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子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分子特征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特征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特征教案年级:初中课题:分子特征教学目标:1. 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熟练运用Lewis结构、电子云模型等方法描述分子特征。

3. 了解和区分分子中原子的性质和结构对其特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2. 分子中原子的性质和结构对其特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运用Lewis结构、电子云模型描述分子特征。

2. 深入理解分子中原子的性质和结构对其特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2. 分子中原子的性质和结构。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第一章相关内容。

2. PPT课件。

3. 分子模型和原子模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介绍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二、学习主体(30分钟)1. 展示PPT,介绍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2. 讲解Lewis结构、电子云模型等描述分子特征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例操作。

3. 分析和讨论分子中原子的性质和结构对其特征的影响,示范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三、实验与探究(2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分子的特征和结构。

2. 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分子的特征和原子的性质和结构之间的联系。

四、反思与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分子特征的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深化学生对分子特征的理解。

2. 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描述分子特征的方法。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环节和探究性学习内容。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转变,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行缺少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特殊小,肉眼无法直接观看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简洁理解和把握;学生能娴熟把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转变,如蒸发、扩大、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首先提出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沟通、分析与商议,理解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本质区分,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初中化学分子的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的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教学难点:1. 分子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或图片。

2.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分子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子的结构。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分子的基本特征吗?二、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10分钟)1.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介绍分子的基本特性: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三、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10分钟)1. 讲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 举例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如水的电解,葡萄糖的分解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四、分子理论的应用(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吗?2. 学生举例,如蒸发、溶解等。

3.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以及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分子理论,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写在日记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分子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分子的结构。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掌握分子的基本特性和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通过举例和作业,培养学生运用分子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分子详细教案初中化学

分子详细教案初中化学

分子详细教案初中化学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掌握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分子的运动状态,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2. 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解释分子的运动状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分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问学生: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微观结构是什么样的?二、概念讲解1. 教师简要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是一种具有独立结构和稳定性的微粒。

2. 教师介绍分子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分子的大小、形状、运动状态等。

三、实验操作1. 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分子的运动状态,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水和空气中分子的运动情况。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解释分子的运动状态,探讨分子的热运动与物质的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应用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进一步探讨分子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加深对分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关于分子的知识和概念,强化学生对分子结构和特点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子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分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分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分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掌握不同分子结构的特点;3. 理解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掌握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理解不同分子结构的特点;3. 探究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结构的三维空间构型;2. 掌握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分子模型、显微镜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分子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结构的概念,并与实际物质联系起来。

二、讲解(15分钟)1. 分子结构的概念: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2. 不同分子结构的特点:直链分子、支链分子、环状分子等。

3. 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分子结构的不同会影响物质的性质,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观察不同分子结构的物质的性质,加深学生对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关系的理解。

四、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重要性,并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内容,总结不同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写出至少三个例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分子结构的特点,理解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如香味的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如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

4. 例题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分子和原子的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 分子的基本性质4. 实践情景引入: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5. 例题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到的分子和原子:湿衣服晾干、香水扩散、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湿衣服晾干:水分子蒸发;香水扩散:香水分子在空气中扩散;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分子科目:化学年级:初中课题:分子范本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 了解分子的构成及性质;3. 能够初步掌握分子模型的概念及实验方法。

二、教学重点:1. 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 分子的构成及性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分子构成的具体内容;2. 理解分子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实验室玻璃瓶中的气体、液体和固体,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二、讲授(15分钟)1. 分子的定义和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单元,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分子的结构:分子通常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其结构稳定,不易改变。

3.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取决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实验(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观察加热硫化氢气体和氧气气体的反应,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分子的构成和性质。

四、练习(10分钟)老师出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分子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五、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对分子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复习分子的定义和结构;2. 思考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

在引入分子的概念和内容时,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验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要注重实践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分子的组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3. 能够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分子的组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 分子的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现象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或分子动画演示。

2. 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分子模型或分子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分子的结构。

2. 提问:你们认为分子有什么特点和性质呢?二、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0分钟)1. 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最小粒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2. 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等特点。

3. 举例说明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碰撞并传递能量。

三、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10分钟)1. 讲解分子的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

2. 解释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具有热运动的能量,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3. 演示分子的运动实验,如烟雾实验或分子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分子的运动现象。

四、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现象(10分钟)1. 提问学生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香味能飘到远处、为什么水加糖后会变甜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的运动规律解释现象,如为什么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等。

