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角度、立场对比
时事评论和观点分析
时事评论和观点分析当前时事频繁发生,各种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持续引发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时事的评论和观点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时事评论和观点分析的必要性、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时事评论的必要性时事评论是对当下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具有以下几个必要性。
1.推动社会进步:时事评论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理性讨论,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普及和讨论,可以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从而促进社会良性循环。
2.加深理解和认识:时事评论不仅可以提供事实背景和报道,更重要的是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和理论分析。
通过评论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现象,拓宽自身的思维和知识领域。
3.激发思考和反思:时事评论的目的不仅在于陈述观点,更在于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评论和观点分析,可以引导公众思考问题的根源、原因和解决方法,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时事评论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时事评论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方法。
1.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时事评论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问题,避免主观意见和偏见的干扰。
评论者应该基于充分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以事实为依据,理性地陈述观点。
2.善于运用比较分析:时事评论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深入剖析和论证观点。
将一个事件与类似事件进行比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问题的本质和特点,提高评论的说服力。
3.注重逻辑严谨和论证合理:时事评论需要注重逻辑严谨和论证合理。
评论者应该对观点进行充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表达,增强评论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三、观点分析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观点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角度思考:观点分析应该考虑多个角度和因素,避免片面和主观的观点。
通过对不同立场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形成更全面和客观的看法。
2.权威性和可信度:观点分析应该依靠权威来源和可信渠道。
现代文阅读新闻报道解读大全
现代文阅读新闻报道解读大全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报道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于读者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和解读新闻报道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现代文阅读新闻报道解读大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含义和信息。
一、新闻报道的结构和要素新闻报道常常采用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即先给出关键信息,再逐渐展开细节。
在阅读新闻报道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要素:1. 标题:标题通常简洁明了,能够准确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2. 句首段落:句首段落是概括新闻要闻的重要部分,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关键信息,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新闻事件。
3. 引言或引用:引言或引用是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现场或相关人士观点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4. 事实描述:事实描述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应该客观、准确,并尽量涵盖全部要点,以便读者全面了解新闻事件。
5. 数据和统计:部分新闻报道会涉及相关数据和统计,这些数据对于读者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发展态势非常重要。
二、新闻报道解读的要点和方法正确解读新闻报道是培养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以下是几个实用的解读要点和方法:1. 查阅背景资料: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信息是解读新闻报道的前提。
我们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法律法规或专业书籍,以提升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和理解能力。
2. 分析新闻角度:新闻报道可能会有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我们需要明确新闻报道的立场和主要观点,以帮助我们客观分析和判断。
3. 辨别信息真伪:在阅读新闻报道时,我们需要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可以通过多方查证、对比不同报道等方式,判断新闻报道的可信程度。
4. 引用外部资源:在解读新闻报道时,我们可以引用外部资源,如学术研究、专家观点等,以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
5. 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新闻报道一般只是事件的表面呈现,我们需要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新闻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de)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de)所在,新闻采访(de)方向.2.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de)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de)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3.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de)一项特殊(de)调查究活动4.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de)事实那里得来(de)材料,包括记者(de)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de)优点.5.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de)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de)实际情况.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6.“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de)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de)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de)规律性.7.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de)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8.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de)记者.专业记者(de)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de)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de)专业知识,并有一定(de)研究,有独到(de)见解.9.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de)特别任务派遣(de)记者.特派记者(de)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10.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de)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de)同志来完成而给以(de)称号.特约记者采写(de)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11.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de)新闻价值(de)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de)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de)综合表现.12.新闻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de)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de)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de)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13.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de)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de)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de)和谐统一,才是新闻(de)最佳选择.14.“耳目喉舌”——无产阶段(de)记者肩负着党(de)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de)“耳目喉舌”,也是人民(de)“耳目喉舌”.“耳目喉舌”主要指新闻记者(de)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de)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de)重要事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de)作用.15.新闻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de)指导思想.它体现着新闻报道(de)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de)目(de)、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de)依据和出发点.16.新闻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事实出现(de)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de)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de)重要材料.17.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de)事实材料.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18.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de)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de)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19.