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 企业是否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因素。 理论的简要内容: 钻石体系
(一)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一 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 它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生产 要素又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初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 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则是指社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发展 而创造的因素。一个国家若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 要。 2.需求因素 需求因素 国内需求条件是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波特认为,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的: 一是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海外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有 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是若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利。 因为老练、挑剔的消费者会对本国公司产生一种促进改进产品质量、性 能和服务等方面的压力。 三是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它服务的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 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
两种理论的差异和联系 : 范围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只考虑某些产品或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且主要是对其成本即 价格的竞争能力进行比较。竞争优势理论则是将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即生产力发 展水平与它国进行比较,而且,它除了考虑现实情况之外,还要考虑潜在的利益 对比。 性质不同:比较优势是相对性的概念,一国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 些方面必具有比较劣势。这种理论的逻辑结果是,任何国家都应安于现状、保持 现状。因为这样可以在付出最小代价的情况下使本国获利。竞争优势是绝对性的 概念,一个国家或者处于竞争优势,或者处于竞争劣势,界限相当清楚,没有半 点含糊。任何国家都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
基本要素: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 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臵、气候、非熟练或半熟练劳 动力等。 高级要素:经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如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或高新技术等。
举例——荷兰的花卉业
荷兰的花卉业饮誉全球,成为荷兰重要的收入来 源之一。每年鲜切花、花卉球茎、观赏树木和植 物出口总值达60亿美元,其中鲜切花为35亿美元。
意大利具有领导世界的金银首饰业,主要原因就 是因为意大利的机械业已经占领了全球珠宝生产 机械60%的市场,而且意大利回收有价金属的 机械也领先全球。
2009年9月21日至25日,16家意大利珠宝机械科技生产商 在香港珠宝首饰展上组成工具及设备馆,在亚洲国际博览馆 中展出最新的珠宝机器与科技,充分展示了意大利珠宝机械 在意大利工业及世界珠宝机械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内 涵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创新机制
微观竞争机制
强化管理 研究开发 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
中观竞争机制
相关企业的辅 助与支持 构建最优区域 组合
宏观竞争机制
四个基本因素 两个辅助因素
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及竞争 优势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 接的因素有四项:
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 业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除此之 外,机遇和政府两个重要变量也可能 对国家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 国家竞争优势模型
该模型又被称之为“波特机制”或 “钻石体系”、“钻石模型”。
二、宏观竞争机制的决定因素
(1)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 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 和基础设施。 基本要素与高级要素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战后的20年里,美国经济实力强盛,遥遥领先于世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引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指研究国家之间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理论。

这一理论源于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经典著作《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一部分:国家竞争优势的定义和重要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通过深入分析国家经济体系的各个要素,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取得成功,而其他国家则相对较弱。

这一理论对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和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国家竞争优势的要素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多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这些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结构。

在这些要素中,生产要素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需求条件则是国家市场规模和需求结构的体现,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则构成了国家产业体系的核心,而企业战略和结构则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部分: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竞争力的源头、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

竞争力的源头是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供给、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优势。

产业集聚是指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在某一地域内集中发展,形成竞争优势。

创新能力则是指国家在科技创新和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能力。

第四部分: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政策、人力资源、社会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政府政策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人力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社会文化则塑造了国家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

国际环境则是国家竞争优势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第五部分:国家竞争优势的实践案例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已经在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日本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创新能力,取得了全球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或领域中获得竞争优势,是由于其拥有某些独特的资源、技术、市场和制度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等,进而提高该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地位。

波特在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之前,曾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即企业如何在某个特定产业中获得竞争优势。

而通过对全球经济的深入观察,波特发现,这些竞争优势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存在于国家层面上。

因此,他将理论推广到了国家层面,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国际经济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的本质和来源。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制度环境,这些决定了其在某些领域或产业中可以获得的竞争优势,这些可以从一国的特定历史、文化、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其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可以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国家层面上,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创新,培育新兴产业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使本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地位。

第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全球化的本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国家参与到了国际经济竞争中来。

各个国家能否在这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取决于其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具备的竞争优势。

同时,全球化也意味着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会愈加剧烈,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国家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国际经济竞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以及企业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竞争的本质和规律,这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word版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word版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作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是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上少数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

