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10-10T15:06:36.4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4期作者:王飘黄哲[导读] 近年来提出运动康复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级推荐治疗方案。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100000

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等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多数患者仍受呼吸困难、疲乏活动耐量下降等症状的困扰,生活质量差。既往认为心力衰竭患者应限制体力活动和运动,但近年来提出运动康复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级推荐治疗方案。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进展

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禁忌症和适应症

目前很多学者,包括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心功能二级和三级患者,射血分数在40%以下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进行运动康复治疗。有的学者提出心功能四级患者也可行运动康复,但是并没有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2、评估运动耐量

在进行运动锻炼前,药物治疗效果需要达到最佳状态,同时需要进行短时间内最大运动量、最大耗氧量、基础运动应激措施,基础心电图等多项运动训练前测试。临床实践研究证明6分钟步行试验可以客观的评估患者的最大耗氧量,是一种科学、简便的运动训练前测试手段。

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形式和方法

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是:耐力运动、阻抗运动和柔韧性运动。耐力运动是指通过慢跑、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血管的舒缩能力、心率储备、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和自我效能感等。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传统健身功法——太极拳,多项研究均提示太极运动能够改善射血分数减低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运动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变异性。阻抗运动是指用拉力或重量较轻的训练器械刺激骨骼肌肉,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轻中度阻力,改善心衰患者骨骼肌的力量和新陈代谢,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柔韧性锻炼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练习。总之,运动康复主要是通过耐力运动提高有氧活动和肌肉舒张,再用阻抗运动刺激骨骼肌肉的新陈代谢,改善身体质量,最后辅以柔韧性运动提高患者的身体灵活度,让心衰患者的整体康复时间大大缩短。

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强度

运动强度是改善远期生活质量和功能的重要因素,2011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基金会关于心脏病二级预防指南(修正案)指出:心脏病患者应该进行5~7d/周、30min/d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训练。此强度训练能够明显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功能,降低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及病死率、再住院率。国内的研究可能基于安全性考虑,运动强度比较保守。最初以低于6min最大步行距离的10%~20%为基础运动量且心率不超过静息心率5~10次/min,逐步增加运动量,最终达到能在40-60min内行走2~3km,每周至少保持4~6d。

5、运动康复的效果评价指标

运动康复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包括峰值氧耗量、静息心率、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再住院率和病死率、N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等。3主观指标包括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各种生活质量量表及自我效能感量表、心脏运动自我效能评价工具等。3

6、总结

综上所述,只要在内科治疗稳定,医务人员密切监督指导的情况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是一种安全可行,经济,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最大耗氧量,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运动康复疗法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开拓了一条新路径,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最新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研究进展1

重新认识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综述) 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acute heart failure syndrome,AHFS)指的是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逐渐或突然加重,需要紧急处理的一类临床状态,其症状主要源于肺淤血。 1.流行病学 AHFS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流行病方面有其相似性,如在美国年发病率均为100万左右,住院死亡率都是3-4%,但AHFS 后果更严重。AMI临床干预目标明确,经规范治疗后可明确获益,而且对AMI临床干预的临床证据比较充分,多数的干预措施具备A级试验和研究级别的证据。AHFS 则相对而言证据明显不足,且多数干预措施获益不确切1。 根据ADHERE、EURO HF和OPTIMIZE三个登记研究20万例以上的资料统计,ADHERE研究2发现所有AHF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4% , 而在ICU治疗的心衰患者死亡率高达10.6%。而EURO HF研究3发现AHF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更高,达6.9%,再住院者达24.2%。OPTIMIZE研究4发现AHF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2.9-3.9%, 出院后2-3月死亡率9.5-9.8%,再住院者29.2-29.9% 。 以上资料均提示AHFS的治疗效果甚为不佳,关于AHFS的治疗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些更应引起目前人们对AHFS治疗的重视。 2. 预后判断 近年的研究发现,影响AHFS患者近中期以后的主要因素包括:低血压、合并冠心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肾功能减退、低钠血症和血浆脑钠素等1。