五、总结和复习(5分钟)1. 总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复习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

3. 提醒学生注意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子模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讲解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教学中可能存在对分子的运动规律解释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分子运动规律的讲解和应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国赛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国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课题: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前两单元我们已经学习空气、氧气等知识,从宏观认识了一些物质。

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生物课、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它们。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教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洒香水的手绢、物质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漫画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明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了空气、氧气的有关知识,具备了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的一定条件。

但是从具体的宏观物质到抽象的微观粒子仍然是学习化学的一个跨越,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但是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实验现象能够分析产生现象的本质,从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

2、学法四、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一、教课方案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细小的粒子,在此以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课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标准,联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纳多种教课手段来组织教课。

如演示实验、改良实验、增补分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课方法上采纳了激趣──怀疑──驱动──反应四步程序教课法。

教课程序:创建问题情形,激趣──提出问题,怀疑──指引研究,驱动──指引剖析。

形成想象──稳固深入,反应沟通。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察看实验,记录现象──剖析现象,透析实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依据想象,形成看法──理解看法,迁徙运用,表达沟通。

二、教课方案课题教课目的《分子和原子》讲课人学校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天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看法,会用分子、原子的看法来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能力目标:经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间互相联系的剖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想能力;3.感情目标:经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说,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虑问题的方法。

教课重点教课难点分子、原子看法的成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成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一样。

教课方法教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研究、动画揭露微观的直观教课相联合。

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切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着手实验,在衣服、纸创建情形、激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发兴趣。

察看现象。

精。

【发问】你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酒精挥发了。

经过生活中的【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何吗?常有现象,启示思维。

【展现】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引导学生探【发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味,但看不见这类物质。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第一初级中学彭美玲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够成的奥秘》的第一课题。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五、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基本性质的认识。

六、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七、教学准备:仪器:烧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滴瓶、注射器、量筒等。

药品:品红、冷水、热水、浓氨水、酚酞、蒸馏水等。

初中分子化学教案

初中分子化学教案

初中分子化学教案
主题: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的结构
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4. 分子的性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一些分子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分子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结构和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
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的。

3. 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型搭建理解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4. 讨论:和学生一起讨论分子的性质,如溶解性、电导率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性质
是如何与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相关的。

5.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扩展活动:
1. 搜集一些关于分子的新闻或科研文章,让学生了解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研究领域。

2. 观察一些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评价方式:
1. 实验操作的记录和结果
2. 练习的得分情况
3.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2. 实验教材和模型
3. 教学课件和图片
这份初中分子化学教案范本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能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初中化学分子教案课标要求

初中化学分子教案课标要求

初中化学分子教案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子的概念及其结构特点;
2. 掌握分子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3. 理解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4. 能够掌握分子的分类及其特性。

教学内容:
1. 分子的定义及特点;
2. 分子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3. 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4. 分子的分类及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分子的定义及特点;
2. 分子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3. 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分子的概念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测试不同分子的性质和行为,加深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分子分类及其特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和引入实际生活例子,引起学生对分子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及特点,化学式表示方法,性质和行为;
3. 实验:进行一些与分子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加深理解;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内容,梳理重点难点。

教学评价方法:
1. 定期组织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分子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考试时增加与分子相关题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分子实验操作能力。

2024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1教学设计

2024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1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展示前测的学生结果:如何证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1】寻找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证
【小结】用宏观现象反映微观情况;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4分30秒
环节二验证微观粒子的性质
【总结】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微观粒子的性质
【活动2】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小结】微观粒子的性质;用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初三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2.认识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3.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9分45秒
环节三
利用水分子模型解释宏观现象
【展示】一滴水中的数据,并引出模型的概念
【活动3】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2种水的物理变化
【活动4】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电解水的化学变化
【总结】1.物理变化的微观本质
2.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3.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学习模型的科学方法,培养想象、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5.通过模型解释宏观实验并修正模型的过程,初步感受宏观微观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过程
时间
教Hale Waihona Puke 环节主要师生活动4分钟

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一、教材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对日常生活实例的介绍和小组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学会自己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宏观世界的变化之后,迈向微观世界的变化的开端,开始初步探究构成物质世界的奥秘。

本节课是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学式和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保障,因此本节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对于物质变化的内在实质比较陌生,本课题的内容也比较抽象。

