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一例吐酸患者的中医辨证分析
一例吐酸患者的中医辨证分析摘要根据临床特征,胃食管反流属于中医“吐酸”等范畴。
对于吐酸的文献记载,最早见《内经》: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证治汇补·吞酸》中云:“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熟,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
”总结吐酸病机不仅是郁热,而且与寒有关。
《医学心法·吞酸》认为:认为肝气郁滞是发病的关键。
但无论是外感寒邪还是寒湿内阻,亦或是饮食积滞,最后均有从热化而为酸的病理过程。
本文通过对历代医家对吐酸病机进行归纳总结得知,治疗吐酸,因抓住其主要病机,辨证论治,才能起到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吐酸;吞酸;肝气郁滞;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
临床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痛、反酸、嗳气、恶心、腹胀等症状,从症状上看GERD属中医“吐酸”、“吞酸”及“嘈杂”等范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GERD的中医病名定义为“吐酸”[3]。
中医药以辨证论治思想指导GERD治疗,具有整体调节优势。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3岁,以“反酸、胸骨后烧灼感2周”为主诉入院。
入院中医诊断: 吐酸肝胃郁热;西医诊断:1、胃食管反流 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3、右肺结节。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急躁多思易焦虑,近2周来每因发怒动火则吞酸频作,胸骨后烧灼感,伴有胃脘部闷胀不适,头晕乏力。
入院症见:胃脘胀满,吞酸嗳气,嗳臭腐气,口苦口干,纳差,心烦不得眠,大便臭秽, 小便量可,色微黄。
舌质红, 苔黄厚,脉弦数。
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证属肝火内郁,治以疏肝理气、清热止痛。
给予中药汤剂“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制吴茱萸5g,生柴胡、黄连各6g,麸炒枳实、佛手、酒川芎、陈皮各10g,生白芍、浙贝母、乌贼骨20g,生代赭石、百合、炒麦芽各30g,水煎服。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吐酸病是指病人自觉有酸水自胃脘上泛于食管、咽喉或口腔的病症。
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嗳气等症,部分病人伴有咽部梗阻感、夜间呛咳等症状。
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本诊疗方案适用于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
一、诊断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肝胃不和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脘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
香附10g、苏叶梗各10g、枳壳10g、半夏10g、厚朴10g、柴胡10g、黄连6g、吴茱萸2g、海螵蛸30g等。
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9g、绿萼梅6g;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伴脘腹胀满者,加枳壳9g、厚朴9g、香橼皮9g;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g、栀子6g。
中成药(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3)胃苏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脘腹痞满,大便溏泄;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
制半夏9g、黄连6g、黄芩9g、干姜9g、党参15g、吴茱萸2g、大枣10g、甘草6g、海螵蛸30g等。
痰热重者,加虎杖10g、瓜蒌20g;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降香6g;伴有反食嗳气者,加旋复花10g、生赭石20g;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者,加炒扁豆9g、炒白术15g、炮姜9g。
中成药:(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2)加味左金丸,每次9g, 每日3次。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 (三)食管粘膜抵抗力下降:反流物进入食管后, 还可以凭借食管上皮表面粘液、不移动水层和表 面HCO-3、复层鳞状上皮等构成上皮屏障,以及粘 膜下丰富的血液供应构成的后上皮屏障,发挥其 抗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损伤的作用。因此,任何导 致食管粘膜屏障作用下降的因素(长期吸烟、饮 酒、浓茶以及抑郁、紧张等),将使食管粘膜不 能抵御反流物的损害。因此,食管粘膜屏障作用 下降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
胃食管反流病 ◆ 西方国家20%-40% ◆ 亚洲国家5%-17%,并有上升的趋势 ◆ 我国 5.77%
反流性食管炎 ◆ 西方国家10%-20% ◆ 日本16.3%
◆ 我国1.92%
烧心 ◆ 美国42% ◆ 北欧国家38% ◆ 意大利9%
• (二)食管对反流物清除能力下降
• 正常情况下,一旦发生胃食管反流,大部分反流 物通过1-2次食管自发性和继发性蠕动收缩将食 管内容物排入胃内,即容量清除,是食管廓清的 主要方式。剩余的则由唾液缓慢地中和及坐位或 立位时的反流的自重影响。故食管蠕动和唾液产 生的异常也参与者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作用。
食管 pH3.0 pH1.6
食团 pH4.7
Fletcher, Gastroenterology 2001
• LES是指食管末端约3-4cm长的环形肌束。 正常人静息时LES压为10-30mmHg,为一高 压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吞咽时 LES松弛,使食物通过进入胃腔。 正常人 餐后有少量胃食管反流,但由于抗反流防 御机制的存在,这种生理性胃食管反流时 间短暂,不损害食管粘膜,常无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
