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温度与园林植物
第二节温度与园林植物一、三基点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称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
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也服从“三基点”温度。
最低温:在该温度以上酶才开始表现活性,并在一定范围内酶的活性与温度呈正相关。
最适温:该温度时酶活性最高。
最高温:达到该温度时酶失去活性。
一般原产低纬度地区的植物,生长温度的三基点温度高,耐热性好,抗寒性差;反之。
两者之间有过渡。
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维持生命。
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
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低温度指标,称为五个基本点温度。
作物生命活动的各个过程都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通常维持作物生命的温度范围大致在一10C到50C之间,而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度,约为5C到40C,农作物发育要求的温度则又在生长温度范围之内,通常为20〜30°C。
在发育温度范围外,作物发育将停止,但生长仍可维持;当温度不断降低,达到一定程度后,不但作物生长停止,而且生命活动亦受到阻碍,受低温危害,甚至受冻致死,大多数作物生命活动的最高温度为40〜50C之间。
0C:土壤解冻或冻结的标志5C:喜凉植物开始生长的标志。
10C :喜温植物开始播种或停止生长的标志。
15C :大于15C期间为喜温植物的活跃生长期。
20C :热带植物开始生长的标志。
不同作物或不同品种的不同生育时期,三基点温度是不同的。
作物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生理过程,如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时等的三基点温度也不同。
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0〜5C,最适温度为20〜25C,最高温度为40〜50 C ;而呼吸作用分别为一10C,36〜40C与50C。
有人研究,马铃薯在20C时光合作用达最大值,而呼吸作用只有最大值的12% ;温度升到48C时,呼吸率达最大值,而光合率却下降为0。
第4章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2
二、植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与抗寒性锻炼 1、生态适应 生理上的适应(更主要): 原生质特性改变:植物细胞中的水分减少,糖类、 脂肪和色素等物质的浓度增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防 止原生质萎缩和蛋白质的凝固; 吸收更多的红外线: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也较宽, 这也是低温地区植物对严寒气候的一种适应方式; 植物在低温季节来临时及时转入休眠:在休眠状态下, 细胞发生轻度质壁分离,原生质把贯穿在细胞壁中的胞 间连丝吸入内部,表面盖上很厚的一层脂类化合物,水 分不易通过。因此植物体内不易形成冰晶,增强了抗低 温的能力。
二、植物对低温的生态作用与抗寒性锻炼
2、抗寒性锻炼 植物的抗低温锻炼处理,一般可划分为三个
阶段: 预锻炼阶段:在略高于0°C的低温下放置数天 或数星期,使原生质积累糖和其它防护物质,使 细胞水分减少。 锻炼阶段:温度继续下降(-3°C—-5°C)植物 进入锻炼阶段。原生质的细微结构和酶系统发生 变化和重新改组,以抗低温结冰、失水的危险。 最后阶段:以受-10°C—-15°C的低温,获得最 大的抗冻能力。
第五节 城市中的温度和植物
一、城市中的热量平衡
人为热的大量输入: 工业生产、家庭炉灶、 空调制冷、机动车排放、冬季取暖等人为活动 可以增加热量来源。 城市植被相对较少,水通过地下排出,通 过蒸发或蒸腾消耗热量减少。
城市污染物(尤其是CO2浓度)对地面长
波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强。
因此,城市特殊的地表能吸收和贮存大量的 太阳能。城市的热量比乡村多。
第四节 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暖温带(黄淮海、渭河、汾河、流域以及南 疆地区,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滇北、贵州、汉水上游、长江中下 游;滇中、川鄂湘黔、四川盆地、长江上游 河谷、长江以南等地;滇南、桂西、闽南、 珠江流域、台湾中北部,常绿阔叶林) 热带(西双版纳、德宏、河口、雷、琼、台 南,以及西、中、南沙群岛等地区,热带雨 林和季雨林)。
植物营养生态学分析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关系
植物营养生态学分析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关系植物营养生态学是研究植物营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植物对周围环境中的养分的吸收、利用和释放,以及这些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关系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态适应性。
一、背景为了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关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以及其获取途径。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一系列元素,包括氮、磷、钾等,这些元素在土壤中以不同形态存在,并随着土壤的物化性质和环境变化而发生转化。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进而进行能量合成和代谢活动。
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不同养分的吸收方式和吸收特点各异。
以氮为例,植物主要通过氮根系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
其中,硝态氮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形式,但铵态氮对一些特定植物也具有重要意义。
氮的吸收过程受到土壤氮素含量、pH值、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植物对养分的利用与植物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当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时,对氮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植物通过氮素转运蛋白、酶等来实现对氮的利用。
同样,磷、钾等养分的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
三、植物与环境中养分的释放植物通过不同途径将吸收的养分释放回环境中。
一方面,植物通过代谢活动释放一部分养分,如通过叶片的凋落、根系的分泌等方式。
另一方面,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与环境中的其他生物进行养分交换,如与共生菌根、土壤中的微生物等。
环境因素对植物养分释放也有一定影响。
比如,土壤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分泌活动,进而影响养分的释放。