“搭桥艺术”——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也就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de)“斯诺法”,它(de)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de)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de)环境下,选择合适话题,目(de)是为了赢造生动活泼(de)氛围(de)一种采访艺术.20.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de)问题,对回答(de)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de)余地.这样(de)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de)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21.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de)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de)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de)角度和口气.22.设问——站在对方(de)立场,设身处地地提些假设(de)问题,从而证实、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事件(de)真实看法.具有易于开拓思路,能谈深谈透(de)特点.23.采访(de)“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de)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de)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de)心理活动做出正确(de)判断,随之做出(de)相应(de)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de)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de)“心里控制”;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de)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24.新闻采访(de)观察——就是记者在现场“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de)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目击式新闻25.目击式新闻——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de)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26.概览与细察——所谓“概览”,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de)、鸟橄式(de)全面性观察,抓事物(de)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所谓细察,就是通常所说(de)“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de)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de)、仔细(de)观察.在一次完整(de)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27.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de)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de)情况进行(de)采访.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de)、重大题材(de)报道.28.交叉采访——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de)时间.29.报道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de)着眼点或侧重点.30.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de)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de)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de)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de)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de)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de)同时接受记者(de)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de)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31.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de)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32.消息——只报道事情(de)概貌而不讲述详细(de)经过和细节,以简要(de)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de)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de)新闻基本体裁.33.通讯——也是一种常用(de)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de)比较详尽而生动(de)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de)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34.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de)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de)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de)报道(de)一种有现场感(de)生动活泼(de)新闻体裁.35.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de)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de)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de)报道所表达(de)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de)依据.36.新闻选材——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de)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de)关系极大,因为选材(de)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de)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de)过程.37.新闻结构——指(de)是新闻内容(de)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de)谋篇布局问题.其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38.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de)具有新闻价值(de)信息时所用(de)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39.新闻根据(由头)——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de)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de)根据.40.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de)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de)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de)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de).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de)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41.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de)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de)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de)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de).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42.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de)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de)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de)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de)表现手法,最突出(de)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43.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de)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de)某一侧面.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44.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de)新闻单位、地点、时间(de)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de)称“讯”.45.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de)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de)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de)主要(de)消息体裁.46.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de)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de)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de)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de)金字塔或倒置(de)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实性新闻47.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de)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de)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de)消息(de)开头部分.48.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de)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de)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de)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de)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49.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de)种常用(de)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de)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50.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de)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de)方针、政策(de)鲜明个性特点(de)人和事物(de)报道.51.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de)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de)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de)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de)原貌.52.新闻文风——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de)风格和风尚.新闻文风是人(de)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de)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de)格调、情趣和作风.53.“无冕之王”——又称第四等级.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de)特殊地位.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段新闻媒体大多属于垄断资本所有.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有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de),记者不可能摆脱这种格局.54.采访札记——是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de)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主要作用有: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55.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de)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de)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de)联系.。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
