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案
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范文
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
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
理解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等方法,探究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
遗传的基本规律。
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2.教学难点:遗传规律的具体应用。
变异的分类和成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传吗?什么是变异?它们有什么关系?2.知识讲解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
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如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
分析变异的类型,如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实验一:观察植物或动物的遗传现象。
实验二:观察植物或动物的变异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案例分析选取一些遗传和变异的案例,如家族遗传病、基因突变等。
分析案例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成因和影响。
5.巩固练习出具一些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6.课堂小结强调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笔记,整理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1.讲解遗传规律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
2.实验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课后作业要适量,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同学们能够对遗传和变异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学习生物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师:同学们,假如一个父母都是双眼皮,但他们的孩子中有的单眼皮有的双眼皮,这说明了什么?生:这说明双眼皮可能是显性基因,单眼皮是隐性基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使学生能够描述和比较不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3.遗传和变异的机制;4.遗传和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3.遗传和变异的机制。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不同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种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异?是什么决定了一个物种的特征和表现?Step 2: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15分钟)1.引导学生定义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含义。
Step 3:了解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遗传与遗传变异之间有什么关系?2.讲解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并通过示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 4:探究遗传和变异的机制(20分钟)1.讲解DNA和基因的概念;2.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DNA复制与DNA突变的关系;3.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的机制是如何产生的。
Step 5: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20分钟)1.以小麦和玉米的生长情况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2.让学生分析小麦和玉米的遗传特征和变异程度;3.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Step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和重要性;2.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研究的兴趣;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科普文章,并写一篇小结。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引导讨论、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资源;2.小麦和玉米的种子;3.纸、笔等实验材料。
七、教学评价学生的观察与记录情况、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程度、课堂发言和讨论等。
(亦可根据班级情况使用评价表格进行综合评价)八、教学反思1.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展示音频或视频素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实践探究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设置一个小结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遗传与变异的现象教案
遗传与变异的现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界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遗传与变异的定义。
解释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作用。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第二章:遗传现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的规律。
让学生了解遗传物质DNA的结构与功能。
2.2 教学内容介绍孟德尔遗传规律。
解释DNA的结构与功能。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孟德尔遗传规律。
采用实验法,进行DNA的提取与观察实验。
第三章:变异现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变异的类型。
让学生了解变异的原因。
3.2 教学内容介绍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
解释变异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变异的类型及原因。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第四章: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解释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基因流、基因漂变、自然选择。
解释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的关系。
第五章:遗传与变异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介绍遗传与变异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杂交育种。
介绍遗传与变异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基因检测、基因治疗。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遗传与变异在农业育种及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中的应用实例。
第六章:遗传与变异的实验技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相关的实验技术。
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遗传与变异实验。
有关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7篇
有关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7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
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
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
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一、遗传与变异简介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生物物种的进化、适应性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等方面。
遗传是指生物种群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基因的传递将性状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
而变异则是指在基因传递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或基因组重组等原因,导致个体之间出现差异的现象。
本教案将围绕遗传与变异展开讲解,介绍遗传与变异的原理、遗传变异的类型以及其在生物界的意义等内容。
二、遗传与变异的原理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是指基因在生物繁殖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组成。
通过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结合,基因会传递给下一代,决定了下一代个体的性状特征。
2. 遗传的规律遗传的规律主要包括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以及遗传学中的其他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基因、基因的分离与再结合等规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变异的原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在基因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差异。
变异的原因包括基因突变、基因组变异和基因重组等。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突变,导致基因产生改变。
基因组变异是指染色体水平的变化,如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重新组合。
三、遗传变异的类型1. 显性遗传显性遗传是指由显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现象。
