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5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思考与讨论:图甲、乙、丙、丁分别画出了重力为G 的木棒在力F1和F2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这些力都位于同一平面内。
根据每幅图中各个力作用线的几何关系,可以把上述四种情况的受力分成两类,你认为哪些情况属于同一类?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一、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观察与思考:(1)观察三幅图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2)观察下面两幅图汽车和动车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匀速行驶的汽车匀速行驶的动车(一)平衡状态1.定义: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静止”和“v=0”的区别和联系当v=0时:(1)a=0时,静止,处于平衡状态(2)a≠0时,不静止,处于非平衡状态,如自由落体初始时刻思考与讨论:(1)根据初中所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你认为受共点力作用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呢?(2)如果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你认为受共点力作用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呢?(3)如果物体受到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你认为受共点力作用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呢?(二)共点力平衡的条件1.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0。
2.公式:F合=0,或F x合=0和F y合=0。
3.由平衡条件得出的三个结论:(1)二力平衡:二力等大、反向,是一对平衡力;(2)三力平衡:任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3)多力平衡:任一力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例题1】某幼儿园要在空地上做一个滑梯,根据空地的大小,滑梯的水平跨度确定为6m。
设计时,滑板和儿童裤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取0.4,为使儿童在滑梯游戏时能在滑板上滑下,滑梯至少要多高?【小结】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物体、质点或绳的结点等)。
(2)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判定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4)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列出平衡方程。
共点力平衡教学设计
《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是现代高中物理教学的规范,在实施该标准的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求,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实施多样化教学,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从生活走进物理,再由物理解释生活现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探究。
二、教材分析《共点力的平衡》是人教版(2019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5节的内容,本节包括平衡状态、共点力平衡的条件、静态、动态平衡的处理方法三个方面的知识点。
共点力的平衡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单独成章节来学习,是混杂在其它章节内容里分散学习的。
本章开始把运动与相互作用两者之间建立了联系,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是运动与相互作用研究的起点,在运功与相互作用观念形成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
三、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高一阶段,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总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内容。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平衡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仅限于二力平衡,也没有涉及共点力的概念,学生对于在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如何过渡到多力平衡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感知结论背后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知识本质。
四、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物理观念能够解释平衡状态的含义,并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所处的状态是否平衡;会用合成法、正交分解法、效果分解法进行分析动、静态问题。
(二)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和练习归纳出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掌握正交分解法。
(三)科学探究通过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进行探究,归纳出简单的科学规律。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到物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教案及教学反思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三、情感目标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使学生全面理解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平衡问题,如何依据平衡条件建立方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平衡系统中取一个物体为研究对象,即隔离体法处理;取二以上物体为研究对象,即整体法处理.建立方程时可利用矢量三角形法或多边形法的合成和正交分解法来处理.)教法建议1、本节例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教学时可先回顾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迁移到静力学问题中去.2、本节例题代表了两种典型的静力学问题.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出小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一、平衡状态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可见,平衡状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态平衡状态,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加速度 ;另一种是动态平衡,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加速度 .