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教案

合集下载

《蒹葭》教案范文

《蒹葭》教案范文

《蒹葭》教案范文
教案:《蒹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蒹葭》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蒹葭》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理解《蒹葭》中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蒹葭》中淡淡的情感和暗示;
2.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功能。

四、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前几堂课的内容,复习《离骚》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阅读《蒹葭》: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蒹葭》,学生自己朗读七遍,然后回答相关问题,讨论意义;
4.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分组讨论《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发表自己对《蒹葭》的感受和观点,并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观点。

五、教学手段:
1.课堂讨论
2.小组活动
3.视频展示
4.课件展示
六、教学资源:
1.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2.《蒹葭》课文材料
3.演唱《蒹葭》的音频或视频
七、教学评价:
1.在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广度;
2.观察学生在展示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观察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够自由发散,是否能够理解多元观点。

八、教学延伸:
1.给学生一些相关习作,让学生通过写作进一步理解《蒹葭》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课题水边的爱慕与追寻——《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①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

在课程内容部分,本课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诗文方面内容“策划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同时“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可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都要求,在学习诗歌时,应关注文学积累、语言特点和主旨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②教材分析《蒹葭》出自《诗经·秦风》,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比、兴的写作手法手法歌咏真挚、美好情感,给人以怦然心动的感受。

同时,诗中“伊人”意象的多样解读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a.单元位置《蒹葭》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怡情养性”为人文主题,整合了五篇古诗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强调通过阅读这些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诗经秦风蒹葭》教案

《诗经秦风蒹葭》教案

《诗经秦风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秦风蒹葭》。

(2)理解《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秦风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秦风蒹葭》。

(2)理解《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的语言特点。

(2)深入解读《诗经秦风蒹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介绍《诗经秦风蒹葭》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经秦风蒹葭》,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和象征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5. 课堂练习:(1)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诗经秦风蒹葭》。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作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诗经秦风蒹葭》。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发言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鉴赏能力。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蒹葭》。

(2)理解《诗经·蒹葭》的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经·蒹葭》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爱情观念等。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经·蒹葭》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经·蒹葭》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3. 《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经·蒹葭》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诗经·蒹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蒹葭》的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经》的历史、文学价值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引出本课《蒹葭》。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蒹葭》的内容,体会其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蒹葭》所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爱情观念,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艺术鉴赏:(1)分析《蒹葭》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2)欣赏《蒹葭》中的比兴手法,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蒹葭》。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蒹葭》与其他《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如《关雎》、《桃夭》等,探讨其异同。

蒹葭教案[1]

蒹葭教案[1]

《蒹葭》讲课稿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

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

教具准备与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

)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

(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

)(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诗经之蒹葭教案

诗经之蒹葭教案

诗经之蒹葭教案诗经两首之蒹葭教案精选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蒹葭》这首诗出自《诗经》。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诗经 秦风 蒹葭》公开课教案

《诗经 秦风 蒹葭》公开课教案

《诗经·秦风·蒹葭》公开课教案授课时间:白露时节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白露时节的氛围中,感受《诗经·秦风·蒹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精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3.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起兴、重章叠句等,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主旨,分析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多重意象和含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背景音乐、诗歌朗诵视频等)•预习材料(诗歌原文、注释、背景介绍)•互动问答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时节——白露。

在白露这个时节,秋意渐浓,露水凝霜,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的自然之美。

在这样的氛围下,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秦风·蒹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思念与追寻。

多媒体展示:•播放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图片中感受到什么氛围?这样的氛围与《蒹葭》有什么联系?”二、初读感知(10分钟)活动设计:1.配乐朗读: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享感受:请几位学生分享初读诗歌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理解。

多媒体辅助:•播放轻柔的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增加朗诵的感染力。

三、精读分析(20分钟)1.诗歌背景介绍(5分钟)•多媒体展示:介绍《诗经》及《秦风·蒹葭》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环境。

