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课内课外相结合,素质教育促成长
设的整合 、 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 与学生学习的整合 、 与 教 师 队伍 建设 的整 合 , 明确 了工 作 新 格局 , 出 了工 提
作 目标 和 工作 重 点 。 据 各 年 度 的 分 目标 . 效 实 施 依 有 措施 , 层落 实素 质 教育 内容 。在此 基 础上 , 制订 了 分 又 个人 四年 自我 发展 规 划 , 极 寻找 “ 学 、 研 、 研 ” 积 教 教 科 的最佳结合点, 进一步明确团队愿景, 提升教师的生长点。
一
组 、 育 组 、 技 组 充 分 利 用 学 科 自身 的 特 点 , 紧 体 科 紧
围绕着 “ 、 、 、 这 四个字 , 教 学 研 做” 在高级教师 、 青年
教 师 教 学 评 比 中牢 牢 把 握焕 发 生命 的课 堂 ,扬 起 活 力 创 新 的 教学 激 情 , 示 活泼 扎 实 的 教学 风格 。 校 展 学 还 积 极 承 办 市 区 级教 学 展 示 研 讨 活 动 ,为 教 师 成 长
塾壁攫霉 丽 一 .i 礤
课 内课 外碉 纯合 , 东旋教 育促 成 长
上 海 市 松 江 区 中 山小 学 彭 晓 江
百 年 中 山时 刻 牢 记 “ 孩 子 一 生 幸 福 奠 基 ” 为 的 宗 旨 , 紧 围 绕 “ 做 幸 福 的师 生 , 造 学 习 型 团 队 , 紧 学 打 提 高 素质 教 育 质 量 . 建 现 代 化小 学 ” 办 学 目标 , 创 的 以上 海 市 艺 术 特色 学 校 、 海 市 科 技 特 色 学 校 、 海 上 上 市 体 育 先进 单 位 为 起 点 , 持 立 足课 堂 主 阵地 , 建 坚 搭 主 题 活 动舞 台 , 内课 外 和 谐 发 展 , 面 推进 素质 教 课 全 育, 积极 创 新 艺 术 、 技 、 育教 育 的模 式 , 索 素 质 科 体 探 教育 的载体 . 打造 特 色 品牌 项 目 , 养 学生 兴 趣 , 培 陶冶 学生情操 , 发展学生个性 , 锻炼 学生 能力 , 提高学生素质 。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一)挖掘阅读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和发现是小学生的童真天性,通过兴趣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自觉自发地进行阅读。
通过教材内容的挖掘,可以让学生寻找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而产生,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去发现,更好地跟随教师进行语文学习,在丰富视野的同时,能够夯实基础,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
比如,笔者在进行《蜗牛》教学的时候,了解到学生们对于小动物都有着自己的喜好,很多同学家中还养着小狗、小猫等小动物。
很多时候同学们与小动物都已经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是,对于蜗牛这样一个“慢吞吞”的动物研究则较少。
于是,我便让同学们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温暾可爱的蜗牛,并让同学们自行阅读关于蜗牛的文章,一方面与小蜗牛建立很好的朋友关系,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可以通过小动物的兴趣做引导,对于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
正是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们不仅阅读了关于蜗牛的文章,还阅读了很多关于其他小动物的文章,其阅读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二)实现课内外阅读方式的衔接制定读书计划和师生共读可以促进课内外阅读方式的衔接和加深二者的融合程度。
由于小学生的特殊年龄结构,不同的年龄段知识系统的培育目标是不一样的,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老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去合理安排读书计划。
比如,笔者在进行《曹冲称象》教学的时候,并没有立即让学生进入到课文之中进行阅读,而是在之前做了很多铺垫,逐步让学生过渡到文章的阅读之中。
笔者首先让学生在文章学习之前阅读一些关于“曹冲”的小故事,了解“曹冲”的生活年代,了解其生活背景。
之后再让学生进入到文章阅读之中。
学习完文章之后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结合所学习的文章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让学生能够对相关的“智慧故事”予以深化。
注重课内与课外实践的例子
注重课内与课外实践的例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更需要注重课内
和课外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和社会联手开展的,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
现实情况,了解社会运作的规律和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
例如,学生可以去社区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帮助社区老人、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人群,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学生参加校内科研项目
校内科研项目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外
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实验室中进行化学、物理等科研项目,或者
参与机器人、电子等科技竞赛,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学生参加校外文艺活动
校外文艺活动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唱歌、跳舞、演讲等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也能够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质。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或者参加社
区的文艺比赛、音乐节等活动,发挥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四、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活动
实习实训活动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例如,学生可以在企业进行暑期实习,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方式,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总之,注重课内和课外实践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学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原则
感恩父母
环保调查活动
BACK
2.贯彻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原则,可以 2.贯彻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原则,可以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课外接触: *社会 *人群 *大自然 获得能力 *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团队活动:解连环
将班里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偶 数人,每人的右手牵着正对面自 己的同学的右手,每人的左手牵 着既不左紧邻也不右紧邻自己的 同学的左手,全部牵完之后,通 过绕,钻等方式解开连环。
二、意义
实践性
意义
提高能力 有利于
1.贯彻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是由 1.贯彻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是由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决定的 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传授马克思主 义理 对于学生来说,社会实践较少, 接受的都是间接经验和知识,有 些理论知识只凭老师讲授是很难 接受的。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
六、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
一、含义
主
课堂教学
辅
课外教学
WHY??? WHY???
