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评价

合集下载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林区环境
评价因子 林区环境 分类 距林区0-500米,或林区内 距林区500-1000米 距林区1000-5000米 分级 5 4 3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3、居住氛围评价
评价因子 居住氛围 分类 距镇建成区0-250米,或镇建成区范围内 分级 5
距镇建成区250-500米,或村庄范围内
距镇建成区500-1000米,或距村庄0-250米 距镇建成区1000-2000米,或距村庄250-500米 距镇建成区2000-5000米,或距村庄500-5000米
4
3 2 1
4、地形适宜性评价
1)地形高程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高程 分类 高程200-220米 高程220-240米 高程240-260米 高程260-300米 高程300米以上 分级 5 4 3 2 1
2)地形坡度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坡度 分类 坡度0-7度 坡度7-15度 分级 5 4
坡度15-30度
4
3 2 1
2、环境适宜性评价
1)滨水环境
评价因子 滨水环境 分类 距河流0-250米,或距溪流0-100米 距河流250-500米,或距溪流100-200米 距河流500-5000米,或距溪流200-5000米 分级 5 4 3
2)远离工业污染 评价因子 远离工业污 染 分类 距成片工业区1000-5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200-1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100-200米 距成片工业区0-100米,或工业区内部 分级 4 3 2 1
0.28
0.09 0.06 0.07 0.18 0.155
居住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55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1、交通便捷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评价和分类

城市用地的评价和分类

第五章城市用地的评价与分类一、城市用地及用地规模的概念一、城市用地规模(1)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既指以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2)城市用地规模: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

城市用地规模(A)=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P)×人均建设用地标准(a)与城市用地规模相近的两个名词:城市是人与各种活动的聚集地,各种活动大多有聚集的现象,占据城市中固定的空间位置,形成区位分布。

这些区位(活动场所)加上连接各类活动的交通路线和设施,便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用地布局。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二、自然条件的评价(即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 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A.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由于地质构造和土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相差悬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

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而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土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土受水膨胀、失水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水饱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教案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教案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教案教案标题: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学科:地理学年级:高中目标:1.了解城市用地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掌握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对特定城市用地进行合理的分类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通过图片或实地参观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的兴趣;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用地为什么需要分类和评价?分类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二、知识讲解(30分钟)1.城市用地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a.解释城市用地分类的意义:便于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b.介绍城市用地常见的分类方法,如按用途划分、按等级划分等。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a.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为城市土地配置提供科学依据;b.阐述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如综合评价法、权重法等;c.结合案例,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具体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35分钟)1.选取一个具体城市,以一些地区为例进行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的案例分析;2.指导学生收集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和评价;4.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分类和评价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1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3.提问鼓励学生思辨: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用地分类和评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五、拓展与实践(剩余时间)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自己关心的城市用地问题,并进行分类和适用性评价;2.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实践应用。

教学评估:1.教师分析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掌握程度;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他人的分类和评价结果,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3.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内容,评估学生对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应用能力。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综合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详细解析。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综合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因素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的划分通常包括优先适宜、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

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自然条件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理、土地利用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它们对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

水文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水源等,对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水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适宜性。

社会需求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社会需求包括人口密度、居民用地需求、公共设施需求等因素。

人口密度是衡量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密度高和人口增长趋势明显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除此之外,不同行业和社会群体对用地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在评价指标中。

例如,工业用地需要考虑交通便捷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商业用地需要考虑消费人群的规模和经营环境等。

经济发展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和城市旅游等方面。

工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交通用地等。

商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等。

城市旅游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文化旅游景区、酒店用地和休闲娱乐用地等。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环境保护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和大气环境的保护等。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经济性评价。

这三方面在许多方面也是相互穿插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必须以综合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一、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一类用地一类用地即适于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一般具有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等特点,是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要求的用地。

这类用地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就可以进行修建。

其具体要求是:(a)地形坡度在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b)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要求;(c)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d)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e)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到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排除地面积水的地段;(f)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

(二)二类用地二类用地即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由于受某种或某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其条件后,才适于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

其具体情况是:(a)土质较差,在修建建筑物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b)地下水位距地表面的深度较浅,修建建筑物里,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c)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米,需采取防洪措施;(d)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e)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f)有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而进行的一项工作。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