2.诗歌内容分析(10分钟)•起兴手法:分析诗歌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理解起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重章叠句:通过对比不同章节的变换词句,理解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
• 1.领会诗人对理想、 目标等真诚、执着 的追求。
• 2.掌握《诗经》的 艺术特色。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诗经》的基础知识。 2. 分析诗歌内容。
3. 总结艺术特色。
难点:本诗意境朦胧、
含蕴无尽的美。
三、《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 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 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六.译文
• 河畔芦苇茂苍苍,夜来白露凝成霜。我思 慕的那个人,正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 去寻她,水中多石路又长。顺流而下去寻 她,仿佛又在水中央。
• 河畔芦苇茂密密,露水珠儿还没干。我思 慕的那个人,正在那边水草滩。逆流而上 去寻她,水路升高舟行难。顺流而下去寻 她,仿佛又在小渚间。
• 岸边芦苇茂又盛,露水珠儿没晒干。我思 慕的那个人,正是在那水涯边,逆流而上 去寻她,水路迂回曲又弯,顺流而下去寻 她,仿佛到在小洲前。
• 这种朦胧的意境,在审美主体的心理往往被作 为一种象征,于是情人难聚、贤才难得、理想 难达、抱负难展、挚友难觅等,各种可望不可 即的人生际遇,都可以在此得到心灵的回响, 因而本诗具有意境朦胧、含蕴无尽的美。
2.重章叠句深化诗歌意境
• 本诗采用重章迭句的形式,具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 的作用。
“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 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 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 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感物起兴,类 似于联想。 每章首两句都是借景起兴,如“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是先写河畔芦苇很繁盛,夜来清露结成霜的景物, 以便更自然地引出本诗的主题:“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即诗人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八.艺术特色
• 1.意境朦胧、含蕴无尽
• 2.重章叠句深化诗歌意境
• 3.“赋”、“兴”手法的 运用
1.意境朦胧、含蕴无尽
• “伊人”指因深爱而思慕的对象。所指不确定, 或指情人、或指贤人、或指理想愿望,意境朦 胧,含蕴无尽。“在水一方”、“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可感伊人飘忽不定、扑溯迷离、 悠渺难测。
九.讨论、综述
• 1、体会诗歌艺术的感染力,认识 《蒹葭》 的朦胧美。
• 2、从《蒹葭》的主题可以获得哪些 人生的启迪。
• 3、联系现实,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 坚定不移、执着地追求。 正视挫折,战胜困难。
蒹葭
谢谢观赏!
·
• • • • • • • • • • •
溯溯所蒹溯溯所蒹溯溯所蒹

游洄谓葭游洄谓葭游洄谓葭 从从伊采从从伊萋从从伊苍

之之人采之之人萋之之人苍 ,,,,,,,,,,,,

宛道在白宛道在白宛道在白
在阻水露在阻水露在阻水露 水且之未水且之未水且一为

中右涘已中跻湄晞中长方霜 沚;。。坻。。。央。。。
五、阅读提示
• 蒹葭(jiānjiā)﹕泛指芦苇。 • 苍苍﹕茂盛的样子。 • 伊人:那人。伊:指示代词。 • 一方﹕另一边,方﹕旁 • 溯洄:逆流而上。 • 溯游:顺流而下。 • 从﹕追﹐寻求的意思。 • 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 晞(xī):干,指晒干。 •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 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 坻(chí)﹕水中小洲或高地。 • 采采﹕众多的样子。 • 已﹕止,也指晒干。 • 涘(sì):水边。 • 右﹕迂回曲折。 • 沚(zhǐ)﹕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七、内容分析
(一)每章1、2句:以景托情。
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 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看到的是秋苇苍苍、白露茫 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心情是凄凉、落寞的。
“苍苍”、“萋萋”、“采采”形容芦苇茂盛 的样子,渲染了冷寂与落寞的气氛,为下文“溯洄 从之”、“溯游从之”作了铺垫。
“为霜”、“未晞”、“未已”暗示时间在推 移,诗人在不断寻觅,执着地追求着。
(三)每章后4句:描述追寻境况
一是道阻且长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表现道路的艰难、曲折,暗示追求者的执着、 坚定,矢志不渝;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对伊人的一 往情深;、“宛在水中沚” 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追求对象的飘忽不定,幻象迷离,表达 相望伊 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惆怅之情。人生追求中难免有失落、 无奈,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心灵的回响。
• 白露之“为霜”、“未稀”、“未已”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暗 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着;
• 道路的“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从不同的角度, 步步加深道路的坎坷曲折,暗示追求者的矢志不渝;
•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表现了空间的转 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及追寻者的无奈和惆怅。
• 总之,本诗共3章12句,仅变动了十几个字,就描绘出芦苇茂 盛的状态,暗示追寻道路的曲折漫长,表现出伊人可望不可即 的痛苦和追求者的执著、坚定,这种手法类似于现代歌曲中的 合唱、轮唱,有一唱三叹的效果,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
3.“赋”、“兴”手法的运用
“赋”:直陈其事,反复铺陈叙述。 本诗每章后四句是“赋”的手法。“溯洄从之”、
(二)每章3、4句:追寻伊人,点明主题。
• “伊人”指因深爱而思慕的对象。 所指不确定,或指情人、知己,或指贤人、
圣主,或指理想、愿望,意境朦胧,含蕴无尽。
•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因思念太深而生的幻境。“在水一方”本指
伊人可望不可即,加之后两章的“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可感伊人飘忽不定、扑溯迷离、 悠渺难测,写出人生中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 际遇,意蕴开阔。美在意境不确立,可以任意想 象,空间很大,幻象丛生。可见诗歌的艺术感染 力。
2、《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 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 三类。
其中,“风”160,“雅”105篇, “颂”40篇。
3、《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形式多样:
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 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内容丰富:
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 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 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 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4、《诗经》的三种表现方法:
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反复铺陈叙述。 比:就是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即感物起兴,类似联想。
5、《诗经》的语言特色: • ①重章叠句,反复咏叹 • ②以四字句为主 • ③双声、叠韵、叠字
四、内容简介
本诗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 得的诗歌,有追求的执着,也有求之不 得的无奈,意境朦胧,节奏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