但是学生在物理和生物学科中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等,加上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因此教师只需通过实验、Flash动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等将抽象的东西多加具象化,学生也不难理解。

(二)、思维特点本次课的授课学生为九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初步学习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自主探究来得出结论具有一定的热情和好奇,并且他们乐于追求自我表现,求知欲强,但是看待问题有大多只停留于表面现象,缺乏深思,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得出结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初中化学分子优秀教案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优秀教案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优秀教案教案
教案标题:认识化学分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化学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3.能够运用化学分子的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重点:
1.化学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2.化学分子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运用化学分子的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理解和应用化学分子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化学笔记本和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化学分子的概念。

二、讲解:介绍化学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分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三、实验:实验部分可以通过分子模型实验或化学反应实验展示化学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四、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分子的性质和特征。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化学分子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化学分子的知识,写出一篇关于化学分子的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明确化学分子的概念和应用。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教学内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分子特性的相关概念;
2. 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分子,并能够解释其性质的差异;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不同种类分子的性质对比与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分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利用实例让学生猜测分子的特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解释(15分钟)
1. 讲解分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包括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键的种类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极性、氢键等概念。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分子的性质,如溶解度、熔点、沸点等;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种类分子的特性以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2.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答和解释,确保学生对分子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实例来说明;
2. 提醒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复习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 分子教案

初中化学 分子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2.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大小、运动、相互作用等。

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2. 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1. 分子的大小和运动。

2.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或图片。

2.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分子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分子是什么?2. 学生分享对分子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分子的定义。

二、分子的特性(10分钟)1. 分子的大小: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分子的尺寸,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非常微小。

2. 分子的运动: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介绍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分子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分子的构成:介绍分子由原子组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种类的分子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

2. 分子的性质:解释分子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酸碱性等,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四、生活中的分子现象(10分钟)1. 案例一:酒精的挥发。

解释酒精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案例二:酸碱中和反应。

解释酸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分子的定义、特性和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子模型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对分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理解分子的特性和基本性质。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分子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分子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分子的知识。

分子与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分子与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子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问题,引导学 生自主归纳总结, 交流想法,培养独 立思考,合作完成 的能力和意识。 培养学生将课堂 知识运用到生活 实际中的能力。
教师演示实验:两个相同的量 筒中分别装有 10ml 水和 10ml 酒精。将二者混合后观察混合 液体的总体积。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现象与 学生认知的矛盾 激发学习兴趣。

课开始,我们对化学的学习将 历回答教师问题。 知识,引导大家对

从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世界。 回答教师问题:可以 微 观 世 界 有 较 为

大家对微观世界有什么了解? 看到细胞。
形象的认识,提出

展示一枚树叶,提问:树叶切
猜想和假设。

片后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

讲解:树叶是肉眼可见的,细 并记录

胞肉眼不可见,需要借助仪器
通过与细胞的类

观察。同样的,身边的各种物 观察现象并思考
比以及墨水在清

质都是由肉眼不可见的微粒构
水中的扩散现象
成。
思 考 教 师 提 出 的 问 向学生灌输“物质
教师演示:向清水中滴入一滴 题,小组讨论提出假 由 微 小 粒 子 构 成
分 析 矛 盾, 归 纳 特 征
倾听教师的讲述
跟随教师的思路,积 极思考。
思考,讨论,尝试对 引发的问题进行解 答。
通过生活中的小 矛盾,吸引学生的 关注和兴趣,引出 物质是可分的这 一说法。
提出矛盾,引发大 家的思考。
提出问题,引导学 生思考讨论,进而 引发大家的探究 欲望。
教师讲述并提出问题:从本节 观察体会,以自身经 通 过 学 生 已 有 的
难点: 从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探究肉眼无法看到
的分子的性质及特征。
教学环节
创 设 问 题 情 境 , 引 入 新 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手中的纯净水, 并将一杯水分给几名同学,进 而提出问题: 一杯水可以分成两份、十份、 上百份……如果要把一杯水分 给全国人民,能否将其分成 13 亿份? 引入课题: 物质能不能无限次的分割下 去? 分割的极限是什么? 组成每种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 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世界,领悟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进一步深 入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 2、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从而 获得自豪感,并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意愿。 3、理解“知识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物质是可分的,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性。掌握分子的性质及特征。
事物和现象做类比,也可与其它学科中的知识点做类比迁移,引导学生将知
识点具体化,进而直观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攻克难点。
本节课所学内容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将
引领学生从宏观的认知过渡到微观的探索。而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接触不
多,有一定认知难度。因此我将用两条线索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明线----水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课题后将进一步探究学习“原子的性质和
构成”、“元素的基本知识”等内容。因此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们从宏观的实验
现象和化学变化过渡到微观世界,进一步研究变化的本质。在整学期的教学
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宏观物质和日常现象入手,引入物质的可分
性,展示科学家对分子的猜想及研究成果,确立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组
成的观点。进而通过实验探究,教师讲述,小组讨论,类比迁移的手段进一
步探究分子的性质。
本课题针对的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接触化学学科时间尚
短,不具备深厚的化学基础,却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本节课开始,学生们
对化学的学习和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将从宏观向理解微观世界过渡。在此过程
中,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接触较少,认识比较抽象,因此需要用生活总常见的
究分子和原子的