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新闻评论如何撰写尖锐而客观的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如何撰写尖锐而客观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述和解读的一种文体形式,旨在从不同角度和观点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一篇尖锐而客观的新闻评论不仅需要准确地把握事件的要点,还需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表达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如何撰写尖锐而客观的新闻评论。
一、准确把握新闻事件要点撰写新闻评论首先要对新闻事件的重点内容有准确的把握。
作者应当深入研究新闻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源进行搜集和整理。
只有全面了解事件的相关细节,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评论。
此外,作者还要注意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提供的信息是可信的,避免误导读者。
二、发掘新闻背后的内涵尖锐而客观的新闻评论,需要超越表面现象,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深层内涵。
作者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事件的原因、影响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同时,作者可以结合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从多个角度全面解读事件,使评论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客观、理性是一篇新闻评论最基本的要求。
作者在撰写评论时,应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待事件,提供公正的观点和分析。
同时,作者应采用符合逻辑和事实的论证方法,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言辞。
只有基于客观事实和充分分析的评论,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尊重。
四、运用恰当的评论语言和修辞手法新闻评论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作者需要运用恰当的评论语言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评论的效果。
作者可以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评论更生动、形象并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
此外,作者还要注意评论语言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避免用词模糊或造成歧义。
五、针对受众需求进行分析在撰写新闻评论时,作者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和背景。
不同的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和理解程度有所不同,因此评论内容的选择和展示方式也要因人而异。
作者可以针对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恰当的分析角度和语言风格,以提高评论的针对性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引言: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㈠突发事件的定义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①㈡突发事件的报道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
中美主流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的标题对比分析
中美主流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的标题对比分析摘要:新闻标题作为新闻凝练的表述能够直接反映出媒体对该条新闻的态度和立场。
本文以中美主流媒体对2017年北京11·18大火事件的新闻报道标题为例,对标题的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对比,揭示媒体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
关键词:新闻标题;中美媒体;意识形态1.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针对中国突发事件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核心部分,凝聚着媒体对事件的态度,影响读者的观念和评价。
我们有必要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标题进行对比研究,挖掘规律性特征,揭示题目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媒体立场。
北京11·18大火事件发生后,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整治行动,这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本文以针对这一事件的新闻语篇的题目为分析对象,对比分析中美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2.语料来源本文选取了3家美国主流媒体(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CNN)和美国主流英语媒体China Daily上所有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题目,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如下:3. 中美媒体新闻标题分析由表1可看出,在美国媒体的7个标题中,migrant出现了5次,evict出现了5次,force出现了2次,这三个词均具有消极含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媒体多使用褒义词如encouraging,help、safety、respect等,正面宣传该新闻事件中,政府整治行动的积极意义。
具体而言,在美国媒体发布的7篇新闻题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词汇分别是migrant、evict和force。
这三个词的词义分别为:migrant指国内的移居者,在城市之间移居的人们,有时特指民工等外来人口;evict意为驱逐,在此指依法清理等强硬行为;force意为迫使,此处也有强迫的意味,指违背主体意愿而采取的行动。
此外其他词汇如rage, savage, anger, outcry, outrage等均侧重强调北京政府此次整治行动的否面效果。
新闻语境与意义如何解读和理解新闻报道
新闻语境与意义如何解读和理解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然而,要正确解读和理解新闻报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新闻语境及其意义的把握对于确保我们对新闻的理解准确性和客观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读和理解新闻报道的方法,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了解新闻语境的重要性在阅读新闻报道之前,了解新闻语境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报道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的目的和意义。
读者可以通过查看前文了解事件的起因,参考相关数据了解事件的背景信息,以及考虑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等来评估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二、从多方面解读和分析新闻报道要全面理解新闻报道,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仔细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导语,了解报道的主题和核心信息。
其次,我们可以从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划分等方面来推断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目的。
此外,通过仔细分析报道中的事实陈述、观点表达、证据支撑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含义和立场。
三、分清事实和观点之间的区别在阅读新闻报道时,我们需要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之间的区别。
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件或情况,可以通过调查、实证、证据等方式进行验证。
观点则是作者对于事实的看法、评价或解释。
正确理解新闻报道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我们对事实的理解准确无误,从而能够客观地判断和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观点。
四、加强媒体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要更好地解读和理解新闻报道,我们需要加强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媒体素养包括对媒体运作机制、报道原则和写作技巧等的了解和认识。
批判思维能力则帮助我们对新闻报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不盲从于单一的观点,而是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
五、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可以共同分享对于新闻报道的理解和解读。
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解读新闻报道时可能存在的盲点或偏见,并促进我们对新闻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新闻学必会名词解释
●新闻学60个名词●1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2.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3. 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客观报道,即坚持客观、公正、全面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
要求在采写时精心选择事实,善于用事实说话。
客观主义是貌似客观报道来宣传主观意见和主张,虚伪地掩盖其阶级立场或政治倾向。
我们记者的采访活动,要划清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的界限,主张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报道,反对所谓“纯客观”的、歪曲事实的虚假报道。
