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

合集下载

批判理论资料

批判理论资料

本雅明
从20世纪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发展晚期,主要代表人物 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和转型的时期。
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第一代); 马尔库塞、弗洛姆、列奥·洛文塔尔、哈贝马斯等(第二代);
马尔库塞
弗洛姆
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哈贝马斯(Habermas,Jürgen) 。德国当代哲学家 主要代表著作: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沟通行动理论》
3
用何种方法和途径 来使人们被剥夺的 基本价值得以恢复, 乃是研究的目的。
随着社会传播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上的碰撞与交流,这两大学派 在方法论上已经互有借鉴,在社会观和传播观上也有所融合。
批判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流派:
1. 马克思主义理论 2.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
3.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4.文化研究学派 5.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Nicolas Garnham)、默多克(Graham
Murdock)和戈尔丁(Peter Golding) 法国: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 国内介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著作: 《传播政治经济学》 《传播政治经济学文选》
4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也称伯明翰学派,因其本部设在伯明翰大学面得名。他们从 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同时把文化看作社会过程本身,而把经 济,政治看作这一过程的构成因素。 主要代表人物有: 霍尔(Stuart Hall ), 莫利(David Morley) , 费斯克(John Fiske )。
1 马克思主义理论
(1)马克思开辟了从宏观视角分析社会结构的方法,将等级制度 归结为一切社会的根源,认为必须通过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来终 结。 (2)社会精英阶层是通过生产资料来直接控制社会的,即通过经 济基础来间接控制社会。 (3)同时,社会精英通过对文化,即社会上层建筑的控制来维护 他们的权力。文化是一种是可以被随意操纵的,这些文化形式的 综合便是意识形态。 (4)意识形态的作用就像是毒品,大众被欺骗了、被影响了还不 自知。 (5)社会变革的唯一希望是一场大众夺取经济控制权即生产资料 控制权的革命,对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的控制自然就会得到解放 。 (6)上层建筑的改良运动无法实现社会革命,只能通过从社会精 英阶层手中夺权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变革。

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与现代批判思潮

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与现代批判思潮
D O C S S M A RT C R E AT E
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与现代批判思潮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历程与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背景
创立时间:1923年
重要成员:
思想渊源:
• 成立之初的关注点:马克思主义
• 霍克海默:学派创始人之一,提
•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基本框
批判
• 目的: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矛盾与不合
理,寻求解放与变革
• 方法:运用辩证法、精神分析等理论工
具,进行否定性分析
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01
02
03
辩证法
精神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
• 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反对
• 强调:人类行为的潜意识与欲望,反
• 强调: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与经济基抽象同Biblioteka 性对理性主义走向多元化
• 关注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批判
• 融合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多种思想资源
走向全球化
• 关注全球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
•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批判思潮交流与合作
批判理论在当代社会未来发展中
的潜在影响
政治领域
• 批判理论可能影响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完

• 批判理论可能推动政治权力的制衡与监
转型阶段(1960-1970年代)
• 关注点:政治革命与社会变革、消费主义批判
• 成果: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等
02
批判理论的核心观念与方法论
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批判理论
• 定义: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性反思与否
定性分析的理论体系

社会学中的批判理论

社会学中的批判理论

社会学中的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批判,挖掘出潜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并提出变革和改进的方案。

一、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现实的本质是由于阶级关系、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存在着许多隐含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不平等、阶级压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

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的各种力量和影响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压迫和剥削使人们无法真正自由地发展自我,意识形态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控制和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失去了真正的选择权。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的各种不平等和矛盾都是人类自由和发展的障碍,应该被摆脱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这种秩序需要建立在人民群众的自治和自我决定基础上,需要强调所有人的平等和可以发掘潜在力量的权利。

二、批判理论的历史演变批判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由法兰克福学派创立,并在后来逐渐被各种批判理论者继承和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类文化是带有强烈的自我解释性和自我解构性的,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因为社会现实的需要而被选择或强化,这种文化是贯穿于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与社会的主动参与。

马克斯·魏伯则认为,社会现实的思想和群众心理与政治都是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关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制约因素。

弗里德里希·尼采在哲学领域中认为,人们必须批判所有的价值观念和理念,否则就会被它们所包围所束缚。

此外,还有许多批判理论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三、批判理论的应用和现代意义批判理论在现代的社会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的揭示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通过分析和批判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在当今的社会中,批判理论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现实的本质,深入分析和理解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建立一个理想的公平正义的社会。

批判理论课件

批判理论课件

课题6 批判理论一、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兴起与发展的历史。

兴起背景:批判学派的兴起还与西方文明整体发展出现的危机有关。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在实现了工业化并逐步还向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出现了现代性晚期所特有的各种矛盾和危机,诸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和平危机、能源危机、人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在实现了工业化并逐步还向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出现了现代性晚期所特有的各种矛盾和危机,诸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和平危机、能源危机、人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反思。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学的批判研究立足于欧洲的批判传统,把矛头对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过度商业化和垄断化的传播体制,对其中所隐含的权力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对西方信息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行分析与揭露。

