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遗传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诊断技术历史与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诊断技术历史与进展
介绍 R P基 因诊断 的最新手段 , 并展望 R P基 因诊断技术 的未来前景 。
【 关键 词 】 视 网膜色 素变性 ; 基 因诊 断技 术 ; 新一代测 序
Gen e t i c d i a g n o s i s o f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e n t o s a
【 K E Y WORD S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e n t o s a ; G e n e t i c d i a g n o s i s ; Ne x t - 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视 网膜 色素 变 性 (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e n t o s a , R P) 是 一 组遗 传异质性疾 病 , 以视 网膜 视 杆 光 感 受 器 细 胞 凋
p r o g r e s s e s o f RP g e n e t i c s , a n d l o o k t o t h e f u t u r e o f t h e mo l e c u l a r d i a g n o s i s f o r RP .
XI NG Do n g j u n , HU ANG Xi u f e n g , J I N Z i b i n g ( Di v i s i o n o f Op h t h a l mi c Ge n e t i c s ,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S t e m C e l l &R e t i n a l Re g e n e r a t i o n , T h e E y e H o s p i t a l o f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是一种以视网膜萎缩和视力丧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影响人类视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是其遗传方式之一。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患者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的研究旨在揭示该病的遗传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对该病的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有多种遗传方式,其中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方式。

该模式主要是由一个有缺陷的基因所引起的,称为突变基因,同时另一个正常的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中,突变基因和野生型基因分别处于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上。

因此,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的作用是互相抵消,使得基因表达和遗传信息的继承规律有一定的变异性。

根据目前研究的结果,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指患者只需有一个基因突变就能够表现出疾病的特征,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需要两个基因突变才能表现出疾病的特征。

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突变基因只需要与一个野生型基因匹配即可表现疾病的特征,因此该模式的患病率比较高。

而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突变基因需要与另一个突变基因匹配才能表现疾病的特征,因此患病率相对较低。

除此之外,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还有一些其他特点,比如不同基因位点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遗传规律,这些特点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总的来说,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在深入了解该病的遗传机制和发病规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对该病遗传机制的深入探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进展和成果。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引起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致盲眼科疾病,具有表型异质及高度遗传特点。

研究RP致病基因对明确该病发病机制,制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RP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笔者就常染色体视网膜色素变性显性遗传RP(adRP)与常染色体视网膜色素变形隐性遗传RP(arRP)的相关基因展开研究综述,归纳常见致病基因的作用及导致基因突变发病的可能机制。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形;致病基因;遗传性;研究进展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眼科较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临床多表现为视力下降、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等。

目前,该病发病率为1:3500~1:5000,尚未研究出有效防治措施。

按照RP遗传方式的差异,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 (aiRP)、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dRP)、X性连锁遗传RP(X-LinedRP)、线粒体遗传、双基因遗传等。

当其遗传方式无法确定时,则分为散发型RP(poradicRP,SRP),大部分SRP表现为arRP,目前,已经发现的RP致病基因已达67个之多,其中已知的adRP基因中占全部adRP发病率的56%,aiRP基因约占32.7%【1】,现本文针对adRP、aiRP相关致病基因展开如下综述。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dominantRP,adRP)1.1视网膜变性慢蛋白基因(retinaldegeneration slow,RDS) 该基因定位于6p21.2,外显子数量3个,内含子数量2个,对346个由氨基酸构成的盘膜边缘蛋白进行编码,使之与视杆细胞外节盘膜蛋白1(retinalouter segmentmembraneprotein1,ROM 1)相互作用,以维护外节盘膜结构的稳定性。

Farjo等【2】在研究中了解到此类跨膜蛋白需在含谷氨酸蛋白的辅助下,把盘膜锚固于环核苷酸的门控通道位置,如果RDS基因在某因素作用下发生缺失,其不良影响会直接作用于视杆细胞外节盘膜,并降低感光细胞的存活率;对视锥细胞而言,RDS基因缺失,并不妨碍其活性盘膜的生成,仅产生结构缺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光转录效应。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诊断技术历史与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诊断技术历史与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诊断技术历史与进展
邢东军;黄秀峰;金子兵
【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最常见的眼科遗传性疾病,以夜盲和视野狭窄为临床特征,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

目前共报道67个致病基因,由于RP的致病基因多、遗传方式多样,基因诊断相对比较困难。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RP的基因诊断效率大大提高。

本文力求回顾RP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RP基因诊断的最新手段,并展望RP基因诊断技术的未来前景。

