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合集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内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

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

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

简述科学研究的第一,二,三,四范式

简述科学研究的第一,二,三,四范式

第一范式: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建立在经验和实证观察的基础之上,认为唯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取可靠的知识。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可重复的科学方法,强调科学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验证的数据,反对主观假设和信念的干扰。

2.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哲学家康德、波普尔等,他们强调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和事实观察之上,强调理论的测试和修正,以验证其有效性和真实性。

实证主义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现代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实证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客观事实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理论、观念和假设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实证主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批评,因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对象较为复杂多样,难以仅仅依靠客观观察和实验来完全解释。

第二范式:解释主义1.解释主义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强调科学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为的意义和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客观事实的观察和实验。

解释主义认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复杂多样的内在意义和规律,需要通过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2.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等,他们强调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受到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解释主义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解释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忽视了客观现实和普遍规律。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解释主义方法可能会受到各种主观偏见和误导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第三范式:批判理论1.批判理论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新型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对科学方法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强调对权力、压制、不平等等社会问题进行挑战和改变。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及其理论局限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及其理论局限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及其理论局限性李长虹【摘要】作为一种敞开的“可能性”,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仍具生命力的活的灵魂——批判精神不但没有随着马克思的肉体消亡而覆灭,反而以其变革现实、彰显价值和自我阐释的独特精神魅力,激励和征服着马克思身后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自觉地向其靠拢,并成为其忠实的传承者.这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主要继承者.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和理论背景等方面条件的制约,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继承,在批判的立足点、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建策略以及批判的主题和批判的本质角度等方面的阐释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理论局限性.【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0)004【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继承;理论局限性【作者】李长虹【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01883年,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与世长辞了。

但是,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却并没有因为他的肉体的消逝而随之消亡。

恰恰相反,在近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发展历程中,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虽然几经浮沉,但却并没有在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中销声匿迹,反而以其批判之剑的耀眼光芒照亮世人前行的道路。

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的逝世,并不是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衰亡和终结,作为一种敞开的“可能性”,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吸引着其后的哲学家将他们的理论目光聚焦于此,一个真正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时代自此开启了。

也许德里达的话语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1]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德里达所说的“某种精神”呢?我们认为,该精神作为马克思哲学中仍具生命力的活的灵魂,就是一种直面现实、无所畏惧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麦克卢汉理论(麦卢汉学)是一种由美国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弗·麦克卢汉(Christopher Lasch)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建立的社会理论。

它的核心理论是,美国社会正在从其自身的传统价值观和利益中脱离,转而采用一种新的娱乐文化,这种新文化以消费为中心,以财富和物质财富为目标,而不是以家庭、社会关系和精神价值为目标。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种社会转型的观点,强调了新文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它解释了美国社会如何摆脱传统价值观,以及新文化如何塑造社会的状态。

它还指出,消费文化的崛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包括对健康、社会关系和家庭的不利影响。

麦克卢汉理论也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批判视角,指出了消费文化的政治和社会运动的实质。

它指出,消费文化并不是一种自发的社会进步,而是一种被动的社会变革,它的运动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因素共同推动的。

然而,麦克卢汉理论也存在局限性。

首先,它忽略了消费文化中的正面因素,只看到了它的负面影响。

其次,它忽略了消费文化中的社会正义、社会分层和社会压迫等方面的探讨,而是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物质文化。

最后,它忽略了社会变革中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认为消费文化是一种被动的社会变革,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变革。

总的来说,麦克卢汉理论是一种有意义的社会理论,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指出了消费文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开辟了一条新的社会批判路径。

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继续努力完善和发展。

对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的探讨与批判

对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的探讨与批判

对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的探讨与批判罗尔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在《正义论》中提出的差别原则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正义的理论和实践中。

差别原则要求社会制度中的不平等只有在对最不利之人的利益具有最大化的影响时才是合理的。

对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也存在一些质疑和批判。

本文将对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进行探讨与批判,旨在深入了解其理论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基于其所谓的“原初情形”,即在这个“无知之幕”下,人们不知道自己将会出生在何种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之中。