理论来源:第一,新黑格尔马克思主义。

第二,存在主义哲学。

第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

第四,韦伯的现代化批判理论。

第五,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传统。

阶段:(1)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孕育时期。

一般认为,传播研研究的批判学派起源于欧洲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成立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其后该学派的人部分成员于1934年左右移居美国,直到l950年在德国重建学派。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2)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勃兴时期。

除法兰克福学派外,还出现A,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心:默多克,戈尔丁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

B,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代表人威廉斯,霍尔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学派”。

(3)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传人哈貝马斯最著名。

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批判地继承了阿多诺等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主张用交往理性米取代工具理性,从面重建理性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基础性地位。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观点:1.霍克海默的人众文化研究 2.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 3,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4.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二、批判理论的基本涵义。

浅析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浅析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浅析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1. 引言1.1 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概述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是指美国社会学家霍克海默提出的一种批判性理论,主要关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技术所带来的问题。

这一理论认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技术的理性,即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最大化,但却忽视了对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影响。

霍克海默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对技术发展过程中强调效率和生产力的追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他指出,技术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的规训化和异化,剥夺了个体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进而使人类丧失了对自己和自然的控制能力。

技术的发展也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加剧和环境的破坏,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隐患和问题。

为了解决技术理性对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霍克海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他主张通过重新审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强调技术应该服务于人类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最大化。

他倡导人们应该重视人本主义和生态平衡,注重个体的创造力和自主性,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和挑战,引发了人们对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及时发现和解决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2000字】2. 正文2.1 霍克海默对技术理性的批判霍克海默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现代科技发展中技术理性的盲目追求和对人类生活、社会价值的忽视上。

他认为,技术理性的过度强调追求效率、规范和控制,导致了人类的自由度和创造性的丧失,使人们成为技术的奴隶而非主人。

霍克海默指出,技术理性的实践往往使人们忽视了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破坏、社会分化等问题。

霍克海默批判技术理性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技术的发展往往是被动的、无目的的,而非根据人类价值和目标进行选择。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人类意志的表达,而非被动地追求技术本身。

社会学理论知识:批判理论——解析力量和阶级制度的观点

社会学理论知识:批判理论——解析力量和阶级制度的观点

社会学理论知识:批判理论——解析力量和阶级制度的观点批判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其核心观点是指出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压迫和剥削,并试图揭示这些现象的根源和本质。

在批判理论视角下,社会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批判理论的发展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影响,强调社会变革和解放。

因此,批判理论对社会中的力量和阶级制度有着独特的见解。

一、力量的分析1.权力的本质在批判理论中,权力被视为社会中的基本关系,它并不仅仅是某些个人或群体的支配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的深层次意义。

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中提出了“超我”概念,认为人的意识和行为受到内在的、潜意识的力量的驱动。

在社会领域中,这种力量表现为群体或制度对个体的控制和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压迫和支配。

2.权力的形式批判理论认为,权力不仅仅表现为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统治关系,还体现在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中。

比如,媒体、教育、宗教等机构都是权力的渗透和传播的渠道,通过塑造和操纵意识形态来维护现存秩序。

此外,批判理论还强调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微观权力,比如家庭、学校、工作场所中的压迫和操控。

3.反抗和解放在看到权力的控制和扭曲作用后,批判理论提出了对抗和解放的思考。

它认为,对抗权力的不公正和剥削是必要的,这种反抗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一种意识的觉醒和个体自我价值的体现。

通过对抗,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主体性,实现个体和群体的解放。

二、阶级制度的观点1.阶级的存在和划分批判理论强调社会中阶级的存在和划分,并认为这种划分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和精神上的。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大基本阶级——资本家和无产者,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批判理论者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划分不再仅限于经济地位,还包括文化品味、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多个方面。

2.阶级的继承和再生产批判理论指出,阶级不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继承和再生产。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社会批判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社会批判理论

• 对象和方法不同:前者以人为研究对象,关心人 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价值判断, 重视主体的参与作用,强调自我的再创造。对实 证主义方法的批判。
2024/9/9
9
•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即一个人应当公开出版的只 是那些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予以辩护的观点。”(《批判理
论》序言1)
• “唯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是: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责任 有深刻的洞察。在变化繁复的历史环境下,不加思索地和 教条地把批判理论运用于实践,只能有助于批判理论旨在 谴责的那个过程。”( 《批判理论》序言1)
2024/9/9
8
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
• 主旨不同:前者对现存的东西持批判的态度,它 是作为一种旨在推翻现存社会的否定理论而出现 的,其真正的社会功能在于对现实的批判,在于 破坏一切即定性、事实性的东西。1937年,霍克 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和 批判理论》的论文里才第一次使用了“批判理论” 这个名称。它首先是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 定的理论。
2024/9/9
16
理性与革命
• 以《理性与革命》(1941)的出版为标志,马尔 库塞企图从黑格尔哲学中找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 “真正出生地和秘密”。按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的说法,马尔库塞对待黑格尔的态度 既不是黑格尔本人的,也不是马克思的,马尔库 塞应该被化为左派或青年黑格尔派。在这本书中, 在他称之为“实证理论”和“批判理论”之间划 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实证理论按世界的本来面 目接受世界,不信任超越的可能性。与此相反, 批判理论把超越作为出发点。这是马尔库塞《理 性与革命》的中心思想。
2024/9/9
22
可能的解放途径
• 在马看来,要从单向度的社会中解放出来,前景 是十分黯淡的。由于人们批判的、否定的、超越 的和创造性的内心向度的丧失,普通大众似乎根 本不会再提出或想到要提出什么抗议。最有希望 提出抗议的,是青年学生、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 子、无业游民以及种族的受迫害者、失业者等等。 他们最少受到这一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也最 少分享制度的好处,因而可能还存有一定的批判 性、否定性的向度。

