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测试题
国开行政组织学第6章测试试题及答案
国开行政组织学第6章测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试题 1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_______________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
正确答案是:人试题 2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需要试题 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试题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激励因素试题 5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______________的综合作用。
正确答案是:期望概率试题 6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非正式群体试题 7群体凝聚力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概念。
正确答案是:中性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试题 8组织管理心理主要由_______________组成。
正确答案是:个体心理, 群体心理, 组织心理试题 9人的行为机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需要, 动机, 行为, 反馈试题 10下列因素中属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的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工作富有成就, 工作本身的重要性试题 11推行目标激励理论的主要困难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目标难度的确定, 目标量化, 目标的公平合理试题 12群体发展大致经历的阶段有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形成阶段, 磨合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试题 13群体意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认同意识, 群体促进意识三、名词解释试题 14群体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
A.课程采用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计划【解析】B比较“课程改革”与“课程革新”而言,“课程变革”是最常用的概念。
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故选项B正确。
2.提出著名的“课程层次理论”的教育家是()。
A.华虚朋B.克伯屈C.古德莱德D.杰克逊【解析】C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及其助手在1979年出版了一本名为《课程探究:课程实践之研究》的专著,在本书中古德莱德提出了课程的五个层次,形成其著名的课程层次理论。
故选项C正确。
3.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
A.量化研究B.质的研究C.实证研究D.理论研究【解析】A由于忠实取向探究的基本问题是测量课程实施对预定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的基本因素,所以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
故选项A正确。
4.“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的观点属于()。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课程变革取向【解析】C在课程创生观看来,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
课程创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故选项C正确。
5.在“兰德课程变革动因研究”中,麦克劳林指出,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关键是()。
A.学校机构对课程变革的接受性B.具体实施课程计划的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需要C.参与课程实施的学生对课程变革的需要D.参与课程计划编制的专家对课程变革的分析【解析】B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变革的需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麦克劳林在“兰德课程变革动因研究”中指出,学校机构对课程变革的接受性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具体实施课程计划的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需要才是关键。
故选项B正确。
6.“校长应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信念,以及教育创新意识,并且能够与教师、学生一起不断创生新的课程”,这符合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哪一种领导形象()。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题目及答案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习题一、填空题1.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社会发展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基本被组织成学科课程、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大致包括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4.人文知识是人类采取各种手段对人文世界的认识及其结果,主要具有价值负载和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5.从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入手,教育内容可以被区分为两种性质:一是实用的内容,二是______的内容。
二、判断题1.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
()2.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概念的哲学家是胡塞尔。
()3.在小学教育内容领域,显性知识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隐性知识长期受忽视而陷于盲动状态。
()4.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包括根据学情提炼主题和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2.形式教育3.实质教育4.隐性知识四、简答题1.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教材内容处理策略有哪些?3.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有哪些?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2.试论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个人发展需要;文化发展需要2.整合课程;活动课程3.课程目标;内容标准4.解释依赖5.虚用二、判断题1.×2.×3.√4.√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2.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章节测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章节测试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
*A.学习需要(正确答案)B.学习期待(正确答案)C.学习目标D.学习进步()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学习动机)奥苏伯尔提出的驱动力组成因素为( )。
*A.认知驱动力(正确答案)B.类属内驱力C.自我提高驱动力(正确答案)D.附属内驱力(正确答案)成功的学习经验可以增强( ),这种内驱力与内部学习动机关系密切,是课堂学习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
[单选题] *A.认知驱动力(正确答案)B.类属内驱力C.自我提高驱动力D.附属内驱力学校教育中采用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 ),让学生体验到自尊感、荣誉感。
[单选题] *A.认知驱动力B.类属内驱力C.自我提高驱动力(正确答案)D.附属内驱力为了获得自己喜欢的科任教师的赞许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属于( )。
[单选题] *A.认知驱动力B.类属内驱力C.自我提高驱动力D.附属内驱力(正确答案)以下学习期待与诱因的关系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学习期待和学习诱因可以相互转化B.学习期待与学习诱因无关C.学习期待的作用就是学习诱因(正确答案)D.学习期待包括学习诱因以下( )不是学习动机的功能。
[单选题] *A.唤起功能B.维持学习的功能C.指向功能D.刺激功能(正确答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单选题] *A.近景性动机容易受干扰所以不可取B.远景性动机过于抽象不可取C.远景性动机稳定性持久性强(正确答案)D.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不能结合“为获取新知识而读书”属于( )。
*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正确答案)认知内驱力(正确答案)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因害怕家长责备而读书”属于( )。
*外部学习动机(正确答案)内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正确答案)学习动机强,学习效果一定好。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六章《课程》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B。
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3.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4.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5.(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R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I.B 2.D 3.C 4.B 5.D6.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
赫尔巴特原理7.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8.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9.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10.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6.B 7.D 8.A 9.D 10.A11.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同步练习题:第六章 课程(含答案)
