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茅盾在翻译方面虽较注意“意译”以保留原作的神 韵,但也是提倡“直译”的。他严格地区别了“直译” 与“死译”,认为“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 不是‘直译’的”。所谓“直译”,必须包括两个方 面内容:一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一是“能保留 原文的情调和风格”。当时一些人大力提倡“直 译”,即“原文是一个什么面目,就是还它一个什么 面目。”就这一问题,茅盾认为“直译法”并不是万 能的翻译法,如译诗,还应以“意译为主”。一九八 ○年茅盾对“直译法”做了总结性的论述:“我以为 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 多,一个也不少。因为中西文结构的不同,这种‘字 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翻译不是‘直译’而 是‘死译’。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目 的,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譬如原作的文字是朴素的, 译文却成了浓艳,原作的文字是生硬的,译文却成了 流利;要是有了这种情形,即使译得意思上没有错误, 可是实际上也是歪曲了原作。
五、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创造性的翻译 关于翻译标准的问题,在茅盾早期的翻译理论中没有专门地提 出来,只是在讨论译诗及翻译的方法时才涉及到这个问题,不 过问题提得也不明确,范围只囿于“神韵”与“形貌”的关系。 一九五四年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开始之际,茅盾才系统地提出 了翻译标准的问题。他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但对 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文学作品是用语言 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 情节的记叙,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 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 强烈的感情。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 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 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也就是说,翻译不仅要做到“形 似”,更主要的是要做到“神似”;不仅要把握住原著的语言 外形,而且要深刻地理解原著精神,然后用适合于原著风格的 文学语言,把原著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译者必 须在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各方面与原作者合二为一,用另一 种文字进行再创作。由此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艺术的创 造性的翻译”。一九八○年他又重申这个观点:“翻译既需要 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 译 的 最 高 的 要 求 ”
“神韵”说
茅盾是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说 的人。他在1921 年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努 力》一文中鲜明地指出译文应保留原作“神韵”。 同年,他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还分析 指出“形貌”与“神韵”是主次关系,“语言形式是为 内容 服务的,文学的功用在于感人,译文如果不能保留原文 的“神韵”就难免要失去感人的力量。
三、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要有系统性
西洋文学杰作浩如烟海,译成华文的寥寥无几。如何经济地选择最切要的 先译,固然很重要,但由于中国尚未有华文的详明的西洋文学史,所以茅盾 认为“在切要二字之外,更要注意一个系统性”。他批评二十年代的译坛 “微嫌杂乱”,于是便从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严格筛选,开列了四十三部 他认为应译先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但限当时人力不济,“切要”二字 更为突出,所以茅盾逐渐认识到系统介绍也有不利的一面,即不能彻底贯彻 “切要”二字。他在一九二○年底写给周作人的《翻译文学丛书的讨论》 一信中就说:“我现仔细想来觉得研究是非系统不可,介绍却不必定从系统 (单就文学讲) ,若定照系统介绍的办法办去,则古典的著作又如许其浩瀚, 我们不知到什么时候赶上世界文学的步伐,不做了落伍者。” 因而他赞成 周作人的提法,在外国近现代文学范围内,进行系统的介绍,这样就比较适 应当时人力、时日的不济。新中国的成立在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上都为 系统地介绍外国古典的、近代的、现代的优秀作品创造民了良好的条件, 于是系统二字又重新提了出来。茅盾在一九五四年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 说,乱译、抢译、复译及漏译现象对于新中国文化建设将是十分不利的,必 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文学翻译工作。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有一 个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共同拟定的统一的翻译计划,然后由国家出版社和 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译文》杂志,根据现有的力量和可能发掘的潜在力 量,分别依照需要的缓急,人力的情况和译者的专长、素养和志愿,有步骤 地组织翻译、校订编审出版的工作。
一、翻译与创作同等重要 二、翻译必须符合时代的需要 三、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要有系统性 四、翻译者同时必须是研究者 五、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创造性的翻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一是“欲介绍他 们的文学艺术性”;二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茅盾 认为文学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在功用上不尽相同。“文学是 为表现人生的。文学家们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 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 在文学与人生之关系 上,茅盾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地重要。”三十年 代,中国文坛上流行一种视创作为“处女”,斥翻译为“媒婆” 的偏颇观点。茅盾对此进行的有力还击指出:“真正精妙的翻 译,其艰难实倍于创作。‘处女’固不易得,‘媒婆’亦何尝容 易做。”他讽刺那些视翻译为‘媒婆’,自己也译了不少外 国文学作品的人,总该“自悔前言孟浪了。” 一九五四年,茅 盾作为新中国的文化部长,从历史的角度,从理论和战略的高 度全面论述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外国文学的翻译 介绍,对于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是起了极大的鼓舞和借鉴的意 义”。通过介绍外国文学,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繁 荣发展,而且通过介绍外国优秀作品,我们得以了解世界人民 光荣的斗争历史,对于我国同世界人民的接触了解,发展友谊, 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茅盾指出,翻译工作“是一个艰巨的 任 务 , 同 时 也 是 一 个 无 上 光 荣 的 任 务 .