中医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共识意见旨在总结中医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其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手段丰富,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食疗等方法,旨在调和脾胃、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润燥止酸等。
1. 胃食管反流病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简称GERD)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吐酸”、“嘈杂”、“胸痞”等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由于脾胃升降失调,肝气犯胃,或脾虚湿困等多种病因病机综合作用所致。
表现为患者经常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伴随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及咽喉、呼吸道并发症。
从中医角度分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当降而食管则依赖于胃气之和降以保持正常的输送功能。
若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尤其是胃气上逆,则易发此病。
肝木乘脾土,横逆犯胃,或久病体虚,中气下陷,亦可致胃失和降,引发胃食管反流。
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如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调理脾胃升降,配合针灸、推拿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措施,旨在恢复脾胃功能,减轻反流症状,防止病情进展及复发。
同时,也注重预防与调摄,提倡规律饮食、合理膳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刺激,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义与分类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咽部不适等,但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黏膜糜烂或溃疡。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一种食管胃动力性疾病。
下食管扩约肌(LES)松弛期间,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称胃食管反流(GER)胃食管存在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两种。
生理性反流是由LES自发性松弛引起,有利于胃内气体排出,食管会出现推动性蠕动将胃液推进到胃里,正常情况下不造成食管部膜损伤。
病理性反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食管抗反流功能不全,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疾病。
常合并食管炎,人群中约10%-20%有胃辅反流症状,但X线内镜检查可无异常发现,可能在相当长时间不被认识。
持续发展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溃疡、出血及巴瑞特(Barrett)食管,后者为癌前期病变。
还可能发生食管外的并发症。
如酸性喉炎、呼吸道痉挛、肺的损伤并发症等。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病因:病因分类引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因素众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原发性胃食管反流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关闭不全,是原发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原因。
通过对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均证明有胃食管反流。
但有一部分患者追查不到引起反流的任何原因;故称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关闭不全。
此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可能与老年人结缔组织松弛、隔食管裂孔部位的“弹簧夹”作用减弱、食管下扩约肌(LES)的内在功能衰退有关。
二、继发性胃食管反流任何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的因素均可造成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分述如下:(一)食管裂孔疝由于裂孔疝破坏了食管裂孔的正常解剖关系,造成LES的关闭不全,则产生胃食管反流。
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食管与胃的连接部呈垂直方向,也就是同心型的结构,因此His角消失,食管与胃的连接呈垂直的通道而失去抗反流的瓣膜作用;腹食管上移人胸腔失去腹内压的对抗作用;隔食膜被拉长,变得软弱无力,消除了食管下括约肌的支撑作用;裂孔被撑大,则隔脚的“弹簧夹”作用丧失。
以上这些食管下括约肌的辅助作用在裂孔疵存在时都被消除了,使食管下括约肌不足以对抗腹内压力,就必然会发生胃食管反流。
反酸_百度百科
长期烧心反酸史、胃食管反流病史、误服或自杀服腐蚀性物质的病史,有烧心、胸骨后痛、反胃呕吐、吞咽困难、吞咽疼痛等症状应去医院诊治,可能是食管炎。
早期表现为进硬食时产生症状(大口进硬食时有轻微的梗噎感;吞咽时食管内疼痛;吞咽时胸骨后闷胀痛不适感;吞咽后食管内异物感),中期发生进行性吞咽困难和呕吐(粘液和食物不含胃酸味和胆汁苦味)吞咽时胸背疼痛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警惕可能是食管癌。
[编辑本段]药师指导与提示
根据患者的主诉,其对疾病的判断是正确的,建议除选用推荐的非处方药物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学会放松心情,避免精神紧张,生活安排要有规律。