1.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系统 1.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系统 的德育理论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 指导作用。但只是灌输理论。 2.德育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应用性和 2.德育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应用性和 操作性。它只能起指导作用,不能代 替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人群。 3.德育教育理论应用要比其他学科难 3.德育教育理论应用要比其他学科难 的多。
BACK
BACK
花季· 花季·我们
BACK
3.贯彻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原则,有利 3.贯彻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原则,有利 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激发热爱祖国、热爱 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激发热爱祖国、热爱 社会主义事业的感情 访问先进模范:从先进人物身上学到好的思 访问先进模范:从先进人物身上学到好的思 想和品德 集体活动: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友爱的 集体活动: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友爱的 精神和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
如何平衡课内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平衡课内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课外活动的发展经常会形成对立。
家长及学校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业和课外活动上都能够有所成就,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却很难取得平衡,将两者发展得到最优状态。
那么,如何平衡课内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呢?1.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不相同,所以学校和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项目。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文艺、体育、社交等方面的活动,而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和课外教育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
2.合理规划时间学习和课外活动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做好时间规划非常重要。
家长和学校都可以引导学生分配好时间,避免因为做题过多而无暇顾及兴趣爱好,或是为了追求兴趣爱好而忽略了学业。
课余时间的规划应该尽量避免过度的挤压,给孩子留出一些自由时间进行放松、休息和收拾心情。
3.强化目标意识无论是学习还是课外活动,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意识。
学习目标应该明确,课外活动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家长和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制定目标,帮助他们制定计划,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4.让学习和活动相互促进学习和课外活动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领域,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家长和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将学习和活动相互结合起来,例如,在英语课上以课外阅读为例子,或在文艺活动中加入英语学习元素等,以此达到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这种结合方式,既丰富了学习和活动的内容,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重视自我管理学生应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和活动上达到一个平衡。
家长和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方面进行培养,并在遇到困难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后援和指导。
总的来说,平衡课内和课外活动,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
浅谈语文学习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浅谈语文学习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学好语文,仅仅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是不够的。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和时文精品,并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沉浸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去阅读、理解、思考、感悟!而事实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大多数学生无暇阅读或不屑阅读,以至于知识面狭窄,积淀浅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日渐弱化。
一、正确认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联系新课标对“语文实践活动”有着明确的界定,为中学语文的学习拓宽了内容、形式、渠道。
语文实践活动分为课内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如何正确认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关系:1.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课内学习促进课外阅读,课外知识促进课堂学习。
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由于学生对已故周恩来总理比较了解,就源于学生之前通过课外读物、故事、电影、电视等传媒已经获得了大量关于周总理的信息,因此,对于周总理的思想理解易于把握,分析课文也有条有理。
通过课内讨论交流,学生对周总理的认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更深。
2.相互服务,互为补充教学《赵普》一文时,课前我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北宋历史,了解赵普及其所处的时代。
课堂上,同学们被赵普执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在本文学习中,由于学生运用课内学习中获得的学习方法,去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又将课外获取的知识信息,及时恰当地引入课内学习,两者密切联系,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扩大了认知领域。
3.相互统一,有机联系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升华素养。
我们在单元教学中,都是紧紧围绕单元重点,安排阅读、练习、作文等各类教学活动,都是为提高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设计的,课内与课外是相互统一,有机联系的。
二、充分理解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辩证统一1.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与时俱进要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四法
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有助于拓宽知识面,深化学习体验,提高综合素质。
以下是四条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法则:
1. 知识互补法: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可以结合当前的学习内容,选择相关领域的书籍、文章等进行阅读,这样能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促进知识的深入掌握。
2. 提前预习法:在开始新的学习内容前,可以先进行相关课外阅读,这样可以提前了解学习的内容和主题,有助于加深对知识主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3. 个性选择法: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可以结合个人兴趣、爱好或职业规划的方向等因素,选择符合个人口味和适合自己的书籍或文章,这样可以提高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4. 反思归纳法:在阅读课外材料之后,可以进行反思归纳,将所学内容融合到课内学习中,分析和比较不同来源的知识,深化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将所学内容分享给其他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之,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需要注意平衡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并注重学习体验和学习目标的结合,既要深化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又要提高个人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求得到学习效果和个人成长的双重收益。
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摘要: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要注重改革语文教学方法,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时间上,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在学习空间上扩大到学校、家庭、社会,要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给学生学习创造更加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阅读;提高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书本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语文实践活动,上课前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先了解一下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及实践活动,作为教学铺垫,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去从事一些实践活动。
