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茅盾翻译思想的探讨
茅盾的文学翻译标准及方法探析
![茅盾的文学翻译标准及方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1c10cf4028915f804dc231.png)
引入 翻译理 论后 的第 一位探讨者 茅盾认为 . 对 于文 学作 品 的翻 译 . 仅仅 要求 用 明 白畅达 的译 文 忠 实地
传达 原 作 的 内容 是 不够 的 , 成功 的 翻译 是要 让读 者
会 召 开 的第 一届 全 国文 学翻 译工 作会 议 上 , 茅盾 作 了 《 为发 展 文学 翻译 事 业 和提 高 翻译 质 量 而奋 斗 》
第2 2卷
重 庆 电子 工 程 职 业 学院 学报
本 文拟 分析 茅盾 的文 学翻 译理 论及 方 法 , 并传 达其对促 进译 学理 论的研 究和 翻译 工作 的积极 意 义。
关键 词 : 茅盾 ; 文 学翻译 ; 翻 译标 准 ;翻译 方法 中图分类 号 : H0 5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5 7 8 7 ( 2 0 1 3 ) 0 4 — 0 0 9 6 — 0 3 在 通过 原语 同译语 文本 、 语言 表达 、 转 换 的 比较 , 最 终 达 到最 大 限度 的 、 理 想 的译 文这 一 目的 一 贯 重 视 翻译 活 动 的茅 盾 . 十分 重视 译 文 的质量 他 认 为 在文 学作 品的翻译 中 . 最 重要 的是要 反 映该作 品的
然 不是 单 纯技术 性 的语 言 外形 的变 异 . 而是 要 求译
逝世 已有 三 十余 年 了 .而研 究 茅盾 的 翻译 理论 , 包 括他 的翻 译 标 准 、 翻译 方法 等 . 对促 进译 学 理 论 的
研究 和翻译 工作 的发 展仍具 有积 极意 义
1 翻 译 标 准 1 . 1“ 神韵”
者通 过 原作 的语 言 外形 , 深 刻地 体会 了原作 者 的艺 术创 造 的过 程 . 把握 住原 作 的精 神 。 在 自己的思 想 、 感情 、 生 活 体 验 中找 到 最 适 合 的 印证 , 然 后运 用 适 合 于原 作 风格 的 文学语 言 , 把 原作 的 内容 与形 式 正 确 无遗 地 再现 出来 这样 的 翻译 过程 , 是 把译 者 与 原作合 二 为一 . 好 像 原作 者用 另外 一 国 文字 写 自己 的作 品 这样 的翻译 既需 要译 者发挥 工作上 的创 造 性. 又要 完 全 忠 实 于原 作 的意 图 . 好 像 一 个 演 员 必
茅盾翻译思想
![茅盾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e02318783d049649b665813.png)
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茅盾在翻译方面虽较注意“意译”以保留原作的神 韵,但也是提倡“直译”的。他严格地区别了“直译” 与“死译”,认为“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 不是‘直译’的”。所谓“直译”,必须包括两个方 面内容:一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一是“能保留 原文的情调和风格”。当时一些人大力提倡“直 译”,即“原文是一个什么面目,就是还它一个什么 面目。”就这一问题,茅盾认为“直译法”并不是万 能的翻译法,如译诗,还应以“意译为主”。一九八 ○年茅盾对“直译法”做了总结性的论述:“我以为 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 多,一个也不少。因为中西文结构的不同,这种‘字 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翻译不是‘直译’而 是‘死译’。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目 的,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譬如原作的文字是朴素的, 译文却成了浓艳,原作的文字是生硬的,译文却成了 流利;要是有了这种情形,即使译得意思上没有错误, 可是实际上也是歪曲了原作。
五、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创造性的翻译 关于翻译标准的问题,在茅盾早期的翻译理论中没有专门地提 出来,只是在讨论译诗及翻译的方法时才涉及到这个问题,不 过问题提得也不明确,范围只囿于“神韵”与“形貌”的关系。 一九五四年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开始之际,茅盾才系统地提出 了翻译标准的问题。他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但对 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文学作品是用语言 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 情节的记叙,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 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 强烈的感情。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 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 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也就是说,翻译不仅要做到“形 似”,更主要的是要做到“神似”;不仅要把握住原著的语言 外形,而且要深刻地理解原著精神,然后用适合于原著风格的 文学语言,把原著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译者必 须在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各方面与原作者合二为一,用另一 种文字进行再创作。由此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艺术的创 造性的翻译”。一九八○年他又重申这个观点:“翻译既需要 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 译 的 最 高 的 要 求 ”
论茅盾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论茅盾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1a32060561252d380eb6e50.png)
六 盘水 师范 高等专 科学 校学 报
