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思路与方法
低 血 尿素 氮 水平 、 防止 血 管 内皮 细胞 损 伤 等作 用 , 而 且 中药 是 通过 改 善 微循 环 障碍 始 发 的各 个 环节 起 作用 的 。从 而 能 通 过 降糖 、 降脂 、 阻止 由代谢 紊
乱 引发 的病 理 改 变 三 方 面 来 防 治 糖 尿 病 并 发 症 , 并且 无 明显 的 毒 副 作 用¨ J 。另 外 , 临 床 中 , 在 中 医 的治疗 并 不仅 仅 是 单纯 的针对 某 一疾 病 。中 医 学 在 治 疗 中更 重 视 人 与 自然 、 会 的 协 调 统 一 。 社
单 纯控 制 血 糖 , 须 结 合 其 他 治 疗 以改 善 患 者 症 必 状, 防止 和 阻 断并 发症 的发 生 发展 。而改 善 症状 、 改善 血 液循 环 正 是 中医 的优 势 。在 临床 实践 中我 们 发 现 , 尿 病 患 者 服 用 降 低 血 糖 西 药 的 同 时 接 糖 受 中 医治 疗 , 患者 症 状 改 善 明 显 , 糖 易 于控 制 。 血 亦 有实 验 研 究表 明 中药 能 改 善 微 循 环 障 碍 , 防 预
致死 。 由于人 们 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 活 模 式 现 代 生
化 ,M 和 其 并 发 症 发 病 率 上 升 很 快 , 其 因 D D 尤 M
并发 症致 死 率 已上 升 到 疾 病 因素 类 的第 三位 , 直 接威 胁 患者 的 健 康 和 生 命 安 全 , 造 成 巨大 人 力 亦
从内外环境两大方 面综合 考虑疾病 , 为疾病 的 认
发 生 是 多方 面原 因造 成 的 , 自然 、 会 、 理 因素 社 心
糖 尿 病 ( i e sM ltsD 是 一 组 由遗 传 Da t elu, M) be i 和 环境 因素相 互 作 用而 引 起 的 临床 综合 征 。 由于 胰 岛素 分 泌绝 对 或 相对 不 足 以靶 细 胞对 胰 岛素 敏 感性 降低 , 起糖 、 白质 、 肪 、 和 电解 质 等 一 引 蛋 脂 水 系列 代 谢紊 乱 , 以 高 血糖 为 主 要 标 志 。其 中大 而 约有 6 % 以 上 的 患 者 血 糖 控 制 不 佳 , 之 导 致 o 久
中药配方颗粒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举隅
在 预防丹 毒复发 、 缩短 治疗 时间上 很 有优势 , 例患者 本
的治 疗过程 就说 明了这 一 点 。 当然 , 需 要 观察 更 多 还
的病 例及 随访 。 5 糖 尿病 并发 带状疱 疹后 遗神 经痛 患者某 , ,1岁 ,0 0年 2月 2 日人 院 。患者 有 男 8 21
患者某 , ,5岁 ,0 9年 7月 2 男 7 20 3日入 院 。患 者 有 2型 糖 尿 病 3 0年 , 嗜烟 多 年 , 大 便 于 结 , 日不 现 3 行, 咳嗽时作 , 白黏痰 , 怠乏 力 , 咳 倦 食欲 不 振 , 舌质 紫
暗, 舌体胖 , 苔黄厚腻 , 脉弦滑 。证 属本虚标 实 , 热 以痰 互结 为标 , 以气 阴两虚为本 。急则 治其标 , 中药配方 予
按: 本例 为使 用 中药 配 方 颗 粒外 用 的范 例 。 中医 外 治法 源远流 长 , 内容 丰 富 , 年来 逐 渐 式 微 , 多外 近 很 用 中成药 市场 紧缺 , 比如 临床 常用 的金黄 散 , 场上很 市
难买 到 。而 中药配 方颗 粒 解 决 了这 一 难 题 , 用 清热 使
床上用 胰 岛素泵 控制 血 糖 , 中药 配方 颗 粒 当归 四逆 汤
加味: 当归 1 , 芍 2包 , 枝 2包 , 辛 1包 , 甘 包 赤 桂 细 炙 草 2包 , 枣 1包 , 草 2包 , 大 通 川芎 2包 , 白术 2包 , 生 生黄 苠 3包 , 日 1 , 2次 冲服 , 每 剂 分 药服 7剂 , 手足麻
确诊 为 2型糖 尿病 , 院 3天后 丹毒 再 发而 入住 糖 尿 出
病科 。症见左 下肢红肿 、 灼热 、 疼痛 , 干结 , 日一 大便 数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
循环的作用。
另外, 病人也可选用具有降糖 、 调脂 、 抗动 脉粥样 硬化 的药食 两用 的食物 , 如
苦瓜 、 木耳 、 葱头 、 大蒜 、 香菇 、 山楂 、 绿茶
正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多种作用 ,对 于还 没有发生并发症 的糖 友 ,可配合益气 养 阴 、 血化瘀 的中药治疗 , 活[ 能起到 防止或 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糖 尿 病 之 友
迄 今 。 于 糖 尿 病 各 种 并 发 症 , 代 对 现
医学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理 想的
药物 。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和 中西医结 合的方法在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方面具有
其特 色和 优 势 。 中 医对 糖 尿 病来自并发 症 的 防治 要 点 :
男性 糖
1对 糖 尿病 性 心 脏 病 采 用 益气 养 . 阴、 化痰活血和理气 的中药辨证施治 , 可 明显改 善患者胸 闷 、 憋气 、 心悸 、 短 的 气
临床症状 , 改善心朋觖 血 , 改善心功能。
2 对糖尿病性脑血管病静脉点滴化 .
糖尿病
山西省中西 医结合医院中医科主任 主任医师 蕾卫
药静点 、 口服 、 外洗 并配 合穴位 按摩 , 可 芎、 桃仁 、 红花、 术、 莪 卫茅等 。益 气养 阴 中药常用 : 生黄 芪、 人参 、 太子参 、 生地、 元参 、 麦冬 等。 药理 研 究表 明 : 人参 、 黄 芪、 玄参 、 黄精 、 杞 、 骨 皮 、 枸 地 葛根 、 黄
治疗 相结合 ,使患者创面愈合 率达 8 % 5 以上 , 糖尿病 足截肢率 由上世纪 9 使 O年
代的 7 %降至 1 %。 . 3 . 7 此外 , 由于中药具有降低血 糖 、 调整 血脂 、 善胰 岛素抵抗 、 善微 循环 、 改 改 纠
中药治疗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
中药 治疗在预 防糖尿病并发症 中的作用
李树 平 陈洪涛 ( 吉林省辽源市 中医院 ,吉林 辽源 16 0 ) 3 2 0
【 键 词】 中药 ;糖尿 病 ;糖尿 病 并发 症 关
中 图分 类号 :R 8 . 572
文 献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7- 14 (0 2 6 0 1- 2 6 1 89 2 1 )0 - 28 0
两组 病人 均经 3 程治 疗 后统 计疗 效 。痊 愈: 和体 征全 部 消 疗 症状
失 ,面肌功 能恢复正 常 ,表情肌 运动 时左右两 侧对称; 显效 : 症状和体 征基本 消失 ,外观静 态时左右对称 ,仅笑时 1角轻微 歪斜 ,鼓腮 、皱 2 1 眉患侧稍差; 效: 、体征改善 ; 效: 有 症状 无 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
F b u r 01 , o.0 No6 e ra y2 2 V 1 , . 1 主穴为地仓 、颊车 、合谷 、阳 白、下关 ,除合谷外 ,都分布 于面神经
及其主要 分支附近 。针刺少 阳 ,阳明经 的穴位 ,不仅可 以行 气活血 ,
