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浙江潮的教学设计
《浙江潮》教案(精选14篇)
《浙江潮》教案(精选14篇)《浙江潮》篇1课时目标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教学媒体教与学活动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导入第一课时一,导入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背诵.看钱塘潮图片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交流汇报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2.检查生字.词.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 (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三,交流汇报1.交流自读疑难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交流自读疑难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布置作业导入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自读自学《观潮》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写作指导布置作业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这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四,布置作业1,背诵《浙江潮》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第二课时导入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自读自学《观潮》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 "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1,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五,写作指导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六,布置作业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背诵《浙江潮》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习"潮来时"学生读4—5节,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回答.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作业设计必做:1.生字4,2,2,划出词语抄一抄.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写摘录笔记.4. 预习《红树林》选做: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板书设计浙江潮远观仅如银线闷雷近看玉城雪岭雷霆奇观样子声音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样才保证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引导学生复习了过去是用过的金钥匙朗读方法,同时掌握一种新的快速阅读的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难,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教学中让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浙江潮》教案篇2《浙江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的内容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据钱塘江大潮写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的《观潮》。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浙江潮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浙江潮的背景知识。
(2)运用朗读、默读、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借助资料,对比不同文章描述浙江潮的方式,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浙江潮的景象。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比不同文章,分析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浙江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浙江潮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3)分析课文结构,讨论浙江潮的描写手法。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对比不同文章描述浙江潮的方式。
4. 分享成果:(1)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浙江潮的图片。
2. 拓展作业:(1)收集其他描述浙江潮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2)以“我眼中的浙江潮”为主题,写一篇练笔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拓展作业:评估学生在拓展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浙江潮》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大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分析:分析《浙江潮》的描写手法、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文学鉴赏:探讨作品的文学价值、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4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浙江潮》原文。
参考资料:关于《浙江潮》的背景资料、文学评论等。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了解《浙江潮》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
2.2 教学内容作者介绍:讲解吴承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背景介绍:介绍明朝末年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特点。
讲授法:讲解作者和背景知识。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景。
2.4 教学资源作者介绍资料:关于吴承恩的介绍资料。
背景资料:关于明朝末年社会环境和文化特点的资料。
第三章:课文分析和理解3.1 教学目标分析《浙江潮》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2 教学内容描写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人物形象分析: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塑造。
情节发展分析:讲解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转折点。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等。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4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浙江潮》原文。
参考资料:关于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资料。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培养提高学生对《浙江潮》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评价能力。
4.2 教学内容文学鉴赏:探讨作品的文学价值、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批判思维培养: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思考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的方法。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浙江潮》的基本内容,掌握潮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潮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浙江潮》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2.2 教学难点:潮汐的计算和预测,潮汐对环境的影响。
1.3 教学准备1.3.1 教具:多媒体课件、潮汐时间表、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1.3.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现象,激发学生对潮汐的兴趣。
1.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浙江潮》相关资料,了解潮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1.4.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潮汐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1.4.4 展示与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互动评价。
第二章:潮汐的形成原理2.1 潮汐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潮汐的定义和分类。
2.2 潮汐的形成原理:讲解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潮汐的形成过程。
2.3 潮汐的周期:介绍潮汐的周期性变化,让学生掌握潮汐的计算方法。
2.4 潮汐的类型:讲解高潮、低潮、潮差等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潮汐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三章:潮汐的特点3.1 潮汐的规律:分析潮汐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学会预测潮汐时间。
3.2 潮汐的地理分布:讲解全球潮汐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沿海潮汐情况。
3.3 潮汐的生态环境影响:探讨潮汐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4 潮汐的利用:介绍潮汐发电、潮汐养殖等潮汐资源的利用方式。
第四章:浙江潮简介4.1 浙江潮的成因:讲解浙江潮的成因,让学生了解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
4.2 浙江潮的历史:介绍浙江潮的历史变迁,传承地域文化。
4.3 浙江潮的民俗:讲解浙江潮相关的民俗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感受浙江潮的壮丽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 发挥想象,感受浙江潮的壮丽景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句、长句。
