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心血管病学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心血管病学目录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 (1)二、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解读——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 (3)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5)四、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7)五、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9)六、心力衰竭合并非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 (11)七、心力衰竭常见合并症的临床管理 (14)八、慢性心力衰竭人群运动处方的制定及实施 (16)九、晚期心力衰竭的机械循环支持治疗 (17)十、心衰患者容量管理策略 (19)十一、冠心病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21)十二、正性肌力药物在晚期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23)十三、心力衰竭的实验室诊断 (25)十四、心脏超声基础 (27)十五、急性右心衰竭的规范化治疗 (29)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1.在心衰的分期中,哪一期患者表现为有心衰风险因素但无症状和体征?()A.A期B.B期C.C期D.D期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A2.基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衰分为哪几个类型?()A.急性心衰、慢性心衰B.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C.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D.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E.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度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参考答案:C3.以下属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II级的是()A.休息时也有症状B.活动明显受限C.活动轻度受限D.活动不受限E.不能下床并需静脉给药支持参考答案:C4.我国心衰的主要病因是()A.高血压和冠心病B.瓣膜病C.扩张性心肌病D.内分泌代谢性疾病E.肺部疾病参考答案:A5.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是()A.预防住院B.改善临床状态C.降低死亡率D.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E二、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解读——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1.对心衰“易损期”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指心衰住院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内B.发生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再住院的风险较低C.推荐住院期间临床稳定后或出院前尽早启动GDMTD.出院前应该仔细评估容量负荷状态,优化减容治疗方案E.推荐在患者出院后 1-2 周内进行早期随访参考答案:B2.以下哪项措施不是心力衰竭A期患者一级预防的推荐?()A.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B.高血压患者,推荐积极降压治疗C.定期使用利尿剂D.2型糖尿病,推荐SGLT2iE.高心衰风险T2D患者使用沙格列汀参考答案:C3.以下哪个药物在HFrEF、HFmrEF、HFpEF治疗中均得到I类推荐A.SGLT2iB.β受体阻滞剂C.MRAD.ACEi/ARB/ARNIE.维立西呱参考答案:A4.对于HFrEF药物管理建议,不是I类推荐的是()A.维立西呱B.ACEI/ARB/ARNIC.MRAD.β受体阻滞E.SGLT2i参考答案:A5.以下对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管理错误的是()A.维持药物治疗B.可以停用改善疾病预后“新四联”药物C.定期随访D.继续生活方式管理E.避免大量饮水,过度输液、酗酒参考答案:B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1.关于SGLT2i在HFrEF人群中开展的大型3期临床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研究目的均为探索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SGLT2i对射血分数降低性H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B.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主要终点均达成C.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均纳入了LVEF小于40%的心衰人群D.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研究对象均合并糖尿病E.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参考答案:D2.以下对VICTORIA研究和对维立西呱相关推荐错误的是()A.研究纳入近期发生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低于45%的患者B.研究证明维立西呱可降低高风险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首次因心衰住院发生风险C.推荐近期发生过心衰加重事件、NYHA II - IV级,LVEF<45% 的心衰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尽早加用维立西呱(IIa)D.低血压不是维立西呱的禁忌症E.妊娠期妇女是禁忌参考答案:D3.关于ARNi在HFrEF中的应用,描述错误的是()A.对于症状性 NYHA Il-Ill 级的 HFrEF 患者,建议使用 ARNi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1A类推荐B.ARNi有ARB和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后者可升高利钠肽、缓激肽和肾上腺髓质素及其他内源性血管活性肽的水平。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指导
3 7 0 .