J u a o ip n h i e c es olg o r l f L u a s u T a h r C l e n e
Vo .2 NO. 1 2 2
Ap .01 r2 0
论 茅盾对 外 国儿童 文学的翻译策 略
民族解放 运 动 。 ( ) 构 中国现代 儿童 文 学 二 建
小说 创作 成 就 和文 学 评论 理论 令 世 人 瞩 目, 中 为
国现代 文 学 的发展 做 出了不可磨 灭 的贡献 。但茅 盾 也是一 名 著 名 的翻 译家 . 其 在 五 四时 期 翻译 尤 了不 少外 国儿 童文 学作 品 。数 十年 来 , 论界 关 评 于 茅 盾 的研 究 成果 主要 集 中在 对 以 《 夜 》 子 为代 表 的 长篇 小 说 及其 他 小 说 作 品 的创 作 方 法 及 文 学 价值 上 , 茅盾 的外 国儿 童文 学 翻译 活 动 一度 而 成 为茅盾 研究 中的“ 区” 盲 。 根据 功 能 翻译 理 论 . 翻译 是 一 项 有 目的 的交 际 活动 ,翻译 的 目的大致 可分 为 三种 : 者 的 目 译
o sta sa in a m,h sc i e o h rg n ltx n i r nsa i n meh d . fhi r n l to i i hoc ft e o i i a e ta d h sta l to t o s
Ke r s y wo d :Ma n; r in c i r n s l e ain t n l t n s a e y o Du f e g h l e i r t ; r sa i t tg o d t o a o r
《茅盾的翻译理论》课件
![《茅盾的翻译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8841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c.png)
茅盾的翻译方法
1 信、达、雅
2 信任
3 即兴
保持信、达、雅三者平衡, 语言通畅,表达准确,文 化内蕴充实,体现翻译的 完美效果。
始终信任原著,忠实于原 著,力求传达出原著艺术 精华。
遇到释义困难或无法用词 典解决的问题,要有即兴 应变的能力,拓展自己的 思路和语言能力。
茅盾的翻译实践
长篇小说翻译
《红楼梦》、《花腔曲》等, 准确表达原著意境和风格,得 到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散文译介
从《法句经》到《旧事重提》, 提出了“原书法意顺”的翻译方法, 为对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作出 了贡献。
传统戏曲译介
担任《三国演义》的戏曲翻译 工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 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茅盾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茅盾的翻译理论》PPT 课件
本课件介绍茅盾的翻译理论,并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实践阐释他对翻译界的重 要贡献。欢迎学习并体验这段历史。
茅盾的翻译理论概述
背景
茅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跨足了中国文学、文化、历史、艺术和社会等领域。
特点
以写作、翻译、文化阐释、对外交流为一体,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化中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境界,为中外
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茅盾的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翻译教学
茅盾的翻译理论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和示范作用。
翻译实践
茅盾的翻译实践表明,翻译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对 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传承经典
茅盾翻译理论对中外文化交 流和认知产权保护具有重大 意义,有助于传承经典文化。
影响
他极大推动了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当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茅盾文学翻译的重大成果及历史贡献
![茅盾文学翻译的重大成果及历史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2026b91ccc7931b765ce1569.png)
便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新文化运动前 , 茅盾便在《 学生杂 他已经去 了东京 。他在东京主要搜集 了其过去发表 的一些翻译 文 志》 出版其第一篇文章《 三百年后孵化之卵》 。第二年 , 他又翻译了 学 , 其中包括《 六个欧洲文学家》 等关于弱小 民族文学 的论述 。归国 《 衣》 、 《 住》 等, 2 O世纪 2 0年代是茅盾硕果 累累的年代 , 他的著译主 后 , 茅盾翻译 了俄 国作家丹青科的《 文凭》 , 并参 加了左翼作家联盟 。
细 阅读 。从 这里可以看出 , 在茅盾幼年便接受到科学知识 的熏 陶。 其中就包括《 她们 的儿子》 等优 秀国外文学作品。当时 , 茅盾受到国 在其 父亲的遗嘱 中提到要让茅盾学 习工程学 , 而 由于他 的数 学并 民党反动派 的追捕 , 叶圣 陶代理《 小说 月刊》 主编职务 , 发表了茅盾 不好 , 再加上 当时的社会环境 , 茅盾 的母 亲陈爱珠非常喜欢文学 , 的译 著《 她们的儿子》 , 茅盾用 的是“ 方壁 ” 的名字 , 叶圣陶一看便 知
d a n g 。 a n we n h u a
j 塞
口 河南 工程学 院 张韶 华
摘
要
茅盾是 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作 家、 翻译 家。他通过 自己的翻 要包括科学 、 妇女问题及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当时 , 茅盾与郑振 译 向中国读者传达 了新 文艺的宗 旨与价值 , 有 着巨大的历 铎 、 许地山等人在北京筹划组建文学研究会 , 他说“ 将文艺作为娱乐
“多面手”茅盾的文学翻译境界
![“多面手”茅盾的文学翻译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a2a7e8f38bd63186bcebbc9c.png)