注意:1、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将物体竖直上抛,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其瞬时速度,但物体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向下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物体此时的加速度,只有当物体能保持静止状态即其加速度也为零,物体才是处于静平衡状态.2、物理中的缓慢移动可认为物体的移动速度很小,即要多小有多小,故可认为其移动速度趋于零,因此,习题中出现“缓慢移动”都可理解为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二、共点力如果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三、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 .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解物体的平衡问题的程序是:确定平衡体,作出受力图,正交分解好,定向列方程.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根据题意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结点作为研究对象,通常用隔离体法将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它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但有时要将研究对象连同它的关联物一起作为研究系统(整体法),反而运算方便,请注意研究下文将要给出的例题.第二步进行受力分析,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这一步是解题成败之关键,务必细致周到,不多不漏.(判断分析的力是不是正确,可用假定拆除法和条件法来处理)第三步建立坐标系或规定正方向.如何建立合适的坐标系,要看问题的已知量、未知量而定.原则是要使力与坐标轴的夹角简单而明确,这样可使方程明快.坐标设置不当,会引起需要使用三角中的和差化积、半角倍角公式等运算工具,使计算大为繁冗.一般选未知量的方向为坐标系的正方向为宜,建立坐标系后,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用正交分解法分解到坐标轴上,并画出其分力的准确图示备用.第四步根据物体平衡的充要条件列出平衡方程组,运算求解.对结论进行评估.必要时对结论进行讨论.探究活动重心与平衡活动内容:探讨重心与平衡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活动目的:1、了解考虑物体重心的意义,知道找物体重心的方法.2、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位置.知道不同平衡位置的稳定性不同,稳定性与重心的关系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长方形的塑料尺、心形卡片、中空的管子(圆环)、烟盒、奶瓶、细竹竿、硬币、梯形皮包、支架及茶杯、走索演员在一根高空钢丝上表演的投影片,在绳索上驾驶摩托车下挂载人“车厢”的投影片.活动过程:科学讲座,并进行讨论与思考①你能回答老师给你提出的问题吗?②你觉得重心和平衡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吗?你能举出实例吗?物理学中的其它知识呢?1、分析确定重心的问题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也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为什么要考虑物体的重心呢?当我们希望一个物体保持平衡时,就要用到重心的概念.例如,这里有一把尺子,为了把尺子支撑住,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它放在桌子上.这时,桌子向尺子的各个部分都施加了支撑力,但是尺子的重力也可以被看作只作用在重心上.我们可以把一个手指尖放在尺子重心的下面,这时,仅仅支在一个点上就能把尺子支撑起来.你可以用手指尖按照上述办法使尺子保持平衡.下面,我们将用平衡点作为重心的别名.①你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寻找尺子的平衡点.首先,把尺子放在互相隔开的两个食指尖上.然后,慢慢地让两个手指向一起靠拢,方法是先移动一个手指,再移动另一个手指.最后,这两个食指将在尺子的中点处靠在一块.于是,平衡点就是尺子的中点.就是那些非均匀物体,也可以用这种滑动手指的方法找到它们的平衡点.你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试着找出铅笔、钢笔和高尔夫球棒的重心.你将会很容易地找到这些物体的平衡点.但是,在这些情况下手指每次应向前移动多少,可能估计得不很恰当.你可以先用一把扫帚试着估计一下,然后再进行实验.②寻找不规则形状物的重心,还有一种方法可供使用.如寻找一个心形卡片重心的方法是用两个手指轻轻地把心形卡片捏起来,卡片就会前后摆动起来,最终它将静止下来.当卡片静止后,通过手捏卡片的那个点在卡片上画一条铅垂线.用手指在另外一点(这点不应在刚才画的那条铅垂线上)把卡片捏起来,待卡片静止后,再画一条铅垂线.这两条线相交的那一点,就是心形卡片的重心或平衡点.当你把手指支在这一点的下面,就可以把卡片平衡地支撑起来.③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人的重心大约是在肚脐的后面、身体的中心处.假设让一个人躺在跷跷板上,让他的肚脐恰好在跷跷板支撑点的上方,这样,人体通常能够达到平衡,跷跷板的两端都将不接触地面.④一段中空的管子,重心位于管的空心内,而不是在制作这管子的材料(管壁)上.这是与重心的定义相符合的.重心不一定要位于物体内.如果你试着使一段管子或圆环达到平衡,你可以用手指支撑它们的外侧,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果一段管子处于竖直状态或圆环是处在水平状态(即它们的圆形截面处在水平面内),又要用一个手指支撑它们,就必须用一块硬纸板托在圆环(或管子)下面,再用手指支在纸板上即可.任何物体的形状和物质结构的改变,都可以使它的重心发生移动.当我们把尺子从一端削掉一段之后,尺子余下部分的重心,就移动到新的位置了.与此相似,如果在尺子的一端粘上一团油灰,尺子也有一个新的平衡点.试问,平衡点是朝油灰移动,还是朝相反方向移动?2、探讨物体平衡的问题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当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我们就说该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①例如在地板上放着电冰箱、电冰箱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我就说,电冰箱是处于平衡状态.在地面上的任何静止的物体,都是处于平衡状态.②桌面上的某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作变速运动,这物体便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重力方向仍然是与支持力的方向相反,但是使物体作变速运动的外力却是水平方向的.③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各种物体可以有一个或更多个平衡位置.让我们把一枚硬币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它有两种平衡位置:让硬币的某个平面接触桌面,这是一种平衡位置,把硬币立起来,让它的侧面接触桌面,这是另一种平衡位置.请注意,硬币有两个平面,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一种平衡位置;让硬币的侧面接触桌面,使它达到平衡,这种平衡位置可以有无数种情况,但我们都把它们看成是一种平衡位置.我们再以烟盒为例,说明怎样分析物体的平衡位置.把烟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它有三种平衡位置:一种平衡位置是让烟盒底面(或者顶面)接触桌面;第二种平衡位置是让烟盒后面(或者前面)接触桌面;第三种平衡位置是让烟盒的一个端面(或者另一个端面)接触桌面.你能举出一个具有四种平衡位置的物体来吗?④假设某个物体处于非平衡位置,当人们把它放开以后,它将朝着平衡位置运动.让我们手持一个烟盒,在桌子上方将烟盒松开,它将落在桌面上,并将迅速地静立在烟盒的某个面上.当我们做这个实验时,你怎样放开烟盒是没有关系的;不管你是在怎样的状态下放开烟盒,它总是要达到某个平衡位置.我们还可以手执一枚硬币将它放下,硬币落到桌面上以后,也会达到它的某一平衡状态.⑤并非所有的平衡位置都相同,各种平衡位置之间的差异,是它们的稳定性不同.3、讲解稳定平衡问题①迫使一物体产生一个很小的位置移动或运动,在引起一阵摆动以后,它最终将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这物体便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桌上放着一个直立的奶瓶,当我们轻轻地推一下瓶的颈部,它便会前后摆动,但最终将回到原来的直立位置.