( 文校对 : 张文娟 本
关键 词;心 力衰竭 ;运 动康 复 ;中医康 复学 中医健康 教育学 d i 1. 6/i n17—7 9 0 0 413 o : 0 9 9.s. 227 . 1. . 3 js 6 2 0 4 文 章编号 :17 .79 (0 0 0—14O 6 22 7 2 1 ).406 .l
一l 5分钟 ,为 期 3 。 1 康复禁忌证 慢性心衰的心脏运动康复存在着一定 的风险 。在运 动康复之前 ,首先对住 院患者和 院外 患者 ,根据康复禁 忌证排 除标准进行筛选。以最小风险获得 最大收益 。
心脏运动康 复禁忌证 :①不稳定型心绞痛;②体位 性血压 降低 >2 m g 0 mH ,并伴随症状 ;③ 急性全 身系统 疾病或发热 ;④未控制的房性或室性心律 失常;⑤未控 制的室性心动过速 ( 2 次/ )⑥失代偿 的心力衰竭 ; >10 分 ; ⑦I 度A B( I V 未安装起搏器 ) ⑧活动期的心包炎或心肌 I ; 炎;⑨未控制 的糖尿病 ( 静息时血糖 >4 0 /1;⑩近 0mgd) 期栓塞史 。 2 康复运动方 案 心 衰患者 的心脏康复 由三大核心部分组成:①非药 物治疗 , 即个人健康教育和患者与医护人员之 间的沟通 ; ②运动锻炼 ;⑧心理支持 。 21 沟通 通过建立健康档案 ,对病人病情 、个 人资料 . 有所 了解 ,可针对性地沟通 。帮助病人 了解运动康复 的 优越性 ,对生活质量 的改善 ,取得信任及合作 ,达到一 定的配合 。 2 运动锻炼 ①运动锻炼 的种类 分为耐力锻炼 、弹力 . 2 锻炼 、阻力锻炼 。耐力锻炼能最大程度 增加运动者的最 大氧耗量 。有氧运动为其中一种运动方式。即大量肌 肉 群交替收缩和舒张,如步行、跑步、游 泳、登车和爬楼 梯 。阻力运 动常需借助 一定 的器械 ,不 常用 ,弹力锻炼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进展(全文)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进展(全文)一、前言随着社会老龄化,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3]。
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近期中国高血压调查(CHS)研究结果显示中国≥35岁的成年人心衰患病率1.3%,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射血分数<50%)患病率1.4%,中度或重度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病率2.7%[4]。
据研究显示我国住院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7.9岁,常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常见合并症为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糖尿病、贫血,其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占比较大[5]。
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脏康复的定义:确保心脏病患者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社会功能的所有方法的总和,以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过主动的生活。
心脏康复内容包括医学评估、运动训练、心理咨询、营养咨询、教育及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医疗,其中运动训练也称为运动康复,为心脏康复的基石,因此,称之为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
传统心脏康复大部分由三个阶段组成,其中包括住院、门诊和维持阶段。
第一阶段通常在住院环境中开始,这个阶段通常很短暂,需要尽早动员准备[6]。
第二阶段通常在医院门诊开展,它由医生指导的多学科计划组成。
第三阶段是心脏康复的终身维持阶段[7]。
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首先建议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平衡和柔韧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耐力和预后,抗阻运动可以改善骨骼肌肉耐力,平衡和柔韧性运动可以改善平衡和协调性。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区运动康复实践
=
1 6 1 P >0 0 。 .0 , . 5)
资 料 与 方 法 入选社区 中建立 了健康 档 案心 力衰 竭患者 5 5例 , 为在二 甲及 以上 医 院住 均 院出院且 病情 稳定 的心 衰患者 。在 开展 常规健康 教育 的 同时 向患 者介 绍运 动康 复的作用 , 根据患者是否 自愿参 与分成 两
慢 性 心 力 衰竭 患 者 的社 区运 动康 复 实践
郑作继 陈亚莉
7 60 550宁 夏 彭 阳 县 中 医 医 院
7 60 550彭 阳 县 人 民 医 院 摘 要 目的 : 讨 社 区 督 导 一家 庭 护 理 探模 式 对慢 性 心 力 衰 竭 ( HF 心 衰 ) C , 患者 的 康 复 影 响 。 方 法 : 选 建 立 健 康 管理 档 案 入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在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
对照组进行一般日常活动,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干预12周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6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自评量表(PHQ-9)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后,康复组6MWD较干预前提高,且康复组6MWD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康复组MLHFQ评分、GAD-7评分和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应用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改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冠心病;心力衰竭引言冠心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0.77%,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且容易导致各类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
当前临床工作中,针对该病的治疗仍然以常规用药为主,旨在帮助控制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不过对于一些本身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而言,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一般,在其基础上配合实施其他方法干预已成为改善患者心功能的必要手段。
临床资料显示,运动康复干预在改善机体多脏器及多系统方面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尤其将长期运动干预应用到心血管疾病中可发挥较强的作用。
本文拟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且临床症状稳定,支架植入术后1个月均为稳定期。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