●4. “身入”与“心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5. 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6.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
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7. 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
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
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8. 报道的适宜性——是指新闻要适合时势的需要。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何选择适当的报道时机,争取获得更大的宣传效益;再一种是出于宣传策略上的考虑,即如何使新闻报道对自己有利的问题。
新闻角度基本知识
02
事件性新闻角度
时间角度
时间性强的新闻
这类新闻通常与时间节点紧密相关,例如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报道时需要 强调时间顺序,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
长期事件的短篇报道
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等,需要针对不同时间节点进行 阶段性报道,让读者了解事件的发展和变化。
地点角度
地点特色
强调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特色,如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 而鲜活的现场。
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01
02
03
敏锐观察
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 及时发现新闻事件中存在 的问题和矛盾,为后续的 报道提供线索。
分析问题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探究问题的根源和本 质,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 的支持。
提出解决方案
在报道中提出合理的解决 方案,为解决问题提供思 路和方向,增强新闻的社 会价值。
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新闻角度与媒体定位的关系
1 2
媒体定位决定新闻角度
不同类型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定位,新闻角度的选 择应符合媒体的定位特点。
新闻角度彰显媒体特色
选择具有特色的新闻角度,能够彰显媒体的独特 性和品牌形象。
3
新闻角度要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选择具有正面价值的新闻 角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食品安全意识的建议。
影响角度
影响角度是指从新闻事件或活动对人们生活、社会等 方面产生的影响出发,通过对影响的分析和阐述来报 道新闻。在选择影响角度时,需要关注新闻事件或活 动对人们生活、社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探 究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影响。
例如,一则关于就业政策的新闻,可以选择从就业政 策对人们就业选择、就业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角度进行 报道,分析影响的原因和程度,并提出完善就业政策 、提高就业质量的建议。
新闻角度、立场对比
一、毕姥爷摊上事儿了(图)2015-04-08 02:53:55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一段疑似为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视频昨天在网上大量流出,将毕福剑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时间,铺天盖地的网友在网上针对此次视频事件做出了各式各样的评论。
记者就此向《星光大道》节目组求证,但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时,毕福剑本人并未通过官方渠道对此事做出回应。
“一句话”把老毕推向浪尖(新闻角度:着眼点:话语是非、抱怨毛主席的话)昨日,一段疑似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视频在网上流出。
从视频上来看,这是一个私人聚会,毕姥爷当时的神情十分轻松。
视频中他唱了一段该京剧中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著名选段,并且在唱完每一句后都加上了自己的一句点评。
然而,将老毕推向舆论风口浪尖的是他在唱评到“共产党毛主席”一句时,表现出了抱怨情绪,称“他把我们害苦了”。
在视频画面中,饭桌上的人(除老毕外还有两男一女)嘻嘻哈哈,在老毕唱评完后众人一同鼓掌。
视频画面疑似同桌偷拍(新闻角度:侧重于视频来源,疑似偷拍以及毕姥爷饭局周围的人)在网上众多流出毕福剑唱评《智取威虎山》中有1分15秒和1分18秒两种版本。
两种版本的开头均为一致,但在1分18秒唱评版本中多出的三秒可以发现,毕福剑手指画面中右手边的方向说了一句:“你录这个……”有网友指出了视频画面中坐在毕福剑旁边离镜头最近的男子疑似是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史国良。
而另一位男子坐在毕福剑与史国良中间只露出了侧脸无法完全辨识,有网友指出是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也有人指出该男子为毕福剑的外事助理兼秘书刘瀚锴。
然而,这两种版本从拍摄角度来看都不是毕福剑所指方向,而是饭桌中坐在毕福剑对面的某人。
毕福剑在最后提到录像时并没有指向这个方向,而史国良与刘大为二人也从始至终没有注意到身旁录像的此人,视频画面疑似是被偷拍而成。
有网友指出,最先公布此视频的是东博书院秘书长张清。
如何写好一篇新闻稿
如何写好一篇新闻稿如何写好一篇新闻稿【1】在我们的生活生计,有良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义务,它们搜罗各类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
俗话说:“万事开首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义务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连络具体理论阅历,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擅长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同是通讯员,一同生活生计在一致个状况里,也都到理论中去了,到现场中去了,为什么有的人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人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许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通讯员老是埋怨没有什么器械可写,而再三要求编纂教员为他们供给采访的话题,说终究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义务者识别新闻的活络才干。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任务,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必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事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关于记者的首要性。
他说:“一个不擅长区分颜色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谐和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擅长发现新闻线索,就可以当任务还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敏感地觉察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然后比较为所欲为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必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生计处处皆新闻了”。
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游览、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公布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铺有新风》,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
写出这篇通讯的记者那天外出采访,午时赶不答谢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铺。
饭铺里早已挤满了人。
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效力员笑着款待,并且很快协助记者找了座位。
对新闻评论的理解
对新闻评论的理解新闻评论:如何正确理解新闻内容导语: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正确理解新闻内容对于我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正确理解新闻内容。
一、注意新闻标题的关键词新闻标题往往是新闻内容的概括和提炼,关注标题中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来判断新闻的性质、主题、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对新闻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二、仔细阅读新闻正文除了标题,新闻正文才是我们了解新闻内容的主要途径。
在阅读新闻正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报道来源和记者身份:了解报道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新闻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同时,记者身份也是我们判断报道角度和立场的重要依据。
2. 分清事实和观点:新闻正文中常常穿插着作者的观点和评论,我们需要学会分辨事实和观点,避免将观点误认为事实。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观点是主观判断的产物。
3. 理解上下文关系:新闻报道往往是一篇连贯的文章,我们需要通过理解上下文关系来准确把握新闻的内容和脉络。
同时,也要注意理解引用和转述的内容,避免引起误解。
4. 对比多方观点:新闻报道中常常会涉及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我们应该通过对比多方观点来全面了解问题,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不要片面听信某一方的观点,要有辩证思维。
三、关注新闻背后的深层含义新闻报道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来深入理解新闻背后的意义。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1. 社会背景和影响:新闻报道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现象或问题,我们需要关注这些现象或问题的背景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新闻的意义。
2. 利益关系和动机:新闻报道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利益关系和动机,我们需要通过分析这些关系和动机来揭示新闻背后的真相。
3. 深入调查和研究:对于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新闻,可以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采访和调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新闻。
新闻报道角度分析.pptx
与各行业专家、学者等建立联系,及时获取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前沿 动态,为预测性选题提供有力支持。
03
采访技巧与信息收集能力
采访前准备工作要点
明பைடு நூலகம்采访目的和主题
在采访前需明确报道的核心内容和目的,以便有针对性地准备采 访问题和节目流程。
深入了解采访对象
收集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经历、观点和立场,以便在采访 中更好地引导对话。
制定采访提纲
根据采访目的和对象,列出要探讨的问题要点,确保采访过程中不 遗漏重要信息。
提问技巧及运用实例
开放式问题
提出较为宽泛的问题,引导采访对象详细阐述观点,例如 :“您如何看待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
封闭式问题
针对特定事实或细节提问,确保获得准确回答,如:“您 是否支持某项政策?”