Ghoerghiade等在2006年报道,对OPTIMIZE-HF 研究的48000多例住院AHFS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分析中发现,入院时收缩压是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图1)5。 图1. OPTIMIZE-HF结果(收缩压与在院死亡率)5。 OPTIMIZE-HF研究的48000余例住院AHFS患者中合并冠心病者90天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冠心病(多数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图2)6。AHFS合并冠心病是很常见的,资料显示冠心病与AHFS住院死亡率以及出院后期死亡率较差相关6。 图2. AHFS合并冠心病和无冠心病患者的90天存活率Kaplan-Meier曲线6.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 康复运动的作用及机制 心衰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心室重塑,与RMS系统及SNS系统的激活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等有关[1]。赖少伟[1]等人通过对中医康复运动疗法相关文献检测,明确了其对慢性心衰治疗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此外黄秀霞[6]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路径能够通过提高老年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进而提高患者运动耐力,促进康复。另一方面,金娟[7]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且,王升芹[8]通过对心衰大鼠模型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心衰大鼠的左心功能和运动耐受能力。 具体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可总结如下:①外周效应:改善机体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功能;②心脏:增加心搏量,提高冠脉血流量、心脏射血分数,保持心脏电稳定性;③其他:促进机体脂肪及糖代谢,改善血脂,

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进展

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进展 北京安贞医院刘小慧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 严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复 杂,预后不良。严重者一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 一、心衰的分期和治疗原则 心衰可分为ABCD四期,针对不同分 期的病人应分别采取什么治疗措施 美国心脏学会和心脏病协会2005年修订了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南采用了一种新的心力衰竭分级方法,将病程分为ABCD四期。A期:有发生心衰的高危因素,但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无心衰症状;B期: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无心衰症状;C期:有器质性心脏病,即往或目前有心衰症状;D期: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衰;指南虽没有重大的突破,却对临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A期患者:治疗目的是控制心衰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降低心衰危险。高血压是心衰主要危险因素,理想的血压控制可使心衰危险降低50%。糖尿病显著增加A期患者发展为心衰的可能性,影响心衰患者预后,因此应严格控制血糖。调脂治疗可显著减少心衰发生。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史、糖尿病或高血压合并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II拮抗剂(ARB) B期患者:治疗目的是延缓左心室重构,预防心衰发生。所有A期建议均适用于该期患者。应根据最新指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脉血运重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血运重建可降低心衰危险。对于所有有适应症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可降低梗死或死亡发生率。 C期患者:A期和B期患者I类建议中的措施也适用于该期患者。合理使用利尿剂是治疗C期心衰的基石,有液体潴留证据或曾有液体潴留史的患者应使用利尿剂并限制钠盐摄入。及早联合使用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因副作用不能耐受ACEI患者,ARB为有效替代药物。中度心衰和LVEF降低的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需求[1],因此心衰患者普遍经历多种症状。研究表明,与单个症状相比,共同存在的多种症状存在协同作用,可加重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降低其治疗依从性,对其生活质量、健康状态及预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2-5]。因此“减轻症状负担,改善生活质量”是心衰患者疾病管理中需应对的首要问题[1]。症状管理领域逐渐兴起了症状群的研究,这为心衰患者的症状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与单个症状的管理相比,对症状群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症状管理的效率,节约医疗成本[6]。在我国,心衰患者症状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与萌芽阶段。本文回顾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的定义、发生机制及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1 症状群的定义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LENZ等[7]于1997年提出多种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且相互影响,DODD等[8]于2001年首次提出症状群(Symptom Clusters)的概念,定义为3种或3种以上同时出现