减少进餐量,肥胖者减肥。
不吸烟,不喝酒及含酒精或咖啡的饮料,不喝浓茶。
避免进食柑橘类水果、巧克力、薄荷、油腻食物、洋葱和辛辣食物。
②食管痛(胸骨后紧缩样、刀割样疼痛,常可向腹背颈部及臂部放射);
③吞咽痛(吞咽较热食物、酒或柠檬类饮料时感到胸骨后烧灼样疼痛);
④吞咽困难(长期反酸可在进食时有胸骨后梗阻感);
⑤呼吸道症状(反酸损伤咽喉部或吸入肺部后,可出现间歇性声嘶、咽痛、慢性咳嗽、哮喘、婴幼儿吸入性肺炎等)。
危害及症状
药师指导与提示
反酸的危害
反酸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达口咽部,口腔感觉到出现酸性物质,它与十二指肠内容物经胃、食管反流达口咽部,口腔感觉到出现苦味物质,统称为反流。
反酸所致的症状和危害可有①烧心;②食管痛;③吞咽痛;④吞咽困难;⑤呼吸道症状。
[编辑本段]病因
其医疗方法,一般是复用碱性药物,如小苏打等,但中和的效用只能暂时相安,不久胃酸又要分泌过多,若用碱性药反复中和,更能引起胃酸大量分泌,无异火上加油,另外,也有人加入甘草汁饮用,而近来发现,服用甘草汁过多,会有血压升高与尿量增加的副作用,所以还是不用较佳,下面介绍几种较安全的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下列因素可影响LES压: 贲门失迟缓症手术后、某些激素(缩 胆囊素、胰升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 食物(高脂肪、巧克力等),药物(钙离 子拮抗剂、地西泮)等。腹内压增高(妊 娠、腹水、呕吐、负重劳动等)以及胃内 压增高(胃扩张、胃排空延迟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过性LES松弛(transit LES relaxation TLESR):指非吞咽情况下自发性LES松 弛,松弛时间明显长于吞咽时LES松弛的 时间,而且LES压的下降速率更快, LES 的最低压更低。 TLESR 既是正常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的 主要原因,又是LES静息压正常的胃食管 反流病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
Epidemiology
在欧美国家十分常见
7-15%有GERD; 55-81%的 GERD为NERD; RE占总人口的3-4%;
烧心:7%/per day;15%/per month; 40岁以上比例接近,但男性RE发生高于 女性 北京上海反流症状发生率为8.97%,RE 为1.92%
发病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 食管以外的组织损伤。 反流物刺激咽喉部黏膜引起咽 喉炎,亦可被吸入气管和肺,引 起肺炎。
病理
有反流性食管炎(病变主要位于食 管下段,范围约10cm左右 )的胃食管 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表现: 水肿、潮红、糜烂、溃疡、增厚转 白、瘢痕狭窄。
病理
病理组织学改变 1.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层增生; 2.粘膜固有层乳头向上皮腔面延长; 3.固有层内炎症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 胞浸润; 4.糜烂和溃疡; 5.胃食管连接处以上出现Barrett食管 改变。
五、临床表现: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多 样,轻重不一: 胃灼热和反流是本病最常见症状。 具有特征性,因此成为典型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1.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疾病类型,主要是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症状,导致胃食管黏膜出现损伤。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灼热与反酸,通常患者在进食后一小时,在弯腰或者平卧时,容易出现反酸情况,同时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胃灼热情况。
另外,吞咽疼痛与吞咽困难同样是比较显著的临床症状,一般出现在患者病情严重情况下,由于反流物对食管产生刺激,引发患者产生痉挛性疼痛,还会向患者的背部、肩部以及腰部等进行放射性疼痛。
在患者食管功能紊乱的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情况。
有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并不具备特异性,因此在判断患者病情时,需要通过综合诊断技术进行判断,并需要通过相应的辅助检查,才能进一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
2.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是什么?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于“反胃”“梅核气”的范畴,病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外邪入侵等,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胃失和降。
一般在疾病初期,患者经常会出现肝气犯胃情况,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肝胃郁热情况,虽然病灶部位在胃食管,但是与肝、脾都存在紧密联系。
重要病机为郁,由于肝气不畅,导致患者出现气郁,同时发病原因与饮食与情志均存在紧密联系。
2.1肝胃关系论在肝胃关系中,脾胃与肝胆存在紧密联系。
如果患者出现肝郁气滞,会让患者出现肝胃不和情况,导致胃气上逆,让胃失和降。
有研究认为,由于患者的气机升降失职,才能让患者有烧心与反流等症状,因此,虽然发病部位在食管与胃,但是与患者的脾、肝、肺均存在紧密联系。
同时肝气上逆的关键在于肝脾胃功能失调,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展开相应治疗。
2.2气机失调论有研究认为,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还包括气机升降失常,由于脏腑失衡,导致胃气上逆,人体通过肝肺调节气机使人体的吐浊纳新,保持气机顺畅作用。
还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疏肝调肺,能够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
2.3脾胃升降论有临床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与脾胃失和有紧密联系。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
