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发病机制_PPT幻灯片
一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肠道微生物群失调触发一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肠道通透性增加
代谢产物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 损,通透性增加,使得肠道内有害物质和 细菌易位进入血液,引发免疫反应。
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产生大量有害代谢产 物,如短链脂肪酸、内毒素等,这些物质 可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和葡萄糖代谢。
免疫反应异常
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 生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进而损伤胰 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调整肠道微生物群预防和治疗一型糖尿病
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有利于肠道有益菌 的生长和繁殖。
益生菌补充
补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可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 机体免疫力。
粪菌移植
将健康人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一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可重建肠道 微生态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水平。
胰岛素合成、分泌及信号转导异常
胰岛素基因表达异常
一型糖尿病中,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导致胰岛素合成减 少。
胰岛素分泌障碍
胰岛β细胞受损后,胰岛素的分泌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血糖调节 失衡。
胰岛素信号转导受阻
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信号转导通路受阻,导致胰岛素的生理 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胰岛β细胞再生能力下降
遗传因素与自身免疫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免疫调节异常,进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一型糖尿病的发生。
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在一型糖尿病中应用
遗传咨询
针对有家族史的一型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提供遗传咨询服务,评估发病风险,指导生活方式干预和早期筛查。
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检测与一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为疾病的早期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基因 检测也有助于一型糖尿病的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1型糖尿病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1型糖尿病的 生活管理
1型糖尿病的生活管理
如何管理1型糖尿病?:监测血 糖,按时注射胰岛素,饮食和 运动管理等。 如何饮食管理?:选择健康的 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等。
1型糖尿病的生活管理
如何进行运动管理?:适当的运动可以 帮助控制血糖水平,但需要注意运动时 的血糖变化。
常见问题解答
常见问题解答
1型糖尿病的科普知识 PPT课件
目录 了解1型糖尿病 诊断和治疗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1型糖尿病的生活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了解1型糖尿 病
了解1型糖尿病
什么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 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导致 血糖升高的疾病。 1型糖尿病的症状:烦渴、多尿 、体重下降等。
能 够帮助我们的身体利用血糖。
1型糖尿病可以治愈吗?:目前 还没有治愈1型糖尿病的方法, 但可以通过诊断、治疗和生活 管理等方式来控制疾病。
常见问题解答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 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发生的原因不同。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而2 型糖尿病则是由于我们的身体对胰岛素 的抵抗力逐渐增强导致的。
1型糖尿病的原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可 能导致1型糖尿病。
诊断和治疗1 型糖尿病
诊断和治疗1型糖尿病
如何确诊1型糖尿病?:医生会 通过静脉血液检测来判断是否 患有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 并发症
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1型糖尿病会导致什么并发症?:高血 压、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如何预防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保持 正常的血糖水平,控制胆固醇和高血压 ,维持正常的体重等。
一型糖尿病护理PPT课件
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智能医疗设备的普及
智能医疗设备如血糖监测仪、胰岛素 泵等将更加普及和便捷,为患者提供
更好的自我管理手段。
新型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新型药物将进 入临床试验阶段并逐步应用于临床。
综合治疗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心血管风险评估及改善方案
评估心血管风险
通过检测血压、血脂、心电图等指标,评估 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控制血糖和血压
血糖和血压的控制是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关 键。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降脂、降压、抗凝 等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鼓励患者戒烟、限酒、保持适当运动、均衡 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
针对病人的身体状况,可适量增加力量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
和耐力。
运动时间与强度控制
03
建议病人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
强度不宜过大,以免发生低血糖。
心理压力缓解技巧传授
正确认识疾病
积极心态培养
帮助病人正确认识一型糖尿病,了解其发 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以减轻其 心理负担。
血糖监测频率和目标范围设定
监测频率
建议一型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监测4 次血糖,包括空腹、餐前和餐后2小 时血糖,以及睡前血糖。
监测设备选择
选用准确可靠的血糖监测设备,如便 携式血糖仪或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并 定期校准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患者年龄目、标病范情和围并发症情况,