用 的文 献 , 共3 1 篇 文章 , 其 中随机对照研究 1 4 篇, 随机 交叉
研究 8 篇, 非随机对 照研 究 2 篇, 运动前后 比较研究 7 篇 。其 中2 7 / 1 1 / 1 6 篇发 现生
担, 迫切需要康 复治疗的参与。
1 心脏康复对 C HF患者有效的证据
存质 量提 高 , 1 / 3 1 篇发 现死 亡率下 降 , 1 / 3 1 篇发 现心脏 事件
相关再住 院率下 降。至 2 0 0 8 年, E T对 C HF 患者安 全有效的
观念被普遍接受 ” 。
长 期 以来 , 心脏 病学 界一直 提倡 C HF患者 多休息 和 限
制 体力活 动 。 自上世纪 8 0 年 代 以来 , 这种观 念开始逐 渐改
变。
2 0 1 0 年发 表 的一 篇系 统综 述n , 检索 比较 常 规治疗 与
E T + 常规 治疗对 C H F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至2 0 0 8 年1 月,
1 9 9 0 年, 第 一 篇 运动 训 练 ( e x e r c i s e t r a i n i n g , E T ) 对 于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J a n . 2 0 1 4 ,V o 1 . 2 9 , N o . 1
・
综述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
刘淑 芬 陈丽 霞 。
C HF 患者疗 效的文章 发表 。这 是一个设计 良好 的研究 , 使 用 了严格 的对照 。结果 显示 , E T能将 C H F患者 的峰值氧耗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康复运动疗法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康复运动疗法作者:韦华清兰枝东蒙恩绩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介绍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康复运动疗法,包括CHF患者的CHF病理生理学及康复运动治疗机理,心肺功能的评估,禁忌证和适应证以及康复运动疗法。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康复运动;心肺功能1 概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指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或最终归宿。
其在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ca Death, SCD)占有54.6%[1],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临床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有ACE抑制剂、地高辛、血管扩张剂等,而非药物疗法治疗:电生理治疗、心肌修复-干细胞治疗、左心室辅助装置、全人工心脏、外科手术、血液净化治疗、基因治疗、患者的教育管理等[2]。
然而心衰所导致的外周肌肉失健(deconditioning)并不能因为临床治疗而得到纠正,无疑是残疾的一种类型。
CHF患者骨骼肌能量代谢的重要供能方式是无氧代谢的糖酵解,这种氧利用障碍的代谢异常并非是骨骼肌血氧供应异常的直接反应。
一般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血循环改变,以及CHF心源性骨骼肌功能性废置可能是这种异常的基本因素。
但引起CHF骨骼肌细胞结构异常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有研究提示[3],反复而适量的骨骼肌煅炼或氧运动训练,不仅可以提高CHF患者的运动耐力,而且还可以提高骨骼肌的氧合能力及其功能。
对CHF患者采用适度的康复运动治疗,近期内心脏功能即可得到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4]。
2 CHF病理生理学及康复运动治疗机理2.1 病理生理改变2.1.1 心血管方面的改变 CHF最主要主诉及主要特征之一是运动耐量下降,体力活动受限等。
维持运动能力的心泵功能主要包括:心率储备、心肌收缩力和心室扩张潜力、维持右心功能的能力和降低外周循环阻力的能力、耐受肺毛细血管压增高的能力。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等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多数患者仍受呼吸困难、疲乏活动耐量下降等症状的困扰,生活质量差。
既往认为心力衰竭患者应限制体力活动和运动,但近年来提出运动康复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级推荐治疗方案。
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进展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禁忌症和适应症目前很多学者,包括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心功能二级和三级患者,射血分数在40%以下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进行运动康复治疗。
有的学者提出心功能四级患者也可行运动康复,但是并没有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2、评估运动耐量在进行运动锻炼前,药物治疗效果需要达到最佳状态,同时需要进行短时间内最大运动量、最大耗氧量、基础运动应激措施,基础心电图等多项运动训练前测试。
临床实践研究证明6分钟步行试验可以客观的评估患者的最大耗氧量,是一种科学、简便的运动训练前测试手段。
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形式和方法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是:耐力运动、阻抗运动和柔韧性运动。
耐力运动是指通过慢跑、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血管的舒缩能力、心率储备、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和自我效能感等。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传统健身功法——太极拳,多项研究均提示太极运动能够改善射血分数减低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运动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变异性。
阻抗运动是指用拉力或重量较轻的训练器械刺激骨骼肌肉,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轻中度阻力,改善心衰患者骨骼肌的力量和新陈代谢,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柔韧性锻炼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练习。
总之,运动康复主要是通过耐力运动提高有氧活动和肌肉舒张,再用阻抗运动刺激骨骼肌肉的新陈代谢,改善身体质量,最后辅以柔韧性运动提高患者的身体灵活度,让心衰患者的整体康复时间大大缩短。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9 6 8 8 . 2 0 1 3 . 0 4 . 0 0 2
・
・ 3 81 ・
专 家 笔谈 ・
慢 性 心力衰 竭康 复治疗 的研究 进展
专 家简 介 : 郭 兰, 女, 主 任 医师 , 现 任 广 东省 心 血 管 病研 究 所 心 脏 康 复 区主任 。研 究 方 向 为 心 脏
病预 防和 康 复 。
疗) 和对 照 组 , 平 均 随访 时 间 3 0个 月 。结 果 显 示 ,
