电子 媒 介对 文 学 的影 响
上 的 文 化 或 文艺 色 彩 。1 r因此 , 和纯 文学
2 肖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
电影 电 视 是 一 种 视 觉 上 的艺 术 , 它
相 比, 报纸副刊就具有 了大众化 、 通俗化 的特点 , 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 与百姓
们 注重 的是画面感和动作性 ,这与文学 作 品追求 内在体现 、深入挖掘是不一样
现代的报刊在发行时往往会附有一
些副 刊 , 随主报发行 的附页 、 张 , 即 附 这
影 视 剧题 材 的轮 番 转换 .也 会 影 响

谈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的关系

谈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的关系

众媒体通过新 闻设置议题来制导文学传播的功 能表现 。报纸可以分为 党报和市场化报纸 ,前者主要 以引导舆论为角色定位 : 后者在把握好宏 观导向的前提下,在传播理念上,更趋向于新 闻本位 ,还 由于它主靠 自费市场 发行 ,服务受众的意识相对来说要强许多 。报刊上的文 学状 况真实地 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文学的态度 ,也 即是说,文学的整体状况 可以从 当时的报刊上获得基本印象。两类报纸在选取新闻的标准上有 区别,但一般均 以全面客班报道社会生活 的最新变动,提供读者需求 的 各类 信 息 为追 求 。 随着报业规模的膨胀 和竞争 的加剧 ,开始 了资讯过剩时代 ,人们 对 资讯 由量 的需求转为对品质的挑剔 ,从空泛的可读性转而要求必读 性 。在 这种环境下 ,文学怎样才会转化为 能吸引眼球的新闻资源呢? 通 过对近几年报纸版面变动的考察可 以发现 ,传统的文学副刊版面急 剧萎缩 ,在打造主流媒体、增加新 闻版面的编辑方针 下,曾设立过文
理 论探 索
谈大 众媒体 与文 学传播 的关系
梁雪漫
( 新 乡职 业 技术 学 院,河 南 新乡 4 5 3 0 0 0 )
媒体对文学的重要性不是一个新 问题 。因为表达与传播才使文学 的生命趋于完整 。古代文学注重私趣,以写作者之 间的相互唱和为主 要传播机制 ,诗赋往还被认为是一种沟通情义交流心声 的雅事 。从传 播学来 说,这应该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大众媒体兴起 以后 ,中国文 学便逐渐形成 了以媒体为轴心的运行机 制。晚清 的报刊之于小说的繁 荣 、民初 四大副刊与新文学、现代 期刊业 与民间出版 的兴盛之于三、 四十年代的中 国现代文学,媒体 的策动常常让文坛风声水起,也使发 表成为与文学表达相伴生的重要 旨趣,使作家 的创作得 以成为公共性 产品,即敞开 了与社会 的联系,近而使写作作为一种职业成为可能。 许 多现代作家 1 9 4 9 年前一直保持着高产,有的还达到了他们文学 创作的最高水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尽管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并不宽 松 ,但现代 出版制度仍在有 效地运转 ,文 学期刊 、图书的出版流通支 撑着作家的个体创作。1 9 4 9 年以后 ,以依托市场 、自主经营为基本特 点的现代出版制度 被高度 意识形态化 的以强烈管制为基本特点的出版 制度 所取代 , “ 这 是一个重要 的、标志性的现象,说它重要,是基本 上结束 了晚清以来杂 志和报纸副刊为中心的文学流派、文学社 团的组 织方式,文学活动被纳入 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不单是写什 么和 怎 么 写 要纳 入 严格 而 统一 的规 范 ,怎 么 干 U 登 也 有 明 确 的 规 约 , 导致 文 学传 播的空间极度萎缩 ,媒体 自己的个性和选择权也基本 丧失 ,除了 “ 同中央保持 一致 、” “ 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等政治原则性规定 以 外媒体 的重要举动如 改版和社论等重要稿件 的编 发等都有严格 的审批 和把关 制度 。这时期媒体 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文艺政策 亦步亦趋 的服 从和机械 的执行上 ,文学传播的运筹、规划和操 作也主要 听命于宣传 部门或文联 、作家协会这样的文学机构。文联和作协作为在党的直接 领导 下专事文艺管理 的机构,主要职能一是通过制 定文艺政策或对关 系到文艺政策 问题 的阐释 ,框定文艺活动的政治方 向 : 二是对文学思 潮 、文学创作进行调控,规划文学艺术的生产 : 三是领导和组织各类文 学活动 。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相当浓 厚的组织传播色彩 。8 0 年代 政治和媒体的关系逐渐微妙起来,在 总体诉求上 ,二者是相契合的, 其中也不断有媒体试图以文学传播彰 显个性 ,以至有的媒体最后因激 烈 的 出 位 而走 向终途 。 大众 媒体 时代 的文学传播 ,情况开始变得非常复杂 。一是传统与 新兴媒体此 消彼长 : 二是各种媒体 内容格局的变动均蕴藏着很大 的不 确定性 : 三是不同媒体 的功能定位 也时有变化,这种不确定性和变化对 文学传播 的影响很大。据新 闻出版署2 0 0 3 年5 月公布的数据,2 0 0 2 年全 国共出版报纸种数2 1 3 7 种: 期刊总数9 0 2 9 种: 广播电台3 0 6 家: 电视 台3 6 0 家: 广播 电视台1 3 0 0 家: 广播 人口覆盖率9 4 . 5 4 % 。至2 0 0 2 年底我 国上网 计算机数量为2 0 8 3 万台,网站数量达 ̄ J f 3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 ,上网用户总人数5 9 1 0 万人, 占全球 网民的9 % 。在这么大规模的传播中,去发现文学的流量 是困难的。要认清文学在各种媒体 中的处境和媒体传播文学的动 力机 制,必须对媒体与经典权力 的关系变化保持清醒 首先,在实行市场 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大 背景下,政治权力对媒体权利开始有限的让渡 , 从更大范围来看 ,媒体 己不再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或附庸 ,其自身 己成 长为具有 强大力量 的体制性机构,当然这也可以从政治控 鸳方式 的变 化来理解 。二是权力 的媒介与媒介 的权力互相借重的过程 中,媒体不 仅 成功地将政 治权力转化为 自身的权力而且成功地成为对媒体 自身 的 资本及 文化 资本 的累积和展示 。三是媒体既然是被 鼓励在发挥意识形 态 功能的同时 ,注重经济效益 ,那它的行为的利润趋 向,就成 了很 自 然 的事 ,从而带来权力资本与文化资本便捷 又合法 的转化 ,这为大众 媒体在当今社会 中的种种表现所印证 。 在 这种背景下、文学机 构对文 学生产和传播 的调控功能很大一部 分 己为媒体所取代 ,媒体从单纯刊登作品的载体或传达意义的工具又 次走到文学活动的中心。为公众架 构文学形象和有关文学的想象, 同时也给 出文学在整个文化 和社会 空间的位置 ,是报纸、 电视作为大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传播者地位转变——以春树为中心的考察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传播者地位转变——以春树为中心的考察