散寒 通络 ,而 且可 以扶正 祛邪 ,防邪 再侵 。合谷 虽为 手 阳明经 的原 穴 ,但其 经脉上达于面部 , 《 四穴总歌》 中有 “ 口合谷 收”之说 。 面 根据经脉 循行 ,针刺合谷 可起到疏通经络 之邪 ,行气活血 的作用。故
参 考文 献
[] 于 慧君 , 1 张杰 . 灸 治疗 周 围性 面瘫 8例 疗 效观 察 【] 国煤 炭 针 3 J. 中
工 业医学 杂 志, 0 , 1) 1 4 15 . 2 5 (0 : 5 — 15 0 8 1
[] 孙怡 , 民. 用 中西 医结合神 经 病学 【 . 京: 民卫 生 出版 2 杨任 实 M] 北 人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由于血虚风燥,肌肤 失养 。症见 :皮肤干燥 、瘙痒,血痕 满布 ,秋冬季节甚 。皮损有脱屑 、皲裂 、苔藓样 变等,或仅见 抓 痕及 血痂 。伴有面色无华或头晕、失眠。舌淡,苔 白而干、 脉 弦细 。常见于牛皮癣 ,慢性湿疮 、风瘙痒 等。治宜养血润肤 止瘁 。代表方如 当归饮子 、养血润肤饮 。常用药:制 首乌 、熟 地黄 、黄精 、当归、白芍 、鸡血藤 、阿胶等 。
mellitus.The diferent types,treatment of its complications and TCM treatment based on di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Diabetes mellitus;Complication;TCM treatment doi:10.39698.issn.1674—7860.2013.01.051
糖 尿病 是危 害人类健 康及 生命 的一种 常见病 ,多发病 , 是 一种 世界 性的疾病 。引起糖尿 病 的因素很 多 , 目前 尚无 特 效 药物 能够 根 治,虽说糖尿 病不能 治愈 ,但 是完全可 以控制 。 目前控制 糖尿 病 的药 物 以西药为主 ,虽说 西药 降糖 效果快 , 但副 作用 较大 ,因此 常与 中药材联 合用药 , 以增 强疗 效, 降
编辑:李妍 编号 :EA一120914325 (修 回:2013.01.07)
糖 尿 病 及 其 并 发 症 的 中 医 药 治 疗
Treating diabetes m 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in TCM
代 伟 (山 东省 莒 县 中 医 医院 , 山 东 莒县 ,276500)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患者的发病机制为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周围组织出现胰岛素抵抗。
临床中采用中药以及中药组方治疗,能够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并且可以对糖尿病并发症起到治疗和缓解作用。
标签:中药;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应用糖尿病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发生冠心病、脑梗死以及糖尿病足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运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特殊的疗效,临床主要包括对糖尿病实施早期干预,积极的控制和治疗并发症等。
1 中药控制和治疗早期糖尿病针对患者出现早期糖耐量减损的情况,采用中药联合胰岛素增敏剂能够有效的对糖尿病起到控制和减缓的效果。
糖尿病为中医“消渴病”范畴,主要类型包括阴虚内热以及气阴两虚,常见类型为气阴两虚型。
1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为“三多一少”,而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没有明显症状,经常是体检中出现血糖偏高,患者伴随乏力、消瘦等表现。
现代中药药理证明,很多不同种类的中草药都能够起到相应的降糖效果,能够降低肠道中葡萄糖的吸收,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防止发生胰岛素抵抗等降糖作用[1-2]。
其可能机制在有关研究中已有较为成熟的观念,通常认为“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而引起血糖升高,大黄多糖能拮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可能与抑制糖原分解有关。
”中药材中,人参和黄连的降糖效果最明显,另外中药材中滋阴药、补阳药以及清热药和祛风湿药也能够起到良好的降糖效果。
中药组方中,黄芪联合山药,苍术联合玄参,丹参联合葛根,生地联合熟地,这几种都能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
针对早期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药治疗能够起到稳定降糖的作用,并且毒副作用非常小。
而针对病程较长、血糖水平较高的糖尿病患者,主要选择胰岛素为主,采用中药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和控制。
2 糖尿病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①气虚血瘀型,症状为下肢沉重,舌多淡暗,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②气阴两虚型,症状为下肢沉重疼痛,舌呈红色,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养阴药。
糖尿病与并发症中医中药根治经验和特色疗法
临床增补 特色疗法 能有效地 根治糖尿 病。
Hale Waihona Puke 【关健词】糖尿病 并发症 辩证论治
【 中图分类号】 R 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 7 4 - 0 7 4 2 ( 2 0 0 8) 0 9 ( a) - 0 0 90 - 0 1
1 病因病机 糖 尿病 在 中 医 学 既 属 “消 渴 病 ” 又 属 “ 肾 病” 范 畴 ,《 素 问 ·
中外医疗 200 8 NO.25 C HINA F O REIG N MEDICA L TREA TMENT
中医中药
糖 尿病与并发症中医中药根治经验和特色疗法
陈西 初 ( 广州市花都区中医门诊 广州 5 10 8 0 0 )
【摘要】目的 中医治病构思宜其巧, 立意求其新, DN在临床上是糖尿病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位病因。方法 来源于长期的临床
糖尿病、肾病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球微血管病变, 最终导
致肾小球硬化, 抗凝、改善肾小球流动力学主要治疗原则。中医 学认为消渴病日久, 气阴两虚, 气虚则运血无力, 阴虚者血行艰涩 而成久病及肾, 久病入络之血瘀之证。近年来迅速发展医学高科 技各项检 测手段有利于从微角度对瘀血证作出的 判断, 如凝血、 抗 凝 、纤 容 、血 小板 功 能和 血 液流 变 学检 查 等。 根 治要 补 功并 行, 驱邪当注意除湿、清热、化浊、解毒, 尤其要重视活血化瘀, 原则 在 该 病根 治 的作 用 。故 治 疗糖 尿 病、 肾病 在 补气 养 血、 补 益气 血, 气血阴阳, 用大菟丝丸补肾、沉麝丸健脾调脏。当配以活血祛瘀 晴神酒, 对各种并发症在临床实践起到根治的疗法, 即可使补益药 物活泼畅荣, 而无雍腻之弊, 又能使补益之力充分发挥。 5 症状观察结论