②与稳定平衡相对立的是不稳定平衡.如果使物体产生一个很小的位置移动或运动,它未能引起摆动,则该物体处于不稳平衡状态.随之而来的,是这物体将发生运动,到达另一个平衡位置.例如,一枚硬币,当它的平面接触桌面时,要比它的周边接触桌面有较好的稳定性.当你极其轻微地碰一下硬币时,它将前后摆动,但最后硬币仍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当然,如果你用大一点的力碰它,它将会翻倒,变成硬币平面接触桌面.假设你现在使一根针或一根细竹竿直立,并可能使它达到平衡,这时,它是处在不稳平衡位置.当我们给它施加一个极微弱的力时,这根针或细竹竿将会倒下来,达到整个长度都接触地面的新的平衡状态.③哪些因素决定了物体的稳定程度呢?一个因素是支持面的大小.当支持面大时,平衡的稳定性也增大.例如,一个长方体的桶,当它放倒时,比它直立时的稳定性要好.再举一个例子,有一种冰淇淋盒是圆锥形的,当盒里没有装入冰淇淋时,我们将杯口朝下放在桌上,这时它的稳定性较好;但如果将它锥体的尖端朝下放置,冰淇淋盒的稳定性则很差.实际上,如果圆锥体的尖端朝下而且达到平衡,它是处于不稳平衡状态,这正像任何其它物体平衡于一个点或一个角上,也都属于不稳平衡状态.④决定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因素是重心相对于支持面(或支持点)的位置.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我们可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普通梯形皮包,倒放时比正放时的重心位置要高.试问:在这种情况下,重心各在哪里?近年来的赛车,为了降低所使用的赛车的重心高度,制造出了更加低矮的“低悬挂”型赛车.对于低悬挂型的赛车来说,由于以下的各种原因可能造成的翻车事故,是不大容易发生的:赛车在侧向气流作用下而翻车;在和其它车碰撞后而翻车;以及赛车本身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了横滑所造成的翻车.换句话说,由于低悬挂型赛车在正常行驶状态时重心极低,要把它弄翻,从正常的平衡状态,翻到车的侧面着地或车的顶面着地的另一个平衡状态,是不太容易的.⑤假设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的底下,那么,这个物体的稳定性是很强的.把一个茶杯吊挂在钩子上,如上图所示.就是稳定平衡的一例.如果你把这茶杯推一下,也不管你是怎样推法,那么最终这茶杯必然要恢复到原来的稳定平衡状态上.走索演员在一根高空钢丝上表演的时候,重心总是在支持面上的,而支持面又很小,怎样保持稳定性呢?它是通过调整姿态,使重心总是在支持面的正上方而保持平衡的.一般的走索演员在表演时要手持一根长长的平衡杆,主要通过调整平衡杆的位置来调整整体重心的位置,以保持平衡.有经验的演员,则可以不要平衡杆,通过自己的身体姿态进行调整,而使身体的重心保持在钢丝绳的正上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教学反思《共点力平衡条件应用》是教科版必修一第四章的重点内容,是动力学的基础,特别是受力分析的方法是连接运动和力的重要环节。
教案(共点力的平衡)
D 共点力的平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共点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会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求解简单的共点力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共点的三力平衡问题的探究过程,感受等效、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
(2)感受处理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分析过程,能运用数学中建立直角坐标系和三角函数关系等方法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共点力平衡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难点:分析和解决共点力平衡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什么叫平衡状态?小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1、二力平衡设问1: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满足什么关系?这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学生活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合力为零。
小结: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共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0=合F 。
2、三力平衡设问2: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之间必须满足什么关系?提示:如何把三个不在一直线上的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转化为我们更熟悉的二力平衡问题?(利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将1F 与2F 合成,用它们的合力12F 等效替代这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12F 与3F 之间必须满足什么关系?把其中两个力1F 与2F 合成,它们的合力12F 与3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如果将1F 与3F 合成,得到的合力13F 与2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将2F 与3F 合成,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小结:三力平衡的条件:(1)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0=合F(三)课堂练习例1、如图,节能灯重6N ,用细线拉向侧面,细线OC 恰水平,求细线AO 和细线OC 的拉力分别为多大?设问3:解答共点力的平衡问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力的合成分解法:将三力平衡问题转化为二力平衡问题,将不在一直线上的力化为同一直线上的力)小结:共点力平衡的解题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3)运用力的合成或分解方法,将不在一直线上的力化为同一直线上的力;(4)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高中物理共点力的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共点力的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共点力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 学会应用共点力的平衡理论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
1. 共点力的概念和特点;
2.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 共点力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
1. 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 学会应用共点力的平衡理论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设备、教学实例;
2. 孱生准备:学习笔记、习题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共点力概念的思考。
二、学习共点力概念和特点:讲解共点力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共点力的性质。
三、探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介绍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平衡力的作用和必要条件。
四、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展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来验证理论。