《 时代》的力量
2 0 0 4 年美 国 《 时 代 》周 刊 叫 响 了两 个 名 字 :春 树 、
“ 8 ( ) 后” 。
行 的文 化 霸权 与 强权 政 治 。他 指 出在这 个 所 谓 的全 球 化 时
代 ,西 方 以往 对 第 三世 界 经 济 、政 治 和军 事 的 直接 控 制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已 经 完 结 ,转 而进 行 的是 更 为 隐 秘 、更 为 阴
0 0 6 年 ,美 国召 开 了 九 次研 讨 2 0 0 4 年2 月 2日 ,年 仅 2 0 岁 的 春 树 一 举 登 上 美 国 《时 险 的文 化 殖 民 即文 化 霸权 。2 会 ,推 出 的 “ 普林 斯 顿 计 划 ”所 强 调 的也 是 美 国要 在 硬 实 代 》周 刊 亚洲 版 的封 面 ,成 为第 一 个登 陆 《 时 代 》周 刊封 面 的 中 国作 家 ,一 夜 间这 位 名不 见 经传 的女 孩声 名鹊 起 。 力 支 持 下用 软 实 力领 导 一 个 “ 法 治 条件 下 的 自 由世 界 ” 。 早 在2 0 0 2 年 ,1 9 8 3 年 出生 的春 树 就凭 一 部 惊 世骇 俗 的 《 北 美 国 国务 卿赖 斯 称这 种 软 实 力是 比军 事实 力 更 重要 的思 想 京娃 娃 》激起 了教 育 界 、文 坛 、影 视 圈 的 一片 哗然 这部 实力 、同情 实 力 和希 望 实 力 ,也 就 是文 化 或 精 神价 值 的实
像美 国的B e a t n i k s( 披 头士 ) 义_ 上的残 酷青 春小 说 ” 。然 而 ,仅 凭本 能抒 写 和简 单 重 复 后 ” 的 代 表 ,是 因 为他 们 “ i p p i e s( 嬉 皮 士 )” 。美 国人 用 他们 泛 政 治 化 的 眼光 挑 “ 青 春期 的残酷 记 忆 ” ,难 免会 令 人 生厌 。就 在春 树 日渐 和 H

