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蒹葭》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以及重章叠句这一手法在《蒹葭》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重点)2.指导学生借助重章叠句中的“变"与“不变”,品析《诗经》中其他诗歌。
(难点)3.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入一曲《蒹葭》传唱了千年,虽然很多同学都会背了,但经典作品值得反复品读,今天我们继续向《蒹葭》更深处漫溯,慢慢读懂它的美。
请同学们用咱们读古诗的方式读《蒹葭》。
同学们还记得吗?平长仄短。
一般情况下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来,一起来读。
预设:教师朗读第一章(起调),女生读第二章,男生读第三章。
二、探寻重章叠句之美1. 品析细微的“变"(1)漫谈交流话蒹葭我刚刚经过你的身旁,觉你今天的朗读特别漂亮,我来采访采访你,《蒹葭》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一个追寻者追求“伊人”的故事。
何为伊人:所爱之人。
再采访一位同学,你发现《蒹葭》的三章都有什么特点?明确: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词罢了,均在讲述一位追求者对意中人的渴慕与追寻。
这种形式在《诗经》中特别常见,这就是重章叠句。
(板书:重章叠句)(2)咬文嚼字品微“变"我们一起读读这五组微“变”,想想,究竟是什么变了?明确①蒹葭苍苍,变成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里有光线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想象:蒹葭是芦苇,黄色的杆儿很细长,顶着一穗略显沉甸甸的白花,所以芦苇的头总是耷拉着。
苍苍是茂盛的意思,也可以是灰白色,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有无尽辽远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边众多白色芦苇,茂密地长着,顺着曲曲折折的河道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萋萋和苍苍的意思是一样的,更换之后,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的活泼。
采采有鲜明的样子,这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阳光来了,所以更显鲜明,这是环境的变化,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朗读:如果你是追寻者,你的心情如何?也许是焦急,也许是惆怅,无论光线是昏暗还是清晰,蒹葭似乎总是遮挡着我寻觅心中的伊人。
《蒹葭》教案范文

《蒹葭》教案范文
教案:《蒹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蒹葭》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蒹葭》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理解《蒹葭》中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蒹葭》中淡淡的情感和暗示;
2.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功能。
四、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前几堂课的内容,复习《离骚》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阅读《蒹葭》: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蒹葭》,学生自己朗读七遍,然后回答相关问题,讨论意义;
4.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分组讨论《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发表自己对《蒹葭》的感受和观点,并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观点。
五、教学手段:
1.课堂讨论
2.小组活动
3.视频展示
4.课件展示
六、教学资源:
1.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2.《蒹葭》课文材料
3.演唱《蒹葭》的音频或视频
七、教学评价:
1.在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广度;
2.观察学生在展示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观察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够自由发散,是否能够理解多元观点。
八、教学延伸:
1.给学生一些相关习作,让学生通过写作进一步理解《蒹葭》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课题水边的爱慕与追寻——《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①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
在课程内容部分,本课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诗文方面内容“策划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同时“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可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都要求,在学习诗歌时,应关注文学积累、语言特点和主旨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②教材分析《蒹葭》出自《诗经·秦风》,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比、兴的写作手法手法歌咏真挚、美好情感,给人以怦然心动的感受。
同时,诗中“伊人”意象的多样解读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a.单元位置《蒹葭》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怡情养性”为人文主题,整合了五篇古诗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强调通过阅读这些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诗经》二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重点
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四、精读细研,分析问题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总结)
五、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道阻且跻(高)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寤寐求之B.琴瑟友之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初中语文_《蒹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 通过反复咏叹诗歌,感悟《蒹葭》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解读“伊人”的丰富内涵。
【课前预习】一、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共收入自至大约年的诗歌篇,又称。
2.诗经“六义”:指、、、、、。
3. 《诗经》共分、、三个部分。
(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
4.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二、自主探究(一)字词积累【课堂设计】一、导入新课(2分钟)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里的经典爱情诗篇《关雎》,这首诗以关雎鸟起兴,引出男子对年轻姑娘的爱慕,以及思念、追求的过程,表达了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光辉起点,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