而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会选择一个最有利于最不利之人的社会制度。

对于这个“原初情形”的假设,有人提出了质疑。

一些批评者认为,这种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是不可能完全隐匿的,而人们的选择也会受到对自身利益的认知和理性判断的影响。

基于这样的假设而建立起来的差别原则在现实中的适用性受到了严重质疑。

罗尔斯对此并未提供充分的解释和辩护,这也是其理论受到批判的一个方面。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主张最大化最不利之人的利益,但并未对“最不利之人”的界定做出充分的说明。

在现实中,很难对“最不利之人”进行明确的界定,因为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不利情况和弱势群体,如贫困人群、残疾人士、少数民族等。

而不同的群体可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困境,因此如何对“最不利之人”进行界定和评估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而在实际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中,也存在着对于“最不利之人”进行界定和权衡的难题。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困难。

对于“最不利之人”的最大化利益,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广泛的共识和支持。

在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对于资源分配和权利保障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和期待。

而如何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之间进行权衡和协调,是一个需要政治智慧和社会共识的问题。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在实际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中可能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困难。

阿普尔批判教育学解读

阿普尔批判教育学解读

批判教育学解读2008-05-04 09:34:55| 分类:教育反思|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辛治洋摘要: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

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

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

关键词:批判教育学;发展历程;理论特征;实践走向从可以考证的文字来看,“批判教育学”在英文里首先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以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安大略教育研究所的西蒙(Simon,R.)和沙利文(Sullivan,E.)为首的几位学者组成了“批判教育学与文化研究读书会”(Critical Pedag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Group)。

除了当地的学人和教育工作者之外,他们还先后邀请欧美各地的批判教育学学者们来参与他们的讨论。

一、批判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批判教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再生产”、“抵制”等关键词紧密相连。

但我们是否可以用“‘再生产理论’到‘抵制理论’”来概括它的发展轨迹呢?以阿普尔作为例证来回答这一问题最恰当。

在批判教育学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阿普尔都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著作。

人生写书,“我的每一本著作都在反省前一本著作的缺陷,并力图克服之”;书写人生,“正如我的经历一样,我的每一本书都在重塑我自己。

”可见,探求阿普尔理论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审视批判教育学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必要的样本。

阿普尔的批判教育学开始于对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理论的批判。

阿普尔认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一个最主要的弱点在于它不能把事例视为结构主义的征候。

它把教育的关注点转向管理的‘问题’而不是经济的、伦理的和政治冲突的问题。

”因此,阿普尔主张要批判性地看待学校到底在干什么?从而在方法论上确立了“再生产”的观念。

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批判

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批判
会 理论 的具体选择 , 实际上 , 耗散结构论 、 协 同论 、 突
变论 已经对社会管理产生 了积极 的借鉴作用 。从根
本 上说 , 任 何 理论 都 有 自然 科 学 的支 撑 , 支 撑 康 德 三
观事实 , 客观事实之被认识需要主体眼界 的折射 , 即 便 同一块石头落地 , 经过不 同眼界的折射 , 也会 有不 同的认识结果 , 譬如亚 里士 多德看 到 的是石 头在 寻
前 的现成之物。从认识 论 的角度 看 , 没 有 纯 粹 的 客 会 能量 和 物 理 能 量 、 人 类 和 物 理 的 力 场 之 间 具 有 统

性” , ⑧认 为这 是 还原 论 而 坚 决 拒 斥 。
首先 , 列斐伏 尔否定 自然科 学作 用 的两个 原 因 是站不住脚 的 : ( 1 ) 他引证 的“ 失败 的方 法 ” 仅是 列 维 ・ 斯 特劳斯偶 然使用 的一 个几何 模 型 , 而且 过去 的失败并 不代表未 来 ; ( 2 ) 自然 科学 并 不会 防 碍社
架, 虽然它 以批判启 蒙理念 的姿态 呈现 。2 0世纪 以
来 的人 类 历 史 见 证 了各 种 “ 理论转 向 ” , 也 见 证 了它
市社会理论 的重要 奠基者 。在 1 9 7 4年 出版 的《 空 间 的生产 》 中, 列斐 伏尔提 出 了空 间实践 、 空 间再 现和
再现 的空 间的三元 空 间辩证 法 , 系统 地揭 示 了资本