设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范围,一 般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 。
2024版(医学课件)糖尿病患教ppt幻灯片
活动组织实施流程
活动筹备
确定活动时间、地点、 参与人员等,准备所需
物资和设备。
现场布置
营造温馨、舒适的活动 氛围,设置咨询台、展
示区等。
活动开展
按照计划进行健康教育 讲座、互动问答、小组 讨论等活动,鼓励患者
积极参与。
活动总结
对活动效果进行总结评 估,收集患者反馈意见, 为下次活动提供参考。
效果评估及反馈
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症 状
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表现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慢性并发症的 发生
急性并发症处理原则
03
酮症酸中毒
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 衡紊乱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积极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 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乳酸性酸中毒
针对诱因治疗、补碱纠酸、必要时透析治 疗
01
02
03
04
评估指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 如患者知识掌握情况、行为改
变情况、满意度等。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 集数据,对活动效果进行客观
评价。
结果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
改进措施。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向 患者和相关人员反馈评估结果,
设定长期目标
与患者共同设定长期的治疗和管理目标,激励患 者积极面对疾病。
06
健康教育普及活动组织实 施
健康教育内容策划
1 2 3
确定教育目标 明确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目标,如提高疾 病认知、促进自我管理、预防并发症等。
设计教育内容 根据教育目标,设计涵盖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 运动指导、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心理调适等方 面的教育内容。
1型糖尿病课件
1型糖尿病课件一、1型糖尿病概述1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病因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本病多发于青少年,且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二、1型糖尿病的病因1型糖尿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的人患病概率更高。
免疫因素是指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攻击并破坏了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环境因素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病毒等,这些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三、1型糖尿病的症状1型糖尿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
患者常常感到疲乏无力,精神状态不佳。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还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感染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四、1型糖尿病的诊断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血糖检测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检查。
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可以反映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胰岛素分泌功能检查可以了解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五、1型糖尿病的治疗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
饮食控制主要是减少高糖分、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控制饮食总量。
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胰岛素注射剂和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
六、1型糖尿病的预防1型糖尿病的预防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血糖异常,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七、总结1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了解1型糖尿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帮助患者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1型糖尿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重要手段。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双重糖尿病:了解这三种类型的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
1型糖尿病ppt演示课件
常见
早期:高 晚期:低
黑棘皮
无
有
21
目录
T1DM的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分型与诊断
症倾向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
诊断标准:
血糖状况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一致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而诊断
15
T1DM的分型(WHO1999)
自身免疫性
胰岛β细胞遭受自身免疫介导的毁损,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发病年龄:各年龄段,高峰为儿童和青春期 大部分新诊断1型糖尿病存在自身抗体
四氧嘧啶
不良生活方式
巨细胞病毒
链脲霉素
脑心肌炎病毒
戊双咪
Vacor (CN-3吡啶甲基 N-P-硝基苯尿素)
9
其他环境因素对T1DM患病的影响
纬度:高纬度地区儿童的T1DM发病率显著高于低纬度地区 环境气候
中国的T1DM发病率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 大城市儿童的T1DM发病率显著高于非少数民族的中小城市 城市市区儿童的T1DM发病率显著高于郊县和农村(校正发病率1.12
需要胰岛素治 疗超过6个月
20
T1DM与T2DM的鉴别要点
T1DM
T2DM
起病年龄
6月龄至成年人
常见于青春期后
临床特点
急性起病
慢性或急性起病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 常见
可能会出现
自身抗体
通常出现 (ICA、GAD65、IAA、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没有
酮症
常见
少见
肥胖 C肽
与普通人相似
早期:正常到低水平 晚期:低水平到消失
VS 0.38)
季节
北半球的发病高峰在12月至次年2月,南半球是6月至8月 春季出生的儿童更易患病