第六章课程一、填空题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____.5、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___、____、____.7、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____、____和____.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11、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用的.二、名词解释1、课程(广义)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4、教材5、学校课程6、基础型课程三、选择题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犁课程D、发展型课程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四、简答题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参考答案:第六章课程一、填空题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4、社会、知识和儿童5、选修课或特色课6、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7、教材8、课程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9、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10、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11、交互二、名词解释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5、学校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6、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三、选择题1-5:DCCAB6:A四、简答题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A 杜威B 斯塔弗尔比姆C 泰勒D 斐斯泰洛齐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A 课程任务B 课程制定者C 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管理层次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总和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 知识B 能力C 直接经验D 间接经验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 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 融合课程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次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 综合课程理论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 泰勒 B 罗杰斯 C 布鲁姆 D 布鲁纳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A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 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 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 知识—经验—活动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A 课程是知识B 课程是计划C 课程是活动D 课程是项目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
A 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 D 课程是项目1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A 国家课程B 地方课程C 学校课程D 基础型课程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着作是泰勒的()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12、()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 泰勒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杜威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A 柏拉图 B 毕达哥拉斯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A 杜威原理B 泰勒原理C 斯宾塞原理D 赫尔巴特原理15、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 课程标准B 课程计划C 教材D 教科书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A 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B 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C 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D 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课程实施)A.课程目标 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 D 杜威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A 整体性原则B 迁移性原则C 生理适宜原则D 合理性原则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 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 C 学校课程 D 基础型课程21、下列哪个国家在1988年改革之前,既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更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计划()A 德国B 美国C 加拿大D 英国22、在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长期以来采用国定制,一直持续到()。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综合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拉尓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5、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化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课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组成.6、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教育学-中学部分-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第六章 课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课程C.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3.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其作者是英国的教育家( )。
A.斯宾塞 B.拉尔夫 泰勒 C.博比特 D.施瓦布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经验、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是( )。
A.基础性课程B.选修课程C.探究性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学科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
A.讲授提纲 B.教科书 C.讲义 D.参考书7.1918年( )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为课程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A.布莱梅尔德 B.卢梭 C.博比特 D.罗杰斯8.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的理论是( )。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D.目标课程理论9.美国学者斯科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的模式是( )。
A.CSE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10.按课程的设计形式,课程可分为(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11.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课程可分为(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1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可分为( )。
A.研究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基础型课程13.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分为(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六章-自测-题目与答案模板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六章-自测-题目与答案模板单选题(每题3分共39分)题目1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综合课程B. 学科课程C. 显性课程D. 分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学科课程题目2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学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显性课程D. 分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活动课程题目3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显性课程B. 综合课程C. 学科课程D. 分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分科课程题目4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综合课程B. 显性课程C. 分科课程D. 学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综合课程题目5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选择一项:A. 课程计划B. 课程标准C. 课程规范D. 课程方案E. 课程结构反馈正确答案是:课程计划题目6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选择一项:A. 课程方案B. 课程标准C. 课程计划D. 课程结构E. 课程规范反馈正确答案是:课程标准题目7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第六章 课程测试题