五、练习与巩固: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练习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与展示: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共点力的特点和平衡条件,并展示一些实际应用实例。
七、课堂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困难,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通过参与更多实验来加深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学生可通过研究更多应用实例来丰富对共点力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实验演示充分,练习实例丰富,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共点力的概念和平衡条件。
但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高中物理_匀变速直线运动、共点力平衡测试讲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学生刚完成运动的描述、匀变速曲线运动、相互作用三章的学习,在物理思维和情景分析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对受力分析等物理方法掌握的还不够。
1
通过运动的描述这一章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描述运动用到的基本方法和物理量。
通过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学习,学生真正体会了典型的匀变速运动的特点。
通过相互作用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共点力平衡的特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共点力平衡,是课程标准中要求比较高的一部分。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 )必修第一册3.5《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
【设计理念】1.激发兴趣:在高中阶段,不少学生感觉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且枯燥的学科,因此要创设一定的物理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杂技演员走钢丝视频,让学生置身于物理情景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本节课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共点力平衡的应用。
采取如下步骤:提出方案——实验探究——理论验证——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其形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此过程中注重物理学科本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联系生活:本节课选取阿迪力走钢丝、小虫爬出半球形碗两道例题,目的在于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的联系,并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提高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注重归纳:在中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中,物理规律的应用是一大难点,也是学生们比较头疼的地方。
在讲解两道例题的过程中,注重引导物理模型的构建;讲解完毕之后,对例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并将解口诀,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分析】《共点力平衡条件应用》一节的内容主要为共点力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涉及共点力的概念、平衡状态、力的合成及分解及数学运算知识等综合知识的应用,是高中阶段动力学的基础,是连接运动和力的重要环节,并且是之后运动和力、机械能守恒、电磁学的学习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017年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为“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故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通过“问题”,引入物体受共点力平衡情况。
再通过之前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得到共点力平衡条件。
之后,教材分别列举了两道例题,其中例题1对应新课标的要求,选取了生活中小孩坐滑梯的场景,以匀速下滑的小孩为研究对象;例题2研究了静止的被细绳悬挂的重物。
高中共点力的平衡教案
高中共点力的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2.理解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其应用;3.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2.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共点力的平衡概念,例如:站在地面上的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块等。
2.基本概念讲解︰讲解共点力的定义、平衡条件及其意义等基本概念。
3.物体受力分析:讲解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以及各种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的性质和作用。
4.平衡条件的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衡条件的应用。
6.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平衡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2.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衡条件的应用;3.适时进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掌握和应用平衡条件;2.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步巩固所学知识;3.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PPT:提供清晰简洁的幻灯片,展示关键知识点;2.物理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受力情况;3.教学视频:提供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理解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其应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同时,学生也将了解和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等。
《第三章5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正确应用该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2.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运用该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弹簧秤、砝码、木板、细绳、钩码等实验器材,以及习题集和黑板。
2. 制作PPT课件,包括实验步骤、数据处理、例题和习题等内容。
3. 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配备实验器材和指导教师。