土地条件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质、地貌地貌等因素。

土地类型分为农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土质是土地微底质的构成,决定着土地的质量。

地貌则是地面的形态、起伏、坡度等因素,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可以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

自然环境评价主要包括水资源、气候、地质等因素。

水资源是城市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因此评价城市用地是否适宜考虑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

气候因素主要是考虑城市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居住。

地质也是评价的一个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社会经济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考虑城市用地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比如,商业用地是否能满足人们购物、娱乐等需求,工业用地是否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等。

生态环境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用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

比如,工业用地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居住用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评价的结果将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制定合理的城市用地政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第十一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 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 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 矿区。
2008年5月12日14:28
四川汶川大地震
震级8
地震,可以瞬 间将人们 的美好的生活破坏贻尽。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 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县(北纬33.2度,东经96.6 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 公里。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 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 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冲 沟
喀斯特现象
(4)地震
• 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见下一页)
• 震级:地震强度大小的等级
• 烈度: • 1)地震后受震地区地面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 • 2)地震烈度有基本烈度和设计烈度。基本烈度指以一百年内在 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它是设防的依据。设计 烈度是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内的地质构 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 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来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 准。
(二)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
• 其存在是自然的,具有不可移动性,既有明确的空间定向性,还有耐久 性,不可能生长或毁灭。每块土地各具有相对的地理优势或劣势,并且 各所具有的土壤和地貌特征。
2、社会属性
• 权利表征:土地属于一定拥有土地的社会权力。 • 经济表征:土地的经济价值已不是表现土壤的肥脊程度,而是更多的表 现在土地在城市的特定环境与地点所产生的地点价值,以及土地利用本 身经济潜力的差别。另外通过人为地对土地进行开发,可以提高土地的 可利用性,也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性。 • 法律表征:有一定法律约束及保障,经立法程序而得到法律的认可和支 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是一项资产,有一定法律约束及保障。

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2、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 (不可移动性、耐久性和不可再 生性等) (2)社会属性:(依附于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 (3)经济属性: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而体现出的经 济价值; (4)法律属性:土地权益及其转让等,通过法律 保障。
3
3、城市用地的价值
(1)使用价值:可用作城市活动场所,由于区 位、地质等差异影响使用价值; (2)交换价值: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具体表 现为地价、租金或费用等,2009年全国土地出 让价16000亿元,约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 土地的经济产出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3)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 的影响。
67
(4)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 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有利于 合理的地布局建筑、绿地等设施。
(5)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影响,如微 波通信、电视广播、雷达等对地形都有 一定的要求。
4、地形条件
城市各项工程建设总是要体现在 城市用地上,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规 划布局、道路走向、线型、各种工程 的建设以及建筑的组合布置、城市的 轮廓、形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地形分类
名称 极高山
绝对高度 (m)
>5000
相对高度 (m)
>1000
名称 高丘陵
绝对高度 (m)
200-500
相对高度 (m)
(1)城市用地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 有制”;“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2)城市用地的管理
“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 工作”,设置县级以上的土地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 在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方面,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 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土地管理相协 调的过程,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推进城市的建设和 发展。

如何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与监测

如何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与监测

如何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与监测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与监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监测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与监测。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从不同的方面综合考虑城市建设用地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可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选择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效率、生态保护状况、污染物排放等。

其次,可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指标包括用地的经济产出、就业创造能力等。

再次,可以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指标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对居民生活质量、社区服务设施等的影响。

最后,还可以考虑其他关联因素,如交通设施、用地的可持续利用等。

通过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状况。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需要基于科学的评价方法,以数据为基础进行量化分析。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

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地评估不同指标对城市建设用地开发的影响程度,并设置权重,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

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根据各指标的取值,使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城市建设用地开发进行评价。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以通过计算各指标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得出相对较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得到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手段的运用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监测是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经营活动进行实时、持续的监控和跟踪。

为了有效进行监测,可以运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等手段获取大范围的影像数据,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高精度监测。

GIS技术可以将各种数据信息进行融合、分析和展示,提供全面、直观的监测结果。

通过运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和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城市用地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