运动组 主要终点 ( 全 因死亡率和全 因住院率 的复 合 终点 ) 呈 非显 著性 改 善 趋 势 ( 下降 7 %, P = 0 . 1 3 ) ; 校 正心肺运动试验测试时 间、 L V E F 、贝克忧郁 量 表分数等 2 0 余项预后指标后 , 运动组主要终点事 件 发生 率 较 对 照 组 显 著 降 低 1 1 %( P = 0 . 0 3 ) ,次 要 终 点( 心血管病死率 和心衰相关住 院率复合终点 ) 显著 降低 1 5 %,其他分析显示组间的死亡率差异 无 统计学 意义 ( 1 6 %眠 1 7 %) [ 。 在 3个 月 、 1年
生 活质 量 等 的改 变 发 生 在 早 期 , 并 一 定 程 度 地 维 持 下 去 。一 个 随 访 1 4个 月 的研 究 入 组 4 6例 慢性
研究 , 入组 了 2 3 3 1 例的心衰患者 [ 纽 约心脏病协
会 心功能分级 ( N e w Y o r k h e a r t a s s o c i a t i o n , N Y HA) Ⅱ~Ⅳ级 。 左 心室射血 分数 ( 1 e t f v e n t r i c u l a r e j e c t i o n f r a c t i o n , L V E F ) < 3 5 %] , 随机 分配 到 运动 组 ( 进 行
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完整版)
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完整版)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类影响着全球2600多万患者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的终末阶段,是心血管疾病系统最难攻克的战斗堡垒之一。
关于其治疗,近年来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患者年病死率、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患病率仍在升高。
随着今年多个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及相关指南的颁布,心衰在药物及器械等治疗方面均有新的进展,现对其进行一一总结归纳。
一、药物相关治疗进展1.SGLT-2抑制剂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2016年发布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的心衰指南已经明确了恩格列净的地位与作用,此后新出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了SGLT-2抑制剂在心衰中的作用。
这其中的支撑试验如下几个。
EMPA-REG OUTCOME是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
该研究结果表明,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可以明显降低该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
该研究共入组7020例患者,在基于指南指导的心衰治疗方案基础上每人服用10或25mg的恩格列净或安慰剂。
随访3年后,结果显示恩格列净明显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及全因死亡率相关,同时也有一个心衰相关的住院率的明显降低。
不足之处在于,与对照组相比泌尿系感染率的增加。
CANVAS研究是应用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风险患者的研究。
该研究有10142例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卡格列净100或300mg或安慰剂,平均随访188周。
研究结果提示卡格列净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降低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率的降低密切相关。
同时也显示术心衰相关的住院率与卡格列净明显相关。
DECLARE TIMI-58 临床试验是基于达格列净进行的。
该研究结果提示,达格列净的应用降低了心衰和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住院率。
在其亚组分析结果中提示,达格列净还能降低糖尿病合并心梗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发生率。
【课题申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一、背景与目的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入身体各个部位,导致疲乏、呼吸困难和体力下降等症状。
虽然药物治疗在心力衰竭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心脏康复与运动的潜力在逐渐被认识和重视。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并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在心脏康复与运动中的适应性、安全性及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心脏康复与运动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心脏康复与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体力功能、血流动力学和负荷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脏康复与运动中常用的评估工具和指标;- 心脏康复与运动的安全性和适应性;- 心脏康复与运动的最佳实践指导原则。
2. 研究方法(1)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评估: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心力衰竭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等信息,使用标准评估工具如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等进行病情评估。
(2)心脏康复与运动方案设计: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包括有氧运动、力量锻炼和休息训练等。
运动方案应经过专业心脏康复团队的评估和指导,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3)心脏康复与运动效果评估:采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如运动耐力、肌力、心功率产品等,评估心脏康复与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和体力功能的影响。
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心脏康复与运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预期成果与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揭示心力衰竭患者参与心脏康复与运动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评估心脏康复与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体力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为临床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推动心脏康复与运动在心力衰竭管理中的应用,并促进临床实践的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
