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隋唐时期独孤氏与洛阳的渊源

合集下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独孤信墓志》(北周刻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独孤信墓志》(北周刻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独孤信墓志》(北周刻石)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11期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法帖的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

现前三辑已介绍完毕,从2020年第八期开始,本刊继续刊登该书系第四辑和第五辑的内容,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国博馆藏《独孤信墓志》及其概况墓志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发展于魏晋,早期形制各异,至北魏时期墓志的形制逐渐固定为方形。

墓志是中国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砖质和石质两种材料制成。

秦汉以来,低等级墓葬多在墓中放置砖志,中高等级墓葬多在墓中放置石志。

石质墓志多以“合”的形式出现,上合为志盖,下合为志身。

通常情况下,墓志盖上篆刻墓主的祖籍、官职、姓氏等基本信息,志身主要为描写墓主人生平事迹的墓志铭。

墓志铭分为“志文”与“铭文”两部分:前者主要刻有墓主生前的名号、桑梓、官爵、言行以及生平事跡,通常为散文;后者则重在总括全篇,起悼念、赞颂之作用,为死者盖棺定论,以韵文撰写。

1953年《独孤信墓志》出土于陕西省成阳市底张湾,出土时已无志盖。

1959年,《独孤信墓志》由陕西省博物馆划拨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

墓志志石长41厘米,宽41厘米,厚7.4厘米。

志文凡16行,共计220字。

墓志中具体记述了独孤信的名号、家世、籍贯、生卒年、下葬时间、下葬地点、夫人及三个儿子的名号等。

《周书》卷十六、《北史》卷六十一均有独孤信传记。

按传世文献所载,他历仕北魏、西魏、北周三朝,为北周太祖宇文泰、北周闵帝宇文觉立过赫赫功勋,先后担任过秦州刺史、尚书令、太保、大宗伯等要职,获封为卫国公,食邑万户。

北周闵帝元年( 577)二月,“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的“楚国公”赵贵谋杀权臣宇文护不成,反被诛杀。

此事株连到独孤信,因其为宿望老臣,宇文护并未立即将其杀害,而是在不久后逼其在府中自尽。

隋朝二圣,解读历史上真正的独孤伽罗

隋朝二圣,解读历史上真正的独孤伽罗

隋朝二圣,解读历史上真正的独孤伽罗本文导读:文献皇后,独孤迦罗,河南洛阳人,汉化鲜卑人,北周卫国公、关陇集团重要成员独孤信的嫡女,母清河崔氏。

十四岁的时候,独孤迦罗嫁给了大将军杨忠之嫡长子杨坚。

同年,父亲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杀,家道中落,丈夫杨坚也遭到权臣的猜忌。

独孤迦罗保持低调谦恭的作风,以期替丈夫消除灾祸;在周隋交替之际,亲自劝勉杨坚,定下立隋大计;之后拜为隋王妃、隋王后,隋朝开国乃为皇后。

独孤迦罗深度参与朝政,终身对隋文帝杨坚保持了强烈的影响力,对于“开皇之治”功不可没,宫中并尊帝后为“二圣”。

名门之女,文武双全独孤迦罗的父亲独孤信,在北魏六镇起义时,以自身军功登上政治舞台,曾协助宇文泰开创霸业,位列西魏八柱国、大司马。

北周时进太保、卫国公。

母亲崔氏,为北魏永昌太守崔稚长子崔彦珍之女。

清河崔氏,是中古时期首屈一指的汉族政治文化门阀,世代重视德业儒教和文化传承,人才辈出,家族成员曾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立下过汗马功劳。

独孤迦罗,就是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逐渐长大的。

独孤迦罗身上既有父亲游牧民族之独立英气,也有母系汉文化之博雅谦和,本身便是民族大融合之时代产物,是汉化了的鲜卑人。

独孤迦罗生长的年代,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政权之间战争频繁爆发,社会长期得不到安定。

处于掌握核心政权的顶级权贵家族,让独孤迦罗的视线超出了一般的名门之女,锻炼出了不一般的勇气和胆识,让他开始关注这个特殊时代的天下局势与命运。

家道中落,夫妻同心独孤迦罗的父亲独孤信,看中了老友杨忠的嫡长子杨坚,于是便把十四岁岁的独孤迦罗嫁给了杨坚。

当时杨坚只有十七岁,小名“那罗延”,意为金刚力士。

杨坚性格沉稳,外表木讷而内心强大,因从小在寺院长大,又有一股与众不同的威仪风姿,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贵族联姻。

杨坚此时初入仕途,又得配佳人独孤迦罗,踌躇满志,正欲有所作为,然而命运却和他们开了个玩笑。

在杨坚与独孤迦罗结婚的前夕,西魏、北周的实际缔造者,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宇文泰去世,遗命他的侄子宇文护辅政。

中国历史故事-独孤信简介 独孤信最牛老丈人称号如何得来?

