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与温度教案
小学科学1冷热与温度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小学科学1冷热与温度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小学科学1冷热与温度教案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解冷热与温度概念,并能够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他们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使他们能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冷热与温度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物品:1. 温水和冰水2. 温度计3. 不同材质的物体,如金属勺子、塑料勺子、木制勺子等4. 课堂练习题纸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可以用手拿一个冰块和一个温水杯子,让学生触摸并感受两者之间的区别。
提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冷和热的差异。
二、探究(30分钟)1. 给每个学生一支温度计,并让他们观察它的外观和刻度。
教师解释温度计如何测量温度。
2. 在教室里放置不同材质的物体,如金属勺子、塑料勺子、木制勺子等,并让学生触摸它们,观察它们的温度。
学生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3. 随后,教师选取一名学生,让他测量教室中的温度。
其他学生则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4. 教师将一杯冰水和一杯温水放在教室里,并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两杯水的温度。
学生将测量温度并记录下来。
5. 学生之间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探讨为什么不同材质的物体有不同的温度。
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热量,热量与温度的关系,并逐步解释热量转移的过程。
三、课堂练习(20分钟)1. 教师分发课堂练习题纸,让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可以涉及以下内容:a. 冷和热的差异是什么?请列举你能触摸到的一些冷的和热的物体。
b. 温度计是如何测量温度的?c. 为什么不同材质的物体有不同的温度?d. 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冰水和温水的温度差异。
e. 什么是热量?简要解释热量转移的过程。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结合课堂练习的答案做总结。
2. 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冷热与温度》导学案

《冷热与温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冷热和温度的词汇,但是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冷热与温度的知识,了解它们的定义、特点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
二、知识探究1. 冷、热和温度的定义- 冷、热是我们对物体在感觉上的判断。
当一个物体的温度比我们的身体温度低时,我们感觉到它是冷的;当一个物体的温度比我们的身体温度高时,我们感觉到它是热的。
- 温度是用来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华氏度或开尔文度来表示。
2. 温度计的原理- 温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它的原理是基于不同物质在温度变化下的性质而设计的。
常见的温度计包括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3. 温度计的刻度- 摄氏温标:以水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作为刻度起点,将温度范围等分为100份。
- 华氏温标:以水的冰点为32℉,沸点为212℉作为刻度起点,将温度范围等分为180份。
- 开尔文温标:以绝对零度(-273.15℃)作为刻度零点,温度只取正值。
三、深化拓展1. 冷热对人体的影响- 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容易导致感冒、喉咙痛等疾病。
-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容易导致中暑、脱水等危害。
2. 温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夏天喝冰水可以帮助降温、缓解炎热。
- 冬天穿暖和的衣服可以保暖避免感冒。
3. 热传导与传热- 热传导是物体内部不同部位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通常是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热量。
- 传热是热能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包括传导、传热、辐射等方式。
四、实践应用1. 温度计的使用- 利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外温度,及时调节空调、暖气。
- 利用温度计测量食物的温度,确保食品安全。
2. 温度与工业生产- 温度控制是很多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电子产品制造、食品加工等。
- 合理控制温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五、练习与检测1. 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冷、热和温度的区别。
2. 选择题:以下哪种温标以绝对零度作为刻度零点?A. 摄氏温标B. 华氏温标C. 开尔文温标D. 雷吉亚温标3. 应用题:夏天,一个人热得流汗,这是属于哪种物理现象?为什么?六、总结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冷、热和温度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了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冷热与温度|苏教版(3)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下降是先快后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蕴含着科学道理。
3、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袋降温过程,发现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
《冷热与温度》教案设计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第五小学李瑞霞冷热与温度———青铜峡市第五小学李瑞霞一、教学课题: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
二、教材分析:《冷热与温度》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里的第一课,本课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让学生建立温度的概念;二是学会测量水温;三是探究热水降温规律。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多以小组合作、实验实践的教学方法开展,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四、教学目标:1.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4.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科学实践。
五、教学准备:烧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秒表、记录表、铁架台。
六、教学过程:(一)、感觉物体的冷热:1.导入:以小朋友Kimi为话题引出冷热与温度。
板书课题:冷热与温度2. 活动: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和热水中。
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每个小组长都试一试。
3.学生试验并交流。
(二)、测量水温:1.师: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不能,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来进行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师: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教师出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
小组合作分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3.交流测量结果。
(三)、猜测“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1.师出示一杯准备的热水,师述:老师这里有一杯热水,大家想一想,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一杯水会怎样2.指名学生回答。
3.让同学猜测一杯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4.出示几种预测学生的猜想估计有这样两种可能:一种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有规律;(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温度变化先慢后快,温度变化速度均匀)另一种可能是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四)、研究“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1.师: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呢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实验。
《冷热与温度》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冷热与温度》小学科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冷热和温度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冷热和温度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冷热和温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冷热和温度的概念介绍。
2. 探究冷热和温度的实验活动。
3. 生活中的冷热和温度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1. 冷热和温度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实验探究冷热和温度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冷热和温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冷热和温度的关系。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导入部分】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冷热和温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部分】1. 教师讲解冷热和温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冷热和温度的关系。
【练习部分】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冷热和温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总结部分】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冷热和温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准备1. 教具:温度计、热水、冷水、实验材料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彩笔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冷热和温度的关系。
2. 新课:教师讲解冷热和温度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
4. 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教师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冷热和温度的知识解决。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
3.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的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冷热与温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认识到温度对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冷热与温度的基本概念。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温度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
体验法:让学生亲手触摸不同温度的物体,感受温度差异。
第二章:温度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温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教授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3 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温度测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热胀冷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及其原理。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
进行热胀冷缩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3 教学方法: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热胀冷缩实验。
观察法: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第四章:温度与生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温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温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探讨温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温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温度对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章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冷热与温度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提出与冷热与温度相关的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5.3 教学方法:回顾法: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或口头总结所学内容。
提问法: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第六章:温度与气候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温度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介绍温度与气候的关系。
《冷热与温度》作业设计方案