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对养分释放也有一定的贡献。
四、养分循环与生态关系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关系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植物通过吸收、利用和释放养分,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的需求,同时也对周围的生物和地理环境产生了影响。
首先,植物的养分循环对土壤的养分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 PPT
物候期可以预报农时活动,预报虫害,推 测未来气候的变迁等。
研究生物季节性节律活动与环境变化关系 的科学称为物候学(phenology)。
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极端温度常常成为制约 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
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 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 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 数。用公式表示:
K=N·(T-T0) K为有效积温(常数) 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 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1)形态上 茸毛、鳞片 叶片发亮、呈白色、银白色 叶片叶沿向阳;叶片折叠 树干和根茎有厚的木栓层
(2)生理上 A.降低细胞的含水量,增加糖盐浓度 B.增强蒸腾作用 C.反射红外线
(3)行为上
热驯化
在热胁迫数小时内热驯化就会完成。 在炎热天气中,早晨热抗性弱而下午热抗性强。 冷天气中解除锻炼或热抗性损失发生较慢,需几天才
耐冻植物(freezing-tolerant plant)
高温胁迫及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破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 破坏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的平衡 使蛋白质凝固变性,破坏酶的活性 ,妨碍
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导致有毒物质积累 而伤害生物。 影响受精过程 突然的高温使树皮灼伤甚至开裂,导致病 虫害入侵。
平均气温、节律变温、 温差、积温、极端温度 等多种温度因子的综合 作用
温度生态类型(图)
广温植物 窄温植物
低温窄温植物
冰雪藻
高温窄温植物
温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 A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 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 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
量是一个常数。K=N (T-T0)
6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2.温度与生物发育
• 水分与动植物种类与数量:降水量最大的赤道 热带雨林种的植物达52种/公顷,而降水量较少 的大兴安岭红松林中,仅有植物10种/公顷。
38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 需水量:生产1克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39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植物对水的适应
根据栖息地,通常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 和陆生植物。
番茄茎的日生长量/mm 23.1 19.5 19.4 26.1-35.0
28
(3)变温与干物质积累
• 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 有良好的作用。
29
同
化
产
300公斤
量
170
125
130
175
10℃
20℃
燕麦昼夜温差对生物量的影响
30
(4)物候节律
•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 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 节律。例如大多数植物春天发芽,夏季 开花,秋天结实,冬季休眠。
55
西非的猴面包树,树干最粗可 达4人合围,可储水4吨。
5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旱生植物的形态及生理适应:
(a)含水量极少或具备发达的储水组织 (b)发达的根系:
如沙漠地区的骆驼刺地面部分只有几公分,而 地下部分可深达15米,扩展范围623m2,可更多 吸收水分。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变化对地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是植物生长发育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温度的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形态结构和生殖能力。
1.1 温度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
例如,高温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会增加,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光合机构的损伤,进而降低植物的生长速度。
而低温下植物的生理代谢速度会降低,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物质合成和生长发育。
1.2 温度对植物生长速度与形态结构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形态结构有直接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其根系生长更加强壮,茎叶生长更加旺盛。
而高温或低温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会受到限制,生长形态会出现异常。
例如,高温下的植物可能会出现茎脆弱、叶片变小和失水等现象。
1.3 温度对植物生殖能力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的生殖能力也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植物花序的形成与开花,有利于花粉的传播与受精。
但高温或低温都可能对植物的花部结构与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植物生殖能力下降,甚至无法正常进行繁殖。
二、降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降水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来源。
降水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与根系吸水能力,进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2.1 降水对植物的生理代谢的影响适宜的降水量有利于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
