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茅盾翻译思想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茅盾翻译思想的探讨
樊腾腾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文学与艺术系,广东 东莞 523106)
关键词:文艺学翻译学派;现实主义;神韵;艺术创造性
摘 要: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苏俄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学翻译的要旨在于传“神”。茅盾倡导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是他翻译思想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8)02-0137-02
收稿日期:2007-12-08
作者简介:樊腾腾(1978—
),河南内黄人,硕士,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 一、茅盾与翻译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余年的文学创造实践。
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茅盾早年提出的“神韵”论就初步体现了文艺学的翻译观,即文学翻译应该像文学作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那样来再现原作的艺术特色。“茅盾提倡直译,但他的直译更侧重于在译文里忠实地传达原作的主题、思想、形象等,而不是追求简单的形式对等,在“形貌”和“神韵”发生冲突时,应舍“形”取“神”。茅盾后来发展了他的翻译“神韵”论,提出“意境”论,即翻译重在传达意境。”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这样就把翻译上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为翻译提出了文艺学美学的要求。在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的前提下,茅盾提倡翻译与创作并重,并向翻译工作者提出了从事翻译的要求。茅盾的翻译观及其方法论缜密科学,自成体系,是其一生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茅盾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前期正是现实主义文艺传统在前苏联发展的高峰时期。反映在翻译上,以卡什金、加切奇拉泽为代表的文艺学翻译学派到20世纪上半叶也达到了其鼎盛时期,成为当时前苏联的主流翻译派别。这一派别倡导现实主义翻译,即根据现实主义的文艺规律,忠实地反映原作艺术现实。我们知道,茅盾的文学创作是革命现实主义风格的。在翻译方面,译介前苏联文学作品占了茅盾翻译文学的很大比重,这些作品多是反映苏联人民在苏共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题材的现实主义文学,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积极意义。一向推崇苏联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茅盾长期从事中苏文化交流活动,其翻译思想受到前苏联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还爆发过一场文艺学翻译学派和新兴起的语言学翻译学派之间的争论。文艺学派坚持从美学角度研究文学翻译,反对将其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而片面强调原文和译文在词、修辞、句子结构等形式方面的对等。经过此次论战,文艺学翻译学派的理论体系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可见,从18、19世纪的俄国到20世纪的前苏联,文艺学翻译学派都具有明显的文学研究性质,强调再现艺术真实是翻译的目标和本质,而创造性地采用现实主义翻译方法是实现途径。文艺学翻译学派在众多翻译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茅盾的翻译正是从这里汲取了营养。
二、对茅盾翻译观之探究(一)早年的“神韵”说
茅盾是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说的人。他在1921年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中鲜明地指出译文应保留原作“神韵”。
同年,他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还分析指出“形貌”与“神韵”是主次关系,“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文学的功用在于感人,译文如果不能保留原文的“神韵”就难免要失去感人的力量。”由此可见,茅盾在其翻译生涯的初期就产生了文艺学翻译思想的萌芽,这是和他早年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分不开的。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曾大量介绍西方文艺理论,特别注重译介反映苏俄和一些弱小民族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斗争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这些译介活动增进了矛盾对西方尤其是苏俄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的了解,促进了他现实主义观的形成,为其翻译“神韵”说打下了理论基础。茅盾已经开始注重在译文中传达原作的精神了,主张在必要时舍“形”取“神”,这
是在用文学创作“如实、生动地再现现实生活”的原则要求翻译。
(二)最高峰—“艺术创造性翻译”论
长期处在苏联现实主义文学及译论的影响下,茅盾的文艺学翻译观逐渐发展,并达到高峰。1954年,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他著名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这是对他翻译实践的最高经验总结。这一思想把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作为翻译的根本任务。茅盾把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这一概念引入了翻译,为翻译提出了最高要求。他认为,最能吸引读者的是原作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因此,“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的“意境”论是对“神韵”说的发展,表明他对原作的“精神”———思想内容和风格———的认识深化了。要求同一作品对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产生“同等心理效果”,无疑,只有“意境”的传达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如何才能达到传达“意境”的翻译效果,茅盾结合切身翻译体验,提出要“翻译与创作并重”。他认为,文学翻译绝非简单地临摹原作,而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甚至难于文学创作,它要求译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因此要慎重对待翻译过程。首先,译者需要通过语言来体会原作的艺术创作过程,把握原作精神,然后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找到印证,最后用符合原作风格的语言把其内容和形式正确再现出来。这样的翻译过程试图把原作者和译者合二为一,译作就好像是原作者用外语写成的。这样的翻译既要求译者发挥创造性,又要在精神方面忠实于原作,即用译入语复制原作,是译者对原作的再创作。茅盾还指出,为了达到“艺术创造性翻译”,翻译者需要具备广博的生活经验,愈是对原作所描写人物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愈有利于译者将其如实再现于译作。
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这一翻译思想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方法论上来讲,都已臻于科学、完备了。它的精妙之处在于,翻译对译者而言不再是对文本进行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包含了更多语言以外的因素。好的译者应该像作者一样去体验生活、捕捉细节、寻找灵感。一言以蔽之,翻译即创作。把翻译上升到文学创作的高度正是文艺学翻译学派研究翻译的出发点。“艺术创造性翻译”可以说萃取了这一翻译学派的思想精髓,它的优势,也是成功之处,在于把握住了翻译的要义:传达“精神”,正像文学作品、乃至一切文艺形式,其本质在于反映现实生活的“精神”那样。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的“精神”。同样,好的译作是由于它逼真地传达了原作的“精神”。按照茅盾的观点,“译者即作者”,从事翻译绝非易事,他担负
着用译入语再造原作的重任。
(三)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理解。1980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我们知道,诗是一种同时对“形”“神”都有极高要求的文学体裁,特别是中国旧体诗。从译诗上所反映的茅盾的意译观来看,在追求译作与原作神似的同时他仍坚持尽量在语言等形式方面的对原作的忠实,这是比较全面的意译观。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的根本问题。翻译界传统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其实质是不同翻译标准在翻译方法论上的反映,“直译”追求字句形式对等,“意译”追求思想内容对等。茅盾没有正面回应二者之争,而是从文艺学的观点出发认为直译和意译着眼点都在于传“神”,只不过实现二者的具体方法不同而已。在茅盾看来,“形”是服务于“神”的,“神”的精确传达离不开对“形”符合原作的表达。因此,文学翻译是寓“形”于再现原作“神韵”的。茅盾关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系。
三、结语
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深刻的体察,这客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一手素材。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工作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所以,茅盾就成为文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蔡毅,段京华.苏联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郭著章等.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5]茅盾.茅盾译文选集(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6]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