《冷热与温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主题简介本次作业设计的主题是《冷热与温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概念、掌握与温度相关的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冷热知识,同时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适用年级本次作业设计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内容涵盖基础温度概念及相关实验等。
三、作业内容1. 温度概念及对比:要求学生了解温度的基本概念,可以通过教材、视频等方式介绍温度的定义、单位以及不同温度下的感受和影响。
2. 冷热实验: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通过触摸物体、使用温度计等方式感受不同温度下的热冷变化,同时记录观察结果,并写下实验感受。
3. 温度计制作:指导学生使用简单材料制作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可以进行简单测温实验。
4. 温度测量与记录: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温度计,测量不同场所、不同时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5. 温度与季节: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与季节的关系,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了解温度在不同季节间的变化规律。
四、作业要求1. 完成作业内容并按时提交,内容要求清晰、准确。
2. 所有实验操作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注意安全。
3. 学生需主动参与观察、实验和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和思考。
4. 作业完成后,学生可以结合作业内容展示成果,如制作展板、口头报告等形式。
五、评价标准1. 完成度:完成作业内容,包括温度概念理解、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等。
2. 准确性:对温度概念理解准确,实验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
3. 分析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关问题并加以思考。
4. 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表现出探究学习的态度。
六、延伸活动1. 温度实验展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实验成果进行展示,与同学分享观察结果和实验感受。
2. 学校温度调查:组织学生对学校不同场所温度进行调查,了解学校温度分布情况,提出调查报告。
3. 设计温度实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一些简单的温度实验,展示在班级和家庭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冷热与温度》小店区东峰学校沈德强《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2、知道什么是温度。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教学流程】一、集中话题,导入新课1.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很难靠近嘴,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在冒热气了,而且可以从容的喝了?二、探索和调查,试水温1.学生分组实验。
2.请你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4.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5.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三、测水温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2.布置实验要求。
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3.再次提醒: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
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4、学生分组测水温5、学生汇报读数。
四、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3、实验: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A.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的,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热水、杯子、温度计。
”B.那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C.布置实验要求。
D.再次提醒:a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c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d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E.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记录上做下记载。
F.探究常温下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五、回顾和解释1.教师请学生汇报。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四年下册《冷热与温度》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 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 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 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 悦。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 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教学难点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五、说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 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 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资料】歌谣
测量温度要注意, 轻拿轻放不易碎; 液泡全插液体中, 不碰容器底和壁; 等到液柱不动时, 视线要与液柱平。
5、读数 “甲”温度计是_____,“乙”温度计是______。
6、练习使用温度计 测一测前面三杯水的温度,然后记录下来。
(三)、探究热水降温规律 1、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匀速下降,还是先快后慢地下降,或是其 他?请做出自己的假设。 2、实验器材 铁架台、烧杯、热水、温度计、秒表、石棉网、三脚架
3、实验设计 ①摆好铁架台、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把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②在烧杯内倒上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 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③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 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连续记录6次。
科学冷热与温度教案

