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图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图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图篇一: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一、教学流程小学数学新授课一般是为了形成某一数学概念,确立某一数学定型、法则或学会解答某类数学问题的方法而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型。

其主要任务在于体验、弄懂、学会、理解、探索、掌握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其教学特点是教师引导下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

其教学过程按施教侧重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激情定向阶段、探索认知阶段、精讲点拨阶段、反馈评定阶段。

二、环节解读(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促思定向教学中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基础、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基础。

抓住教学的突破点,尽量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中找到响应的支撑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

这个阶段较常见的教学策略有如下几种:1、创设学习情境,质疑问难根据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作为一种诱导学生自觉进入学习活动的因子,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儿童都有爱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如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说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说明当前的学习对未来学习的意义或将来社会实践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概念此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们的相互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于直观与操作,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详细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详细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详细步骤
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步骤:
1. 介绍加法运算的概念: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得到一个总和的数学运算。

2. 利用具体例子说明加法运算的步骤:例如,23 + 5 = 28。

解释其中23是被加数,5是加数,28是和。

3. 讲解进位的概念:当相加的两个数的个位数相加大于10时,需要将进位的数加到十位数上。

4. 练习加法运算: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例如35 + 6、46 + 9 等。

5.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进位的规律:让学生继续做加法运算,观察哪些情况下需要进位。

6. 练习加法口诀:通过歌曲或口号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加法口诀,如“个位相加,十位进位”。

7. 练习加法算式的换位:让学生做一些换位加法的练习,如25 + 7 等,加深对加法规律的理解。

8. 贴近生活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加法运算的问题,如购物、计算零花钱等。

9. 作业:布置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10.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加法运算的规律和技巧。

通过以上教学步骤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加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数学教案小学步骤

数学教案小学步骤

数学教案小学步骤
教学主题:加法运算
教学内容:单步加法运算(不进位)
教学目标:
1. 掌握单步加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加法运算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 讲解加法运算规则(10分钟)
教师向学生讲解单步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则,如何进行个位数的加法运算,并举例说明。

3. 案例演示与练习(15分钟)
教师通过板书等方式展示几个加法运算的实例,并让学生一起完成。

随后让学生们自己尝试解答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 练习与复习(10分钟)
让学生完成一些加法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在最后几分钟,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加法运算的理解。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当天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醒他们在家中继续练习加法运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单步加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多给学生提供类似的加法运算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小学中、低段数学计算课课堂教学流程

小学中、低段数学计算课课堂教学流程

英民小学幸福课堂第一学段(1-2年级)计算课教学基本流程教学原则:1、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兴趣。

2、采用形象直观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算理,初步掌握计算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3、利用多种有趣的活动进行练习,巩固、熟练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基本类型:1、实例导入——利用生活的实例或学生身边的数学导入本节新课。

2、游戏导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个小游戏,激发课堂气氛而导入。

3、故事导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利用动听、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主题。

4、谈话导入——结合本节课上的一些关键词语而导入新课。

5、旧知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换个角度学习或变式习题导入。

环节二:学习新知(10分钟)基本步骤:1.教师用大屏出示例题,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展示的场景提出问题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也可由教师设计一些问题)。

2.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3.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并加以点拨(板书)。

环节三:闯关练习(15分钟)目的:通过闯关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感到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二次教学。

基本步骤:1.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层闯关(可以用个别提问、分队比赛、开火车等形式进行提问)。

2.对学生闯关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并加以点拨。

(板书)环节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0分钟)基本类型: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和解本节课数学题的策略。

常用有: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呢?2、用有挑战性、有趣的练习小结。

3、让学生圈出老师黑板上板书的重点、难点来总结,并且要学生讲出为什么?4、故事总结。

5、小游戏总结。

6、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性总结。

英民小学幸福课堂第二、三学段(3-6年级)计算课教学基本流程教学原则:1、结合学生和本节课知识特点,优化使用教材。

2、关注学生自学过程,教师适时指导。

(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3、在练习反馈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法例谈

小学数学教学法例谈

小学数学教学法例谈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实际应用。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从整体结构出发,只教支离的事实和个别的技巧,那么学生知识面的掌握只能是残缺的和片面的。

学生在掌握了学科知识结构后就能去整体理解,掌握内容,就能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许多特殊现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数不胜数,现将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做详细的介绍:一、创设情境法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创设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学习,同时又能使智力得到开发。