在显性遗传中,个体只需要携带一个显性基因,即可表现出相应的性状,而隐性基因需要存在两个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2. 隐性遗传隐性遗传是指由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现象。
在隐性遗传中,需要两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如果一个基因为隐性基因,而另一个基因为显性基因,则个体的性状会表现为显性基因决定的性状。
3. 突变遗传突变遗传是指由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变异现象。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功能以及表现出的性状。
突变遗传在生物进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重组遗传重组遗传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亲代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重新组合所导致的变异现象。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理解基因、染色体、基因型、表现型的含义;3.能够应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决简单遗传问题;4.掌握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原理和方法;5.理解突变及其在进化中的作用。
二、授课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生物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在遗传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生物遗传主要包括基因的传递、基因的变异、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的修饰。
变异是指在基因传递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出现的基因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的变化现象。
变异是生物种群中产生新基因型的重要手段。
2. 基因、染色体、基因型、表现型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具有遗传功能的DNA分子。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所有生物体细胞内的DNA分子都是通过染色体来传递的。
基因型是指生物体细胞内所拥有的基因的总和。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来的表现形态。
3.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同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分离并随机组合,遗传因子的单独性和分离性,以及基因的配对分离和重新组合。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单性质遗传规律、二性状遗传规律和自交系法则。
这些规律在生物遗传研究中至关重要,尤其对人类遗传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基本的两种选择方式。
自然选择是生物个体适应环境而生存繁殖的过程,只有适应性强的个体才能够优胜留下,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被淘汰。
人工选择是人类根据需要选择某些生物个体进行繁殖,从而根据人类的需要选育出更高产、更有用的生物。
5. 突变和进化突变是指基因发生了随机性变异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型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能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行超越性的发展。
进化是生命只要经过长期的变异和选择,就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物种、新品种,进化丰富了生命的种类和形式。
三、课堂教学1.对于遗传和变异这一主题可以采取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利用透明玻璃的捏合性与大小、颜色等特征强烈的珠子,进行配对杂交观察,培养学生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直观感受。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3. 掌握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了解遗传突变和变异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基因的作用、遗传突变和变异的影响
难点:遗传原理、变异形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3. 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知道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眼睛颜色吗?
二、讲解遗传原理(15分钟)
1. 讲解什么是遗传和变异,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
2. 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3. 详细解释DNA与遗传之间关系
三、展示实验(15分钟)
教师进行基因变异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遗传变异的理解。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教师总结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案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不同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性状与相对性状的区别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第一章我们讨论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了解了植物、昆虫、两栖动物以及鸟类的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了解到通过生殖和发育生物圈中的生命才能得以不断地延续。
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经由母亲十月怀胎来到这个世上的,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征像父亲,哪些特征像母亲,哪些特征与父母都不像?为什么会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再看图,这是一个猫家庭,它们彼此之间各有相同和不同的特征;而我国首例子用成年牛体细胞克隆出的五头牛,它们几乎一模一样,这又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已进入了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探究了。
二、合作探究:1、通俗地说,遗传是指亲子代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而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
观察书本p25上的几种生物性状。
小组成员间相互观察人体的下列性状:(1)耳朵有没有耳垂(2)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3)能否把舌头由两侧向中央卷曲?(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讨论:(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试着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4)任选上述一种人体性状,看看你与父亲或母亲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再看看你与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5)生物体的所有性状都是能遗传的吗?如果不是,请举例子说明。
(6)在观察和讨论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思考:父母的许多性状为什么会在我们的身上出现呢?我们知道精子和卵细胞都没出携带任何性状,那么,父母究竟是把什么东西传给了合代,才使子女像父母呢?交流展示: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资料学生阅读分析书本资料,并讨论[来1.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三:归纳小结: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相关推荐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猜谜语、欣赏漫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识图能力;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相对性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认识,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般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状、相对性状、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生活经验,能够比较容易寻找和发现周围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但是还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不能对相关的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她们,你注意到:1、他们像吗?2、他们哪些特征相似?3、他们哪些特征不相同?学生就会展开讨论,顺利进入主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组织学生开展几个活动活动1:连连看——学习生物的性状师:很多同学都去过动物园或者在书本或电视上看过很多的动物,这些动物你们都熟悉吗?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出了几道谜语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连连看:谜语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大象。
是马不拉车,叫马也不错,满身黑道道,听声就奔跑。
——斑马。
一种动物名叫鹿,鹿角不长脖子长。
——长颈鹿。
形状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松鼠。
教师提问:恭喜你们都猜对了,你们为什么能猜出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呢?学生: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