【总页数】9页(P1-9)
【作者】邢东军;黄秀峰;金子兵
【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单基因病不简单 :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进展及展望 [J], 张巍
2.X-连锁和双基因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 邓新国;胡世兴
3.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治疗进展 [J], 李淑贤;刘铁城;陈晓菲;代艾艾;高旭辉;李润璞;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 王睿; 金明
5.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J], 邓方圆;韩梦雨;邓婷婷;金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新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新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新进展视网膜色素变性病(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其特征是视网膜色素层变性和萎缩,导致渐进性视力丧失。

该疾病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辅助性治疗,如佩戴视力辅助器、使用药物、手术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也迎来了新的进展。

一、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发病机理与多种遗传突变相关。

因此,基因治疗成为治疗RP的新方向。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或修复性基因导入病人体内,通过激活或抑制某些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分为替换型、增强型和修复型三种。

替换型基因治疗是利用载体将正常基因导入视网膜内,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增强型基因治疗是增强已有基因的功能。

修复型基因治疗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病变基因。

已有许多基因治疗试验证明,基因治疗是治疗RP的有效方法。

例如AVXS-201和UPC-2A等途径,均使RP患者的视力得到显著改善。

基因治疗的发展将为RP患者带来更为广阔的治疗前景。

二、干细胞技术干细胞技术也是治疗RP的新方向之一。

干细胞是一类全能性细胞,可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细胞。

RP导致视网膜细胞死亡和萎缩,如果通过干细胞能够重建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就有望恢复视力。

目前,干细胞技术主要分为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两类。

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胚胎的内细胞团,目前仍存在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

因此,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成为RP治疗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方向。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是指通过基因重编程和特定培养条件将成体细胞转化为全能性干细胞。

通过这种技术,RP患者的皮肤细胞、血液细胞等常见组织中提取的细胞就能转化为干细胞,再实现分化成视网膜细胞。

对于RP的治疗,干细胞技术的精准度和可操作性是其最大的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干细胞技术更为复杂,仍存在不少技术难题待解决。

三、治疗前景目前,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积累。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1 2]
Prt ha d M A ta1 lc r e .Ge o i s, 9 n m c l 91. 3 80 — 0 . 1 0( ): 1 8 6
[ 2 He s e K t a .N glJ M e 1 7. 37( 4): 7 O l 2 . 2] r h y G e 1 En d. 99 3 2 l 2 — 7 5
5 展 望
e iH ta .J l y Cl I er n o .9 96 6 2): 一 O [ ] Sa k e 1 Al g i mm un 1 1 95. ( Pt 1 61 7
l 6 . O 8
wa a t a .J l r Cln m o . 99 9 Pt [ j Ku t S e 1 Ale gy i I mun 1 1 6. 8(6 2): 8
S l — 00 92 2 .
[] 9
Be e e .J I e t De m a o1 2 0 1 5( y r K ta1 nv s r t . 0 0. l 5): 06 9 8 9 —0 .
a s G rh D a . S i n e, 9 26 5l 2) 1 5 一 l 6 1 c e c l9 4, 4( 6 : 1 2 l . 5
56 — 7 5 5 4.
基 因 与环 境 关 系 的研 究 有待 进 一 步 深人 。相 信 分 子 生 物 学 、 子 遗 传 学 及 统 计 学 等 各 学 科 的 协 同 发 展 分 可 望 在 不久 的将 来 寻 找 到 AD 的致 病 基 因 。
参 考 文献
yJ .jAm a r aol l 9 3 ( ): 5 3 Ac d De m t , 9 4, 0 1 3 — 9. [ : Ka 口, 1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最常见最严重致盲的眼科疾病,其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性黑曚、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及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等多种类型,但多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础病变。

本病目前以基因研究为主,各类型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研究较为丰富,可以为基因治疗提供靶向位点。

但同时由于表型异质性及基因异质性的存在,该组病具体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尚不清晰,需要今后更深入研究。

但Leber先天性黑曚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为今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是今后重点关注方向。

【关键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眼科;研究进展有数据表明,当前威胁儿童和青少年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为眼部遗传病,约占所有致盲因素的50%,眼部遗传病占所有已知的遗传性疾病种的10%~15%。

在临床上危害最大的致盲眼病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该病致盲率最高,欧美发达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在该地区发病率为1/3000[1]。

本病起病形式多样,最常见的类型包括Leber先天性黑蒙,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各种类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等,其中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其他遗传性眼病的基础改变,几乎所有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都与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关。

由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致盲率较高,疾病发生与基因变异关系密切,故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笔者对近几年有关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概述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发病与基因异常有关,故当前对该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寻找致病基因。