他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热潮。

他还是世界各地很多企业领导和政府官员的顾问。

他先后获得过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三次获得麦肯锡奖,拥有很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到现在为止,波特已有十四本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品牌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1976)、《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力》(1990)等。

简介国家竞争优势,又称“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

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en::Michael E. Porter)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en::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提出,属于国际贸易理论之一。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既是基于国家的理论,也是基于公司的理论。

根据H—O理论,多数国家必定会有相对优势。

如果国家在某一产品上的相对优势不是可持续的,那么这一相对优势就不是这个国家的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

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country specific determinants)和两种外部力量。

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

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象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

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五、钻石模型
日本:
日本地狭人稠,日本家电都朝着小型可携带的方向 发展,正是日本国内市场拥有一群最挑剔的消费者, 因此日本拥有全球最精致、最高质量的家电产业。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Nhomakorabea五、钻石模型
韩国:

韩国国内消费者堪称全世界最为挑剔的消费者 爱国消费 外貌至上主义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五、钻石模型
3、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
花世 拍界 卖最 市大 场鲜
阿 尔 斯 梅 尔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五、钻石模型
2、需求状况
国内需求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迈克尔 · 波特认为,由于国内买方与公司在地理、 文化上最接近,因此来自国内的需求信息常常在公司 决策中占支配地位,产品的设计研发几乎总是最先反 映国内需求的。因此,买方市场的培育是获得国家竞 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国家竞争优势
国 家 竞 争 优 势 产 业 竞 争 优 势 企 业 竞 争 优 势
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国产业和企业持续地以 较低的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占有较 高市场份额并获取利润的能力。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四、竞争优势与创新机制
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 市场竞争中保持住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有生产力发展 水平上的优势,而要保持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该 国就要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 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


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
强调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日本的国家竞争优势
生 产 要 素
需 求 条 件
支相 撑关 产及 业
企企 业业 结战 构略
政 府 角 色
机 会
加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提高人力资本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范围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只考虑某些产品或产业的国际竞争能 力,而且主要是对其成本即价格的竞争能力进行比 较。竞争优势理论则是将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即生 产力发展水平与它国进行比较,而且,它除了考虑 现实情况之外,还要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
性质不同
比较优势是相对性的概念,一国在某些方面具有比 较优势,在另一些方面必具有比较劣势。这种理论 的逻辑结果是,任何国家都应安于现状、保持现状。 因为这样可以在付出最小代价的情况下使本国获利。 竞争优势是绝对性的概念,一个国家或者处于竞争 优势,或者处于竞争劣势,界限相当清楚,没有半 点含糊。任何国家都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使 自己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
政府的辅助作用也很明显,它主要是通过对四个基本因素施加影响而
发挥作用。政府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产业组织政策对消费者权益 的保护等影响供给和需求,帮助产业和企业提高竞争优势。.
简要评价:
1.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 比,不仅强调了动态分析,而且更加贴近国际贸易 现实,从多层面、多因素、多阶段分析了经济生活 的现象与本质。 波特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取得优势的关键是要确保 竞争机制发挥作用,而国家竞争优势获取的主要途 径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动态的。这其中,政府 的作用是为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的生存营造适宜的 国内环境。这些观点是有创意的。
(二)另外的两个辅助因素:
除了上述四个基本因素外,还有两个辅助因素也在影响着 国家的整体竞争优势,这就是机遇和政府。 机遇是指经济发展过程遇到的一些新机会和新情况,比如战争、大的
经济动荡、石油危机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和汇率变化等。这些偶然性因 素会影响到需求、供给、成本、价格等,从而会使各国的竞争优势发 生大的变化,有的国家会在机遇中快速上升,有的国家则因竞争优势 的失去而逐渐没落。(例如今天中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机遇,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机遇)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又称“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

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en::Michael E. Porter)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en::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提出,属于国际贸易理论之一。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既是基于国家的理论,也是基于公司的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简介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在继承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贸易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该理论着重讨论了特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一国产业结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可选择性,固有的比较优势不应成为谋求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障碍。

其核心理论介绍如下:编辑本段(一)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1.生产要素它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生产要素又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