“多面手”茅盾的文学翻译境界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可称之为“大师”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是“多面手”。
他们在文学创作之余,还擅长文学翻译。
诸如巴金、鲁迅、郭沫若等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在他们的文选集子里总有几卷是以译文的形式出现。
在他们当中,茅盾以文学家和文学翻译家的双重身份跻身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
事实上,茅盾在开始创作文学作品以前,就阅读和翻译了不少英美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其数量超过两百篇。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在茅盾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还挤出宝贵时间撰写了大量翻译理论和批评文章,将他的文学翻译思想全面展现于中国译坛。
一、畅游文学翻译海洋,置身典藏如鱼得水1896年茅盾生于浙江嘉兴,他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十一岁时,茅盾顺利考入浙江境内的植材高等小学堂。
这所新式学堂除了教授传统经史子集外,还教授英文、算学、化学、物理、音乐、绘画、体操等课程。
在这所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方式新颖的学堂,茅盾受益良多。
他所学的英文教材是直接从英国订购的,编者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纳斯菲尔特;他的化学老师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张济川。
科学的世界和西方语言文化的种子在年轻的茅盾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中学时期,茅盾学习更为刻苦,尤其是在英文学习方面,他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全校是数一数二的,为他日后畅游于文学翻译的海洋打下了良好基础。
茅盾在十七岁时即考入了当时全国最知名学府北京大学的预科班。
在北大就读期间,他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更为浓厚。
在众多课程中,他最喜欢外籍教师所上的英文课,不仅培养了扎实的语言能力,也系统学习了一些英美经典文学名著。
诸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科特的《艾凡赫》、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名著,茅盾就是在外籍教师的英文课上第一次接触到的。
与一般的外国文学课不同,外籍教师在讲授这些英美文学名著时,还会教授学生如何用英文进行叙述、描写等创作,让茅盾可以深刻体验英美文学创作者们的创作境界。
三年后,茅盾从预科班毕业,他原本有机会正式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但由于家庭经济负担繁重,无法继续承担茅盾在北京读书的开销,茅盾只能放弃在北京大学的继续求学之路,开始自谋职业,维持生计。
从接受理论视角论茅盾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
![从接受理论视角论茅盾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995f7d1ce2f0066f53322a4.png)
展示 自身 , 它却 可 以通 过预 告 、 开 的或者 隐蔽 的 但 公
信 号 、 悉 的特点 , 隐 蔽 的 暗示 , 熟 或 预先 为读 者 提供
一
受 能力 和心理 需 求 。茅 盾 用 童 心 去 鉴 赏原 作 , 后 然
2 茅 盾 儿 童 文 学 翻 译 的特 点
享有 世 界 声誉 的文 学 巨 匠茅 盾 , 以翻译 外 国 是
儿童 文学登 上 中 国文 坛 的 , 曾积 极 热情 地 倡 导 过 他 儿 童 文学 。他用 白话 文译 了俄 国和许 多弱小 民族 国 家 的许 多儿 童文 学作 品 , 这些 译作 都有 其独 特之 处 。
种 特殊 的接 受 。他 唤 醒 以往 阅读 的记忆 , 读 者 将
再用 小读 者 喜 闻乐见 、 洁 易懂 以及 优 美 的语 言来 简
翻 译作 品 , 注 重 儿 童 情 趣 , 再 现 原 著 的 思 想 内 既 又
容、 人物形 象 和艺术 意境 。
带入 一种 特 定 的情 感 态 度 中 , 之 开始 唤起 ‘ 间 随 中
收 稿 日期 :0 8—1 20 0—1 4
茅盾用风趣幽默的笔调, 富于儿童特色的语言来 表现儿童 的生活和心理 , 而引起他们 的共 鸣 , 从 他运用
儿 童化 的词汇 、 简单 的语 法和修 辞等语 言手段来实现
作者简介 : 唐丽君 (9 1 , , 18 ~) 女 湖南洞 口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翻译学研究 。
( 湘潭 大学
摘
外 国语 学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 15
要: 茅盾 一 生 热 爱 儿 童 , 译 了许 多 外 国 儿童 文 学 作 品 。 通 过 对 他 的 译 本 和 其 他 译 本 的 比 较 、 析 , 结 出茅 翻 分 总
茅盾与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翻译批评
![茅盾与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翻译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c717a32e0722192e4536f60f.png)
译批 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
L 键 词 J 盾; 夭 茅 现代性: 文学翻 批评 译 翻译批评在我国古已有之,从汉代到晚清约有一千六百多年的 漫长历史。我国传统翻译批评以言意、形神、文质等作为讨论译经 和从事批评的基础生发了一系列范畴,偏重从直觉与经验上对译经 批评的 总结,某些具体研 究和论述有 其可取之处。但今天看来,其 翻译批评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常以诗话、词话பைடு நூலகம்评点等不
注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随笔代替论文,鉴赏与批评不分、基本
马成芳
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
1文学翻译批评正式的提出 .
