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清)【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选讲

古代文论选讲

★ 人的服饰、语言、行为、动作
☆“服,心之文也。”(《国语· 鲁语》)
☆“言,身之文也。”(《国语· 晋语》)
☆“动作有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以“文德”为“文” ☆“昭文德”(《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修文德”(《论语· 季氏》) ☆刘勰《文心雕龙· 原道》:“日月叠璧”为 “天文”,“山川焕绮”为“地文”,“傍及 万品,动植皆文”。 与“美”的概念接近,是指事物的一种美的形 式。 ☆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分艺术之美为“形
狭隘之“文”:文化之“文”。 ☆《论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 ☆“天之将丧斯文也。” (孔子)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 ☆《论语》:“文学:子游、子夏。” ☆ 《左传》:“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战国中期以前----“学术”之文
战国中期以后----“文章”之文 ☆吕不韦主编撰《吕氏春秋》,曾“布咸阳市门, 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 者,予千金。”(《史记· 吕不韦传》)
中国古代文论选讲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5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李壮鹰、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5
☆《周礼· 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 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 备谓之绣。” ☆ 《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火、龙、黼、黻, 昭其文也。”
☆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 《国语· 郑语》:“物一无文。”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圣才出品】

第8章明8.1复习笔记一、《与李空同论诗书》[明]何景明1.明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论文的宗旨倡自李梦阳,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就复古这一总倾向来说,何、李是一致的;然二人在意见上存在分歧。

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所说,可知《与李宝同论诗书》是针锋相对的答辨。

2.李梦阳、何景明对学古认识的不同(1)李、何都是主张从学古入手的。

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学古的方法:何景明以为应该是“领会神情”、“不仿形迹”。

“以有求似”是说由表及里,因内符外,不仅得其形貌,同时要得其神情;而李梦阳则“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步趋于形迹法度之间。

(2)何景明并不废弃法度,但他说的“不可易之法”指“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的诗文体势,所以说“法同则语不必同”。

而李梦阳说的法古,主要是摹仿古人的语言。

3.何景明对学古与创新关系的论述(1)何景明以为学古由“领会神情”入手,则学古只是入门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的目的,从古人入,必须从古人出。

“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是说,无筏不能登岸,登岸就必须舍筏;舍筏才说明得登彼岸,否则还是飘浮在中流而无所归宿。

(2)学古的目的,为了“自创一堂室,一户牖,成一家之言”;倘若像李梦阳那样,终身停留在尺寸于古法之中,是不可能在艺术上发挥独创精神的。

(3)何景明说李梦阳的近作,“间入于来”,“来人似苍老而实疎卤”。

“苍老”指尽洗词华,以意格取胜的一种艺术境界,“疎卤”只是个空架子;“疎卤”而似“苍老”,亦即“古人影子”;“疎卤”和“苍老”,是真伪问题。

(4)何景明说自己的诗,“不免元习”,“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秀峻”和“浅俗”,是艺术水平之高下而已。

其所以然,由于一个模拟形迹,学古过于求似,因而终身不舍筏,亦即不能登岸。

浅俗虽然浅俗,但却是舍筏而登了岸的。

4.李梦阳、何景明诗论的不同作风(1)李、何的诗,同样是学盛唐的,但由于两人气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作风也就不一样。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既闲且驰。奔驰熟练快如飞。
矢诗不多,贤臣献诗真不少,
维以遂歌。为答周王唱歌会。
《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人民劳苦莫提起,
汔可小安。要求稍稍得安逸。
惠此中国,国家搞好京师富,
国无有残。社会安定好风气。
无纵诡随,别听狡诈欺骗话,
以谨缱绻。结党营私要警惕。
式遏寇虐,制止暴虐与劫掠,
无俾正反。莫将政权轻丧弃。
诗辨附录思考与练习第六章明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与李空同论诗书附录第三节市井艳词序第四节忠义水浒传序第五节第六节序山歌思考与练习第七章清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闲情偶寄第三节第四节论文偶记第五节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思考与练习第八章近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思考与练习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
2、“诗言志”这个论点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对诗的功能和价值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即诗是表达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
3、“诗言志”是先秦诸子普遍持有的论诗主张[见附录1],它出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初起阶段,表明中国文论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开端。因此,后来的学者对“诗言志”一说评价很高,朱自清就认为它是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见附录2]
本课程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等课程而言,理论性较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向学员提读通原文,是学习古代文论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希望大家对照课文注释,逐字逐句加以理解。要提醒学员的是,古代文论课的原文不太好读,不能希求只读一遍就能读懂。反复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掌握。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两 汉【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两  汉【圣才出品】

