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与现代文学
从传媒书写看《新文学史稿》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之区别
从传媒书写看《新文学史稿》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之区别作者:史皓怡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2期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学科史的两本代表著作,《新文学史稿》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均对报刊在现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载体作用、中介作用有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并以此作为文学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史料佐证之一。
本文通过对两书入史刊物不同选择的比较,力求还原文学史编撰的现场,探讨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文学史传媒将现代文化传播及现代传播媒体引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着重从刊物的角度出发,研究现代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发展、性质特点的关系,是近年来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全新的增长点。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初始的资料,期刊比起单行本书籍来,当然更能突出文学历史的原生状态”。
事实上,期刊在文学史研究方法中的启示性意义,鲁迅早已注意到,他在《序中》就从现代报刊的发展阐述了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文体形成与演变、流派形成与变革的问题。
作为学科史的代表性著作,《新文学史稿》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出现的报刊名称分别近70种和90种(由于台湾文学的特殊性,并不包含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虽并未从传媒的角度进行详细阐发,但报刊在现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载体作用、中介作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及,并以此作为现代文学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史料佐证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入史刊物的不同选择的比较,以期回到现场,还原文学史著作编纂的历史,探讨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新文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下简称《三十年》)在传媒书写上的最大区别是入史的选择。
知识分子同人报刊主要传播知识分子话语,争取公共领域,代表着知识分子的现代梦想。
对同人报刊的不同处理,反应了编者对于这一文学社团的不同态度。
如《史稿》第一章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中在《文学社团》这一章节,提及的弥洒社及其《弥洒》杂志,在《三十年》中没有任何提及。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郑云霞 南阳理工学院摘 要: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代表了当代社会的发展的,是时代的记忆,也是历史的记忆,当代文学记录的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矛盾,因此当代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传媒行业的发展,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有着重大的影响。
分析认为:新时期的大众传媒便于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更是开辟了当代文学网络文艺发展的新生命力。
关键词:大众传媒;当代文学;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70-01我国当代文学,严格意义上区分是1949年后的中国的文学,当代文学也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中或者是语境中的文学形式。
从历史的时期来进行归类的话,中国的当代文学发展分为了几个时期,比如“社会主义初期文学”、在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新时期文学”,还有“中国自由文学”、“通俗流行文学”这五大类。
当代文学的发展代表了新时期的一个时代发展的记忆,很长一段时期内,当代文学的发展都是沿袭官方体制文学的一种特性,因为我国固有的体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培养了大量的体制内的文学作家,因此,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很多的文学的垃圾。
实际上,当代文学应该代表当代社会发展的水平,用一种现实的精神,来体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或者来体现社会的矛盾。
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以“新时期文学”为基础的文学发展就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甚至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下,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当代文学更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而发展。
一、新时期的大众传媒便于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大众传媒的发展,改变的当代文学传统的传播模式,从历史上来说,一般文学的传播都是靠口耳相传和纸质相传的一个传播过程。
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当代文学的传播过程更加的广泛和多元化,也为当代文学的生存空间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
媒介变迁与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摘要:媒介作为外部生存背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不能回避的,现代文学的自身塑造和构建首先即是从报章开始。
媒介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在作为载体和中介之外,有其主体性,传递讯息的同时也在努力塑造并呈现自身形象。