理论与现实 之间的落差表 明社会空 间理论本身 也需

要 反思 。我 国正处 于工业 化 、 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期 ,
对 客 观 事 实 缺 乏 辩 证 认 识
要 有效地借鉴西方 空 间与城 市社会 理论 , 其路 径 当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

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

叔本华、F.W。

尼采和W。

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内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

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

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

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贡献:1、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为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提供了启发个人阶级觉悟的思想材料2、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研究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史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进步的、合理的思想或思想萌芽,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和直接的思想材料。

局限性:1、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宜杨天才论和英雄历史2、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始终没能找到发行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3、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只能是空想4、其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更加重要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预测和论证未来社会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空想社会主义在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而把改造现实社会的历史责任赋予了某个天才人物;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浅析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浅析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浅析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约格尔•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提出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针对现代社会中的技术理性问题进行分析和批判,探讨了技术文明对人类社会、人的认识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技术成为了社会运行和生产力的核心,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自由和创造力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进行浅析,以探讨其对社会和人的影响。

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对技术控制下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进行深入剖析。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技术理性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社会组织原则,这种理性以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个体需求和情感交流。

技术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主导力量,人们在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心灵层面的需求和情感交流。

这种情况导致了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和虚无,人情味逐渐消失。

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心灵虚无的空洞。

霍克海默认为,技术理性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和生产效率上的,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灵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些方面往往被社会所忽视。

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

他指出,技术理性的发展往往将人的主体性置于被动地位,人被视为被技术所支配的客体。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和决策常常受到外部技术力量的支配,而缺乏真正的自由意志。

他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导社会从技术理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发现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以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这也是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核心精神之一。

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还强调了对话和沟通的重要性。

他指出,现代社会中技术理性的发展经常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和个体的孤立,人们的沟通和对话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常常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深入的沟通和理解,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冷漠和异化。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摘要:霍克海默从批判传统理论入手,以对人的研究为落脚点,通过对独裁国家的分析和启蒙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初步建构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系统而深入地批判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开创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批判的先河。

关键词:霍克海默;传统理论;社会批判理论一、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传统理论的构建的方式以及传统理论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批判理论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理论也相信,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是一样的,都是具有因果联系的。

我们既然可以用因果联系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现象,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因果联系的逻辑工具来解释社会现象。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比如经济的、社会的或心理的原因。

历史科学的研究就是要系统地描述这里所存在的因果关系。

”【1】传统理论所关心的是理论的内在逻辑,关心的是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理论的发展似乎仅仅是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矛盾引起的。

“霍克海默认为,理论的发展是由历史因素决定的,是由新发现的事实来推动的。

传统理论忽视了实践因素对理论的作用,特别是实践对理论的支配作用。

他强调,理论不过是生产的一个环节,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同样也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一个环节。

”【2】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是对社会历史方法论的不同理解。

1937年,霍克海默在《关于反犹太主义的研究计划》上发表了《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疑问,这篇文章被看作是除了《启蒙辩证法》之外的批判理论的最重要的论文之一。

在论文中,作者对由启蒙所开创的传统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这实际上也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不同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文章看作是批判理论的诞生的标志。

二、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的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批判理论”一词最早由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于1937年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提出。

批判理论的核心就是批判,霍克海默的主要兴趣在于对旧的理论进行批判,而不是去创立一个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局限性的探究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局限性的探究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局限性的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一,法兰克福学派站在旧的文化贵族立场,以文化精英自居,强调人与现存社会、人性与科技、文化艺术与时代的对立,以先验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来衡量文化艺术和文化生产,因而使得其理论严重滞后于时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要求。

