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次级体温调节中枢~:延髓、脊髓 ---整合体温信息作用
3.大脑皮层 ---行为性调节
病理生理学
体温中枢的调节方式: Pathophysiology
体温中枢的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
发热(fever):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 枢调定点上移(关键环节),引起调节 性体温升高,并伴有代谢和功能改变 的一种病理过程。
螺旋体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钩端螺旋体 -溶血素、细胞毒因子 表现:发热、头痛、乏力
回归热螺旋体-裂解产物 表现:周期性高热、全身疼痛、肝脾肿大
梅毒螺旋体-可能是其所含外毒素致 表现:较低的发热
疟原虫
疟原虫感染人体,其潜隐子进 入红细胞并发育成裂殖子,红 细胞破裂时大量的裂殖子和代 谢产物疟色素释放引起高热
激活物?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通过其他EP引起发热
作用:热反应(晚,间接) C-反应蛋白/ ACTH/ 催乳素/生长素
IL-2
M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与释放
产EP细胞(产生-释放 EP的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 细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
来源: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作用:致热
阻断:环加氧酶抑制剂(布 洛芬)
3. IFN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生物学特性:与发热有关的是α、γ 亚型。对人和动物都有一定的致热效 应。
来源: WBC
作用: 1). 致热 2). 脑内PGE升高
阻断: PG合成抑制剂
4. IL-6
临床:超过正常>0.5℃,为发热。
过热(hyperthermia) :
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 功能异常,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 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引起的被动 性的体温升高。
生理性~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应激
体温
发热 【调节性体温升高,
外源性cAMP注入动物脑内能迅速引起体温上 升;
外源性cAMP的中枢致热作用可被磷酸二酯酶 抑制剂(减少cAMP分解)增强,或被磷酸二酯酶 激活剂(加速cAMP分解)减弱;
在EP等引起的发热时,脑脊液中cAMP含量明 显升高,且与发热效应呈明显正相关。
EP等引起的双相热期间,脑脊液及下丘脑中 的cAMP含量与体温呈同步性双相变化。
⑵ 病毒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流 感 病 毒 、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致热:病毒体及其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反复 注射可致耐受。
(3)真菌
白色念珠菌-鹅口疮、肺炎、脑膜炎 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深部感染 新型隐球菌-慢性脑膜炎 酵母菌-发热 致热:菌体及其所含的荚膜多糖、Pr.
a. 激活(发热激活物 b. EP产生-释放:
细胞信息传递
产EP细胞);
+ 基因表达调控过程
产EP细胞的激活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1. CD 14途径
发热激活物 (LPS) 结合、激活产EP细胞
A. LPS+LBP(血清LPS结合蛋白)
LPS-soluble CD14
B. LPS+LBP +
②通过终板血管器 ( OVLT ) 作 用 于 体 温调节中枢
③迷走N
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核(MAN) 腹中核(VSA) 弓状核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二)致热信号传入途径:
1.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直接的信号传递方式 研究:血脑屏障毛细血管床有IL-1、 IL-6、TNF的饱和转运机制,推测 其可将相应的EP特异性的转运入 脑。另外EP也可能从脉络丛部位 渗入或易化扩散入脑,通过脑脊液 循环分布到POAH。
Na+/Ca2+比值改变在发热机制中可能 担负着重要的中介作用,EP可能先引起体 温调节中枢Na+/Ca2+比值升高,再通过其 他环节促使调定点上移。
Na+/Ca2+比值改变不直接引起调定点 上移,而是通过另一介质cAMP起作用。.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③ 环磷酸腺苷(cAMP)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3.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中枢 传递发热信号
细胞因子 刺激 肝巨噬细胞周围的迷走 神经,将信息传入中枢,切除膈下迷走 神经或迷走神经肝支后腹腔注射IL-1或 静脉注射LPS不再引起发热。
(三)中枢发热介质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⒈正调节介质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fever
2005.3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一节 概述
正常人: 腋窝温度为36.0~37.4℃ 舌下温度为36.7~37.7℃ 直肠温度为36.9~37.9℃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3)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4)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一)体温调节中枢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正调节中枢 :POAH
存在:温度敏感神经元
①血脑屏障,直接作用
体温调节中枢:
1.高级体温调节中枢: (1)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
存在: 温敏神经元
(2) 中杏仁核(medial amydaloid nucleus,MAN),腹中核(ventral septal area,VSA), 弓状核 (-)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④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CRH)
CRH是一种发热体温调节中枢正调 节介质,IL-1、IL-6可刺激下丘脑释放 CRH。
但在发热的动物脑室内给予CRH可使 已升高的体温下降。
因此目前倾向于认为CRH可能是一种 双向调节介质。
病理性~
与 调定点(SP)相适应】
过热 【被动性体温升高,
超过SP水平】
鱼鳞病
体温调节障碍
散热障碍(鱼鳞病、中暑) 产热过多(甲亢) 体温调节中枢损害
体温升高的分类
病理生理学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Pathophysiology
发热激活物: 能 激 活 体 内 产 内 生 致 热 原 ( endogenous