中国历史故事-独孤信简介 独孤信最牛老丈人称号如何得来?

中国历史故事-独孤信简介独孤信最牛老丈人称号如何得来?关于生女儿还是儿子,如今有一种说法,说女孩是招商银行,男孩是建设银行。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嫁女如今基本都要看车房。

而刚工作没几年的男人,许多并不能支付庞大的开销,所以就要看父母了。

其实不仅是现代,古代女孩也能成为招商银行。

就好比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嫁的一个比一个好,维持了独孤家三朝荣耀。

独孤信有史上最牛老丈人的称号,因为他的三个女儿都成为皇后,而且还各自代表不同的朝代,一个比一个牛。

首先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毓成为皇帝之后,独孤氏也被封为皇后。

不过可惜但是,长女早逝,谥号明敬皇后。

四女嫁给唐国公李昞,这样说可能大家没有印象。

其实李昞正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独孤氏嫁给李昞之后,生梁王李澄、蜀王李湛、李洪、唐高祖李渊和同安长公主。

李渊后来代隋称帝,李昞被尊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谥号元皇帝。

而李渊生母独孤氏也被追封为元贞皇后。

最后七女独孤伽罗,应该是独孤信所有女儿中最为后人所熟知的。

当初独孤信为了将杨坚拉到自己这边的阵营来,所以就将自己的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

哪知道杨坚那么有出息,后来直接就代周建隋,史称隋文帝杨坚。

杨坚对独孤伽罗十分宠爱,后宫只有其一人,是历史上少见的一夫一妻制帝后。

长女嫁北周皇帝,四女为唐高祖李渊生母,七女嫁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

也就是说,独孤家在北周、隋、唐都是外戚,深受皇室看重,门第显赫。

当然独孤信也不是吃素的,正是因为他有权势,才能和宇文家、杨家和李家结亲。

只不过他运气实在太好,看中的女婿居然都成为了皇帝。

历史记载独孤信容貌仪表俊美,善于骑马射箭。

年少从军,颇有功勋。

西魏建立,独孤信任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大都督、荆州刺史等职。

独孤信和宇文泰是同乡好友,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他和宇文泰二人联合,一时间叱咤朝堂。

两人联姻,独孤信长女嫁给宇文泰长子宇文毓。

宇文泰后来成为西魏实际掌权者,独孤信也因为多年征战,声望很高,渐渐的宇文泰就对独孤信有所忌惮。

关于洛阳的典故

关于洛阳的典故

关于洛阳的典故摘要:一、洛阳简介二、洛阳典故概述1.洛阳牡丹传说2.龙门石窟的起源3.白马寺的传说4.洛阳水席的来历三、典故背后的文化内涵四、洛阳典故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五、结语正文:【一、洛阳简介】洛阳,位于河南省中部,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公元前1046年周公旦建都洛阳以来,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长达1500多年。

洛阳自古以来就是九州之中的交通要地,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二、洛阳典故概述】1.洛阳牡丹传说洛阳牡丹享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曾将牡丹从长安移植到洛阳,从而使洛阳牡丹名声大噪。

每当春天来临,洛阳牡丹盛开,满城飘香,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欣赏。

2.龙门石窟的起源龙门石窟位于洛阳西南部的龙门山上,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据史书记载,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石窟和石刻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繁荣。

3.白马寺的传说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部,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相传东汉明帝时期,西域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骑白马携带佛经来到洛阳,汉明帝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

自此,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4.洛阳水席的来历洛阳水席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唐代。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巡视时,发现当地百姓用流水席款待官员,觉得这种宴席别具一格,便将其引入宫中,成为宫廷宴席的一部分。

后来,洛阳水席逐渐传入民间,成为洛阳最具特色的餐饮文化。

【三、典故背后的文化内涵】洛阳典故反映了古代洛阳的繁荣景象和民间智慧,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典故既体现了洛阳作为中国古都的悠久历史,也彰显了洛阳在佛教、花卉、饮食等方面的独特地位。

【四、洛阳典故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洛阳典故依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政府和民间纷纷将这些典故融入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交流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激发人们对洛阳的热爱。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洛阳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先后有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1个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较长的城市之一。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1、定鼎中原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时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

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

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

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八九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

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象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

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

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

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辅佐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

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缆凭吊。

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2、前倨后恭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

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多年。

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关于洛阳的神话传说

关于洛阳的神话传说

关于洛阳的神话传说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卒后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后裔繁衍,世居洛阳。

白氏后裔以先祖功德为荣,流传许多传说故事,神奇迷离、生动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后裔对先人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关于洛阳的传说,本人带你看看吧。