由此,它的形态及变迁关涉到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之调整变通。
报章、广播、影视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相继兴起,于文学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共生现象,在媒介的冲击和推力下,需要对文学的存在加以深度思考。
关键词:媒介;形态;现当代文学;关系1.“大众传媒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影响思想潮流的同时,也在建造我们的‘现代文学’”[1]103,媒介作为外部生存背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不能回避的,现代文学的自身塑造和构建首先即是从报章开始,“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
媒介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现代传媒(媒介)具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的文化形态”[2]73,在作为载体和中介之外,本身就带有信息,有其主体性,传递讯息的同时也在努力塑造并呈现自身形象,由此,它的形态及其变迁关涉到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之调整变通。
2.报章、广播、影视以及当下最具关注度的“数字化”新媒介———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相继兴起,于文学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共生现象,构成了现当代文学存在的“场”。
媒介以其特有的强大冲击和推力促使着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及文学生产/传播方式、作家身份和读者/受众心态等的改变,因此,对现当代文学的存在状态(整体风貌与未来走向等)需要加以关注和探讨。
一、报章印刷与新文学构建1.1晚清与“五四”前后,民族先觉者们为寻求社会变革而触动文化并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坚实有力的组成部分,并促成新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断裂。
在网络和广播、影视缺席的时代,报刊杂志处在最前沿,是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媒介形式,它们催生、哺育了新文学,并在一定程度与意义上决定了新文学后来的发展/走向。
论现代传媒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化 教 育
2 0年 第 7期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 现代传媒 对我 国 当代 文学 创作 的影 响
郑 星
( 南 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南 海 口 5 1 5 ) 海 海 7 18
摘 要 : 现代 传媒 的 文 学特 点 和 内涵 出发 , 刻 分析 了现 代 传 媒 对 当代 文 学 创作 的 影响 。 从 深
的产 生 原 因 。
无法漠视传媒文本及传媒话语的 “ 中心化 ”与 “ 权力化 ” ,也 无法 阻止 “ 媒介文学 ”依靠现代传媒的恣意张狂 ,因此我们应尽 可能 多地将 文学 的形 态吸纳进 来 ,并进行科学 的立论与 阐释 。 “ 竟传统 的文艺学研 毕 究范式 已经难 以令人满意地解 释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 以来的文化活动新 状况 ,这个 事实恐 怕很难否定 。产业结构的变化 、文化的大众化 、商 业化 、大众传 播方式 的普及 以及 日常生活审美化等 ,打破 了艺术 与 日 常生活 的界 限。 ”在现 代媒介 时代 ,作为人类 精神生 产方式 之一 的文 学 ,作 为人类 审美 理想的栖居地 之一的文学 ,其纯 洁性 、精英性 、审 美性正受到强大的冲击 ,而世俗化 、大众化 、物质性 、文学 的 “ 异化 ” 与 “ 边缘化” 已成为当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 3 现代 传 媒 对 我 国 当代 文 学 的 影 响 现代传媒 对文学的主要影 响是在传媒与文学 的交互之 中产生 了新 的文化形式 ,这种 文化形式 主要是 现代传媒 的文学 化。期刊杂志 的出 现 与普 及 ,使 得 社 会 对 文 学 创 作 的 需 求 急 速 增 长 , 这 时 就 出 现 了报 载 小 说 、报 告 文 学 、速 写 等 文 学 样 式 。 此 类 新 闻文 学 具 有 新 闻 的某 些 特 点 ,如 有 吸 引 力 ,通 俗 易 懂 ,反 映 生 活 迅 速 ,敢 于 触 及 当 下 的社 会 问 题 ,并给予积极的思考。因为若失去 了它 的真实性 、当下性和 冲击性 , 新 闻文学也就失去 了生命力 。新 闻文学的出现满足 了读者的两方面欲 求 ,其 中之一 是对 生活的直接关 注 ,这种关注 因为有 了同时态的语境 作为心理反应 的动力场 ,从而显得 异常地活跃与具有 创造性 。其二是 对文学 的要求 , 读者在介入现 实事件或类似 的现 实事件时 ,能够 以 使 种较从容较 自由的心境领略文学 的美。所 以,新 闻文学既非新 闻可 比,又非文学可 比 ,它兼二者之 长形成 自己的特点 ,立下了 自己存在
报纸媒体与中国现代文学
启 蒙的双重效果 , 就必须得有专 门宣传新 文化的大众传 播 载体 , 而这一任 务非报 刊莫属 。报 刊的出现既是社会
变革 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 ,更是 文化 变革与发展 的需要 。
这些报刊 中的大多数 以其 主编思想的激进 、 建立新
渤海大学掌收 哲 再学看到各种文艺力量 、 学 版 从 当时创办的各种报刊中既 『 l 丁 文学
《 报》 晨 副刊和《 小说月 报》 为其传播新 文化的主阵地 。 作 新 月社则有 《 月》 晨报》 刊中的《 新 和《 副 诗锈》 ……据不
完 全统计 , 0 在2 世纪 2 年代 , 0 除上述 之外 , 先后 另 有鲁
古钟 图案 , 一天在钟上刻一条警语 , 中, 其 第六号 的警语
报纸媒体与中国现代文学
崔 燕 ’ 杨 速 21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传 媒 学 院 , 蒙 古 通 辽 (。 内 0 8 0 ; . 连理 工 大 学 新 闻传 播 系 , 宁 大 连 1 0 3 2 0 5 2大 辽 6 2 ) 1
摘
要: 本文着重从 大众传媒发生 学这一切入 点研 究 中国现 代文 学3 年发展历 史中报纸媒体所产 生的 2
重要作 用力, 探讨 国内当时有较大影响力 的几 大报纸媒体 与现代 文学发生 、 发展 中的互动 关系, 以期能 从传媒视 角寻求一条研 究中国现代文学 史的新径。
关键词 : 报纸媒体 ; 中国现代 文学; 文学传播
中 图分 类号 : 2 67 G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8 5 (0 2 0 — 11 0 1 7 — 24 2 1 )1 03 — 4 收 稿 日期 :0 1 1—1 21— 0 5
现代传媒环境中的当代文学
2】2年 i月 [1 c
渭 南师 范学 院学 报
J u n t fW en n Te c e sCo1g o r a o ia a h r [ e e
_n 0 2 】 2 0 a Vo _ 7 No I l 1 .