创设情境,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让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第四册教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可创设这样一种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情景:教师出示一束绿花和一束黄花,让学生数出绿花有9朵,提问:你知道黄花有几朵吗?为什么?你认为加上一个怎样的条件就可以了?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做适当调整,给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变换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如:在学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可出示几道题,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让学生亲自体验,掌握基本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节,先让学生想想什么是“周长”,然后出示一个长方形木框,问学生:“木框是什么形状的?”“做这个长方形木框,用了多长的木条?你能算出来吗?”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方法是先试后讲,这正与创造教学相吻合,即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创造。

当然这种“先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尝试条件,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分析等解决新问题。

小学阶段数学备课流程解析

小学阶段数学备课流程解析

小学阶段数学备课流程解析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

本文将详细解析小学阶段数学备课流程。

1. 确定教学目标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课程标准,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 分析教材内容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包括教材的结构、重难点、知识体系等。

此外,还要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的异同。

通过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3. 了解学生情况教师要全面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兴趣、研究惯等。

了解学生情况有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设计教学活动在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和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导入、新课讲授、练巩固、课堂小结等环节。

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5. 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等。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6. 制定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时间等。

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研究情况。

7. 编写教案根据以上备课内容,教师要编写详细的教学预案。

教案应包括课题、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课后反思等环节。

编写教案要注重条理清晰、简洁明了。

8. 制作教学课件教师要根据教案内容,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

课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注重图片、动画、文字等元素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步骤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2.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3. 发现加法和减法的相关性。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数学教程》第一册;2. 教具:计算器、算盘、计算卡片;3. 黑板、彩色粉笔;4. 活动准备:加法竞赛、减法游戏。

教学步骤:一、导入活动(5分钟)1. 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加法和减法吗?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的定义。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加法和减法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

2. 老师在黑板上列举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联。

三、教学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上台进行加法计算练习,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2. 让学生自行练习减法计算,巩固知识点。

四、游戏与活动(15分钟)1. 组织加法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计减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完成《小学数学教程》第一册的相关练习题。

2. 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所学知识。

七、课后反思(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以上是小学数学教案的完整步骤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小学数学教案形成的过程(最新版)

浅谈小学数学教案形成的过程(最新版)

浅谈小学数学教案形成的过程(最新版)一、引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案的形成过程,以及该过程中涉及的关键要素和策略。

通过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步骤。

研究强调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适宜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性以及评价与反馈机制的重要性。

同时,本研究也关注了教案形成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教师培训和教学反思来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本文揭示了有效教案设计的实际操作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最后,研究总结了主要发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本研究对于指导小学数学教师设计高效教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学习的基础。

教案作为指导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其科学性和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案的设计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深入探究小学数学教案形成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的必要途径。

2、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小学数学教案形成的合理过程,并分析影响教案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研究将回答以下问题:(1)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2)教案设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什么?(3)如何评价教案的有效性并进行持续改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旨在为教师提供一套科学的教案设计框架和实施策略。

3、研究范围与限制本研究聚焦于小学数学教案的形成过程,特别是针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公立小学。

研究将限定在现行教育大纲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实践,不包括特殊教育或私立教育机构的情况。

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研究可能无法涵盖所有地区和学校类型,因此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4、论文结构安排本论文共分为六章。

小学数学教案标准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标准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标准步骤
一、课程内容概述
1. 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 分析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重点
3. 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准备
1. 准备教学用具和教材
2. 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素材
3. 整理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
三、教学实施
1. 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2. 讲解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实践操作
四、巩固提升
1. 布置相关作业和复习计划
2. 提供学生辅导和指导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五、课堂总结
1. 总结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2. 梳理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3. 展望下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六、课后反思
1.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和不足之处
2. 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3.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七、评价与反馈
1.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2. 向学生及家长提供针对性建议和意见
3.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及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及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及过程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识、描述和命名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能够利用图形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重点:
1.认识几何形状的名称和特点;
2.能够根据给定图形进行分类和比较。

教学难点:
1.对于不规则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2.对于不同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1.几何图形卡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白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猜测图形名称并描述其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形状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为什么要学习几何形状?2.呈现(15分钟):
教师讲解几何形状的名称和特点,并示范如何用图形卡片进行分类和比较。