第2章两汉2.1复习笔记一、毛诗序1.《毛诗序》对诗歌特征和诗、乐、舞关系的阐述(1)“情志统一”说《毛诗序》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

《毛诗序》把志与情结合起来谈,更清楚地说明了诗歌的特征。

①“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②《毛诗序》承认诗歌的抒情言志,情与志的统一。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根据文中的论述,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③《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2)诗、乐、舞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紧密相联,《书·尧典》、《礼记·乐记》也有所阐明。

《毛诗序》对此作了更详细的叙述,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

2.《毛诗序》对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关系的论述《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

这指出了政治、道德、风俗与音乐诗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毛诗序》提出的诗“六义”说(1)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是根据《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此,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而来。

(2)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起的意思,“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第10章【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第10章【圣才出品】

第9章清9.1复习笔记一、《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吴承恩写成了一百回本的《西游记》。

它以丰富的想象、神奇的故事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是我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成就。

1.《西游记题词》对幻与真关系的阐述(1)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认为“文不幻不文”,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

并提出“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透露了《西游记》的幻想的情节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

(2)他指出《西游记》不是“雕空凿影,画脂镂冰”的向壁虚构,可与《水浒》并驰中原,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给予积极肯定,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都有积极意义。

2.袁于令对魔与佛关系的论述(1)《西游记》的作者使孙悟空由魔历经千辛万苦而成为“斗战胜佛”,取经师徒在西行路上与群魔抗争,也总是佛战胜魔。

这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中的宗教迷信色彩。

(2)袁于令却利用佛家的学说,强调“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甚至提倡“言佛不如言魔”。

它有助于使人认识《西游记》描写的内容别具人间的性质。

3.对袁于令《西游记题词》的评价(1)袁于令的《西游记题词》对阐述《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有一定的价值,但它的立论仍掩盖在宗教色彩之下。

(2)“三教已括于一部”“洋洋数百万言”“不离本宗”等,都可能把对小说的理解引到谈玄悟道的方向,未能剥落《西游记》的杂质而充分展现其精华,这是《题词》的局限性。

二、《闲情偶寄》【选录】【清】李渔1.《闲情偶寄》简介(1)在清初戏曲理论的发展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李渔。

李渔对戏曲颇有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舞台经验。

(2)在《闲情偶寄》的填词部、演习部里,他系统论述了关于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多方面问题,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的体系。

2.李渔对戏曲艺术特点和要求的看法(1)李渔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看法。

主次分明,自成一说,重视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要求。

(2)李渔认为戏曲作品首先在于主题鲜明,结构严整。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典论·论文》2、《文选序》3、《戏为六绝句》5、《与元九书》6、《送孟东野序》7、《六一诗话》8、《雪涛阁集序》9、《文赋》10、《诗品》11、《诗品序》12、《文心雕龙》13、《沧浪诗话》14、《闲情偶记》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6、《汉书·艺文志》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8、《论诗三十首》19、《答洪驹父书》20、《夕堂永日绪论》21、《答吴充秀才书》22、《仲兄字文甫说》23、《忠义水浒传序》24、《原诗》25、《书汤海秋诗集后》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7、《文选序》28、《答吕姜山》29、《人间词话》30、《楚辞章句序》31、《史记·太史公自序》32、《春秋繁露》33、《淮南子》34、《词源》35、《市井艳词序》36、《西游记题词》37、《论文偶记》38、《诗式》39、《答李翊书》40、《录鬼薄序》41、《论衡·超奇》42、《上崔华州书》43、《上人书》44、《书黄子思诗集后》45、《论词》46、《岁寒堂诗话》47、《论诗诗》48、《艺苑卮言》49、《曲律》50、《诗归序》51、《序山歌》52、《鬲津草堂诗集序》53、《儒林外史序》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55、《花部农谭序》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57、《复庄卫生书》58、《古谣谚序》59、《人境庐诗草自序》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1、在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2、孔子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伦理作用,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3、墨子所说的“三表”法,指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4、代表中国古代文论“诗教”传统正式形成的典籍是。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元【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元【圣才出品】