随着现在基因突变检测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新型检测设备的开发改进,已经可以对基因突变检测做到规模化和程序化,大大提高了突变基因检出效率。

自上世纪80年代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出现截止到目前为止,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有关的致病基因已经发现192个,而其中被鉴定的为144个。

专门针对眼科设计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延伸芯片已经在眼科实验室研究中应用开来,利用微小芯片即可实现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致病基因研究工作[2]。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致病基因PDE6B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致病基因PDE6B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致病基因PDE6B 姓名:朱秉韬专业年级:07生化任课老师:汪小龙【摘要】:PDE6B基因,定位于4p16.3,基因全长45 170bp,有21个内含子和22个外显子,其编码产物为由854个氨基酸组成的磷酸二脂酶8亚单位。

该蛋白属于光感受器视觉光电转导系统中的膜效应器,调节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环鸟苷酸(cGMP)的浓度.。

1993年,McLaughlin首次发现PDE6B基因存在基因突变,到目前已发现PDE6B基因存在55种突变,51种为点突变,3种为缺失突变,1种为插入突变,其中的27种与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关,1种与AD CSNB有关,27种为多态性1994年,Gal等对丹Rambusch家系进行研究发现在AD CSNB患者PDE6B基因外显子4的密码子258第一个碱基发生c—A点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组氨酸突变为天冬酰氨即His258Asn。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基因突变夜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bstract】:PDE6B gene, located in 4p16.3, gene length of 45 170bp, has 21 introns and 22 exons, which encodes a product of the grounds of 854 amino acids PDE-8 subunit. The protein belongs to the visual photoreceptors in optoelectronic transduction system in the membrane effectors to regulate the intracellular second messenger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 concentration.. In 1993, McLaughlin was first found PDE6B a genetic mutation to the gene has been found that PDE6B there 55 kinds of mutations, 51 kinds of point mutations, three kinds of deletion mutation, 1 insertion mutant species, of which 27 species and retinitis pigmentosa related, 1 species with AD CSNB related to 27 kinds of polymorphism in 1994, Gal and other right Dan Rambusch family study found that in AD CSNB patients PDE6B exon 4 codon 258 in the first place c-A a base point mutation, leading to the mutation of histidine encoding asparagine or His258Asn. Gal and so that the mutant activated dark-adapted state of the rod cells of cGMP PDE, leading to night blindness【Key words】:retinitisp igmentosa gene mutation autosomal recessive night blindness【引言】:PDE6B基因,定位于4p16.3,基因全长45 170bp,有21个内含子和22个外显子,其编码产物为由854个氨基酸组成的磷酸二脂酶8亚单位。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遗传性眼病的统称,其特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杆细胞的进行性死亡和退化。

RP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但它的遗传性质使得它在某些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本文将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发现与RP相关的遗传突变共有1000余种。

大多数RP病例呈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模式,但也存在其他遗传模式,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

这些遗传突变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或功能缺陷,进而引发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和退化。

通过近年来进行的大量研究,已经鉴定出许多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

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RHO、RPGR、PRPH2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视网膜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视网膜逐渐丧失对光信号的感知和处理能力,从而造成患者在视觉上的受限。

研究表明,RP的发生率在不同的人群中有着显著的差异。

欧洲和北美等地的人群中RP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1/4000至1/5000,而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中国和韩国等东亚国家,RP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1000至1/2000。

这种地域差异可能与不同人群中的遗传突变有关。

除了地域差异外,RP的遗传规律也显示出一定的复杂性。

虽然多数RP病例呈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模式,但也存在其他遗传模式。

例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的RP发生率相对较低,约占RP病例的15%至20%。

此外,X连锁遗传模式的RP主要发生在男性患者中,而女性患者则往往是带有突变基因的携带者。

对于RP的遗传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尽管已经鉴定出许多与RP相关的基因,但仍有一部分RP病例无法找到明确的遗传突变。