城市用地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

城市用地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引言城市用地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

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用地规划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资源的优势,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对城市用地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城市用地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和应用。

一、城市用地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1. 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城市用地规划方案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它通过对规划方案的投资成本和预期收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

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评价指标:包括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就业创造、环境改善等。

(2)收集数据:收集与规划方案相关的数据,包括投资成本、预期收益、市场需求等。

(3)计算效益: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值。

(4)综合评价:根据计算结果,综合评价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

2. 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样本数据的城市用地规划方案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它通过对规划方案的关键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评估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

灰色关联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评价指标:选择与规划方案相关的关键指标,如投资规模、产出效益等。

(2)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根据样本数据,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度。

(3)计算关联度:根据构建的模型,计算各个指标的关联度。

(4)综合评价:根据计算结果,综合评价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

二、城市用地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应用1. 城市用地开发项目城市用地开发项目是城市用地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决策者选择最具经济效益的方案。

例如,某城市计划开发一片工业用地,可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指标,选择最优方案。

2.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用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起着重要作用。

05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05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规划原理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v 一、城市用地的概念t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t 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经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v二、城市用地的属性和价值t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如位置的固定性,独特的地貌、土壤特征,耐久性、不可再生性。

•社会属性–权利表征:隶属性,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权利–经济表征: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而体现–法律表征:一项资产,国家、集体所有t城市用地的价值•使用价值:用作城市活动产生而具有使用价值。

区位、地质等差异影响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具体表现为地价、租金或费用等。

v三、城市用地的区划t行政区划t用途区划t房地产权属区划t地价区划v一、城市与自然环境v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t地理条件•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城市与周边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关系•地形地貌,影响布局、建设项目、工程设施与建筑物的布置密度、景观。

包括: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等。

•地形一般在200以下很低,平坦广阔平原一般在200米~500米较低,起伏不大,坡度缓和丘陵一般在500米以上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山地t地质条件•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分析•地质现象–黄土:湿陷大孔性土壤–滑坡与崩塌–喀斯特现象:石灰岩溶洞–冲沟–沼泽地、泥石流、砂丘等•地质构造:地震断裂带1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作为城市用地(1)重要工业不要放在软基地、古河道或易于滑塌地区(2)地下有断裂带的地面上,设置100m 宽的居住区卫生防护带,其实不宜布置要求较高的建筑及设施(3)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应留适当的防火间隔,水库不宜在强震区的上游(4)防灾指挥中心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2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地基承载力–指地基单位面积上容许承受的荷重,在此荷重下,地基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和破坏。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指对城市用地进行评估,确定最适合的利用方式和用途。

它可以提高城市用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方法和案例。

意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在于:1.优化城市规划。

通过评估城市用地的适用性,可以确定最合适的用地类型和规模,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同时,可以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评估城市用地适用性时需要考虑土地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等因素。

合理利用土地,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污染。

3.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通过数据分析、模型计算等方式,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评估和比较。

其主要步骤包括:1.收集相关数据。

包括地形、土壤、水资源、气候等数据。

2.制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该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市场需求、环境保护等各种因素。

3.评价标准。

制定不同用地类型的评价标准,包括评分标准、划分标准等。

4.建立模型。

建立适用性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指标和标准计算适用性得分。

5.评估结果分析。

根据得分,比较不同用地类型、场地的适用性,并确定最适用的用地类型。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不同用地类型适用性进行评价和比较。

定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1.收集相关信息。

包括市场需求、环境保护要求等详细信息。

2.专家咨询。

邀请专家对不同用地类型适用性进行评价和比较。

3.问卷调查。

可以结合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不同用地类型的看法和建议。

4.得分计算。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适用性评价得分计算。

5.分析和比较。

通过得分,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确定最适用的用地类型。

案例以下是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一个案例:当阳市规划局对当阳市某区域的城市用地进行了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及四区划定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及四区划定