初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

高级要素则是指社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因素。

一个国家若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要。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需求因素国内需求条件是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波特认为,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海外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是若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利。

因为老练、挑剔的消费者会对本国公司产生一种促进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的压力。

三是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它服务的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PPT课件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PPT课件
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
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 整合能力等。
2020年9月28日
14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关系 及其意义
区别:比较优势理论着眼静态分析,而竞争优势理论则强 调以竞争、创新为基础的动态分析。
联系: 在生产要素方面,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都强调生产要
3
二、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容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微观企业竞争优 势、中观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 势三个层面上讨论的。它既探讨了要素、 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又反 映了竞争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2020年9月28日
4
基本观点:
一个 国家在某个行业取得国际成功的可能 性程度是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 、关联和辅助性行业以及战略、结构和竞 争企业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汽车、钢铁等传统部门被日欧赶超 ,其他新兴行业也面临激烈竞争。
8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美国对 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有不断增大之势,波特的理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1991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 。
四个组成部分应当同时存在,方可有效地 影响 和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2020年9月28日
5
三、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要素状况
需求状况
相关及支撑产业
生产要素:指适于一国在某一产业竞争中获胜的 生产要素状况
需求状况: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 的需求情况。
相关产业和支柱性产业:指共用某些技术、共享 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 有互补性的产业。

资料-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资料-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资料-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el E·Porter )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提出,该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正好弥补了⽐较优势理论的不⾜,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产品⽣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波特试图赋予国家的作⽤以新的⽣命⼒,提出了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观点。

第⼆次世界⼤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产业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的现象,导致⼀些⼈认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已不具有国家的意义,跨国企业已成为超越国家的组织。

但波特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事实是:⼏⼗年来,在某些特定的产业或⾏业中,竞争优胜者⼀直集中在少数国家并保持⾄今。

不能离开国家谈论产业竞争⼒的原因在于:竞争优势通过⾼度的当地化过程是可以创造出来并保持下去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差别、价值观念、⽂化传统、制度安排、历史遗产等种种差别都对竞争⼒有深刻的影响。

竞争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产业母国的重要作⽤,国家仍然是⽀撑企业和产业进⾏国际竞争的基础。

80年代美国的⼀些传统⽀柱产业,如汽车制造业的竞争⼒被⽇本和西欧国家所超过,⼀些新兴产业也受到这些国家的强⼤竞争压⼒。

如何提⾼国际竞争⼒是当时美国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有关部门急需解决的⼀个问题。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国际竞争⽇趋激烈,获取企业、产业乃⾄国家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个现实的迫切需求。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内容⼗分丰富,既有国家获取整体竞争优势的因素分析,也有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阶段分析,以及企业具有的创新机制分析,波特的理论对于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下⾯就波特的主要理论进⾏说明。

⼀、“钻⽯”理论波特认为,财富是由⽣产率⽀配的,或者它取决于由每天的⼯作、每⼀美元的所投资本以及每⼀单位所投⼊的⼀国物质资源所创造的价值。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案例——以日本为例
• 其在高级要素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 需求状况 :对国内的产品的需求量很大 ; 日本消费者对产品要求很高 • 在关联的和支持性的产业方面 •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 机遇方面 • 政府方面
• 思考: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目前中 国的应用
战略性贸易理论
•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与基本 含义
• 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一年一个台阶。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使得中国渐渐进入贸易摩擦的多发期, 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中 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 多的国家。 • 根据以上资料,结合所学的新贸易保护政 策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我国如何应对及如 何进行贸易政策改革提供建议。
项目、年份 资源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资本、技术 密集型 1980 51.3 34.6 14.1
1985 1990 1995 1999 51.27 25.6 15.7 11.6 27.6 36.4 50.8 48.5 21.1 38 33.5 39.9
谢谢~o(∩_∩)o
何去捕捉稍纵即逝的机遇。在各国具有优势地位 的产业成功史中,机遇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B 政府角色干预与放任的平衡
但政府并不能控制国家竞争优势,它所能做的就是通过
虽然政府在创造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上扮演重要角色,
微妙的观念性的政策影响竞争优势。
国家发展阶段
生产要素导向factor driven 阶段、投资导向investment driven 阶段、创新导向innovation-driven 阶段、富裕导向 wealth-driven 阶段 。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对发展中国的 借鉴意义
• 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贸易和 制定贸易政策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经济 迅速发展并迅速走向国际竞争市场的中国 来说也不例外。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_张金昌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_张金昌