批判理论——精选推荐

批判理论——精选推荐

批判理论是指以I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的“社会研究所“为恢心的一批研究马克思学说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学者形成的理论流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主要代表人物有摇克海狱(Max Horlcheimer)、阿多诺门、,汕J:^南、)、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 )、弗罗姆( Erich Frormr)、哈贝马斯(Jurgen Ilabermas)等。

他们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故父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从20世纪3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就把他们的研究称为“社会批判理论’。

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批翔和革命学说为基础,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主要目标.坚持认为.商品、交换关系和价值支配肴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学术观点上.法兰克福学派既批判传统理论,又与实证主义势不两立。

20世纪oo年代在西方学术界曾爆发了一场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与以波普尔(Karl Popper)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的沦战。

他们批判纯经验性和数量化方法.拒绝“价值无涉”。

他们坚信理论知识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倡导批判性的社会理论及其改造社会的作用。

尽管这个学派后来出现了分化.但他们都还保持了批到理论的革本趋向,即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解决“是什么”(to be),而是解决“应该是什么”(should be)e批判理论家关注的重点由对经济革础的批判转向了对It层建筑的批判,即对愈识形态或社会文化的批判。

尽管他们之间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学派.其理论与方法论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批到理论主要继承和发展r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即黑格尔式的马克思的学说。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辩证思想,这一思想包括否定和批判。

故这一派学说义被称为否定哲学(negative户ilcwph7)。

它是与肯定竹学或实证哲学相对立的。

第二,批判理论所谓的对杜会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具体的否定。

认为获取知识不是批到理论的最终目的,使人们获得解放才是其目的。

社科研究方法:批判理论

社科研究方法: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Tim May任何对社会机制的理论化和对社会关系模式的理论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与看待社会和社会关系的主流方式不同,就可以称为批判的。

不过,批判理论这一词通常是用来指称与著名的社会研究的法兰克福学派及其追随者相关联的一套特殊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的追随者对其最初的见解、愿望和议程进行了修改和扩充。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在第二任主任霍克海默(Horkheimer,1895—1973)的主持之下,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the In 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at Frankfurt)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对欧洲缺乏统一的工人阶级运动进行解释、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性质和后果进行考察、对现代社会中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关系进行思考、对作为政治运动出现的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进行解释、对家庭社会化进行研究、对实证主义(Positivism)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批判。

为了进行这一研究,需要与那些曾阻碍黑格尔、马克思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人,例如曾质疑启蒙工程(the Enlightenment project)的叔本华和尼采进行系统的交锋,以恢复马克思主义的诺言。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综上所述,不断变化的气氛塑造了这些学者的研究。

在纳粹德国,法兰克福研究所面临的威胁是其主要成员,包括阿多诺(Theodor Adorno,1903—1969)、霍克海默、马尔库塞(Herb ert Marcuse,1898—1979)都移民到了美国(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回到了德国)。

他们在这个研究所发现了一种自信的中产阶级的自由资本主义,它具有一种吸纳和中和无产阶级意识的显而易见的能力。

这是伴随着成功和精英政治理念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格化。

分析这些趋势及其影响需要考虑文化,直到此时,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圈子中,文化的价值一直饱受贬抑。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这些学者的研究都是跨学科的(因此预言了那些在当代更为引人注目的争论),同时伴随对理解人类关系的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方法的批评。

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

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

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是一种对教育体制和教育实践的批判性分析方法。

它强调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教育的阶级本质和社会功能。

一、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起源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有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

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与反思,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二、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核心要点1.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一种重要工具。

教育并非纯粹的学习和传递知识,而是通过教育制度的组织和管理,实现对社会阶级关系的维护和改变。

2.教育实践不是中立的,而是受到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影响。

教育体制和课程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

3.教育制度存在着隐性课程和暴力结构。

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来自课程的学习内容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三、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的崛起。

它对教育实践操作起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看到事物背后的实质。

2.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重视学生参与。

它要求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教育环境下的处境和地位,通过对课程和教学形式的评价,实现学生参与教育决策的过程。

3.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

它要求教育者认识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应当以服务社会和发展人类素质为宗旨。

四、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面临的挑战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在不同场合下都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它未能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困境与问题,另一方面,它主张的社会主义教育理想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实现。