Extended Learning
α-乳白蛋白 α-Lactalbumin β-乳球蛋白 β-Lactoglobulin 血清白蛋白 Serum albumin 溶菌酶 Lysozyme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s
饱和脂肪酸 Saturated fatty acids 棕榈酸(软脂酸、十六烷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十八烷酸)Stearic acid 单不饱和脂肪酸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棕榈油酸 Palmitoleic acid 油酸(十八稀酸)Oleic acid 顺式-9-二十碳稀酸 Gadoleic acid 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维生素B12 (氰钴胺) 烟酸(烟酰胺) 叶酸 泛酸 维生素C(抗坏血酸) 生物素
Vitamin B12(Cyanocobalamin) Niacin(Niacinamide) Folic Acid Pantothenic Acid Vitamin C(Ascorbic acid) Biotin
钠 钾 铜 镁 铁 锌 钙 磷 碘 氯 硒 胆碱 锰 肌醇 牛磺酸 左旋肉碱 核苷酸
左旋肉碱酒石酸盐 L-Carnitine Tartrate
α-乳糖,α-乳糖一水合物,β-乳糖
醋酸维生素A Vitamin A Acetate 类胡萝卜素 Carotenoids 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 Ergocalciferol dl-α-醋酸生育酚 dl-α-Tocopherol Acetate 盐酸硫胺素 Thiamine Hydrochloride 盐酸吡哆醇 Pyridoxine Hydrochloride 吡哆醛 Pyridoxal 吡哆胺 Pyridoxamine B12钴胺素 Cobalamin 维生素B3 Folate D-泛酸钙 Calcium D-Pantothenate L-抗坏血酸钠 Sodium L-Ascorbate D-Biotin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越来越受到关注。

土地是有限资源,如何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因素。

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需要首先确定指标体系。

常用的指标体系包括:人均用地、建筑面积占地比、容积率、绿地率等。

1. 人均用地人均用地是指城市用地面积与城市人口的比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人均用地越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越高。

国家对城市人均用地有明确的指导标准,但由于各个城市的人口总量、用地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导致人均用地标准存在差异。

2. 建筑面积占地比建筑面积占地比是指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该指标反映用地利用效率、城市密度和土地使用效益等因素。

3. 容积率容积率是指规定范围内的建筑体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在土地资源极度紧缺的现状下,容积率的调整和优化将对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4. 绿地率绿地率是指城市用地面积中的绿地面积比例。

绿地率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绿地率越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越优美。

二、影响因素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仅受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受到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1.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城市建设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土地利用效率,比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周边环境等。

卫生、道路、水利、绿化等建设设施的建设也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2. 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因素也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发达的城市往往具有更高的土地利用效率,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则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3. 政策引导政策引导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也很大。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选择方案比较
第57页/共66页
第二 节 城市用地分类及构成
一、城市用地分类
(一)1933年的“城市规划大纲”中,明确居住、 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用地
(二)我国1990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 划建设用地标准》划分为10大类、46中 类和73小类
(三)2007年根据《城乡规划法》,将城市建 设用地分为8大类、35中类和44小类
角砾(中密)
30-50
大孔土
15-25
粘土(固态)
25-50
沿海地区淤泥
4-10
粗砂、中砂(中密)
24-34
泥炭
1-5
细砂(稍湿)(中密)
16-2
江油
窦团山



四川盆地



绵阳市地质构造分析
地表断裂
隐伏断裂
返 回
第13页/共66页
某镇规划方案的修改示意
二、城市用地构成
(一)城市用地功能构成
1、按照行政隶属等次:市区、地区、郊区
2、按照功能用途组合: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 和开发区等
(二)城市用地的比例构成
还有市辖县、建制镇、一般镇,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等划分
第62页/共66页
城市用地的功能构成示意图
第63页/共66页
自学内容讨论(2)
通过风向频率图和风速图,分析盛行风向、最小风频风向和静风频率
第32页/共66页
3、气候条件
(2)盛行风向
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相对风向频率最小,工业区放在虽小风频上风向,居住区在下风方向
全年拥有两个盛行风时,避免工业区在上风向,一般将工业和居住区布置在盛行风两侧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前期重要工作,包括工程地质、经济以及生态环境。

本实验涉及一部分指标体系实验目的:如何利用GIS经行多因子的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实验原理:1.确定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的因子及其权重;2.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应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且转换成栅格数据;^3.对所有的单因素评价的栅格数据做叠加操作,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值;4.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评价值进行重新分类定级。