让学生分组,利用给定的几何图形卡片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分类思维。

3.巩固(15分钟):
让学生自行组合几何图形卡片,根据规则和特点进行分类和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如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4.拓展(10分钟):
利用白板和彩色粉笔,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几何形状,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建筑物、家具等。

5.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几何形状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几何形状的奥秘,并提出问题和疑惑。

以上是一份小学数学教案及过程范本,供参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祝教学顺利!。

小学数学教案详细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详细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详细过程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运算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十以内加法运算;3. 能够运用加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十位数、个位数的数字卡片,加法计算板;2. 教学资源:加法运算练习题,实际问题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师生互动,引入加法运算概念,让学生描述加法是什么意思;2. 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通过数字卡片演示简单的加法运算。

二、讲解:1. 介绍加法符号“+”,并演示如何进行十以内的加法运算;2. 通过例题讲解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引导学生掌握进位规则。

三、练习:1. 让学生通过加法计算板或数字卡片,进行简单的加法练习;2. 分发加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运用:1. 出示实际问题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知识解决问题;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五、总结:1. 总结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规则;2. 强调加法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多加练习。

六、作业布置:1. 布置加法运算的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加法问题,并记录下来。

七、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更复杂的加法运算,如十位数相加、多位数相加等;2. 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更有挑战性的加法难题。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表现;2. 对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产生学生的困惑?如何及时进行解释和引导?2. 学生对加法运算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授课方式?。

-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有效地学习数学成为了每个
小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下面就来总结一些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首先,培养兴趣。

数学是一门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学科,如果没
有兴趣,学生很难持续地学习下去。

因此,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有
趣的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
乐于学习。

其次,掌握基础。

数学是一门渐进式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对
于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因此,小学生要注重打好基础,掌握好加减
乘除、数学公式等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勤于练习。

熟能生巧,数学也是如此。

只有通过不断地
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巧。

因此,小学生要勤于练习,多做数学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速度。

最后,注重方法。

数学学习方法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
的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画图、列式等方式来解
决数学问题。

总的来说,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可以归纳为培养兴趣、掌握基础、勤于练习和注重方法。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位,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广大小学生能够根据这些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数学的认知发展了解小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阶段

数学的认知发展了解小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阶段

数学的认知发展了解小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阶段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小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阶段,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讨论小学生数学认知的不同阶段以及在教学中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1. 感知阶段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认知主要处于感知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感知,认识到数量的存在,比如通过物品的个数、大小或形状的差异。

他们能够使用感知性的方式进行简单的数学操作,如数数、对比和分类。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质和场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引导学生产生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具体的物品来进行数数,通过比较大小和形状的不同来区分和分类。

2. 观察阶段随着小学生认知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进入观察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索来认识数学概念和规律。

他们开始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提供丰富的实例和问题,鼓励学生观察和发现潜在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数列的概念时,可以给学生一些图形和数字序列,要求他们观察并找出规律。

3. 认识阶段认识阶段是小学生数学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够通过符号和表达来表示数学概念,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图表和公式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符号系统,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举例、练习和分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符号。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运用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推理阶段推理阶段是小学生数学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推导来解决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

他们能够分析、比较和归纳数学概念,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提供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推理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数学教案步骤小学

数学教案步骤小学

数学教案步骤小学
年级:小学一年级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加法运算规则和方法,能够进行1-10的加法运算。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以游戏形式引入加法运算的概念,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的乐趣和实际应用。

第二步:讲解规则
教师简单明了地介绍加法运算的规则,如何进行1-10的加法运算,例如1+1=2,2+3=5等。

第三步:示范操作
教师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加法运算的步骤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四步:练习训练
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的练习训练,包括口算和书写答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第五步:巩固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等形式,进行加法运算的巩固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六步: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的加法运算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并及时纠正错误。

第七步:总结反思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

以上是小学一年级加法运算的教案步骤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愿教师们能够用心教学,让学生快乐学习!。

数学认知结构与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数学认知结构与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数学认知结构与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学习阶段和巩固阶段。

准备阶段
是指在开始学习数学之前对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准备。

这个阶段包括
了对数学基本概念的预习和了解,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明确等。

学习阶段
是指个体在实际的学习中,通过教师指导和课堂学习来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通过听课、做题等方式来获取和理解数学知识。

巩固阶段是指在学习完成后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进行复习和练习,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其运
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数学学习的具体过程中,还有一些学习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
好地学习数学。