这表明还存在其他未知的遗传因素参与了RP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RP的遗传变异对疾病临床表现的影响。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主要特 征 , 发病 率约 为 1500 ]中国 的报 道其 发 / 0 ,
病 率为 1 37 4 全世 界受 累 人数约 为 1百 余万 人 。 / 8 , 该 病 的主要 临床 特点是 : 盲 、 夜 进行 性视 野缩 小 、 视 网膜 骨 细胞 状色 素沉 着 、 神经 乳 头呈蜡 黄 色萎 缩 视 和视 网膜 电流 图不 能记 录等 。视 网膜 色素 变性具 有 高度 的遗 传 异质性 , 传方 式 可分 为常染 色体 显 性 遗 遗 传 (uo o l o n n a R ) 常 染 色体 隐 a ts ma d mia t RP,d P 、 性 遗 传 ( uo o a rcsie R a R 、 一 锁 a ts m l e esv P, r P) X 连
[ 0 Ro et 3] br MPe /
JBo C e 9 6 21 2 ) 16 71 6 3 i[ h m 19 .7 ( 2 :2 8 —2 9
[i I't 】 a JBo C e 1 9 , 7 (3 : 32 —3 3 . 3 ]  ̄ez D l il h m. 9 9 2 4 3 )2 6 72 6 2 [ 2 Ko ar 口 .Mo e rdDe .9 64 ;0 —1 33 di aK , l p o v i9 . 54 34 0 R
常 染 色体 显性视 网膜 色素 变 性 的相关 基 因研 究进 展
邓新 国 综 述 胡 世 兴 审 枝
( 中山 犬学 中山眼科 中・ 卫 生部眼科 学重点 实验 室, 东 广 州 5 0 6 ) , 广 l 0 0
摘 要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uoo [ o nn eiis imets .d P) a tsma d mia t t t g noaa R 属视 网膜色 素变性的一种类 型+ r n ip 是 单基园遗传病 + 具有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 。 目前 已克 隆了 8 致病 基园+ 个 包括 RH P p ei/ D 、 P 、 R C O、 e h r R s R I N L、 RX等. n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1 ( ) 1— 41 : 4
效 消 除 大 量 活 化 增 生 的 H C, 对 减 少 E M 合 成 有 重 要 意 S 这 C 义; 随着 活 化 HS C数 量 减 少 , C 合 成 数 量 下 降 , 少 了 E M EM 减 C 在 肝 脏 中 的 积 累 ,I TMP的分 泌 快 速 下 降 , 少 了 对 MMP活 性 减 的抑制 , M 而 MP的 表达 维 持 在 肝 纤 维 化 时 的 水 平 , 而 导 致 从 降 解 E M 的 作 用 相 对 增 强 , 纤 维 化发 生 逆 转 。 C 肝 细 胞 内 信 号 转 导 时 近 年 来 诸 多 领 域 研 究 的热 点 之 一 , 似
有两种可能 : 一是 激 活 的 H C 内激 活 表 型 逆 转 为 静 息 表 型ai) 19 4 :8 8 4 igisJ . a lilP r ,99,7 86— 9 i h s 3 K ma M n ,ai K s ihs fh vrees l? [ ] G s u r a oSr S .I cr oio tele vri e J . a— n r s i r b
4 郭 顺 根 , 敏 , 玮 , 艳 爽 .纤 维 化 发 生 发 展 与 信 号 转 导 途 径 戴 张 谢 [] J .中 国组 织 化 学 与 细胞 化 学 杂 志 ,0 3,2 16—11 20 1 :0 1 5 黄 自平 . 毒性 肝 硬 化 的 发 生 机 理 [ ] 病 J .临 床 肝 胆 病 杂 志 ,9 8 19 ,
医 研 杂 29 月 学 究 志 0 年3 第3卷 第3 0 8 期
因人 而异 。 多 年来 , 们 对 肝 纤 维 化 与 肝 硬 化 可 逆 转 的 问 题 人 进行 了 大 量 的 临 床 研 究 工 作 , 实 人 类 的 肝 纤 维 化 时 可 以 逆 证

眼科主要致盲、致畸疾病的基因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全文

眼科主要致盲、致畸疾病的基因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眼科主要致盲、致畸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一、Leber’s先天性黑矇的基因研究进展Leber’s先天性黑矇(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LCA),是发生最早、最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 出生时或出生后一年内双眼锥杆细胞功能完全丧失,导致婴幼儿先天性盲。

LCA占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5%以上,是导致儿童先天性盲的主要疾病(占10%-20%)。

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上以眼球震颤、固视障碍、畏光、指压眼球为特征。

眼底检查早期多为正常,随着病变进行性进展,数年后可见眼底椒盐样色素沉着、骨细胞样色素、视网膜血管狭窄、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萎缩。

视网膜电图表现为a、b波平坦,甚至消失。

可伴有圆锥角膜、远视、发育迟缓和神经系统异常等。

本病原因不明,亦无有效治疗手段。

近年来发现数种与LCA相关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RPE65,GUCY2D, CRX, RPGRIP1,CRBI和AIPL1等。