第六章课程测试题一、选择题1.目前我国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C)。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融合课程2.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师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等属于(D)。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3.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
A.百科全书式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4.在小学教学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编排,使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得以重复出现,逐渐扩展。
这种教材的编写的方式属于(C)。
A.单一式B.直线式C.螺旋式D.活动式5.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D)。
A.过程模式B.情境模式C.实践折中模式D.目标模式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7.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是(D)。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经验课程8.课程计划的中心是(B)。
A.进行课时分配B.设置教学科目C.安排教学顺序D.做出学年编制9.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是(A)。
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标准D.教科书10.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就是(C)。
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 CIPP评价模式D. CSE评价模式11.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C)。
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标准D.课程说明12.课程改革的核心是(C)。
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思想改革13.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是(A)。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探究课程114.“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1、课程类型指课程的()。
A、组织方式B、进程C、原则D、体系2、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课程门类要齐全,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这一点体现了教学计划的什么特征?()A、强制性B、普遍性C、基础性D、创造性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4、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知识、智力、情感5、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为()。
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6、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
A、杜威B、泰勒C、布卢姆D、布鲁纳7、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D、知识型课程8、评价学校绩效以办学思想、组织健全程度、制度完备程度和领导机构决策领导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属()。
A、目标模式B、需求满足模式C、环境适应模式D、学校内质优化模式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算B、读、写、画C、读、画、算D、写、画、算10、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拓展课程11、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2、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13、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A、教学过程之前B、学生毕业时C、教学过程之后D、教学过程之中14、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第六章 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一、理论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建立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的前提是()。
A.平等B.相容C.互利D.信用2.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A.相互认识B.产生好感C.情感确认D.情感探索3.下列哪项原则不属于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A.相互原则B.平等原则C.真实原则D.相容原则4.下列哪项不是中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A.认知障碍B.能力障碍C.智力障碍D.人格障碍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年末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B.性心理是指有关性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性意识、性情感、性观念以及性适应等C.人际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等D.交往能力的障碍限制了中学生对周围环境和关系的理解6.下列关于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学生异性交往应当注意场所和方式B.中学生异性交往要自然适度C.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应尽量减少异性交往D.中学生异性交往要留有余地(二)简答题1.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一般经历哪几个时期?2.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简述其一般原则。
3.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有哪些?4.中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有哪些?5.如何处理中学生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6.简述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注意事项。
二、实践操作题(一)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今,中学生恋爱已成普遍现象。
据调查统计,我国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恋爱现象的占总人数的30%以上,高中阶段达60%以上。
材料二:广州一家权威教育机构花了近十年时间对中学时期恋爱的学生做跟踪调查,有94.6%的人无结果,日后品尝着自己亲手酿造的苦酒;其中76.4%的人影响了自己的学业与发展;只有4.26%的人有正面的影响。
问题:(1)为什么中学生恋爱已成普遍现象?(2)中学生异性交往的一般原则有哪些?本章答案要点一、理论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第六章同步练习题
第六章同步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括号中)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小学阶段课程设置应是(A )。
A.综合课程为主B.分科课程为主C.综合与分科并行D.综合实践活动为主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应是(C )。
A.综合课程为主B.分科课程为主C.综合与分科并行D.综合实践活动为主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应是(B )。
A.综合课程为主B.分科课程为主C.综合与分科并行D.综合实践活动为主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二级管理的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B )为内容呈现形式。
A.活动B.主题C.实践D.单元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特点的是(B )。
A.综合性B.知识性C.开放性D.生成性7.下列对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
A.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B.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储备,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促进学生多元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C.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认知性的课程,而是实践性的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亲身体验,积极实践。
C.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生活情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各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D.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经验性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9.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C )。
小学班主任,章节测试 第六章
第六章班级活动一、单项选择题1.主题班会要取得效果,首要的工作是A.活动的组织准备B.博采众长,集思广益C.班会的实施和指导D.确定和设计好主题【解析】D 主题班会要取得效果,首先就是要确定和设计好主题。
2.巩固全班劳动成果,向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环节是A.劳动思想教育B.肯定劳动成绩C.抓好劳动总结D.搞好劳动检查【解析】C 抓好劳动总结是巩固全班劳动成果,向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环节。
3.在班主任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关系到课外阅读效果如何的首要因素是A.教育学生端正读书的态度B.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书刊C.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D.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解析】B 课外阅读的教育效果如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书刊选择得是否适当。