4. 确定实验室使用时间,方便学生预约和安排课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的物体,例如吊灯、飞机的平衡翼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实现平衡的。
2. 提出本课时的主题——共点力的平衡,并解释概念。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共点力的概念,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介绍二力平衡的实例,并引导学生自行推导二力平衡方程。
4. 讲解三个或更多力之间的平衡问题,介绍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5. 介绍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步骤,并引导学生自行推导平行四边形法则。
6. 讲解如何利用共点力的平衡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7.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三)实验环节1. 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处于二力平衡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数据。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课时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共点力的平衡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其他平衡现象。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如何利用共点力的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3.5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高一物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合力F = F1 + F2 + F3 = 5N + 10N + 15N = 30N。
3. 例题三: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大小分别为F1=10N,F2=5N,方向相同,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解答:
合力F = F1 + F2 = 10N + 5N = 15N。
4. 例题四: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大小分别为F1=5N,F2=10N,方向相反,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教学手段:在线教学资源、习题库
教学资源:人教版物理教材、视频教程、网络搜索工具
作用和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并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进行课堂讲解,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参与实验操作,与小组成员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3. 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工具、在线习题库、物理学习论坛
4.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小组讨论、课堂提问、习题讲解、多媒体演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设计预习任务,包括阅读教材、观看在线视频教程、完成相关习题等。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预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采用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问题导向学习
3. 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示例,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增强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白板、计算机、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三角板、直尺等)
2. 课程平台:物理教学软件、在线教学资源(如人教版物理教材电子书、视频教程等)
高一物理上册《共点力的平衡》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2.采用分组讨论、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共点力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3.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方法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物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4.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共点力平衡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设计: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共点力平衡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让学生巩固所学。
2.练习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期间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解题。
3.反馈与评价: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反馈,指出共性问题,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共点力平衡的条件、矢量合成法的运用以及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共点力平衡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示,讲解共点力平衡的三个条件,即力的作用线共点、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矢量合成法:以直观的图示和动画形式,讲解矢量合成法在共点力平衡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4.牛顿第一定律:结合共点力平衡,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理解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共点力平衡条件、矢量合成法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高中物理_《共点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力的合成与分解,有了一定的力学基础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节内容的受力分析应该容易接受,但对平衡方程的建立思路和有关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多物体问题的分析以及临界极值问题的处理和计算方法预计有一定的困难,应作为本节教学要点步突破。
效果分析通过讲解,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目标基本完成,学生积极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也存在着不足,学生对于在新情境中应用平衡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老师在课堂上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部分学生感觉知识跨度很大,有畏难情绪。