2.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造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浙江潮的景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句、长句,帮助学生理解。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学会运用。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述浙江潮的壮丽景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评价。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造句。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浙江潮的作文,发挥想象,描绘出壮丽的景象。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2. 朗读与理解:评估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能否正确朗读课文并表达出其含义。
3. 字词掌握: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包括读音、写法和意义。
4. 想象与表达:评估学生在描述浙江潮景象时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5.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作文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和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控制: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安排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讲解的时间,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浙江潮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地了解浙江潮的景象。
(2)运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浙江潮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浙江潮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景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学习: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文中情感。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潮汐现象。
(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浙江潮的文化内涵。
四、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生字词写两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浙江潮的示意图。
3. 预习下一课《黄山奇松》。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生字词的书写、课文内容的掌握以及拓展延伸部分的表现。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浙江潮》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直观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浙江潮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浙江潮的来历、特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地感受浙江潮的壮观景象。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描绘浙江潮的技巧。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浙江潮的特点及其成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感受浙江潮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描绘浙江潮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浙江潮的成因及其特点。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浙江潮的特点及其成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浙江潮的图片、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查阅资料、讨论所需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浙江潮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浙江潮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描绘浙江潮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描绘技巧。
5. 探究浙江潮的成因及其特点(1)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浙江潮的成因及其特点。
6. 小结与作业(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课。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浙江潮成因及其特点的探究等方面。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难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浙江潮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倾听、尊重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与自然景观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大自然的奇迹》等。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观察作业: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如公园、校园等,注意观察细节,体会大自然的美。将观察到的景象用画笔描绘出来,或用手机拍照记录。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意思。
2.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指导生字的书写方法和生词的运用。
3.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浙江潮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5.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浙江潮》的背景知识和潮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4. 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讨论能力,能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1.2 教学内容1. 介绍《浙江潮》的背景知识和潮汐的基本概念。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进行词汇练习。
3.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4.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讨论能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2 教学步骤1. 引入《浙江潮》的背景知识和潮汐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进行互动交流。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通过阅读理解练习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来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讨论能力。
3. 通过词汇练习来评估学生对关键词汇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3.2 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根据小组讨论的表现,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3. 根据词汇练习的结果,指出学生的错误并提供正确的用法。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浙江潮》的文本。
2. 与潮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词汇练习题和阅读理解练习题。
4.2 教学材料1. 课文《浙江潮》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
2. 潮汐知识的小册子或海报。
3. 阅读理解练习题和词汇练习题的打印稿。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节课:介绍《浙江潮》的背景知识和潮汐的基本概念,阅读课文。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浙江潮》的基本内容,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浙江潮》的阅读与理解。
2. 潮汐的基本知识的介绍。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浙江潮》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2)潮汐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3)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潮汐的形成和变化机制的理解。
(2)课文中的部分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浙江潮的壮观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潮汐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浙江潮》,理解课文内容。
(2)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知识介绍:(1)介绍潮汐的基本知识,包括潮汐的定义、形成原因、变化规律等。
(2)解释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词语和句型学习:(1)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和示范。
(2)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潮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6.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了解,写一篇关于浙江潮的短文。