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举例、实验演示等,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难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5.多元评价,提高效果: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6.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与遗传和变异现象相关的课后任务,如查阅资料、研究性学习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关注。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家庭照片,如父母和子女的合影,让学生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会长得像我们的父母?有没有哪些地方与父母不同?”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态度重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和责任感。
-学生需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等方面的重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教案
第一节课:遗传基本概念
1.引入:通过举例介绍遗传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遗传的基本原理: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和等位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等。
3.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遗传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第二节课:遗传性状的表现形式
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遗传性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遗传性状的表现形式。
2.讲解遗传性状的表现方式: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复等位基因等。
3.实验:学生进行豌豆杂交实验,观察不同性状的表现情况,加深对遗传性状的理解。
第三节课:遗传的变异与进化
1.引入:通过介绍自然选择和突变等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遗传变异对进化的影响。
2.讲解遗传变异与进化:适应性进化、性状变异等。
3.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不同环境下的遗传变异如何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第四节课:人类遗传学与社会意义
1.引入:通过介绍遗传疾病和基因检测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遗传学的重要性。
2.讲解人类遗传学知识:染色体异常、遗传性疾病等。
3.案例分析:学生分析不同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思考遗传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思与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遗传与变异打下基础。
接下来,可以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如生物技术、生态学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它们在生物界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 培养学生观察生物现象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 遗传和变异的普遍性和重要性3. 遗传和变异的原因4. 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5.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原因和实例。
2. 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内在联系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遗传和变异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基本含义。
3. 分析遗传和变异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它们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 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体会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互动,评估他们对遗传和变异原因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实际应用例子的分析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作业的提交和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家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研究的认识。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 遗传和变异的类型及特点3. 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类型及特点,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机理,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具体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和变异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亲子代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讲解遗传和变异的类型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遗传和变异。
4. 知识拓展:介绍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机制。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遗传和变异在生物世界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观察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实验孟德尔豌豆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遗传规律。
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特征的遗传规律。
反思: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2. 活动二:小组讨论遗传图解制作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图表制作技能。
过程:学生分组,根据实验数据制作遗传图解,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解释。
反思:学生评价不同组的遗传图解,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运用遗传图解分析遗传问题的能力。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3. 了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4. 能够运用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解释生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是指生物体的性状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变异是指生物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2.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遗传信息通过DNA分子存储在染色体上,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传递给后代。
3.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导致基因表达和功能的改变。
4.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增减和结构的改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传递遗传信息的途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遗传病案例,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遗传和变异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讲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使用PPT展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讲解DNA、染色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
3. 讲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分别讲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原因和实例。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遗传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遗传方式和变异类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遗传和变异的相关问题,如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等。
6. 总结和复习: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复习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遗传病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4. 复习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原因等内容的课件。
2. 遗传病案例:提供几个典型的遗传病案例,包括病名、遗传方式、变异类型等。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实例。
(2)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3)了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实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分析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2)利用遗传图解和染色体图解,分析基因的传递和变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实例。
(2)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3)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实例。
2. 教学难点:(1)基因的传递规律及染色体变异的类型。