充足的水分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转运,维持植物体内水分平衡等。
而干旱的环境将限制植物的生理代谢,导致养分吸收不足、渗透压的调节失调等问题。
2.2 降水对植物根系吸水能力的影响降水的变化还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与吸水能力。
充足的降水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与扩展,增强其吸收水分与养分的能力。
植物生长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
植物生长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越来越关注植物生长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综合先前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温度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植物生长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因种类而异。
一般而言,植物的生长速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适宜的温度范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水分吸收。
然而,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1. 温度过高高温会导致植物叶片的脱水速度加快,增加水分蒸腾的量,使植物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
此外,高温还会导致植物受热害,使叶片氧化,降低光合效率,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温度过低低温可能会导致植物水分结冰,并影响植物的正常代谢活动。
寒冷的环境会使植物遭受冻害,叶片受到冻伤,从而减少光合作用的速率和效率。
此外,低温还可以影响植物的营养吸收和根系发育,从而限制植物的生长。
二、不同温度对植物的适应和影响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是繁衍生息的关键。
植物通过不同的生理和生态适应机制来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并调整其生长和发育过程。
1. 高温适应一些植物在适应高温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
例如,一些植物会增加叶片的脱水抗性,通过一定的保护措施来减少水分流失。
此外,一些植物还能够合成一些热稳定蛋白,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以应对高温环境。
2. 低温适应一些植物在低温环境下也能够存活和繁衍。
它们通过增加细胞壁的韧性和糖类的积累来提高抗冻性。
此外,一些植物还能够通过调整生长和发育过程来适应寒冷的环境,例如延缓开花时间,以避免受到冷害。
三、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相关观察结果:1. 移动分布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一些植物种类可能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寻找更适宜的温度条件。
同时,一些本来生活在高温地区的植物可能会受到压力,因为在原本适宜的生活区域内,温度超过了它们的耐受程度。
药用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第二章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即食物链。
2. 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3.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由于数量和所处营养级不同而形成的以能量流动为基础的塔状结构。
4.生物学放大作用:性质稳定、易被生物吸收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富集作用,又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学放大作用。
5.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6.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7.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在从一个营养阶层流向另一个营养阶层时,大约损失90%的能量。
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即Lindeman效率。
二、选择题1.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2.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 b、c、d,下列表述没有错误的是[]A. a=b+d B.a>b+d C.a<b+d D. a<c+d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4.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
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密切而复杂的。
植物不仅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还在全球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水循环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植物的形态和生长方式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和习性,以适应环境。
例如,在干旱环境中,植物往往形成小叶、厚叶或蜷缩叶等形态,以减少水分蒸发和保护自己;在寒冷环境中,植物往往会形成针叶或矮小的灌木,以减少热量损失。
2.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塑造:植物的存在和生长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地球的碳-氧平衡;同时,植物的生长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
此外,植物还能减缓风速,减少风沙危害;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同时,植物的分布和数量也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如,光照、温度、湿度等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土壤的营养状况、酸碱度等会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而周围的其他生物如植食者、竞争者等则会对植物的进化形态产生选择压力。