阅读 “ 五四”时期有关文学翻译研究的文章几乎全是作者对文 学翻译的感言 ,称不上是文学翻译批评 ,因而在文学翻译界没有 引 起多大的反响。 查 11- 12 年 问的现代文学报 刊, 细 98 90 我们惊异地 发现能算得上较规范的文学翻译批评的文章仅有茅盾的 < 译书的批 评》和郑振铎的 < 译文学书的三个 问题》 同一时期其他 的文学翻 ,而 译批评文章均停留在旧式浮想、感言和印象的评点之列。12 年代 90
2 0 年 09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汉文综合版 )
J i0 9第 2 卷第 四期 u. 0 2 8
总第 6 0期
茅盾与2 世纪早期中国 0 文学翻译批评 事实不清、缺少理论系统性等问题,因而很难归入科学研究的学术
论文之列 。在传统 的翻译实践活动 中不 乏有 明智的经验之谈 ,但始 终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翻译批评理论 。近代 以来,翻译批评把镜 头 聚焦在文学翻译上 ,从晚清开始对大量 外国文学作 了积极介绍 。文 学翻译的兴盛推动 了研究方 向发展 ,从 而大大加速 了中国文学翻译 ( 兰化四中 甘肃兰州 706 ) 3 00 批评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文学翻译批评走上 “ 现代性 ”的道路上 , L 腧 要 J 茅盾不 仅在文学翻 译方丽 成就卓著。 在开拓现代 而且 文学翻 茅盾在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现代 性化进程中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 。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1]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1]](https://img.taocdn.com/s3/m/7096a6f2f90f76c661371a41.png)
行了直言反驳, 他指出,“看不懂的译文是 解与主张。 茅盾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有 想
‘死译’的文字,而不是直译的。 ”因为直译 极大的贡献。 他吸取了前人翻译见解中的
的原则“并不在‘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 合理因素,并加以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
不少。 ”直译要求“必须就其在文中的意义寻 文学翻译思想, 为我们的文学翻译留下了
韵基础上的意译。 总之,茅盾对文学翻译总 产为我国的文学翻译研究更好的服务。 LT
的原则是忠于原著,表达原著的精神。
四、文学作品的转译、重译和复译 对文学作品是直接从原作翻译好还是 转译好,茅盾人为,原则上应以直接翻译为 主,但有些时候对有些作品还是需要转译。 他认为“有些弱小民族的作品,他们的文字 懂的人很少,那就只能依靠转译。 一位德文 程度很高的人未始不可从德文转译西班牙 的作品, 而一位法文程度还有疑问的人勉 强从法文去译意大利的作品倒是冒险。 ” 关于复译, 茅盾本着 “批评与自我批 评”的精神积极赞成“复译”。 他认为复译不 是一种浪费, 而是一种补救:“如果真要为 读者的‘经济’打算,则不但批评劣译是必 要的手段, 而且主张复译又是必要的救 济。 ”当然,茅盾绝不主张无意义的重复,他 所赞成的复译和抢译、滥译是不同的。 茅盾 提倡的是认真的、积极的好上加好的复译。 80年代, 他又强调指出重译的重要性,
句调能和原作相近的精神, 那么译者译时 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
未尝注意与神韵的一致, 或者神韵已在其 实的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他认为,
中了”。 在同一篇文章中,茅盾还就如何才 译者必须从规范的现代汉语中去找到符合
能尽量准确地翻译单字与句调等问题逐个 风格的语言,如果没有现成的,那就要求“翻
_凡是翻译_必须兼顾着两面_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
![_凡是翻译_必须兼顾着两面_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9fca2cdc5727a5e9846a616c.png)
翻译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2期/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0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t郑海凌1鲁迅先生谈翻译的困难,曾坦诚地说: /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
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
0¹以鲁迅的艺术眼光和语学程度讲这番话,足见翻译的不易。
当代学者钱钟书也曾谈到翻译的困难,并且以文学研究作比较,指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抗译性:/我们研究一部文学作品,事实上往往不能够而且不需要一字一句都透彻了解的。
对有些字、词、句以至无关重要的章节,我们都可以-不求甚解.,一样写得出头头是道的论文,因而挂起某某研究专家的牌子,完全不必声明对某字、某句、某典故、某成语、某节等缺乏了解,以表示自己严肃诚实的学风。
翻译可就不同,只仿佛教基本课老师的讲书,而不像大教授们的讲学。
原作里没有一个字可以滑过溜过,没有一处困难可以支吾扯淡。
一部作品读起来很顺利容易,译起来马上出现料想不到的疑难,而这种疑难并非翻翻字典、问问人就能解决。
0º翻译的困难在于/隔0。
中外翻译史上译者因隔膜而产生困惑误解的例子很多。
我国古代翻译家道安»讲/五失本三不易0,已明确指出翻译中的隔膜问题。
鸠摩罗什曾指出翻译的文体之隔膜:/改梵为秦,失其藻蔚。
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0¼从翻译过程来看,译者面对在异国文化语境里生成的原作,至少有语言、文化、心理、文体风格、艺术传达等方面的隔膜。
语言上的隔膜是直接可感的,不敢或不肯躲闪而强作解人,其结果便是胡猜乱测,指鹿为马。
鲁迅曾在5风马牛6一文批评赵景深把Milky Way(银河误译为/牛奶路0,并写诗加以嘲讽:/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0。
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视角研究
![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视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bf872f0722192e4536f6b4.png)
而 考 察 出译 者 的主 观 能 动 性 。
1 达默 尔的 阐 释 学 伽 二 十世 纪 以后 , 西 方 现 代 解 释 学 有 了 新 的 发 展 一哲 学
视 域 融 合 的 理 论 用 于 翻 译 , 该 也 不 为 过 。每 一 个 译 者 都 带 应 着 自己 熟 悉 的“ 仰 和 期 望 ” 选 择 他 所 要 翻译 的 文本 , 理 信 去 去 解 他 所 选 的文 本 , 一 个 译 者 都 是 想 象 着 陌 生 世 界 ( 者 ) 每 读 的
伽 达 默 尔 首先 强调 理解 的 历 史 性 , 为 理 解 是 以历 史 性 认 的 方 式 存 在 , 论 是 人 还 是 文 本 , 是 生 活 在 一 定 的 历 史 环 无 都
境 中。 阐 释 者 面对 某一 文本 之 前 , 已 经有 了 自己的“ 结 在 他 先
构 ”这 种“ 结 构 ” 形 成 是 复 杂 的 , 他 所 处 的家 庭 环 境 和 , 先 的 与
避 免 地 把 自己 的“ 结 构 ” 入 文 本 , 自己所 处 时代 所 拥 有 先 带 用 的知 识 和 方 式对 原 文 本 进 行 诠 释 。 由于 这 种 历 史 性 是 无法 避 免 的 , 此 不 管 阐 释 者 如 何 希 望 自 己能 完 全 客 观 , 不 管 阐 因 也