概念: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EP细胞)在发热 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 升高的物质。
内生致热原细胞(产EP细胞): 单核-巨噬 /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 其它细胞(内皮、成纤维细胞…)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一)内生致热原的性质和种类
含特殊肽链的小分子蛋白质,不耐热、不耐碱 其抗原性无种属特异性。 ⒈白细胞介素-1(interleBiblioteka Baidukin-1, IL-1) 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⒊干扰素(interferon, IFN) 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
5.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
1. IL-1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生物学特性:多肽,分子量17000,有α、 β二型。作用于同一受体,受体主要分 布于脑内靠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 侧。给鼠、家兔静脉注射,引起动物发 热;IL-1导入大鼠下丘脑前部,引起热 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冷敏神经元放 电频率增加。不耐热,70 ℃30分钟可丧 失活性。
来源: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星状细胞、角质细胞。
作用: 致热
阻断: Asprin
2. TNF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生物学特性:多肽,分子量17000,有α、β二个亚型。 多种激活物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可诱导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将其注 入大鼠或家兔静脉,可引起明显发热。不耐热, 70 ℃30分钟可丧失活性。
① G +菌 ②G-菌 ③ 分枝杆菌 ⑵ 病毒和其它微生物
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
⒉ 体内产物 ⑴抗原抗体复合物 ⑵类固醇 (3)尿酸结晶
(一).外致热原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⑴ 细菌及其毒素 ① 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 -可溶性外毒素; A型链球菌 -致热外毒素; 白喉杆菌 -白喉毒素 肺炎球菌、枯草杆菌 致热:菌体及其代谢产物
② 革兰氏阴性菌-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 球菌、志贺氏菌等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致热:菌体和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尤其是胞壁 中所含的的脂多糖(LPS)即内毒素(ET)。 ET特点:
A.耐热高(干热160℃ 2h才能灭活) B.分子量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C.最常见的外致热原 D.反复注射可致耐受 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③ 分枝杆菌---结核杆菌 致热:全菌体及肽聚糖
mCD14
上皮、内皮C R,活化 单-巨细胞系统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2. 非CD 14途径
大剂量发热激活物 (LPS)
直接激活单-巨细胞系统
LPS的细胞信息传递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LPS信号
经跨膜蛋白(Toll-like receptors,
TLR)(类似IL-1R 活化细胞信息传递途
① 前列腺素E ② Na+/Ca2+比 ③ 环磷酸腺苷 ④ 促肾上腺皮质激 素释放素 ⑤ 一氧化氮
⒉负调节介质 ①精氨酸加压素 ②黑素细胞刺激素 ③脂皮质蛋白-1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⒈正调节介质 ① 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PGE)
PGE注入猫、鼠、兔等动物脑室内引起明 显的发热反应,其致热敏感点在POAH;
EP诱导的发热期间,动物CSF中PGE升高; PGE合成抑制剂具解热作用,同时降低CSF 中PGE浓度; 体外实验中ET和EP都能刺激下丘脑合成和 释放PGE.
② Na+/Ca2+比值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给多种动物脑室内灌注Na+使体温很 快升高,灌注Ca2+则使体温很快下降;降 钙剂脑室内灌注也引起体温升高。
pyrogen, EP )细胞(产EP细胞),而使之产 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物质。
发热激活物= EP诱导物,包括外致热原 和某些体内产物。
如:Endotoxin(ET)促进EP的产生和释放 【 发热激活物=致发热的关键环节!】
发热激活物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⒈ 外致热原 [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⑴ 细菌及其毒素
径)
--- 细胞信息传递
---激活核转录因子(NF-kB)
---启动EP ( IL-1/6,TNF… )的基因表 达
---EP合成 -释放入血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调节机制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1)体温调节中枢 (2 )致热信号传入途径:
(二). 体内产物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1.抗原-抗体复合物 ---激活产EP细胞
2.类固醇 本胆烷醇酮(睾丸酮中间代谢产物) ---激活产EP细胞(WBC) ---周期性发热
3.尿酸结晶 ---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EP细胞)
)。
二. 内生致热原(EP)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2.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OVLT位于视上隐窝上方,紧靠POAH,是血 脑屏障的薄弱部位,该处有毛细血管,对大分子物 质有较高的通透性。EP可能由此入脑。有人认为 EP不直接进入脑内,而是与分布在此的相关细胞 膜受体识别结合,产生新的信息传入POAH。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生物学特点:蛋白质,分子量21000。能 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作用弱于 IL-1和TNF。
来源:单核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诱导物:病毒、ET、 血小板生长因子 、 IL-1 、 TNF
作用:致热
阻断:环加氧酶抑制剂(布洛芬)/
吲哚美辛
5. IL-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