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

合集下载

写到灵魂最深处——林散之草书联赏析

写到灵魂最深处——林散之草书联赏析

写到灵魂最深处——林散之草书联赏析近现代林散之草书七言联立轴水墨纸本136.5×21.5厘米君艺编号295释文: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

甲子年四月中旬日书为君匋先生法家正之,八十七叟林散耳。

钤印:“大吉祥”朱文长方印,“散之私玺”朱文方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了一股书法热潮,而伴随着这股热潮,对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也随之论争不休。

三十多年过去了,让我们重新回顾那一批生于十九世纪末,成名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书法大家,或许可以为我们今天重新认识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视角。

他们那一代正处于传统中国文化结构开始瓦解,西方新知开始大量涌进之时,而他们的晚年正好连接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书法热,重新认识那一代,重寻那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历程,我想对于反思当下会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今天介绍的林散之,便是那个时代很典型的一位草书大家。

林散之(1898年~1989年),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以字行,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县。

1930年入黄宾虹门下学习,书画皆善,犹精草书。

在二十世纪的书坛,林散之绝对可以算得上领军人物。

十九世纪末出生的他,正接续着晚清的碑学热潮,所以必不可免地会受到碑学的影响,但林散之的一生与沈尹默、沙孟海等先生很不一样。

首先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中国文化教育下的知识人,没有受过新式教育,而且成名较晚,一生的学艺历程可以说是极其纯粹,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内在转换的代表书家。

这件林散之草书对联为其晚年精品,整件作品从使转到布局一气呵成,可谓酣畅之至。

林散之先生自谓:“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窃谓林老晚年书法颇得王觉斯纵横之气,看这件作品,可以想见林老挥洒之际,神采飞扬,飘逸萧散之态。

联文“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为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为颂扬先祖林和靖而作,最早放于杭州西湖边孤山上的放鹤亭内。

北宋诗人林和靖性格孤高自傲,不趋荣利,喜恬淡,于是隐居西湖,结庐孤山,放鹤种梅花,一生不仕不娶,过着散淡的生活,有“梅妻鹤子”一说。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0)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0)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0)草圣精萃——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精品是一个集合概念,精品也分上中下,精品的争论往往在于精品和非精品的边缘地带。

草书《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先后4次出版。

作品刚柔相济,浓淡并生,结构巧妙,单款精裱,品相十全,是林散之书中之精品。

欣赏“草圣”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一个绕不过、避不开的题目,就是精品。

每个收藏家都喜欢收藏精品,最好自己收藏的林散之草书作品都是精品。

那么,林散之先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精品?精品又有什么标准呢?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草书作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立轴,尺寸为 136×67㎝,约 8平方尺。

盖有“不残老人”(朱文),“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九五品相。

正文内容是:千峰竞秀白云开,西坞人家特地来。

爱煞晚枫斜照里,有人倚石画青梅。

从字体的形质和运笔的气势来看,这幅草书《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与六十年代的作品相比,弱化了中规中矩的书法风格。

超出法度,左右张望,连画连字明显增多。

如“峰”、“秀”、“有”是笔画相连,以符号替代偏旁。

“枫斜”、“有人”这两组是字字相连。

此外,这幅草书作品的枯笔用得恰到好处。

如“人”、“特”、“来”中的缕缕白丝,似断若连,枯中有润,枯湿相生。

末行“画”字已呈枯笔,但林老仍坚持连写了“青”字的上半部分,然后再蘸墨续写出“青”字的下半部分“月”,接着又写出“梅”,表现出墨色浓枯的强烈节奏对比。

从“有人倚石画青梅”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开合有致,提按分明,布白疏朗,行通气顺。

因此,我们把这幅草书作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定性为林散之七十年代的精品之作。

精品,是一个集合概念,泛指一类作品。

这个类,不是几件,而是更多件作品。

林散之草书精品,一般指的是林散之先生写得比较满意的作品,或者是有特点、有风格的作品。

林散之先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精品,在艺术高峰时的精品与他晚年时的精品不一样,也不好比。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4)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大校研究林散之书法艺术数十年,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文章近百篇,论文《论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荣获“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特等奖”,并入编《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获奖宝典》。