且相互关联的症状,群内症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病原学机制。如症状群内的疼痛症状可能由疾病本身引起,而群内另一疲劳症状可能由治疗引起。KIM等[9]于2005年对症状群进行概念分析,将症状群定义为由2种或2种以上共同出现且相互关联的症状组成。群内的症状相对稳定,且群内症状之间的关系可能比其他症状群之间的关系更强。BARSEVICK[10]回顾了1995-2007年关于症状群的研究,指出虽然症状群内症状的数量仍存在争议,但症状群由相互关联的症状所组成已经成为共识。AKTAS[11]于2013年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两个症状也可以组成症状群,且群内症状数量可能没有上限。BARSEVICK[12]对2008-2015年关于症状群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提出两个症状组成的症状群是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的。明确症状群的操作性定义是症状群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目前症状群的定义尚未统一。 症状群起源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用于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的分类和诊断[13]。随后症状群逐渐应用于临床医学,以肿瘤疾病的研究居多[12]。随着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近几年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心力衰竭[14]、急性冠脉综合症[15-16]、心肌梗死[17-18]、房颤[19-20]、心脏搭桥术后[21-22]等疾病的症状群。 2 症状群的发生机制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1-09T15:42:08.4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作者:朱莉亚 [导读] 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期间加入运动康复护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朱莉亚 (江苏省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21) 【摘要】目的:分析与讨论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资料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60例,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而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基础上额外接受运动康复护理。将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低于B组,B组患者在接受运动康复护理后的射血分数、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期间加入运动康复护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运动康复护理;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影响 慢性心衰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疾病,尤其老年群体发病率极高。该疾病最大的特点在于患者的体力活动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护理人员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增加适量的运动训练。研究表明,合适的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帮助恢复患者的心功能,帮助患者维持体力,提高生活质量。运动康复护理对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也能发挥积极有效地作用,基于此,本文对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资料120例,展开详细的分析。选择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下表所示,P>0.05,差异不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表1 A、B组患者基本情况统计对比表 1.2方法 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基础上额外接受运动康复护理,结合每位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心功能Ⅱ级: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指导患者每日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如1km内的慢跑、散步等,鼓励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自行穿衣、洗漱等。心功能Ⅲ级: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作息,考虑其治疗及恢复的情况安排合适的康复运动,让患者尝试从练习站立开始,缓慢移动脚步,再到慢走,建议每次运动的时间为15min,每日3次。当患者在适量运动后,建议患者进行自主行走,并自行完成饮食过程、大小便等。心功能Ⅳ级:注意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定时帮助为患者按摩关节及肌肉,需要时帮助患者翻身,对此类患者的运动康复建议主要是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太高动作,每次大约10min,一天2次,当患者的身体逐渐好转时,应该循序渐进进行康复练习,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灵活改变运动康复训练的内容。 1.3评价指标 将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疗效分为3类:效果明显,患者日常生活可以自理,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有效,患者生活部分可自理,心功能有所好转;无效,护理前后患者心功能无变化。此外,将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射血分数、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做对比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进行t检验。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从表2的对比数据中,可见A组患者与B组患者的数据相比,A组患者在效果显著及总有效率上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完整word版)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乾安县中医医院高凤兰 学习目标: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期、诱因、临床表现及最新的治疗。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能提高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掌握心衰治疗的新进展,让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延长心衰病人的生命。一.心力衰竭的概念 1.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的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在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2.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包炎,另外还有心脏病外的疾病引起的心衰,如急性肾炎、顽固性高血压,慢性肺病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充盈功能低下。 二.心力衰竭的类型及分期 1.类型:按发展进程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按部位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 2.分期:2005-2009版新版心衰指南制定了心功能分期,能够可靠而客观的识别心衰患者,并且各期心衰有其治疗措施。心功能分为 A.B.C.D 期。