结语: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现象,它强调教育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借鉴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观点,推进教育体制和教育实践的改革。

第十四章批判理论

第十四章批判理论

第三代(当代及其解体时期) 。
霍耐特:尤根·哈贝马斯最具影响 力的弟子和传人。在2001年3月
出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以
后,他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了包括
阿克塞尔· 霍耐特(Axel Honneth 1949-)
中国在内的世界性关注
3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1)主张去媒介中心论,避免传播本质主义,置传播现象于 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大背景之下,关注资本主义 发展过程中积累方式的演变及传播在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 并且从全球视角研究问题。去媒介中心论把传播系统看作是 社会中根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Mosco,1996,p.71)。
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
1
2社会系 统的一个 重要组成 部分;
大众传播 包括文化 产品的生 产和消费 两个过程。
传播符号 是与一定 的价值体 系结合在 一起的。
受众的差 异性使得 他们对大 众媒介文 本有多样 的理解。
5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意大利学者 葛兰西在1930 年代提出“文化霸权理论”, 国家不仅是政治的,也是伦 理的、文化的。他认为,政 治社会随着市民社会的日趋 明显而趋于弱化,文化霸权 将会越发重要,成为权力体 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霸权就是意识形态的 权力化,或者说,意识形态 权力化就意味着文化霸权 。
(2)把社会过程和社会关系放在研究的“前”景(foreground) 加以突出。揭示传播在社会中是如何被构建的,什么社会力 量在传播渠道的形成中发挥了作用,通过这些渠道传送的信 息所波及的范围有多广,传播资源的社会分配是一幅什么样 的图景。
(3)对传播机构和过程进行衡量与评估。衡量的内容包括传
播业在经济中的地位, 意义的生产从属于资本积累的程度, 传播产业所有权的集中/多元化程度,国家权力、传播机构 、广告、市场逻辑对内容、形式和受众群体组成的影响程度 ,传播资源和权利在阶级、性别、种族、地区、国家间的分

批判法学的主要内容

批判法学的主要内容

批判法学的主要内容批判法学是一种以批判理性为基础的法学思想体系。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批判理论批判法学的核心理论是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不公正的现象,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是由于人类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所引起的。

批判法学认为,法律是一种权力工具,它往往被用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正义。

因此,批判法学主张通过批判分析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法律制度背后的阶级斗争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法律批判批判法学强调对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进行批判性分析。

在批判法学看来,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和矛盾,如权力滥用、司法不公、法律规范缺陷等。

批判法学主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和建议。

三、社会变革批判法学认为,社会变革是推动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进步的关键。

在批判法学看来,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往往与社会的阶级斗争密切相关。

因此,只有通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批判法学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来解决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人权保障批判法学强调人权保障的重要性。

在批判法学看来,人权是一种普遍价值,是所有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权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侵犯和限制。

批判法学主张通过对人权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出人权侵犯的本质和根源,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总之,批判法学是一种以批判理性为基础的法学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批判理论、法律批判、社会变革和人权保障等方面。

批判法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旨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20世纪的50年代以后,欧美学者罗伯特·考克斯、理查德·阿希利等人把批判理论应用到国际关系领域,使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批判理论得以成型;批判理论自80年代初开始激烈挑战和冲击西方国际关系的实证主义主流理论,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学派。

批判理论有多种不同的分类,依据从批判哲学到批判理论的学术进路,可以分为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和受葛兰西主义影响的两个分支。

前者主要在欧洲,后者主要在北美。

从概念上讲,批判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批判理论是指除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外对主流理论持批判态度的几乎所有国际关系学说,包括后现代主义、温和型批判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世界体系理论以及生态政治学等;狭义的批判理论则专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欧洲社会学传统(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国际关系理论。

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是:1、实证主义不能全盘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反实证主义: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立场),拒绝实证主义及主流理论所提倡的理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宣扬理论的实践性与能动性,具有革命的、主体的自我意识。

2、国际关系理论既要解决问题,更要关心人类解放;要反思国际关系中的压迫现象,追问现存世界秩序的起源、实质及其合理性,寻找更加适合人类解放的国际政治实践模式。

3、技术统治旨趣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大敌;技术统治的旨趣对于理论建设不是毫无意义,但它只是多种知识旨趣中的一种,在世界政治发生转折性变化和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理论旨趣应更多关注与批判理论相联系的解放旨趣。

4、建设世界共同体有必要限制战略理性,提倡沟通理性;要高扬人类的沟通理性,将之从技术工具理性和社会战略理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重建理想语境下主体间自由沟通和理解的前提条件。

影响:批判理论使国际关系理论进入了多元发展、百舸争流的局面,其对国际关系研究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批判理论的发展不仅对国际关系元理论特别是认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批判理论的认识论讨论揭开了国际关系本体论讨论的序幕;它提出了关于社会科学理论的新界定;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新现实主义的话语霸权,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多元发展;为社会建构主义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并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提供了启示。

第十三章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第十三章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第十三章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第一节三种认识兴趣一、认识与兴趣的含义哈贝马斯认为,“认识”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性的特殊范畴。