1型糖尿病ppt课件
多尿
临床 表现
多饮
多食
消瘦
(1) 起病较急,常因感 染或饮食不当发病,可有家 族史;(2)典型者有多尿、 多饮、多食和消瘦的三多一 少症状;(3)不典型隐匿发 病患儿多表现为疲乏无力、 遗尿、食欲降低;(4) 20% ~ 40% 的 患 儿 以 DKA 急 症就诊。
检查
做抗体试验,即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 (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1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抗 体可能是阳性。标志胰岛功能的胰岛素及C-肽水平很低。
治疗方案及原则
(5)要加强SMBG。
(6)门诊随访:一般患儿至少每2~3个月应到糖尿病专科门诊复 查一次。① 每次携带病情记录本,以供医生对病情控制的了解, 作为指导治疗的依据。②每次随访均应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尿 常规、尿糖及酮体、餐后2 h血糖和HbA1c。③ 预防慢性并发症:每 半年至1年检测一项血脂谱、尿微量白蛋白、眼底以及空腹或负荷 后C肽水平,并观察血压的变化,注意患儿免疫调节紊乱导致的腹 泻病的发生,以早期发现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并了解胰岛β细胞 的功能变化。④由于1型糖尿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因 此在诊断时应测定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自身抗体,若存在甲状腺 功能减退,需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若甲 状腺功能正常,应在1~2年后重复测定。
鉴别诊断
四、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 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 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 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 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 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 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 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 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 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1型糖尿病科防治指南解读PPT
T1DM与T2DM的鉴别要点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见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体重下降、食欲减 退;随着脱水加重,
患者逐渐出现循环功能不全及神 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反应迟钝、烦 躁或淡漠、嗜睡;晚 期少尿、无尿、休克、昏迷。
诊断依据:(1)血糖≥33.3 mmol/L;(2)血浆 有 效 渗 透 压
急性并发症:
低血糖
慢性并发症:
血管危害
感染
治疗原则:
T1DM 患者因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完全或部分需要通过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基础胰岛 素加餐时胰岛素替代治疗是 T1DM 首选的治疗方案。基础胰岛素在餐前 状态下抑制糖异生和酮体的生成,餐时胰岛素覆盖 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引起的血糖升高。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替代治疗方案包括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 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一、MDI方案是 T1DM 患者最常用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根据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进餐前使用速效(超短效)胰岛素类似 物或短效(常规)胰岛素,睡前使用长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或NPH(部分患者需要每日注射 2 次)。 二、CSII方案也称胰岛素泵治疗,即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短效胰岛素或速 效胰岛素类似 物的一种胰岛素给药方式,可最大程度地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从而达到更好控制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致死人数(20-79岁)达670万,平均每5秒 即有1人死亡。
糖尿病造成至少9660亿美元的健康支出。 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
势。2017年全球T1DM患病人数达900万,占全 球糖尿病总数的2% 。
“2010年~2013年覆盖全年龄段的 中国1型糖尿病研究”
糖尿病发病机制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内科学课件)
病毒感染 HLAII类基因 某些食物、 -DR3和DR4 化学制剂
胰岛HβLA细基胞因免为疫主效基因,其他为次效基 性损因害GADA、ICA、 IAA等(+)
一、1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二、1 型糖尿病自然史
遗传易感性
免疫异常,产 生自身抗体
β细胞持续减少 —临床糖尿病
0
02
03
04
05
06
1
触发事件启 动自身免疫
β细胞数目 开始减少
β细胞几乎 完全消失
二、1 型糖尿病自然史
孙思邈--《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版权申明:课件中图片、视频资料均来源于网络,仅供教学使用。
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为什么我会得糖尿病? 为什么我是1型,而他是2型?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极为复杂,至今 未完全阐明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
门
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一、1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进 行性广泛破环 90%以上至完 全消失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紊乱
1型糖尿病性酮症讲课PPT课件
饮食控制:合理安 排饮食,控制糖分 和脂肪摄入
运动疗法:适当的 运动有助于控制血 糖水平
药物治疗:使用降 糖药物和胰岛素进 行治疗
心理治疗:减轻焦 虑和抑郁等心理问 题对病情的影响
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预防措 施
第三章
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