第 1卷 第 1 7 期
现代传媒环境 中的 当代文学
仵 从 巨
( 东 大 学 威 海分 校 中文 系 . 东 威 海 24 0 ) 山 山 6 2 9
摘 要 以电视为代表 的现代传媒及其 形成 的文化对 当代文学是一 种“ 图像 ” “ 对 文字 “ 、 标准 化” 个人化 ” 俗 对“ 、世 化 ” 精 神化 “ 迫性 自主性 对 、强 对 的高强度 的挤压 ; 面对这一挤压 . 有的作家 批评家 作者 顽强 的抵抗 . 的向“ 有 图象 与
Ab ta t s r c ;Re r s n e y t l vs o p e e t d b e e ii n,mo e n m a s me i n h d ac lu e f r d a e ag e tc a tn e t d r o me r r a h t g o mo e n e
[t r t r n t e diho om is ofi ag s. w rtng. s a ie a u e i h c t e m ev ii t nda diaton s i i i al y. word i e s v . s rt iaton. a d r z i v . nd vdu i t [ln s s piiual i z n
接 诉 诸 于 视 昕 于后 者 ( 了 前 述 的特 点 之 外 ) 除 了受 众 条 件 上 的 艰 制 ( 以 没 有 文 化 、 识 字 , 有 必 由 除 消 可 不 没
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时期文学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学风格,它是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精神象征。
现代传媒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在社会、文化和技术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研究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意义,并且有助于探究现代传媒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探究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机制,包括传媒对新时期文学作品的发行、推广和宣传等方面的影响;二是阐述新时期文学对现代传媒的反哺作用,包括新时期文学作品的主旨与现代传媒的话语体系的互动,以及新时期文学创作者对现代传媒语言和文化现象的表达和批判。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
三、预期研究成果
本文研究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文学创作和现代传媒的互动交流,提高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力。
四、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
本文计划先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文献综述,收集和归纳现代传媒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影响,然后进行实证调查,比较分析结果,以提出对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机制的理论概括和实证研究结论。
预计本文研究计划周期为3个月。
文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一、现当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一文学与新闻学的共同祖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皆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新闻捕捉社会生活的点滴并呈现生活,二者虽表现方式存在差异,但却拥有共同的祖先便是社会生活。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日常活动缺少不了文学的正确指引与新闻的有力信息提供,拥有了这两大社会生活利器,人们的生活水平才会愈加提升,幸福感倍增。
由此可见,文学与新闻学从起源就密不可分,同属社会生活的后代。
二社会现实呈现方式的共性。
从古至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人事物总是善恶并存的。
社会的阴暗面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导致人们在不经意间便会触及而受到伤害。
文学与新闻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时都十分注重对社会不利方面的深刻揭露,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展现于公众视野。
文学创作者擅长于利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的写作体裁来展现社会生活,从而发掘生活的阴暗面。
[1]新闻工作者通常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途径将他们所见所闻的社会丑闻进行追踪报道,来向受众呈现出社会现实生活的不利方面。
文学与新闻学虽有着大相径庭的表现形式,但其对于社会生活阴暗面的呈现都秉承绝不手软的态度。
三社会现实呈现方式的差异性。
新闻的真实准确是其生存以至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也就是说在呈现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需要时刻秉承着原封不动还原事实的信念,所呈现给受众的信息都属于有依据可查、有源头可寻。
而相对于新闻呈现社会现实的方式来说,文学作品在传递社会生活信息时或多或少都会增添些作者的态度、情感和思想。
由此可见,在社会现实呈现方式上文学与新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学更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明显的艺术加工,新闻则更以报道的真实、准确作为自身发展的主旋律。
现代语境下大众传媒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语境下大众传媒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
张卿
【期刊名称】《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8)2
【摘要】现代语境下大众传媒极大地影响着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文学出现传媒化、商业化、大众化的趋势,通过分析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和当代文学的互动关系,阐明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总页数】2页(P116-117)
【作者】张卿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科信培训中心,安徽,马鞍山,2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3;I206.7
【相关文献】
1.大众传媒语境下的文学批评——论当代文学批评的泛化 [J], 宋慧娜
2.大众传媒视角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消解与重塑 [J], 邓文华
3.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J], 韦华;张彦哲
4.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J], 韦华; 张彦哲
5.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文化的多角度解析(笔谈) [J], 姚文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与传媒的关系与影响