它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工具和创新生活的手段,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其结果。

哈贝马斯说:“一般说,兴趣即乐趣;我们把乐趣同某对象的存在或者行为的存在的表象相联系。

兴趣的目标是生存或定在,因为它表达着我们感兴趣的对象同我们实现欲望的能力的关系。

这就是说,要么兴趣以需求为前提,要么兴趣产生需求”。

哈贝马斯认为兴趣这一范畴既有认识的品格,又有实践的品格,它是人类认识过程和生活实践过程相统一的基础。

哈贝马斯强调指出,作为认识论基础的“兴趣”,不是经验的兴趣,而是理性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来自人的需求,但理性的兴趣不是来自需求,而是唤起需要,它所感兴趣的不是行为的对象而是行为本身。

哈贝马斯认为兴趣是给行为定向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人们的工具行为和相互作用这两类行为起定向作用。

兴趣的目的不在于直接满足经验的需要,而在于解决整个制度的问题。

可见,哈贝马斯认为兴趣的定向作用是以人的解放为根本目的。

二、人类认识与兴趣的三种类型与功能哈贝马斯认为科学只不过是这样一种知识类型,其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益的一个方面。

哈贝马斯假定了三种包括人类所有理性领域的基本知识类型:1、经验—分析的科学(自然科学),即旨在理解物质世界规律的科学。

2、历史—解释学的科学(精神科学),即致力于理解历史意义的科学。

3、批判型科学,即致力于揭示人类遭受压抑和统治的条件的科学。

知识兴趣媒介功能需求经验分析型科学技术兴趣工作物质资料得以永存和社会得以再生产的需要历史解释型科学实践兴趣语言社会关系得以延续的需要批判型科学解放兴趣权威为实现乌托邦而产生的需要三、认识与兴趣的关系哈贝马斯认为认识与兴趣的关系是:1、反对把兴趣视为心理的东西排斥在认识过程之外。

他赞同费希特【1】的看法,将兴趣视为认识的组成要素,是内在于认识过程之中而不是从认识之外附加给认识的东西。

第九章 批判理论的兴起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第九章  批判理论的兴起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六、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全球化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融入到全 球化的浪潮中,也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生 产地和市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主 权与信息自由、传统文化和全球流行文化、 民族身份和全球公民身份之间不断出现冲 突。
七、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七、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全球化的批判者们还注意到,在全球 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存在 信息流动不平衡现象。这一观点经常以言 辞激烈的“文化帝国主义” 辞激烈的“文化帝国主义” 的话语出现。
第九章 批判理论的兴起和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批判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 批判理论,是指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以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第一代学者对 现代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横 跨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分析、美学、 历史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理论的兴起
一、法兰克福学派 说起法兰克福学派,就不得不谈到 1923年成立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大学内 1923年成立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大学内 的社会研究所。
四、文化产品的文本与消费 文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中的 表征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关注文 本中各种象征符号之间的差异和社会权力 的关系,例如话语是否围绕官方话语来组 织,是否给反向话语提供了空间,不同的 话语是否均衡,是否剥夺了受众的选择等。
五、从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看“大片” 五、从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看“大片”现象 我们刚才从理论上解释了传播政治经 济学的三个核心任务,可能听起来比较抽 象,下面以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 象,下面以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片 现象” 现象”为例,说明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如何 围绕这三个任务分析问题的。
一、什么是传播政治经济学 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并不是一个紧密 的团体,而是一个对现代社会的现象存在 着大致相同观点和有着相似研究方法的松 散的学术共同体。在传播政治经济学这个 名称下面,存在着不同的取向和理论。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

• 批判的社会理论认为,价值中立的实证 主义社会学,通过再现现存社会秩序的 非历史的、合法的模式、并进而把它普 遍化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宿命来维 护现存的社会秩序。在这个意义上,价 值中立本身就是带有政治性的。 • 以社会而不是狭义的社会学为研究对象 的批判的社会理论家,寻求专业合法性 的目的在于获得批判的与政治的影响力, 但他们并不把知识还原为政治教条。
批判理论
• 批判理论( critical theory)或批判的社 会理论(critical social theory)有广义与 狭义两种。 • 狭义的批判理论是指法兰克福的社会理 论; • 广义的批判理论则包括:批判理论(法 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 女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文化研究等。 • 批判理论致力于社会的解放,呼吁反抗 压迫,提倡跨学科的研究
第三节 批判理论与实证主义
• 可以说,对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的质疑 是各种批判理论的核心而持久的特点。 • 启蒙时代以降,实证主义的倾向逐渐在 社会学中占统治地位。 • 马克思是批判的社会理论的创始人。 • 以后的批判的社会理论禀承了马克思的 传统,批判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历史观, 把历史描述为可能性的领域。
第五节 关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 重新思考
• 我们很难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串联为一个完 整的体系来阐述,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本身就不 是作为一个思想或学术体系而出现的。恰当地 讲,法兰克福学派是在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 阐述一系列新的问题。作为一种批判话语,法 兰克福学派无疑是以批判来寻求答案。这种批 判的最深刻意义就在于与占主导统治地位的思 想和理论传统进行彻底的决裂,始终以马克思 主义的批判精神为理论依据来解答这些问题。
3.理论的演变与学派的解体 • 批判理论在诘难社会学将事实与价值分 离即“价值中立”时,把反对实证主义 发展到断言现代科学技术是一切剥削、 压迫和奴役的最深刻根源,把反对自由 主义推进到左派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的 立场,充分表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 取向。