科学冷热与温度教案科学冷热与温度教案第 1 篇教材分析:《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本课在同学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肯定认识的基础上,将援助同学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同学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同学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1、如何精确测量水温2、发觉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教学预备:温度计、热水、钟表、纪录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同学站起来。
好!你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看,桌上有三杯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左边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右边水中,感觉怎么样?2、同学回答。
〔板书:冷热)3、谈话: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
将左手食指放入中间水中,再将右手食指也放进中间水中,感觉怎么样呢?4、同学回答。
〔板书:温度〕5、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牢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需要用温度表来测量。
【设计意图: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同学较为感爱好】二、正确运用温度计1、谈话: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运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认真了。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
所以运用时,肯定要轻拿轻放。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遇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
但要注,肯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2、谈话: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
留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末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实时记录下所观测到的温度。
【设计意图: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同学急迫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同学测量的欲望,为学习运用温度计做下铺垫】3、同学测量并汇报结果〔老师板书:一两组测量的数据〕三、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觉温度改变规律1、谈话: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运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得。
《冷热与温度作业设计方案》

《冷热与温度》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冷热与温度的观点,掌握温度计的应用方法,了解不同温度下物体的状态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冷热与温度的观点2. 温度计的应用方法3. 不同温度下物体的状态变化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温度计的应用方法,不同温度下物体的状态变化。
2. 难点:理解冷热与温度的观点,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温度下物体的状态变化图片,引出冷热与温度的观点,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冷热与温度的观点,介绍温度计的应用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温度下物体的状态变化。
3. 实验设计(20分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温度下物体的状态变化,确定实验材料和步骤,讨论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
4. 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并记录不同温度下物体的状态变化。
5. 数据分析(15分钟):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不同温度下物体的状态变化规律,讨论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6. 总结和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结论,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五、作业安置:1. 每组学生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
2. 每位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关于冷热与温度的科学展板,展示在班级展示区。
六、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2. 科学展板的设计和展示效果。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七、延伸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深入了解温度和热力学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温度测量实践,探究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温度的影响。
教学设计冷热与温度

经纬联合体教学开放活动设计专用1、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数据。
2、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讲课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热水比冷水高几度呢?看来,光凭眼、手等感觉器官是无法精确测量出水温的,我们需要借助什么来测量水温?温度计。
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温度计,准确测量水的冷热与温度(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用感官判断冷水热水时,学生们兴致很高,但问到用感官判断温度时,却引起冲突,为引出精确测量需要借助温度计做铺垫,简洁明了,直接入题。
】2、明确目标:(1)自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2)测量水温(3)探究热水降温的规律3、预期效果:带着积极的探究兴趣进入本节课。
二、民主导学:教师手举温度计,问:这是?温度计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怎么拿?为什么这样拿?我们应该怎样规范使用温度计?1、任务一:自学正确使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任务呈现:在1分钟内,自学课本16页,边读边勾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字眼。
(2)自主学习:自主看书,阅读,勾划。
(3)展示交流:简要交流学习结果。
小检测:教师播放小明一组的使用温度计的视频,学生观看后判断这段视频挺好,起到了对错,并纠正。
【设计意图:插入这段视频,是为更加生动的展示使用温度计应该注意的几点,提醒学生避免操作错误。
】你们练就了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教师用白板小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任务二:测量水温(1)任务呈现:先测量冷水,后测量热水,将结果写在记录单(一)上。
小组合作完成。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观测记录。
(3)展示交流:简单交流测得的温度值。
教师以热水为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同一暖壶的热水倒出来后温度会不一样?这是时间先后有差别造成的(先倒的热水要比后倒的热水的温度低)。
善于发现的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一杯热水既然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温?它降温有规律么?如果有规律,是什么样的规律?你们猜猜。
【设计意图:探究问题由学生提出,紧接着让学生猜测规律是什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后面实验验证猜想做基础。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冷和热》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案