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实证主义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他宣称:批判理论的唯一财富就是一种政治立场。

他把主体的人作为所有他们历史生活形式的生产者,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出发,把先验的伦理学准则作为一种道德强制,渗透于对一切社会现象的认识,认为科学技术己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法兰克福学派还强调和夸大人与现存社会的对立,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加剧了人的异化,人日益异己化、边缘化,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奴隶。

而文化工业正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对人的精神的剥夺、控制、欺骗,使得人失去了对现存社会的批判能力,而成为一群迷醉于文化工业提供给的文化产品的幸福的享乐者。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无视科技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工业文明对文化的推动作用,文化工业给艺术生产注入的活力和给艺术生产开拓出的新的领域,而一味地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强调人性与科学发展的反比关系。

它以绝望和恐惧的心理、悲观主义的情怀看待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缺乏任何有关未来社会的积极设想,因而其批判是消极的。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石是对科技的纯粹人性化要求和对文化艺术的伦理道德价值判断,而对科技进行纯粹的人性化要求和对文化艺术进行道德价值判断,这本身就是幼稚片面的。

第二,把对纳粹的仇恨和恐惧带进文化工业的理论研究活动中,使理论视角出现偏差,形成对文化工业的偏见。

阿多尔诺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霍克海默从批判传统理论入手,以对人的研究为落脚点,通过对启蒙辩证法思想的分析,初步建构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系统而深入地批判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

开创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批判的先河。

标签:传统理论;社会批判理论一、霍克海默与社会批判理论的起源霍克海默运用受格式塔心理学激发的先验现象学对康德的感性知性二元论进行批判,并用“经历”概念来统一认识过程的内在结构,试图以此克服二元论。

尽管霍克海默的学院派哲学局限于带有实证主义特征的纯理论研究,但此时已表现出来的反教条主义、反机械主义的批判精神贯穿了霍克海默一生,并对批判理论的创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霍克海默发现: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一个永恒的本质,它把现实的总体性当作一种精神内在发展的产物并最终导致了绝对性,这最终造成了黑格尔体系的封闭性而成为一种形而上学。

鉴于此,霍克海默又接受了康德“实践理性优先性”观点,但将具体的个体需要、利益、困境作为理论认识的动机和标准,并系统地联结历史与社会现实,用社会历史的反思来追求幸福,由此,霍克海默超越了康德,否定了康德唯心主义的道德哲学,产生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想。

社会批判理论的缘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完成观念论批判、走向唯物主义哲学之路后,渐渐起主导作用。

1926年以后,霍克海默的研究开始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

首先,他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是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立场上的政治意识形态。

其次,对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霍克海默既接受又批判。

霍克海默基本接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但他对马克思的“基础—上层建筑”图式做了两点修正:一是把意识形态批判引入文化领域,更加突出文化上层建筑的作用与意义;二是将心理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心理学,并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文化理论一起构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批判。

这种跨学科的唯物主义社会总体性批判成为1931年后霍克海默领导下的社会研究所的研究纲领,霍克海默从事实上确立了社会批判理论。

略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略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美 国和在西德” “ 、 越出学术界的圈子” “ 、 深刻 的分歧”和 “ 分道扬镳和分崩离析”等七个 小标题介绍 “ 法兰克福学派的来龙去脉” 。俞吾金 、陈学 明在 《 国外 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 编 ・ 方马 克思 主义 卷》 中按 照法 兰克 福学 派活 动 的地理 空 间划 分 它 的发 展 时期 :西 欧 时期 西 (0世 纪 2 代 末 至 3 代 末 ) 2 0年 0年 ;美 国 时期 (0世 纪 3 代 末 至 4 2 0年 O年代 末 ) ;西 德 时期
在 意识形 态批 判层 面 ,法 兰克福 学 派认 为 ,意识形
尤战生 的 《 流行的代价 :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 判理 》则对该理论 的局 限性和现实意义给予了更 仑 多的关注 ;曹卫东的 《 他者的权力》虽然是一部文 集 ,但 却 以霍克 海 默 、阿多诺 和 哈贝 马斯 的关 系为
第二个时期 ,19 94年哈贝马斯退休标志着批判理论 中一个时代 的终结 ,也标 志着新一代法 兰克福学派的崛起 ;霍耐特 20 年 3 01 月接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职务 ,韦尔默 、
奥费、本哈比、伯恩斯坦 、麦卡锡 、希尔贝克等也成为第三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法兰克福学
[ 收稿 日期]2 1 — 5 2 000 —9
[ 作者简介]李
林(9 6 ) 18一 ,女 ,河北邢 台人 ,兰州大学政 治与行政 学院硕 士研 究生 。