(2)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设计的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浙江潮》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和文学表现手法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解析相关文化知识介绍潮汐观察实践活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地观察法1.4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相关背景资料实地考察地点安排1.5 教学评价学生课文理解测试实践活动报告课堂讨论参与度第二章:作者与创作背景2.1 简介郑板桥生平介绍文学艺术成就2.2 《浙江潮》创作背景历史背景地理特点文化环境2.3 课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关注课文语言特点分析文中对浙江潮的描写体会作者情感表达2.4 互动讨论学生分享对作者和作品的了解探讨作品中体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2.5 作业布置研究郑板桥的其他作品搜集有关浙江潮的资料第三章:课文解析3.1 文本结构分析引言部分主体部分3.2 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形容词与比喻的运用动词与拟人的效果排比与对仗的节奏感3.3 内容解析描述浙江潮的壮丽景象分析作者如何表现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探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3.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5 课堂小测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快速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解析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潮汐知识讲座4.1 潮汐概念潮汐的定义潮汐的成因4.2 潮汐类型半日潮日潮4.3 潮汐观测与应用潮汐观测的重要性潮汐在航海和渔业中的应用4.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解答讨论潮汐现象对生活的影响4.5 作业布置完成潮汐知识小测收集生活中的潮汐现象案例第五章:实践活动5.1 实地考察准备地点选择安全须知观察工具准备5.2 实地观察潮汐记录潮汐变化拍摄图片或视频体会自然现象之美5.3 观察后的反思小组讨论观察心得5.4 课堂分享各小组报告实践活动成果讨论潮汐现象与《浙江潮》的关系学生实践活动表现评价课文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程度的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第六章:文化视角下的《浙江潮》6.1 浙江地区文化特点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浙江地区的历史沿革6.2 文学中的浙江潮分析《浙江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探讨浙江潮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呈现6.3 课文与地方文化的关联分析课文如何反映当地文化特色讨论地方文化对作品的影响6.4 文化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对浙江文化的理解举办文化知识问答或竞赛6.5 作业布置研究浙江地区的其他文学作品编写关于浙江潮的文化短文第七章:艺术手法分析7.1 视觉描绘分析文中视觉描绘的句子讨论如何通过视觉描绘表现浙江潮的壮丽7.2 听觉与感官描绘解析文中听觉与感官描绘的作用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感官描绘增强作品效果7.3 情感渲染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情感渲染表达自己对浙江潮的感受分析情感渲染对作品主题的影响7.4 创意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艺术手法描绘一个自然现象展示并讨论作品7.5 作业布置创作以浙江潮为主题的短篇文学作品分析并评价同学的作品第八章:跨学科探讨8.1 科学视角下的潮汐邀请科学老师进行讲座讨论潮汐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8.2 文学与环保的关联探讨文学作品在环保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分析《浙江潮》对环境保护的启示8.3 跨学科小组项目学生跨学科合作,策划一个关于潮汐保护的项目展示项目方案并进行讨论8.4 课堂讨论分享对跨学科学习的感悟讨论如何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应用8.5 作业布置完成跨学科项目报告第九章:综合能力提升9.1 团队合作分析团队合作在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性举办团队协作游戏或活动9.2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尝试解决与《浙江潮》相关的实际问题9.3 公众演讲与表达学生练习朗读课文并进行解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见解9.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浙江潮》的感受举办作品展示活动9.5 作业布置完成一次公众演讲视频录制创作以《浙江潮》为灵感来源的艺术作品10.1 课程回顾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学习收获10.2 综合评价评价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10.3 反思与建议学生和教师共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学生提出改进建议10.4 未来学习规划讨论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望和学习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建议10.5 作业布置准备下一学期的学习计划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课文解析环节内容:本环节通过文本结构分析、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解析以及内容解析,深入理解《浙江潮》的文章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潮州文化的历史与特点,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2.能够用潮州话描述首页内容并尝试写作一些短文。
3.能够通过浏览潮州文化相关内容学习汉字,提高中文语言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潮州文化的历史、特点和语言,并用潮州话描述首页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潮州话描述首页内容,并尝试写作一些短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潮州文化,询问学生对潮州文化的了解,并展示潮州文化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潮州话(10分钟)让学生学习一些潮州话的基本语句,例如“你叫什麽名?”(Nǐ gói siámemíng?),“你好!”(Lụo háo!),鼓励学生模仿并口语练习。
3. 学习潮州文化(20分钟)让学生了解潮州文化的历史和特点,包括文化名人、历史遗址和文化艺术等。
通过浏览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潮州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
4. 阅读潮州文化首页(25分钟)让学生阅读潮州文化首页的内容,并通过语言能力练习用潮汕话解释潮汕文化。
5. 用潮州话写作(20分钟)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尝试用潮州话写一些短文,例如短信、小爱情故事或个人经历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 总结归纳(5分钟)总结学生今天所学的内容,提升学生对潮汕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潮汕文化,发掘本地民间文化的深层次内容。
四、教学评价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浙江潮州民间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教案三篇.doc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教案三篇篇一教材分析:古文《浙江潮》中作者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的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现代散文《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更深刻的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景象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感性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景象,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认识。
教学构想:先学习《观潮》,现代文比较容易理解,按潮来之前、之时、之后的顺序去理解大潮的壮观,然后再学习《浙江潮》,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古文虽然简洁,但仍能体现大潮的壮观,并知道古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内容结构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学生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教学法)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3.组建合作小组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
(引导发现法)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浙江之潮》教学设计(四稿)5篇范文
《浙江之潮》教学设计(四稿)5篇范文第一篇:《浙江之潮》教学设计(四稿)《浙江之潮》教学设计西安市雁塔区航天二一0小学吕海花教材说明: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文言文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本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诵读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对比古今语言的不同风格,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设计理念:(1)少教多学: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诵读和解读方法,通过进行对比阅读,建立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对比联系,互文理解,提升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
(2)以读促悟: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出文言文阅读的节奏和韵味,在多层次的诵读中理解内容,提升语感,表达对浙江潮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读写结合:通过阅读了解文本抓住事物特点诗化表达的特点,尝试结合已有资料,进行诗句创作,迁移语言,表达情感。
教材解析:《浙江潮》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的第二篇主体课文,由文言文《浙江之潮》和现代文《观潮》组成。
两篇文章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叙述内容展示了浙江潮的形色声势,表达了作者对浙江潮这一千古奇观的赞美之情。
《浙江之潮》语言凝练,比喻形象新颖,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
《观潮》则更为细致,从“观”的角度入手,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记叙了浙江潮惊心动魄的气势,表达了观潮人的赞叹之情。
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浙江之潮》,《观潮》作为辅助理解材料。