文学与传媒的关系与影响现代社会中,文学和传媒两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艺术,通过传媒渠道传达给大众,而传媒则是文学作品传播的桥梁。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彼此产生的影响。
一、文学与传媒的关系文学与传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体验。
而传媒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包括各种载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
传媒可以传播文学作品,并将其呈现给更广大的观众。
其次,文学和传媒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潮。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而传媒则是社会的信息交流平台,它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产品和信息,通过传媒,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学作品和文化形态。
另外,文学和传媒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现象。
传媒可以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形式,将其通过视觉、听觉等方式呈现给观众。
这样的改编不仅可以扩大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还能为文学作品赋予全新的价值。
同时,文学也可以通过传媒的平台进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
二、传媒对文学的影响传媒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推广与改变。
首先,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可以将文学作品广泛传播给更多的受众。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传媒渠道,文学作品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的人所了解和接触到,从而提升了作品的影响力和可读性。
其次,传媒还可以改变文学作品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传媒的加工和呈现下,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成不同的媒体形式,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
这种改变可以为文学作品带来更多的观众,也可以使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增强观众的共鸣和理解。
然而,传媒对文学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
传媒的商业化运作可能会导致一些文学作品被商业化改编,内容被削弱或者失真。
此外,传媒的浮躁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可能会导致某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法得到充分的传播和认可。
文学与传媒关系研究
文学与传媒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和网络媒介的兴起,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关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学与传媒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交汇点,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文学的角度,就文学与传媒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传媒对文学的影响传媒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
首先,传媒的普及使得大众获取文学作品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和方便。
随着电子书、电影、电视等媒介的普及,人们可以在不同平台上阅读和观赏各类文学作品,这为文学的传播创造了更加广泛的受众。
其次,传媒的影响改变了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传媒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需要更加简洁、轻松、有趣的阅读体验。
因此,现代文学作品多采用短篇小说、微小说等形式,以及图文并茂、多媒体结合等写作手法,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另外,传媒还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素材。
通过对传媒中的新闻、社会事件等进行挖掘和解读,作家可以从中获取灵感,创作出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的作品。
传媒还可以成为作品宣传的载体,通过传媒的报道和宣传,使得作品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文学对传媒的影响与传媒对文学的影响相对应,文学也对传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为一种高度艺术性的表达形式,能够给传媒提供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体味到文字的美感、语言的丰富和深层次的意义。
因此,传媒在报道和呈现事件的过程中,往往会借鉴文学的表达方式,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其次,文学作品也能够对传媒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传递方式,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分析和思考,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前的社会问题。
因此,传媒在报道社会事件时,可以借鉴文学作品中的观点和思考,以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
另外,文学作品还可以对传媒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进行引导和影响。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与新闻传媒互动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与新闻传媒互动汉语言文学是传承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而新闻传媒则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渠道。
两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实际上,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文学与新闻传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汉语言文学中文学与新闻传媒的互动现象,并分析其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一、文学与新闻传媒的共同点文学和新闻传媒作为不同的领域,在表现形式和目的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它们也有诸多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报道,都承载着作者或记者的独特观点和体验。
其次,文学和新闻传媒都具有叙事性质,通过描述事件和人物来传达信息。
最后,它们都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无论是文学作品的虚构世界还是新闻报道的事实报道,都要力求准确传达信息。