追问技巧
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后,根据回答内容进一步提问,挖掘 更深层次的信息。
倡导廉洁自律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廉洁自律教育,树立廉洁奉公的行业形象,提高行业社会信 誉度。
深入基层报道
鼓励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挖掘真实鲜活的新闻素材,增强新闻 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新闻报道角度分析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5-11
目录
• 新闻报道基本概念与原则 • 选题策划与角度挖掘 • 采访技巧与信息收集能力 • 写作风格与呈现方式探讨 • 传播渠道选择及效果评估 • 法律法规遵守与职业道德建设
contents
01
新闻报道基本概念与原则
新闻报道定义及作用
新闻报道定义
宪法法律法规
新闻报道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安全和 社会稳定。
新闻比较分析法范文
新闻比较分析法范文首先,新闻比较分析法可以揭示媒体的立场和倾向。
不同的媒体机构和记者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
比较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可以发现各个媒体的立场和倾向,从而更好地理解报道的背后意图和目的。
例如,其中一事件在一家媒体中可能被强调为积极的进展,而在另一家媒体中可能被强调为负面的影响,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发现媒体的偏向。
再次,新闻比较分析法可以揭示报道的错误和失实。
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错误和失实的情况。
通过比较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可以发现这些错误和失实,并且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核实和证实来验证报道的真实性。
例如,其中一事件在一家媒体中可能被夸大了其影响和重要性,而在另一家媒体中可能被低估了,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发现报道的错误和失实。
最后,新闻比较分析法可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全面和客观的信息。
通过比较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读者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从而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比不同媒体的报道,读者可以辨析媒体的立场和倾向,从而更好地分辨真假新闻,并且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自由思考和调查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通过新闻比较分析法,读者可以避免被狭隘的观点和信息所局限,并且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新闻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用于分析新闻报道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可以揭示媒体的立场和倾向,发现报道的信息差异和遗漏,验证报道的真实性,获得更全面和客观的信息。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积极运用新闻比较分析法来判断和理解新闻报道,避免被片面和偏激的观点所影响,从而获得更为准确和可靠的信息。
立场,观点,方法侧重点不同,内在也不一致的例子(一)
立场,观点,方法侧重点不同,内在也不一致的例子(一)列举不同的立场•政府立场•媒体立场•公众立场政府立场政府立场通常是从整体国家角度出发,注重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
例如在国际关系中,政府会倡导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在国内经济发展中,政府会关注整体市场环境和产业结构调整。
媒体立场媒体立场通常是从传媒机构角度出发,注重媒体形象和商业利益。
不同媒体的立场也会有所差别,例如一些政治倾向明显的报纸会强调特定思想,一些商业性强的新闻媒体则会偏重商业新闻和娱乐内容。
公众立场公众立场通常是从个人或社会群体的角度出发,注重个人权益和公众生活。
不同公众群体的立场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一些青年群体会比较关注热点社会事件,一些老年人则会更关注社会福利和长期稳定。
列举不同的观点•科学观点•哲学观点•人文观点科学观点科学观点通常是通过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基于实验或实践证据进行论证的。
科学观点注重事实和证据,强调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
例如爱因斯坦提出的著名量子物理学说就是一种典型的科学观点。
哲学观点哲学观点通常是通过思辨和创造性探究,从更为抽象的层面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理解的。
哲学观点注重思辨和推理能力,强调系统性的思考和哲学上的洞察力。
例如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观点就是一种典型的哲学观点。
人文观点人文观点通常是通过文艺和文化载体,从更为感性的角度对事物进行理解和感悟的。
人文观点注重情感和体验,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例如纪实文学《牛虻》中对乡村生活和生命的感性刻画就是一种典型的人文观点。
列举不同的方法侧重点•实证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法•反思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注重通过实证和数据分析,进行系统性和客观性的描述和解释。
例子可以是社会学、心理学的大量实验研究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算法和新科技。
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注重研究者的体验和感性理解,更强调主观性的体验和交流。
例子可以是民族学、研究文化地方、软件测试和体验的场景等。
反思方法反思方法强调理性反思和批判性思考,通过前后对比和多角度思考,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和社会批判。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新闻报道是传播信息、揭示事实、表达观点的重要媒介,而其真实性与客观性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一、定义与重要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指报道的内容必须与事实相符合,不夸大、不减少、不歪曲。
而客观性则要求报道不被个人主观情感所影响,不带有明显立场倾向。