表1 与Leber’s先天性黑矇相关的致病基因及位点位点基因编码蛋白1p31 RPE65 RPE651q31-q32.1 CRB1 CRB16q21.3 TULP1 Tubby-like protein 114q11 RPGRIP1 Retinitis pigmentosa GTPase regulatorinteracting protein17P13 RetGC1(GUCY2D) Photoreceptor specific uanylate cyclase17p13.1 AIPL1 Arylhydrocarbon-interacting protein-like-119q13.3 CRX Transcription factor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研究进展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的一种视网膜变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3500-4000,全球至少有150万人患有此病,且有逐年上升趋势,是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m os e a u ato n n e e nc e sng nu be fg ne v e n f un o C us t s m aId m i a e i ii om s— nd m t i nsi a v ri r a i m ro e sha e b e o d t & eau o o o n ntr tnts
c r c e ie y g a ha a t rz d b r dua ge r to fpho or e p o c is Comm o ci c lf a ur s i l d o e s v os f lde ne a n o i t e e t r e l. n l a e t e nc u e a pr gr s i e l s o ni
A w t d o r s f M olc a n tc n Au o o Ne S u y Pr g e s o e ul r Ge e i s i t s mal
D o iLeabharlann a tR e i ts Pi m e t s m n n tnii g noa
TEN G t t W AN G t Ya + r Ha t
t p mm n fMe i l e eis T n ”Mp ia olg t De a e t o d c n tc . o g a G d c l l e H ̄ z o g U ie st C e h n nv r i y o ce c n e h oo y, , a 3 0 0 C ia fS in ea d T c n lg W t n 4 0 3 , h n ) h
视 网 膜 色 素 变性 (e nt ime ts, P 是 由 于 光 感 rd ispg no& R ) [ 受 器 ( 杆 细胞 和 视锥 细 胞 ) 视 网 膜 色素 上 皮 的异 常 而 导 视 或 致 的进 行 性 失 明 的一 组 遗 传 性 疾 病 患 者 首 先 表 现 暗 适 应 障碍 或夜 盲 , 后 出 现 视 野 由 外 周 向 中 心 逐 谇 雏 小 直 至 失 随 i 明 。RP的 发 病 率 为 13 0 ~ 17 0 , 我 国 发 病 率 为 l /0 0 / 0 0 在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又称为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造成视网膜退化的罕见疾病。

该病变常与失明相关,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众所周知,科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视网膜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进步,但是,这种罕见疾病仍然没有治愈方法。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以及新颖而又多样化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眼病。

失明和部分视力丧失的其他疾病则是遗传性视网膜病变。

该疾病的病变先发生在视网膜上的色素细胞和视杆细胞,进一步导致眼睛视觉损失。

这种疾病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视锥、视杆萎缩症和眼底色素变性。

视锥、视杆萎缩症主要由于视网膜上的杆细胞和锥细胞的慢性缺失造成。

在黑暗中,视杆细胞很重要,而白天我们需要锥细胞。

这些细胞实际上是人眼所看到的视觉映像所必需的。

人们受到视锥、杆细胞的影响来获取信息和沟通。

眼底色素变性观察到黄斑和外周视网膜区域颜色呈现出不正常的变化。

这种疾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建筑失能性疾病之一。

疾病导致的视力损失是递进的。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对疾病的诊断需要做一个综合耐力测试,这项测试检查视力、眼底、和视网膜的视域。

由于该病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本质上还要进行基因筛查。

“LCA5”基因的突变是视錐杆萎缩症型疾病中的一个基因突变,也是该疾病的十分重要的诱因之一。

据报道,LCA5基因是人视杆细胞和锥细胞的主要组成基因之一。

已经有研究证明基因突变会导致所谓的“模板改变”(不同的基因编码导致不同的细胞行为。

不同的基因序列也会影响细胞的行为造成细胞之间失调引发疾病)。

目前,一些基因编辑工具尝试修复基因突变,并为未来的基因疗法奠定了基础。

对于治疗,研究正在努力发展多个治疗方案,比如基因疗法、药物疗法、视网膜基因重组工程和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利用干细胞代替失去的视网膜细胞并恢复视网膜功能。

只要是患有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病人,治疗就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决不会停止。

遗传病学在遗传性视力疾病研究中的进展

遗传病学在遗传性视力疾病研究中的进展

遗传病学在遗传性视力疾病研究中的进展视力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随着遗传病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遗传性视力疾病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遗传病学在遗传性视力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基因治疗等方面来谈论其研究进展。

一、遗传病学在遗传性视力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遗传病学是研究遗传物质对遗传性疾病的影响以及疾病遗传规律的科学。

在遗传性视力疾病研究中,遗传病学技术被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遗传病学技术将视网膜色素变性病(Retinitis pigmentosa,RP)分类,根据不同基因的遗传方式将其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adRP)、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arRP)、X染色体连锁遗传型(XLRP)、线粒体遗传型(mtRP)等。