二、文学对新闻传媒的影响1. 影响报道风格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手法和写作技巧对新闻报道的写作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性的描绘,这使得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比如,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借鉴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使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使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2. 塑造公众情感文学作品在表达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更加灵活和自由。
而新闻报道在显露情感方面更加克制和客观。
然而,由于文学作品对于情感的抒发更加深入和细腻,因此它可以为新闻报道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产生共鸣。
尤其是在报道一些社会问题或重大事件时,新闻报道中的冷冰冰的事实可能无法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而借鉴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描写则能更好地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思考和讨论。
三、新闻传媒对文学的影响1. 新闻题材的文学创作新闻报道是现实世界中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之一。
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热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对象。
新闻传媒通过报道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人物,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均来源于新闻报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艺术化再创作,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社会现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文学与媒体传播
文学与媒体传播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媒体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与媒体传播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媒体传播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影响。
一、文学作为媒体传播的载体文学是一种通过文字来传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艺术形式。
而媒体传播是指利用各种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播和共享。
人们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多种载体接触和享受文学作品。
文学作为一种媒体传播的载体,具有很强的触动与感染力。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窥见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文学作品能够唤起读者对人性、社会、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引发共鸣,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文学作为媒体传播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意义。
二、媒体传播对文学的影响媒体传播对文学的传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方面,媒体传播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学作品更容易传播和获取。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另一方面,媒体传播也促进了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学作品开始与音乐、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创造了更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然而,媒体传播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短时、碎片化的阅读,而对于长篇小说等复杂的文学作品则缺乏耐心。
媒体传播的快节奏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往往使得人们对于深度阅读的需求减弱。
因此,文学作为一种媒体传播的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寻找与媒体传播相适应的表达方式。
三、文学与媒体传播的互补关系尽管媒体传播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文学与媒体传播之间仍存在着互补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媒体传播的形式,能够提供深度思考与丰富的情感体验,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层面需求的追求。
与此同时,媒体传播将文学作品推向更广泛的受众,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并受益于优秀的文学作品。
文学与媒体传播的互补关系还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媒体传播的推广上。
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书写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书写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书写的影响2022-03-18 11:27:12公文范文文学是贯穿我国历史发展始终的重要艺术形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构成了我国古典文学独具特色的发展文学是贯穿我国历史发展始终的重要艺术形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构成了我国古典文学独具特色的发展谱系,现代文学在整体文学发展史上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它一定意义上与古典文学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
同时也孕育着当代文学的某些重要基因,而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特定时代的环境密不可分,特别是随着清末民初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形式的兴起,现代文学的生产方式、传播路径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发展,而事实上现代文学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重要命题,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多元化的。
由王龙洋所著的《传播媒介与现代文学史分期》(202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近年来出版发行的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理论性著作。
