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工程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研组
2006年9月
案例(一)大炮与黄油
1.案例名称:大炮与黄油
2.案例适用: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性
3.运用到的知识点:稀缺性问题、选择问题、机会成本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4.案例内容:
经济学家们常常爱议论“大炮与黄油”问题。大炮代表军用品,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国防所必不可少的。黄油代表民用品,是提高一国国民生活水平所必须的。“大炮与黄油”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这就是欲望的无限性。但任何一个社会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决定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作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为多生产一单位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大炮与黄油”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
各个社会都要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叫嚣“要大炮不要黄油”,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为了和美国争夺霸权,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大炮-----军事装备与火箭的生产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长期缺乏黄油-----匈牙利经济学家称之为“短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民主的兵工厂”(美国总统罗斯福名言),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也把相当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大炮增加,黄油减少,因此,美国战时对许多物品实行管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生产更多的大炮,都要求经济的集中决策——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或美国的战时经济管制。这些体制都可以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地达到某种目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的霸权,以及美国的反法西斯。但代价是黄油的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在正常的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整个经济学都是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5.案例讨论:
(1)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2)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问题
案例(二)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1.案例名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2.案例适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运用的知识点: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
4.案例内容: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一是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二是如何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生产过程?三是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
对于这三个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各生产多少。在美国这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里,生产什么和
产量多少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价格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是关键。而在前苏联、中国和东欧计划经济国家中,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是由政府计划确定的,企业只能执行国家的计划,消费者也只能作为价格与产量的接受者,没有发言权。
关于第二个问题,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按排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美国,这主要是由厂商来决定,当然也需要政府的参与,不过政府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厂商的组织形式、厂商与雇员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等,但是在前苏联,既然政府是生产计划的制定者,掌握着所有企业的生产资源,他们也就可以安排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第三个问题,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在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主要由其收入水平决定,而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要素市场上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的。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来干预收入分配。但是在前苏联,由于政府直接决定各个职位的薪金水平,实际上国民的消费水平是由国家决定的。名义上,消费者可以在国营商店里按照国家公布的价格购买各种物品,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很多商品在国营商店里消费者根本买不到,普通公民不得不受消费短缺之苦,另外,国家直接控制者住房、汽车之类的大多数消费品,有权决定哪些人可以享用。
5.案例讨论: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各有什么优缺点?
( 2)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有效率的经济?
案例(三)打开罐头的“假设”
1.案例名称:打开罐头的“假设”
2.案例适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运用的知识点:假设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4.案例内容: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推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一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故事近乎可笑,但包含着重要的哲理.它说明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假设如何如何"开始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1.适当地运用假设,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
等.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假设则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假设非常重要.当然,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并不现实,但如果没有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假设条件下得出理论,就像自然科学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分析自然现象一样.
比如,你去问一个物理学家,一块大理石从10层楼的顶端掉下来话要多长时间,他会通过假设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