倒入盛有石块的烧杯中,观察
特点。

混合后的总体积。
有生活现象迁移

引导学生通过石块与细沙混合 倾听教师的讲解,思 到抽象的知识点,

的实验推测出分子间有间隙的 考并记录。
直观易懂。
结论。
1、通过联想树叶与细胞的关系

引导学生接受“物质由微小粒

子构成”的概念

2、通肉眼看不到水分子,引导
分子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分子及其性质
课题来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
化学化工学院 王鹤
教学对象
九年级上学期学生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本课题之
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物质的变化”、“空气的组成”以及“水的组成”
等知识点,对化学学科建立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一定兴趣,明确了“化学
用直观易懂的现

学生掌握分子体积小、质量轻 紧随教师思路,通过 象 或 趣 味 实 验 带

的特点。
教师的引导,充分掌 领 学 生 回 顾整 堂

3、以墨水的扩散,饭菜飘来芳 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课的知识点,使学

香等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认识
生更好的掌握所

到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内容荣。

4、通过回忆两组有趣的演示实
验,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
分子间有间隙的特点

提出问题:为什么混合液体的 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 以 宏 观 可 见 的 石

总体积小于 20ml?
法,组内交换意见。 子 和 细 沙 做 类 比

教师演示类比实验:取两个相
实验,引导学生进

同大小的烧杯,分别装有半烧 观察实验并思考现象,将细沙 产生的原因。
结 合 实 际 , 推 测 性 质
墨水。 提问:为什么墨水没有呈水滴 状静止在水中而是扩散开? 讲解:物质由连续不断的微粒 构成,其中一种微粒就是分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之 一。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物体都 是分子和原子构成,因此,水 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我 没没有在水中看到微粒状的物 质即分子?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 都很小。 举例说明: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 是 3×10-26kg,一滴水(以 20 滴水为 1mL 计)中大约有 1.67 ×1021 个水分子。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滴入墨水的 水杯,提问:为什么在没有人 为干预的情况下,黑色在水杯 中分布的更均匀了? 教师讲解:黑色的墨水分子和 无色的纯净水分子在水杯中自 发的运动。一段时间后,黑色 的墨水分子便可以均匀分布到 整杯水中,因此黑色在水杯中 分布的更均匀。
得出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地 运动着。 引导大家思考:生活中还有那 些事例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 动? 如饭菜飘来香味,衣服晾干的 过程等
设。
听取教师的讲解,思 考问题。 思考问题,归纳并猜 想:水分子很小,因 此肉眼看不到。大量 水分子汇集在一起, 组成可以用肉眼看到 的水滴。
观察现象,思考并讨 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确立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2、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
3、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自然现象和身边事例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2、学会运用实验探究、迁移、类比、归纳、小组研讨等方法从已知现象及 结论学习新知识。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的能力。
由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作为主线,通过对水的分析以及与水相关的实验
来确立分子的真实存在性,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分子的相关性质。同时使
学生认识到知识源于生活,抽象的知识点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暗线----分子的性质
整堂课将以分子的性质为中心,引导学生们通过学科迁移,联系生活实
际,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小组讨论等手段,正确归纳并掌握分子的性质。
倾听教师讲解,思考 并记录。
讨论问题,提出并与 大家交流自己的想 法。进而得出结论: 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 断地运动着。
的”观点。
通过肉眼无法直 接看到来揭示分 子体积很小的特 点,直观易懂。
用数据来进一步 说明分子体积小, 质量轻的特点。
通过实验现象直 观的让大家感受 到分子在不断运 动,更具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