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研究区为某个山区的小城镇,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库(评价基础数据.mdb)以及地形栅格数据(高程、坡度)。

关于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很多,指标体系也不相同。

本实验主要采用钮心毅、宋小冬的研究,适宜性评价分为两大类: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工业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包括了各自的交通、市政、绿地等。

不同类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准则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城市中心区的可达性、环境适宜性等,但是工业区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关注交通快捷性、土地成本、环境影响等。

¥本实验主要是针对生活区用地适宜性的评价,因此选择了以下因素经行评价:#实验步骤层次分析法1.首先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2.~3.经行栅格数据的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4.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民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值。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交通便捷性评价#交通便捷性评价主要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评价标准如下:]1.添加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在对话框中点击“获取唯一值”,然后“类型=省道”或“类型=县道”。

2.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话框如下:分别建立省道和县道的多环缓冲区。

;3.^4.分析工具——叠加分析——联合,输入要素为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两个数据,联合完成命名为“交通便捷性评价”,在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

城市用地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

第六章临沭县用地适用性评价6.1 划分评价单元——生成评价地图6.1.1划分方法本次评价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法划分评价单元。

这是一种将两层地图要素叠加产生一个新的要素层的操作。

通过将评价单元叠加、重分类等操作,然后生成新的要素,综合了原来两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

空间叠加后,不仅产生新的空间特征,还将输入特征的属性联系起来,产生新的属性。

6.1.2软件选择GIS软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该软件不但能完成各种空间叠加分析,且具备完备的图形编辑功能,并能满足Buffer分析,属性分析与统计,数据查询等要求。

6.2 基于GIS的评价过程6.2.1GIS的主要操作GIS在本文中的主要操作有以下几个:空间数据的转换和处理,如投影转换,数据裁剪和拼接等;三维分析,如坡度的计算;矢量数据的空间操作,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如重分类、栅格计算等;6.2.2土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的处理过程1)数据采集与编辑主要用于获取数据,保证土地评价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数值逻辑一致性与正确性等。

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格式化、转换、概括。

数据的格式化是指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间变换;数据转换包括数据格式转化、数据比例尺的变化等。

数据比例尺的变换涉及到数据比例尺缩放、平移、旋转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投影变换;制图综合包括数据平滑、特征集结等。

3)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实现了评价单元属性的合并(Union)以及土壤评价单元属性在空间上的连接(Join)。

空间拓扑叠加本质是空间意义上的布尔运算。

6.3 选择评价因子6.3.1评价因子表根据指标选取原则,此次研究选取的因子分为3大类,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限制因素。

3大类下分6个项目评价层、13个评价因子。

每个因子按照评分等级进行等差赋值。

6.3.2评价因子选择分析6.3.2.1自然因素与临沭县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水域2个方面。

1)地形因子地形地貌是城市用地系统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基础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临沭县用地适用性评价6.1 划分评价单元——生成评价地图6.1.1划分方法本次评价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法划分评价单元。

这是一种将两层地图要素叠加产生一个新的要素层的操作。

通过将评价单元叠加、重分类等操作,然后生成新的要素,综合了原来两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

空间叠加后,不仅产生新的空间特征,还将输入特征的属性联系起来,产生新的属性。

6.1.2软件选择GIS软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该软件不但能完成各种空间叠加分析,且具备完备的图形编辑功能,并能满足Buffer分析,属性分析与统计,数据查询等要求。

6.2 基于GIS的评价过程6.2.1GIS的主要操作GIS在本文中的主要操作有以下几个:空间数据的转换和处理,如投影转换,数据裁剪和拼接等;三维分析,如坡度的计算;矢量数据的空间操作,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如重分类、栅格计算等;6.2.2土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的处理过程1)数据采集与编辑主要用于获取数据,保证土地评价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数值逻辑一致性与正确性等。

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格式化、转换、概括。

数据的格式化是指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间变换;数据转换包括数据格式转化、数据比例尺的变化等。

数据比例尺的变换涉及到数据比例尺缩放、平移、旋转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投影变换;制图综合包括数据平滑、特征集结等。

3)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实现了评价单元属性的合并(Union)以及土壤评价单元属性在空间上的连接(Join)。