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
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
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
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
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0)重点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0)重点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脏康复的定义:确保心脏病患者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社会功能的所有方法的总和,以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过主动的生活。
心脏康复内容:医学评估、运动训练、心理咨询、营养咨询、教育及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医疗,其中运动训练也称为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的基石,因此,称之为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
心力衰竭(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期表现,具有高发病率、高住院率、高病死率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
鉴于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心衰心脏康复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急性失代偿心衰心脏康复的证据,目前不少国际指南/共识均对急性失代偿心衰(包括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推荐早期活动。
本共识更新点如下:1. 鉴于篇幅有限,运动康复部分是重点内容,其他心脏康复内容可参照已经发布的相关共识。
2. 理念更新:(1)增加了非稳定性心衰早期康复的理念;(2)多种运动负荷试验合理化的选择,符合当今我国心衰心脏康复开展的现状。
3. 运动处方部分增加呼吸肌训练及特殊慢性心衰运动处方内容。
4. 增加了心衰运动康复的流程,体现医院-社区-家庭康复闭环管理模式。
5. 强调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加患者自我管理的内容。
一、慢性心衰心脏康复的内容及评估慢性心衰的心脏康复包括系统评估、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危险因素控制(包括戒烟处方),以及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患者教育。
评估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 病史采集:2. 生命体征和生化检测:3. 功能学检查:4. 社会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5. 了解并记录患者日常运动习惯、饮食习惯、液体出入量/体重管理、盐的摄入和营养状况以及对疾病的看法和自我管理效能;检查患者是否有限制运动的因素,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贫血、电解质紊乱以及血糖水平等限制运动能力的因素。
心衰的心脏康复ppt课件
心功能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METs
≥7 ≥5, <7 ≥2, <5
<2
可以进行的活动
携带10.90kg重物连续上8级台阶 打篮球、水球或踢足球 慢跑或走9(速度为8.045km/h) 携带10.90kg以下重物连续上8级台阶 养花种草类型工作 步行(速度为6.436km/h) 徒手走8级台阶 可以自己淋浴、擦窗、拖地 步行(速度为4.023km/h) 打保龄球
完整最新版课件
23
完整最新版课件
24
心肺运动试验(CPET)
l评价慢性心力衰竭心肺功能、 制定运动处方的“金标准”。
l一种评价心脏储备功能和运动 耐力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它综 合应用呼吸气体监测技术,计 算机技术和活动平板或踏车技 术、实时检测在不同负荷条件 下,机体氧耗量和二氧化碳排 出量的动态变化,从而客观地 定量地评价心脏储备功能和运 动功能,且是制定患者运动处 方的根据。
完整最新版课件
26
无氧阈值(AT)
当运动负荷增加到一定量后,组织对氧的需求超过循环所 能提供的供氧量,组织必须通过无氧代谢提供更多氧,有 氧代谢到无氧代谢的临界点,一般是50% ~60% VO2max
更能反映肌肉线粒体利用氧的能力。
完整最新版课件
27
代谢当量(MET)
1993年美国医学会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心功能损伤情况与运动能力之间具 有一定关系,运动能力以代谢当量(METs,即梅脱)来表示。
构、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左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 中神经激素、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抗炎作用
运件
18
对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认识的演变
2013年ACC/AHA心衰管理指南运动训练在心衰 稳定期是安全有效的改善新功能的方式(IA)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国际上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一定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运动康复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已经得到国际专业协会的推荐,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建议,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应用于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
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ⅠA类推荐[2]。
我国一项对35~74岁城乡居民15 518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患者约400万,且随着年龄增高呈增加态势,有临床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3]。
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处于发展阶段,仅在少数地区开展,未得到大多数地区及医院的重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得不到规范的运动康复指导,因而反复发病、住院,增加了医疗负担,甚至出现不恰当运动引发猝死等不良事件。
为了促进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发展,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将慢性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定义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现状运动分耐力运动、抗阻运动、弹性运动。