编著有《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专著有《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4)方笔之冠――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收入大学书法教科书,编入《近现代书法史》。

以方笔为主,如斧劈刀削,展玩品嚼,尤见风神。

作品先后7次著录。

同样是傅抱石的画,精品和一般作品的价格差距很大;同样是钱松堑幕,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价位大不一样。

从近几年的拍卖行情和画廊交易来看,林散之书法作品的价位还处在“齐步走”的初级阶段,价格没有拉开,或者说拉得距离不大。

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尤以草书名闻世界,被称为“草圣”、“三百年一散之”。

随着时空的远去,林散之的草书和非草书的价位一定会拉得很大。

同样是草书,尺幅、年代都一样,有没有“身份证”(权威出版)价格大不一样。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大校研究林散之书法艺术数十年,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文章近百篇,论文《论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荣获“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特等奖”,并入编《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获奖宝典》。

编著有《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专著有《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七十年代的作品和八十年代的还要拉开距离,精品和一般作品的价差将进一步增大,特别精道的作品不是按尺论价,而是按质考量。

林散之七十年代的草书作品是主体,精品是主角。

一般作品是正常升值,大部分精品是涨幅较大,少数极品是价格井喷。

我们要收藏像《七言联叠石》这样的佳品。

书法《七言联叠石》,立轴,尺寸为131×31M×2,约8平方尺。

落款林散之,印有“林散之印”(白文)、“长寿”(朱文)。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草圣林散之——这40幅作品,是多名专家从林散之所有书法集、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以及社会征集等方方面面几千件作品中几次精选出来的。

——这40幅作品,是林散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这40幅作品,有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神卷”的《中日友谊诗》,有被称为“笔法经典”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有被称为“墨法经典”的《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有与林散之成名作一样的《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有林散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成的《自作诗三首》,有林散之用不同字体写成的、尺幅堪称巨无霸的《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有林散之的绝笔《生天成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

——这40幅作品,多次出版在林散之传记、论文、故事和报刊网络之中。

2012年7月12日,《扬子晚报》整版报道《林散之草书杰作结集出版》。

文章说:“40件作品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随着时空的远去,其收藏价值无可估量。

”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每期介绍一幅作品,40幅历时4年,向世界宣传林散之。

1、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一)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二)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三)2、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38×35㎝桑作楷收藏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局部)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特写)3、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局部)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特写)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特写)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32×22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特写)6、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105×35㎝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特写)7、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二)8、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175×64㎝林筱之旧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特写)9、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59×228㎝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二)10、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26×90㎝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一)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二)11、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二首》(前半部分)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局部)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特写)12、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127×31㎝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特写)13、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05×33㎝宋玉麟镇斋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特写)1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96×3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特写)15、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360×192㎝十竹斋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16、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311×110㎝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特写)17、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40×280㎝庄希祖收藏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特写)18、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95×29㎝朱韬宇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特写)19、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98×37㎝尉天池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特写)20、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96.5×32㎝王茜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局部)。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世纪经典——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先生一生写得最多、尺幅最大、影响最深、最能反映草书风采的题材是《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

这幅狂草是林散之先生的代表作,堪称二十世纪的经典。

巅峰命笔,珍品之作,红色题材,两次出版,尺幅较大,全名单款,名人治印,品相一等,鉴别样本。

但是,这个内容的作品仿得最多、仿得最好。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一代草圣”林散之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的内容。

作品是镜片,全名单款,尺寸为175×64㎝,约10平方尺。

两方红印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先生所刻:“林散之印”(朱文)、“七十年代”(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致,品相十品。

作品先后2次着录:1997年9月,《林散之书法集》第91页,古吴轩出版社。

2012年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35页,文物出版社。

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是林散之先生草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具体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气势磅礴。