(2)利用遗传图解和染色体图解分析遗传和变异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整理遗传和变异的相关资料和实例。
(2)制作遗传图解和染色体图解的PPT。
2. 学生准备:(1)预习遗传和变异的相关内容。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方式复习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引导学生回顾遗传和变异的实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实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利用遗传图解进行说明。
(2)讲解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利用染色体图解进行说明。
4. 练习与讨论:(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搜集相关的遗传和变异实例,下节课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基因传递规律以及可遗传变异类型的掌握情况。
遗传与变异备课教案
遗传与变异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2. 掌握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世界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于遗传与变异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遗传和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
3. 遗传与变异的实际应用:农业、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
三、教学过程:1. 概念讲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是生物体由父母亲传给后代的特征和信息的传递过程,而变异是指在生物种群中个体间存在着差异。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2. 原理讲解接着,讲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
遗传的基本原理是基因的传递和表达,通过DNA分子的复制和遗传物质的基因组合,确定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
而变异是由于基因的突变或基因组合方式的改变导致的生物个体差异。
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原理。
3. 进化中的作用然后,讲解遗传和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
遗传和变异在进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使得物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保持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通过讲解相关的进化理论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遗传和变异对于物种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4. 应用实践最后,介绍遗传与变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践。
例如,在农业领域,利用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可以培育出高产、耐虫害的作物品种;在医学领域,遗传与变异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在生物技术领域,利用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可以进行基因工程和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研究。
通过实际案例的解读,激发学生对于遗传与变异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结合案例分析。
2. 图示和实例解说。
3. 学生讨论和互动。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于遗传与变异的理解程度。
2. 布置相关的作业和实践任务,考察学生应用遗传与变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效果。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3.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其实例。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3. 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4. 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
2. 教学难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亲子代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简要介绍遗传和变异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遗传是指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的差异。
3.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介绍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让学生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并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4. 讲解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介绍生物的变异类型,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并举例说明。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变异对生物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实例。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通过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进化的规律。
2. 举例说明遗传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介绍遗传变异在农作物育种、畜牧业改良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遗传变异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遗传和变异的一些问题,如:“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有什么作用?”等。
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遗传规律,特别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
2.识别和解释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其原因,理解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能够运用遗传图解分析复杂的遗传现象,进行合理的预测。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a.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b.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c.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问答、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践活动,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遗传和变异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设计一道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作业中展示解题过程。题目如下:
某家庭中,父亲为A型血,母亲为O型血,请预测他们的孩子可能的血型,并解释原因。
3.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遗传育种、基因治疗等,整理成一份资料,不少于500字。要求学生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举例说明遗传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b.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及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c.如何运用遗传规律来预测后代的遗传特征?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纠正错误理解。
(四)课堂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不同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性状与相对性状的区别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第一章我们讨论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了解了植物、昆虫、两栖动物以及鸟类的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了解到通过生殖和发育生物圈中的生命才能得以不断地延续。
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经由母亲十月怀胎来到这个世上的,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征像父亲,哪些特征像母亲,哪些特征与父母都不像?为什么会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再看图,这是一个猫家庭,它们彼此之间各有相同和不同的特征;而我国首例子用成年牛体细胞克隆出的五头牛,它们几乎一模一样,这又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已进入了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探究了。
二、合作探究:1、通俗地说,遗传是指亲子代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而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
观察书本P25上的几种生物性状。
小组成员间相互观察人体的下列性状:(1)耳朵有没有耳垂(2)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3)能否把舌头由两侧向中央卷曲?(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讨论:(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试着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4)任选上述一种人体性状,看看你与父亲或母亲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再看看你与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5)生物体的所有性状都是能遗传的吗?如果不是,请举例子说明。