一、神鹿引路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

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

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

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

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

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

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

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

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

”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

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

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

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

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

二、将军拜墓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

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军心混乱。

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

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

”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

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

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

独孤及与独孤家族对中原文化的接受研究

独孤及与独孤家族对中原文化的接受研究

独孤及与独孤家族对中原文化的接受研究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使得南北朝以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对抗逐步演变为文化认同和融合,这表明北魏孝文帝的民族文化融合政策彻底巩固下来。

作为北魏“勋臣八姓”之后裔,唐代政治家和文学家独孤及的文化认同行为表现为对独孤家族的家谱建构和血缘追溯、表现为对中原儒学思想的讨论和接受。

独孤及特异的“嗜琴”行为艺术和文学制作以及独孤家族其他成员对汉文化各有所取的文化现象表明,以独孤家族为代表的北朝世族入唐以后的文化认同和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强化。

标签:唐代;独孤及;独孤家族;文化认同一、独孤及对独孤家族的谱系建构和血缘追溯独孤及,河南洛阳人,盛唐和中唐转折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旧唐书·韩愈传》中说“大历、贞元年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①。

其门生权德舆、赵璟、梁肃诸人分别成为中唐贞元时期的政治和学术核心人物,其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对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中唐古文运动之文学创作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

然而,“作为文章,律度当世”②的独孤及其真正的文化身份却是一位从北方民族文化系统融入中原文化系统的士人。

《新唐书》和《元和姓纂》等著述均有独孤氏民族和世系的记载,而独孤及为其父独孤通理撰写的《唐故朝散大夫颍川郡长史赠秘书监河南独孤公灵表》;同样的世系记述尚见于独孤及为其叔父独孤屿、大姐郑夫人撰写的《唐故大理寺少卿兼侍御史河南独孤府君墓志铭》和《唐故亳州刺史郑公故夫人河南独孤氏墓版文》;再见于梁肃为独孤及二姐李夫人撰写的《衢州司士参军李君夫人河南独孤氏墓志铭》和七弟独孤正撰写的《恒州真定县尉独孤君墓志铭》。

上述之材料虽有五种,但都是独孤及和其门生梁肃所作,梁肃的叙述也是根据独孤及的撰述而转引,故而实际的来源仍是《独孤公灵表》。

关于独孤氏的起渊和世系的研究不单是独孤家族的历史变迁研究,也涉及北方族群对中原文化归属和认同的问题。

后宫故事-独孤信三女谁是最大赢家?独孤伽罗为一代妒后?

后宫故事-独孤信三女谁是最大赢家?独孤伽罗为一代妒后?

后宫故事-独孤信三女谁是最大赢家?独孤伽罗为一代妒后?独孤信有三女,只有独孤伽罗有名,其余两位史料都只称“独孤氏”。

若说三人中谁是最大赢家,不管是从政治层面还是私生活方面,都是独孤伽罗。

但若是长远而言,却是李渊的母亲。

毕竟杨坚的隋朝二代而亡,李氏唐朝却辉煌无比。

只能说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随着《独孤天下》的热播,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独孤伽罗以及两人的爱情,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影视剧中的独孤伽罗,最开始的时候显的有些软弱。

他最开始的夫君人选是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父亲),后来被退婚,最后嫁给了杨坚。

一位陪着隋文帝开疆拓土,建立隋朝的女人,真的是不谙世事的小白兔吗?当然不是!说实在话《独孤天下》故事狗血,讲杨坚和独孤伽罗两人从互相看不顺眼到真心相知。

但在真实历史上,独孤伽罗一开始就被许配给了杨坚。

两人的成亲带着政治联盟因素,但也过的平和。

另外独孤伽罗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隋文帝为何任独孤伽罗制定宫规,乃至于虚置六宫?对独孤伽罗的敬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独孤伽罗性妒,杨坚只能选择后退一步。

独孤伽罗不仅是杨坚的妻子,更是政治上的辅助。

独孤伽罗嫁给杨坚不久后,其父独孤信受宇文家猜忌被处死,独孤家地位瞬间斗转直下。

因为有独孤伽罗这么一位妻子,杨坚本来就受到猜忌,加之不肯依附宇文护,当时的处境堪忧。

政治黑暗,官位随时不保不说,丢掉性命是常事。

独孤伽罗深知自己的处境,所以平日里行事谨慎低调,以免拖累丈夫。

小夫妻两从艰难的时候,一直到后来杨坚登基建立隋朝,独孤伽罗为杨坚出谋划策,是杨坚的幕后军师。

隋文帝建立隋朝,还是独孤皇后所出计划。

当初周宣帝暴亡,国家陷入动荡之中。

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杨坚异军突起,迅速控制周宣帝幸臣,执掌国家大权。

这个时候杨坚面临两个选择,是择一年幼皇子登基,还是自己代周自立。

选皇子他不甘心,自己登基则根基不深,若是失败必定招来杀身之祸。

在左右为难之中,独孤伽罗派心腹宫女进言:“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在妻子的鼓励下,杨坚最终下定决心,建立隋朝。

历史趣谈隋炀帝最宠爱的公主为何在随州出家做尼姑?