作品任意恣肆,力压乾坤,节奏铿锵,跌宕起伏,极具张力,非常壮观。

观后令人震撼,令人拍案称绝!二是牵丝引带。

“风雨送春归”5个字是“一笔书”,字的单体结构在这幅作品中基本被打破!你连我,我靠你,笔画相靠,字字相连,形成了一个个既独立又联系的有机体。

三是欹正相依。

作品第一行中的“飞”、“春”,第二行中的“百”明显偏离中轴,但这些字又紧靠着旁边的字,如“飞”字看似偏离,但是和“雪”在一起,又觉得不是太偏。

“百”和“丈”也是如此,欣赏者既感到新奇又不感到突然。

四是结体多变。

每行字数不一,大小相配。

“归”、“来”、“到”等,字特别大,大得出奇,而“不”、第三行的“春”、“待”则小得微妙。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旷世鸿篇——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李白草书歌行》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瘦劲迟涩,刚柔相济;奔放纵逸,腾跃跌宕;鲜妍滋润,血肉分明;疏密交错,浑然天成。

手卷超长特精,先后 5次著录,是林散之草书作品中极精之代表作。

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纵 32公分,横 225公分,落款散之。

印有“林散之印”(朱文)、“长寿”(朱文)。

水墨纸本,半透明状的皮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品相中等。

正文具体内容是: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栈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诗仙李白诗中赞美的怀素,姓钱,字藏真,长沙人。

737年生,幼年出家,修禅之暇,学习写字。

怀素买不起纸,便效法古人,种了一万多棵芭蕉,以叶代纸。

他又做了一个木盘、一方板,用来练字。

写了擦,擦了再写,以至把盘板写穿,终于成为草圣。

怀素的草书秀颖超群,跌宕起伏,精妙绝伦,独树一帜,仅宋朝御府所收藏的怀素草书就多达 101件,可是流传至今却只有几件,如《自叙帖》、《藏真帖》、《千字文帖》。

古往今来赞颂怀素草书的诗歌数不胜数,只有李白的这首《草书歌行》影响最大。

林散之先生对李白、怀素十分崇拜,1973年1月创作草书长卷《李白草书歌行》,作品先后著录在《林散之书法选集》、《林散之与〈自叙帖〉》、《中国书法》杂志2002年第6期、《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和《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欣赏如此佳作,主要应把握三个方面。

瘦劲迟涩的线条林散之草书艺术形式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线条美。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2)联中大件——林散之书法精品《八言联万山》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这副八字对联当属红色题材,先后4次出版。

线条以圆为主,苍健遒劲,枯润相发,以白计黑。

如此大尺幅的对联,林散之先生写得很少,可谓联中大件,藏家当宝存之。

林散之先生穿越清朝、民国和新中国,历经战争与和平、破坏与重建、旧社会与新社会,可谓饱饮苦难,但对诗书画的研习从未间断。

他在《林散之书法选集》的序言中写道:“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

”又云:“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以后学草书。

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

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风雨之后见彩虹!林散之先生苦尽甘来,终使“瘦劲飘逸”的“林体”草书独步当代,饮誉世界。

人称“所作草书为思白、觉斯之后第一人”,“一代草圣”。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副书法对联为“草圣”林散之先生 1975年所作。

尺寸为 179×44㎝×2,落款林散耳,盖有“林散之印”(白文),这方印是著名画家陈大羽所刻。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全。

论文《论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获奖宝典》第 565页,2010年 12月,世界文献出版社)专门分析过这幅作品。

论文认为,《八言联万山》“既精又长”。

这一观点也是多位名家的结论,其中之一就是林散之长子、著名书法家林筱之。

2009年 12月,他看到这幅作品后说,是精品之作。

为了防止以后有人造假,林筱之在作品的背面盖上了特制的防伪印章。

通观书论,千百年来,有造诣的书法家都认为,笔法尚圆,过圆则若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无逸。

笔圆而用方谓之遒,方体而用圆谓之逸。

大唐皇帝李世民在他的《指意》中写道:“以心为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笔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堪称神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赏析

堪称神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赏析

堪称神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赏析王罡/文赏析提要:与林散之草书成名作《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同样内容、同样布局、同样精彩,是代表之作,曾2次出版。

作品笔走龙蛇,瘦劲欹侧,奇境横生,连绵盘郁,摇曳多姿,奔放飞动,加之纵横的书卷笔意与“风景这边独好”的词意交相呼应,彰显出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诗境。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40年前,林散之先生以此为内容创作的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名扬京城。

