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凉州词)王之涣 赏析

合集下载

《凉州词》王之涣唐诗鉴赏

《凉州词》王之涣唐诗鉴赏

《凉州词》王之涣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原文】凉州词二首⑴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白话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译文及鉴赏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译文及鉴赏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译文及鉴赏《凉州词二首·其一》是由王之涣所创作的,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凉州词二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凉州词二首·其一》注释《凉州词二首·其一》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指的是《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凉州词二首·其一》赏析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2.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3.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4.催:催促。

5.沙场: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凉州词的翻译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作者背景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凉州词的赏析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凉州词二首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翻译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说课讲解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说课讲解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意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出塞(凉州词)》王之涣(唐诗赏析)

《出塞(凉州词)》王之涣(唐诗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远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远上”为“黄沙直上”。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根本不可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远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出塞(凉州词)》王之涣(唐诗赏析)
【作品简介】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武威。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如同后来的词牌,诗的内容不一定都写凉州。

梅鼎在《乐苑》中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搜集并进献宫调《凉州》,唐玄宗将其交付教坊成曲谱,配上新词演唱,并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凉州词》便由此而来。

其后如王之涣、王翰、张籍、逢等诗人因喜欢此曲,便仿写新词,这些词的题目都冠以《凉州词》。

有人经考证,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一个题目《听玉门关吹笛》,并由此认为这首《凉州词》是王之涣在玉门关听到守边士兵吹笛时写的。

这首抒发戍边士兵怀乡之情的诗篇,写得意境极其壮阔,悲而不失其壮,怨而不显其哀,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宽广胸襟。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构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茫茫无际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引颈向远望去,仿佛是从白云中飞来。

这句诗的着眼点正好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反。

李诗中的黄河汹涌而来,由远及近,有一泻千里之势;王诗中的黄河溯流远上,由近及远,有万夫不当之勇。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显得格外荒凉。

写孤城选数量词“一片”而不用“一座”,也是诗人匠心独运。

“一座”,具有立体感,荒凉程度、孤单程度显然不足;而“一片”给人的感觉是平面,其荒凉程度、孤单程度都较充分,能更突出地表现主题。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即八尺。

诗的前两句,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高峻险要,为后两句刻画戍边士卒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别。

北朝乐府的《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就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的情景。

临别折柳之风在唐代更为流行。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是什么呢?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所写的边塞诗作颇具特色,大气磅礴,为人们留下不朽的诗篇。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欢迎阅读!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诗意]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詩吹不到的啊![赏析]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 及诗文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    及诗文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意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1: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2: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译文3: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一座孤城兀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

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词语解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 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王之涣的出塞和凉州词

王之涣的出塞和凉州词

王之涣的出塞和凉州词王之涣的出塞和凉州词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字季凌,⼜字季真,汉族⼈,祖籍晋阳并州(今⼭西太原),其⾼祖迁今⼭西绛县。

下⾯是⼩编为你带来的王之涣的出塞和凉州词,欢迎阅读。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唐诗三百⾸之王之涣:出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注解】: 1、万仞:⼀仞⼋尺,万仞是形容⼭很⾼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所制的⼀种管乐器,有⼆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种哀怨的曲调。

4、⽟门关:关名,在今⽢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原,⾼⼊⽩云之间, 矗⽴漠北的⼀座孤城,背倚万仞⾼⼭。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门关。

【评析】: 这⾸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边地⼴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是唐诗常⽤词,通常与“孤”相连⽤(如“⼀⽚孤云”、“孤帆⼀⽚”等等),这⾥即“⼀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见杨柳⽽⽣愁,甚⾄听《折杨柳》歌⽽⽣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法折柳寄情,听曲更⽣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期”、“归家⽆望”。

然⽽,“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云间, ⼀⽚孤城万仞⼭。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的⼀种曲⼦(《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仞相当于七⼋尺。

5、羌笛:羌族的⼀种乐器。

6、杨柳:指⼀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

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

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王之涣《出塞》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出塞》已成为千古名诗,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出塞古诗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其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远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远上”为“黄沙直上”。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根本不可能看见“白云”。

其实,“黄河远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出塞》古诗译文及赏析

《出塞》古诗译文及赏析

《出塞》古诗译文及赏析《出塞》古诗译文及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出自《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译文1: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2: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鉴赏: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2.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3.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4.催:催促。

5.沙场: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凉州词的翻译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作者背景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凉州词的赏析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赏析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凉州词 王之涣(原文、注释及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原文、注释及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原文、注释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凉州词王之涣(原文、注释及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塞古诗讲解

出塞古诗讲解

出塞古诗讲解
《出塞》是一首描绘边疆风光和戍楼将士生活的古诗。

以下是讲解:
1. 作品背景:《出塞》作者王之涣,唐代诗人。

这首诗写于唐朝边疆战事频繁时期,表达了诗人对戍楼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

2. 诗歌结构:五言绝句,共四句。

每句五个字,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境开阔。

3. 内容解析:
-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展现了悠久的历史背景。

-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戍楼将士英勇奋战、保卫边疆的决心。

- 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意味着如果英勇的将领还在龙城(指唐朝首都长安),就能确保边疆安全。

- 第四句:“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强大,阻止敌人越过阴山,保卫家园的决心。

4. 诗歌主题:赞美戍楼将士英勇顽强、保卫国家的忠诚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边疆的忧虑。

5. 艺术特点:诗篇短小精悍,意境开阔,通过对戍楼将士的赞美,展现了国家的英勇形象。

凉州词出塞王之涣

凉州词出塞王之涣

凉州词出塞王之涣王之涣的边塞诗作《凉州词》描写了凉州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自己对于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欢迎阅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之涣的边塞诗作《凉州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凉州词王之涣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黄河远上白云间,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ǚ羌笛何须怨杨柳,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5、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6、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7、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王之涣名篇赏析《凉州词》

王之涣名篇赏析《凉州词》

王之涣名篇赏析《凉州词》导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下面是王之涣名篇《凉州词》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词句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8)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王之涣的这首诗被称作曾被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2024年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

2024年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凉州词)王之涣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出塞(凉州词)王之涣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出塞(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
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5、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6、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7、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8、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其兄王之咸、王之贲皆有文名。

他从小就很讲究义气,纵酒谈乐,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中年才悔悟而立志向学。

对于参加科场考试没有兴趣,学成后到处拜访名人。

担任过主管文书簿记的小官,后来因受诽谤而辞职,过著游山玩水的生活。

存诗六首,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
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评析】: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
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其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远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远上”为“黄沙直上”。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根本不可能看见“白云”。

其实,“黄河远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孤城”,不可能没有思家怀乡之情。

这就引出了三四句。

羌笛吹
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

“怨”的内容,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
的“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