A期:患者有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度危险性,但尚无器质性改变。 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服用心脏毒性药物或酗酒史,曾有过风湿热病史,心肌病家族史。 治疗高血压鼓励戒烟,治疗血脂紊乱,不提倡饮酒,使用ACEI类制剂。 B期:患者有心脏器质性改变,但从未有过心力衰竭症状。 左室肥厚和纤维化,左室扩大或收缩力减弱,无症状心脏瓣膜病,既往有心肌梗塞病史。 A期所有的治疗、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 C期:患者过去曾出现过或反复出现与基础器质性心脏病有关的心力衰竭。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接受心力衰竭治疗的无症状患者。 A期的所有治疗、常规药物、利尿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饮食限制。 D期:进展性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强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安静时仍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需要特殊的干预治疗。 心力衰竭反复发作需住院治疗,且不能安静出院等待心脏移植需持续静脉用药以减轻心力衰竭症状,或使用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非住院患者。 三.临床表现及诱因 (一).1.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 2.睡眠时突发呼吸困难,坐起时好转。 3.下肢浮肿,肝肿大,尿量减少。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观察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观察 目的探索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射血分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老年慢性心衰;运动;运动康复护理;观察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好发人群为老年患者,其可导致患者活动受限,运动耐受量降低,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旨在探索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98±2.71)岁;高血压心脏病15例,冠心病12例,心肌病13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3.59±1.19)岁;高血压心脏病16例,冠心病13例,心肌病11例。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其中包括:(1)嘱咐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且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2)心理护理: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容易出现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慢性心衰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患者多方面的关心以及爱护,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和亲切感,同时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护理,根据患者心衰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具体如下。 (1)对于Ⅳ级心功能患者护理,患者入院后,嘱咐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比如翻身、进食、洗漱等。同时护理人员需每日为患者进行各关节被动运动训练,4次/d,5~10 min/次,待患者病情逐渐恢复时,可鼓励患者主动进行关节运动,随后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下床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探析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探析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危害性较大,该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的 终末阶段,属于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我国人 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心脏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率 也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该疾病的死亡率较高,患者在得不到有效治疗的前 提下,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目前,如何对慢性心力衰竭 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已经成为了临床热议的焦点。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研究 目前临床上将导致慢性心衰的成因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为血流动力学异常,第二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第三为心脏重塑,以上三个原因互为因果关系, 反复恶性循环,导致心功能在不断的恶化[1]。药物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 见和有效手段,包括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两种[2],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 疗进行了研究探讨,从西医治疗现状、常见的西医治疗药物、中医治疗现状、常 见的中医治疗药物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现综述如下。 1 西医治疗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的治疗理念为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长时间的调节神经内 分泌系统,甚至逆转心室重朔,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强心剂药物可以有效 刺激心脏收缩,扩心管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管阻力,增大左心室的射血分数,这 些治疗手段在疾病早期均可改善心衰症状,但是在长时间使用的前提下会提高患 者的病死率,因此,在临床中心力衰竭的经典用药方向逐渐由“扩血管、利尿、强心”向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及利尿类药物联合使用转化[3],并选择性的使 用地高辛药物,且还有众多临床研究专家认为,传统治疗心衰的方案仅能在短时 间内缓解呼吸急促、肢体浮肿等临床症状,而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 抗剂及ACEI等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生存质量,制止和减缓心室的重新构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中表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最佳的治疗方案为 早期联用ACEI或者β受体阻滞剂,这两种药物的使用均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但在联合使用的前提下,加上阿托伐他汀类药物和曲美他嗪类药物效果会 更好[4]。 2 西医治疗的常见药物 2.1 阿托伐他汀类药物 阿托伐他汀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可以有效降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在改善患者内皮功能的同时稳定血脂斑块,在心脑 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几年,众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的纤维化和炎症因子,且 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发生发展 的基本机制为心室重构,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阻断类异戊二烯中间 体的合成,并抑制小G蛋白、Ras及Rho等类异戊二烯化的修饰,改善患者左室 功能的同时,抑制心肌肥大和心室重构的发生[5],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对Ⅰ型、Ⅱ型胶原合成具有直接作用,可有效减少心肌间质的纤维化。还有相关的研究资 料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在治疗过程中明 显强化其调脂作用,并稳定斑块,尤其是对于由冠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他 汀类药物可以明显改善该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发挥更为显著的作 用[6]。

心力衰竭中医康复指南

心力衰竭中医康复指南 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力衰竭是导致心力衰竭的第一位病因。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化在心肌重塑中起关键作用,阻断促进心肌重构因子,阻止甚至逆转心室重构是治疗CHF并降低其病死率最有效的途径。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D,β一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治疗,临床中成功地降低心衰死亡率和病残率,延缓了病情的发展。尽管如此,心力衰竭仍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中医药在防治心力衰竭方而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的疗效,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病情反复方面,显示着良好的疗效。 中医病名溯源 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脉“气力衰竭”,心体受损,心阳鼓动无力,血液循行不畅,不能濡养周身,逐渐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甚至脏腑功能衰竭的一类危重症候群。临床上以心悸怔忡、喘促、水肿、瘀血、尿少等为主要表现。 古代中医即有心衰之病名,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