《浙江之潮》从概括评价,到细致描写,再到名人诗评,文字虽少,内容丰富,尤其是对于浙江潮形色声势的描写可谓是精致准确,充满想象,回味无穷,是指导学生学习诵读、解读和语言创作的好素材。
生情分析: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在中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能够结合不同的语境选择字音、字义,能借助一定的现代文辅助理解。
诵读能力较强,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表现力。
但是学生对于浙江潮缺乏直观的感受,情感表达上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
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北师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北师版课文及教案《浙江潮》是2024年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下面是《浙江潮》的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浙江潮》课文,了解浙江潮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与细节,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课文《浙江潮》的课本、PPT幻灯片、图片资料、学生练习册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描绘浙江潮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于浙江潮的兴趣。
然后进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预测课文的标题和主要内容。
Step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些问题,如:浙江潮是在哪个时期发生的?为什么浙江潮被称为“潮”?它对于中国的文化交流有什么影响?等等。
Step 3 细节理解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关键细节,比如浙江潮对于中国的海路贸易有什么影响?浙江潮对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什么贡献?等等。
Step 4 推理分析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浙江潮为什么会在浙江地区兴起?浙江潮的兴起对于地方政府和百姓有何影响?Step 5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出浙江潮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Step 6 拓展延伸利用PPT或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浙江潮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如永嘉之乱、开平仓等。
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浙江潮的知识。
Step 7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Step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Step 9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给出的提示,写一篇关于浙江潮的短文。
以上是《浙江潮》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的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浙江潮》。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浙江潮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潮汐的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浙江潮的景象。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3)学会通过比较和分析,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浙江潮》。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浙江潮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潮汐的成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潮汐现象的理解。
(2)如何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浙江潮的景象。
2.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浙江潮》的课件、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浙江潮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关于浙江潮的知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读音和意义。
(2)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 讨论交流:(2)讨论潮汐的成因,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奥秘。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浙江潮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浙江潮》一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浙江潮”、“潮声”、“澎湃”等。
(3)掌握课文中描述浙江潮的顺序和具体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浙江潮》,使学生对中国的自然景观产生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浙江潮》。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描述浙江潮的顺序和具体景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浙江潮的壮观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浙江潮的背景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标注生词和短语,并尝试解释其意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讲解课文中的描述顺序和具体景象。
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浙江潮的看法和感受。
(2)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5. 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浙江潮”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述方法和修辞手法。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浙江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生词和短语。
3. 提交短文作业《我眼中的浙江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浙江潮》,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中描述浙江潮的顺序和具体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写作练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浙江潮》。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浙江潮的描绘和赞美。
(3)了解浙江潮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途径,了解浙江潮的更多信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浙江潮》。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浙江潮的描绘和赞美。
3. 了解浙江潮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途径,了解浙江潮的更多信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1. 准备课文《浙江潮》的课件或黑板。
2. 提供浙江潮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准备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参考范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浙江潮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浙江潮的美丽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浙江潮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浙江潮》。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理解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进行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浙江潮的描绘和赞美,理解课文的主题。
4. 拓展学习:(1)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浙江潮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
(2)各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 写作练习:(1)学生观察浙江潮的图片或视频,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写作。
(2)教师辅导学生进行写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表达自己对浙江潮的感受。
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优选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优选教案设计三篇《浙江潮》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优选教案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材分析《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比较新颖,它的主体课文《浙江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
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贴切的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传神的夸张(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精当的用词(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它后面附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那篇现代散文《观潮》。
文言文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晦涩的,其中的语法和每一个虚词实词的字义并不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