因此,班主任指导学生选择最有意义、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4.班会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是A.由学生独立进行的B.学生在班主任的领导下进行的C.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的D.由班主任主持进行的【解析】C 班会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是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的,班主任的指导作用是通过学生的活动体现出来的。
5.组织小学生植树、美化绿化校园、修理桌椅、采集标本、打扫礼堂、清理垃圾等属于A.公益劳动B.生产劳动C.自我服务性劳动D.实际生产劳动【解析】A6.小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要求在内容上符合我国教育方针,能培养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这是体现了A.思想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可接受性原则D.广泛性原则【解析】A7.班级活动中的个人活动内容包括:课外阅读、观察、练习创作、书画、模型制作等等。
其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A.课外阅读B.观察C.练习创作D.书画【解析】A 班主任对学生的个人活动要加强指导,有布置、有检查,使之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个人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课外阅读活动。
8.以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锻炼身体、表现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形式是A.班会活动B.科技活动C.文体活动D.劳动活动【解析】C 文体活动是以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锻炼身体、表现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形式。
第六章学习教育学课程练习试题优选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课程的一般构造包含()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C.课程系统、课程标准、课程内容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答案 : A.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照和国家权衡各科教课的主要标准是( )A. 课程B. 课程标准(教课纲领)C. 课程目标D. 课程计划(教课计划)答案: B. 课程标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当拥有三个特点是( )A.强迫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迫性,广泛性,科学性;C.科学性,广泛性,基础性;D.强迫性,广泛性,基础性答案: D. 强迫性,广泛性,基础性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型中的( )A. 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 交融课程答案: A. 学科课程布鲁纳以为,不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构造,依此而成立的课程理论是(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 综合课程理论C. 适用主义课程理论D. 构造主义课程理论答案: D. 构造主义课程理论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B.基本技术,基础性学力C.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D.知识,智力,感情答案: C. 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培育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一定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修养的课程是( )A. 基础型课程B. 发展型课程C. 知识型课程D. 工具型课程答案: A. 基础型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成立新的课程系统,试行()A. 国家课程B. 地方课程C. 学校课程D. 三者都是答案 : D. 三者都是最早把评论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
A. 泰勒B. 罗杰斯C. 布卢姆D. 布鲁纳答案 : A. 泰勒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小学科学教育,章节测试 第六章
第六章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一、单项选择题1.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合作学习式教学法C.多媒体辅助教学法D.自主学习式教学法【解析】B 合作学习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
2.校外科学教育的对象是A.儿童和少年B.青少年和少年C.幼儿和儿童D.儿童和青少年【解析】D 校外科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
3.按教育的规范性,教育可分为三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正规教育B.非正规教育C.正式教育D.非正式教育【解析】C 按教育的规范性,教育可分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
4.班级授课制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相应的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B.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D.有利于发展团队精神【解析】D 班级授课制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相应的优点:第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5.课的划分有不同的角度,常见的分类有一下几种,错误的是A.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B.依据教学对象C.依据教学内容D.依据教学方法【解析】B 课的划分有不同的角度,常见的分类有一下几种:第一,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第二,依据教学内容;第三,依据教学方法。
6.探究教学让学生用一种类似于科学家做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关于它的优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B.有助于科学思考技能的形成C.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D.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本质的理解与内化【解析】A 探究教学让学生用一种类似于科学家做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它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本质的理解与内化,有助于科学思考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7.进步主义教育之父的帕克受欧洲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于()首先引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提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原则”。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六章综合测试题
第六章综合 A卷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80分)1、祝你身体健康”,寄托着我们对亲朋好友的衷心祝愿,这里的健康是指:()A、生理健康良好;B、心理健康良好;C、社会适应良好;D、以上三者都是;2、有种种不适,而上医院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没有较好的办法来治疗,这种状态称为()A、健康状态;B、亚健康状态;C、疾病状态;D、以上三者都不是;3、各项不属于患病症状的是()A、食欲不振,消化不良;B、指甲坚硬或松脆;C、感到情绪抑郁;D、视力下降、听力减退;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人体的防线……………………………………………………( )A.“百白破”疫苗的预防作用 B.皮肤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5.下列各项急救处理措施错误的是…………………………………………………( )A.发现有人触电,首先切断电源B.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再涂上3%~5%的溶液NaHCO3溶液C.被毒蛇咬伤的病人,及时注射含有抗蛇毒抗体的血清D.抢救大量失血的病人,及时输入同种血型的血液6.食用下列食物可能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是…………………………………( )A.打开有酸臭味的罐头 B.色彩鲜艳的毒蕈C.带有甲状腺的猪肉 D.喷洒过农药的青菜7.对被毒蛇咬伤的病人应尽快注射毒蛇的血清进行治疗,这里被注射的物质和免疫方法分别属于………………………………………………………………………………( ) A.抗体,特异性免疫 B.抗原,特异性免疫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8、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皮肤的屏障作用B、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D、由抗体引起的免疫9、唾液有杀菌作用,原因是()A、唾液中含有抗体B、唾液中含有吞噬细胞C、唾液中有抗菌素D、唾液中含有溶菌酶10、关于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B、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C、它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有长有短D、能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所有病原体11、下列对“非典”病人的治疗方案中,哪种采用了特异性免疫的原理()A、使用抗生素;B、使用激素类药物;C、用已康复的“非典”病人的血清;D、使用中药;12、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A、脂肪;B、蛋白质;C、糖类;D、纤维素;13、下列哪一种维生素的缺乏会引起人体佝偻病()A、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C;D、维生素D;14、构成人体的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A、水;B、蛋白质;C、糖类;D、脂肪;15、下列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是 ( )A、误吃“摇头丸”;B、吃有农药残留的蔬菜;C、误吃毒蕈;D、吃过期变质的罐装食品;16、下列不属于用耳卫生的是()A、游泳后清除外耳道内的水;B、移目远眺;C、感冒时不用力擤鼻涕;D、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17、卫生部公布的2004年1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显示,病毒性肝炎居发病数的第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课程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目前我国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C )。