书法大家郭沫若、赵朴初称赞林散之的草书代表中国,后来任中国书协主席的启功先生带病下床向作品三鞠躬。

不久,林散之的名字威震东瀛。

日本书法家甘愿俯首称臣,“中国书法中心开始向日本转移”的言论顿时化为乌有。

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法代表团访问南京,16日下午拜见林散之,日本书法巨擘、代表团团长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从此,“草圣”林散之的美誉传遍东南亚,传遍世界。

40年后的今天,我们和大家共同欣赏与林散之成名作同样内容、同样时间、同样布局、同样精彩的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是一件难得的幸事。

作品尺寸为105×35㎝,约3平方尺,落款是聋叟。

盖有3方印章:林散之印(白文),生在戊戌(朱文),长寿(朱文)。

立轴,裱工精细,十全品相。

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是林散之先生用长锋羊毫笔醮浓厚的宿墨破水之后在生宣纸上创作而成的。

气息高华,碑帖交融,刚柔并济,笔走龙蛇,瘦劲欹侧,连绵盘郁,奇境横生,是代表作。

特别是瘦劲盘郁的线条和左摇右曳的布白,构成了这幅作品的主要风景。

翻遍了林散之先生所有的作品集,查看了雅昌网,能有如此线条和布白的实在太少,所以说“风景这边独好”!首先让我们来欣赏这幅草书作品的线条。

作品中的“晓”、“行”、“踏”,以及“城外”、“高峰”7个字的笔画,这线条是林散之先生花费几十年功夫才换来的“绕指柔”,柔中有刚,圆劲飘逸,流畅舒缓。

王罡简介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名罡,字总。

江苏扬州人,1957年生,大学本科,哲学学士。

江苏省书画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山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高级职称,大校军衔。

南京军区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南京政治学院论文评审专家。

先后荣获“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特等奖”,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世界华人杰出收藏家”、“共和国功勋人物”,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受到两代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接见并合影。

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辞海》。

1收藏成就王罡大校一直致力于收藏林散之的草书作品。

他收藏的《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筱之版),简称《中日友谊诗》,后来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被誉为“神卷”、“林散之王”、“林散之第一草书”,堪称国宝。

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中国国家文物局原“草圣”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局长孙轶青、中国著名评论家马鸿增[1]、江苏省美协主席宋玉麟[2]、林散之长子林筱之,还有于友先、杨休、李秋水、庄希祖[3]、衡正安[4]、桑作楷、左庄伟[5]、刘新惠、吴少华等,60多位专家名家撰文,评价解析。

中央电视台、《中国收藏》、《雅昌网》等80多家媒体报道,《江苏艺术网》开辟专题《国宝林散之手卷》[6]。

2010年4月,林散之研究会、林散之后人和文物出版社联合将手卷出版成书,以纪念“草圣”林散之逝世20周年。

中王罡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情景[7]国著名雕塑家、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尹悟铭先生,因仰慕林散之第一草书而无偿为她的收藏者王罡先生雕塑半身铜像。

2012年5月,文物出版社出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汇集的40幅作品中是从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李白纪念馆、马鞍山市博物馆、十竹斋、古吴轩,以及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等精选出来的。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林散之书画赏析名称:林散之 1976年作草书七言诗横幅材质、形制:纸本尺寸:106.5×38cm介绍:录文:男儿何不带吴勾,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林散之草书“男儿何不带吴钩”有数幅传世。

此幅模披创作于1976年,正是林老草书艺术所处的鼎盛时期。

所录诗作者李贺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辞瑰丽,诗多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生不逢时的感慨。

李贺《南园》诗共十三首,是作者乡居时的即兴之作。

这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是第五首。

表现李贺愿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

与其一贯抑郁伤感的诗作不同,此诗辞意明快,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的另一种风格。

“吴钩”,泛指宝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军阀割据的州郡。

“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

“若个”即“哪个”。

林散之将此诗抄录赠人,既鼓励友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

这与他五十年代出任过江苏江浦县副县长,从事过政务有关。

这幅草书用墨酣畅,笔势纵健,结字揖让有致,虽是应酬之作,但自然真率,功力尽现。

堪为此期林老草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名称:林散之 1974年作草书镜心双挖镜心材质、形制:纸本尺寸:28×34cm×2介绍:录文:△犹记当年拙政园,与君抵掌话文鸳。