首先是理解做题思路,学会归纳总结数学方法和规律,从
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是培养数学思维,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
性思维能力,通过思考和推理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另外,合理安排
学习时间,加强数学练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数学
运算和解题能力。

此外,还可以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
来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需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激发个体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是个体对数学知识和思维
的组织和构建。

而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学习阶段和巩固阶段,通过合理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从基础出发小学生如何打好数学基础

从基础出发小学生如何打好数学基础

从基础出发小学生如何打好数学基础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如何帮助小学生从基础出发打好数学基础呢?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掌握基本概念是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注重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比如数字、加减乘除、大小比较等。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其次,建立数学思维的训练机制。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该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解决数学题目、做逻辑推理游戏等方式来进行训练,提高数学思维的敏锐度和准确性。

再次,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

数学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掌握,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进行实践操作,提升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此外,多做习题是提高数学基础的有效方式。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多做各种类型的习题,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和课外习题等。

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巩固和提升数学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最后,注重与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配合。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至关重要。

学生要勇于向老师请教问题,及时反馈学习困难和情况;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关心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情况,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打好数学基础。

综上所述,从基础出发,小学生如何打好数学基础,关键在于掌握基本概念、建立数学思维、注重实践操作、多做习题和与老师家长的良好沟通配合。

只有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为将来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每位小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茁壮成长,成为数学领域的佼佼者!。

最全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最全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最全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辅以表情姿态,向学生描绘情境,诉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输送信息的一种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哪种类型的课,讲授法都是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㈠讲授法的步骤讲授法主要有四个步骤:准备——导入——讲授——结束。

1.准备阶段包括教材和教参的搜集,教具的选择和教师的心理准。

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能力与XXX精心备课,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选取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同时教师要有充分的信心,认识讲授的目的,意义,增加讲课热情。

2.导入阶段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研究动机,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导入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通过“情感”去启发他们认知结构的大门。

导入主要有三种类型:直观型,问题型和趣味型。

导入应提供一种全景式鸟瞰,是学生对即将研究的数学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讲授阶段第一,要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新知识要求的差距,并通过恰当的言语促使知识内化;其次,应借助直观教具或适用模子指导学生理解讲述的概念法则,并正视保持学生的留意力,如可以通过变化刺激来实现:改变讲授的音调,语速;利用动作和表情变化;改变工具,利用板书,挂图,幻灯,电视等工具;穿插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

4.结束阶段教师应做一个总结,以帮助学生抓住要点,掌握规律,增强记忆。

㈡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留意数学言语的正确性和逻辑性讲授内容要清楚明确,层次鲜明。

既要注意科学性和知识性结合,又要注意抽象性和形象性相结合。

数学语言要求谨慎,一字之差面目全非,如“增加了”和“增加到”都有各自的含义,绝不可混淆。

2、留意体态语的运用体态语包括手势、身姿、表情、眼神等,是传递信息、加强言语表达效果的辅助手段。

3、注意从具体到抽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在讲授时要配合直观演示或联系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掌握新知识。

小学生如何学好初级数学

小学生如何学好初级数学

小学生如何学好初级数学导言初级数学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数学基础对于其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小学生在学习初级数学时遇到困难,因此如何学好初级数学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分享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小学生在初级数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 逐步建立数学概念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习初级数学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逐步学习,例如数字的概念、加法、减法等。

建议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具体的实例和教具,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通过反复练习和巩固,逐步建立起数学概念的直观理解。

2. 建立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是小学生学好初级数学的关键。

培养数学思维需要通过经常性的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

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参与有趣的数学游戏和逻辑推理活动,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此外,解题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注重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推导解决方法,通过不断解题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基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初级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

小学生应注重基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

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算术顺序、数学运算法则等基础知识是深入学习数学的基础。

此外,学习数学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技巧,例如竖式计算、分数化简、单位换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和应用,加强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掌握,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数学问题。

4. 做好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在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应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记录老师的讲解和重要的知识点。

做好课堂笔记能够帮助他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并且为课后的复习提供便利。

课后,小学生应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做好练习题,并将疑难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锻炼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逻辑性强,需要进行推理和证明。

小学生在学习初级数学时,应锻炼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

通过解决一些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运用已知知识推导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例谈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例谈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例谈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因此,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较少,合作交流欠缺,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呢?1.在操作中探索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如能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在活动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能得到切实发展。