耐力运动可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大摄氧量(VO2max),有氧运动为其中一种运动方式,建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和弹性运动。
进行运动康复,首先应关注安全性问题。
2007年AHA发布,进行60 000~80 000 h的运动训练,发生运动康复严重不良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猝死)者仅1例[4]。
HF-ACTION研究[5]同样证实有氧运动对于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的。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及对其心功能的影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及对其心功能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患者常常出现气促、乏力、体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运动康复一直被重视,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还可以对其心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以及对其心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心脏功能减弱,常常出现身体虚弱、运动耐受力下降等情况。
通过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
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舒张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全身的氧代谢,提高患者的体力和耐力,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2. 减轻患者的症状3. 降低患者的再发率和死亡率二、运动康复护理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1. 提高心肌的收缩力和舒张力2. 改善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评估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关键之一。
通过运动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输出量。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心和血管系统的协调性,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
3. 减轻心脏负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的再发率和死亡率,对患者的心功能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该积极推广运动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再发率和死亡率。
需要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的运动康复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此处内容由人工智能根据输入内容整理生成,不代表本人观点】。
心力衰竭的心脏运动康复完整PPT
01
全球心衰心脏康复状况
全球心衰心脏康复状况
在欧洲47个国家的10亿人中,大约有5%的人口患有慢性心率衰竭。在美国,参与CR的HF患 者很少,在有抑郁症或其他慢性疾病病史的老年非白人女性中尤其罕见。HF患者在英国的参 与率较低,获得CR或临床指导的机会有限。尽管有证据表明,在欧洲,HF患者的可用性有 所增加,但仍然远远低于所有HF患者,主要是由于缺乏资源和后勤困难。
心脏康复对外周肌肉的影 响
除了改善心脏功能外,骨骼肌功能和结构的改变与 CHF患者的运动能力受损有关,因此,骨骼肌力量 的改善也是CR对HF患者的好处之一。CHF患者可 以使用阻力条带进行外周肌训练,以最初改善和保 持步行距离和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IIT改善 CHF患者的运动表现和静息心功能,可能是通过在 运动峰值时涉及血流动力学和骨骼肌脱氧化。犊牛 骨骼肌功能可通过间接作用于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来 促进运动能力。急性心力衰竭(AHF)与周围灌注 减少有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因此,改善肌肉 组织灌注也是AHF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根据《中国2018年心血管疾病报告》,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2015年出院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总数为1888.72万例,其中心血管疾病占的6.61%。在中国, HF患者的CR仍在开发中。在中国,远程健康培训是CR的替代方案,在4个月的显著改善了生 活质量、6MWD和静息心率。此外,有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多通道、多靶点,减少心血管 事件,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冠心病病理的康复。非药物治疗如太极、坐太极等运动,结合常 规CR程序,可改善ii期缺血性HF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受性。尽管有大量的科学和文化证 据普遍支持传统中药和运动的潜在益处,但仍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确认这些对心血 管疾病患者的益处的程度。
心肺运动试验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进展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阶段,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是指通过对运动状态下外呼吸(肺与血液氧气、二氧化碳交换)与内呼吸(毛细血管与周围肌肉组织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交换)的异常,来评估肺、心血管、骨骼肌的一种无创方法,从而量化心肺储备功能和运动耐量,是目前评估运动耐量的“金标准”。
心衰患者存在运动能力下降和通气受损,随着对CPET的认知和实践的逐渐深入,目前CPET在心衰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效果及预后并指导优化治疗方案以及心衰相关研究领域中的价值越来越大,本文就CPET在心衰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心肺运动试验应用于心力衰竭的发展史在20世纪70年代,CPET开始用于评估慢性心衰患者[1];80年代初,Weber等[2]提出在慢性心衰患者中使用峰值摄氧量(Peak VO2)进行危险分层;1991年Mancini等[3]指出在晚期心衰患者应用峰值摄氧量可将1年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层。