空间拓扑叠加本质是空间意义上的布尔运算。

6.3 选择评价因子6.3.1评价因子表根据指标选取原则,此次研究选取的因子分为3大类,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限制因素。

3大类下分6个项目评价层、13个评价因子。

每个因子按照评分等级进行等差赋值。

6.3.2评价因子选择分析6.3.2.1自然因素与临沭县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水域2个方面。

1)地形因子地形地貌是城市用地系统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基础环境。

地形地貌条件对城市建设有着广泛的影响,如城市建设用地的地理位置、建设项目选址、道路走向、用地布局、工程设施、道路选线、建筑物和构筑物位置等诸多方面。

地貌形态不仅制约用地选择和布局,也影响建筑工程实施的难易程度。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局部较简单的地形地貌,往往会运用现代工程技术,人为地对其进行治理改造,尽管按照现代的技术与手段,几乎不存在完全不可建设用地,但是山地城市的建设难度和成本要远远大于平原。

如,地面坡度大小制约着建筑工程量和建筑费用。

通常情况下,地面坡度越大、地形过于破碎、切割密度越大,对土地进行平整改造所耗费的工程量、成本越大。

通过对地貌形态的分析,合理确定可适宜建设用地,既可以减少由于利用复杂地貌而增加的建设投资,也可以减少或避免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形有坡度、坡形、坡面、坡长、坡向等因素不同及其组合关系的不同,这些都会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土地的建设利用方式带来影响。

①高程因子高程不仅影响植被和生物的分布,同时对山地城市的布局和建设经济性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山地地区的城市往往不可能修建在同一海拔高程上,而是建立在不同的阶地上,形成高低错落的山城阶梯景观。

但是,用地高差过大会给基础设施建设如供水、道路等带来技术上的困难。

有的用地有可能由于基础设施修建的不经济性和技术上的不可行性而不能作为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利用。

临沭县地势呈北部至高,并由中心城区向四周逐减降低,规划范围大部分为平地,坡度较缓。

最低处海拔为113m,最高处海拔225米,。

北部因为国道、风景区以及地形限制,不适合城市发展。

在ArcGIS中将高程分为5级,即113-120米、120-150米、150-180米、180-210米、210米以上,分别赋值5、4、3、2、1。

②坡度因子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用地的布局、道路的选线和建筑的布置。

在进行山地城市用地分析时,会根据用地适应性要求对用地坡度的大小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可以将坡度分为6级,临沭县坡度分析依据适宜建设等级分级,即0-3度、3-9度、9-20度、20-30度、30度以上,分别赋值5、4、3、2、1。

附注:数据来源于黄光宁编著的《山地城市学原理》③坡向因子坡向是指坡地的朝向,一般可分为北、东、南、西四个坡向,或北、北东、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八个坡向。

在坡地开发中,为了争取好的朝向和节能的要求,我国多数地区对建筑的朝向要求都比较讲究。

考虑到临沭县作为山地城市,城市用地对坡向有着特殊的要求,在ArcGIS 中将坡向分级,即平地、正南、东南和西南、东和西、东北西北和北,分别赋值5、4、3、2、1。

2)水域因子水文条件是指区域内水域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包括河流、湖泊、沟渠和水库以及地下水。

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域是城市居民用水的来源地,还能够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但同时城市建设也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污染、破坏,对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干扰影响,或者是过量地取水、排水,改变水道和断面导致水文条件的变化。

某些水文条件本身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洪水侵患,水流对河岸的冲刷以及河床泥沙的淤积等等。

因此,城市用地评价应按照洪水淹没程度、河流水系的防护要求以及地下水位埋深划分不同等级的分区。

河流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的要素之一,需要有一定的防护距离,根据现状,以100m为一级,将缓冲区分为各等级,距河流越近,水资源越丰富,环境较好,适宜度越高,赋予分值越高。

6.3.2.2人为影响人类是城市土地利用的主体,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用地适宜性也必然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建成区内建设强度越高,可开发的难度和成本就越大,那些.开发强度较低或者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就能体现出其优越性。