卢卡奇的批判理论

卢卡奇的批判理论

卢卡奇的批判理论卢卡奇(Lucien Goldmann)是一位法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卢梭和黑格尔的研究专家。

他的著作Universalité de la pensée dialectique(辩证思维的普遍性)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里程碑之一。

本文将探讨卢卡奇的批判理论。

一、卢卡奇的批判理论卢卡奇的批判理论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批判。

他强调每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都是受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支配的,在这个框架下,卢卡奇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

首先,卢卡奇认为文化和思想的形成是受到某一时代的物质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的,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一致。

但卢卡奇认为,物质和经济条件是通过一个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模式来介入人类的,从而塑造出一个整体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这个模式被卢卡奇称为“精神形态”。

其次,卢卡奇认为,文化和思想的精神形态是解释的对象,它是通过对社会底层的物质关系进行反演而产生的。

这样,卢卡奇的批判理论从根本上颠覆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人的存在。

”卢卡奇在这个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理进一步发扬光大。

最后,卢卡奇的批判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精神形态是假象,它通过自我欺骗来掩盖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市场营销的真相。

在这一点上,他借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假幸福”。

同时,卢卡奇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市场是一个剥削性的、非均衡性的、不公正的规则。

二、卢卡奇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卢卡奇的批判理论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对于当代市场经济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危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的剥削性和非公正性。

卢卡奇的批判理论的内容正是这些问题的阐述和解答,因此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学的批判理论及其典型代表

社会学的批判理论及其典型代表

社会学的批判理论及其典型代表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它不仅仅关注社会形态的描述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内部的问题和不平等。

在社会学中,批判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流派,它的核心思想是批判和反思社会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揭示社会的力量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的批判理论,并介绍其中几位典型代表。

一、社会学的批判理论社会学的批判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流派。

它提倡通过批判和反思去描述和揭露社会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揭示社会的力量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批判理论强调社会的历史性和变动性,反对知识的绝对性和权威性,强调无神论、人本主义和进步主义。

批判理论主张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不容易被社会主流思想所牵制,可以更好地反思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它从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多角度剖析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批判各种形式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探讨积极的社会变革和进步之路。

二、批判理论的典型代表1. 马克思马克思是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批判思想反映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呼吁工人阶级以阶级斗争为武器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设以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张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揭露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荒谬和虚伪,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影响了整个20世纪,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世界历史的进程。

2. 韦伯马克思主要批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而韦伯则主要批判权力和文化的问题。

韦伯认为权力是社会运行中的一种关键力量,贵族和官僚通过掌握权力而达到统治社会的目的。

韦伯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体系,提出了理性化、支配等概念。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和规范机制的进步而越来越被理性化了,但是这样做也推动了权力和文化上的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缺乏包容和自由的空间。

3. 阿多诺批判理论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阿多诺是其中一个重要代表。

学术研究中的批判理论方法

学术研究中的批判理论方法

学术研究中的批判理论方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批判理论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批判理论是一种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它关注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通过批判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并揭示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本文将介绍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阐述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引言随着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断发展,批判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批判理论关注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结构问题,旨在揭示社会现象的真实面貌。

在学术研究中,批判理论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并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

二、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念批判理论关注社会现象中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结构问题。

它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一定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和符号系统所塑造的。

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观念,还塑造了社会秩序和结构。

批判理论强调对权力、意识形态和结构的批判性分析,以揭示其背后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2.批判理论的方法批判理论的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话语分析、社会结构分析、符号学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结构和权力关系,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符号系统。

批判理论还强调对现存秩序的反思和批判,以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三、批判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1.社会科学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批判理论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分析社会现象,揭示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例如,在性别研究、种族研究、阶级研究等领域,批判理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性别、种族、阶级等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结构问题。

2.人文科学研究在人文科学研究中,批判理论方法有助于我们揭示文化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通过对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分析,批判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化现象的生成、传播和影响。

四、批判理论与学术研究的挑战和前景1.挑战批判理论在学术研究中面临一些挑战。

社会学理论知识:批判理论——解析力量和阶级制度的观点

社会学理论知识:批判理论——解析力量和阶级制度的观点

社会学理论知识:批判理论——解析力量和阶级制度的观点批判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的是社会中的权力和阶级制度,试图解析这些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在批判理论中,力量和阶级制度是关键的概念,它们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运行。

本文将从力量和阶级制度的角度出发,对批判理论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需要了解力量和阶级制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力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对他人行为与思想的影响能力,这种影响可以通过直接的控制和压迫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来实现。

阶级制度则是指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地位,这些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