历史趣谈隋炀帝最宠爱的公主为何在随州出家做尼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隋炀帝最宠爱的公主为何在随州出家做尼姑?
导语:随州市东南有座名山,称仙城山,又叫现光山,民间盛传隋朝有位公主逃到山上的相国寺出家。

她是哪位公主?锦衣玉食的帝王之女为何走进深山皈
随州市东南有座名山,称仙城山,又叫现光山,民间盛传隋朝有位公主逃到山上的相国寺出家。

她是哪位公主?锦衣玉食的帝王之女为何走进深山皈依佛门呢?
国破家亡何所依
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出家,史有记载。

根据《隋书》提供的资料,隋炀帝杨广有3子2女。

长子元德太子杨昭,次子齐王杨暕,小儿子赵王杨杲;女儿有两个,长女南阳公主;次女,名讳无考,隋亡后为唐太宗李世民妃。

回望历史,有人说帝王是高风险职业;果如此则帝王子女的风险更高,四海升平时自是錦衣玉食,天下大乱时往往“躺枪”,死于非命。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随护隋炀帝杨广的警卫部队在江都叛变,警卫部队的头目宇文化及逼宫,杨广被缢杀。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隋炀帝橫死,隋帝国崩溃,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隋朝的凤子龙孙、皇亲国戚。

杨广的子孙难逃灭顶之灾,宇文化及这个昔日的隋朝悍将,不仅弑杀了炀帝,而且指使同伙在炀帝面前砍杀了他的两个儿子——齐王杨暕、赵王杨杲。

杨杲时年12岁,“躺枪” 时还是个孩子。

杨广的3个儿子,大儿元德太子已故,此番二儿三儿一同遇难,儿辈已无存世之人。

孙辈杨侑(杨暕之子)留在北方长安监国,上年已被攻破京城的李渊立为李氏掌控下的义宁帝,当傀儡。

杨广的两个女儿,唯大女儿南阳公主有封号,有传记,见于《隋书·烈女传》。

当日其父杨广遭祸时,南阳公主也在江都行宫中,叛军留
生活常识分享。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_历史典故素材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_历史典故素材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洛阳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先后有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1个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较长的城市之一。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1、定鼎中原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时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

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

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

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八九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

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象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

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

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

”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辅佐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

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缆凭吊。

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2、前倨后恭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

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多年。

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著名历史事件

洛阳的著名历史事件

洛阳的著名历史事件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发生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其中一些事件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下面将介绍几起具有代表性的洛阳历史事件。

一、洛阳城的建立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都之一,其建城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东迁洛邑,建立了洛阳城。

洛阳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经历了多次兴衰,但其作为古代重要都城的地位始终不曾改变。

洛阳城的建立标志着洛阳作为重要城市的起源,也为后来洛阳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玄奘西行取经玄奘,唐代著名的高僧,他曾西行取经,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到达印度,从印度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回到长安后,曾在洛阳大相国寺弘法讲经,对当时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玄奘的西行取经之路,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段传奇,也为洛阳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三、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内乱,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动荡时期之一。

在这场动乱中,洛阳作为当时的东都,遭受了严重破坏和蹂躏,许多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被毁坏。

安史之乱不仅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给洛阳这座古城带来了极大的伤痛。

安史之乱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唐朝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走向。

四、洛阳古都的沧桑变迁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经历了多次兴盛和衰落。

在历史长河中,洛阳曾多次成为政治中心、文化重镇,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源,繁荣一时。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洛阳也经历了多次荣辱,城池多次被毁、重建,城内文物古迹也多次遭到破坏。

洛阳古都的沧桑变迁,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也反映了古都文化的变迁和传承。

总的来说,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城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洛阳的历史事件,记录着古都的兴衰荣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今天的洛阳,依然是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吸引着无数游人和学者前来探寻古都的魅力,感受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独孤皇后的历史评价