课标分析高中课标要求解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的第三个三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条日是:“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通过实验,知道共点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力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
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复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教学,同时联系实际生活,以学生为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接受。
教学反思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教学反思《共点力平衡条件应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的重点内容,是动力学的基础,特别是受力分析的方法是连接运动和力的重要环节。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对平衡问题,特别是动态平衡和连接体平衡问题学生往往会找不准解题的入手点,更谈不上选用合适的物理方法。
所以,首先要弄清物体处于怎样的状态是平衡态; 其次要正确的选择研究对象; 接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在求解讨论时注意力的合成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等选择应用。
学生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在学习过程中,上课一听就懂,拿出题自己一做就错,并且不知如何下手。
【教案】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1.课标解析“共点力的平衡”是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培养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里程碑。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的内容标准写道:“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指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两个已知力合成为一个合力或者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就可以了,不要求用它来求解现实情境中复杂的受力问题。
现实情境中的受力计算,应该是学习共点力平衡时解决的问题。
把矢量的含义放在这里提出,旨在突出矢量加减的法则,让学生认识到物理量的加减是否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判别矢量的重要标志。
2.教材分析共点力平衡是在初中二力平衡基础上得出的,是二力平衡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它是特殊条件(合力为0)下的特殊运动(加速度为0)。
一般物体的平衡问题相对复杂,高中阶段只限于讨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并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要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探究能力、认真严谨的思维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促进学生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形成,为后续学习“物体所受合力不为0时,运动状态如何变化”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平衡状态为“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二力平衡的条件表述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但初中不涉及共点力的概念,也不知道共点力平衡的条件,更不会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而运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物体受力问题的思路是一个在高中物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思路,普遍适用于力、电和热等问题的分析。
4.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
(2)在二力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实验探究和科学推理,得出共点力平衡的条件为: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共点力的平衡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2.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重点)3.学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平衡问题.(难点)重点分析: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难点分析:求解三个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采用图解法,即先做出两个变力的合力(应该与不变的那个力等大反向)然后过合力的末端画方向不变的那个力的平行线,另外一个变力的末端必落在该平行线上,这样就能很直观的判断两个变力是如何变化的了,如果涉及到最小直的问题,还可以采用解析法,即采用数学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突破策略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用图解法解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1)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基本方法,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①若出现直角三角形,常用三角函数表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②若给定条件中有长度条件,常用力组成的三角形(矢量三角形)与长度组成的三角形(几何三角形)的相似比求解。
(2)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分析力的最小值问题的规律:①若已知F合的方向、大小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则另一分力F2的最小值的条件为F1⊥F2;②若已知F合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方向,则另一分力F2的最小值的条件为F2⊥F合。
教学过程温度而知新:1共点力的概念2如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课前小游戏:小孩子抢东西,两个同学展示,三个同学展示。
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新课讲授:一、平衡状态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2.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1)静止状态特征:v=0、a=0.(2)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特征:v不变,a=0二、共点力平衡条件学生回忆初中知识,直接得出结论1.二力平衡: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学以致用:1: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 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大小为2 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B.大小为1 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C.大小为2 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D.大小为2 N,方向竖直向上探究:细线OA与竖直方向成45°角,细线OB水平,细线OC下端悬挂物体,物体质量的质量为100g。