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感受水的冷热差别,形成温度的概念。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在小企鹅的追问下很快明白,光凭手指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水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水的冷热需要使用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用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
然后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做热水变凉实验,发现水温下降的规律。
热水变凉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过其中的规律。
这一部分重在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与记录的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热水温度下降先快后慢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究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发现这个现象是由热水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差造成的,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测量水温的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即温度计的液泡应完全浸没在水中,且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为使学生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以安排学生先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在操作中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观察不同种类的温度计,认识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材最后罗列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这些温度计虽然在外形、结构上不同,但它们都能测量温度。
在此基础上,认识各种温度计的不同特点和用途,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该选择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选择的依据与所测量的温度范围以及特殊需求有关。
【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
初中冷热教案

初中冷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的概念,知道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 能够运用温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冷热概念的理解。
2.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1. 温度计若干。
2. 冰块、热水、冷水。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夏季节的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冷热。
2. 提问:什么是冷热?如何衡量物体的冷热程度?二、探究冷热概念(10分钟)1. 教师发放冰块、热水、冷水,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描述感受。
2. 学生分享体验感受,教师总结冷热是相对的,且有程度的差异。
3. 引入温度概念,解释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三、学习温度计的使用(10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 学生分组实践,使用温度计测量冰块、热水、冷水的温度。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确保学生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应用温度知识(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解释冬季北方寒冷、夏季南方炎热的现象?2. 学生运用温度知识,分析纬度、海拔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保暖措施、降温方法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冷热、温度概念以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 教师解答疑问,强调冷热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引导学生感受冷热,激发学习兴趣。
在探究冷热概念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不同温度的水,增强了对温度概念的理解。
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使用温度计,确保了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应用温度知识环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气温差异的原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冷热与温度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冷热与温度》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冷热与温度》小学科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温度的基础概念1.1 学习目标:了解温度的定义,认识摄氏度和华氏度。
1.2 教学内容:解释温度的概念,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的区别和转换方法。
1.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温度的含义,学习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公式。
第二章:感觉冷热2.1 学习目标:学习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冷热,了解人体的舒适温度范围。
2.2 教学内容:讨论人体对冷热的感知,介绍舒适温度范围的概念。
2.3 教学活动: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温度的物体,通过讨论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人体对冷热的感知。
第三章:冷热与物体的变化3.1 学习目标:观察和理解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如融化、凝固和沸腾。
3.2 教学内容:介绍物体的融化、凝固和沸腾现象,解释冷热对这些现象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进行实验,观察冰块的融化、水的凝固和水的沸腾,引导学生理解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第四章:热量的传递4.1 学习目标:学习热量的传递方式,了解传导、对流和辐射。
4.2 教学内容:解释热量的传递方式,介绍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概念和例子。
4.3 教学活动: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体验热量的传递,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传递方式的特点。
第五章:温度计的使用5.1 学习目标: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读取和记录温度。
5.2 教学内容:介绍温度计的种类和正确使用方法,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5.3 教学活动: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第六章:比较不同环境下的温度6.1 学习目标:了解不同环境下的温度差异,如室内、室外、极地等。
6.2 教学内容:讨论不同环境下的温度特点,分析温度差异的原因。
6.3 教学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温度,通过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温度与环境的关系。
第七章:温度与季节7.1 学习目标:了解季节变化对温度的影响,认识春、夏、秋、冬四季的温度特点。
7.2 教学内容:解释季节变化的原因,分析季节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分辨冷热教案