独孤皇后的历史评价

独孤皇后的历史评价 ⽂献皇后独孤伽罗(544年—602年9⽉15⽇),河南洛阳⼈,汉化鲜卑⼈,北周卫国公、关陇集团重要成员独孤信嫡⼥,母清河崔⽒。

⼗四岁嫁给⼤将军杨忠之嫡长⼦杨坚。

同年⽗亲政⽃失败被杀,家道中衰,丈夫亦遭权⾂猜忌。

独孤伽罗保持低调谦恭作风,以期为夫消祸;周隋交替之际,亲⾃劝勉杨坚定下⽴隋⼤计;之后拜为隋王妃、隋王后;隋朝开国乃为皇后。

独孤皇后出⾝ 西魏⼤统⼗年(公元544年),秦州刺史、河内郡公独孤信喜得第七⼥。

当时社会普遍崇佛,独孤信也不例外,他给⼥⼉取了⼀个极富佛教⾊彩的名字:伽罗,梵语为Tagara,意为⾹炉⽊、沉⾹⽊、奇楠⾹。

谁也不曾料到,三⼗七年后,这个⼥孩将会掌控中国历史⾛向。

⼩伽罗的祖辈为依附拓跋鲜卑政权的代北匈奴贵族,为北魏勋⾂⼋姓之⼀。

⽗亲独孤信在北魏六镇起义时以⾃⾝军功登上政治舞台,曾协助宇⽂泰开创霸业,位列西魏⼋柱国、⼤司马,北周时进太保、卫国公。

因容貌俊美风流,号“独孤郎”,留下“侧帽风流”典故;母亲崔夫⼈出⾃清河崔⽒定著六房之⼀的郑州崔⽒,为北魏永昌太守崔稚长⼦崔彦珍之⼥。

清河崔⽒是中古时期⾸屈⼀指的汉族政治⽂化门阀,世代重视德业儒教和⽂化传承,⼈材辈出,家族成员为北魏统⼀黄河流域⽴下过汗马功劳。

独孤皇后的婚姻 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独孤信看中了⽼友杨忠的嫡长⼦杨坚相有奇表、⽓质⾮凡,于是把⼗四岁的独孤伽罗嫁给了他。

杨坚时年⼗七,⼩名“那罗延”,意为⾦刚⼒⼠。

他性格深沉稳重,外表⽊讷⽽内⼼有⼤⽓魄,因从⼩在寺院长⼤,⼜养出了⼀股与众不同的威仪风姿。

这是⼀桩门当户对的贵族亲缘联姻。

少年郎杨坚此时初⼊仕途,⼜得配佳⼈,踌躇满志正欲有所作为,但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

杨坚和伽罗结婚前⼣,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西魏、北周的实际缔造者、关陇集团的核⼼凝聚⼈物宇⽂泰去世,遗命其侄宇⽂护辅政。

在其主导下,宇⽂家族取代了西魏元⽒政权,政治态度倾向西魏且位⾼权重的独孤信⽴场微妙。

隋唐英雄传奇之独孤家族

隋唐英雄传奇之独孤家族

隋唐英雄传奇之独孤家族隋唐英雄传奇之独孤家族独孤信三女相继封为三国皇后:长女独孤氏(?—558年),北周世宗明皇帝宇文毓妻,追封为明敬皇后;四女独孤氏(本名不详),李世民祖父李昞妻,618年,追封为元贞皇后;生梁王李澄、蜀王李湛、李洪、李渊和同安长公主。

七女独孤伽罗(544年—602年8月24日),隋文帝杨坚文献皇后。

独孤信八子:长子独孤罗(534-599),字罗仁,仪同大将军。

隋代周后开皇二年袭独孤信爵赵国公,食邑一万户,开皇十二年拜右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

十三年任凉州刺史。

开皇十九年(599)二月六日卒,年六十六岁。

谥曰德。

炀帝嗣位,改封蜀国公。

次子独孤善,字伏陀,鲜卑名弩引,北周时以父荫封魏宁县公、长城郡公、骠骑大将军、河州刺史、龙州刺史,天和六年,袭爵河内郡公,卒于兖州刺史位上,年三十八。

第三子独孤穆,北周时以父荫封必要县侯,隋封金泉县公。

第四子独孤藏(553-587),字拔臣(鲜卑名),又字达磨(佛教名),北周明敬皇后同母弟,年八岁以父功封武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九百户,任隆山太守,宣政元年(587)八月四日卒于长安,年三十五岁。

夫人贺兰氏,有子三人,一子独孤机,滕国公、沧州刺史。

第五子独孤顺,北周时以父荫封武城县侯。

第六子独孤陀,字黎邪,北周时以父荫封建忠县伯,隋封武喜县公,拜上开府、领左右将军,累转延州刺史。

赠银青光禄大夫。

第七子独孤整,位幽州刺史。

大业初,赠金紫光禄大夫、平乡侯。

第八子独孤震,鲜卑名毗贺周,墓志上记载为第三子,独孤善、独孤藏之弟。

4世纪末期,北方鲜卑拓跋部异军突起,联合其他部族,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魏初共有四十六个部落,其中鲜卑化的匈奴独孤部地位显赫,它世代与拓跋部王室联姻,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两位姑母,分别嫁给独孤部的首领与王子们,北魏第二代皇帝拓跋嗣的生母亦为独孤氏。

493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难,迁都洛阳。

南迁的鲜卑贵族们迅速汉化,而仍留在北方驻守边防的鲜卑贵族们则因远离都城,受汉化影响小,依然保持着鲜明的鲜卑旧习:姓复姓,说胡话,着胡装,崇尚武艺,聚部而居。

独孤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

独孤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

独孤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独孤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者是和某个先祖有关,或者和某段历史相关。