力F OC F OB F OA大小OA OB任务2:求F OA和F OC的合力任务3:求F OC和F OB的合力任务4:将F OC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求两分力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求合力及任务4的分力2.三个力平衡条件:物体受3三个力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这三个矢量可以构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矢量三角形。
学以致用:2.如图所示,一只蜗牛沿着葡萄枝缓慢爬行,若葡萄枝的倾角斜为α,则葡萄枝对重为G的蜗牛的作用力为:()A.GSinαB.GCosαC.小于G D.G拓展:更换水平绳OB使连接点B向上移动而保持O点的位置和OA绳的位置不变,则在B 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B的拉力,绳OA的拉力如何变化动态平衡问题“动态平衡”是指物体所受的力一部分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但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定态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把“动”化为“静”,“静”中求“动”.小结:1.图解法(1)特征:三个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一个力方向不变。
(2)处理方法:抓住力的平行四边形中的不变量观察变化量对平行四边形的影响3.重要推论:物体在n个共点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力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合力均为零.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n个力等值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问题1:n个共点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否可行?问题2:你能想到的方法是什么?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物块ABC,∠BAC=α,AB边靠在竖直墙面上,F是垂直于斜面AC的推力.物块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μ<1).现物块沿墙面匀速上滑,则求物块受到的的支持力及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归纳总结:应用平衡条件解题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物体、质点或绳的结点等).(2)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判定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4)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列出平衡方程.(5)求解方程,并讨论结果.课后作业:1.如图所示,一重为8 N的球固定在AB杆的上端,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球,使杆发生弯曲,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6 N,则AB杆对球作用力的大小为( )A.6 N B.8 NC.10 N D.12 N2.(多选)如图所示,两物体A、B如图连接且处于静止状态,现在给B施加一个水平力F,使B缓慢移动,物体A始终静止在地面上,则此过程中有( )A.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逐渐变小B.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不变C.绳的拉力逐渐变大D.地面对A的作用力保持不变3.某物体受四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保持其他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使另一个大小为F的力的方向转过90°,则欲使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必须再加上一个力,大小为( )A.F B.2FC.2F D.3F4.用一轻绳将小球P系于光滑墙壁上的O点,在墙壁和球P之间夹有一长方体物块Q,如图所示.P、Q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受3个力B.Q受3个力C.若绳子变长,绳子的拉力将变小D.若绳子变短,Q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5.如图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 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 N.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B.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 N,方向沿斜面向上C.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N,方向竖直向上D.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6.如图甲所示,轻绳AD跨过固定在水平横梁BC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ACB=30°,如图乙中轻杆HG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通过细绳EG拉住,EG 与水平方向也成30°,轻杆的G点用细绳GK也挂住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求:细绳AC段的张力F AC与细绳EG的拉力F EG之比.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学习了“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等基础知识,已经具有一些分析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处理平衡问题,利用平衡条件来解题应该问题不大。
但是,由于高一学生对受力分析理解不透彻,不能灵活应用正交分解法,所以还不能很灵活地使用。
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2.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重点)3.学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平衡问题.(难点)重点分析: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难点分析:求解三个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采用图解法,即先做出两个变力的合力(应该与不变的那个力等大反向)然后过合力的末端画方向不变的那个力的平行线,另外一个变力的末端必落在该平行线上,这样就能很直观的判断两个变力是如何变化的了,如果涉及到最小直的问题,还可以采用解析法,即采用数学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突破策略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处理平衡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方式。
2.通过平衡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平衡问题中的平衡美、对称美等美育教育。
效果分析演示实验的效果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解题中便于用图解法。