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情况,预防酮症的发生。 控制饮食:合理安排膳食结构,保持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 坚持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增强身体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悦。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了解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患 者的疾病负担。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预防与早期干预:加强预防和早期干预措施,降低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1型糖尿病性酮症讲 课PPT课件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1型糖尿病性酮症概述 02 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治疗方法 03 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预防措施 04 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05 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案例分享
06 总结与展病性酮症的定义 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分类 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病因 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症状
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
总结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要点和重点
1型糖尿病性酮症的定义、发病机 制和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和方法,包括饮食控制、 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等
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方法
预防措施和日常管理,如定期监测 血糖和尿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等
对未来研究和治疗的展望
I型糖尿病PPT课件
• 中度运动:爬山、慢跑、打羽毛球、上楼梯等持续10分钟可消耗90千卡热量。
• 强度运动:跳绳、游泳、举重、篮球等-持续5分钟可消耗90千卡热量。
10
胰岛素治疗
•
1、胰岛素皮下注射:2次/日、3次/日、4次/日。
•
2、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是目前最方便,最现代化的注射方
式,可以定时定量的注射胰岛素,能较好的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可以准确的
5
3、尿糖:常为 阳性,24h尿糖〉 5g。
>11.1mmol/L
2
4、糖化血红蛋白: >8.5%~10%为轻度升 高。未经治疗者及治疗 而控制不满意者多 >14%。
4
5、β细胞功能测定 在糖耐量试验 测血糖的同时,测各时相的胰岛素 及C肽水平。Ⅰ型糖尿病患儿在糖 负荷时血糖峰佱显著增设,且2h不 能回复到基线水平,而胰岛素及C 肽反应- 低下。
出冷汗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应立即检查末梢血糖,然后嘱其进 食食物,并注意休息,必要时静脉推注50%葡萄糖。
-
18
健康宣教
1
1型糖尿病属 于青少年型糖 尿病,容易引 起各种并发症, 所以护理显得 尤为重要。
2
提供一个安静没 有干扰的学习环 境。这点非常重 要的,所以家长 朋友一定要注意。
3
教会病人选 择适当的运 动方式,确 定运动强度, 确保运动安 全等。
注意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湿度和温度的变化。
• 5、保持口腔清洁。
-
17
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
• 护理目标:不发生酮症酸中毒、无低血糖的发生。 • 护理措施: • 1、酮症酸中毒的护理:准确执行医嘱,以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况。 • 2、低血糖的护理:当病人出现强烈饥饿感伴软弱无力,心慌、乏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 • 巨细胞病毒 • 脑心肌炎病毒 • •
B细胞毒性物质 其他
苯异噻二嗪 噻唑利尿酮 四氧嘧啶
牛奶蛋白 精神应激 不良生活方
链脲霉素 戊双咪 Vacor (CN-3吡啶甲基 N-P-硝基苯尿素)
病毒致病方式:
• - 病毒进入B细胞,直接迅速破坏;
• - 病毒进入B细胞,长期滞留,使细胞生长 速度减慢,寿命缩短
抗体,胰岛素分泌功能尚维持正常) • 第四期(胰岛B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功能渐降低,血糖升
高,以致出现糖尿病) • 第五期(临床糖尿病:胰岛B细胞残存量小于10%,显著高
血糖伴临床症状) • 第六期(临床糖尿病历经数年或多年后,B细胞完全破坏,
胰岛素水平极低,失去对刺激的反应,许多患者出现各种 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正常胰岛有巨大的储备功能,只有胰岛细胞 • 破坏耗竭80%-90%,临床才出现糖尿病症状 • 目前认为,1型糖尿病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
介导的,以免疫性胰岛炎和选择性B细胞损 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型糖尿病
• 1.免疫介导糖尿病 • 标志有: •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 • 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 谷氨脱羧酶自身抗体(GAD65) • 酪氨酸磷酸酶IA-2和IA-2β自身抗体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原始抗原
循 环
抗原致敏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强化
致敏原肽
辅助T细胞
IL_1 TNF 淋巴因子
MHC
胰岛内产生自由基攻击B细胞 B细胞损伤坏死
原始抗原:自外部或内部环境因素 (营养、病毒、化学物质、IL-1等)
1型糖尿病发病环境因素
• 病毒
• 腮腺炎病毒 • 风疹病毒 • 柯萨奇病毒B4和B5
• - 病毒抗原在B细胞表面表达,引发自身免 疫应答,B细胞遭受自身免疫破坏(分子模 拟引起自身免疫)
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1型糖尿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如下:
• 第一期(遗传易感性:与HLA某些位点有关)环境因素如病 毒感染
• 第二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胰岛B细胞损伤) • 第三期(免疫学异常:循环中可出现多种针对B细胞的自身
1型糖尿病
2.成人迟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 - 起病年龄15岁以上,发病6个月内无酮症发生 • - 发病时非肥胖 • - 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GAD,ICA 和/或IAA)阳性 • - 具有1型糖尿病易感基因 3.特发性糖尿病 • 呈1型糖尿病表现而无明显病因学发现,有胰岛素
缺乏,但始终无自身免疫的证据;遗传性强,与 HLA无关联
HLA
•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 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由Ⅰ、Ⅱ、Ⅲ3类基因编码。
• HLA通过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限制,参与T淋巴 细胞识别抗原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自身耐受 的形成和维持,在识别自身和异己、诱导和调节免疫反应 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 HLA-DQ基因是1型糖尿病易感性更具特异性的标志,决定B 细胞对自身免疫破坏的易感性和抵抗性。
• Todd等发现HLA-DQβ链等位基因对胰岛B细胞损伤的易 感性和抵抗性起决定作用
• 我国1型糖尿病的HLA分型(协和医院1980年),HLADR3频率占55%,RR为7.89,一般人群中HLA-DR3占14%,说 明HHL-DR3与TYPE1高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