糖尿病中医防治知识总结范文
糖尿病中医防治知识总结范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我国作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积极探讨和研究糖尿病的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归属于“消渴”范畴。
消渴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过度疲劳等,病机主要在于津液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根据三消(上消、中消、下消)辩证原则,糖尿病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肺热、胃热、肾阴虚等病机。
1.饮食生活调整:饮食治疗是糖尿病防治的基础。
中医强调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主食摄入量,适当运动,保持体重,多饮水,保持情绪平和,不熬夜,不劳累,不抽烟,不饮酒。
此外,可酌情食用具有辅助降糖功效的食物,如苦荞、山药、葛根粉、燕麦等。
2.中药调整:中药治疗糖尿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根据糖尿病的病因病机,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使用具有降糖、消炎、活血、改善代谢、促进修复等功效的中药。
如清热解毒的黄连、黄芩,滋阴降火的生地黄、知母等。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降糖舒胶囊、功劳去火胶囊等,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
3.控制诱因或加重因素: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慢性咽炎、尿路感染、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症状。
中医采用中药泡茶饮用,如蒲公英枸杞茶、黄芪茯苓茶等,可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1.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2.辨证施治:中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不良反应小: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副作用较小,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治疗和康复。
糖病并发症的中医药调理及其综合防治
糖病并发症的中医药调理及其综合防治糖尿病,这一常见的慢性疾病,犹如一个潜伏的“健康杀手”,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在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斗争中,中医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糖尿病并发症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
这些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中医药调理糖尿病并发症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认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人体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例如,糖尿病肾病多因脾肾亏虚、水湿内停所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与肝肾阴虚、血瘀阻络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常因气血不足、脉络瘀阻而起;糖尿病足则往往是由于气血凝滞、热毒壅盛造成。
在中医药调理方面,中药方剂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中医会开出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糖尿病肾病,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以补肾健脾、利水消肿;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选用杞菊地黄丸、桃红四物汤等,以滋补肝肾、活血化瘀;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等,以益气养血、温经通络;对于糖尿病足,则常以四妙勇安汤、阳和汤等为基础方,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除了方剂,中药的单味药也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例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葛根能生津止渴、通经活络,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一定的帮助;丹参能活血化瘀,常用于防治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
中医的针灸疗法在糖尿病并发症的调理中也颇具特色。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缓解并发症的症状。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对于糖尿病足等寒凝血瘀型并发症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重要性。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中医会给出个性化的饮食建议。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3、拓展药学服务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药学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我国社会药 房药学服务的发展需要不断拓展新的领域。例如,可以开展药物咨询、药物监测、 药物使用评估等服务,满足公众多元化的需求。
4、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
4、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