对对双双三十六,芦花深入共留恋。

△大好河山忆旧游,匆匆岁月十年秋。

七十二峰三万顷,烟波无限为余留。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此“草书镜片双挖”,为林散之先生七十六周岁时所作。

各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末款为“钜其老弟,属题二首”,当是应酬友人之作,书家称“老弟”,应是“晚辈”或“学生”之谓。

诗中提及“拙政园”,为苏州名园之一。

“何山”位于苏州寒山寺西枫桥镇南约三华里处,登此山而望西南之狮子山,狮子逼真而景尤佳。

此两首诗忆写诗人兼书家与其老弟同游拙政园与何山之情景,虽寥寥数十字,却情、景交融,人、事俱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友谊、对人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珍视之情。

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18

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18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力透纸背——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秋思》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从数千件作品中选出近500件佳作,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精选出180件,草书《自作诗秋思》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中锋用笔,瘦劲苍遒,力透纸背,两次著录。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自作诗秋思》,立轴,1979年作。

尺寸为135×34㎝,约4平方尺。

落款散之,印有“江上老人”(白文)、“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九五。

正文内容是:案上诗书常乱叠,重重叠叠似瑶台。

秋前何事墉如此,为有宾鸿久不来。

欣赏林散之的草书佳作,不能不提“力透纸背”,这里先讲一个“力透纸背”的故事。

1973年9月24日,冯仲华先生去看望在南京工人医院住院的林散之老师,林散之先生将自己在医院写好的一首七律诗《辛苦》写成了小斗方送给他,并叫他回去好好读一读。

《辛苦》一诗是写在夹宣上的,裱画师装裱时,揭成了两张。

林老看到时,认为第二层和第一层的效果差不多,便叫冯仲华在第二层上补盖了自己的印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力透纸背”。

大字容易透,墨多容易透,《辛苦》小斗方是小字,而且用墨不多。

更为可圈可点的是,这里不是只有几个笔画、几个字“力透纸背”,而是一首诗全部“力透纸背”,透得是那么均匀,透得是那么清晰,就跟复印机复印的一样。

何谓“力透纸背”?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在《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中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千方百计·陆放翁诗》卷六中讲:“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说的是书法中的中锋用笔,就是说在书写时,笔尖始终保持在线条的中心位置,是书法大家通过长期实践所呈现出来的强大的内在力量。

正如汉代大书法家蔡邕说的那样:“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在宣纸上呈现的墨像是:墨迹向两边洇渗的宽度均匀。

清代书法家刘煦载提出“逆入,涩行,紧收”的观点,比较好地概括了达到“力透纸背”的路径。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百年绝唱——林散之书法代表作《生天成佛》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作品 5次著录,淡墨禅意,以圆为主,极具立体感、金属感、现代感,是林散之先生的绝笔之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代表作。

1989年10月15日,林散之先生家热闹非凡,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还有学生等 20多人欢聚一堂。

因林老身体日渐衰弱,家人决定提前为他庆祝 92岁生日,寿宴全程录像。

人逢喜事精神爽。

林老十分开心,精神比以前好了很多,吃了不少菜,还喝了点酒。

之后没过多久的一个中午,林散之先生起床后突然叫二儿子林昌庚教授拿纸拿笔,说要写字。

这时候哪能写字?林昌庚教授叫父亲好好休息不要写,林散之先生两眼圆睁,怒视林教授,急得用拳头直捶桌子。

教授不敢违命,连忙裁了两张窄窄的宣纸条铺在他面前,立即磨墨。

这时林散之还是急促不安,林昌庚感到这是反常现象,立即打电话叫摄影技术比较好的三女儿贝青赶来为父亲拍照。

林昌庚教授是这样描述林散之先生书写《生天成佛》情景的:‚父亲喝了点人参汁,闭目养神了半个多小时,用有气无力的笔在宣纸上写了‘生天成佛’4个字,写好后,我在他指定的位置盖了印章。