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难点分析:求解三个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采用图解法,即先做出两个变力的合力(应该与不变的那个力等大反向)然后过合力的末端画方向不变的那个力的平行线,另外一个变力的末端必落在该平行线上,这样就能很直观的判断两个变力是如何变化的了,如果涉及到最小直的问题,还可以采用解析法,即采用数学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共点力的平衡的教材分析共点力的平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的内容。
其主要内容是对共点力平衡状态的进一步理解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在前几章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物体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平衡态。
要解决好共点力下物体的平衡问题,受力分析是基础,也是关键。
教材列举了两个例题,不仅要让学生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更是要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共点力物体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因此,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知识脉络生活中的平衡现象,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重点)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平衡问题.(难点)1共点力的概念2如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新课讲授:一、平衡状态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或状态.2.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1)静止状态特征:v=、a=.(2)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特征:v≠0,a=二、共点力平衡条件1.二力平衡:学以致用:1: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 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大小为2 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B.大小为1 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C.大小为2 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D.大小为2 N,方向竖直向上2.三力平衡:探究:细线OA与竖直方向成45°角,细线OB水平,细线OC下端悬挂物体,物力F OA F OB F OC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编制:大小OA OB任务2:求F OA和F OC的合力任务3:求F OC和F OB的合力任务4:将F OC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求两分力的大小结论2:三个力平衡条件:学以致用:2.如图所示,一只蜗牛沿着葡萄枝缓慢爬行,若葡萄枝的倾角斜为α,则葡萄枝对重为G的蜗牛的作用力为:()A.GSinαB.GCosαC.小于G 拓展:更换水平绳OB使连接点B向上移动而保持O点的位置和OA绳的位置不变,则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B的拉力,绳OA的拉力如何变化动态平衡问题“动态平衡”是指物体所受的力一部分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但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定态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把“动”化为“静”,“静”中求“动”.图解法:(1)特征:(2)处理方法:3.重要推论:物体在n个共点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力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合力均为零.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n个力等值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问题1:n个共点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否可行?问题2:你能想到的方法是什么?学以致用:3如图所示,质量为m、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物块ABC,∠BAC=α,AB边靠在竖直墙面上,F是垂直于斜面AC的推力.物块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μ<1).现物块沿墙面匀速上滑,则求物块受到的的支持力及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归纳总结:应用平衡条件解题的步骤课后作业:1.如图所示,一重为8 N的球固定在AB杆的上端,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球,使杆发生弯曲,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6 N,则AB杆对球作用力的大小为()A.6 N B.8 NC.10 N D.12 N2.(多选)如图所示,两物体A、B如图连接且处于静止状态,现在给B施加一个水平力F,使B缓慢移动,物体A始终静止在地面上,则此过程中有() A.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逐渐变小B.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不变C.绳的拉力逐渐变大D.地面对A的作用力保持不变3.某物体受四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保持其他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使另一个大小为F的力的方向转过90°,则欲使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必须再加上一个力,大小为()A.F B.2FC.2F D.3F4.用一轻绳将小球P系于光滑墙壁上的O点,在墙壁和球P之间夹有一长方体物块Q,如图所示.P、Q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受3个力B.Q受3个力C.若绳子变长,绳子的拉力将变小D.若绳子变短,Q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5.如图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 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 N.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B.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 N,方向沿斜面向上C.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方向竖直向上D.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6.如图甲所示,轻绳AD跨过固定在水平横梁BC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ACB=30°,如图乙中轻杆HG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通过细绳EG拉住,EG与水平方向也成30°,轻杆的G点用细绳GK也挂住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求:细绳AC段的张力F AC与细绳EG的拉力F EG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