第7章元7.1复习笔记一、《词源》【选录】【元】张炎1.张炎提出的评词标准《词源》是张炎晚年的著作,上卷论乐律,下卷论词的赏鉴和作法。

他提出评词的标准有三:(1)意趣高远;(2)雅正;(3)清空。

2.张炎的“意趣”说(1)《词源》专设了“意趣”一节,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

”并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冰肌玉骨)、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姜夔《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但却批评周邦彦词“惜乎意趣却不高远”。

(2)从张炎的论述看,意趣是指词中要蕴含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

但意趣有各种各样,张炎所指则是偏重于蕴含在作品中的超脱高远的情趣,其实它与诗论中的意境很有相同之处。

3.张炎的“雅正”说(1)张炎说“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营。

……”他是因为不满柳、周的“浇风”而提出“雅正”“意趣”的要求的。

(2)张炎作词受北宋周邦彦和南宋姜夔的影响最大。

但在《词源》里对周、姜两家是有抑扬之论的;他赞赏周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而不满他“意趣不高远”,不免“失雅正之音”,他说周词须“以白石骚雅句法润饰之”,才算是“天机云锦”。

4.张炎的“清空”说(1)张炎的《词源》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

《词源》中专设“清空”一节,可见其对“清空”的重视,其开篇即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2)从张炎对一些词人词作的评论看,“清空”的内涵①在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②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③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得太密太实。

(3)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透别,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

《词源》推崇姜夔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等,都被推为清空、骚雅之作。

(4)张炎在《词源》里特立“清空”一目,是为不满吴文英词晦涩的作风而发;他把姜夔作为“清空”的典范作家。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圣才出品】

第4章唐4.1复习笔记一、《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方面,初步有所革新,但自觉地提出比较明确的文学主张的,是从陈子昂开始。

1.陈子昂诗歌理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一个纲领。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陈子昂着重提出“风骨”和“兴寄”两个问题。

(1)陈子昂的“兴寄”说①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兴寄”,是“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

②陈子昂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2)陈子昂的“风骨”说①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他的“风骨”内涵,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也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②陈子昂自己的《登幽州台歌》就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2.陈子昂对齐梁诗歌的批评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1)“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

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3.陈子昂主张继承“汉魏风骨”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作者主张继承“汉魏风骨”。

他的创作也实践了这一主张,影响了同时的张九龄等人,到李白、杜甫,则更高地举起了诗歌革新的旗帜;后来,白居易、元稹等人进一步开展新乐府运动,从理论上、实践上总结发扬进步诗歌理论的传统,把唐代诗歌推向更大的繁荣。

4.陈子昂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影响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自觉的倡导者。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4-7章)【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4-7章)【圣才出品】

第4章唐一、填空题1.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观点的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柳宗元【解析】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

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在这段话中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古文主张。

2.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长于骈文,一时齐名,号称“__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三十六体【解析】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他们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的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向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应用到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种文体中,不少作品无异于文字游戏。

在创作技巧和文风上,他们的骈文则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大都雕镂精工,用典深僻,词采繁缛,偶对切当,风格更为华丽浓艳,其中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

3.________的《诗式》是唐代文论的重要著作。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皎然【解析】《诗式》是唐代皎然的理论批评专著。

除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外,其余四卷分别论用事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百条以为例证。

二、名词解释1.《修竹篇序》(山东大学2011年研)答:《修竹篇序》是初唐文学家陈子昂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

它也是陈子昂对自己创作体会的总结,是他对诗歌创作的理论纲领。

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高标,痛责晋宋以来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

他盛赞这篇作品“骨气端翔,音倩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风骨朗健的佳作。

遂挥毫写下《修竹篇序》寄赠予东方虬,是唐初文学理论的代表作。

2.沉郁顿挫(首都师范大学2010、2011、2013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风格的集中概括。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太康文学(太康之风)答:“太康文学”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文学。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画,一是拟占,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为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

这一时期诗坛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但除左思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内容,成就较高外,大都有形式主义倾向,内容稍显贫乏,追求词藻的华美,注重艺术形式技巧。

2.九歌答:《九歌》是《楚辞》篇名。

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代为抒写他人或神的感情,风格大都凄清幽渺,细腻动人。

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可以说《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3.纳兰性德答: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他将清代词的创作推向繁荣与鼎盛,以“别样清幽,自然标格”之词风独树一帜,诚无愧为满洲第一大词人之称号。