他闭目端坐,显得那样安详、超脱。

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他即将走完这个世界的终点,迈向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林散之先生写下‚生天成佛‛后,再也没有拿过毛笔,1989年 12月 6日离开了人间。

《生天成佛》成了他的绝笔,由于这幅作品内容特殊、时间特殊、用墨特殊等多种因素,不少文章都提及这幅绝笔之作,有人还用这幅作品的内容‚生天成佛‛做研究林散之文章的题目,从而使《生天成佛》成为林散之先生晚年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生天成佛》,条幅,尺寸为75×20㎝,约2平方尺,落款散耳,钤印是‚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这幅作品线条老辣,墨色淋漓,布白精道,自然天成。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4)晚年巨制——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此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鸿篇巨制,先后在南京、北京参展,相继 4次发表。

主要特点有三:多体并存,尺幅巨大,影响深远。

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印章。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著录于1997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1999年出版的《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2000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精品集》和2012年出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作品是镜片,1987年作,尺寸为360×192㎝,约62平方尺。

落款林散耳,水墨纸本,生宣纸有暗条纹,长锋羊毫笔,宿墨,品相十品。

正文内容是:青峰两岸万千重,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悬北斗,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光芒遍照大江红。

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气势雄伟,令人震憾;多体并现,相互映衬;布白疏朗,流畅自然,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精品之作,解读这幅佳作要把握三个看点。

第一个看点是多体并存。

从总体上看这幅作品是行草,但是作品中既有草书、楷书,还有行书、隶书。

如“青峰两岸”、“万千重”、“惊”、“航”、“遍”等,以符号代替笔画和字的偏旁,是草书。

“展”、“东”、“人”、“神”,一笔一画,是典型的楷书。

“浓”、“半”、“间”等是行书,“江”、“月”是隶书。

“红”是行书,却有隶书的笔法。

“岸”是草书,却有楷书的笔意。

草书楷书,行书隶书,有草有楷,草隶结合,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在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中能有这么多的书体,恐怕只有林散之先生敢写,也只有林散之先生能写。

第二个看点是尺幅巨大。

查看相关书目,林散之晚年一共创作5幅较大的作品。

第一幅是1980年的《自作诗论书一首》,尺寸为140×354㎝。

第二幅是1987年为林姓总发源地福建莆田湄州岛创作的“和平海峡女神之岛”8个大字。

书写在四尺整纸上,后来每个字放成字径3米的大字刻在湄州岛临海的岩石上。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欣赏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林散之草书,希望对你有用!林散之先生人物生平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

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

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方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

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

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

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

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

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

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林散之作品赏析

林散之作品赏析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

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

“草圣”的桂冠,不是自封的;它自然形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林散之先生被称作草圣,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

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

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

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

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

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 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

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

”林散之作品艺术特色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

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

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

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

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散之作书,注重变法。

他说:“审事物,无不变者。

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余,书法之变,尤为显著。

”正是这样,他保持着常新的艺术追求,从学唐碑到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兼收诸家。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6)翰海奇葩——林散之草书精品册页《自作诗三首》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悲痛交加的心情,艰涩多顿的点线,任情恣意的章法,这幅作品是反映林散之先生情绪变化的代表作。

作品先后4次著录。

草书是书法中艺术性最强、变化最多、难度最大的一种书体,同时也是最能表达书法家心声、风采、神韵的书体。

书法家笔下流出来的各种线条,虽然静静地躺在平平的宣纸上,却忠实地反映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画家吕凤子说:“凡属不愉快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评价张旭时说:“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在历代传世的作品中,不少作品就是由于情绪的影响而成为名作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张旭的《古诗四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这里我们和大家共同欣赏的草书佳作《自作诗三首》也是如此,是林散之先生在得知挚友李山丧子,内心极度沉痛的情况下完成的。

草书《自作诗三首》是册页。

尺寸为 41×280㎝,约 10.3平方尺,印有“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致,品相十全。