为了推动我国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的健康发展,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对药学服 务的政策支持和监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药学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社会药房的监管力度,确保药学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显 著提高。电子处方、药品追溯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药学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然而,尽管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学服务的信息化程 度仍有待提高。
3、药学服务人才不足
3、药学服务人才不足
尽管我国药学服务发展迅速,但药学服务人才的不足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人才更是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 国药学服务的发展。
3、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不 足
3、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不足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其多靶点、综合调理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整 体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此外,中药治疗还具有副作用少、用药安全的特点。然 而,中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治疗周期较长、疗效相对较慢等。
中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应用分 析
4、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
总结: 我国当前社会药房药学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 足。为了推动药学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信息化和智 能化建设、拓展服务领域以及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等方面的工作。相信在全社会 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药房药学服务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公众的健康事业 做出更大的贡献。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一、本文概述糖尿病,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其特点为高血糖,源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旨在通过中医的角度,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建议。
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指南将结合中医的基本理论,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深入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包括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等因素。
我们还将介绍中医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如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方法。
在治疗方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医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以及中医饮食调养、运动康复等综合干预措施。
在预防方面,我们将强调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提倡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通过本指南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希望能够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贡献中医的智慧和力量,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和交流,共同推动糖尿病中医防治事业的发展。
二、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消渴病”,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涉及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多个方面。
先天禀赋不足: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盛衰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薄弱,易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引发消渴病。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进而耗伤肺、胃、肾三脏阴液,发为消渴。
情志失调:长期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消烁肺胃阴津,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暗耗心脾阴血,均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劳欲过度: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而益旺,导致消渴病。
中医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中医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糖尿病的长期高血糖状态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一、中医药的整体调理作用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平衡阴阳。