一些伟大的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2.学习掌握《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章法节奏特点3.背诵诗歌教学重点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把握全诗的主旨教学难点理解“兴”在诗歌中的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可见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它具有崇高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
抒情诗是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这是从《诗经》开始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选自《诗经·秦风》的诗歌-------《蒹葭》。
二、内容上品味诗韵1.介绍课文出处:《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2.朗读诗歌。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然后播放课件)3.结合课文注释,给关键字词注音释义,并疏通诗意。
蒹葭(jiānjiā):泛指芦苇苍苍、萋萋、采采: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露凝结成霜。
为:动词,在这里解释为“凝结成”。
伊人:那个人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从之:跟随她宛:好像晞(xī):干湄:岸边水草相接处跻:高而陡坻(chí):水中的小洲小岛已:晒干涘(sì):水边。
右:道路弯曲沚:水中沙滩“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4.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答: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怀人诗。
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寻找那心中思慕的“伊人”。
伊人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可望而不可即。
细玩诗味,意境飘逸,神韵悠长。
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与求而不得的惆怅。
5.齐读一遍诗歌,体会其中韵味。
三、艺术表现手法上品味诗韵1.提问:《诗经》“六义”指的是什么?答: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的是体制,赋比兴指的是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B\10分钟】
1.齐读《蒹葭》。
2.注意“苍苍”“萋萋”“采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等词句的重叠与变化,体会此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写法所表现的音乐之美。
3、正确、流畅地朗读《蒹葭》。
教学板块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预习检测
1.《诗经》内容分为、、三大类,其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种。
2.《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属秦国民歌。蒹葭就是,皆生于水边。
3.请正确流畅地朗读《蒹葭》。
【目标A\3分钟】
1.一名学生回答《诗经》六义的内容:《风》、《雅》、《颂》,赋、比、兴。
2.一名同学介绍《蒹葭》的出处,解释“蒹葭”的意思:《蒹葭》出自《国风》中的《秦风》,蒹葭,指的是芦苇。
3.三名学生朗读《蒹葭》,其他同学认真听,订正读错的字音。
第二板块——读出韵味
1.老师听全班同学齐读,进行点评,指出读诗要读出韵味,读出韵味的前提是读通诗的大意。
2.逐段朗读,边读边解释词语,理解大意。
课后反思:
朦胧的雾霭
轻抚着晶莹的露珠
苍茫பைடு நூலகம்芦苇
环抱着悠悠的流水
我轻轻地走在岸边
3.鼓励学生从伊人的视角来写几句诗表达自己的体会。
4.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诗句,出示老师以伊人的角度改写的诗句。
【目标B\10分钟】
1.听老师讲“以诗解诗”的方法。
2.读老师改写的诗句。
3.从伊人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写几句诗表达自己的体会。
4.老师指名的学生读自己改写的诗句。
5.齐读老师从伊人的视角改写的诗句。
第四板块——音乐之美
1.齐诗《蒹葭》。
2.引导学生注意变色的词,理解这首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音乐之美。
3.指出《诗经》中的诗尤其是《国风》,就是当时的流行歌,人们是边劳动边歌唱的,鼓励同学们唱起来。老师可以先唱。然后同学们自由唱,指名一位同学试唱。
学习古诗,有个很好的途径就是以诗解诗,就是将自己读诗的体会,用另一首诗表达出来,可以借用你读到的别的诗,也可以自己写一首诗。
2.出示“以诗解诗”的范例。
只见她呀衣襟飘飘
从我梦中走出来越走越远
立于水的中央
她回眸那一笑啊
让我梦绕魂牵
永远惦念
下面请同学看老师读过《蒹葭》写下的这首小诗:
深秋的清晨是一个梦幻
3.老师指名的同学朗读。
4.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蒹葭、白露、霜)
(2)这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呈现了怎样的意境?(凄清秋景 孤寂落寞
可望而不可即 空灵悠远 执著追求 怅惘迷茫)
5、聆听《蒹葭》赏析,齐读全诗。
第三板块——以诗解诗
1.讲解“以诗解诗”的方法。
《蒹葭》教学设计
施教时间年级班 教师:
课题:蒹葭
课时数:1
教学
目标
A类
朗读、背诵《蒹葭》,理解大意。
B类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赏析,把握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音乐美。
C类
联系当下的生活,兴发感动,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
预习
作业
1、《诗经》六义指的是什么?
2、诗中的《蒹葭》指的是什么?诗中写到了哪些意象?
3.听老师歌唱后,自由歌唱。
4.老师指名的同学唱诗。
5.聆听歌曲《在水一方》。
第五板块——读出自我
1.提问:诗中的伊人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生命中值得我苦苦追寻的是什么?在追梦的路上,我也会不辞辛苦、百折不回吗?
2.出示王国维关于人生境界的语句,理解追求梦想的过程。
3.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讲对人生理想的追求,鼓励同学们执著追求梦想。
蒹葭、白露、霜凄清秋景孤寂落寞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空灵悠远
青年执著追求怅惘迷茫
5.老师播放《蒹葭》赏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目标A、B\10分钟】
1.全班同学齐读
2.和老师一起逐段朗读,说出“伊人”、“溯洄”、“溯游”“宛”“萋萋”“晞”、“湄”“跻”“坻”、“采采”“未已”、“涘”、“沚”的意思,理解诗句的大意。
3.再指名同学朗读,老师点评,然后播放范读录音。然后指出读诗要读出韵味,还要理解诗的意象和意境,想象自己就在那个情境中。
4.师生共同分析诗中意象和意境。
(1)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诗人情感的艺术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呈现了怎样的意境呢?
老师板书:
4.结语:美丽的伊人美丽的梦,正在不远的前方向你招手,无所畏惧的少年啊,就请你抛开迷惘,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相信你终能圆梦,笑看风云。
【目标C\7分钟】
1.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伊人”的象征意味,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
2.读王国维关于人生境界的语句,体会追求梦想过程的艰辛。
3.树立追求梦想不辞辛苦、百折不回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