经济热点 2001年第9期中国工业经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张金昌波特(M ichael E.Po rter)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一套解释一个国家产业或企业竞争优势的全新理论。

这一理论尽管当初在政府界、理论界和企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并受到了著名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波特教授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认同。

本文就波特教授关于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的理论做一剖析。

一、波特关于贸易理论的批评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一国产业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在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率)方面的比较优势,新贸易理论认为一国产业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其在技术、规模等方面的优势。

而波特认为,这些理论现在的解释力均值得怀疑。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质疑。

他认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说好一点是不完全的,说坏一点是错误的。

从宏观层次来看生产率和竞争力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从价格决定因素来看生产率只是一个因素,生产率对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容易被汇率和工资的相反方向的变化所抵消,并且竞争力提高和生产率增长方向并非总是一致。

一些政策(例如严格的贸易管制政策)可能提高了当前的竞争力但却以将来的生产率的降低为代价。

他认为,资源禀赋对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发挥作用,但基于资源禀赋优势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常常是难以持久的。

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质疑。

他认为,工业化国家的自然发展趋势是退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进入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领域。

因为如果希望继续从事劳动密集产品,那么就必须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

由于工资水平因合同、最低工资法、失业增加等原因锁定,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持工作岗位从长期来看也是不成功的,将会给其他使用这些保护产业产品的产业增加额外的费用。

这一解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变化。

但这一解释不能揭示发达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变化。

发达国家之间常常是产业内贸易为主。

另外一些发达国家也没有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课件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课件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 共同富裕和社会稳定。
强化品牌建设与管理
品牌建设与管理是指通过品牌策划、设计、推广和维 护等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品牌价值
和竞争力。
强化品牌建设与管理需要加强品牌战略规划,提高品 牌形象和标识设计水平,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
强化品牌建设与管理有助于提升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和 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对企业发展的启示
01
02
03
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业应注重培育自身核心 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 的质量和附加值。
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 动技术和管理创新,以创 新驱动企业发展。
国际化战略
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 际竞争力。
对政府决策的启示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政府应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 活力。
交通设施
完善的交通设施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信息通讯设施
信息通讯设施的发展可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政府作用
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财政支持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公共服务
政府可以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保等,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02
CATALOGUE
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
资源要素
自然资源
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是一 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可以转 化为经济优势。
人力资源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竞争优 势的重要来源,可以通过教育和 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
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国家竞争优势 的关键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和产品质量。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6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生产要素
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包括土地、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等
需求要素
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
相关和支持 产业
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7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公司战略、 结构和竞争
9
谢谢
10
5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 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如何评价和提升产业乃至国 家竞争力的方法和工具便是“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四大要素包括: 生产要素, 需求 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钻石模型”辅助要素包括:机会,政府。
迈克尔·波特获得的崇高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和“三种 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迈克尔·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竞争战略》、 《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被称为竞争三部曲。
3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以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为背景的。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竞争进一步加剧,美国对外 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有不断增大之势。美国不断乞求 于贸易保护主义。
改善要素条件,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建立有效的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创造机制,促进竞争力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我国高科技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 际化进程,重视对国内需求的开发从而带动产业的革新升级,以提高 我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我国企业制度改革与创新;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发 展规模经济的要求,培育一批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提 高我国企业规模效益及国际竞争能力;提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通过 强化管理、研究开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政府应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 市场主体地位,规范政府经济职能,提供完备的经济信息和采取鼓励 性的产业政策,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建立健全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市场 体系。

对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析

对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析

对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析30?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3期T echnoeconom ics &M ana g em ent Research NO.32004 1990年,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在继承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着重讨论了特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为贸易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理论介绍111钻石理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介绍波特认为:国家是支撑每个企业和特定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

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即钻石模型中。

这些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以及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因素。

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以上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机遇和政府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

(1)生产要素它包括:①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熟练程度、人力成本;②自然资源。