糖尿病患者中,经常出现脾胃虚弱、心火旺盛等症状。
中医药在治疗中通过调整患者的脾胃功能,平衡阴阳,改善整体健康状况,从而起到预防并发症的作用。
二、中药降糖治疗的有效性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广泛采用中药降糖的方法。
类似于西药治疗中的胰岛素,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中药还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抗氧化能力,保护胰岛β细胞免受血糖的损害,从而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三、中医药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心血管疾病,而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药通过调理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减少冠状动脉痉挛等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血脂、降低高血压、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控制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四、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可以通过保护肾脏功能、减轻蛋白尿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全身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肾脏损伤的风险。
五、中医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
中医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此外,中医药对糖尿病全身状况的调理也有助于改善眼部病变的恢复情况。
总结:中医药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
中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现状
中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现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中药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从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
它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占90%~95%。
目前全世界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亿[1]。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长期升高又得不到控制,将会引发各种慢性并发症,它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约3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增生性视网膜病,30%~40%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15%~20%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DN)[2],可由初出现蛋白尿发展到高血压、肾病综合征,最终导致肾衰和死亡,因此寻找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药物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一些新的中药复方制剂相继出现。
从已上市的用于糖尿病的中药看,一般情况下中药的降糖作用强度不如化学药,大多数降糖效果并不明显,但往往在糖尿病症状或中医证候的缓解或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其特色。
现就治疗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复方制剂的现状综述如下。
1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1.1 概述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常见原因。
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可达47.66%,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60%[3]。
糖尿病肾病主要由2型糖尿病引起,有人对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糖尿病肾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1型糖尿病引发的末期肾病发病率为14.1%,2型糖尿病引发的末期肾病发病率则达到36%[4]。
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进行性损害。
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症,如视物模糊、眼干涩、胸闷、心悸、 心慌、气短、心前区闷痛、头晕、健忘、 神疲乏力、肢体疼痛、手足麻木、肌肉萎 缩、下肢无力、下肢及颜面水肿等。甚则 出现心律紊乱、肾功能不全、脑梗塞、脑 出血。中医则根据病邪侵入脏腑经络的不 同,病邪侵入的深浅不同,病理性质和寒 热不同,轻重缓急不同则孰轻孰重,侧重 一方进行中药辨证治疗。
这些在中药中有不同的含量。它们: 1、有影响血糖代谢的作用,在血糖高
时降血糖,血糖低时升血糖,把血糖调节 在人体需要的程度而发挥作用。
2、有影响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 用。
3、有类似磺脲类样作用,刺激胰岛分 泌胰岛素。
4、有些有直接降低血糖作用。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有二千年历史功不可 没,也总结出了很多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和 方药,因此我院根据中医中药在治疗糖尿 病中的作用,选择和组成了几个方剂,同 时也引进一些中成药,希望大家大胆应 用,以上方剂我们是按普遍规律而拟定 的,有些特殊规律,也就是特殊病人,如 果在大家拿不中的情况下或者不适宜应用 此方的情况下,或者用后效果不好,出现
不良反应时,可说中医辨证施治,这样 效果更好。达到我们所说的中医精细化, 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谢谢大家!!