这两个准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对于公众、读者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真实性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基础。
公众对于真实信息的需求是新闻报道存在的核心目的,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让公众了解到全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客观性是推动公众思考的驱动力。
客观的报道可以提供不同观点的对比和碰撞,促使公众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实现知情权的真正落地。
二、现实挑战与原因分析然而,在当前新闻报道环境下,真实性与客观性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新闻报道受到商业利益影响。
在商业压力下,某些媒体或记者往往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不顾真实性、客观性,制造标题党、夸大事实,以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忽略了报道的基本准则。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是诱导新闻报道缺乏客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些政府或机构会通过控制媒体,制定宣传口径,进行有意识的舆论引导和篡改,导致新闻报道受到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左右。
此外,新闻业态的多样化和发展也给真实性与客观性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大加快,而且信息来源和真实性甄别也变得更加困难,容易引发虚假信息的传播和信任危机。
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快速传播,使得个人对新闻的选择和传播产生了影响,进一步削弱了真实性与客观性。
三、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对策在面临这些现实挑战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首先,要推动媒体自律和行业监管。
媒体应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抵制商业利益的干扰,确保报道的真实与客观。
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的监管,设立监察机构,建立更为严格的惩罚机制,对违反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报道进行严厉打击。
新闻报道如何做到客观公正
新闻报道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更对社会舆论和公众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要做到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并非易事。
那么,新闻报道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追求。
客观,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应摒弃个人情感、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中立的态度呈现事实。
公正,则要求对涉及的各方给予平等的报道机会和尊重,不偏袒任何一方。
首先,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真实这一底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客观公正就无从谈起。
为了确保报道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核实。
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消息来源,而应多渠道、多角度地收集信息。
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仔细甄别和分析。
对于一些模糊不清或存在疑问的内容,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追问和求证。
只有在掌握了充分、准确的事实基础上,才能进行报道。
其次,全面性是实现客观公正的关键。
新闻报道不能片面地选取部分事实,而应尽可能涵盖与事件相关的各个方面。
比如在报道一起社会事件时,不仅要呈现事件的经过和结果,还要探究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于涉及的各方观点和利益诉求,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表达。
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了解到事件的全貌,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再者,平衡报道是客观公正的重要体现。
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新闻工作者不能只报道一方的声音,而忽视另一方。
要给予各方平等的发声机会,让不同的观点在报道中得以呈现。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对某一方观点的过度强调或弱化。
通过平衡各方观点,让公众能够在对比和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另外,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也是实现客观公正的重要保障。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新闻报道的规范和流程。
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接受贿赂,不被利益集团所左右。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坚守新闻的良知和底线。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对中外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传播方式。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媒体形式和传播平台方面。
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仍然是主要的传播形式,大多数人通过电视机观看新闻节目,媒体公司主要依靠电视台频道播出节目。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新闻信息。
因此,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倾向于将节目内容进行互动和多媒体呈现,以适应观众多样化的媒体习惯。
其次是节目内容。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差异主要表现在报道对象、观点倾向和报道深度上。