在2000年前CPET应用于心衰患者中仅关注单一参数,但近20年随着CPET衍生变量在病理生理学、临床预后的进展,目前其与运动有创血流动力学和负荷超声心动图相结合,促进精准治疗。
2心肺运动试验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通过CPET的气体交换分析,可获得对参与运动的各个器官的异常生理反应,使临床医生能够仔细鉴别呼吸困难和疲劳的原因,确定治疗的目标[4-5]。
CPET提供了3个呼吸气体交换指标:摄氧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和通气量(VE)。
峰值摄氧量降低和CPET其他的主要变量包括氧脉搏(VO2/HR)降低、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AT)降低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ntilatory equiva⁃lent for CO2,VE/VCO2)斜率升高、运动振荡通气(exercise oscillatory ventilation,EOV)等是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强预测因子,结合运动时的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数据,以及运动后心率恢复和运动试验终止的主观原因,可为心衰患者提供预后判断,以及需要晚期心衰治疗(如左心室辅助装置或心衰移植等)的有力预测因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和主要死因之一。
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药物、介入及手术等方式幸存,以及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CHF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CHF的临床治疗措施不断发展,利尿剂、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伊伐布雷定等药物以及心脏再同步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HF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1]。
但CHF的死亡率及住院率仍旧很高,且患者活动耐量低、生活质量差,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重。
心脏康复是指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并维持最佳的身心及社会健康水平,而通过协同多学科以药物、运动、咨询等手段,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的一项综合措施。
直到二十世纪初,卧床休息都被认为是疾病康复的主要手段,急性冠心病患者会被要求卧床休息6周[2]。
1979年,Lee等在一项对18名合并冠心病的心衰患者的研究中第一次证明了适度运动是安全的,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随后,关于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疾病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试验逐渐开展;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用于改善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做出I类证据A级的推荐[4]。
至此,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BCR)被正式推荐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疗。
尽管EBCR有诸多益处,但其参与率依旧很低。
本篇综述旨在总结CHF患者EBCR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有大量临床试验在探索EBCR对CHF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HF-ACTION,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该试验纳入了82个医疗中心2331名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患者,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训练,平均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全因死亡率、全因住院率以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和心衰相关住院率较常规治疗组下降,但这种差异仅在校正基线的射血分数、房颤病史等因素后存在[5]。
虽然该研究的结论认为以运动为基础的EBCR对CHF是有益的,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试验平均年龄59岁,低于多数CHF患者年龄;试验中女性仅占28%,;没有纳入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heart failure with 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此外,干预组患者运动依从性不高,常规治疗组患者日常也会进行不同程度运动。
后续临床试验中EBCR对CHF住院率及死亡率影响结论并不一致。
Swank在一项1620名患者的试验中观察到,经过3个月的运动训练,CHF 患者全因及心血管相关的死亡率、住院率均显著下降[6]。
EBCR可以减少CHF患者全因及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住院率,并可以提高1年生存率[7]。
一项纳入9个临床试验801名心衰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EBCR可以显著改善CHF患者的死亡率(HR=0.65[95%CI,0.46-0.92])及住院率(HR=0.72[95%CI,0.56-0.93])[8]。
而一项纳入了46个临床试验的meta 分析显示EBCR可以改善住院率(RR=0.65[95%CI,0.50-0.84]),但是没有显著减少死亡率(RR=0.88[95%CI,0.77-1.02])[9]。
纳入了19个临床试验3647名CHF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随访小于1年的患者EBCR组与非EBCR组总死亡率无差别,而随访大于1年的患者EBCR组较非EBCR组总死亡率有下降趋势[10],其后加入14项新临床试验更新的meta分析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1]。
最新的一项纳入了18个临床试验3912名CHF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以运动为基础的EBCR并没有降低CHF死亡率及住院率(全因死亡率:HR=0.83[95%CI,0.67-1.04];心衰相关死亡率:HR=0.84[95%CI,0.49-1.46];全因住院率:HR=0.90[95%CI,0.76-1.06];心衰相关住院率:HR=0.98[95%CI,0.72-1.35])[12]。
有人认为由于医疗技术以及医疗管理的改善使得1995年之前的临床试验得出EBCR可以降低CHF死亡率及住院率的结果,而1995年之后的试验得出不完全一致的结论[13]。
尽管EBCR能否降低CHF死亡率及住院率仍不确定,但可以确定EBCR并没有额外增加CHF风险。
纳入meta分析的临床试验异质性较大,还需要设计更加严谨及评价指标更加一致的临床试验来明确EBCR对CHF死亡率及住院率的影响。