幼儿园分辨冷热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感知温度的变化,掌握冷、热的含义和区别;
2.能够观察身边的物品并将其分类成冷的和热的;
3.能够正确地表达感受和体验。
教学内容
一、引入
老师向幼儿们展示一张冬天和夏天的图片,并引导幼儿们想一想,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二、学习
1.感知温度
老师先让幼儿们触摸身边的物品,如“手摸一下桌子,手摸一下头发”,让幼儿们感受到不同物品的温度变化。
然后再向幼儿们解释“冷”和“热”的概念。
2.区分冷热
接下来,老师会向幼儿们提出一些物品,如“冰块、热水、空调、太阳”,并让幼儿们分类成冷的和热的。
老师在幼儿的分类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引导。
3.锻炼思维
最后,老师会向幼儿们提出一些反常识的问题,如“夏天的冰块会化吗?冬天的太阳很热吗?”等等,让幼儿们通过思考来得出正确答案。
三、巩固
老师会出示一些图片,如冰块、太阳、热水、空调等等,让幼儿们说出图片对应的词语,进一步加深幼儿们对于冷热的理解和记忆。
四、延伸
老师可以邀请幼儿们参加一些扫墓、登山等户外活动中,让幼儿们进一步感受到冷暖的变化和温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区分冷热的概念;
2.感知温度变化的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幼儿们进行思维训练,让幼儿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
引导、分类、思维训练、长时间观察。
注意事项
1.如果老师想要让幼儿们亲身感受冷暖的温度变化,需要保证场地和温度(如夏天需要保证教室内温度适宜);
2.活动中需要保证幼儿的安全,避免幼儿受到出现烫伤或感冒等安全问题。
幼儿园小班感知冷热温度教育教案

幼儿园小班感知冷热温度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学会如何感知冷热温度,如何用词语表达自己感受。
2. 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观察和思考能力,锻炼他们的触觉和温度感知能力。
3. 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在热夏天和寒冷冬天中出现热伤风、感冒等情况的概率。
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
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体操操练,让孩子们的身体暖起来。
2. 感知冷热温度把水壶装满水,为孩子们准备一个杯子。
用温水、热水、冰水分别装满杯子,然后请孩子们依次拿起每个杯子,用手指在外壁轻轻触摸,感受不同温度下杯壁的热度或冷度。
然后,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老师也可以给予孩子们一些提示,例如:“这个杯子的水好热哦,它会让你的手变红。
”这样,孩子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温度下的感受。
3. 合理应对冷热温度的方法老师让孩子们一起探讨,比如说在炎热的夏天里,如何去应对高温的天气呢?孩子们可以回答:穿衣服要轻薄、多喝水、避免暴晒、常常洗手等等。
再比如说在寒冷的天气里,如何保暖呢?孩子们可以回答:要穿厚衣服、加件外套、戴帽子、不要光脚穿凉鞋等等。
同时,老师也要告诉孩子们,在遇到极度天气或异常天气时要找家长或老师帮忙。
4. 小结让孩子们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小组合作、口头表达等形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本课程内容。
最后,老师可以发放获得纪念奖章,以表扬孩子们的付出和优秀表现。
教学方式:活动体验、讨论交流、画画、小结颁奖。
教学评估:通过孩子们的参与和交流,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并针对孩子们的不足之处进行有效的改进。
教学材料:1. 温水、热水、冰水、水壶、杯子等。
2. 纪念奖章、荣誉证书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水的温度体验,让孩子们身体体验到不同温度下的感受,增强了他们对冷热温度的感知能力。
同时,通过朴素化的语言和实际生活中的输入,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小学科学11冷热与温度(教案)