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通常会报道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以及领导人的活动和讲话。
相比之下,在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普通公民的声音、社会事件和人文故事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此外,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国情,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对国家和政府的正面宣传和政策宣讲居多,报道观点倾向较为单一。
而在西方国家,新闻报道通常更加中立客观,多角度呈现问题,追求平衡报道。
当然,这些差异也受到国际新闻价值观的影响,每个国家的新闻价值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最后是报道风格。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风格差异主要表现在表演性和亲近感上。
中国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会采用一些娱乐性的元素,比如明星主持人、轻松幽默的台词、特效图像等,以增加观众的观看欲望。
而在西方国家,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注重报道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主持人更加稳重和客观,不会过多强调个人情感。
此外,在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时,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会采用集中报道、长时间连续播出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即时报道,力求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综上所述,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内容分析法如何分析和评估新闻报道的内容
内容分析法如何分析和评估新闻报道的内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作为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备受质疑。
如何准确地分析和评估新闻报道的内容,成为每个信息消费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本文将探讨内容分析法在分析和评估新闻报道内容方面的应用。
一、什么是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对文本、图片、视频等媒体内容的系统、客观的分析,以获取关于文本特征、主旨和意图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式,从内容中寻找到相应的指标,从而对文本的性质、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
二、内容分析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1. 确定新闻报道的立场和态度内容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新闻报道的立场和态度。
通过对文字、语义、用词等进行定性分析,我们可以判断新闻报道是否客观中立,或者是否存在一定的倾向性。
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估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2. 分析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和内容热度内容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和内容热度。
通过统计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新闻报道的长度、图片和视频的使用情况等指标,我们可以了解到新闻报道对于某一事件或主题的重视程度。
这有助于我们评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深度。
3. 评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内容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事实陈述和数据引用进行核实,对矛盾之处和虚假信息进行发现,我们能够得出对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判断。
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并及时辨别虚假新闻至关重要。
4. 比较不同媒体的报道差异内容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差异。
通过对不同媒体的文字表达、角度选择、字数差异等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媒体在对事件报道时的立场、报道角度和侧重点。
这有助于我们客观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多个方面。
三、如何进行内容分析法的分析和评估1. 定义研究问题和目标在进行内容分析法的分析和评估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毕姥爷摊上事儿了(图)
2015-04-08 02:53:55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一段疑似为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视频昨天在网上大量流出,将毕福剑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时间,铺天盖地的网友在网上针对此次视频事件做出了各式各样的评论。
记者就此向《星光大道》节目组求证,但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时,毕福剑本人并未通过官方渠道对此事做出回应。
“一句话”把老毕推向浪尖(新闻角度:着眼点:话语是非、抱怨毛主席的话)
昨日,一段疑似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视频在网上流出。
从视频上来看,这是一个私人聚会,毕姥爷当时的神情十分轻松。
视频中他唱了一段该京剧中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著名选段,并且在唱完每一句后都加上了自己的一句点评。
然而,将老毕推向舆论风口浪尖的是他在唱评到“共产党毛主席”一句时,表现出了抱怨情绪,称“他把我们害苦了”。
在视频画面中,饭桌上的人(除老毕外还有两男一女)嘻嘻哈哈,在老毕唱评完后众人一同鼓掌。
视频画面疑似同桌偷拍(新闻角度:侧重于视频来源,疑似偷拍以及毕姥爷饭局周围的人)
在网上众多流出毕福剑唱评《智取威虎山》中有1分15秒和1分18秒两种版本。
两种版本的开头均为一致,但在1分18秒唱评版本中多出的三秒可以发现,毕福剑手指画面中右手边的方向说了一句:“你录这个……”