内容是:秋思案上诗书常乱叠,重重叠叠似瑶台。

秋来何事慵如此,为有书鸿久未来。

寄曼叟门前一道水湾湾,水上人家独自闲。

忽忆江东老曼叟,却寻残墨画秋山。

学画闭门无事学荆关,涂抹经年尚未完。

点点斑斑画错了,又从秋雨学房山。

李山,著名画家。

毕业于浙江美院,早年在新疆工作,后来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后定居美国。

擅长画新疆风土人情,尤以画骆驼出名,画风刚健柔情,意境深沉,作品多次在北京等地展出,受到郭沫若等名家的称赞。

李山和林散之先生是同事、挚交。

李山作画,林老题字。

李山办画展,林老写展名。

林散之先生很喜欢李山画的骆驼,为李山新疆画稿题诗:“五月天山雪,骆驼叫暮寒。

【墨客书院】【近代】当代书法家—林散之书法欣赏

【墨客书院】【近代】当代书法家—林散之书法欣赏

林散之林散之: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晚年林散之林散之:早年学工笔人物画、书法,30岁前其书法得力於唐;后师从黄宾虹。

先生尤擅草书。

他以王羲之为宗,怀素为体,自成园转深雅、苍劲连绵的风格,擅山水画,工诗文。

著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选集》。

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

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

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

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

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散之:林散之草书--林体。

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瘦劲圆涩。

主要说的是林散之先生的用笔。

笔笔中锋,线条瘦劲,圆中有方,方中见圆,柔中有刚,遒健雄浑,力透纸背,牵丝引带,字字相连,以及生宣纸和长锋羊毫笔的选用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效果。

林散之:二是璀灿华滋。

主要指林散之草书的墨法。

包括墨破水、水破墨后形成枯湿浓淡的墨像,还涵盖宿墨、枯墨等。

林散之:三是偏正相依。

主要讲林散之草书结体布白的变化,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指林散之先生盛年大草的体态有正有偏,偏正相辅。

另一层指七十年代作品中有的字是以偏为正,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字是以正为主。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在一起就是"偏正相依"。

林散之:四是飘逸天成。

如果对"林体"再作进一步概括,可能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

瘦劲主要指线条等方面,飘逸大体指墨色、结体,还包括林散之的人文思想和人品等。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7)林体标本——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的草书被称为“林体”。

“林体”的基本特征有四:瘦劲圆涩,璀灿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再概括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

草书《孟浩然春晓》是典型的“林体”,字字力可扛鼎,是难得的精品之作。

作品先后3次权威出版,与已出版的同样内容的作品相比,此作更为精道。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有的人简称为“散草”,有的人称为“林体”,还有的人称为“林草”、“林书”。

综合大多数人的观点,称“林体”更好一些。

其理由有二:一是按照习俗,二是方便传承。

如毛泽东的草书叫“毛体”,颜真卿的楷书叫“颜体”,柳公权的楷书称“柳体”。

如果称“散草”等,相对来说不便普及,不懂书法的人容易产生岐义。

如果对“林体”草书进行定性分析、概括提炼,吸收马鸿增、庄希祖、衡正安、王冬龄、郑必宽等诸贤对“林体”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林体”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瘦劲圆涩。

主要说的是林散之先生的用笔。

笔笔中锋,线条瘦劲,圆中有方,方中见圆,柔中有刚,遒健雄浑,力透纸背,牵丝引带,字字相连,以及生宣纸和长锋羊毫笔的选用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效果。

二是璀灿华滋。

主要指林散之草书的墨法。

包括墨破水、水破墨后形成枯湿浓淡的墨像,还涵盖宿墨、枯墨等。

三是偏正相依。

主要讲林散之草书结体布白的变化,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指林散之先生盛年大草的体态有正有偏,偏正相辅。

另一层指七十年代作品中有的字是以偏为正,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字是以正为主。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在一起就是“偏正相依”。

四是飘逸天成。

主要从气息上分析,指林散之先生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总和,尤指林散之先生书艺高超,人书合一,自然所为。

如果对“林体”再作进一步概括,可能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

瘦劲主要指线条等方面,飘逸大体指墨色、结体,还包括林散之的人文思想和人品等。

概括“林体”的基本特征是一道难题,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绝对,也不同于几何题的解析,通过论证,最终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
力透纸背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秋思》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赏析提要:从数千件作品中选出近 500件佳作,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精选出 180件,草书《自作诗秋思》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中锋用笔,瘦劲苍遒,力透纸背,两次著录。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自作诗秋思》,立轴,1979年作。