“ 仰 和 期 望 ” 表 达 自己对 译 文 , 信 去 以使 读 者 能够 很 好 地 理 解
阐释 学 , 否 定 了对 纯 客 观 意 义 ( 意) 追 求 , 为 解 释 着 它 本 的 认
在 其 阐 释 过 程 中会 无法 避 免 地 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 自己 的解 让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3cd58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7.png)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茅盾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在中
国近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他的翻译工作,对于影响中
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从欧洲引进很多精彩的文学,
这些作品被称为“茅盾作品”。
其中有一些被认为具有深远意义,有
助于塑造中国的文学风格,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茅盾的翻译活动开始于1927年,他翻译的作品来自多种欧洲文学,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学作品。
茅盾翻译的文学
作品展示了欧洲的多元文化,为中国提供了欧洲文学的多元文化知识,促进了中国文学和欧洲文学之间的交流。
从茅盾翻译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把欧洲文学带入中国,并在原作
基础上做出了大量的创新,使欧洲文学更容易被中国读者理解。
这对
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茅盾翻译的许多作品也都
是政治性质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主要着眼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不仅
仅是单纯翻译。
茅盾从其翻译作品中引入了欧洲文学的新想法,他刻苦钻研,采
取了独特的方法,以满足中国读者的实际需要,但同时又不能失去原
作的主题和精神。
他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
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28f40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68.png)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茅盾,历史上著名的中国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翻译任务宽泛,表现形式多样,影响深远,有助于将现代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促进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本文从“茅盾的翻译活动”的三方面: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形式和翻译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是翻译的目的。
茅盾的翻译活动旨在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高中国文学水平。
他曾说过:“学习外国文学,是为了理解外国史地,使我们可以以自己较高的水平去进行国际文学文化交流,以便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因此,他把翻译当做一种研究外国文学的途径,在翻译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平衡之道,以此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二是翻译的形式。
茅盾的翻译活动只有最贴切地将外国文学译入中文,中国文学才能在国际上获得充分的认可。
他曾说:“一个文学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外国文学的消化和吸收,离不开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评论。
”因此,他对翻译的追求是以中西文化的共融为前提的。
他不仅把外国文学翻译出来,还以自己的评论激活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三是翻译的实践。
茅盾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翻译活动,使翻译活动的发展更加全面。
他不但自己翻译,还组织和指导学生翻译,甚至发起翻译比赛。
通过比赛,不仅提高了翻译水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们对翻译工作的热忱和信心。
同时,他也使翻译活动更加团队化,增强了翻译者之间的交流。
他不断推动翻译活动的发展,充分发挥翻译工作的重要作用,增进外国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总之,茅盾的翻译活动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文学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结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用中西文化的共融的方式激活文学的发展,使翻译活动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正是因为茅盾的翻译活动,中西文化开始融合,激发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热潮,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
茅盾的主要翻译思想
![茅盾的主要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8cbf0f80242a8956bece4ed.png)
茅盾翻译观
早年的 “神韵” 说 “艺术创造性翻译” 论 对 “直译” 与 “意译” 的新解
神韵” 早年的 “神韵” 说
补充
1、茅盾是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 “神韵” 说的人。他在1921 年发表的 《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 一文中 茅盾在其翻译生涯的初期 鲜明地指出译文应保留原作 “神韵” 。 就产生了文艺学翻译思想 同年,他在 《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 一文 的萌芽,这是和他早年倡 中还分析指出 “形貌” 与 “神韵” 是主 导 “为人生而艺术” 的 次关系, “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观分不开的。 的功用在于感人,译文如果不能保留原文 茅盾已经开始注重在译文 的 “神韵” 就难免要失去感人的力量。 ” 中传达原作的精神了,主 2、茅盾主编的 《小说月报》 曾大量介绍西 张在必要时舍 “形”取 方文艺理论,特别注重译介反映苏俄和一 “神” ,这是在用文学创 作 “如实、 生动地再现 些弱小民族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斗争的现 现实生活” 的原则要求 实主义文学作品。这些译介活动增进了矛 翻译。 盾对西方尤其是苏俄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 的了解,促进了他现实主义观的形成,为其 翻译“神韵” 说打下了理论基础。