62 —
派从 “ 蒙辩 证 法 ” 到 “ 承认 而斗 争 ” 启 为 ,资 本 逻
辑 、文化 传 统和学 术论 争三 者 推动着 社会 批判 理论
潮 。王 凤 才 的 《 批判 与 重 建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文 明 论》 从文 明论 这个 以往 不被 人关 注 的视 角 出发 ,对 法 兰克福 学 派 的现 代性 学说 的诸 方 面进行 了全 面梳 理 和评说 ;赵勇 的 整合 与颠覆 :大 众文 化 的辩证 法》 在 理 论文 本 的具 体 解 读方 面 取 得 了显 著 进 展 ;

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

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

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是一种对教育体制和教育实践的批判性分析方法。

它强调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教育的阶级本质和社会功能。

一、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起源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有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

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与反思,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二、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核心要点1.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一种重要工具。

教育并非纯粹的学习和传递知识,而是通过教育制度的组织和管理,实现对社会阶级关系的维护和改变。

2.教育实践不是中立的,而是受到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影响。

教育体制和课程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

3.教育制度存在着隐性课程和暴力结构。

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来自课程的学习内容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三、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的崛起。

它对教育实践操作起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看到事物背后的实质。

2.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重视学生参与。

它要求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教育环境下的处境和地位,通过对课程和教学形式的评价,实现学生参与教育决策的过程。

3.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

它要求教育者认识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应当以服务社会和发展人类素质为宗旨。

四、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面临的挑战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在不同场合下都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它未能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困境与问题,另一方面,它主张的社会主义教育理想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实现。

结语: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现象,它强调教育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借鉴教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观点,推进教育体制和教育实践的改革。

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批判教育学是一门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学科,旨在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批判教育学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当代批判教育学的困境,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当代批判教育学的一个困境是其缺乏实践性。

批判教育学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对教育现象进行批判分析,但很少提供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使得批判教育学很难在实际教育中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批判教育学需要与实际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和实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

批判教育学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公众认可度不高的困境。

由于批判教育学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批判和反思,其观点与一些人的价值观存在冲突,因此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为了提高公众认可度,批判教育学需要更好地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和对话,解释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增加公众对批判教育学的理解和认同。

另一个困境是批判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的局限性。

目前,批判教育学主要基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教育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拓宽研究视角,批判教育学需要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哲学、人类学等,以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批判教育学还面临着学科边缘化的困境。

在当代教育研究中,应用性研究更受重视,而批判教育学往往被认为是理论性研究,难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摆脱学科边缘化的困境,批判教育学需要与其他教育学领域进行对接和合作,共同探讨教育问题,推动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面对这些困境,批判教育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首先,批判教育学应加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和实验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其次,批判教育学应积极与社会各界进行对话和沟通,提高公众对批判教育学的认同度。

同时,批判教育学还应拓宽研究视角,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

最后,批判教育学可以与其他教育学领域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研究的发展。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探究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影响。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消费社会的现象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提出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见解。

本文将从《消费社会》的成书背景、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消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对该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进行客观评析。

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消费社会的本质与运行机制,也能为应对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二、鲍德里亚及其消费社会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之父”。

他的理论作品,尤其是《消费社会》(La Société de la consommation),对当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对消费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观点,对传统的消费理论进行了批判。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