金药方?心脏门》,该书载“心衰则伏。”宋《圣济总录?心脏门》中有“心衰则健忘”;《医参》中亦有“心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内经》虽无心衰病名,但有诸多关于心衰临床表现及病机的论述,并名之曰“水”。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足胫肿曰水。”《素问?逆调论》亦曾问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喘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此文所明心衰呼吸困难的种种表现,与美国心脏学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有极为相似的描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明确提出“心水”之名,从其症候表现看,即是今之心衰。如“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又如“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另如《丹溪手镜?肿胀》指出:“短气不得卧为心水”。《石室秘录?喘病治法》道:“人有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泉涌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卧则喘”是对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论述;关于心衰心悸怔忡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云“怔忡……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古人对全心衰亦有论述,如《圣济总录》“若患此疾,肿亦不常定,或先手足面目浮肿,或先腰肋微肿,或先手足小肿,其侯或消或甚,三五日稍愈,或三无日再发,亦以小便通涩为侯,积渐变成洪肿……此由肺胀甚,即喘如牛吼,坐卧行立不得,或中夜后

护理指导下的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训练

护理指导下的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训练 发表时间:2015-10-15T13:40:19.810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作者:殷容光 [导读] 解放军总医院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殷容光 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可能性及疗效。方法:选择45例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干预组(2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行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并评估其生活质量的差异、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结果: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LVEF、LVEDd及NT-proBNP明显改善(P<0.05)。两组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干预组的再入院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377-01 本文对23例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指导下的运动康复训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龄老年慢性充血性衰竭(CHF)患者45例。入选标准:入院时NYHA分级为4级;年龄>75岁;心力衰竭症状稳定>1个月;说话时不伴有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n;静息心率<110次/min;中度乏力以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周内出现进行性运动耐量下降或者运动或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3周内发生心肌梗死;未控制的糖尿病;急性全身疾病或发热;近期心脑血管事件;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心肌炎或心包炎;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需要外科手术的返流性心瓣膜病;新发生的心房纤颤。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治疗组(后简称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基础上护理康复干预组(后简称干预组)。其中常规治疗组22例,除药物治疗外不给予其它干预,但记录其日常运动锻炼情况。常规治疗基础上护理干预组23例,给予药物治疗+运动康复训练。 1.2 运动训练计划,按以下4个阶段逐步进行 第一阶段(1周)—通气及床上被动活动训练:通气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及放松疗法;被动运动方式活动各关节( 如肩、肘、膝关节等)。以上训练每次5~10 min,每日4 次,但不应有疲劳感。 第二阶段(1周)—床上主动活动训练:初期进行不抗阻的简单卧位四肢活动,后期过渡到坐位主动活动,活动时心率增加不超过10-15次/分,活动时间为30min/天,每周3-5次。 第三阶段(2周)—床下主动活动训练:包括立位及坐位的通气训练,床边肢体伸展训练及床边慢走训练,活动时心率增加不超过10-15次/分,活动时间为30min/天,每周3-5次。 第四阶段(1-12月)—户外有氧训练:主要为室外的缓慢步行,50-500米/天,前期可在陪护人员的帮助下完成,后期尽量由患者自主完成。部份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原因,不能完成此阶段的训练。 1.3 运动训练的指导与质量控制 第一、二阶段患者多处于住院期间,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心脏内科护师进行通气训练、被动及主动活动训练。第三、四阶段患者多于居家治疗,由责任护师电话随访,指导其训练计划,患者采用Borg量表(6~20分)来进行自我疲劳评分。每次训练要求患者达到13~15分。 1.4 效果评价指标: 基线期指标: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水平、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 (MLHFQ)。 随访末期指标(12个月):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1.5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值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 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基线期人口资料与心功能比较: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等方面无差异(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等评价指标的比较(表2):干预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NT-proBNP水平及MLHFQ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两组前相比无差别(P=0.317)。 2.3 干预组的再住院率为17.4%,明显低于对照组27.3%(P<0.01)。但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死亡率并无差别(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揭示出,适当的运动不仅改善人体运动器官的功能,而且对于心血管、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均有积极的影响,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本研究的观察对象为老年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初期的运动训练均在有心电监护下进行,每次活动前后均记录心率、血压及描记心电图,记录健身运动前后及晨起的心率和血压变化,食欲和睡眠情况等,并随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觉并观察其客观表现。后期的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涉及五个研究,包括COMMANDER HF、EMPA -HEART、PIONEER-HF、TRED-HF、UCM-502935。 1 .COMMANDER HF COMMANDER HF是有关利伐沙班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既往研究显示华法令并不能改善射血分数减少的心衰患者的预后,而有关利伐沙班的ATLAS ACS 2TIMI 51研究显示:立伐沙班(2.5mg BID)与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梗塞后及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对于心衰患者而言,心衰与凝血酶相关途径的激活有关,抗凝药是否能通过影响这一过程,改善合并CAD的慢性心衰恶化患者的预后呢? 研究分组为:利伐沙班2.5mg BID组和安慰剂组,入选对象为射血分数降低的窦性节律CAD患者。主要疗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塞、卒中。研究结果显示立伐沙班未能改善全因死亡、心肌梗塞、或卒中,也未能改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率。主要终点事件未改善的结果推测与入选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恶化HF相关。安全性方面,主要安全终点并无显

