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发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静脉注射大剂量ET引起双峰热 反复注射产生耐受热
0 (3)分枝杆菌 2.病毒 3.真菌 4螺旋体和疟原虫
t
5
(二)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 睾丸酮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3、致炎物 尿酸结晶
二、内生致热原 (一)内生致热原种类 1948年Beeson发现 白细胞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 6 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LPS LBP LPS—LBPLeabharlann Baidu→ LPS—SCD14 → 细胞活化 作用细胞受体
11
2、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LPS LBP 启动细胞 LPS-LBP+mCD14→LPS.LBP.mCD14→ 内激活
3、较大剂量的LPS可不通过CD14途径直 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 LPS信号转入细胞内,经一种跨膜蛋白将信 号通过信号转导途径,激活核转录因子(NF-K B)启动IL-1,TNF,IL-6等细胞因子 的基因表达,合成EP再释放入血。
0 单相热
t
0
双相热
t
7
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小分子蛋白质,多种外致热原都可诱导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TNF。TNF有两种亚 型:TNFα,TNFβ,两者具有相似的致热活性。 给动物静脉注射TNF引起明显发热反应。 小剂量注射引起单相热 大剂量注射引起双相热 多次注射不发生耐受 700C 30min丧失活性
8
3、干扰素(interferon,IFN)商品名:因福隆
一种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 要由白细胞产生。有多种亚型,与发热有关 的是IFNα和IFNγ 提纯的和人工重组的IFN在人和动物都 具有一定的致热效应。IFN引起的是单相热。 反复注射产生耐受性。(临床意义) 600C 40min 灭活
9
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一种分子量为21KD的蛋白质,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 胞和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ET,病毒,IL-1,TNF,血 小板生长因子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IL-6 有明显致热活性,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
5、其它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MIP-1)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l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F) 内皮素(endothelin,ET) 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 IL-8,IL-11等
EP类物质的来源,化学性质及其作用 1、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 IL—1是在激活物的作用下,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 皮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所产生和释放的多肽类物质, 分子量为17KD。有两种亚型: IL—1α IL—1β。 给动物静脉注射IL—1引起典型的发热反应。微量注射引 起单相热,大剂量注射引起双相热。多次注射不出现耐受, 70 ℃30min丧失活性。 ℃ ℃
第六章
发热
第一节 概述 一、发热的概念 正常人:产热=散热 体温 37℃左右 昼夜波动<±1℃ 发热(fever):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 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超 过正常值的0.5℃时就称为发热。 Liebermeister首先 提出 二、体温升高的分类 1、生理性体温升高
1
10
(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所有能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都称之为产EP细 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 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当这些细胞与发热激 活物结合后即被激活,从而启动EP的合成。EP在 细胞内合成后即可释放。 以脂多糖(LPS)为例,概要说明EP的产生和 释放。 LPS激活产EP细胞可能有三种方式: 1、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
2、病理性体温升高
(1)发热
(2)过热(hyperthermia):是体温调节障碍或
散热障碍、产热异常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 发热(调定点上移)
病理性体温升高
过热(调定点不上移)
2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致热原:指具有致热性或致热成分的物质, 这种物质能引起人和动物发热。
13
OVLT区 毛细血管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
EP
POAH 神经元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POAH 神经元
视神经交叉
图6—1 OVLT在发热发病学中的作用
14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2、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终板血管器(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te terminalis,OVLT) ① EP通过OVLT有孔毛细血管直接入脑。 ② EP被分布在OVLT的巨噬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膜受体识别结合,产生发热介质等新的信息,再传 入POAH。 3、EP通过迷走神经将信号传入体温调节中枢 膈下迷走N 体温调PGE2 肝脏巨 致热原→ → EP 发热 + 节中枢 噬细胞
外致热原
致热原 体内产物
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fever activator):能激活产内 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外致热原和体内某些产物都是发热激活物。
3
(一)外致热原
1、细菌 (1)革兰氏阳性菌 致热物:①全菌体 ②外毒素 如A型溶血性链球菌释放红疹毒素,葡萄球菌释 放肠毒素,白喉杆菌释放白喉毒素等。 (2)革兰氏阴性菌 致热物:①全菌体 ②肽聚糖 ③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也称内毒 素(endotoxin,ET)。耐热性很高,干热 160℃2h灭活。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 污染物。
12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 发热体温调节中枢 负调节中枢
POAH
VSA、MAN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 腹中膈(ventral septal area,VSA) 中杏仁核(medial amydaloid nucleus,M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