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清)【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清

一、填空题

1.在后世被常州派词人推为有词以来成就最高的词人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姜夔

【解析】常州词派兴起于清嘉庆初的词流派,以常州词人张惠言、周济为主要代表。张惠言、周济等常州词人推尊词体,倡意内言外之说,以比兴寄托充实词学理论,指导词的创作,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常州词派,其影响延续至清末。其词学理论初见于张惠言及其弟张琦合编的《词选》中。

2.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神韵说

【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3.《红楼梦》有________与程高本两个版本系统。(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脂评本(名词解释,复旦大学2010年研)

【答案】脂评本

【解析】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4.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袁枚

【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5.________,泪比长生殿上多。(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石壕村里夫妻别

【解析】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马嵬》。世人多以此来形容寻常百姓的感情,比帝王权贵们的更为真挚。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6.清代叶燮撰写了诗论著作《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原诗

【解析】《原诗》为清代诗论家叶燮所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

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

二、名词解释

1.性灵说(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性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诗歌创作与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为首。袁枚主张尊重人的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是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要求诗歌表现真性情,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在审美上主张风趣。他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革新也不多。

2.桐城派(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

答: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櫆续作开拓,姚鼐集其大成。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但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

3.常州词派(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由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乾嘉时期,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意旨较隐晦。对清末词坛影响甚大。

三、简答题

1.理事情。(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1)“理情事”的出处及含义

“理事情”出自叶燮的《原诗》:“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原诗》着重探讨了诗歌反映的对象与如何反映问题。它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世界的万物事理。至于“理、事、情”的具体含义,叶燮认为“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据此,“理、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其本身的发生及各种各样天然的姿貌状态。三者有机统一,随其自然而发展。而诗歌等文学作品则以“克肖其自然”、“为至文之立极”,即为创作的最高标准。

(2)“理情事”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

①“理情事”的内涵

叶燮认为理与事是指诗人对自然、人世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是常人所不能言不能述、唯诗人能言能述之事理。叶燮同时也否定了诗歌言理与事即意味不能与理、事“有毫发之或离”的误解,强调诗人通过描写独特的社会自然现象及迥异于凡众的个人感受,超越常貌以追求神意契合,赋予诗篇中的“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的特性,从而写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因此叶燮的“理事情”说,不仅论述了诗歌表现的对象,也包含了对诗歌的艺术要求。

②“理情事”的理论贡献

从叶燮的理、事、情的内涵来看,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所说的“神”、“形”、“势”。苏轼的“常形”、“常理”说,和王夫之的不仅要写出“物态”、还要写出“物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