著性安全优势,特别是对于符合ISTH标准的主要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的发生率更高。 有关该研究的血栓栓塞事件复合终点(心肌梗塞、缺血性卒中、突然或无目击者的死亡、肺栓塞或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事后分析,显示血栓栓塞事件复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降低,但心肌梗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局限性:入选对象是EF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对于HFpEF的患者结论未知;血栓栓塞事件并不是该研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研究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09:26:05.34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作者:田蓉 [导读] 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运动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和应用价值都比较高。 湖南旺旺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38例,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实验组采取运动康复训练,分析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社会需求、以及心理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也要比常规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运动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和应用价值都比较高。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心功能;生活质量 引言 老年慢性心衰是一种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心肌梗死、心肌病、以及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造成的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结构和心功能发生变化,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体潴留、以及呼吸困难等,在治疗该疾病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应该注重防止心肌重构的发展,降低疾病的发作次数和死亡率[1-2]。因此,需要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以此来提高治疗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对其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分析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8.6±2.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4.6±1.3)年,实验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4.1±3.2)岁,病程0.8~7年,平均病程(4.3±1.2)年,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效果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教育、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指导、以及运动训练等。 实验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康复训练,主要包括:首先,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运动康复训练方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期运动量不宜过大,然后逐步调整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其次,对于病情不是非常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其进行充足的休息,运动训练以室外步行为主,每次步行1000米左右,然后可以进行上下楼训练,每天2次,另外,还可以进行太极、气功等方式提高患者对运动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确保其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运动康复训练以室内为主,可以先进行简单的站立,然后进行移步训练。对于病情非常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其进行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对其各个关节部位进行按摩与训练,病情有所好转时,护理人员可以指导其自主进行关节运动逐步到站立和移步。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 (2)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社会需求、心理状态,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计量资料表示为(),用t进行检验,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表1)。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 NYHA)的心功能分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牲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 表1心衰发生发展的各阶段 阶段定义患病人群 A(前心衰阶段)患者为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 族史者等 B(前临床心袁阶段)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左心室肥厚、无症状性心脏瓣膜病、以往有心肌梗死史脏病的患者等 C(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有结构性心脏病伴气短、乏力、运动耐量下降者等 状和(或)体征 D(难治性终末期心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因心衰需反复住院,且不能安全汁j院者;需长期静脉用衰阶段)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药者;等待心脏移植者;应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者 慢性心衰的治疗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阳1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