综上所述,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植物通过适应环境、改善环境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生长,并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环境则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和资源,对其形态和习性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关系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构成了地球上独特
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园林生态学第三章-园林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态水的存在,这只有在细胞温度超过冰点时才有可能。
生化酶:当温度升高时,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加快,植物的生
理活动随之加强,直到一个最佳温度为止。以后就逐渐减弱。
细胞物理作用代谢过程:一方面温度会改变空气中蒸汽压
差,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另一方面温度能直接影响叶面温度 和气孔开关。
冬四季的交替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变温对植物影响及植物的生态适应可从植物生长发育等习性
方面体现出来。
9
2、变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 对园林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 对园林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 ❖ 对植物产品品质的影响
10
3、植物对节律性变温的适应与物候现象
物候(phonological responding):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 成了与季节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识记: 温周期现象、物候、 理解: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对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及作用方式 掌握:提高园林植物抵抗逆境的方式
三 植物分布与温度
四 温度在城市园林调控中的应用(一般)
理解:园林植物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以及城市温度环境
一、温度及其自然变化规律
1、温度和地表热量平衡 2、温度的自然变化——空间变化规律 3、温度的自然变化——时间变化规律
第三章 园林植物与温度的 生态关系
了解温度生态因子对植物的重要 性和变化规律以及植物的分布与 温度的关系,理解温度对园林植 物的生态效应及温度在园林调控 中的作用。
1
一 城市温度环境
理解:温度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影响因素以及后果。(重点)
二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次重点)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简介1. 温度的生态意义任何植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
首先,植物的生理活动、生化反应,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
一般而言,温度升高,升理生化反应加快、生长发育加速;温度下降,生理生化反应变慢,生长发育迟缓。
当温度低于或高于植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长逐渐缓慢、停止,发育受阻,植物开始受害甚至死亡。
其次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它因子如湿度、降水、风、水中氧的溶解度等的变化,而环境诸因子的综合作用,又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温度的变化规律温度的时间变化可分为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
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春、秋两季适中;一天中的温度昼高于夜,最低值发生在将近日出时,最高值一般在13~14时左右,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
温度的空间变化主要体现在受纬度、海拔、海陆位置、地形等变化的制约上。
一般纬度和海拔越低,温度越高;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温度变化的影响较为复杂。
植物属于变温类型,植物体温度通常接近气温(或土温),并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有一滞后效应。
生态系统内部的温度也有时空变化。
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白天和夏季的温度比空旷地面要低,夜晚和冬季相反;但昼夜及季节变化幅度较小,温度变化缓和,随垂直高度的下降,变幅也下降;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林内外温度差异越显著。
3. 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节律性变温就是指温度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两个方面。
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提高种子萌发率,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昼夜温差大则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利,并能提高产品品质。
此外,昼夜变温能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在大陆性气候地区,树线分布高,是因为昼夜变温大的缘故。
植物适应于温度昼夜变化称为温周期,温周期对植物的有利作用是因为白天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产物消耗减少,净积累增多。
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水分变化的综合作用,是植物产生了物候这一适应方式。
植物地理学 本科教学 004.第四章地球植被
第四章地球植被在前章,我们曾谈到,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植被。
地球表面的任何地区总生长着许多植物(个别地区除外),它们形成各种群落,如森林、草原、荒漠、冻原、草甸、沼泽等等。
它们总起来就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一个地区出现什么植被,主要决定于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但从全球看,气候条件的影响更为重要。
地球植被分布的模式基本上是由气候,特别是水、热组合状况决定的,每种气候都有它特有的植被。
气候由多种要素组成,但是对于植被重要的不是孤立的气候要素,而是它们的综合影响。
学者们为了表示这种综合影响,曾经提出过各种气候公式和气候指数。
公式和指数的缺点是不够直观,高桑和瓦尔特(Gaussen,1954;Walter,1955)建议的生态气候图解(ecological climate diagram)解决了这方面的矛盾。
生态气候图解只包含从生态学家观点看来最基本的数据(全年的温度和水分状况),简单扼要,一目了然。
制作生态气候图解的方法是采用座标:横轴代表一年中的各月,在北半球是从1~12月,在南半球是从头年的7月到次年的6月,这样使暖季总是在图的中央。