有网友指出了视频画面中坐在毕福剑旁边离镜头最近的男子疑似是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史国良。
而另一位男子坐在毕福剑与史国良中间只露出了侧脸无法完全辨识,有网友指出是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也有人指出该男子为毕福剑的外事助理兼秘书刘瀚锴。
然而,这两种版本从拍摄角度来看都不是毕福剑所指方向,而是饭桌中坐在毕福剑对面的某人。
毕福剑在最后提到录像时并没有指向这个方向,而史国良与刘大为二人也从始至终没有注意到身旁录像的此人,视频画面疑似是被偷拍而成。
有网友指出,最先公布此视频的是东博书院秘书长张清。
昨天,北京晨报记者搜索张清实名微博,发现张清在4月6日10点整发出一条批评毕福剑的微博,但具体内容已被删除。
截至记者发稿时,张清并未做出回应。
视频惹来网友纷纷热议(新闻角度:网友的评论及其看法)
视频上传后迅速引起疯狂转发,其内容还被整理为文字版到处流传。
网友们一边感叹“毕姥爷摊上大事儿了”,一边争论毕福剑究竟是错还是没错。
其中有人直言不讳,指出了毕福剑作为公众人物,在任何场合都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社会名流的私下言行被曝光到互联网,在全世界已屡见不鲜。
毕这样的名人在饭桌上戏谑《智取威虎山》中的解放军,对毛泽东有严重不敬之语,导致轰动性视频流到网上,他自己应负很大责任。
”
也有人称,“比毕福剑的段子更恶心的是将视频公之于众的人,不管这个与毕福剑一起喝酒的人出于什么动机录像,这种行为很
过分。
不管视频中老毕如何调侃,有辱斯文,但在该视频没有被上传之前,充其量也只是几个朋友在一起喝喝小酒。
”
北京晨报记者韩英楠
新闻立场:客观、事实报道
二、【娱乐观】毕姥爷,替不懂隐私的人背了黑锅
2015-04-08 23:56 来源: 腾讯娱乐
腾讯娱乐专稿(文/朱白)
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微博)“手机视频”事件仍在发酵。
这段发生于私人场合的即兴插科打诨,当它未经允许被置于大庭广众之下时,就已构成了对当事人的一种隐私冒犯。
那些指责甚至对毕福剑感到愤怒的人,就真愿意将所有行为都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吗?即便这些人愿意,那也有可能触犯治安条例啊。
(新闻角度:侧重于法律方面)
这样的风波本会随着围观者的散去和事情本身的无聊迅速被人淡忘,但有报道称,或许是受了“视频风波”的影响,4月8日零点起到4月12日零点止,毕福剑在央视的所有节目将暂停播出。
而媒体进而发现,本周六原计划播出的《星光大道》确定已暂时停播,改播电视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
于是,“风波”变成了切实影响当事人的一桩事件。
毕福剑因嘴巴获得了“惩治”,而在我们这里仅仅是已被报道的这些事情,也还会被想象成背后一定会有更庞大深邃的阴谋。
那些不可言说的“你懂的”,成了我们业余时间最为热爱的谈资。
而对于当事人的猜测、分析,其实跟之前的泼脏水式愤怒是一样的,除了嚼老婆舌头背后议论以便达到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拙劣见识的
目的,再无其他。
(新闻角度:风波对毕姥爷本身的影响、星光大道的停播)
从大众传播角度来讲,公众名人一些令人意外的行为和言论,自然会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所出现的言行越离谱也就会产生越大的反差,这反差就是人们关注这件事的最大动力。
说到底,不管在私人空间多么受尊重的地方,名人都需要拥有更多的谨小慎微。
比如作为普通人的我交友不善,那么损失可能仅仅是在十余人中被败坏了名声,但是对于拥有广泛受众的名人来说,一旦出于酒后或者其他原因的松懈,说或做了有损自己公众形象的事情,那么他的名声则是在百万、亿万人中受损了。
其个人损失和以此造成的伤害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跟公众名人对自己言行放松相比,更值得反省和探究的是那个偷录视频的人,以及无意或者刻意将之传播出去的行为,将私人场合的言论放置在公共领域去散播,这当然是有失德行的一件事,如果是出于报复和所谓惩治恶人,那除了是小人行为,还相当触犯了他人的隐私。
并非传播和指责名人不当言论的那些人就
是道貌岸然,但的确是包括这些人在内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愿意将自己的所有言行公之于众。
譬如,我们三个同事周末聚餐,席间说了我们一位副主编的坏话,甚至还嘲讽了他最近的长发实在太骚了……这种话当然没必要让副主编知道,因为从情理上来说,这并非恶意攻击,最多只能算是我们在他手下工作太疲劳之后的一种减压吧。
挖掘隐私一直是我们对名人的一种获知真相的手段,这手段当然也有分寸和界限,比如他在公共场合的言行就不大受到保护,但私人场合之下没有狗仔敢于硬闯进去,哪怕他们正在做的是粉丝或公众热情多么想了解的事。
那些爱用“毕福剑欠全国人民一个道歉”的媒体,也属于是非不分趁火打劫,不管是标题党吸引眼球,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般地煽风点火,都已经有损我们在一件公共事件面前应有的风范和底限。
如果说毕福剑的言行冒犯了大家,那么他就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因此要限制一个人的言论或者要求每一个人在任何时间都务必正确,那也是相当倒退的方向,毕竟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开玩笑和私人时间的权利和自由。
至于最新的央视声明,称“毕福剑作为央视主持人,在此次网络视频中的言论造成了严重社会影响,我们认真调查并依据有关规定作出严肃处理”。
无可厚非,作为男人,老毕这次无意冒犯属于犯小人在先,至于后事如何发酵、如何传播、如何被世人
理解都已是无法控制的了,不管怎样的结局和未来,他都应该有体量去承担和面对。
被舆论裹挟是我们最容易去做的,但容易不代表正确,更不代表风范。
当毕福剑私下里的言论在公共空间被放大后,这种“坏”已经不是他本人所能承受的了。
那些破坏私人饭局的人,那些私自冒犯别人隐私的人,那些让一个本来就缺乏信任的现代社会因为告密而更加孱弱和千疮百孔的人,才是最应该摒弃、警惕和“惩罚”的人。
(新闻角度:大众传播、舆论、名人说话注意问题)新闻立场:娱乐观、记者多自己看法观点、提供更多相关消息三、央视员工爆料:暂停“毕姥爷”所有节目四天,或因“不雅视频”
有员工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针对主持人毕福剑的视频风波,央视高层4月7日下午召开了办公会议。
从进一步加强央视员工工作作风建设方面着想,央视高层作出了从4月8日零点开始至12日零点止,暂时停播毕福剑主特的央视所有节目的决定。
(新闻角度:央视对毕姥爷的决定—暂停节目播放)
当华西都市报记者问:毕福剑主持的节目,4月12日以后会恢复播出吗?该员工表示:暂时还沒有接到相关通知。
(记者:华西都市报杜恩湖)(新闻角度:毕姥爷节目还会恢复播放的消息)
新闻立场:客观公正、对事实进行描述
注: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
选择新闻角度,首先要客观,从事物的整体和本质上全面真实地把握事实;其次要抓特点,即这一事件区别于其他事件的最突出、最典型的方面;再次要有新意,同样一件事,立意不同,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新闻立场:新闻立场事实是第一位的,记者必须尊重事实,只有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这是新闻记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记者立场不能改变事实,但会影响对事实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