“为诗辩护”——大众传媒语境下文学的处境和使命

“为诗辩护”——大众传媒语境下文学的处境和使命

“ 为诗辩护 ”
— —
大众传媒语境下文学 的处境和使命
王 开宇
(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安徽 芜湖 2 1o ) 4 oo
[ 摘
要] 大众传媒时代是个读图时代 , 文学最初 的功 能和地位正在让位给 图像 , 以文学话语为 主
导的传统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 战。文学的危机让 当下的中国学界忙于为文学和理论 寻找 出路 , 为诗 “
辩护” 由此而生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 , 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学经典不仅作为审美 的艺术而存在 , 更是伦理
的、 甚至宗教式 的存在 , 中更蕴含着一种精神、 其 一种崇高的信仰 。文学 必将 以其 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影响
而存在 , 承担着文化和历史的使命 。
[ 关键词 ] “ 为诗辩护” 大众传媒 ; ; 语境 ; 文学危机 [ 中图分 类号 ] 12 [ 0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7 — 4 4 2 1 ) 1 0 8 O 6 1 5 5 ( 0 1 0 — 04一 3

义上 , 图像对语言进行 了理解性 的弥补 。和文本 相 比, 图像诉诸于视觉 , 通过画面 的转换 , 给人 以 最直观 、 最丰满甚 至 于最震 撼 的视觉 体验 , 文 将
本所要表达 的现实世界再现在人们 面前 。同时 ,

当下 文学 的危机
在 今天大 众传 媒 的 时代 , 中国 学界 忙 于 为 文学 和理论 寻 找出路 , 为诗辩 护 ” “ 主要 是指 以 纸质媒介 为载 体的诸 多文学 样式 , 对 以影视 、 应
渐让位 给 了图像 。对 纸 质文 学 的 攻击 , 现 在 表 对 以文字 构成 的语言 系统 的怀疑 。语 言是 否真 正能够 表情 达 意? 韦 勒 克 认 为 , 语 言 优 势 的 “ 确 不 能完美 地 表 达人 们 内心 的那 种 深沉 、 秘 隐

大众传媒中文学批评的身份确认

大众传媒中文学批评的身份确认

大众传媒中文学批评的身份确认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传播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文学领域也不例外。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身份也需要重新加以确认。

大众传媒的兴起为文学批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平台和广泛的受众。

传统的文学批评往往局限于学术期刊、专业书籍等相对狭窄的领域,传播范围有限。

而如今,借助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文学批评能够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

这使得文学批评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属,普通读者也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到文学批评中来。

然而,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给文学批评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一些大众传媒中的文学批评变得浮躁、肤浅,甚至出现了过度迎合市场和读者口味的现象。

批评不再以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为重点,而是追求轰动效应和短期的关注度。

这种趋势不仅削弱了文学批评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也让读者难以获得有价值的文学见解。

那么,在大众传媒中,文学批评究竟应该如何确认自己的身份呢?首先,文学批评应坚守其学术性和专业性。

尽管身处大众传媒的环境中,文学批评不能丧失对文学作品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批评家应当具备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而深刻的解读。

只有这样,文学批评才能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其次,文学批评要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

在大众传媒中,文学批评容易受到各种利益因素的干扰,如商业利益、人情关系等。

批评家应当坚守自己的立场,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文学作品。

对于那些缺乏艺术价值或存在问题的作品,要敢于提出批评和质疑,而不是一味地吹捧和迎合。

再者,文学批评需要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

大众传媒为文学批评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批评家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倾听读者的声音,回应读者的关切。

大众传媒在当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在当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在当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大众传媒在当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不仅是传递文学作品的媒介,还能对读者舆论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大众传媒在当代文学传播中扮演着引领潮流的角色。

众所周知,当代文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为了传递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然而,只有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才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关心程度,让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代表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正是因为它们被大众传媒广泛传播,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欢。