A. 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 学科课程
D. 融合课程
2.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师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等属于( D )。
A. 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显性课程
D. 隐性课程
3.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 百科全书式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4.在小学教学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编排,使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得以重复出现,逐渐扩展。
这种教材的编写的方式属于( C )。
A. 单一式
B. 直线式
C. 螺旋式
D. 活动式
5.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 D )。
A. 过程模式
B. 情境模式
C. 实践折中模式
D. 目标模式
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7.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是( D )。
A. 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 学科课程
D. 经验课程
8.课程计划的中心是( B )。
A. 进行课时分配
B. 设置教学科目
C. 安排教学顺序
D. 做出学年编制
9.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是( A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教科书
10.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就是( C )。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CIPP评价模式
D. CSE评价模式
11.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C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 课程说明
12.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C )。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思想改革
13.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是( A )。
A. 分科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课程
D. 探究课程
14.“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C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5.初中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C )。
A. 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 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 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 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16.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 A )。
A. 综合课程
B. 广域课程
C. 相关课程
D. 核心课程
17.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D )。
A. 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B. 更多地考虑课程满足计划需要的程度
C. 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
D. 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18. ( A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
A. 教师
B. 学生
C. 校长
D. 社区人员
19. 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
A.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0. 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初中阶段( C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二、辨析题
1.校本课程就是完全由学校自主开发出来的课程。
(×)
校本课程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开发主体主要是学校校长师生,也需要家长、专家、社区人士的参与。
2、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材料是课程标准。
(×)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基本材料。
3、在西方,最早用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人是泰勒。
(×)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使用“curriculum”一词。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课程?
答:我们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课程概念。
从广义说,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
从狭义说。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
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什么不同?
答:显性课程,又叫正式课程、官方课程或公开课程。
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一般按预先编订好的课程表实施。
隐性课程,又叫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或潜在课程。
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的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影响,比如校园环境、文化传统、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教师期待等。
显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隐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
3、课程组织涉及哪些方面?
答:课程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开发。
4、影响课程的因素有哪些?
答:最主要受社会需要、知识发展水平与学生发展三方面因素制约。
四、案例分析题
1、有理论批判杜威感伤地看待儿童,声称教育价值就是文化要素的传承,认为人性有缺陷,经验靠不住,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按儿童心理逻辑组织教材很荒唐。
而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知识要素传授给下一代,因而必须突出教材的逻辑性,坚持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逻辑组织教材。
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课程理论?应如何看待这种理论?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参考答案:
这段话体现了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其优点是(1)通过学科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
(2)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学习符号学习任务要求,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
(3)课程的构成简单,易于评价。
其缺点是(1)因为强调逻辑,学习偏重记忆不利于学生理解完整的世界,产生真切体会。
(2)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学习,不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难以因材施教,实施区别化教育。
在运用中要扬长避短,即要发挥学科课程知识传授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忽视活动课程经验获得的价值,否则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
2、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
……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
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课程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答:这段话主要表达了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兴趣、需要、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的课程。
其优点是:(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天性、主动性。
(2)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引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教学内容。
(3)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其缺点是(1)轻视科学文化知识,不利掌握人生必备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于以学生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不利学生的社会化。
在运用过程中,教师的使命在于发现与引领。
具体地说就是发现学生的天性,找到适合学生天性发展的学科,引领学生发展自己的天性,发挥自己的潜能。
也就是说,教学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
实践中,教师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位置,树立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