全书紧密围绕清末民初社会语境下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发展这一特定命题,以我国古典文学的现代转型为主题研究的焦点,从社会结构内部及外部环境两个层面上探究了大众传媒影响下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状况,是近年来出版发行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理论著作,值得各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参阅。
《传播媒介与现代文学史分期》关注的焦点是现代文学在特定时代语境下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随着清末民初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形式的风行,文学生产、传播以及文学接受的路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学以大众传媒为载体迅速进入到公众的视野,而读者的喜好作为一种对艺术作品必要的反馈,对文学生产者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清末民初特定的社会语境下,我国社会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现代化转型,在“西学东渐”潮流中,西方思想先后传入中华大地,这些外来思想涵盖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为当时正在探索国家与民族出路的仁人志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君主立宪制政体、民权思想、分权制衡理念等都是这一时期传入我国并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直接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新文学与现代传媒
4 97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1 . 3 5 4 , 20 13
他 山 之 石 与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选 择
— —
《 莽原》 翻译论
陈 树 萍
( 淮 阴师范学 院 文学 院,江苏 淮安 2 2 3 3 0 0 ) 摘 要 : 《 莽原》 在翻译上 的贡献一方面得益于鲁迅的强力 引导 , 另一方面 则与各位译者 的个 人志趣相关 。在
鲁迅 的影响下 , 《 莽原》 确立 了“ 有益于中国” 的基本 原则 , 因之 而对俄罗 斯文学 、 日本文论 关注甚 多。鲁迅 所译 日 本文论 与韦素 园主导 的俄 罗斯文 学作 品翻译是《 莽原》 最为 突 出的成 绩。鲁 迅所译 日本文论 常“ 深得 其心”, 是 其 建构五 四时期文学观念 的他 山之石。 韦素 园将具有沉重 、 荒凉而又韧性 气质的俄 罗斯 文学引入《 莽原》 , 无疑 增强
2 0 1 3 . 4 3 5 卷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l 匿 薹 嚣 蜀 蜀 墨 蓥 冒 雷 蚕 翻
【 新文学与现代传媒】
主持人语 : 自1 9 9 0 年代开始 , 随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 , 学界 开始 注意到文学之外
的其他 影 响 因素 , 对 于 中 国现 代 文学 与现代 传媒 之 间关 系的研 究也 渐渐 多 了起 来 。相 对 于 中 国古代 文 学的 生成状 态而 言 , 现代 传媒 是培 育新 文 学“ 现代 ” 品格 的 重要 传播 环 节之 一 。在 现 代 中国 , 出版 机 构如 商务 印 书馆 、 中华 书局 、 世 界 书局 、 亚 东 图 书馆 、 北 新 书局 、 开 明 书店 等 通
了新文学可借鉴 的外来 营养之厚重度。鲁迅等人在《 莽原》 上 的翻译实践之所 以可贵便在于“ 和而不 同” 的共 同存
大众传媒对现代文学俗体化趋势的影响
的 。西方 工 业 革命 时期 , 由于 印刷 技 术 的 进步 , 出
现 了 以 印 刷 媒 介 , 如 书籍 、 纸 、 志 等 为 代 表 诸 报 杂 的大 众 传媒 。中 国 的大 众 传媒 则 诞 生 在 晚清 。 当
七 月 初 一) 马六 甲创 刊, 署 名 “ 在 博爱 者 纂 ” 实 际 , 上 的 主 编 是 伦 敦 会 传 教 士、 格 兰 人 米 怜 ( . 苏 w
Mi e l 8 一 l8 ) 月 刊 , 版 雕 刻 。 随 后 又 有 l , 7 5 82 , n 木
《 西洋 考每 月 统计传 (8 3 、 各 国消息 《 合 东 13)《 、六
大 众传 播 是 近代 社 会 的产 物 , 是 专 业 化 的媒 介 组 “
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 会 上
收 稿 日期 :2 0. 11 0 9 1.2 作 者 简 介 : 礼凤 (9 6 , , 北 人 , 中 师 范 大 学人 文 学 院博 士生 。 余 17 一) 女 湖 华
一
、
大众传 媒 的兴起
为以 报纸 、 志为 主 的大众 传播 方 式 。 杂
中国最 早 的报纸是 由一批 外 国传 教 士创办 的 。
媒介原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 传
播 学 奠基 者施 拉姆 认 为 : 媒 介 就是 插 入传 播 过 程 “
察世 俗 每 月统 计 传》 是外 国人 在 中 国创 办 的第 一
播活动。
“大 众传 播 的主 旨在 于 向 受众 传 递 信
息 , 是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到 具 有 一定 精 神 文化 基 础 它 和 物 质 技 术 条 件 阶 段 的必 然 结 果 , 与人 类 社 会 是 发展 必 然 需求 相 吻合 的一 种 自觉行 为 。大 众传 播
试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一 ) 大众传媒影响文学活动 以前文学活动的传统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和读 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传媒文化时代,文学活动并非 是一个单纯而透明的过程。在实际情况中,由四要素组成的三 环结构中,每两个相连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都会有现代传媒的 参与。其中,在世界到作家的这个过程中,人活动的实际范围 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人们与外界世界不 可能保持完全接触,若不将现代传媒作为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 人们就会与现实社会慢慢脱节,根本就不能进行文学创作。所 以现代传媒逐渐成为作者获取创作材料和灵感的源泉,在现代 文学中缺少传媒,文学活动是不能正常进行的。所以越来越多 的人将大众传媒当做现代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所以运用大众 传媒扩大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 二 ) 经典作品拍成影视作品,扩大作品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少,反 而将大量时间放在消闲通俗读物上。也有一些人想去读一些经 典文学作品,但是看到厚重的书本就没有读下去的欲望,所以 现在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被翻拍成了影视作品。通过观看电视 作品,能够更加直观地分析出其想表达的主题。例如《青春之 歌》向人们传达主人公遇到不公时,不向命运低头积极抗争到 底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为大众呈现出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知识 分子的精神面貌。人们在享受影视作品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文学 作品的精华,这就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 [3]。 ( 三 ) 电视讲坛节目使文学艺术的影响扩大 电视讲坛节目的主要是起到教育的目的,一般是通过主持 人讲述为主。当下最受年轻人喜欢的是《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主要是为观众讲述我国历史文化,主持人时而举例论证,时而 侃侃而谈,让听众能够被完全吸引过来,这个栏目不仅为听众 提供了知识空间,也让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 扩大了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为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增添了一点 乐趣。 结论: 综上可知,大众传媒的发展给当代文学带来了极大的影 响,不仅让文学艺术的传播变得方便,也让文学能更好的融入 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背景:中国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始终是中国人民了解历史、传承文化、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