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孤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欢迎阅读本文!一、独孤姓氏的起源渊源一源于匈奴族,出自北魏时代北鲜卑独孤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姓氏。

独孤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部落,原为鲜卑屠各部,独孤即屠各的不同汉译。

诸多史籍文献中说独孤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后汉沛献王辅生厘王定,定生节王丐,丐二子广、廙,廙生穆,穆生度辽将军进伯,击匈奴被执,囚之独孤山下,生尸利。

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七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初以其部为氏……等等,实属冒充刘汉宗室。

实际上,屠各,亦称休屠各,是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的后裔所建之部落群体。

匈奴民族自秦、汉之际为冒顿单于统一以来,势力一时非常强大,他们雄踞蒙古高原,向东扩展至朝鲜边界,向西伸延至巴尔喀什湖,向南深入到河套附近。

冒顿单于将这片辽阔的地域划为左、中、右三部分,自己统治中部,左、右二部由他派人治理。

西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国力不足,政局不稳,对匈奴一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向匈奴赠送大量的丝帛和酒食,以求维护边境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由于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便中止和亲政策,展开了对匈奴诸部的大规模作战。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二季连续率强大的军队攻打位于西部的右匈奴。

三国时期,中原再次分裂,已由辽西迁居于西北地区的鲜卑民族拓拔部崛起,到西晋时期,屠各部主动归附于北魏王朝的缔造者道武帝拓拔珪,成为后世所称的'鲜卑独孤部,并与拓拔部贵族世代联姻,为北魏政权最初的八部之一,也是北魏王朝建立后的三十六部贵族之一。

在独孤氏族人的后裔子孙中,后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施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大多改为汉字单姓刘氏,有的则改为单字姓独或姓孤,当然仍有保留复姓独孤氏的为数不多的分支。

独孤皇后简介

独孤皇后简介

独孤皇后简介隋文帝皇后独孤氏(55 2 - 602)独孤氏,隋文帝杨坚后,名伽罗(正史未有记录其名,后人考据),北周云中(今大同)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

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

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文献皇后。

独孤氏的祖先出自于漠北的鲜卑族,随北魏拓跋氏入主中原而南迁,最终定居在中原境内,其父独孤信雄才大略,曾助北周宇文泰开创霸业,后来在北周政权中享有崇高地位,出任大司马,被封为河内公。

独孤信不仅雄才大略,而且眼光如巨,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毓、后来成为北周的明帝,大女儿成为皇后。

四女儿嫁给了后来唐高祖李渊的父亲,被追封为“贞元皇后”,第七个女儿,也就是本文中的独孤迦罗,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之后,母仪天下,成为“独孤皇后”。

一门三皇后(北周、隋、唐),史所罕见。

独孤氏嫁给了杨坚之后,夫妻感情十分和睦,杨坚甚至发誓,日后不再与其他女子欢好、生子。

而独孤氏也洁身自好、恪守妇道,因而他们的大女儿被北周的太子立为妃子,太子登基后就被立为皇后。

杨坚从此把持朝政,权倾天下。

后取代北周创建隋朝。

隋文帝治政时期,崇尚节约,这与独孤皇后的宣导颇有关系。

有一次,突厥人向幽州总管索卖一箱价值八百万的上品明珠,幽州总管呈报皇后,丛恿独孤氏买下。

但是她说:我现在不需要明珠,目前边关不宁,经常受到威胁,边防将士浴血奋战,劳苦功高,若将此八百万分赏有功者,岂不是比我独自一人享用更有意义?此语传出,朝廷大臣各个欢呼,谓由此国母乃大隋之幸。

隋文帝也因此更加敬重独孤氏。

独孤皇后公、私分明,其表弟犯罪当斩,文帝欲赦免其罪。

然而,独孤氏说:此涉及国家刑法大事,怎能为了我一个人的情面而更改国家刑律。

文帝闻此言,深为其动,逐将独孤皇后的表弟处死。

独孤皇后诸如此类的举动以及对国家大事的看法,令许多有识之士倾倒,因此她与文帝并称为“二圣”(比武则天和唐高宗更早被称此名)。

然而,独孤皇后的嫉妒之心什深,文帝曾经倾心于宫中一女奴,不料被独孤皇后所察觉,竟然趁文帝上朝之时,按将此女处死。

热播剧独孤天下——南北朝、隋唐时期独孤家族兴衰探析(独孤信)

热播剧独孤天下——南北朝、隋唐时期独孤家族兴衰探析(独孤信)