左方纵轴代表温度,右方纵轴代表降水量。
温度轴上的1分隔等于10℃,降水轴上的1分隔等于20mm,即10℃=20mm。
曲线提供温度和降水的月平均值,二者比例尺的比率是1:2。
在某些情况下,加绘第二条降水曲线,按1:3的比率,即10℃=30mm。
如图4—1所示,温度曲线用细线,降水曲线用粗线,而补充降水曲线(只用于草原图解)用断线。
温度曲线在降水曲线之下的部分是相对湿润期,之上部分是极端干旱期,温度曲线之下,降水曲线和补充降水曲线之间的部分是相对干旱期。
0℃线以下是霜期。
第一节热带植被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红树林,等类型。
一、热带雨林什么是热带雨林?1903年,辛伯尔(A.R.W.SchimPer)对热带雨林作出如下定义,“热带雨林是常绿、喜湿,高逾30米的乔木,富有粗茎的藤本、木质及草本的附生植物”。
植物地理第四章
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
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 育发生变化
阶段性作用:植物需要的阶段性 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 互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一因子的变化,都必将 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地变化,或发生反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 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 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 化所造成的。
5.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 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尤其是作 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 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
1. 生态型
生态型是生物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因型集群,是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 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 化成的在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上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最适
生态、生理最适
种2
种1
种间竞争导致植物种1的生态最适区和 生理最适区分离示意图
1-3-2 植物耐受限度的调制
1.植物的内稳态(homeostasis):植物通过
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 相对稳定性 内稳态机制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能减少植物 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其耐性限度 内稳态机制多样:形态、生理和行为 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扩大植物的生态幅与适应 范围,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来自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同一花园相同条件下 生长出来的植株
植物和温度的关系[剖析]
植物和温度的关系植物和温度的关系1. 温度的生态意义任何植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
首先,植物的生理活动、生化反应,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
一般而言,温度升高,升理生化反应加快、生长发育加速;温度下降,生理生化反应变慢,生长发育迟缓。
当温度低于或高于植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长逐渐缓慢、停止,发育受阻,植物开始受害甚至死亡。
其次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它因子如湿度、降水、风、水中氧的溶解度等的变化,而环境诸因子的综合作用,又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温度的变化规律温度的时间变化可分为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
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春、秋两季适中;一天中的温度昼高于夜,最低值发生在将近日出时,最高值一般在13~14时左右,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
温度的空间变化主要体现在受纬度、海拔、海陆位置、地形等变化的制约上。
一般纬度和海拔越低,温度越高;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温度变化的影响较为复杂。
植物属于变温类型,植物体温度通常接近气温(或土温),并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有一滞后效应。
生态系统内部的温度也有时空变化。
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白天和夏季的温度比空旷地面要低,夜晚和冬季相反;但昼夜及季节变化幅度较小,温度变化缓和,随垂直高度的下降,变幅也下降;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林内外温度差异越显著。
3. 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节律性变温就是指温度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两个方面。
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提高种子萌发率,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昼夜温差大则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利,并能提高产品品质。
此外,昼夜变温能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在大陆性气候地区,树线分布高,是因为昼夜变温大的缘故。
植物适应于温度昼夜变化称为温周期,温周期对植物的有利作用是因为白天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产物消耗减少,净积累增多。
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水分变化的综合作用,是植物产生了物候这一适应方式。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生物圈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双名法孢子植物种子植物高等植物低等植物颈卵器植物维管植物茎叶体植物叶状体植物世代交替同形世代交替异形世代交替无性世代有性世代孢子体配子体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原核植物真核植物裂生多胚现象简单多胚现象显花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二、填空题1. 蓝藻细胞由()和()组成,在电镜下观察前者分为()层,后者分化为()和()两部分。
