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新课
1、读下列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出示名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显示课题)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人物气节:
A正值抗日时期,妻子王映霞红杏出墙,与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许绍棣(郁达夫旧日同学)有染。郁达夫忍痛说:“许君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奸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敌寇来奸淫强的多,并且国难当前,这些个人小事,亦只能暂时搁起,要紧的,还是在为我们的民族复仇!”
B郁达夫讲气节。日本侵华时,他立场坚定,说,即使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齐。并赋诗:“松树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盟磐。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人间一饱难!”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二、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1、欣赏视频朗诵。(1-11自然段)思考: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思考: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内容。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
三、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
1、欣赏第一幅画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驯鸽,坐在院子里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清闲淡泊的,作者审美情趣是高雅恬淡的。通过对本段的赏析,我们也明确写景散文要通过文字展开联想进入意境,把握景与情的内在联系。
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
(1)小组讨论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
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在都市闲人的互答声中。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出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沉的苦闷、忧思和落寞之情。)
思考: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分析: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
秋雨——味秋果——实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