茅盾的主要翻译思想茅盾与翻译?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余年的文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余年的文学创造实践
茅盾的主要翻译思想
茅盾与翻译
•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 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 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 余年的文 学创造实践。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 学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 文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茅盾五四伊始的翻译转向_布迪厄的视角_陆志国
![茅盾五四伊始的翻译转向_布迪厄的视角_陆志国](https://img.taocdn.com/s3/m/8a8ada1e581b6bd97f19ea7d.png)
选译名家作品的意识。
是白话文,原文中长的句子结构常被拆解成短句,
在语言选择上,这两篇科学小说译文采用的都 使译文读起来较为顺畅,从这方面能看到翻译名家 是文言文,且较多使用四字骈文,如译文 《三百年 伍光建的影子③。试看茅盾首次用白话翻译的小说
孵化之卵》 的开头: “大者如玉,小者如珠,散者 《在家里》 ( At Home) 中开头的一句:
如雾,杂 然 并 下; 斜 阳 映 之,更 作 五 彩,如 红 如
冬乡的铁路。白茫茫的草地上,矗立着一
霞,绚烂夺目”。( 韦韬,2005: 1)
座静悄悄残戚戚的火车站。站屋的墙,在太阳
翻译 手 法 上,茅 盾 采 用 的 是 晚 清 流 行 的 “意
里尽熯,没有 一 些 儿 遮 蔽。 也 像 没 有 一 个 人。
不足。比如,很少有学者以单个译者作为研究对 于此框架。汉学家贺麦晓在运用布迪厄理论研究中
象,更不用说去探讨不同语境下译者习性① ( habi- 国文学时提出: “对场域结构和位置的分析仅仅是
tus) 的发展变化问题了,而这恰恰是解释译者行为 文学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视角。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
转向 的 合 理 依 据。虽 然 梅 勒 阿 茨 ( Meylaerts,2006; 领域是个体的行动和他们应对场 域 主 要 原 则 的 办
译文省略了对姑母 Dasha 的 1 处描写 ( 原文画
译文中随处可见。若参照一下茅盾五四初始的文学 线部分) 。这也许是因为茅盾认为她不是文中的主
翻译,可以发现前后两种翻译模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要角色,删去这 句 能 使 上 下 文 的 语 句 衔 接 更 为 自
第2 期
陆志国 茅盾五四伊始的翻译转向: 布迪厄的视角
1918 年前后翻译了美国小说家罗塞尔·彭特 ( Rus- 歌 2 篇。这些作品契合五四前后要求人道主义、女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fc115a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8.png)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
为例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选取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这部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
《穆斯林的葬礼》作为苏联波拉文学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苏联文学史上开拓新风格、新体裁的代表之作,其作者也被誉为苏联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
该作品因其情节曲折、文笔出色及其生动描写气势磅礴,而被众多读者所喜爱,也因此成功地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在当今学术界,《穆斯林的葬礼》的翻译研究价值被广泛讨论。
首先,该作品的翻译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文本及其故事背景,同时探讨文本中的文化色彩,加强读者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领会。
其次,在文本翻译过程中,文学翻译者必须保证原文的流畅性,同时兼顾原文思想的还原,确保翻译作品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这也是翻译者绝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质。
第三,该作品有其独特的穆斯林文化色彩,而文学翻译者必须根据不同文化背景,采用更深刻的方式翻译出这种文化色彩,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最后,本文认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具有重要的翻译研究价值,它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文本内容及其故事背景的理解,同时,文学翻译者也可以通过这部作品来学习更专业的文学翻译技术,以便做到更好地翻译出原文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具有重要的翻译研究价值,在当今苏联文学翻译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助于深化读者对作品背景和文本内涵的理解,也为翻译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翻译素材。
四级翻译英语听力:茅盾谈直译,顺译,歪译
![四级翻译英语听力:茅盾谈直译,顺译,歪译](https://img.taocdn.com/s3/m/23a4811b856a561253d36f70.png)
四级翻译英语听力:茅盾谈直译,顺译,歪译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
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
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林氏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所以他的译本都是别人口译而林氏笔述。
我们不很明白当时他们合作的情形是别人口译了一句,林氏随即也笔述了一句呢,还是别人先口译了一段或一节,然后林氏笔述下来?但无论如何,这种译法是免不了两重的歪曲的。
【参考答案】The phrase “literal translation”didn't become the authority until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1919.It was coined in opposition to the “distorted translation”of Lin Qinnan.We have no intention to be disrespectful by describing his translation as “distorted translation”.We just feel it is inappropriate to address Lin's version as “free translation”.Mr.Lin had no knowledge of arrow headed characters andall of his translation works were put down to paper after hearing other's interpretation.We still wonder whether the cooper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way he reinterpretedother's words sentence-by-sentence or passage-by-passage?Anyway,during that process,double distortion is inevitable.【考点分析】1.“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