他强调,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超越了满足基本需求的功能,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

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商品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成为了一种社会区分和自我认同的手段。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消费社会是一个由符号和象征构成的系统,其中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生产,而是为了在市场中获得认可和接受。

他指出,消费社会的核心特征是“符号价值”的崛起,即商品的价值不再主要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更多地取决于其所能代表的社会地位、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消费社会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消费被高度商业化,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都受到了市场的严格控制。

社会学中的社会不平等理论评述

社会学中的社会不平等理论评述

社会学中的社会不平等理论评述引言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涉及到社会结构、阶级差距、权力分配、财富分配等诸多问题。

在社会学中,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去解释社会不平等现象,并试图找到解决不平等问题的方法。

本文将评述社会学中的几种社会不平等理论,探讨其优点、缺点以及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

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种重要不平等理论,它强调社会不平等是一种正常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和能力,从而导致社会的分工和层级。

在此理论中,社会的不平等被视为一种正常的正义分配,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种功能的需求。

据功能主义理论,社会不平等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激励个人发挥潜能,从而达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功能主义理论忽略了不平等可能导致的社会冲突和不公正。

它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忽视了那些被剥夺机会的群体。

此外,功能主义理论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权力不对等和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2.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社会不平等理论,它强调社会不平等是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的产物。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财富和权力的集中,形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消除私有制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平等。

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它过于强调经济因素,在分析社会不平等时忽视了文化、种族、性别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3. 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不平等理论,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批判理论关注权力和阶级不平等的问题,强调剥夺、压迫和不公正现象。

在批判理论中,研究者试图揭示社会不平等背后的结构和机制,为社会变革和解放提供理论支持。

批判理论具有一定的优势,它能够揭示和解释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后果,提供一种理论基础来指导社会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今天,几乎整个人类都浸泡在经济的海洋中,思想的花朵开始枯萎,哲学成了不合时宜的“文物”。

所以,“批判”这个带有浓重理性色彩的词语几乎被人们忘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性地体验着“竞争”的乐趣。

但是,在近现代思想史上,“批判”一词曾经红火过,在今天回忆起这个词语,或许能够获得些微的学术乐趣。

因为一个无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时代,可能恰恰是从激烈的批判时代衍生而来的。

象法兰克福学派这样的批判理论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在它之后的思想家又怎能再度拣起批判的“眼镜”呢?我们知道,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是倍受青睐的。

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

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批判泛滥过。

在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再一次滥用批判,把哲学批判发展到顶点,以致于再也无路可走了。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因为,这种批判对现实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绝对否定,使哲学不再是人类的理性,而完全成为哲学家愤世嫉俗的牢骚。

一、把“批判”写在旗帜上法兰克福学派是由众多理论家组成的一个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的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激烈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在社会批判理论的旗帜下聚拢在一起。

社会批判理论对现存社会进行的激烈批判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这令以往一切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们都难以望其项背。

具体地说,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致力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

这种理论要求在总体上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泉源。

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运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现成结论去度量现代资本主义,到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等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结合在一起,再到最终形成一套独立的社会批判规范和方法为止,法兰克福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实现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尽管远非彻底但却非常全面的批判。

早在法兰克福学派奠基时期,霍克海姆在题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这篇社会批判理论的纲领性宣言中,就提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以坚决的批判,努力使它成为一个更加正义、人道的社会。

霍克海姆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而批判的时代所需要的是批判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致力于建立的理论就是适应批判的时代要求的批判理论。

在霍克海姆看来,传统理论是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并把现存社会制度作为自然的、永恒的东西接受下来的理论,它以维护现存社会制度为宗旨。

它在对历史事件加以解释时,以为与操纵物理自然过程相似,都要求积累一大批知识,甚至是一套经过整理的假说提供的知识。

由于积累知识的需要,理论的概念总会被绝对化,变成了具体化的意识形态范畴,而理论的批判功能却因此与它绝缘了。

传统理论的理论活动特点“不管是象在历史学和其他具体的描述性学科里那样,问题在于综合大量资料并获得普遍规律,学者特有的主动性(即理论活动)都是接受、改造实际知识,使它合理化。