2.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临床稳定的CHF,主要症状是活动耐量的下降,表现为6分钟步行试验中步行距离缩短以及心肺运动试验中最大耗氧量VO2max或峰值耗氧量peakVO2下降,而这是CHF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HF-Action试验中EBCR组与非EBCR组相比,衡量患者生活质量的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存质量KCCQ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心肺运动试验的运动时间以及peakVO2均有显著改善[5, 14]。
一项为期3个月的以家庭为基础的EBCR结果显示经过康复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心肺运动试验的无氧阈值以及peakVO2均显著改善,再住院率也明显下降[15]。
对冠心病及非冠心病引起的CHF,EBCR都可以有效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及VO2max值[16]。
而且EBCR不仅改善CHF患者短期的运动耐量,参加过一个月强化EBCR训练的CHF患者6年后的运动耐量仍较EBCR前及对照组有增加[17]。
在一项进行了10年随访的试验中,被监督每周进行两次规律训练的CHF患者组较未进行规律训练组有更多患者能够超过自身年龄段对应peakVO2值的60%,并有更低的住院率(HR=0.64,p<0.001)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率(HR=0.68,p<0.001)[18]。
一项纳入13个临床试验1270名CHF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EBCR组较非EBCR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改善[11]。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CHF患者peakVO2,增加活动耐量,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CHF尤其是老年人的CHF,常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并存,CHF与这些心理问题相互影响,产生负性作用,增加患者死亡率、住院率,降低生活质量。
EBCR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有助于筛选出需要进行精神科专科治疗的患者。
一项纳入了1086名CHF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EBCR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19]。
4.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他方面的影响EBCR除改善peakVO2,还可以改善老年患者的衰弱程度,减少跌倒。
血浆中Galectin-3、MR-proADM、sST2和MR-proANP等生物标志物均在EBCR后降低,显示EBCR对心脏神经激素水平有全面的改善[20]。
5.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1)运动形式有氧运动:慢跑、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持续性有氧运动是EBCR中应用最广泛的运动形式,每次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持续性有氧运动可以提高CHF患者运动耐量[21]。
近几年提出的高强度间歇训练被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在CHF运动耐量改善方面不低于或优于常规持续性有氧运动[22]。
最近的meta分析认为每周3次以上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显著改善CHF患者运动耐量[23]。
阻抗运动:即力量训练,这种训练增加肌肉质量和力量。
30-50%的HFrEF患者存在肌少症或肌肉功能障碍[24]。
在有氧运动能够耐受后加入阻抗训练可以减少与恶病质相关的残疾[25]。
吸气肌功能训练:CHF患者呼吸困难除与活动耐量下降有关,还与呼吸肌功能减弱有关。
吸气肌功能训练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针对呼吸肌功能较弱的患者,现未被列入EBCR运动处方的固定组成部分。
一项纳入了8项临床试验302名CHF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吸气肌功能训练可以改善CHF患者的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26]。
平衡能力和关节灵活性训练:老年CHF患者常存在衰弱,平衡能力及关节灵活性的改善有助于减轻衰弱,降低跌倒风险[27]。
2)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及运动频率有氧运动强度与EBCR效果显著相关,HF-ACTION后续试验发现运动与EBCR效果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患者完成康复训练的次数与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程度相关[28]。
运动强度一般综合患者感知强度(如Borg评分)、心率、peakVO2、代谢当量等级等指标共同评价。
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与运动当量相关,每周3-7运动当量-小时的运动可以使临床获益良好[28]。
中等强度的持续性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4-5次可以有效改善CHF运动耐量[21]。
当然,如果患者在运动中出现了胸痛等症状,无论运动强度大小都应该中止运动。
阻抗运动可以改善患者肌肉力量及耐力,一般每周进行2-3次。
以改善肌肉耐力为目标时,强度为最大力量30%-40%,每个动作在相应肌群进行10-25次重复;改善肌肉力量时,强度为最大力量40%-60%,每个动作在相应肌群进行8-15次重复[29]。
运动应当从低强度开始,逐步递增。
6.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HFpEF成为老年人CHF的主要形式。
HF-Action等多数临床试验都是以HFrEF患者为研究对象,目前还缺少针对老年HFpEF的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
一些小型的临床试验认为对HFpEF 患者进行EBCR是安全有效的,甚至可以获得与HFrEF相当幅度的运动耐量的改善[30]。
7.以家庭为基础的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在门诊及社区卫生中心进行的EBCR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生活质量,但患者的参与率并不高。
随着通讯及医疗便携设备的发展,有研究者想要探讨以家庭为基础的EBCR的康复效果。
一项为期3个月的以家庭为基础的EBCR,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心肺运动试验的无氧阈值以及peakVO2均显著改善,再住院率也有所下降[15]。
一项纳入了21个临床试验1290名CHF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以家庭为基础的EBCR可以改善CHF患者短期的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且改善的幅度与以中心为基础的CR相当[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