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机制、方法与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018426252.html, 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机制、方法与效果 作者:董云峰冯青山杨生源 来源:《体育师友》2018年第03期 摘要: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虽说药物治 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仍然较差。近些年来运动康复疗法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它被当作是心脏康复预防措施中唯一能够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文章就运动康复疗法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和效果作一阐述,为临床上制定康复护理方案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治疗;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3.020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无法将静脉回心血量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进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HF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一般来说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1]。以往的经验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尽量避免运动,但随着近些年运动康复研究进展的不断深入,某些疾病治疗方法的观念已慢慢转变。研究表明,运动康复疗法对于HF患者在心脏射血、心力储备、静脉回流和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显著疗效,而且经济性显著,减少了患者的医疗开支,已被认为是预防HF的二级有效措施。国外相关心脏病学会也明确提出,对于所有的稳定性HF患者,都可以把运动康复作为心脏康复治疗的一种手段。当前大部分临床指南上都在强调和推荐运动康复疗法在治疗HF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讨其作用机制及相关方法和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1 运动康复治疗HF的作用机制 1.1 神經调节方面 在心力衰竭发展的过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会逐渐失去平衡,调节作用越来越弱,使得心肌细胞受到伤害,病情进一步加重,这其中交感神经系统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一般来说交感神经兴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会升高,同时血管收缩和心脏后负荷越来越大,进而导致线粒体和细胞核变大,心肌变厚,心功能开始不足,慢慢的心肌细胞也会逐渐凋亡。研究表明,心肌细胞死亡的原因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具有毒性作用。Rengo[2]等人发现,进行运动康复的HF患者,他们的心率、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及死亡率都在降低,而且生活质量也在慢慢恢复。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改善中,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 纳入本次研究中,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 各为31例,其中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对比两 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76.4±6.7)次 /min、(50.4±7.1)%、(451.3±35.4)m,参照组为(88.5±7.5)次/min、 (35.4±5.1)%、(350.7±31.4)m。观察组患者经过为期1个月后的护理,其有 效28例、好转2例、无效1例;参照组有效23例,好转1例,无效7例,组间 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有 效改善患者的心率指标,改善心脏射血分数,提升6分钟步行距离,临床推广价 值存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指标;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心率指标;效果 分析 心力衰竭主要是指运动耐力降低,患者过度疲劳以及劳力性呼吸困难的综合症状,主要 是临床各种心血管病症的严重阶段[1],作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临床综合征,在当前高血压、冠 心病以及糖尿病等病症发病率逐渐上升,老龄化成为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临床 国内外数据调查显示[3],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达到2%。但是年龄>65岁的人群发病率达到10%左右[4-5],在当前对心力衰竭治疗进展的不断普及下,对于心力衰竭的护理也取得了越来越 广泛的进步,针对于此,本文将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通过随机数字 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n=31)和参照组(n=31),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 15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50岁,中位年龄(66.4±5.7)岁;参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49岁,中位年龄(66.2±5.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如年龄以及性别等比较,组间对比差异性不显著。 1.2方法 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方法为:①对患者进行入院 指导,询问患者的既往病情,并分析患者的病因同时对患者给予正确的治疗指导,对患者的 基本状态、生命体征等进行测定,观察是否存在发绀的情况,对输液时速进行控制,并告知 患者控制速度的重要性,不能对滴速进行调节,以避免增加心脏负荷程度;②运动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运动康复护理,在护理人员的严密监控下进行训练指导,当心衰病 症稳定后,急性诱发因素消除,则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运动康复指导,但是运动量应 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妥善处理;心功能IV级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同时进行各关节的活动,每次进行5-10分钟,每日进行3-4次,指导患者在创新进行活动,并进行床上或者下床坐立 指导,每次进行10-30分钟,每日进行2-3次,心功能III级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看管下站立床边,进行步行指导。 1.3观察标准 对临床心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并应用NYHA心功能进行评定,患者在入院治疗后分别对 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同时两组患者需要在观察后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指标、射血分 数以及步行距离等指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指标 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的差异性,则证实统计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