其次,大众传媒在当代文学传播中还起到了挖掘、发掘作品的重要作用。

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广泛传播,许多作家的名字也一直没有为人所知。

而大众传媒在这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文学界的关注和报道,挖掘那些被忽视的、有内涵、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从而为文学创作和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大众传媒在当代文学传播中还能成为创作灵感来源之一。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具有专业的文学素养的作家需要时刻了解社会、学术、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脉搏。

然而,由于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项孤独而辛苦的工作,文学作家常常与社会脱节,无法及时了解新的思潮和趋势。

而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文化活动和信息,作家们可以得到更加广泛和全面的参考和启发,从而获得更加清晰和深刻的思想启示,为自己的创作增色添彩。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在当代文学传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仅能够引领潮流、发掘作品、挖掘作家,还能成为创作灵感来源之一,为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

试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试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山口,守 .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 [J].2003(11): 39-40. [2] 郑云霞 .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J]. 青年文学 家,2016(32):112-115. [3] 谢鼎新 . 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J].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3(4):64-66.
二、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一 ) 大众传媒影响文学活动 以前文学活动的传统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和读 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传媒文化时代,文学活动并非 是一个单纯而透明的过程。在实际情况中,由四要素组成的三 环结构中,每两个相连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都会有现代传媒的 参与。其中,在世界到作家的这个过程中,人活动的实际范围 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人们与外界世界不 可能保持完全接触,若不将现代传媒作为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 人们就会与现实社会慢慢脱节,根本就不能进行文学创作。所 以现代传媒逐渐成为作者获取创作材料和灵感的源泉,在现代 文学中缺少传媒,文学活动是不能正常进行的。所以越来越多 的人将大众传媒当做现代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所以运用大众 传媒扩大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 二 ) 经典作品拍成影视作品,扩大作品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少,反 而将大量时间放在消闲通俗读物上。也有一些人想去读一些经 典文学作品,但是看到厚重的书本就没有读下去的欲望,所以 现在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被翻拍成了影视作品。通过观看电视 作品,能够更加直观地分析出其想表达的主题。例如《青春之 歌》向人们传达主人公遇到不公时,不向命运低头积极抗争到 底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为大众呈现出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知识 分子的精神面貌。人们在享受影视作品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文学 作品的精华,这就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 [3]。 ( 三 ) 电视讲坛节目使文学艺术的影响扩大 电视讲坛节目的主要是起到教育的目的,一般是通过主持 人讲述为主。当下最受年轻人喜欢的是《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主要是为观众讲述我国历史文化,主持人时而举例论证,时而 侃侃而谈,让听众能够被完全吸引过来,这个栏目不仅为听众 提供了知识空间,也让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 扩大了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为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增添了一点 乐趣。 结论: 综上可知,大众传媒的发展给当代文学带来了极大的影 响,不仅让文学艺术的传播变得方便,也让文学能更好的融入 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

现代文学的时代审美与大众传媒 -- 文学的生活化表达与传播

现代文学的时代审美与大众传媒 -- 文学的生活化表达与传播

大众传媒为现代文学提供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融合发展的趋势推动现代文学不断创新
06
现代文学的时代审美与大众传媒的案例分析
代表性文学作品的分析
《围城》:钱钟书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追求。
《平凡的世界》:路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和奋斗。
《白鹿原》:陈忠实通过描绘白鹿原上的家族恩怨,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衰落和变革。
引导文学作品的审美趋势,影响读者的阅读偏好
现代文学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与启示
现代文学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审美取向
现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变革
现代文学的创新形式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内容
现代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起
现代文学与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
现代文学与大众传媒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现代文学借助大众传媒扩大影响力
现代文学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兴起。
背景:当时的社会处于转型期,传统文学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新思想、新文化的需求,现代文学应运而生。
特点:现代文学注重个性表达、情感抒发和思想探索,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大众传媒相互影响。
代表人物:鲁迅、茅盾、巴金等现代文学作家。
新媒体:互联网、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等
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与转型
现状:新媒体迅速发展,传统媒体逐渐衰落
大众传媒对文学传播的影响
扩大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文学作品。
加速文学作品的流通和传播,提高文学作品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
《活着》:余华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反思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与声
——浅析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表现形式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大众传媒文化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文学色彩似乎逐渐从现实生活中褪去。