热播剧独孤天下——南北朝、隋唐时期独孤家族兴衰探析(独孤信)独孤氏家族从北周兴起到唐代末期彻底衰落,存在三百余年,纵观南北朝、隋唐时期,独孤家族声名显赫。

这个源自匈奴的鲜卑化胡姓家族,如何能够绵延三朝,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文章从有关北周独孤信的史料入手,对南北朝、隋唐时期独孤家族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折射了整个独孤家族和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兴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家发展的鼎盛时期。

世家大族无论在政坛还是社会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独孤氏家族从北周兴起到唐代末期彻底衰落,存在三百余年,虽不能与琅琊王氏、弘农杨氏、河东裴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等延续七百余年的膏粱大族相提并论,但纵观南北朝隋唐时期,却拥有显赫声名。

尤以独孤信时期为盛。

独孤信乃北周大司马太保并追封卫国公,是著名的八柱国大将军之一,三个女儿分别为南北朝隋唐皇后。

一门三后三代外戚,独孤之盛,自古未有。

然而到了唐朝末期,独孤家族开始在政坛上销声匿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体家族的升迁往往会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跌宕起伏。

独孤信家族渊源独孤信古代中国是宗法社会,个体与家族的命运休戚相关。

有时一个家族的兴起只源自一个人。

独孤家族的兴起,就源自独孤信。

独孤氏本出自匈奴,原为鲜卑屠各部,“独孤”即“屠各”的汉译,为建立十六国前后汉之刘氏后代。

独孤氏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独孤信的伏留屯先祖时期。

《周书·独孤信传》记,“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

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

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服之。

”搜索《魏书》《周书》《北史》等,均未见独孤信先人伏留屯、俟尼、库者传,而独孤信及其长子罗籍称云中,可见独孤信及其族当属未入中原尚居代北的独孤部。

其未改姓,可能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 “未改姓的,多是部落未解散的,且多是未迁至洛阳而仍留在边镇的人。

”独孤信,本名如愿。

史书说他“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 。

隋唐历史唐朝皇室有鲜卑血统,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隋唐历史唐朝皇室有鲜卑血统,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隋唐历史唐朝皇室有鲜卑血统,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一、李唐皇室母系是鲜卑族隋唐皇室,母系是鲜卑族,这是确定无疑的!也是无可否认的,唐高祖李渊的生母元贞太后、隋文帝杨坚的妻子文献皇后分别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和第七个女儿,李渊和杨广是姨表兄弟。

超刺激剧情,只敢深夜偷偷玩广告独孤信画像,李渊和隋炀帝的外祖父是鲜卑人独孤信如果李渊的父亲李和杨广的父亲杨坚都算是纯种的汉人的话,那么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至少也是半个鲜卑人。

况且唐高祖还娶了一位鲜卑族的皇后纥豆陵氏,唐太宗也娶了一位鲜卑族皇后长孙氏,这样大家可以简单的琢磨一下,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唐朝皇室还有多少汉人血统?更重要的是李渊的父亲李和杨广的父亲杨坚是不是纯种的汉人,也是一个疑问,也就是说隋唐皇室父系极有可能是鲜卑族。

展开剩余92%二、李唐皇室父系是鲜卑族也有文献证据李唐皇室自称自己是陇西李氏,汉代名将李广的后人。

然而《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记载,僧人法琳对李唐自修族谱,自认为自己是陇西李氏,提出了反对意见,“琳闻拓跋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

”李唐氏族的“李”是拓跋达阇,并非陇西李氏。

唐太宗如此魁梧、彪悍,就是因为有鲜卑人的血统有人说,和尚法琳吃了雄心豹子胆了吗,敢当面指责李世民?说他是鲜卑人?因为此时李唐自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人,推崇道教,压抑佛教,认为佛教是外来宗教,是夷狄文化,所以法琳当面反驳唐太宗,你李家也不是正宗的华夏衣冠。

但此是孤证,史学家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单单一份证据并不能证明一个历史事实,还需要相应的文献来佐证。

可惜找不到另外的文献证据。

所以李唐皇室的氏族问题历来争论不休!关于隋唐皇室父系是不是鲜卑族的问题,在193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个时候为什么会对隋唐皇室的种族问题产生争论呢?有的人说,都过去1000多年了,争论这个有意义吗?因为当时正值日本步步入侵中国,日本学者提出隋唐皇室是鲜卑族,如果一旦承认了隋唐皇室是鲜卑族,那么汉人还有什么光辉的历史可言吗,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所以中国学者绝对不能接受隋唐皇室是鲜卑族的观点,但部分学者接受了,于是当时就对隋唐皇室血统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新出墓志与《独孤通理灵表》考论