”[1]因而传统理论对于现存的社会制度有着修补功能,善于发现现存社会枝叶上的不和谐因素并提出修改方案。

而现存社会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却被作为先定的合理形式,并且被作为检验和排斥任何新产生的不谐和因素的标准。

霍克海姆认为,与传统理论不同,批判理论独立于现存社会制度之外,把现存社会制度理解为一个系统的过程。

在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中破坏一切既定的、事实的东西,证实它们的不真实性,从而加以否定。

他说:“批判理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2],它不在于揭示某些社会弊病,并提出救世良方,而是把一切弊病看作现存社会结构的组织方式必然造成的,它拒绝承认现存社会结构中具有任何有用的、适宜的和富有价值的因素。

批判理论从具体的、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出发,去认识他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所遭受的异化,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文化意识形态危机,寻找个人解放的道路。

批判理论拒斥对社会历史作抽象的、逻辑的探讨,要求具体地分析社会历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进程,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主体-客体统一的和运动着的总体。

因此,批判理论超越一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立场和政治实践,它除了对废除社会不公正感兴趣之外,再无其它要求。

也就是说,批判理论是从属于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斗争的,是这个斗争的产物和一部分,它自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独立于资本主义社会而对这个社会展开批判的。

二、社会批判理论的特征霍克海姆认为社会批判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批判理论怀疑既定的社会存在是现实的人的先决条件。

霍克海姆说,尽管批判理论“产生于社会结构,但它的目的却不是帮助这个社会结构的任一要素更好地运行;不管从它的主观意图还是从其客观意义来说,都是如此。

相反,当较好的、有用的、恰当的、生产性的和有价值的范畴被人们在现存社会秩序中加以理解时,它怀疑它们,并拒绝承认它们是我们对之无能为力的非科学的先决条件。

”[3]因为,“在采取了批判态度的人看来,现存社会整体的两面性是一个有意识的对立。

他们认为现存经济形式及由此产生的全部文化都既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又是人类目前能够并且已经给自己提供的组织的产物。

因此,他们认同于这个整体,并认为它就是意志和理性。

这个整体是他们自己的世界。

同时,他们也感受到,社会可以与非人的自然过程、可以与纯粹的自然作用相比拟,因为由战争和压迫支撑着的文化形式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自觉的意志的创造物。

这个世界不是他们自己的世界,而是资本的世界。

”[4]批判理论之所以认同现存世界的整体,其目的正在于否定这个整体。

因为这个整体无非是由劳动分工和阶级划分构成的社会结构,无非是由个人活动之间的盲目作用决定的,一旦批判理论使个人活动从盲目性之中摆脱出来,纳入有计划的范畴,就能够实现对这个社会结构整体的否定。

其次,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思维主体不同。

传统理论的思维主体在一种“确定的框架”中活动,他与既有社会是统一的。

批判理论则不同,它是一种不接受既定框架的思想。

批判理论的主体“‘作为’科学家,学术专家把社会现实及其产物看作是外在于他的东西”,但他的目的则在于“试图消除个人目的性、主动性、合理性与那些社会建立于其上的劳动过程关系之间的对立”,“期待一种新型的劳动组织”,把知觉给予的客观实在“认作是原则上应该由人类控制的产物、或至少在将来会实际上由人类控制的产物”。