(6)在观察和讨论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思考:父母的许多性状为什么会在我们的身上出现呢?我们知道精子和卵细胞都没出携带任何性状,那么,父母究竟是把什么东西传给了合代,才使子女像父母呢?交流展示: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资料学生阅读分析书本资料,并讨论[来1.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三:归纳小结: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目前,已有多种正在栽培的转基因作物和饲养的转基因动物,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医院里有转基因药品。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对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下去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你还有怀疑吗?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重点:。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生物要将自己的性状遗传给后代,要通过一定的结构,以前我们学过遗传物质在细胞的哪个结构中?是不是细胞核中的所有物质都与遗传有关?染色体中与遗传有关的结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细胞核;不是的,细胞核中那些能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才与遗传有关。
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DNA。
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控制性状的小单位是基因,基因并不是杂乱无章存在的,它大多是有规律的集中在DNA上的一个一个小片段。
二、合作探究:1、议一议:看书、讨论归纳p29 (3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都是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但是这四者之间的范围关系是逐渐减小的。
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又位于染色体上,请你推测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怎样存在的?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不同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量是相对稳定的。
人类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是23对,人的体细胞中的这23对染色体就包含有46条染色体,上有46个DNA分子,包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的可遗传的所有性状。
子代个体是通过父母双方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请你推测基因是通过什么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的?基因是经过精子和卵细胞传递的,但是在精子和卵细胞这些生殖细胞中,人类的染色体可不可能也是成对存在的?如果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就会增长一倍,但是人类的染色体虽代代相传,但是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都只是23对,所以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是减半的,即人类的性细胞的染色体数是23条。
请你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我们用A表示一个相对性状,用a表示另一个相对性状,父亲的体细胞中基因组合是AA,母亲的体细胞中的基因组合是aa,那么产生的精子以及卵细胞中的基因各是什么情况?产生的受精卵的基因组合又是怎样的?三、交流展示:1、学生归纳: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精子的基因是A,卵细胞的基因是a,受精卵的基因组合是Aa。
四、归纳小结:1、细胞核、染色体、DNA 、基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人类的体细胞和性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量是多少?3、人类的染色体在体细胞中与性细胞中是否有区别?有怎样的区别?4、如果在人类的性细胞中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会出现什么后果?教学反思:本节知识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挖掘这种联系,复习旧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应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能够在已知父母基因性的前提下正确推测出精子、卵细胞以及受精卵的基因型。
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教学重点: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3)、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教学难点:(1)、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展示教材P31“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片,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这个图片逐步引导学生过度至P32“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过程”。
在以上基础上提问:若AA控制卷舌、aa控制不卷舌,后代的性状会是怎样呢?2、若AA控制卷舌、aa控制不卷舌,后代的性状会是怎样呢?这类问题,不能靠推测,早在十九世纪类似问题就已给修道士孟德尔通过实验解决。
二、合作探究:1、议一议:孟德尔和他的豌豆杂交实验1、看书、讨论归纳p33...34 分析:①纯种高、矮豌豆杂交,为什么子一代只表现高的性状?②子一代基因型分析(完成填空)。
此处需要教师教具引导。
2、问题:子一代高豌豆Dd中的d还会遗传下去吗?如何证明?3、杂种高豌豆Dd(子一代)自交实验分析:①学生小组活动:模拟自然条件下传粉受精形成子二代可能的基因组成和性状并记录;②小组代表分享本小组活动记录数据;③引导学生从各小组的记录数据中发现规律:子二代中高茎豌豆比矮茎豌豆多。
④小组活动:思考并讨论“遗传学奠基人”当年分析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子二代中总是高的多,矮的少?⑤展示孟德尔有关豌豆其他相对性状自交结果,证实推理正确。
4、与学生一起总结“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结果;5、借助孟德尔成功经验,渗透情感教育。
2、分析卷舌和不卷舌的问题(1)让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来分析课前引入时“卷舌和不卷舌”的问题;(2)通过教学,逐步引导至“同时卷舌的父母也会生出不卷舌的孩子”。
过度:卷舌与不卷舌并不重要,但如果此处的隐性基因a控制的不是不卷舌,而是某种致病的性状(如:白化病)该怎么办呢?三、交流展示:3、禁止近亲结婚(1)、引出近亲:承上:两种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简单介绍:①白化病(播放视频);②红绿色盲(图片检测);提问:哪些人群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更大?(学生回答——近亲)(2)、解释近亲,分析近亲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可能性大的原因;(3)、近亲结婚的危害——使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加;(4)、通过一调查表中的数据,进一步证实刚刚得出的结论;提问:怎么样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呢?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
近亲结婚使父母双方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机会增大,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也就增加。
四、归纳小结:1、孟德尔和他的豌豆杂交实验2、卷舌和不卷舌的问题3、禁止近亲结婚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教学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重点: 1.性别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
通过小品演员的精彩幽默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
教师:小品中这对夫妻为生下一个儿子,而东躲西藏,打起了游击。
妻子也因生下三个女儿备受婆婆和丈夫的责难,而妻子却为自己辩解说生男生女在男性。
生男生女到底怎么回事?这与遗传有关系吗?让我们一起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合作探究:1、议一议:同学们想一想: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看书、讨论归纳p39 (40)1.幻灯二通过背景图片,对人体染色体相关问题做一复习,旨在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会断章取义,做到温故知新。
回答下列问题:看图片这是什么?人体体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人的性别也是人表现的性状,生物的性状由什么决定?2. 观察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哪些异同:看看男女染色体有什么差别?男女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1-22对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只有最后对与其他染色体显著不同,由此,可以判断这对染色体与什么有关?这对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提问:问题1 这两幅图哪张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张是女性的染色体?问题2 男性的性染色体中,哪条是Y染色体呢?问题3 Y染色体与X染色体形态大小有什么区别?问题4、在研究性别时,只考虑性染色体就可以了。
那男性可以产生几种精子,女性可以产生几种卵细胞呢?问题5、那生男生女是什么时候决定的?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看书、讨论归纳p40 (41)问题6、男女比例是多少?男女比例是1:1。
问题7、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好,同学们回想小品中的妻子所言有科学道理吗?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性。
三、交流展示:问题8、同学们说的不错。
现在我们一起模拟随机受精,看看是不是和理论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