这使得治疗这些疾病变得更加精细化。

二、分子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遗传物质进行检测,实现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

在遗传性视力疾病研究中,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利用PCR技术对XLRP患者家系进行筛查,发现Connexin 50基因发生突变。

通过这种方式,XLRP患者可以更早地被诊断出来,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治愈率。

三、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通过改变患者体内某些基因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遗传性视力疾病研究中,也有一些基因治疗方案被开发出来。

例如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患者进行改变某些核心基因的治疗。

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治疗,LHON 患者的视力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总之,随着遗传病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遗传性视力疾病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一方面,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关这些基因突变的信息也得到了更好的应用和利用。

另一方面,基于这些信息,我们还可以研究出更加高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遗传性视力疾病的困扰,享受到更加美好的视觉体验。

基因组学研究对遗传退化性眼疾诊断的新进展

基因组学研究对遗传退化性眼疾诊断的新进展

基因组学研究对遗传退化性眼疾诊断的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对于遗传退化性眼疾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本文将对基因组学研究在遗传退化性眼疾诊断中的新进展进行详细探讨。

遗传退化性眼疾是一类由遗传突变引起的眼部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持续进行性视力丧失和视网膜变性。

这类眼疾影响了大量人类的生活质量和视觉功能,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传统的遗传学研究主要通过家系研究和基因检测来确定患者是否携带有致病突变的基因。

然而,由于遗传退化性眼疾的特殊性,传统的研究方式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基因组学研究的出现为遗传退化性眼疾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对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基因组进行全面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快速识别出与遗传退化性眼疾相关的致病基因。

最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规模的基因组信息,并对其中的突变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通过建立基因突变数据库,研究人员可以对大量的遗传变异进行全面分析,找到与遗传退化性眼疾密切相关的致病基因。

除此之外,基因组学研究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遗传退化性眼疾的发生机制。

通过比较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基因组信息,研究人员可以发现在遗传退化性眼疾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和途径。

这为新药的研发和治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向。

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遗传退化性眼疾的致病基因被发现。

这使得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携带了致病基因,从而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基因组学研究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遗传退化性眼疾的预后进行更精准的评估。

通过基因组信息的分析,医生可以预测患者疾病的发展趋势,制定更合理的治疗计划和护理方案。

基因组学研究在遗传退化性眼疾诊断中的新进展还体现在个性化治疗上。

通过个体基因组信息的分析,医生可以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治疗相比传统的通用治疗更为精准和有效,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轻治疗的不良反应。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概况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概况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概况
邓昊;刘征;夏昆;夏家辉
【期刊名称】《国际遗传学杂志》
【年(卷),期】2003(026)002
【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一类眼底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20%~25%,已克隆至少1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本文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分型、基因定位、克隆和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总页数】4页(P99-102)
【作者】邓昊;刘征;夏昆;夏家辉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7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7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7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7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4.1+3
【相关文献】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J], 王飞;杜薇;王春芳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型-表型研究进展 [J], 梁丽娜;庄曾渊;杨钧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J], 邵杰;黄波;滕云
4.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概况 [J], 庄文娟;盛迅伦
5.遗传连锁分析法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定位研究[J], 马晓晔;魏锐利;蔡季平;朱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眼部遗传性疾病发展中基因编辑的作用进展

眼部遗传性疾病发展中基因编辑的作用进展

眼部遗传性疾病发展中基因编辑的作用进展发表时间:2018-12-17T11:15:07.560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9月作者:李学军[导读] 眼部遗传疾病是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对患者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的负面影比较大。

【摘要】眼部遗传疾病是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对患者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的负面影比较大。

依据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显性、隐性基因的变化,眼部疾病可以并发许多种。

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染色体显性病变是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等病理变化。

其中对患者损伤性最严重的疾病变化是视网膜色素变,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会依照患者年龄的的增长,加大对患者疾病的影响,在患者年龄成长到一定程度时,患者的眼部功能会全部消失。

为此,我院对眼部遗传性疾病发展中基因编辑的作用进展进行研究,并形成如下综述:【关键词】眼部遗传疾病;基因编辑;作用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眼部病变,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比较大,在发病的时候,主要是其双眼出现病变[1]。

一开始没有比较明显的体征,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的视力出现进行性的下降,在疾病发展最严重的时候,患者会并发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落等积气恶略的疾病变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大[2]。

视网膜母细胞瘤对患者的健康威胁最大,一般主要是出现在婴幼儿群体中,是一种恶性肿瘤[3]。

患儿在患病期间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视力下降,最终引发疾病发生转移,危及生命安全。

