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4

合集下载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公式的转化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如: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到学校,用了30分钟走了10公里,我们如何计算其平均速度。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并与瞬时速度区分开来,解释平均速度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情况。

3.公式推导(10分钟)通过实例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4.计算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例,要求学生按照公式计算其平均速度,并进行答案的讲解。

5.综合应用(15分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如汽车行驶的速度、人走路的速度等,让学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6.拓展训练(15分钟)设计一些拓展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法,引导他们灵活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师生互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知识点、公式和方法。

四、教学手段与学具1.教学手段:讲述、示范、演示、讨论、实践、合作学习等。

2.学具准备:教学投影仪、计算器。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学评价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口头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计算练习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需要多从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情景设计相关问题,增加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从公式v =s t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下面我们实际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23页至第24页。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平均速度?【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车下滑一段时间运动的路程,然后运用测量的s 和t 的值计算小车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对应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

【实验过程】(1)用木块将带槽的木板支成斜面,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的数据填入表中。

(后面测得的数据也都填入表中)(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在斜面顶端的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实验记录】【实验结论】上半段路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全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从公式v =s t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下面我们实际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23页至第24页。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平均速度?【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车下滑一段时间运动的路程,然后运用测量的s 和t 的值计算小车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对应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

【实验过程】(1)用木块将带槽的木板支成斜面,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的数据填入表中。

(后面测得的数据也都填入表中)(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在斜面顶端的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实验记录】s 1=t 1= v 1= s 2= t 2= v 2=【实验结论】上半段路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全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测量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利用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追求真理。
4.通过对速度测量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速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然而,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巧,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实际操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操作。

2. 教学难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3. 实践场地。

4. 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并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过程。

4. 实际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并计算平均速度。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八、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的实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概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意义。

2. 分组讨论:在讲解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3. 实际操作:安排学生在实践场地进行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七、课程的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均速度,还有哪些速度的概念(如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等)?2. 讨论:如何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交通规划、运动训练等?八、教学评价的设计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b.如果一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其速度保持不变,那么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有什么关系?
c.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在计算平均速度时,需要考虑总路程和总时间?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诚实守信,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2.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3.能够分析并解决与平均速度相关的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了解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如路程、时间等,并能够对这些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
5.知识巩固:通过解答问题、练习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的掌握。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7.课后作业:布置与平均速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速度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他们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方法上,他们更倾向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究物理现象。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速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平均速度的因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知识与技能
1.明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刻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刻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明白得。

过程与方法
1.把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差不多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适应,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认真认确实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定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如何样变化的。

然而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刻。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刻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明白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刻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停表和刻度尺进行时间和距离的测量。

2. 学生能够根据测得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的方式,掌握测量时间和距离的方法。

2.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时间和距离的测量方法。

2.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使用停表和刻度尺进行测量。

2.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学生已经学过七年级的物理知识,对实验操作和测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数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但是,对于时间、距离和速度的概念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时间、距离和速度的概念。

例如:你是如何测量一段时间的?如何测量一段距离的?什么是速度?请举例说明速度的概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跑步、骑自行车等,与学生共同探讨时间、距离和速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①实验原理停表)(刻度尺+=t S v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②设计实验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③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④分析论证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3. 交流与评估a.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等于总距离除以总时间。

b. 学生根据实际测量得到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平均速度。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数据,如小球从一点滚到另一点的时间和距离,让学生进行计算。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通过身边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推进新课一、实验准备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

2.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并能够分析实验数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光电门、计时器、平滑的直线轨道、小车等。

2. 实验材料:小车、标尺、计算器。

3.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

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物体的速度概念,引起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2. 介绍平均速度的定义:告诉学生平均速度的定义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平均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解释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并举例说明。

让学生通过理解公式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平均速度。

4. 引入实验方法测量平均速度:通过引入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5. 组织实验:利用光电门、计时器和小车等器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在直线轨道上设置两个光电门,分别用来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时间,从而测量位移和时间。

6. 让学生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7. 教师辅导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8. 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9.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求出平均速度,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10. 结束课堂: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和答疑。

教学扩展:1. 引入其他相关概念:在学习平均速度的基础上,引入其他相关概念,如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应用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如汽车行驶速度、运动员的速度等。

3. 扩展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更加复杂的实验,例如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或斜面的角度,探究平均速度与物体质量、斜面角度等因素的关系。

《测量平均速度》精品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精品教案

第一章课题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的图片等。

【提问】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 (m/s)=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二、新课学习(一)实验原理【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为v=s t ,那么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实验当中,我们所依据的也就是这个速度公式。

【总结】实验原理:v=s t【分组交流】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并结合课本图—1来讨论一下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实验器材【总结】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三)设计实验【过渡】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 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重点
实验过程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
难点
实验过程的理解与掌握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一)教材地位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程学教师活动设计2、测斜面小车平均速证猜想。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自制教具及实验改进:由于我校是农村薄弱学校,原只配一套斜面小车,不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且在测试中发现:当斜面坡度太小时,小车不能下滑,坡度稍大时,小车容易驶出木板发生侧翻。

因此,我设计了12套“轨道斜面”,即把线槽(电工用)固定在木板(或木直尺)上做斜面,用玻璃球代替小车,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且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每套成本不到1.5块钱)。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v=s/t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一)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 计算出即可(二)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教学设计_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_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会用平均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会整个实验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过程、用平均速度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斜面、刻度尺、小车、停表、金属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用高速公路上区间测速的资料,引出思考问题:某一路段区间限速80km/h ,请问小汽车的速度必须一直小于80km/h 才不会违章吗?以此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思考,并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实验。

二、课堂导学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原理停表)(刻度尺+=t S v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小组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同学们,想知道他跑得到底有多快,速度是多少吗?
同学们积极响应,充分调动起学习热情。
出示练习:
1.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3.我们常用来测量长度,利用来测量时间。
4.从速度公式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运动物体的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并填入表中。
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并填入表中。
根据测得的s、t,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并填入表中。
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挡板的距离s1,并填入表中。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所用的时间t1,算出平均速度v1,并填入表中。
计算小车下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及平均速度v2,并填入表中。
2.教师演示操作流程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计时,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
指导学生填写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表扬做实验认真、数据处理好的同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分小组自学“测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操作步骤
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实验材料
停表、斜面、米尺、小车、气球
教学方法
讲解、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引入新课
复习准备
提出问题
分组实验(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4.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5.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6.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
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7.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四、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
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

导入新课(5分钟)提出问题。

在草地上滚动的足
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
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等。

让学
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
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
何变化的?
演示实验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
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
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图1
学生思考。

学生容易判断运
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


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
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
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小车
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要测量
小车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出
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
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
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
度。

从熟悉
的实例
入手,引
出物理
问题,体
现从生
活到物
理的课
程理念。

激起学
习的兴
趣。

新课教学(30分钟)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
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
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
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
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
度。

1.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
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
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
间。

2.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
刻度尺、停表、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
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
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
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
学生阅读思考并通过交流讨
论进行回答。

培养学
生自我
获取知
识的本
领。

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
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运动时

平均速

s1=t1=v1=
s2=t2=v2=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

行计算。

(3)因为不同时间
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
不同。

加深对
平均速
度的理
解。

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思考: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