2.葫芦藓的蒴帽前身是(),属于()部分,具有()作用。
3. 葫芦藓的配子体可分成()、()和()三部分,孢子体可分成()、()和()三部分,孢蒴可分为()、()和()等结构。
4. 苔藓植物在其生活史中是以()发达,()处于劣势,()寄生在()上为显著特征,另一个特征是孢子萌发先形成()。
5. 地钱的营养繁殖主要是(),其生于叶状体背面中肋上的()中。
6. 地钱雄生殖托的托盘呈(),雌生殖托的托盘呈()。
葫芦藓植株上产生精子器的枝形如(),产生颈卵器的枝形如()。
7. 从蕨类植物开始,植物体已经有了真正的()、()和()的分化和()的分化,生活史中()体和()体都能独立生活,但()体占优势。
8. 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为()和(),无性生殖器官为()。
9. 大多数真蕨植物的每个孢子囊群还有一种膜质的保护结构,叫做()。
10.蕨类植物的主要营养体属于()体。
11.裸子植物在植物界的地位介于()和()之间,其主要特为()、()、()()和()。
14. 裸子植物通常可分为()、()、()、()和()等五纲。
18.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进化,这主要体现在被子植物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和()。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第一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1.什么叫生物膜?简述其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和细胞内膜,包括核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膜,统称为生物膜。
结构:生物膜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按液态镶嵌模式构成生物膜。
两列液态的磷脂分子构成膜的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在磷脂层中,整个膜可以自由地作半液体流动。
功能:(1)生物膜为选择性透过膜,这样就保证了活细胞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物质交换。
(2)生物膜具有屏障作用,把细胞中的细胞器与其他部分隔开,使细胞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3)细胞膜还具有接受胞外信息和识别不同生物种类的功能。
2.液泡具有哪些作用?(1)液泡与细胞需水有关,液泡中的溶液可使细胞保持一定的形态,以利于植物各种生命活动的进行。
(2)贮藏各种养料和生命活动的产物,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3)含有水解酶等多种酶类,参与细胞内物质的降解。
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丝分裂是一种最普遍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导致植物的生长,而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核分裂1次,同一母细胞分裂成2个子细胞,子细胞有着和母细胞同样数量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2次,但染色体只复制1次,同一母细胞分裂成4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4.根尖有哪几个分区?各区的特点是什么?根尖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四个部分。
(1)根冠:根冠形似帽状,套在根的顶部,是根尖的保护结构,根冠由薄壁细胞组成。
能分泌黏液,起润滑的作用,便于根尖向土壤深处伸进。
(2)分生区:分生区位于根冠上方,长1-2mm,属分生组织。
此区细胞体积小、壁薄、质浓、核大、排列紧密,具有强烈的分生能力。
(3)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的上方,是由分生区产生的新细胞分化而成的。
该区细胞剧烈伸长,成为根在土壤中向前推进的动力。
植物的生长节律与气候变化关系
植物的生长节律与气候变化关系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节律的影响备受关注。
植物的生长节律是指在一定周期内,植物生长、开花和结果的规律性变化。
气候变化会引起植物生长节律的调整和变化,进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植物生长节律的基本概念植物生长节律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它与植物的形态、功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密切相关。
植物生长节律的周期与环境因素、内源因素以及山地、河流等局部地理因素有关。
二、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节律的影响1. 温度变化对植物生长节律的影响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节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变暖会导致植物生长节律提前,包括种子萌发、花期和果实成熟期的提前。
这可能导致植物与传粉媒介的错位,进而影响植物的繁殖成功率。
2. 降水变化对植物生长节律的影响降水是植物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对植物的生理和生态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降水模式和量的变化可能导致植物生长节律的改变。
例如,降水不足可能导致植物开花期的提前和果实成熟期的缩短。
3. 光照变化对植物生长节律的影响光照是植物生长和开花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气候变暖,光照模式和强度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对植物生长节律产生影响。
例如,日照时间的变化可能导致植物生长节律调整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改变。
4. CO2浓度变化对植物生长节律的影响随着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生长和发育过程可能会发生变化。
高CO2浓度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周期的缩短和开花时间的提前。
这对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和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三、植物的生长节律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意义植物的生长节律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丰富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植物的开花和果实成熟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植物的生长节律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安排和影响也非常重要。