4.骈文答: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0章【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0章【圣才出品】

第1章先秦一、填空题1.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尚书》【解析】《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以应用文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总集。

2.《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相关试题:现存《诗经》有305篇,除此之外,还有六篇有目无辞的________诗。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笙诗【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3.“风,雅,颂”由音乐而得名,风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雅”主要是________,“颂”主要是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案】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4.“六义”中________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诗经》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赋、比、兴【解析】“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5.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诸子散文【解析】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词语解释1.上官体答:上官体是初唐诗人上官仪所开创的一种诗体。

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韩孟诗派答: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

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3.元杂剧答: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4.熏浸刺提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

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

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第1章先秦1.1复习笔记一、尚书·尧典【节录】1.《尚书》简介《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

《尧典》为其中的一篇。

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2.《尚书》记载的文学理论《尚书》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

它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

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2)关于“诗言志”:①提出: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

②内涵:“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③影响:“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3)诗的教育作用①“志”,既然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古代统治者把这种思想概括成诗能“持其性情”,并十分重视诗所言的“志”的性质。

②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

这种对立的理论主张之所以在文学批评史上出现,其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思想要求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

3.《尚书·尧典》的主要内容《尧典》涉及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两点:(1)关于“诗言志”的提法“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尧典》说明了早期艺术是诗、舞、乐三者的结合①《尧典》说明了在文学发展初期,诗、乐、舞的紧密联系。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魏晋南北朝【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魏晋南北朝【圣才出品】

第3章魏晋南北朝3.1复习笔记一、《典论·论文》[魏]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涉及了文学的价值问题,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问题,文体问题,文学的批评态度问题。

曹丕批评了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了文学的独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对后代影响很大。

1.曹丕对文学价值的论述关于文学的价值,作者本着文以致用的精神,强调了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并鼓励作家们“不托飞驰之势”而去努力从事文学活动。

这对魏、晋以后文学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

2.曹丕的“文气”说关于文气,作者认为“文以气为主”,而“气之清浊有体”。

清浊,意近于刚柔。

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形成各自的独特的风格。

(1)《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它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2)“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3.《典论·论文》对文学体裁的区分(1)本文说:“夫文本同而末异,”本,大致是指基本的规则而言,这是一切文章共同的;末,是各种不同文体的特点。

奏议、书论,晋以后人所谓无韵之笔;铭谏、诗赋,晋以后人所谓有韵之文。

因文章具体的功能有不同,体载和表现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2)本末结合起来的看法,在文学批评史上,是曹丕首先提出的,它推进了后来的文体研究。

从桓范的《世要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到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些著作里的文体论述,正是《典论·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宋)【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宋)【圣才出品】

第5章宋一、填空题1.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________等人的“雄文博采,笔力有余”表示赞赏。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杨亿【解析】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

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的“雄文博学,笔力有馀”也颇为赞赏。

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北宋中叶,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以文为诗”,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诗文革新运动【解析】北宋欧阳修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

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3.李清照提出“________”的词创作主张。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词别是一家【解析】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其诗、词、文、赋并茂,尤以词甚。

而其《词论》作为词史上第一篇论词文评,颇有见地地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鲜明地表达了词作应“协音律,贵文雅,主创新,求浑成,本婉约”等观点。

4.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对宋诗特点的概括是:以________为诗、以才学为诗、以________为诗。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文字;议论【解析】《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圣才出品】

第9章清9.1复习笔记一、《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吴承恩写成了一百回本的《西游记》。

它以丰富的想象、神奇的故事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是我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成就。

1.《西游记题词》对幻与真关系的阐述(1)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认为“文不幻不文”,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

并提出“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透露了《西游记》的幻想的情节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

(2)他指出《西游记》不是“雕空凿影,画脂镂冰”的向壁虚构,可与《水浒》并驰中原,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给予积极肯定,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都有积极意义。

2.袁于令对魔与佛关系的论述(1)《西游记》的作者使孙悟空由魔历经千辛万苦而成为“斗战胜佛”,取经师徒在西行路上与群魔抗争,也总是佛战胜魔。

这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中的宗教迷信色彩。

(2)袁于令却利用佛家的学说,强调“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甚至提倡“言佛不如言魔”。

它有助于使人认识《西游记》描写的内容别具人间的性质。

3.对袁于令《西游记题词》的评价(1)袁于令的《西游记题词》对阐述《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有一定的价值,但它的立论仍掩盖在宗教色彩之下。