小学科学11冷热与温度(教案)冷热与温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温度是表示物体热量高低的量。
2. 能够根据温度判断物体的冷热。
3.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4. 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的测量单位。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及材料:水、冰块、温度计2. 多媒体课件:包括温度计的结构示意图、原理讲解等内容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老师出示一个冷开水和一个热开水,请学生用手触摸冷开水和热开水,询问学生冷开水和热开水有什么不同?2.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呢?Step 2 温度的概念1. 老师出示温度计的图片,简要介绍温度计的结构。
2. 老师解释温度是表示物体热量高低的量,是物体分子运动的快慢。
3. 引导学生理解温度的冷热程度是相对的,而利用温度计可以准确地量化温度。
Step 3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 老师出示温度计的实物,向学生解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观察温度计刻度并回答相应的温度。
3. 老师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并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跟随老师的操作,独立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Step 4 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的测量单位1. 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示,理解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原理。
3. 老师解释温度的常用测量单位是摄氏度(℃),并与学生一起探讨符合温度刻度的不同温度。
4. 学生尝试将不同物体的温度进行排序并写出相应的温度。
四、课堂练习与巩固1. 老师发放一些有关温度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书写答案。
2.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与同桌交流讨论,老师适时进行纠正和解释。
五、拓展延伸活动1. 学生自主观察和收集生活中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和实例,分享给其他同学。
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温度计的制作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 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学展览馆,进一步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及应用。
六、教学评价Step 1:1. 学生能准确描述冷开水和热开水的不同。
(完整版)《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预测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2、能够收集数据来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1、知道连续测量一杯水温度的方法;2、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3、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水杯、热水、温度计、钟表、记录表、红彩笔、钢笔(分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引出问题1、桌上有三杯水,请一位同学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三杯水的冷热程度2、如果想准确知道三杯水的冷热程度,有什么好办法(引出温度计的使用)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1、结合课件讲解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2、初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在课本中。
二、预测水的温度变化1、提问:一杯热水会慢慢变凉,他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的快慢有什么规律吗?2、学生猜想。
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第一种(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3)温度均匀下降.第二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这种猜想的可能性不大)三、小组讨论: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1、提问: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2、述:实践出真知,最好的方法就是测一杯水的由热变凉的过程,收集好数据,用数据说明问题.(1)你的假设是什么?你想怎样做?(2)如果你的假设正确的话,测量的数据会有什么特点?3、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四、小组研究,收集数据整个活动过程如下:1、发放记录表一,结合课件指导如何填写;2、教师倒热水,学生取水。
金坛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冷热与温度》说课稿

金坛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冷热与温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冷热与温度》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认识温度、冷热与物体的关系,了解热传递的原理,以及温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在温度这一概念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温度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温度、冷热与物体的关系,了解热传递的原理,以及温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温度、冷热与物体的关系,了解热传递的原理。
2.教学难点:温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温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冰淇淋等,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冷热与物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如热水融化冰块、热水沸腾等,观察温度、冷热与物体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热传递的原理。
3.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温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温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温度概念的理解。
5.拓展:布置课后实验和观察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温度、冷热与物体的关系。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温度、冷热与物体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热与温度教案
教案标题:冷热与温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冷热和温度的概念。
2. 能够区分冷热和温度的不同。
3. 探索温度的测量方法。
4. 理解温度的影响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2. 温度计和其他测温工具。
3. 实验材料:冷热水、冰块、热水。
4. 学生实验记录表。
5. 相关练习和评估材料。
教学过程:
引入:
1. 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冷热和温度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冷?什么是热?温度又是什么?
探究: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冷热和温度的理解。
4. 教师向学生介绍温度的概念,解释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
5. 展示温度计,并解释其测量温度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6. 学生进行实验:将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热水和室温水中,观察温度计的变
化并记录结果。
7.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和温度的测量方法。
拓展:
8.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如冰的融化和水的沸腾。
9.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烹饪、天气预报等。
巩固:
10.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和评估材料,检验他们对冷热和温度的理解程度。
11. 教师进行学生答疑和讲解,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总结:
12.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温度的重要性和应用。
1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与温度相关的现象,并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材料的温度变化,进一步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质。
2. 学生可以设计更多有关温度的实验,如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
评估方式:
1. 学生对温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3. 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4. 学生在练习和评估材料中的表现。
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2. 温度计和其他测温工具。
3. 实验材料:冷热水、冰块、热水。
4. 学生实验记录表。
5. 相关练习和评估材料。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冷热和温度的概念,并能够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实验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来观察和体验温度的变化,加深对温度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