结论植物的生长节律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暖、降水不足、光照模式的改变以及CO2浓度升高等因素都会引起植物生长节律的调整和改变。
植物的生态位和生态关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植物的生态位
Part Two
植物的生态关系
Part Three
植物与环境的关 系
Part Four
植物的生态学应 用
1
植物的生态位
生态位的定义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 统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包括 其生存环境、食物来源、天敌 等因素。
互利互惠:一方为另一 方提供生存所需的条件 或资源,另一方则回报 以某种形式的利益
共同进化:共生关系 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 成,双方在生理、形 态、行为等方面相互 适应,共同进化
寄生关系
定义:一种生物寄生在另 一种生物上,获取营养和
保护
寄生动物:如虱子、跳蚤 等,寄生在其他动物上
寄生植物:如大花枝、槲 寄生等,寄生在其他植物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氧气产生: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产生氧气,维持生态系统 中的氧气平衡。
水分吸收和释放:植物通过 根系吸收水分,通过叶片释 放水分,调节生态系统中的 水分循环。
土壤改良:植物根系可以固 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 高土壤肥力。
植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 植物生长,提高产量
植物病虫害防治:利用 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
物来防治病虫害
植物育种:通过杂交、 转基因等技术改良植物 品种,提高抗病性、抗
逆性等
植物生态修复:利用植 物来修复污染土壤、水
体等环境问题
植物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植物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植物在生态恢复中的具体 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天,当辐射平 衡为正值时,这些辐 射能转变为热能,温 度升高,地面温度就 高于邻近空气和土层 温度。
夜间,地面因有 效辐射而失去热量, 温度低于邻近的空气 和土层温度,地面辐 射平衡为负值,于是 热量向相反方向传递 (如图所示)。
地表热量变化图
可见,地面辐射收支R,用于地面与空气热量 交换M,地面与下层土壤热量交换B,水蒸发消耗 能量Le。
二、温度变化的规律
(一)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1、纬度 我国领土广阔,最南北纬3°59´,最北为
北纬53°32´,南北纬度相差49°33´。如每一纬 度的距离平均以110公里计,则我国南北直线距 离约有4000公里,因而我国南北各地的太阳辐 射量和热量相差很大。
那么是不是在同一续纬度上的不同地区温 度条件都是一致呢?显然不是。海陆位置是影 响热量水平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
温度是指热能的强度(即热能的指标之一, 热能的另一种指标是热容量),用“度”来表 示,一般而言,温度升高,热量也大,所以生 态学和生物学者常把“温度” 与“热” 视为同 义。 一、热量平衡
热量平衡是指地球表面热量收入和支出的状 况。
地面辐射(Ee):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 温,同时又不断放出辐射,即为地面辐射。
群落结构愈复杂,林内外温度差异就愈显著。 森林群落的作用远比灌木、草本群落显著,大面积 森林不仅林内温度差异很大,而且还可以影响一定 范围的地方气候。
第一节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白天林冠从上而下温度递减,湿度递增
第二节 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在自然界,温度经常呈规律性变化。 温度随季节和昼夜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 节律性变温。 植物长期适应于环境中这种 温度规律性变化的结果,形成了植物的感温 特性,也称为温周期现象。
植物体内的温度变化,要落后于气温的变 化。
第一节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温度变化的规律 (四)植物温度和群落温度 2、植物群落内的温度状况(植物群落对温度 的调节作用)
(1)群落上层的枝叶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能阻挡太阳向下层照射而起遮荫作用:如植物 叶片的反射率10-20%,沥青仅为4%。
(2)植物冠层通过蒸腾,吸收环境中大量 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同时释放水分,增加 空气湿度(18-25%)而起到凉爽效应。
一、植物的感温性
1、各种温度值对植物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在植物生活的温度范围内,其中有最适点、最低
点和最高点。在最适点温度范围内,植物生长、发育 得最好,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超过了最适温度范围, 植物的生命活动降低,生长发育缓慢;如果温度超过 植物的耐受范围,植物死亡(如图所示)。
一、植物的感温性 2、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需要量不同
有些植物,特别是起源于北方或高海拔地区的植 物,种子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刺激后才能发芽、 生长。
如明党参,如果没有满足其对低温的要求,不能 发芽;还有些植物的种子如牡丹、芍药等,有一种特 殊的胚芽休眠特点,在秋季采收的种子如果干燥保存 到第二年春季播,只长根不发芽,不出土,这是因为 胚芽必须经过5°C以下的低温刺激才能生长、出土。 研究表明,对一些阔叶树的种子,播种前用潮湿的沙 土进行低温层积处理可以提高萌发率。
第一节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温度变化的规律 (三)土壤和水体中的温度变化 2、水体中的温度变化
水体与土壤的温度变化有很大的差异,水 体的温度变化远比土壤为小而缓和。
水体温度的日变幅小,而且日变化和年变 化能在较深层出现,温度的最高最低值出现的 时间延后。
海洋中温度变化比湖泊、江流要缓和,特 别是靠近赤道、极地处,广阔的海洋面水温全 年基本不变。
谷中夜间温度分布
第一节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温度变化的规律 (二)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 1、季节变化
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是形成一年四季温度变化的原因。一年中根据气 候寒暖、昼夜长短的节律变化而分为春、夏、秋、 冬四季。一般是春季气候温暖,昼夜长短相差不 大;夏季炎热,昼长夜短;秋季与春季相似;冬 季则寒冷而昼短夜长。
3、海拔高度与地形特点 由于温度的这种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峰 随海拔升高,温度的降低,可以划分为相应 的植被气候带。 高原或高山上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但大气变薄,水汽及CO2含量低,因此地面辐 射的热量散失很大。太阳仅限于白天,而地 面辐射是日以继夜地进行,所以地面辐射超 过太阳辐射量。因此,高原或高山空气中储 存的热量减少,温度降低,昼夜温度变幅增 大。