遗传性眼部疾病对患者疾病的影响比较重,严重阻碍其正常生活。

在临床上,40岁以上的人群,会发生角膜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患者的双眼会出现病变,但不会出现对称性的病变,在疾病发生时患者的角膜上皮的大小、形态均会出现不同性质的变化。

对此,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基因编辑在遗传性眼部疾病中的变化情况、基因编辑的特性等,本文在此基础上对眼部遗传性疾病发展中基因编辑的作用进展做出综述。

1 基因编辑的临床意义基因编辑主要是采取特异性改变目标基因序列,去获取自身所期望的生物学特性的主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调节蛋白1(oxygen—regulated pmtein-1,ORPl或 RPl)基因,定位于8q11.13,至少有4个外显子。病理 研究表明,RPl局限在光感受器的连接纤毛,编码一种 特异性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吨ssociated proteins, MAPs)。这种蛋白表达受视网膜内氧的调节,是感光 细胞外节盘形成正常结构所必需的,在视紫红质转运 至外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且对光感受器轴丝的长 度及其稳定性具有调控作用心0’21|。大多数RPl基因 突变集中于外显子4,尤其是在663密码子与777密 码子之间。主要由于无义突变或插入缺失产生了截短 的蛋白,这种蛋白则可能是通过显性负相作用机制而 致病。在美国等西方国家RPl突变是较常见的,占所 有RP的7%,其中以错义突变R677x多见。在我国, RPl突变相对少见,曾有学者对101例无亲缘关系的 RP患者和190例正常中年人进行筛查发现只有l例 患者存在R677x突变,而sheng等¨引的研究发现8个 受累个体RPl外显子4上均有错义突变(N985Y)。致 病基因RPl既可引起adRP,也可引起arRP。adRP病 情轻,发病也较晚。Khaliq等旧纠通过异源双链分析所 报道的1个新RPl突变位点(,I'373I)发现,arRP的患 者发病早,且病情严重。 2.3视网膜变性慢蛋白基因
视网膜变性慢蛋白(retinal degeneration slow, RDs)基因定位于6p21.2,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 子,编码一个33 000的糖蛋白,该蛋白局限在光感蛋白l(retinal outer segment membrane pmtein l,ROMl)相互作用,对维持 外节盘膜的正常形态结构及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Farjo等旧4。研究发现,这种跨膜糖蛋白通过富含谷氨 酸的蛋白将盘膜锚定在环核苷酸的门控通道上,若 RDs基因缺失,视杆细胞外节盘膜将不能形成,感光 细胞将会出现凋亡;而对视锥细胞来说,RDS缺乏后 仍能形成有活性的盘膜,但这种盘膜失去了层状结构, 光转录效应降低。临床上,RDs突变可引起很多类型 的视网膜变性。目前已发现超过70个RDS基因突变 与adRP和常染色体显性黄斑变性(autosomal dominant macular degeneration,adMD)有关,其巾引起adRP的突 变位点仅占5%。RDS突变所致的adRP有地区差异, 在美罔及北欧较多见,在我国等亚洲国家较少见。崔 云等¨副对该基因进行筛选时并未发现其突变,2003 年遗传学学术讨论会上曾报道中国人RDS基因的2 个突变(Glu304Gln和Pm216Leu)。在日本,也有报道 RDS基因的突变位点(Pm2lOLeu)。Lemy等12钊通过 直接测序法对RDS基因进行分析,发现一突变位点 (p.Trp94X),但未发现ROMl突变。而之前,有报道 RDS基冈的错义突变(Leul85Pro)与ROMl基因突变 存在共分离,引起双基凶遗传型RP旧“。 2.4短粗样蛋白一1与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4
sc娩僦es,Gu8ngzhou 5 1 0080,Cht舱
Abstract Re“nitis pigmentosa(RP) is a common sight-threatening eye disease.RP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ly genetical and phenotypical heterogeneity.Identification of the causative genes of RP iB the f;irst step toward the understand《the molecular basis of RP and,subsequently,towar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P.In陀cent yea鸺,there have been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RP.This review mainly focuses on recent advances in tlle gene-"lated studie8 of autosomal dominant RP(8dRP) and aut080mal receBsive RP(arRP) with emphasig on the mles of common genes,a8 well a8 their possible mechanisms in RP in order to provide山e essential reference for the genetics m8earch of RP.
·综 述·
常染色体遗传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覃泳杰 综述 郭海科 审校
Progress in the gene-related study on autosomal retinitis pigmentosa
Q伽yong洳,GMD肌班巴GⅡ口n础增E妒胁胁“£e,GuⅡ昭dD增&,lemZ舶印妇z,G“口,皤如增Ac口de叫矿肘edicnz