怎样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文言文的精炼之美、严谨之美、音律之美以及怎样处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关系成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批参加教改实验的学生,一直在学习北京师大新世纪(版)小语教材。
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表达、想象能力很强,但是基础不是很牢固。
学生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浙江潮的教学设计课文浙江潮的教学设计范文教材分析《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比较新颖,它的主体课文《浙江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
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贴切的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传神的夸张(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精当的用词(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它后面附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那篇现代散文《观潮》。
文言文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晦涩的,其中的语法和每一个虚词实词的字义并不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
怎样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文言文的精炼之美、严谨之美、音律之美以及怎样处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关系成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批参加教改实验的学生,一直在学习北京师大新世纪(版)小语教材。
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表达、想象能力很强,但是基础不是很牢固。
学生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自制幻灯片课件,浙江潮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中秋节,相信在这一天你感受到了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你知道吗?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
你对此感兴趣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孩子们还陶醉在中秋节快乐的回忆里,老师的话让他们立刻提起了精神,饶有兴趣的拿起了书。
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渲染特定的背景,可以牵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深入体验文章的美感。
)二、初谈感受观看浙江潮视频。
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设计思考: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之美,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心理共鸣。
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适当采用直观手段,如图片、声音、影像等,可以增强课文中描述的美的感染力,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
)学生用词:雄伟、神气、很有气势、气势磅礴(对学生的概括给以适当评价,不适合、不优美的给予建议,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
)三、初读课文让我们看一看宋朝着名的文学家周密是怎样来描写他眼中的浙江潮吧。
再看视频,自己放声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句,质疑提问。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断句抑扬。
(设计思考:因为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不知道该怎样去读,这时候老师的范读让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断句,什么时候抑什么时候扬,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时候找几个学生读不好的地方由老师范读,如描写江潮由远及近的这个过程的时候声调也应该是由弱到强的,在继而渐进这个词上也要表现出这个变化,学生没有体悟到,经老师的范读点拨学生较好的把握了这种气势的变化。
)四、浏览课文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抓住天下之伟观也中的伟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
伟,罕见的、奇特的、壮观的、有气势的。
五、再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伟观?拿信号笔作批注。
(设计思考:作批注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很有好处。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始此项训练。
但是批注的形式和方法并不唯一。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自读,指读,谈体会,再读,老师范读,齐读,老师引读)在读远观大潮时,老师轻声而喜悦地说:盼望着、盼望着,远远的,潮来了学生会意轻柔跟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师(渐强,振奋):大潮越来越近了!生(大声,振奋):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师(短促有力):那声音生: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师:那气势生(充满激情):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这句话是课文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描写之妙。
势极雄豪中的极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
极,极致的、顶级的、不可比拟和超越的。
体会之后再回到诵读中,通过重读表现出作者用意,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并读出了浙江潮之奇。
为了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体会文章意境,老师的语言穿针引线,一波接一波地造势,老师几个字的引导使学生读得激情四射,把孩子的情绪推向高潮,如大潮汹涌于眼前。
)六、体会写法形:银线、玉城雪岭。
色:银、雪。
声:大声如雷霆。
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通过朗读反复体会古汉语的凝炼、精当,积累词语。
在下面和现代文的比较阅读上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繁简之妙。
文章结尾运用了杨诚斋的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体会作者以此作为结尾的用意。
1.体会诗句对浙江潮的高度概括。
体会语言和韵律美。
2.浙江潮的伟观被广为称颂。
(第一点作用是老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第二点却是学生自己在思考后提出的,很出老师意料。
可见学生是学进去了,动脑筋了,而且有着良好的分析、思考和想象力。
)七、浏览现代文找出和古文相对应的句子。
和古文中的句子对照着读一读,体会二者的不同(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促进对课文的朗读。
1.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
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设计思考:使学生在比较阅读后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出了两篇文章的不同,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了感性的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了语感,反馈到诵读上就更加充满激情。
)八、再看视频再看一次浙江潮视频。
假如你就是周密,站在浙江边观看气势磅礴的浙江潮,通过朗读,抒发出你的感慨吧。
(这段视频在课上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导入时,学生在观看时不断发出唏嘘赞叹之声,马上有兴趣走进课文。
第二次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时让学生通过观看体会,学生对银线、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有了形象的体会,转化到读的时候就更加到位。
第三次是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学生这时通过反复读书已经基本做到了熟读成诵,并且对大潮的整个过程有了到位的理解,在读的时候学生有的手指录像画面,有的摇头晃脑诵得有滋有味。
当然,这种资源在语文课上的作用只能是辅助的,所以在考虑运用时一定要明确用的目的,避免搞花哨走形式。
)板书: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的精神素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标呢?诵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
它在提升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
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没有读,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
对于《浙江潮》这篇以文言文为主体的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更不能忽视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浙江潮》所表现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气势之美是我的初衷。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贯穿,导读、泛读、自读、品读、比较读形式多样。
视频的展示、作批注的方法、语言文字的训练、写作方法的贯彻、情感态度的表达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我前后上了四次,对于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我们教研组的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陈延军老师说过一句话最是基础应该抓,最是读书不能放。
我对此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当然还有很多遗憾和不足,比如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显得薄弱,以及教师的语言应在总结学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更丰富、更真实、更以学生为本,等等。
教无定法,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还有太多,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和根本应该是永恒的。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愿意踏下心来,不停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