二、翻译必须符合时代的需要 茅盾从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之日起,就认为文学有改变人生、改 变社会的功用。他认为翻译的目的“一半果是欲介绍他们的 文学艺术性,一半也为的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而且 这应是更注意的目的”因而翻译二十年代的西洋文学已由浪 漫主义,进而写实主义、表现主义和新浪漫主义,而我国当时 仍然停滞写实主义以前。针对这一情形,茅盾认为,介绍外国 文学应该从新派小说开始。凡是一个“新”都带有时代的色 彩,适应于某时代,但不可机械地对待西洋的“新”、“旧” 文学。凡是合乎今日中国时代需要的文学都应该介绍。因此, 虽然“写实主义的文学最近已见衰竭之象,就世界观点言之, 似乎不应多为介绍;然就国内文学界情形言之,则写实主义之 真精神与写实主义之真杰作未尝有一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 在今日尚有切实介绍的必要。”他又举例说,译萧伯纳的《华 伦夫人之职业》不如译《陋巷》,“因为中国母亲开妓院,女儿 进大学的事尚少,竟可说是没有,而盖造低贱市房以剥削穷人 的实在很多。又如《群鬼》一篇, 便可改译易卜生的《少年 团(League Of Youth ) ,因为中国现在正是老年思想与青年思 想 冲 突 的 时 代 ”
四、翻译者同时必须是研究者
为了体现翻译的系统性,在介绍之前,必须要研究西方的思想史、文化史 以及哲学、社会学等问题,同时也要对所翻译的作家的身世和背景,他的 风格特点等有精深的研究,方可动笔开译“, 不然,贸然翻译出来,译时先 欲变原本的颜色,译成后读的人读了一遍又要变颜色,那是最可怕的”! 茅盾所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翻译某文学家的著作时,至少要读过这位 文学家所居之国的文学史, 这位文学家的传记和关于这位文学家的批评 文学。”这样做才能做到保证不介绍假的文学著作来。要做到这一点,可 以由“专门研究一国或一家的文学的人翻译,专一自然可以精些”。他认 为译者必须同时具备三种素质:“(1) 翻译文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 学的人。(2)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了解新思想的人。(3) 翻译 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有些创作天才的人。”但是茅盾的这一主张多 少有点脱离当时的实际。因为在人力、物力、时日不济的情况下,真正要 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去翻译文学作品,未免要求过高。茅盾在二十年代初 提出这个问题后,一直再未强调。直至一九五四年,他才重新提出了这个 问题、“对原作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是翻译一部作品时必需做的工作。 这就首先要求翻译者也和创作者一样,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然 后才有可能全面而正确地分析研究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的生活环境, 以及作者的思想和风格。我们对于作者的了解如不全面,则对于他的某一 作品的了解必将不能深入。这是艰苦的工作,然而,为要达到艺术创造性 的翻译,这样的学习研究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结语
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深刻的体察,这客 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 一手素材。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工作 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所以,茅盾就成为文 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 思想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概而言之, 茅盾的翻译理论,涉及到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关 系,翻译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翻译工作的准备,翻译的标准、方 法等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上,茅盾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历 时几十年,观点基本上都没有改变,这是很罕见的。总之,茅盾 作为一个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在翻译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史册中,应大书特书一笔。
茅盾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成果丰硕,而且在长 期的翻译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大量的 有关翻译问题的言论。茅盾对于翻译问题的见解, 始终如一,从早期到晚年,其主要论点基本上没有改 变。他的大部分关于翻译的文章发表在二、三十年 代,解放后他只写过两篇关于翻译的文章,且论点大 部分源于二、三十年代。这两篇文章,一篇是一九五 四年八月十九日他在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题为《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 斗》,另一篇是他于一九八○年为自己选篇的早年译 文选集而作的序。它们基本上概括了茅盾有关翻译 问题的见解。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 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 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 理解。1980 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 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 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 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 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 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 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茅盾关 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 系。
茅盾翻译思想
茅盾简介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 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 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 余年的文 学创造实践。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 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 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茅盾的翻译理论
“艺术创造性翻译”论
1954 年,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 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他著名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这是对他翻译实践的最高经验总结。这一思想把传达原作的 艺术意境作为翻译的根本任务。茅盾把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 境这一概念引入了翻译,为翻译提出了最高要求。他认为,最 能吸引读者的是原作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形象使读者对书 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因此,“文学的翻译是 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 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茅盾的“意境”论是对“神韵”说的发展,表明他对原作的 “精神”—思想内容和风格—的认识深化了。要求同一作品 对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产生“同等心理效果”,无疑,只有 “意境”的传达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如何才能达到传达 “意境”的翻译效果,茅盾结合切身翻译体验,提出要“翻译 与创作并重”。他认为,文学翻译绝非简单地临摹原作,而是 一个再创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