(2)“三教已括于一部”“洋洋数百万言”“不离本宗”等,都可能把对小说的理解引到谈玄悟道的方向,未能剥落《西游记》的杂质而充分展现其精华,这是《题词》的局限性。

二、《闲情偶寄》【选录】【清】李渔1.《闲情偶寄》简介(1)在清初戏曲理论的发展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李渔。

李渔对戏曲颇有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舞台经验。

(2)在《闲情偶寄》的填词部、演习部里,他系统论述了关于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多方面问题,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的体系。

2.李渔对戏曲艺术特点和要求的看法(1)李渔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看法。

主次分明,自成一说,重视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要求。

(2)李渔认为戏曲作品首先在于主题鲜明,结构严整。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

中国古代文论学习纲要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文论教程》,蒋凡、郁沅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年8 月第1 版。

中华书局2005 年8 月第1 版。

(本纲要主要据此书编写)2《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11 月第1 版。

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4 月第1 版。

4《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11 月第1 版。

5《中国古代文论史》,赖力行著,岳麓书社2000 年11 月第1 版。

6《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8 月第1 版。

基本知识:1.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2.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3.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4.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5.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金【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金【圣才出品】

第6章金6.1复习笔记一、《论诗三十首》【选录】自注:丁丑岁三乡作[金]元好问1.宋后论诗绝句的流别论诗绝句,滥觞于《戏为六绝句》。

宋以后作者不下数十家,大体上可分为二大流别:(1)从南宋戴复古的《论诗十绝》起,到清代赵执信、赵翼、宋湘、张问陶、丘逢甲诸家的论诗诸绝句,属于阐说理论。

(2)从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起,到清代王士祯、袁枚、洪亮吉、李希圣、陈衍诺家的论诗绝句,属于品评作家作品。

后者往往扩大范围到摘赏佳句,点缀琐闻;等而下之,甚至标榜声气,更属自合无教了。

2.元好问对正伪清浊鸿沟所在的辨析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属后一类型,但体现了一家论诗的宗旨。

他树立疏凿的准则。

所说的“正体”,是与杜甫《戏为六绝句》所说“别裁伪体”的“伪体”相对立的。

比较全面地辨析了正伪清浊的鸿沟所在,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贵自得,反模拟①在“眼处心生句自神”一首中,指出了只有“亲到长安”“眼处心生”的实证实悟,才能下笔有神;批判了唐临晋帖般的模拟作风。

②元氏对以夺胎换骨为能事的江西派诗,抱着鄙夷的态度,不屑步他们的后尘,在“古雅难将于美亲”一首中,明白表示“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2)主张自然天成,反对夸多斗靡在诗歌风格上,元氏主张古调,反对新声。

主张古调,指的是自然天成的风格。

新声是指夸多斗靡、逞弄才华的一套。

(3)主张高雅,反对险怪俳谐怒骂从主张古调的观点出发,元氏又强调高雅。

①在诗中,肯定了阮籍、陈子昂,陈子昂是以力复“汉、魏风骨”自任的一人,而阮籍也正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二家之所以被元氏重视,就是由于风格的高雅。

②在诗中,批判了“鬼画符”的险怪诗风,而慨叹于“厦书不入令人眼”;在“曲学虚荒小说欺”一首中,又指出了“俳谐怒骂岂诗宜,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③元氏崇倚高雅,反对怒骂为诗的理论,受到苏、黄二家说诗的影响。

尽管元氏对苏诗的“百态新”一面有不满,但当时苏学在北方,成为风气,元氏接受薪火之传,并不足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清一、填空题1.在后世被常州派词人推为有词以来成就最高的词人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姜夔【解析】常州词派兴起于清嘉庆初的词流派,以常州词人张惠言、周济为主要代表。

张惠言、周济等常州词人推尊词体,倡意内言外之说,以比兴寄托充实词学理论,指导词的创作,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常州词派,其影响延续至清末。

其词学理论初见于张惠言及其弟张琦合编的《词选》中。

2.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3.《红楼梦》有________与程高本两个版本系统。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脂评本(名词解释,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案】脂评本【解析】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

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

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

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4.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5.________,泪比长生殿上多。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石壕村里夫妻别【解析】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马嵬》。

世人多以此来形容寻常百姓的感情,比帝王权贵们的更为真挚。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