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可让学生先用小棒摆飞机图案,如果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用不同数目的小棒能摆几架飞机?还剩几根小棒?学生通过操作,发现10根摆两架,15根摆3架,16根摆3架余一根……。

用数学方式思考,就是10÷5=2、15÷5=3、16÷5=3……1。

进一步操作,学生又发现,无论总棒数有多少,余下的小棒总比摆一个图案所需的小棒根数少。

用数学语言归纳出来是:“无论被除数是几,余数总比除数小”。

学生通过操作,主动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启迪了智慧。

2.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练习课”,教师可把学习的地点安排在沙坑旁,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学生边议论、边动手,量的量、记的记、算的算,分工合作,数分钟后,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建成这个沙坑应挖去多少立方米土?沙坑里沙的体积是多少?……”由于问题是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因此,学生解答问题的热情很高——而学习就是为自己解决问题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

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5.课外延伸,实践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的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程)一、.复习课教学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二、练习课教学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 巩固新知——基本练(2)克服定势——变式练(3)串线成网—-综合练 .(4)拓展延伸--发展练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三、综合与实践教学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四、可能性教学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运用素材,直观感知合作交流,建构概念巩固拓展,应用知识五、图形与位置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探究新知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拓展应用,发展思维六、图形的运动教学提供素材,感知现象研究素材,掌握特征模拟运动,探究方法拓展创新,体验应用七、统计教学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小学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认知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

这种活动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过程来完成。

一、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的动力。

它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那么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十分有效。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可能性”时的一个片断。

教师以这样的故事开头:有个奴隶冒犯了国王被处以死刑。

按当时该国的法律,行刑前犯人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法官拿着装有写着“生”、“死”两张纸条的盒子让犯人摸,摸着“生”就免去死罪获得自由,摸着“死”便立即执行。

同学们,你们说奴隶的命运会怎么样?学生七嘴八舌:可能生,也可能死,因为摸着哪一张纸条的可能性都有。

可是国王只想让他死,于是找人偷偷换掉了写有“生”的纸条,盒子里的两张纸条上都是“死”字,你们现在觉得奴隶的命运会如何呢?学生回答:不可能生,一定死,无论他摸着哪张字条都必死无疑。

教师继续讲故事,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奴隶,奴隶整整思想了一夜。

第二天一切准备就绪,当法官拿着盒子让奴隶摸时,奴隶毫不犹豫地走向前去,伸手摸了一张纸条,然后快速放进嘴里吞到了肚里。

所有人都惊呆了,不知道他摸到的是哪个字,法官只好通过盒子里剩下的纸条上的字判断奴隶摸到的字。

同学们说说奴隶的命运如何?一定获得了自由。

这个故事可谓一波三折,紧紧吸引着学生。

在教师适时引导下,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率术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二、知识的感知
感知是指学生通过对提供的数学材料、数学事实进行最初的区分和认识获得的感性认识。

它是获取数学知识的第一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一般都必须从感知开始。

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每人拿出8根小棒,并分成两堆。

学生动手操作总共有四种分法:1根和7根,2根和6根,3根和5根,4根和4根。

教师让学生找出其中比较独特的分法,显然是4根和4根的分法,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

每堆4根,这就是除法,学生初步感知到: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

三、知识的理解
理解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掌握概念的基
本特征或规律法则的实际含义,并达到理性的认识。

它既是知识感知的升华,又是知识保持和应用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理解就没有数学知识的掌握。

如,四则混合运算规定:先乘除后加减,但是学生不理解。

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理解:要买4个本子和3枝笔,每个本子2元,每枝笔3元,总共多少钱?学生有生活经验,先算出4个本子8元,再算出3枝笔9元,总计17元。

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是4×2+3×3=8+9=17。

四、知识的保持
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知识和学习技能,既要求在长时期记忆中得到保持,又要求在应用时随时可以提取,这就要求在记忆时选用有效的策略,以提高保持的效率。

如,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解题时,学生总是忘记a与c相乘。

教师发动学生的智慧:你有什么办法能不忘记a与c相乘呢?一个学生说得好:a代表我、b表示语文课、c表示数学课,在学校我既要学语文还要学数学。

五、知识的应用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知识的应用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数学知识的保持,促进知识的迁移,是实现数学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