力量和阶级制度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影响关系,一方面,阶级地位会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力和资源的分配情况;另一方面,权力的不平等也会导致阶级地位的不平等,从而加剧社会的阶级分化。

批判理论认为,力量和阶级制度是导致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主要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少数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资源和权力,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阶级地位,同时阻碍其他人的社会上升和发展。

这就导致了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企业主和财团的持续壮大使得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却越来越穷。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往往很低,而资本家却能够享受着相对富裕的生活。

这种不公正的分配现象就是力量和阶级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

批判理论还指出了力量和阶级制度对社会的其他影响。

力量和阶级制度导致了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不平等。

掌握着权力和资源的少数人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扼制其他人的思想和观念。

这就导致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呈现出一种单一和统一的状态,难以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力量和阶级制度还导致了社会中的政治和法律的不公正。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来扭曲和掌控政治和法律的运行,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其他人则难以获得公正的待遇和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理论的视角下的资本逻辑一、资本逻辑概念所谓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其活动历程具有必然如此的内存联系、运动轨迹的发展规律。

即“资本基本主义”原则,以资本为中心构造的一种社会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

核心要义(1)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有了资本就可以建立起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

(2)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利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雇佣劳动,经济组织中治理结构以资本为中心,资本的拥有者具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形成资本特权特征(1) 资本的总体性与宰制性逻辑(2) 资本的扩张性与侵略性逻辑(3) 资本的矛盾性逻辑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揭露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财产,而工人一无所有,并以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

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当作商品来购买,而支付给工人一定的报酬,即工资。

在手稿的工资一节中,马克思开篇就指出,工资的高低“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 ②这是因为,“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③。

也就是说,只有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工人工资提高的可能性才会越大,工资的提高完全依赖于资本的积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家资本积累的速度永远都在个人工资增长速度的前面。

由此便形成了资本的逻辑,即资本对人的统治。

可见,工人用自己的劳动生产产品,而产品绝大多数却落在资本家手里,工人则永远都只能获得维持其基本生理需要的最低工资。

所谓最低工资水平,马克思指出,“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在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 ④这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与其产品的对立和异化的悖论。

也就是人与资本的对立以及资本对人的统治。

马克思说,“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 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曾多次表达过这一思想。

这就像一个魔术般的怪圈一样:工人劳动越多反而得到的越少,就越受到异己力量(资本)的统治。

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自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 ⑥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但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者。

这是因为,他对资本逻辑的揭露,绝不是出于对工人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关怀,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内在秘密”的揭发,即它是马克思对现实历史科学分析后所得出的一个真实结论。

换句话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实历史中资本逻辑的批判性考察,是那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

二、批判理论基本涵义与渊源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不是某个具有明确的所指界限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的“群”。

所以,很难给批判理论下一个明确定义。

基于该理论对社会结构、群体文化、自由与解放的关切,笔者对批判理论的涵义作如下概括:批判理论是指通过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权对畸形社会(如奴役、不平等、压迫等)的制造和复制,启蒙人的自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以获得自由、解放的理论。

其中,霸权即特权群体通过能够行使权力的各种机构,尤其是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来维护其对其他群体统治地位的方式。

20世纪20年代战败的德国经济衰退、社会矛盾突出,通货膨胀、失业、种族压迫以及工人运动的失败、当局对革命的残酷镇压等,强化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不公、阶级压迫的认识,他们期望通过批判和揭露扭曲的社会现实,将之导向公正、自由。

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犹太人的同情,加之对权威的批判,最终招致法西斯与纳粹主义的仇视和迫害,他们不得不流徙至美国。

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独裁由是成为批判理论的关注重点。

而在美国的经历又进一步冲击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观与文化观。

美国通俗文化“麻醉的、一般化的、易于着迷的”(P28)、工业化的、借助大众媒体广泛流传的特征对传统上习惯于严肃的、精英的、美学的文化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造册很难过了巨大冲击,文化研究尤其是文化工业批判成为他们研究的重心和研究的方法;此外,美国在社会研究上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如描述、实验、测量以及对事实的预设等,使批判和否定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而同时信奉价值参与与社会建构成为批判理论的又一特征;美国法律标榜平等与不平等的现实间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批判理论学者质疑和批判政治、社会制度的基本立场。

特征解读1、批判理论否定和排斥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与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一种独立的、主流的研究范式,但实证研究“科学方法”突破了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被引入社会研究。

针对实证主义及其科学方法的“客观化、中立化、实证化、定量化、操作化”,批判理论进行了否定,认为这种科学的方法破坏了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和意义,否定了人对世界的建构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价值参与。

批判理论认为,任何“事实”都经由了人的建构,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主观性、相对性和价值判断。

2、批判理论以“利益”为研究中心,寻求“启蒙”社会批判理论主张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加以启蒙,启蒙即揭露个人及团体的真正利益所在,利益则是指特殊团体(优势的、弱势的)的需求与关切,尤其是指在自利的意识与原则下对既得利益或不利地位的关注。