能治疗糖尿病,中药是怎样解决患者症发 挥作用治疗疾病,中药的归经学说就是利 用中药的微量元素对哪些脏器的亲和力不 同,选择应用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目前我们知道中药中含有很多种成 份,经药理研究有八种成份能治疗糖尿病
1、萜类:如人参、三七、生地、山萸肉、
泽泻、茯苓等药中含有。
2、黄酮类:在葛根、桑叶中 3、多糖类:人参、茯苓、知 母、薏茨仁中含有 4、甾体类:如麦中有 5、胰岛素、肽、氨基酸类 6、不保和脂肪酸 7、生物碱 8、硫键化合物
防治并发症 中医有特色
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多种作用 对0
() 3 血压 : 血压 控制在l 5 8 于没有并发症的糖尿病友可配合中药J 使 3 /5
活血化瘀或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_ 拳 中
症发生的作 用,由中国中医科学 院
申 () 4 纠正高粘血症 ,纠正糖尿病 药治疗,具有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露
() 5 体重 :维 持正常体重。
心悸 、气短 的临床症状 ,改善 心肌 缺 中药预防并发症 血 、改善心功能 。 - 临床 上 常用 的 活 血 化 瘀 中药 有
②对糖尿病脑血管病 ,静脉滴注 丹参 、赤芍 、川芎 、桃仁 、红 花 、莪
化痰开窍 、活血通络 的清开 灵 、血栓 术 、卫茅等 ,益气养阴 中药常 用生黄 通 、川芎嗪 、丹参注射液等 ,配合 中 芪 、人参 、太子参 、生地 、元参 、麦 药益气养阴 、化痰通腑 、活血化瘀 治 冬 等。药理研究表 明 ,人参 、黄 芪 、 疗 ,可改善 脑循环 ,改善脑缺氧 ,保 玄参 、黄精 、枸杞 、地骨皮 、葛根 、
尿病 白、心 电图 、双 下肢 血管及双足 的感 生,可降低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瘸变相 毒 }
苴 由
觉是否异常 ,以便早 期发现并发症 ,
对危险度3%, 6 可降 低发生糖尿病肾 0
病相对危险度6%。 l }
发症 早 期治疗 ,以 降低 并发症 的致残率 、
32 阑卤 世 2 8 1 粳 新 界 0 / 0
并发症致死 、致残率。
一
套 完整 的综合 治疗 方案 , 使病 友创
① 对 于 糖尿 病 性 心脏 病 采 用 中 面愈合率达8 %以上 , 5 使糖尿病足截肢 药益气养阴 、化痰活血理气 中药辩证 率由2 世纪9 年代的7 9降至19。 0 0 6 3 . 6 7
中医药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在糖尿病的管理中,中医药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有关。
其主要病机在于阴虚燥热,涉及肺、胃、肾等脏腑。
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出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复杂的病理变化。
在糖尿病的诊断方面,中医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来综合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例如,患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可能提示体内有湿热;患者面色苍白,脉象沉细,可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在治疗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手段和方法。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具不同的方剂。
对于阴虚燥热型患者,常用的方剂有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等;对于气阴两虚型患者,生脉饮、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较为常用;对于阴阳两虚型患者,则可能会用到金匮肾气丸等。
除了口服中药,中医还有许多其他特色疗法。
针灸疗法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缓解症状的目的。
艾灸疗法对于糖尿病患者也有一定的帮助。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对于阳虚寒凝型的糖尿病患者,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中医的推拿按摩也在糖尿病管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按摩腹部、背部、四肢等部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代谢能力,有助于控制血糖。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病情,合理选择食物。
一般来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甘甜、生冷等食物,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清热、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苦瓜、黑木耳、枸杞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和适量,避免暴饮暴食。
在运动方面,中医主张动静结合。
适度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增强体质,调节气血,有助于控制血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糖尿病是复合病因的综合症,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
从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经血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物质代谢的效应,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异均可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但糟糕的是,60%或更多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情况。
现在许多国家的糖尿病死亡率已居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位。