PRPF3与PRPF3l一起参与U4/u6二聚体蛋白 的组成,PRPF3基因上所有的突变均集中在与其他剪 接因子特异性相互作用的保守羧基末端。在此前, PRPF3基因已报道2个错义突变(Pr0493Ser和 Thr494Met),Gamundi等…1也报道了Ala489Asp突变 位点。Graziotto等¨21认为这些错义突变所致的RPl8 并非由于单倍剂量不足引起,而是毒性功能获取的结 果。PRPF8位于17p13.3,含42个外显子,编码 220 000的蛋白,是U5 snRNP的核心组成部分。Testa 等¨纠对一意大利家系进行遗传分析发现PRPF8上新 的点突变(P2301 s),不过该突变仅引起轻微的RP表 型,而在walia等¨4 o报道的2个变异体(H2309R和 IVS4l一4G>A)中,前者引起严重的RP,后者则是一种 良性变异。RP9位于7p14.3,其发病可能与Piml激 酶相关蛋白1(Pim一1 kinase associated pmtein 1,PAPl) 突变有关。PAPl是U4/u6.u5三聚体的组成部分,能 与PRPF3相互作用¨“,曾有报道在RP9患者中存在2 个错义突变(H137L和D170G)。但对RP9的致病机 制尚存在争议,Daiger等【1刮认为RP9并不引起adRP。 另外,与视网膜转录相关的因子还有锥杆同源盒 (cone—rod homeobox,CRx)和神经视网膜拉链蛋白 (neural retina leucine zipper,NRL),其致病率均<1%。
作者单位:5l0080广州,南方医科大学(覃泳杰);510080广州,广 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郭海科)
通讯作者:郭海科(Email:guohaike@medmail.com.cn)
l 与转录和转录后修饰蛋白相关的基因
现在已确认在RP中存在编码转录因子和转录后 RNA修饰因子基因的突变,如前体mRNA剪接因子 (pre-mRNA processing f如tor,RPPF):RPl l(PRPF31)、 RPl3(PRPF8)、RPl8(PRPF3)和RP9,其广泛地存在 于机体的不同组织,编码前体mRNA剪接所必需的蛋 白,对维持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又称为管 家基因p1。 1.1 RPl 1(PRPF31)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常染色体;突变;致病基因 分类号 R 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旬808(2009)12.“59_05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视网 膜变性中最常见的一组以进行性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 膜色素上皮(retinitis pigment epithelium,RPE)功能丧 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全世界RP的发病 率约为l/3 500,中国的发病率约为1/3 467。到目前为 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根据RP遗传 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utosomal dominant RP,adRP)、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autosomal recessive RP,arRP)和x性连锁遗传RP(x—lined RP, xLRP),少数表现为双基冈突变遗传及线粒体遗传。 当因缺乏家族史而无法确定其遗传方式时,则为散发 型RP(sporadic RP,SRP),多数SRP表现为arRP…。 经统计,引起adRP、arRP、xLRP的突变基因分别为 17、25、6种B’,其中在已知的adRP基因中占所有 adRP发病的56%,arRP为32.7%嵋1。本文就adRP 与arRP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Key words retinitis pigmentosa; autosoma; mutation; pathogenic gene
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具有高度的遗传性和表型异质性。RP致病基因的确立对探讨 该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RP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dRP)与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RP(arRP)相关基因的研究进行综述,归纳其中常见致病基因的作用及其突变发病的可能机制,为RP 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万方数据
外学者也在此基因上发现了新的剪接突变位点(IVs6 +1G>T)"]。人PRPF31基因编码一个相对分子质 量为61 000的蛋白质,其类似于酿酒酵母mRNA前体 剪接因子Prp3lp。而研究表明Prp3lp缺失会使剪接 因子失去耐温能力¨。,因此推测在前体mRNA剪接加 工过程中,PRPF31对小核糖体蛋白(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nRNP)U4/u6-U5 i聚体的装配形 成是必要的。PRPF3l能与u4/u6二聚体的U4结合, 再通过与u5的PRPF6作用,从而在u4/U6二聚体和 u5间架起一座桥"1。Schaffert等"’证实如果将 PRPF3l或PRPF6敲除后,u5、U4/u6将会积聚,不 能形成U4/U6/U5三聚体。最近研究发现该基因错 义突变能使PRPF31与PRPF6发生强结合,形成稳 定的u4/u6一u5三聚体,不利于剪接复合体成分的再 循环‘叫。 1.2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