除了专业的研究者,对纯文学感兴趣或者愿意阅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文学工作者也无法回避地开始思考文学以何种形式何种状态才能够更加适应大众的趣味,怎样才能在这个过于喧嚣的时代得到生存发展,而且文学也的确开始在各方面受到当下文化氛围的影响,开始通过其自身的变化来适应大众的需要。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潮的涌起使得浮躁成为弥漫在空气中的一种情绪,影响着为了生存为了赚钱而烦恼焦虑的每一个人。

现代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到处奔波,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作为纯粹的读者安坐于书桌前阅读一部纯文学作品,人们更多地是在追求在疲惫工作之余能够愉悦身心的东西。

读者的接受与否在市场深入人类生活的今天对于文学来讲甚至比文学自身的优秀程度更加重要。

文学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中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开始放弃其学术性及专业性,开始做出迎合大众的改变。

而且文学的其它表现形式开始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慢慢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主流。


电影至今已经诞生百年了,作为新生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魅力。

强烈的视觉观感与影像形式成为吸引大众的重要原因。

而且,电影与文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普遍意义上来讲,一部好的电影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好的电影剧本,近些年来,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越来越多,甚至已经成为电影界的一种时尚。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张艺谋的早期代表作《红高粱》改编自当代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苏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被改编成为具有浓厚中国民俗气息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妇女生活》被改编为《茉莉花开》,直到近期德国作家聚思金德的作品《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被搬上银屏并广受好评,李安导演的张爱玲作品《色戒》,甚至被认为比原作品还要好。

还有连续拍摄了七八年之久的系列电影《哈里·波特》系列,而且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成为大获成功的范例,成为当代的经典神话。

中国最近兴起的古装大片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张艺谋的《满城近代黄金甲》几乎“抄袭”了《雷雨》的所有细节,冯小刚的《夜宴》在情节上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几乎一模一样。

在引起大众舆论的关注及各种贬褒不一的言论发表的同时,也引起一股文学经典重读重拍的热潮。

电影是最为复杂和最为昂贵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电影的形式决定它具有讲述极强的讲述故事的能力,能够以更形象直接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作品的精华,通过电影的剪辑与拼贴表达概念或是情绪。

电影替代了部分文学的功能,并且以更为快捷的方式给人们以愉悦或警醒,这对于时间如金钱时间如生命的现代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相对于阅读长篇巨著的文学作品,看电影更为直接更为节省观众或读者的时间,而获得的精神享受在某种意义上却是没有差别的。

戴锦华老师在讲座中常常说,一部好的电影,能够使人们看完电影之后,有勇气再活一周。

这样的结论虽然包含有浓重的黑色幽默气息,但也说明今天的大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电影院里的两个小时能够让在社会与生活的压力中彷徨焦虑的现代人放下所有,让全部精神沉浸在眼前的画面和情节中感受别人的故事。

这对于现代人几乎是最有效的放松,
电影中保留的文学性究竟有多少?电影能否带动文学的发展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这是一个存疑的话题。

很多人对于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情节津津乐道却未必知道作品的文学形态是什么,正如很多人热爱张艺谋却未必知道莫言苏童是谁。

而电影与文学还是有相互促进方面,电影强烈的视觉效果可能会强化文学作品中的某种特质或者将其中隐含的东西表面化,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优于文字的表达,也常常激起观众们对于原来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电影的书写提供着新的可能。

“读图时代”一词作为形容当下朱德庸、几米的漫画流行,人们生活离不开电视互联网的状况是非常形象的。

为了迎合这种潮流,文学做了不自觉的调整与变化,不再和现代文学阶段的文学作品一样热衷于表现人性的焦虑或冲突,而是更加强调历史感,在前后贯通的历史中对于对历史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重新解读与重新书写。

这种重读不仅仅是文学意义上的再创造,也是在当下重建历史观的大时代之下在文学领域一种新的尝试。

不仅仅如此。

文学作品的画面感空前的加强,作家们吝啬地将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为复杂的东西隐藏在对话及行为中,成为不言而喻的表达。

所以很多作品几乎不需要如何改编就能够作为剧本上演。

这也是导演们热衷于将当代作家作品搬上银幕的原因之一。


在当代,诗歌成为了一种在较为狭窄的圈子中传播流行的文学形式,它不再具有曾经一度的辉煌,甚至被人遗忘。

但是实际上,诗歌比从前更加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区别仅仅在于诗歌不再以纸媒的形式传播,当然,这种存在形式是否就是诗歌还是需要探讨的。