新出墓志与《独孤通理灵表》考论

新出墓志与《独孤通理灵表》考论龙成松【摘要】独孤氏本为汉代以来北方匈奴屠各部后裔,但在独孤及为其父独孤通理所撰《灵表》中,他\"构拟\"了家族自汉光武帝以来连续不断的谱系,成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独孤氏世系的来源,影响深远.但这个文本并不是独孤及一手完成的,而是不断层累的结果.新出北朝隋唐时期独孤氏人物墓志,揭示了独孤氏家族谱系文本的历史渊源和情节原型,对于重新认识《独孤通理灵表》具有重要意义.独孤及构建家族谱系的行为,是唐代开元、天宝时期以来复古主义氏族观念\"甄别华夷\"潮流下民族心态的表现,对于理解唐代少数族裔文人构建家族谱系具有典范意义.【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54)005【总页数】8页(P13-20)【关键词】独孤及;《独孤通理灵表》;家族谱系;新出墓志【作者】龙成松【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 116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一、《独孤通理灵表》之渊源独孤及撰其父《唐故朝散大夫颍川郡长史赠秘书监河南独孤公灵表》(以下称《灵表》)[1]3993-3994,记录了家族自汉光武帝以来的完整谱系。

前人或信以为真,或驳之为伪。

信其真者固不待言,纠缪者以王昶《金石萃编》卷六十九对《独孤仁政碑》之考辨言代表。

王氏考证之文显示了乾嘉考据功夫,但过分拘泥于文本客观历史层面,与历史真实尚有一间。

而且在具体考证中王昶没有理清独孤氏与河南刘氏之关系,反而增加了新的问题。

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中较早对独孤及《灵表》中所涉及的史实做出了辨误,并且厘清了独孤氏与河南刘氏之间的关系,证明刘氏源出独孤部而独孤即屠各之音转,遂成定论[2]。

古今学者皆是从史实层面证明独孤及所造世系之伪,但尚未注意到其渊源。

我们认为,《灵表》中的世系是独孤及“构拟”出来的,其中历史真实和独孤及的“创造”羼杂一起;其次,我们无意去驳斥这一世系文本中的“错误”,考证真实的“史实”,而希望从独孤及的“知识范围”和“文化心态”等角度,试着还原独孤及构拟这个世系文本时的“情境”。

精品初中历史 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

精品初中历史 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

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隋唐文化的渊源第一,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别是继承并发展了西魏北周和南朝梁、陈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来已久,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几度辉煌。

隋唐文化是古代中国文化最辉煌的时期。

但是,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结果。

例如唐诗,这是隋唐文化史中的瑰宝。

它是其前历代优秀诗篇的继承和发展。

丰富多彩的诗经,高亢激越的楚辞,悠扬婉转的乐府民歌,雄壮刚劲的建安风骨,朴实清新的陶渊明诗,生动奔放的北朝民歌,都给予唐代文学家、诗人以极大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隋唐制度有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北)周。

”这里讲的虽然是制度文化,但对整个隋唐文化的渊源来说也是适用的。

这三个渊源究竟哪个是主要的?近年来有一种看法认为,“隋唐文化继承南朝”。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南方“六朝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主要渊源,“唐代文化上的成就,大体上是南朝文化的更高发展”。

而我则认为,隋、唐是南北统一的王朝,隋唐文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南朝文化,也继承和发展了北朝文化。

就它与北朝文化的关系来说,它不仅来自北魏、北齐,而且更重要的,它直接来源于西魏、北周。

西魏、北周的都城是长安。

这两个朝代虽然只存在30余年,但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却不可忽视。

西魏、北周诸帝尊儒崇道,吸收并弘扬中原的传统文化,主要社会思潮是儒家学说。

这是北周统一北齐的思想条件,也是其后隋文帝统一南北的思想前提。

西魏、北周时期的学校教育、经学、文学、医学、音乐舞蹈、书画等方面的盛况,表现出长安文化的杰出成就,是隋唐文化直接的、主要的渊源之一。

近年来在宁夏固原发掘的北周大墓的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隋唐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原文化吸收周边各族文化的精华并发扬光大的结果。

秦汉王朝是两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融合的时期以后,隋、唐,特别是唐前期,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实现了各民族交融、联合的统一王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隋唐时期独孤氏与洛阳的渊源
作者:王化昆, WANG Hua-kun
作者单位: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0
刊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7,25(6)
1.李昉文苑英华 1966
2.王昶金石萃编 1985
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 1992
4.《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编纂组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1991
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 1991
6.周书 1971
7.赵明诚金石录 1985
8.武志远.郭建邦千唐志斋藏志 1983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1990
10.董诰全唐文 1983
11.林宝纂元和姓纂 1994
12.魏书 1974
1.郝伟魏晋至隋唐时期鲜卑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研究[学位论文]2008
2.梅吟雪长孙皇后:史上最贤惠的女人[期刊论文]-各界2008(7)
3.祖双喜唐代独孤氏家族研究[学位论文]2007
4.张泰湘.范忠泽.王世杰从最新考古学成就看鲜卑族的渊流与发展[期刊论文]-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2)本文链接:/Periodical_lygxyxb-shkx20070600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