土地的肥沃程度、数量、可耕地、气候、区位和地理规模大小;③知识资源。

科技的硬件和软件、政府和私人研究机构、图书馆、统计机构、各种科学协会;④资本资源。

资本供应量和成本、资本收益、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各国资本之间的流量;⑤基础设施。

邮电通讯系统、支付手段、健康保健、社会福利、文化机构。

生产因素又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

初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

高级要素则是指社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因素。

一个国家若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要。

(2)需求因素国内需求条件是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普通企业的生产、营销以及投资安排总是先从本国需求的角度来加以考虑的。

有利于国际竞争的国内需求特征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

企业必须面对本国市场最初的健康度和竞争力状况。

第三章 2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四因素模型

第三章 2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四因素模型
3.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引:关于竞争优势的几种传统解释 关于竞争优势的几种传统解释
比较贸易优势论 国家产业政策优势论 管理文化优势论 劳工组织优势论 帝王过度扩张论
竞争优势的“波特四因素” 竞争优势的“波特四因素”模 型
波特观点:国家经济实力不可笼统而论。 波特观点:国家经济实力不可笼统而论。 一个国家可以在某些行业遥遥领先, 一个国家可以在某些行业遥遥领先,但 同时在其他行业远远落后。 同时在其他行业远远落后。国际商务应 当回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经济、 当回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社 会、政法环境如何影响各个行业的竞争 力的问题。为此,波特提出了“ 力的问题。为此,波特提出了“国家竞 争优势四因素”的模型,如图所示。 争优势四因素”的模型,如图所示。
波特的钻石理论(Ⅰ)
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 结构和竞争 要素条件 相关产业和 辅助产业 需求条件
“四因素”模型的基本观点
企业所面临的国内经济环境制约影响企业开 发其竞争优势的能力。其中影响最大、最直 接的是四项,即生产要素、需求情况、相关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 需求情况、 产业以及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一个 产业以及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 国家的众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 取胜的是国内“四要素”环境特别有利的那 些行业。此外,政府的作用和纯粹偶然性的 政府的作用和纯粹偶然性的 因素也会起相当的作用。 因素
个别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必然导致 国家竞争优势。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获得 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的整 合作用。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 企业战略及组织,构成一个钻石结构。两 个辅助因素为机遇和政府的作用,由此构 成所谓的“波特菱形”或完整的“钻石” DIAMOND 系统。 如下图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本国市场上发展起 来的一套生产工艺、营销策略,对企业以 后开拓国际市场就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为 其占领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步 早的企业,可以利用经验曲线的效应,建 立起自己“一着先,步步先”的竞争优势。 如果本国需求落在国际市场后面,生产厂 商在国内市场积累起来的一套经验就成了 “明日黄花”,没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内容框架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 四、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解释
五、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简评
背景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国际贸易量、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 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欧共体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宗旨是消除成员国之间 贸易壁垒,推进经济一体化。如果欧共体贸易壁垒逐步取 消,那么依据标准的比较优势理论,人们有理由预期,汽 车,电冰箱,时装等不同行业产品,应在不同国家通过专 业化方式生产出来,不同成员国生产同类产品现象应不断 减少并趋于消失。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几十年后,欧盟主要国家仍在生产功能类似但品 牌不同的汽车;人们仍在伦敦,巴黎,波恩,罗 马超市中购买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不 同款式时装和生活用具;满载瑞典家具驶向伦敦 的轮船与满载英国家具运往斯德戈尔摩的轮船在 海上相遇。

2、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


水平一体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 : 在水平一体化模型中,跨国公司主要在经济 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相似的进出口贸易国家之间 从事类似的经营活动,因此倾向于在各个国家都 建立自己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在当地生产,满足 当地需求。 在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之间建立内部市 场,进行差别产品交易,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 征,同时又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在需求的拉动下 ,产业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特征
(1)产业内贸易是以异质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国家 之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内贸 易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2)产业内贸易的参加国都以世界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 市场,参加国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机会是相同的,因 而不可以简单地凭贸易前同种商品的价格差来事先预测某 一国家的商品贸易模式。
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 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
公司内贸易理论
跨国公司分为垂直一体化模型和水平一体化两种。 垂直一体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 当母国与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存在一定差距时 ,处于某一生产阶段的子公司会从其母公司或其他 子公司输入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加工后输往母公司 或其他子公司,由此产生 “垂直贸易”。 各国统计上常常将零部件、中间产品及加工 产品视为同组商品,因而被统计成为产业内贸易。