近现代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普及,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研究意义:通过对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深入探究新媒体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和促进作用,了解大众传媒对于中国文学创新、传播和发展的影响,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可以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研究素材和思路。
研究内容:1、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于中国文学的传播和推广:以新闻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网络文学等为例,探讨它们是如何推动中国文学的传播和推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2、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于中国文学创新的促进:从文学风格、创作主题、文学形态等方面考察近代大众传媒对于中国文学创新的推动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探索文学新领域。
3、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于中国文学的历史影响:通过研究大众传媒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的历史推动作用,以及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评价。
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阅读文献、图书、期刊、报纸等各种资料,整理和分析关于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
2、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于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和时代背景。
3、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于文化工作者、读者等相关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认知和评价。
预期结果:1、准确理解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2、了解大众传媒对于中国文学的推广、创新和历史作用,为当前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3、对于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推动方向和创新方法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8-08-13 08:58:00 ] 作者:赵抗卫编辑:Studa_hasgo122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
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
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
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
”(注:转见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
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
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
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中曾经指出:“文本是文学现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在它身前身后,还围着一大群也佩戴…文学‟徽章的事物。
它们有的面目清楚,比如出版机构,作家社团;有的却身无定形,飘飘忽忽,比如读者反应、文学规范。
它们从各个方面围住文学文本,向它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
(注: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第一版)因此,他从一份杂志(《新青年》)和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即从文学出版物和文学组织机构是如何出现、发展并共同构成文学机制及文学规范着手,来重新评价那些对后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五四文学传统。
这真应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体会改变一切。
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小说几乎是与现代传播同时形成并相互促进与成长的。
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产生,也不可能有现代文学的诞生。
阿英也在《晚清小说史》中指出了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第一便是“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
”(注: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正是印刷这一传播技术导致了传播活动和传播文化的繁荣。
晚清文学与其他时代的文学在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之一就是,以前大多是手抄或刻本(雕版或活字)的各种作品,而那时是作为报纸的副产品出现的。
印刷技术的引进使得文化产品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自然传播的面也就更广。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他把小说称为“文学之最上乘”,又告诫为小说者,“名为小说,实则当以藏山之文,经世之笔行之”。
(注:《新民丛报》(第二十号),《新小说》第一号,第56页)“藏山之文”和“经世之笔”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
当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趋向解体或崩溃之时,大众传播提供给如梁启超这样具有很大影响力和鼓动力的精英一个可以言说的际遇,使“新小说”和对“新小说”的提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并对后来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由于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内容方面来说,由于面对广大市民,因而市民的情趣、市民各阶层的喜怒哀乐在小说内容中占了很大的位置。