尺寸为 135×34㎝,约 4平方尺。

落款散之,印有“江上老人”(白文)、“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九五。

正文内容是:
案上诗书常乱叠,重重叠叠似瑶台。

秋前何事墉如此,为有宾鸿久不来。

欣赏林散之的草书佳作,不能不提“力透纸背”,这里先讲一个“力透纸背”的故事。

1973年 9月 24日,冯仲华先生去看望在南京工人医院住院的林散之老师,林散之先生将自己在医院写好的一首七律诗《辛苦》写成了小斗方送给他,并叫他回去好好读一读。

《辛苦》一诗是写在夹宣上的,裱画师装裱时,揭成了两张。

林老看到时,认为第二层和第一层的效果差不多,便叫冯仲华在第二层上补盖了自己的印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力透纸背”。

大字容易透,墨多容易透,《辛苦》小斗方是小字,而且用墨不多。

更为可圈可点的是,这里不是只有几个笔画、几个字“力透纸背”,而是一首诗全部“力透纸背”,透得是那么均匀,透得是那么清晰,就跟复印机复印的一样。

何谓“力透纸背”?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在《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中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千方百计〃陆放翁诗》卷六中讲:“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说的是书法中的中锋用笔,就是说在书写时,笔尖始终保持在线条的中心位置,是书法大家通过长期实践所呈现出来的强大的内在力量。

正如
汉代大书法家蔡邕说的那样:“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在宣纸上呈现的墨像是:墨迹向两边洇渗的宽度均匀。

清代书法家刘煦载提出“逆入,涩行,紧收”的观点,比较好地概括了达到“力透纸背”的路径。

详细地说就是下笔时用逆锋,中间运笔时涩行,到笔画的末端收笔时用回锋。

林散之先生一生坚持悬腕中锋放笔,要求学生也是如此。

有一次,庄希祖拿了自己的书法作业请老师点评。

林老看后便说,手腕要悬起来,要用中锋。

庄希祖先生听后十分震惊,心想:他又没有看到我写,怎么就知道我的手腕没有悬空?!真了不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要成为一个书法家,连手腕都不能悬空,又怎么能行呢?从此,庄希祖先生坚持悬腕写字,中锋用笔,书法技艺大进。

这幅草书《自作诗秋思》是体现“力透纸背”的典范之作。

无论是直笔横下,还是横笔直下,转动灵活,生机勃发。

腕不着案,凌空取势,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然细若游丝,却极具力量,笔笔如铁钩银画。

请看第一行中的“案”、“诗”,线条厚实,内涵丰富。

第三行的“为”、“有”,特别是“有”中的最后一画,看特写将更加清楚。

“草圣”林散之大笔如椽,笔力千钧,极具穿透力。

“事”、“此”等字,看上去用墨不多,但是墨已透过纸的背面。

如果我们把这幅作品反过看,
或者反过来对着光,就会看到作品的背面有不同的墨迹。

林散之中锋用笔的作品一定会透,而且透得匀称。

1997年 9月,古吴轩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中的后记这样写道:“从经眼的数千件作品中选拍了近500件佳作,并经反复论证,最后精选出林老24岁至逝世前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的作品 180件,精印成《林散之书法集》。

”《自作诗秋思》是其中的一件,可见,这幅草书作品是精品佳作。

说草书《自作诗秋思》是精品,还因为与《林散之书法选集》中的同类作品相比,这幅作品更好一些。

《林散之书法选集》是林散之先生在世时出版的,是林散之所有书法作品集中最具权威的一本,入选的作品都是林散之先生亲自审定的不同时期的精品。

《林散之书法选集》中的第 56页、78页、80页、92页中的 4幅作品与草书《自作诗秋思》为同一时期,相比之下都没有这幅作品写得出彩。

草书《自作诗秋思》先后两次权威出版。

一次是1997年9月,《林散之书法集》第 123页,古吴轩出版社。

一次是 2012年 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91页,文物出版社。

相关链接: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5)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0)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1)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4)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5)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9)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0)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3)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5)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9)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0)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1)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4)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5)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9)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