四大要素之外存在两大变数: 政府与机会 机遇:重要的新发明、新技术变化、突然 出现的需求等。(无法控制) 政府:有利的政策等。(重要)

国内需求
(1)老练、挑剔的买主有助于高质量 标准的建立。
(2)前瞻性的买方需求有助于国 内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3)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及买主 数量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相关产业、支撑产业
公司结构、战略和竞争
(1)国内公司间 产品、市场的细分 可以阻碍外国竞争 者的渗透。
(3)国内激烈 的竞争迫使企 业尽早 应促进产业创 新速度,促进 产业升级。





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有几种: 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 传统技术出现断层; 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 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 市场需求的剧增; 政府的重大决策; 战争。
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
公司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说(Economies of Scale)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
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 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 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 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 下降。
从静态出发分析
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
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考虑需求情况
Grubel和Lloyd 模型
1975年,Grubel和Lloyd在他们的著 作《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国际贸易理 论与测量》中建立了著名的G-L指数,开 始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

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公式(rubel-Lloyd Index)

经济学家发现有必要把国际贸易分为两 种类型: 一是不同行业商品和服务发生的国 际交换即“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例如,澳大利亚向日本出口小麦, 日本向澳大利亚出口汽车,但是澳大利 亚不向日本出口汽车,日本也不向澳大 利亚出口小麦。 二是同一行业内部不同商品和服务 的国际交换即“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美国向芬兰出口移动电话的同时又 从芬兰进口无线电话,日本向欧盟出口 汽车同时又从欧盟进口汽车,瑞典向英 国出口家具同时又从英国进口家具。 行业内贸易也是过去几十年来全球 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垂直差异产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 因主要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需求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差异,收入 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产品,而收入低的消 费者只能偏好中低档产品。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就可能出现高 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和低收入国家进 口高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从水平差异分析,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是消费者偏好,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 的。当不同的国家消费者对彼此的同类产 品的不同品种产生相互需求时,就可能出 现产业内贸易。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 ) 和 产 业 内 贸 易 ( 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产业内贸易的产 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技术差异是指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 也是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 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 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 先进工业国技术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 ,而后进国家则主要生产标准化的技术含 量不高的产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 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 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 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 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8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美国对 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有不断增大之势,波特的理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 波特(Michael Porter) 1991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 。 1983年,里根成立了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波特是 其中一员,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告。 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 创新机制和充分的竞争能力。波特的国家竞争优 势是指一国产业和企业持续地以较低价格向国际 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并获取 利润的能力。
Xi-Mi IITi = 1 - Xi + Mi
Xi——同一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值;Mi——同一行业或同类产 品的进口值;i ——个别产业
通常情况下:0<IIT<1
IIT值越接近0,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 IIT值越接近1,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
四、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解释
规模经济说(Economies of Scale)
二、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容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微观企业竞争优 势、中观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 势三个层面上讨论的。它既探讨了要素、 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又反 映了竞争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
基本观点: 一个 国家在某个行业取得国际成功的可能 性程度是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 、关联和辅助性行业以及战略、结构和竞 争企业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个组成部分应当同时存在,方可有效地 影响 和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 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中,将产品分 为类、章、组、分组和 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 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 表示。我们研究中所涉 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 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 码相同的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第三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一、竞争优势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是以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为背景 的。 在二战后的20年里,美国经济实力强盛,遥遥领先于世 界各地。但此后,由于其他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美 国各项经济指标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20世纪70年代,美国汽车、钢铁等传统部门被日欧赶超 ,其他新兴行业也面临激烈竞争。

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 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 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 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 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

假设:各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该理论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了同行业内贸易, 一个国家到底可能生产哪些产品.

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某一产业部门内,为取得规模经 济的比较优势,各国只得专注于某些产业的某些差 别化产品的生产。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各国就要开展产业内 贸易。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越有可能生产 更多同类型的产品,产业内贸易量将会增长。 规模经济可以影响各国生产成本和比较优势,影响 国际贸易格局和利益。 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 收益递增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