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6.清代叶燮撰写了诗论著作《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原诗【解析】《原诗》为清代诗论家叶燮所著。

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

二、名词解释1.性灵说(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性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诗歌创作与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为首。

袁枚主张尊重人的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是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要求诗歌表现真性情,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在审美上主张风趣。

他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

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革新也不多。

2.桐城派(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答: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

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

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櫆续作开拓,姚鼐集其大成。

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

但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

3.常州词派(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

由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

乾嘉时期,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意旨较隐晦。

对清末词坛影响甚大。

三、简答题1.理事情。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理情事”的出处及含义“理事情”出自叶燮的《原诗》:“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

《原诗》着重探讨了诗歌反映的对象与如何反映问题。

它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世界的万物事理。

至于“理、事、情”的具体含义,叶燮认为“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据此,“理、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其本身的发生及各种各样天然的姿貌状态。

三者有机统一,随其自然而发展。

而诗歌等文学作品则以“克肖其自然”、“为至文之立极”,即为创作的最高标准。

(2)“理情事”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①“理情事”的内涵叶燮认为理与事是指诗人对自然、人世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是常人所不能言不能述、唯诗人能言能述之事理。

叶燮同时也否定了诗歌言理与事即意味不能与理、事“有毫发之或离”的误解,强调诗人通过描写独特的社会自然现象及迥异于凡众的个人感受,超越常貌以追求神意契合,赋予诗篇中的“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的特性,从而写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因此叶燮的“理事情”说,不仅论述了诗歌表现的对象,也包含了对诗歌的艺术要求。

②“理情事”的理论贡献从叶燮的理、事、情的内涵来看,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所说的“神”、“形”、“势”。

苏轼的“常形”、“常理”说,和王夫之的不仅要写出“物态”、还要写出“物理”,即是说的“理”和“事”,而“情”并非感情的情,而即是指“势”,也就是指事物特有的态势。

文学作品中对物象的艺术描写,不仅要真实地描绘其“事”、其“形”,还要善于体现其“理”、其“神”,并展示其“情”、其“势”。

从这方面说,叶燮的理、事、情说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中有关艺术形象描写的一个总结。

2.你如何评价张惠言借用“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清代文人与学者身份一体化程度较高,突出的表现即许多人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张惠言就是其中一典型。

他既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亦是著名的词学家,编有《词选》一书,标举“意内言外”之旨,以比兴寄托说词。

对张惠言借用“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的评价主要有:(1)张惠言的说法有很多局限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

”“传曰”就是引证前人的话,张惠言在这里所引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话。

但许慎所说的“词”是“语词”之“词”,因为汉代还没有小词这种文学体裁。

可见张惠言“传曰”这句话是断章取义,他只是借用“意内而言外”这个意思。

他认为词中男女爱情这些“言”是为了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意”的。

(2)词“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认为词是以写男女爱情为主的,可是就在那些委婉含蓄的字句之中,就引起了人的兴发感动。

当那些里巷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写到极点的时候,由于写得真诚,写得富有感发力量,结果就产生了一个作用,就可“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那些有品德、有志意、有理想的人,他们内心有所追求向往却不能实现,这种感情很难用显意识的文字明白地说出来,甚至他们在显意识中本来也没有打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但结果却竟于无心之间在写男女爱情的小词之中表达出来了。

表达得有一种婉转低徊、深微隐约的意致。

即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说法。

总之,中国诗词自古就有“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象,它成为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这一手法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意义。

但以“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婉约是其最主要风格,但其可用于各种情感表达而不仅仅是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3.如何理解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本色”即原色,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

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将本色引进文学批评领域。

宋人将本色用于评论诗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为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宋末张炎把本色作为论词的术语使用。

元人论曲,并没有使用本色一词。

曲学理论研究到明代开始进入鼎盛。

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1)“本色”说的提出背景明代的“本色”说是因反对明中叶“以时文为商曲”的形式主义不良倾向而提出的。

古代曲论家们笔下的本色,其具体含义并不相等,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戏曲语言方面。

曲作质朴自然,通俗明朗,不用华丽辞藻,受众易于接受。

其指称具体对象,兼指曲词和宾白。

此词论以徐复祚和王骥德为代表。

②曲作风格方面。

曲作风格简淡、蕴藉,刚健豪宕;曲词清丽流畅,不落窠臼。

此词论以何良俊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