在当代,我们不再叫它诗歌,而是——歌词。

写歌词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能否称之为诗人?歌词是以歌曲为传播载体,其形式自然多样,也不乏精彩的和所谓文学意义上的诗一样优美的文字。

在媒体通过电视电台等各种方式的传播下,音乐作品得到大众的接受和进一步普及,大众通过他们个性的好恶来进行对于音乐作品的筛选和接受。

除了音乐自身的美,歌词在其中也有很大的作用。

受欢迎的歌词往往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很多歌词在描写现代人的情感、复杂心理以及矛盾方面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好的歌词往往能够打动人的内心,在形式上和内涵上都有独特的美感罗大佑的很多老歌歌词都特别长,而具有极其浓厚的文学气质。

《滚滚红尘》无论是词还是曲都有极吸引人的美感,《现象七十二变》1的歌词具有浓厚的韵律美以及对于生活的无奈以及讽刺。

方文山也有很多作品具有极浓的古典文学气息,比如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东风破》2,极有婉约派的词韵。

林夕的词更以其优美和哲理性风靡内地,《流年》3用寥寥几句就描绘出一个奇幻而哀伤的世界,王菲的声线更让此词的特点表达得淋漓。

歌曲的流行让诗词这样的文学形式实质上依然存在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为何在今天大众传媒倡导的文学形式会得到很快的流行与接受?文字的不受青睐与电影歌曲的相对流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人压力的增大,在工作的闲暇之余几乎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心境关注纯文学,人们需要的是跟的上这个快节奏社会的能够娱乐身心放松精神的东西,对于它们,人们只需要的是无思考地接受而不用费尽心力去想这个东西的意义,甚至仅仅追求一种噱头或是感官的刺激,只要能够让他们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那它们就是有价值的。

那些紧张得让人陷入精神紧张甚至分裂的文字是很难受现代人欣赏的,虽然这并不代表它们不好。

媒体的巨大的导向作用也成为左右文学发展方向的强大力量。

在喧哗且躁动的当下,媒体所宣传的所谓文学往往与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相去甚远。

媒体需要的是对于自己有利的文学,是能够对媒体及其物质表现本身带来利润的东西。

一旦符合媒体要求的文学作品出现,自然会获得媒体的青睐而通过更加迅速的方式传播。

文学在当今也在一定程度向上这个方面的转变。

尤其作家们的转变要比整个学术界的转变要迅速的多。

作品能否获得市场被大众接受,作家们已经无法避免面对这样现实的问题。

1《现象七十二变》词曲:罗大佑
2《东风破》词:方文山
3《流年》词:林夕
已经有很多作家成为媒体导向或过度宣传之下的成功者或牺牲品,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等已经出名的80后的写手们,他们几乎每一个新的作品都能够得到媒体的大肆宣传,阅读他们的文字甚至成为青少年中的时尚,虽然郭敬明的“抄袭”风波仍未过去,也没有过于影响他在青少年中的读者群。

新概念作文大赛在前几年曾引起轩然大波,但是导致的结果却是以后的参赛作品几乎风格千篇一律地充斥着矫情的哀伤而变得不再具有当初的价值,最终甚至被众人遗忘。

作家的成功已经不仅仅依赖于其写作或才华,而渗入了更多媒体宣传与炒作的意味。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在得奖前不为人知;《哈利·波特》系列的水平虽然从中期就有走下坡路的意味却依然被抢购并畅销全球;所谓美女作家的作品在中国得到一大批“文艺青年”的追捧;不上大学的韩寒和被判决抄袭的郭敬明仍然是广大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当代作家的大名要等到他们的作品被改编为电视电影之后才有可能为人所知;名人出书热一直不止;书架上的畅销书往往不是通过其文学性而是由于宣传炒作而风行一时。

青少年似乎更易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被媒体左右。

文学在今天“人尽可夫”,几乎失去自己的本色和气质。

文学在文字上的表现显然已经走入了瓶颈,人们面对难辨优劣的泛滥的出版物,充斥着小资情调而过于浅薄的“八十后”,还有严肃认真的纯文学作品,电影和音乐为载体的文学表达成为他们更优先的选择。

影与声已经成为一种当下大众传媒时代更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表达形式。

参考书目
1、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戴锦华,《隐形书写》。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1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