或对社会的不满而批判社会,或借小说寄托个人的情感。
这些作品“反照出读者内心无意识的渴求”,因而深受都市读者和市场欢迎,它们间接地满足了大众的各种欲望。
从形式方面来说,印刷技术与出版方式的变化,出版周斯的缩短,使小说家不再“借小说以自娱,息心静气,穷十年或数年之力,以成一巨册,几经锻炼,几经删削,藏之名山,不敢遽出以问世,如《水浒》、《红楼》等书是已。
”而“朝脱稿而夕印行”。
(注: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期,1906年,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陈平原、夏晓虹编,第一卷,第2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小说家因为能够在脱稿后很快见到自己的精神产品以书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这种刺激,确使小说家意识到自己是在对一个个孤独的读者写作,而不是对着说书场中的听众讲故事。
(注:见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287页)因而在小说的叙述模式方面有了极大的变化。
进入20年代后,中国又出现了电影、广播,文学又多了些传播手段。
50年代中国有了电视,90年代又引入了因特网。
在20世纪,四大传播媒体在这一百年中先后出现,文学的传播出现了人类文学史上空前的盛况。
大众媒介的急剧发展,既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激烈地影响着文学的传播。
各种媒介一经诞生,便都以文学为自己的传播内容。
文学不仅在高速发展的印刷媒介中得到有效的传播,还被其他各种媒体的传播形式二度传播。
现代大众传播体系逐步形成,大众传播时代已经到来,而文学也在大众传播的多种手段中继续发展与变化。
上海是1923年建立第一座电台的,第一部正式被称为“广播剧”的是1936年根据戏剧家洪琛的剧本改编的《开船锣》(载《洪深文集》第三卷,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写的是一艘由汕头开往广州去的船,即将离开码头时的情景,是揭露当时的政府包庇汉奸的。
这之后,先后有夏衍的作品《“七·二八”那一天》、于伶的《以身许国》、孙渝的《最后一课》等被改编成广播剧在电台播出。
章士钊之女章含之在她著的《风雨情》一书中就提到四十年代她在上海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我从不间断从收音机里听广播连续剧,即使旁边是母亲的两桌麻将在噼噼啪啪打得热闹,我也能专心致志地听我的广播剧。
”当时她听的是根据《简爱》改编的广播剧《水仙花》。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以来播出的广播剧数以万计,(包括广播小说、小说连播),其中优秀者大多是文学名著改编的,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莫里哀的《太太学堂》、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等,《聊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更是无数次被播出。
除了文字媒介外,广播的传播手段,是最接近文学语言本身的。
广播小说、广播剧将文字语言的文学形式转化成声音,是一种需要接受者用想象力补充的“虚像呈现”,听众的想象与介入成为欣赏的必由之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小说、广播剧,是除了文字外最忠实于文学作品传播的手段。
文学就是这样开始从第二条途径走向大众的。
电视在我国建立于1958年。
有意思的是,虽然电视一在中国诞生,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首先被强调为是宣传喉舌、舆论工具,但由于它容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一旦迅速成为大众媒体后,则马上又把文学作为自己的传播内容。
电视剧的迅速发展,使文学文本的接受群在数量上大大扩展,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的电视剧共5625集,其中约40%是根据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变的。
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知觉的传播媒体,将最大多数的民众纳入了它的传播视野中,即使文盲或半文盲也往往能观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影像文本的文学意义。
钱钟书的《围城》最初出版于1947年,建国后到1980年没有重印过。
虽非常有名,然而仅在知识阶层流传。
到1997年,该作品改成电视剧在全国播出,竟使全国人轰动,各阶层的人都来关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于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人想逃出来”成为一种全民在思考的哲理。
到1999年11月,全国畅销书文学类出版排行表,小说《围城》竟排名第三!如果没有电视剧《围城》,是绝对不可能有小说《围城》的畅销。
这一类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王海令的《牵手》,叶辛的《孽债》改变成电视剧播出,既使作者的小说大受欢迎,又使作者本人大大出名。
梁凤仪的“财经小说”系列达23种,总印数达二百万册,全面覆盖大陆图书市场,不能没有据此改编的电视剧的作用。
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受欢迎的程度更是明显,《茶馆》、《骆驼祥子》、《雷雨》、《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无一不曾搬上过荧屏。
许多当代青年是通过看电视剧来了解这些名著的,他们以当代的独特方式,成为文学经典承上启下的读者链中的一环。
最会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文学作品的,应该是通俗文学,王朔的《过把瘾》、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大量作品,成为华语电视屏幕的一道道家常菜,当然还有琼瑶的言情小说,其中《还珠格格》更是把电视界闹得沸沸扬扬。
1957年,巴金的《家》被上海电台改编成广播剧,经翻译后在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出,这是当时的苏联第一次从广播上认识巴金及其作品。
(注:参见《文学戏剧广播杂志》1957年第29期)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会报》对日本的汉学家进行“中国发表的文学作品中给您印象最深的五篇作品”调查,最受欢迎的作品竟是《红高梁》和《人到中年》。
究其原因“有几篇作品得到欢迎,其原因好象在电影化。
比如,《红高梁》和《人到中年》都拍成电影了。
可见,电影和电视剧对于日本读者,起过的作用非常大。
”(注:《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中华读书报》,1998年11月11日)而《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老人与海》、《罗密欧与朱丽叶》、《乱世佳人》(《飘》)、《红与黑》、《悲惨世界》等这些名著被相当部分的中国人接受也是通过外来的电影和电视。
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小说《根》于1976年出版,销量十分看好,但到1977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在全美播出时,有1.3亿人(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收看,并且很容易地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先后播出,中国人也因此了解了这部小说,随后才有翻译小说跟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