糖尿病的严重性在于它的慢性并发证是其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并发症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
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大血管病变主要为心脑(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和脑梗塞)及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病变可以涉及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
西医认为核心是血管病变,血管腔进行性狭窄是糖尿病各种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可归为“消渴”范筹,指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或有甜味,消瘦无力为特征的病症。
消渴的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并根据其病因症状不同而有消瘅、肺消、膈消等病名。
但不具有临床症状的糖尿病难以包涵其中。
中医学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预防为主、既病防变等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特别是随着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研究员,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研究贡献。
给了中医药发展更大鼓励。
正如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对于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1 中医病因
(1)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酿成内热,消谷耗精,发为消渴。
(2)情志不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灼津液,引发消渴。
(3)劳逸失度、素体阴虚、五脏柔弱之人,劳逸失度,房室失节,致津液亏耗,肾阴受损,肾失固摄,精微下注,故为下消。
2 中医病机
消渴是由肺、胃、肾三脏热的阴亏,水谷转输失常所致的疾病。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
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者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响。
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
早期阴虚火旺,中期伤气出现气阴两虚,晚期阴损及阳导致阴阳双亏。
由
于阳虚或气虚不能帅血而行,加之阴虚火旺煎灼津液,病程中可出现血瘀征象。
肾阴不足,肝失濡养,目无所养,可导致目干目涩,视物昏花,甚至失明。
营阴被灼,内结郁热,壅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痰阻经络或蒙蔽心窍而为中风偏瘫。
肾阴不足,阴损及阳,脾肾阳衰,水湿泛滥,成为水肿。
阴液极度耗损,导致阴竭阳亡,而见神识不清,皮肤干燥,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候。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使肾虚、肺燥、胃热,阴虚燥热的病机为主。
六淫侵袭,化热损阴,里应外合发为消渴病及其并发症。
津液代谢失常,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可造成气滞、血瘀、痰凝,使病情迁延缠绵,变证百出。
3 中医诊断
(1)阴虚燥热型:症见: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
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肺胃阴虚内热,则见烦渴多饮,随饮随渴。
咽干舌燥;阳明热盛,灼耗水谷则为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为阴伤内热之征象。
治法:清热润燥,生津止渴。
(2)气阴两虚型:症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
证候分析:阴虚燥热则见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肠津亏可见大便秘结:肾阴受损,腰府失养故见腰膝酸软;虚火上乘,肺失敷布治节之能,水液之精不得散于周身,直入膀胱故而多饮多尿;阴虚日久,精血亏损,气失所养,出现乏力,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为气阴两虚常见的征象。
治法:益气养阴(3)阴阳两虚:症见: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元阳不足,温煦失职,故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肾阳虚,肾精亏则阳痿早泄;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令肾固摄无权,膀胱不得气化,所饮之水直走膀胱,,故见多饮多尿;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水谷精微不得运化转输,下注膀胱,可见尿浊如膏;肾阳虚水泛则浮肿少尿;肾不能司二便则见五更泻,多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阳虚之征象。
治法:滋阴补阳(4)血瘀兼证:症见:上述各证型均可兼见血瘀证候,如面有瘀斑,肢体疼痛,麻木,头痛,胸痛,胁痛,半身不遂,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
证候分析:气虚、阴虚、阳虚是导致血瘀的原因,血瘀是气虚、阴虚、阳虚的后果。
瘀血阻滞经络,则见肢体麻木、肢体疼痛,甚至半身不遂;阻滞清窍可见头痛;阻滞胸阳故见胸痛;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是血瘀证的征象。
治法:活血化瘀。
(5)阴阳欲绝:症见:神志淡漠,迟顿,木僵,嗜睡,昏迷,气急深大,呼吸有酮味,皮肤干燥,多尿,舌红干,脉微细欲绝或脉细微而数。
证候分析:阴液极度耗损,故见皮肤干燥;阴竭阳亡,而见神志淡漠、迟顿,木僵、嗜睡,甚至神识不清,气急深大,舌红干,脉微细欲绝为阴竭阳亡之兆。
治法:益气回阳救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