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后,我设计了一道能力题:仿句(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让学生用带点的字写一句话,也可使用其他动词,注意准确使用动词。
仿句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关注学生的智力背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语文学习不应成为一种孤立的学习活动,而应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把课堂上要教的教材跟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高效课堂要让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
高效课堂要让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作者:李雪兰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3年第04期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高效的语文课堂也应该遵循此原则。
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积极作用,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从而打造更高效的课堂呢?一、课堂教学是打造效课堂的中心环节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环节,对高效课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教师,不应该把预习仅仅当成是学生的行为,要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提示尽可能多读几遍课文,并记下每次阅读的时候心中的疑问。
对于重要的课文,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预习题带着学生阅读,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指示学习方法,同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高效课程形成的关键,对高效课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做到这些,必须充分应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同时在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参与、探究、探索的过程。
第一,趣味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教师恰当的趣味导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描摹实境,调动激情。
比如,《狼》这一课的导入,可以给学生描述一种独自夜归,走在荒野遇到危险动物的情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当学生进入状态的时候,顺势引入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会如何应对呢?”用此法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恰当引用,激发联想。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先让学生听歌曲《父亲》,用歌声引发学生对生活情节的回顾,感人的歌词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波澜。
这时顺势引入课文,就显得顺理成章。
此外还可以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联想,丰富知识。
浅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浅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童年的阅读经验又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
要使生命底色变得丰厚润美、光彩照人,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
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并丰富课内阅读之不盈,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断探索的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积极拓展课外阅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方面: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太明确;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常常停留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书目的层面上;没能恰当地找准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切入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找到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把课内阅读获得的方法及时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探索出些许行之有效的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互相促进的方法和策略,并不断完善它,以帮助学生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为其高年段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一、培养兴趣,立足课堂,拓展课外,构建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之整体。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
首先我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做了细致分析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课外阅读时间、书目、兴趣、习惯、目的、喜欢或不喜欢阅读的原因等几个方面。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但所读书目比较杂乱,多数学生在读流行小说、漫画、卡通等快餐文学;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以消遣为目的的占多数,真正意义上读一本文学名著或优秀儿童读物的学生不多。
根据上述调查情况,我们确定了研究策略: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以阅读内容为抓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使课内外阅读成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有效融合的整体。
1、以“趣”诱读,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设法运用多种手段燃起学生阅读欲望,激发阅读热情,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上好每堂阅读课,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充分享受阅读的空间及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
课内课外相结合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
课内课外相结合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成为体育课程的平等要素。
体育教学要切实为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运动习惯为目标,将现在的教学与学生的强身健体与终身运动联系起来,切实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内外相结合主体地位体育资源动态组合机制《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这表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过去注重传授体育知识、强调体育技巧的倾向,而是注重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更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的培养,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特长,养成坚持运动的生活习惯,突出了体育为健康服务的教学宗旨。
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体会其精神主旨,为新课改下的体育课教学重新定位,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安排课内外体育活动,既保证学生的运动量适当,又有利于促使学生运动爱好、运动习惯的养成,使得体育教学也能够长期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为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强健的体魄、培养健康的优秀公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教师耀荣哪些方面入手来实施自己的教学目标呢?1 课内学习要成为课外运动的有力支撑目前使用的教材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运动项目,比如:铅球、铁饼、标枪等投掷类运动,单双杠、鞍马等训练臂力和弹跳力的运动等。
这些运动类型规则要求相对科学严谨,学习起来枯燥乏味,且容易造成学生的身体伤害,除了那些以这些专业为升学项目的学生很少有人对其产生兴趣。
而且这些项目的训练需要专门的场地,体育器械也不易携带,难以成为伴随人们终身的强身健体的运动类型。
浅谈课内与课外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
浅谈课内与课外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作者:刘锐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7期摘要:课内学习是课外学习的一个基础,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拓展与延伸。
课外与课内语文是相互促进的、相互服务的,语文也是相互统一的,我们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正确认识课外与课内二者之间的关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
