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1)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2)因变量(反应变量):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3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A.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
B.与意识相比,注意更容易控制
C.当处于注意状态下时,意识内容相对比较清晰
D.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
E.注意中包含有无意识过程
4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5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6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1、收集信息 2、转换 3、将感受器传出地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由选择地加工 4、在感觉中枢区域,形成不同性质和强度地感觉
7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人们采用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它对教育的不良影响体现在容易使人形成“先人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交往。
8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
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事物是感觉和知觉的源泉。
事物个别属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信息在头脑中有机结合便形成了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内在组成部分,没有感觉就无所谓知觉。
感觉愈丰富、愈精确,知觉就愈完整、愈正确。
另一方面,知觉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也影响着感觉的鲜明性和精确性。
由于感觉和知觉有这种密切的关系,因此,经常把它们合起来通称感知。
但它们又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感性认识阶段。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还不能把握事物的全部;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由于知觉过程中有语言、思维、经验等心理因素的参与,使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整体,明确事物的意义。
所以,感觉和知觉是两个本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知觉和感觉密不可分,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因此,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
9简述遗忘的原因(2002.10)(2004.10)
消退和干扰。
10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2005.10):(一)地点法 (二)韵律法(三)记笔记
11 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2006.4)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保持)和提取的过程。
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2007.10)
(一)编码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二)保持
保持也称储存,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过程来说就是信息的储存。
(三)提取
提取有两种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
感觉记忆的特征:
(一)感觉记忆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信息
(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三)感觉记忆中信息未经任何加工
(四)感觉记忆中信息一部分被加工进入短时记忆
12简述长时记忆存储模型(2006.10):语义网络扩散激活
13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
目的分析法:就是,它与当前的状态存在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想办法来减少这个差异。
如我们在校园里,目标是要去火车站,主要是距离上的差异,乘公交车去减少这个差异。
14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①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及其不同。
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也有所不同。
③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
有些稳定发展,有些早熟,有些大器晚成。
15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知识传授
16什么是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的区别
(1)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例。
(2)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为:智商=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者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韦克斯勒指出,可以假定,人们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为100和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
Z=(X-MX)/S(M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该人在团体中所处位置,即他的标准分数。
)
17简要说明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2005.10):
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18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
(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两者联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19简述表情的种类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感觉反馈
20简述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2005.4)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21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2003.10)
动机产生的原因
1、内因: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外因:诱因-外在环境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
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剌激物。
22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从动机概念可以知道,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种。
生理性动机是指人对维持自己生命所必需的物质的动机;而社会性动机则是以交往的需要,受教育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等为基础的动机。
23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
24成就动机的特征: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3. 正确的归因方式
25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
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26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2005.4)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27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场依存性的人善于把握整体,善于学习系统化、条理化的材料,喜欢与同伴在一起讨论或进行协作学习,注意环境的要求,很容易适应,受大家的欢迎,受内在动机支配,
场独立性,善于从整体中分析出各个元素,喜欢个人独自学习,不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于他人的评价有自己的看法,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28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人格特征:(一)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二)稳定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三)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四)复杂性: (五)功能性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29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
一、性格与气质
由于性格与气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把二者混淆起来,把气质特征说成性格,或把性格特征说成气质。
例如,有人常说某人的性格活泼好动,有的人性子太急或太慢。
其实是讲的气质特点,性格与气质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气质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绪和行为活动中的动力特征(即强度、速度等),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是指行为的内容,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
气质可塑性极小,变化极慢;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较为明显。
30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是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
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他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
1.首要特质:所谓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
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中心特质:所谓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
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次要特质:所谓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
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32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2006.10)
1、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2、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匿名性;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33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34结合实例说明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2007.4)(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通常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相似性都会影响到个体间的喜欢。
(二)个人品质:开朗、真诚、幽默、由能力、聪明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容易成为知己。
35从众原因(2007.4):(1)行为参照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36人际沟通的类型:1.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1)表情: (2)眼行为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4)服饰 (5)讲话风格 (6)人际空间。
37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三)能与他入建立和谐的关系 (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8挫折后的反应:(一)攻击行为 (二)冷漠 (三)幻想 (四)心理防御机制
39焦虑的应对策略:(一)认清焦虑状况 (二)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 1.不回避
2.正面迎战
3.做记录 (三)学会放松自己 (四)运用想像减轻焦虑 (五)进行理性思考 (六)接
受专业治疗
40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41心理健康(2002.10):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42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 1.不回避2.正面迎战 3.做记录
4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是什么(2004.1)
(一)青少年时期智力的发展(二)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2.情绪表现的矛盾特点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44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2002.10)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45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2007.4)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 2~7岁: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掌握了守恒、“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
4.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以后: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