茅盾翻译理论
![茅盾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bdffb4bc850ad02de804185.png)
《工人绥惠略夫》 工人绥惠略夫》 《战争中的威尔珂》 战争中的威尔珂》 《医生》 医生》 《 《 的 · 》
茅 盾 主 要 翻 译 作 品
》
茅盾的译文特色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继承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思想继承 和发展了苏俄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学 和发展了苏俄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基本观点 认为文学 翻译的要旨在于传“神”。茅盾倡导的“艺术创造 翻译的要旨在于传“ 茅盾倡导的“ 性翻译” 是他翻译思想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重要意义。 性翻译”论是他翻译思想的最高成就 具有重要意义。 茅盾是最早提出“句调神韵 的论者,这对文学译本 句调神韵”说 茅盾是最早提出 句调神韵 说的论者 这对文学译本 的语言运用提出更高标准。语汇、 的语言运用提出更高标准。语汇、语句和语段在构 成文学作品的形貌的同时,也形成了作品特有的神韵 成文学作品的形貌的同时 也形成了作品特有的神韵 ,“一篇文章如有简短的句调和音调单纯的字,则其神 韵大都是古朴;句调长而挺,单字的音调也简短而响 则其神韵大都属于雄壮。 ( 亮的,则其神韵大都属于雄壮。”(《译文学书方法 的讨论》 也就是说,语汇 语句在文章中,就像绘 语汇、 的讨论》)也就是说 语汇、语句在文章中 就像绘 画中的线条与色彩,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整体风格 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整体风格。 画中的线条与色彩 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整体风格。
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 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失掉组织联系。曾任中华人民共和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失掉组织联系。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失掉组织联系 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 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 年起计算党龄。 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 年起计算党龄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茅盾翻译思想的探讨樊腾腾(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文学与艺术系,广东 东莞 523106)关键词:文艺学翻译学派;现实主义;神韵;艺术创造性摘 要: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苏俄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学翻译的要旨在于传“神”。
茅盾倡导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是他翻译思想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8)02-0137-02收稿日期:2007-12-08作者简介:樊腾腾(1978— ),河南内黄人,硕士,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
一、茅盾与翻译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余年的文学创造实践。
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茅盾早年提出的“神韵”论就初步体现了文艺学的翻译观,即文学翻译应该像文学作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那样来再现原作的艺术特色。
“茅盾提倡直译,但他的直译更侧重于在译文里忠实地传达原作的主题、思想、形象等,而不是追求简单的形式对等,在“形貌”和“神韵”发生冲突时,应舍“形”取“神”。
茅盾后来发展了他的翻译“神韵”论,提出“意境”论,即翻译重在传达意境。
”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这样就把翻译上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为翻译提出了文艺学美学的要求。
在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的前提下,茅盾提倡翻译与创作并重,并向翻译工作者提出了从事翻译的要求。
茅盾的翻译观及其方法论缜密科学,自成体系,是其一生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茅盾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前期正是现实主义文艺传统在前苏联发展的高峰时期。
反映在翻译上,以卡什金、加切奇拉泽为代表的文艺学翻译学派到20世纪上半叶也达到了其鼎盛时期,成为当时前苏联的主流翻译派别。
这一派别倡导现实主义翻译,即根据现实主义的文艺规律,忠实地反映原作艺术现实。
我们知道,茅盾的文学创作是革命现实主义风格的。
在翻译方面,译介前苏联文学作品占了茅盾翻译文学的很大比重,这些作品多是反映苏联人民在苏共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题材的现实主义文学,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积极意义。
一向推崇苏联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茅盾长期从事中苏文化交流活动,其翻译思想受到前苏联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还爆发过一场文艺学翻译学派和新兴起的语言学翻译学派之间的争论。
文艺学派坚持从美学角度研究文学翻译,反对将其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而片面强调原文和译文在词、修辞、句子结构等形式方面的对等。
经过此次论战,文艺学翻译学派的理论体系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可见,从18、19世纪的俄国到20世纪的前苏联,文艺学翻译学派都具有明显的文学研究性质,强调再现艺术真实是翻译的目标和本质,而创造性地采用现实主义翻译方法是实现途径。
文艺学翻译学派在众多翻译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