关键词:语文课内学习课外学习相互关系一、正确理解语文教学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
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
在全国部编版语文课程改革中,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
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
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
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
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
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课外与课内的关系呢?我认为,语文教学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主要有三重关系:1、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学习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课内的学习促进课外的拓展,课外知识的积累促进思想理解。
课内课外相结合,让课堂丰盈起来
课内课外相结合,让课堂丰盈起来有人说《品德与社会》是新课程中的“新课程”。
如果只凭课本中几幅图,几段文字,要发挥其特有的教学功效,发掘其重要的育人功能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教师围绕主题,整合资源,巧用先进教学手段,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这样,思品课才能成为一池活水。
现以《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台湾》这一主题教学为例,谈一谈对此的思考与实践。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台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它主要介绍了香港、澳门以及台湾这三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离我们距离较远。
对于我们衢州的农村孩子而言,熟识或去过的人屈指可数,仅靠书中几张图片想要走进它们,实属困难之举,更何况思品课的主旨不只限于了解,情感的激发又谈何容易!若巧妙运用各方资料,整合优化,那必然使教学如虎添翼,课堂也会丰满生动起来。
一、先声夺人——未成曲调先有情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品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学生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
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前提。
课堂教学开始,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的某一情境上,为使学生对新课程、新内容发生兴趣,教师可先从“无意注意”人手,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幅投影、一段录像、一幅画面,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我选择了契合主题的音乐,从听觉上让孩子进入情景。
耳熟能详的歌曲带给学生的不只是旋律的共鸣,更有情绪调动与情感激起多重功效。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王力宏演唱的《龙的传人》。
激昂的旋律、通俗的歌词,使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打起拍子来。
“老师今天为什么这么好兴致给我们听歌曲啊?”看来歌曲里有玄机哦!孩子们的兴致立刻被提了起来。
我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龙的传人》。
”“不错,那你们知道歌曲中说的龙的传人是指谁吗?”“自己。
课堂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修养,普遍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小学科学课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科学精神与人的精神相结合,让科技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相结合。
二是小学科学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主要是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玩,做,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为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科学素养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把课内课外结合作为全面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突破口,不仅将实践活动深入到学生的科学课堂中,而且将科学活动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谐调发展。
课内外结合引领学生学会阅读
课内外结合引领学生学会阅读作者:刘月华来源:《黑河教育》2013年第06期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这个目标,仅仅依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是无法实现的。
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需要千锤百炼,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也都需要日积月累,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尤其如此。
课内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要保障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教师还必须开发利用课外资源,做到课内外结合,引领学生学会阅读。
近年来,我在培养学生阅读方面做了如下尝试:一、低段教学注重课内指导,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实现学生学会阅读的关键。
一年级学生刚学完拼音,借助拼音读文的能力较弱,本身就有畏惧心理,不爱阅读。
如果此时教师不掌握其心理,不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是生硬地命令学生去读,最终学生就会厌倦读书,从而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利用教材优势,创设悬念,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读物是生动有趣的童话、短小的诗歌和幽默的故事等。
而低年级的课本和辅助读物中,这样内容的文章居多。
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这一特点,创设悬念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在读文前,我先引导学生看图,然后问“图中画的什么?讲了什么事?老师不知道,想让同学们给老师讲一讲,你们谁能做到啊?”一时间,小学生阅读的欲望被调动起来,纷纷借助拼音进入阅读状态。
(二)奖励评价,激发读书兴趣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极强,愿意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认可。
我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班级墙报上设立了“读书星”园地。
每次布置阅读时,对一些知识性的文章,我总要出一些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解决。
如读《地球和月亮》一文时,我问“地球和月亮是什么关系?月食是怎么形成的?”第二天许多学生告诉我答案,我让他们在书中指给我看,他们画出来了,于是我奖给他们小红星。
得到小红星的同学兴奋得又蹦又跳,有了这次阅读的收获作动力,他们下次阅读会更认真。
没得到小红星的同学,也会在看到别人收获时产生羡慕的心理,认真完成下次阅读任务,由此调动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课外学习怎样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课外学习怎样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课外研究是指在课程之外,以自主、自发的方式进行的研究活动。
与课内研究相比,课外研究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研究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与课内研究相结合,以下是一些建议和策略:1. 让课外研究与课内研究互为补充:课外研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例如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研究班或培训、参观实地考察等。
确保课外研究内容与课程内容相互关联和补充,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2. 制定研究计划:制定明确的研究计划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外研究时间,并确保与课内研究的时间分配合理。
根据个人情况,可以制定每周的研究目标和计划,将课外研究纳入到整体研究进程中。
3. 培养自主研究能力:课外研究追求的是自主主动的研究方式。
通过课外研究,学生可以培养自主研究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效果。
可以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材料、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和反思等方式,培养自主研究的惯。
4. 寻找合适的研究资源:在进行课外研究时,可以利用各种研究资源,例如图书馆、网络、研究软件等。
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资源,可以提高研究效果,并与课内研究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提升。
5. 增加互动与合作:课外研究不仅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加强研究效果。
可以与同学、老师或社会上的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研究心得和体会,激发研究的兴趣和潜力。
总的来说,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和综合。
通过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寻找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增加互动与合作,可以实现课内外学习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