对于优势群体来说,他们总是维持既得利益,从属的的、弱势的团体则倾向于改变困境,争取权力和利益。

批判理论就是要揭露这种不平等,并启发人们为争取平等而战。

所以,在批判理论学者的眼中,社会生活的核心是冲突的、紧张的。

2、批判理论的目标在于促成“解放”批判理论认为,从属的(实质上是被统治的)团体因为某些因素的束缚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而难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并达到幸福。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束缚个人自由的因素,如特权的操控、权威的限制等,在启蒙社会的基础上并指导人们摆脱束缚,达到自由,即获得解放。

解放是该理论的主要诉求,也是作为一种理论对于“做些什么”提供指导的价值所在。

3、批判理论批判工具理性人类对现代科技的过度使用使自身陷入了科技宰制的泥淖。

工具理性是科技主义宰制的同义语,它关心方法、效率而非目的,偏爱知性而无视感情,使得事实与价值被生硬地剥离。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核武器的威胁都是工具理性泛滥的后果。

批判理论批评工具理性为一种控制欲支配的欲望,造成个人与社会的扭曲、变形。

核武器威胁、教育领域对效率原则的偏信、经济判断标准的涉入、市场导向等都是工具理性的反映。

4、文化是批判理论研究的重心在文化研究上,批判理论关注高级文化、大众文化、青少年文化、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尤以大众文化为研究的核心。

该理论认为,高级文化是统治者或优势团体的精英型文化,是维护特权和排斥弱势阶层的工具,它使弱者陷入对高级文化的憧憬而放弃追求的沉默中。

对于大众文化研究,批判理论重在文化工业批判。

文化工业即文化的商品化,它被批判理论学者看成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一种更隐蔽、更有成效的统治方式,是一种“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它使受众产生被动、顺从和虚假的舒适之感,并相信社会是公正的,同时忘却了自身的不利处境和对自由的追求,从而有利于垄断资本主义控制。

青少年文化是被批判理论学者寄予厚望的次文化,因为它具有成人大众文化所不具有的反抗的积极性,马尔库塞甚至将解放的希望寄托于青年学生身上。

在文化与自然关系上,批判理论谴责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促使人对大自然的奴役和破坏,强调动物与人的平等权。

5、意识形态的“常识化”批判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渗透于人类日常生活中,如家庭、学校、友情等,是一种充满常识性假设和日常经验的意识。

它以常识的形式遮蔽着人的真正利益,压抑和消解了人的觉醒意识和塑造社会的能力,从而服务于特定团体的利益,助长着社会的不公。

批判理论致力于解释和揭露常识掩盖下的意识形态,使人认识到常识的本质,并获得启蒙和走向解放。

6、关怀美学,即精英知识批判理论认为所有的美学形式等都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通过特殊的社会过程而被生产、分配和评价的。

该理论努力寻求美学评价的社会标准,并确认美学所服务的利益。

最初的批判理论学者相信高雅的艺术具有自由、解放的意向和内质,艺术质疑不公平,嘲讽特权,所以他们称赏“诗人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但后来批判理论改变了对美学的观点,批判美学艺术不过是维护特权利益的工具,“莎士比亚是形成意识形态的场所之一”。

7、心理分析理论是批判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批判理论的形成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

例如,批判理论受心理分析学说关于潜意识的概念影响,指出社会表面下隐藏着强力的思潮和结构;心理分析重视分析人的精神畸形,批判理论则关注社会事实的扭曲;前者希望通过心理分析治愈患者,后者则相信批判理论本身可以促成解放。

此外,批判理论引用了心理分析的人格分裂概念,认为阶级、性别、文化竞争等所带来的利益冲突使社会呈现分裂状态,因此社会是冲突的,而非和谐的。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这种分裂、冲突,使弱势团体发现社会扭曲的原因,进而实现自我治愈,即解放。

8、批判理论的解释层次批判理论认为对一事件进行解释时应结合三个层次:层次一,即个人角度;层次二,即制度角度;层次三,即结构角度。

例如在引言里所提到的问题,为何不同学生的学业成绩会差异迥然?按三层次相结合的观点,首先应考虑到个人的因素,如努力程度、智商高低等;其次,应考虑差班与好班的因素,或者同一班内的座次等因素;最后则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种族歧视等因素。

尽管批判理论主张三个层次应结合起来,但实际上它更多地从层次三来分析问题。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该研究所是由F. Weil于1922年创立的,他是一位热烈追随马克思激进主义的政治学家.在纳粹当权时期,这个研究所迁至纽约,1949年迁回法兰克福.研究所于1969年解散,但它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是J. Habermas近年的研究工作.许多杰出的左翼理论家与这个学派有正式的关系,包括T. Adorno,W. Benjamin,E. Fromm,H. Marcuse,M. Horkheimer(他于1931-1958年期间任研究所所长)等.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成立。

代表人物有默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

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宏观的广泛的批判性研究。

1934年迁往美国。

1949年回到法兰克福。

一般认为,法兰克福学派自开创至今,已历三代,每代各有一位核心人物。

第一代是霍克海默,他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Traditionelle und Kritische Theorie)为法兰克福奠定经验研究和社会批判相结合的思想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