茅盾的翻译正是从这里汲取了营养。
二、对茅盾翻译观之探究(一)早年的“神韵”说茅盾是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说的人。
他在1921年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中鲜明地指出译文应保留原作“神韵”。
同年,他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还分析指出“形貌”与“神韵”是主次关系,“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文学的功用在于感人,译文如果不能保留原文的“神韵”就难免要失去感人的力量。
”由此可见,茅盾在其翻译生涯的初期就产生了文艺学翻译思想的萌芽,这是和他早年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分不开的。
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曾大量介绍西方文艺理论,特别注重译介反映苏俄和一些弱小民族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斗争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这些译介活动增进了矛盾对西方尤其是苏俄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的了解,促进了他现实主义观的形成,为其翻译“神韵”说打下了理论基础。
茅盾已经开始注重在译文中传达原作的精神了,主张在必要时舍“形”取“神”,这是在用文学创作“如实、生动地再现现实生活”的原则要求翻译。
(二)最高峰—“艺术创造性翻译”论长期处在苏联现实主义文学及译论的影响下,茅盾的文艺学翻译观逐渐发展,并达到高峰。
1954年,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他著名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这是对他翻译实践的最高经验总结。
这一思想把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作为翻译的根本任务。
茅盾把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这一概念引入了翻译,为翻译提出了最高要求。
他认为,最能吸引读者的是原作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
因此,“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茅盾的“意境”论是对“神韵”说的发展,表明他对原作的“精神”———思想内容和风格———的认识深化了。
要求同一作品对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产生“同等心理效果”,无疑,只有“意境”的传达能够做到这一点。
对于如何才能达到传达“意境”的翻译效果,茅盾结合切身翻译体验,提出要“翻译与创作并重”。
他认为,文学翻译绝非简单地临摹原作,而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甚至难于文学创作,它要求译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因此要慎重对待翻译过程。
首先,译者需要通过语言来体会原作的艺术创作过程,把握原作精神,然后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找到印证,最后用符合原作风格的语言把其内容和形式正确再现出来。
这样的翻译过程试图把原作者和译者合二为一,译作就好像是原作者用外语写成的。
这样的翻译既要求译者发挥创造性,又要在精神方面忠实于原作,即用译入语复制原作,是译者对原作的再创作。
茅盾还指出,为了达到“艺术创造性翻译”,翻译者需要具备广博的生活经验,愈是对原作所描写人物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愈有利于译者将其如实再现于译作。
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这一翻译思想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方法论上来讲,都已臻于科学、完备了。
它的精妙之处在于,翻译对译者而言不再是对文本进行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包含了更多语言以外的因素。
好的译者应该像作者一样去体验生活、捕捉细节、寻找灵感。
一言以蔽之,翻译即创作。
把翻译上升到文学创作的高度正是文艺学翻译学派研究翻译的出发点。
“艺术创造性翻译”可以说萃取了这一翻译学派的思想精髓,它的优势,也是成功之处,在于把握住了翻译的要义:传达“精神”,正像文学作品、乃至一切文艺形式,其本质在于反映现实生活的“精神”那样。
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的“精神”。
同样,好的译作是由于它逼真地传达了原作的“精神”。
按照茅盾的观点,“译者即作者”,从事翻译绝非易事,他担负着用译入语再造原作的重任。
(三)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理解。
1980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
”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
可以看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的忠实。
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合理的。
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
我们知道,诗是一种同时对“形”“神”都有极高要求的文学体裁,特别是中国旧体诗。
从译诗上所反映的茅盾的意译观来看,在追求译作与原作神似的同时他仍坚持尽量在语言等形式方面的对原作的忠实,这是比较全面的意译观。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的根本问题。
翻译界传统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其实质是不同翻译标准在翻译方法论上的反映,“直译”追求字句形式对等,“意译”追求思想内容对等。
茅盾没有正面回应二者之争,而是从文艺学的观点出发认为直译和意译着眼点都在于传“神”,只不过实现二者的具体方法不同而已。
在茅盾看来,“形”是服务于“神”的,“神”的精确传达离不开对“形”符合原作的表达。
因此,文学翻译是寓“形”于再现原作“神韵”的。
茅盾关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的基础。
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系。
三、结语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深刻的体察,这客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工作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
所以,茅盾就成为文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1]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蔡毅,段京华.苏联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郭著章等.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5]茅盾.茅盾译文选集(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6]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