此外,由于建设用地的相对不可逆性,一旦土地转变成建设用地就难以再恢复,因此,一般应优先开发工矿等已建设用地,以及旱地等不适于耕种的未利用地,尽量保护耕地、林地。

考虑到建成区对城市发展用地的吸引力,特将城区建成现状作为一个评价因子。

建成区现状对城市发展用地的吸引力通过在建成区外围建立缓冲带的办法来模拟,以建成现状为中心,100米为等距半径建立五个同心圆缓冲带,并从中心向外围对各缓冲带分别赋值5、4、3、2、1。

6.3.2.3社会经济环境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着对用地的建设利用能力,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高,就能进行一定难度的工程处理,评价的适宜范围就能适当扩大。

一块地能否进行开发建设,关键在于城市经济和技术的可承担能力。

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通是城市的主要物质要素,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它对城市规模影响很大,既是发展的促进因素也是制约因素。

此次研究中选取了6组交通条件因子:国道、省道、公路、城市主要道路、城市次要道路和客运站。

从临沭县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来看,道路两旁一定区域对城市建设活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随着离道路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因此,道路距离数据对城市扩展用地适宜性评价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交通评价中,对国道缓冲区,25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对省道缓冲区,20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对公路缓冲区,15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对城市主要道路缓冲区,10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对城市次要道路缓冲区,5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对客运站缓冲区,10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对火车站缓冲区,15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

6.3.2.4禁建因素城镇的拓展除了要考虑到以上的因素外,还有一些特别的限制因子。

在临沭县主要考虑有农田、铁轨。

6.4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示在评价过程中对土地生产力所起作用的大小划分主次位置,并给以不同的比例,以此突出主要的项目,压缩次要的项目,避免均衡评断产生的误差,使之更加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一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应的权重组成了权重体系。

评价系统影响因子综合评价表评价因子综合评价综合分析各评价因子对文本分类系统的综合权重,得到各因子的合成权重及其总排序,如上表所示。

利用层次分析法所得到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如下表:6.5 单因子评价6.5.1高程从三维图可以看出,临沭县及城区周边高程大部分在113-230m之间。

临沭县高程分析图临沭县高程分析图6.5.2坡度在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基础上,利用GIS的slope函数,提取了临沭县的坡度图。

可以看出,本次规划区范围内,坡度在l0%以下的地区所占比例很大。

6.5.3坡向城市建设虽然对坡向没有具体要求,但是在水平坡和向阳的破面进行建设应该是各种建设用地的首选,尤其是居住建筑应布置在向阳破面,以获得良好的同照。

因此,水平坡和南坡最好,能获得充足的同照:北坡最差,获得的日照最少,其他坡向依次类推。

临沭县坡向分析图临沭县河流分析图6.5.4河流地表水域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换境囚子。

土地的建设和开发时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又很大影响。

原则上,开发用地应尽可能远离水域,以免造成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体的污染。

6.5.5交通对于交通因子的分析是通过分析各图形要素与道路的距离来评价其交通便捷性,利用GIS“Multiple Ring Buffer”方法对各图形要素进行缓冲区分析。

临沭县河流分析图临沭县国道分析图临沭县省道分析图临沭县公路分析图临沭县主干道分析图临沭县次干道分析图临沭县客运站分析图6.5.6建成区再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建成区评价因子进行分析。

临沭县建成区分析图6.5.7禁建区本文禁建区包括:铁路线禁建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

铁路线禁建区表示铁路线50米内禁止进行建设活动;基本农田保护区表示风景保护区内禁止建设。

基本农田分析图临沭县铁路分析图6.6 多因子评价综合考虑临沭县上述各个因素,结合临沭县周边环境,在影响临沭县用地分析的13个评价因子上,进行叠加分析,通过融合临近多边形和破碎多边形,利用Arcgis中的“自然间断分类方法”给评价分值划分等级。

该方法通过在软件内部自动排序,然后标识数据值之间的间断点,来建立分别包含一系列值的类别。

经过计算机处理,对于分值划分四个区间,把每种土地利用方式和用途的适宜性等级分为四个等级: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一般不适宜。

列表如下:临沭县建设用地综合评价图6.7 评价结果分析由临沭县建设用地综合评价图可以看出,临沭县受到基本农田保护以及国道的影响,以后临沭县的主要在县城南部和西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