[5]因此,“批判思想既不是孤立的个人的功能,也不是个人的总和的功能。

相反,它的主体是处在与其他个人和群体的真实关系之中的、与某个阶级相冲突的、因而是处在与社会整体和与自然的关系,网络中的特定个人。

这种主体与资产阶级哲学中的自我不一样,他不是一个数学点;他的活动构成了当前社会。

”[6]再次,批判理论的唯一功能就是变革社会。

霍克海姆认为,批判理论超越于阶级利益而不受这种利益所局限。

持批判态度的人“对社会矛盾的描述不只是对具体历史状态的表达,而且还是促进变革的力量。

”[7]批判理论不准备系统阐述某个阶级的感情和观念,它是与那些要求替无产阶级代言的理论不同的。

[1] [2] 下一页同样,批判理论与一切资产阶级学说也是不可调和的,因为,它“不会为既存的现实服务,而只能吐露那个现实的秘密。

不管在任何特定环节上可能发现的荒谬和错误有多么不可辩驳,不管那种可能表明是复仇行为的错误有多么多,批判理论事业的总趋向是不接受所谓人类健全理智的制裁。

”[8]批判理论并不寄希望于财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的社会合作方式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而是谋求社会性质的变革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

对于持批判态度的人,“他的职业就是斗争”,通过他的斗争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

由于批判理论具有超越于阶级利益和超越于现实社会的性质,所以,它彻底变革社会的功能是具有充分保障的。

第四,批判理论的目标是彻底消除现存社会的非正义和追求未来社会的合理状态。

霍克海姆说:“批判理论追求的目标-社会的合理状态,是由现存的苦难强加给它的。

”[9]现存的苦难是批判理论的动力和源泉,因为现存的苦难能够促使人们要求建立起一个合理社会的趋向,而不至于使思想成为偶然地认识到自己的东西。

同样,正是现存的苦难把追求未来合理状态的努力放置在对现在的批判之中。

在批判理论看来,对现在的批判本身就是把当代社会转化为一种正义社会的活动。

对于批判理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它形成了永远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动态统一,它对社会矛盾的描述不限于对具体的历史状况的表达,而且旨在促进社会变革。

所以,批判理论是一种超越现在的现实,它关于消除社会分裂和非理性状态的见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其批判中不断地得到更新。

在法兰克福学派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霍克海姆对批判理论作出的上述规定得到了证实。

马尔库塞、弗洛姆,甚至哈贝马斯都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方面表现非凡的人物。

他们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单面性”的指责,对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合法性的怀疑都体现了不屈的批判精神。

但是这种批判远非是积极的,因为它把现实的社会存在与现实的人割裂开来,把批判的主体限制在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少数科学家、学术专家之列,试图超越一切阶级,用所谓“正义”与“非正义”来取代革命阶级的价值评判,所以,它走上了绝对怀疑论的道路。

它不仅怀疑现实存在的合法性,而且对自身的存在也产生怀疑。

在这种绝对怀疑的前提下,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也必然会在“不断超越”的要求中化为乌有。

三、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以“否定的辩证法”作为其哲学基础的。

早在1941年,马尔库塞在其《理性与革命》这部专门探讨黑格尔主义的著作中就以其特有的理论敏觉嗅到了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试图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提供“否定的”哲学基础。

1947年,霍克海姆与阿多尔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出版,标志着他们亲手建立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否定的辩证法已初具体系的雏型。

1966年,阿多尔诺发表了《否定的辩证法》这部专门著作,从而使否定的辩证法理论得到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在《理性与革命》中,马尔库塞极力去发现“批判的黑格尔”,他不仅在早期黑格尔那里发现了作为政治学范畴的国家整体和作为伦理范畴的文化整体的否定内涵,而且,通过对黑格尔逻辑体系的考察,把握客体、主体、实在、因果性等一系列范畴所标示的否定统一体;通过对黑格尔精神哲学的考察,揭示制度化了的交换关系整体、法律制度整体对个体的否定,并进一步超越这种否定,从未来的意义上理解被黑格尔规定为普鲁士现实的“在共同利益之中统一起来的自由个体的联合”。

马尔库塞甚至干脆把黑格尔哲学称作“否定的哲学”。

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分篇考察中,马尔库塞继续探求可供社会批判理论汲取的质料。

马尔库塞认为,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必然证明其自身的世界被分成了对立的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人在其中受制于他的劳动,以至于劳动限定了他的整个存在;另一个领域是一部分人占有和拥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由于这种拥有和占有而使其成为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