第二节 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二、昼夜变温与温周期 (一)变温与种子萌发
有些种子由于形态、生理生化等原因致使其 休眠,不易萌发,如每天给以昼夜有较大温差的 变温处理后,可打破休眠促使种子的萌发。有的 需光萌发的种子受到变温处理后,在暗处也能很 好萌发。因此可以利用种子萌发的这个特点,提 高种子的萌发率。
目前一般采用温度作为划分季节的标准。温 度年较差是温度季节变化的一重要指标。
第一节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温度变化的规律 (二)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 2、昼夜变化
气温日变化中有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最 低值发生在将近日出的时候。日出以后,气温 上升,在13—14小时左右达到最大值。以后温 度又下降,一直继续到日出前为止。
第四章 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温度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因子。首先,温度 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生理生化活动产生深刻 影响;其次,温度对生物的分布及数量也有一 定的决定作用。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1、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2、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3、极端变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4、城市的热岛效应对城市植物的影响
第一节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3、海拔高度与地形特点 封闭谷地和盆地的温度变化也有独特 的规律。以山谷为例,白昼间谷中受热强 烈,地形封闭,热空气不易输出,温度比 周围山地高。例如: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是吐鲁番盆地,以及长江流域的河谷城市 南京、武汉、重庆等地。 夜间,因地面辐射冷却,地面上形成 一层冷空气,冷空气密度大,顺山坡向下 沉降,聚于谷底,而将热空气抬高到山坡 的一定高度,形成了谷中温度的逆温现象。
第一节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温度变化的规律
(一)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2、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面是太平洋,
南面距印度洋不远,西面和北面都是广阔的大陆。 由于我国属季风气候,在夏季,盛行温暖湿润的 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气团是从东或南 面向西或北推进;冬季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 而干燥,从西或北向东或南推进。因此,东面和 南面多属海洋性气候,从东南向西北,大陆性气 候逐步增强。
R+M+Le+B=0
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地面的风速、水分状况 和土壤性质来调节和控制地面热量平衡。
第一节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温度变化的规律
(一)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1、纬度 纬度是决定一地区太阳入射高度角的大小
及昼夜长短,也就是决定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
大,昼夜长短的差异较小,太阳辐射量的季节 分配要比高纬度均匀。随着纬度北移,太阳辐 射量减少,温度逐步降低。纬度每增加一度, 温度大约下降0.5°C。因此,从赤道到北极可 以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第一节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林冠白天阻挡太阳辐射使林内增热慢,树冠夜晚 阻挡有效辐射使林内散热慢
二、温度变化的规律 (四)植物温度和群落温度 2、植物群落内的温度状况(植物群落对温度的调 节作用)
(3)植物吸热散热缓慢,植物枝叶相互遮盖, 阻滞林内空气流通,使群落内部热量不易消失。
由于上述的3个原因,植物群落内的温度变化比 空旷地要缓慢。
第一节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温度变化的规律 (四)植物温度和群落温度 1、植物体温度
植物属于变温类型,植物体温度通常接近 于气温并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当植物体温度低于气温时,它会吸收大气 中的热量或吸收太阳辐射能而使体温升高;当 植物体温高于气温时,由于植物体的蒸腾和对 光线的反射,使体温降低。
1、土壤中的温度变化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规律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差别很大。
(1)在中纬度地区,从春季开始,白昼愈来愈长,土 壤吸收太阳辐射逐日增多,由于地面辐射损失少,至7 月,地表温度出现最大值。夏至后,白昼慢慢变短,太 阳辐射减弱,当夜间由于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大于日 间所得到的热量,土温开始下降,至1月出现最低值。 (2)热带地区因为日辐射的年变化小,土壤温度的年 变化主要受雨量控制。 (3)在高纬度高海拔的严寒地区,土壤温度的年变化 主要受积雪的影响。
一、植物的感温性 2、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需要量 不同
有些植物在发育阶段也需要一定的低温刺激, 才能从生长转到发育阶段。这种需要低温刺激才 能开花的过程,称为春化过程。
如冬小春春播或北方某些作物引种到南方, 虽然也是秋播,但都不能在当年抽穗结实。
植物在某一发育阶段需要有低温刺激,经受 低温效应,但大多数时期需要有较高温度条件。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超越最低点范围后,随温 度的升高,植物生长、发育加速,发育周期缩短。
大气逆辐射(Ea):大气接受地面辐射增温 后,又向外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辐射。
第一节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一、热量平衡 地面有效辐射(r)=地面辐射(Ee)-大气逆辐射(Ea)
在晴朗的白天,地表的热量变化可用下式表 示:
R=(S+S')(1-α)-r 式中:R为地面辐射差额;S和S‘分别表示太阳的 直接辐射及散射; α即地面反射率; r为地面有 效辐射。 白天:R为正值,地面增温。 夜间:S和S‘都零,R=- r,地面散热,温度下降。 阴天:S为零,R=S'(1-α)-r。
一、植物的感温性 2、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需要量不同
植物产品质量对温度有很大的依赖性 果树在果实成熟期有足够的温度,果实含糖量 高,味甜,着色好;反之,温度不足则含糖量降低, 酸度增加,香味减少,品质下降。 如广东所产的柑桔含酸量都远比四川、湖南、 湖北等省的柑桔为低。又如葡萄,吐鲁番盆地葡萄 浆果的质量比其它地区生产的葡萄浆果要好。 如小麦在成熟前15—20天内蛋白质含量随温度 的升高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