反流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出现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炎和牙蚀症等。
(二)流行病学GERD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西方国家GERD患病率为10%~20%[1],国内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有Meta 分析显示国内GERD的患病率为12.5%[2],且呈现出南低北高的特点,可能与饮食惯等因素有关。
虽然目前我国GERD 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低,但随着我国生活方式西化、人口的老龄化,GERD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分类根据反流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disease,NERD),其中NERD最常见。
EE可以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
目前认为GERD的两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转化或很少转化,这两种疾病类型相互关联及进展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诱因或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GERD发病和年龄、性别、肥胖、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老年人EE检出率高于青年人[3]。
男性GERD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4]。
肥胖、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因素与GER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体育锻炼和高纤维饮食可能为GERD的保护因素[5,6]。
(二)病发机制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取决于抗反流防线与反流物攻击本领之间的均衡。
反流发生时,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反流物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形成毁伤,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变乱增加,而食管清除本领下降使反流物打仗食管黏膜的时间延长,易导致攻击和毁伤。
反酸是胃食管反流它的危害?
反酸是胃食管反流它的危害?相信不少人经历过反酸、打嗝,甚至反上来的酸水“烧了”嗓子引起咳嗽等症状,十分难受。
这不,62岁的徐大爷最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一反酸就感觉整个嗓子好像被烧焦了一样,甚至吃东西时都觉得牙齿酸痛没劲。
去医院检查,徐大爷竟得了胃食管反流。
医生解释,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
反流物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也可有十二指肠液、胆酸、胰液等。
患者由于胃酸等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而引起种种不适,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不良饮食和生活方式或是祸首今年才27岁的娇娇,因工作原因使得她经常加班熬夜、吃夜宵,而且平时她还特别喜欢吃零食,尤喜欢吃洋快餐和甜食,而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却要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不,最近一段时间,娇娇晚上入睡时总会因呛咳而醒,且反酸难耐,平躺时不适感更加强烈。
娇娇去医院一查,竟是得了胃食管反流。
医生说,她的胃食管反流是由于不良饮食和生活方式导致的。
饮食过饱、进食油腻食物、吃夜宵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张力,引起食物反流。
此外,吸烟、酗酒也可损害食管动力和胃排空,引起食物反流。
因此,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防止疾病的发生。
胃食管反流会“伪装”胃食管反流很会“伪装”,且会伪装成“五花八门”的症状,让人防不胜防。
除了上文提到的反酸、烧心等症状,咳嗽、哮喘、牙蚀、心绞痛等症状也都是比较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表现。
因此,很多时候,胃食管反流的患者都会在呼吸科、心内科、耳鼻喉科等科室间“兜兜转转”,才能最终找到真正的原因。
所以,提醒大家,当出现上述非典型症状和食管外症状时,在排除相关疾病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胃食管反流病。
频繁反酸、烧心能要命其实,胃酸的腐蚀性是非常强的,它之所以不腐蚀我们的胃,是因为胃里有一层保护性黏膜——胃黏膜(即胃黏膜表面存在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免除胃酸的腐蚀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才使得它俩能“和平共处”。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ex disease,GERD)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灼感、疼痛等症状而导致的疾病,反流物还可致食管、咽喉和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1.病因胃食管反流分为胃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反流和十二指肠内容物(胆汁、胰酶)反流,以及两者同时存在的混合反流。
从广义上讲,凡能引起胃食管反流的情况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妊娠呕吐以及任何病因引起的呕吐,或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等均可继发胃食管反流病。
2.分类胃食管反流病分为无糜烂性GERD和糜烂性 GERD。
(1)无糜烂性GERD:是指存在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典型症状如烧心、泛酸以及胸痛和食管外表现(声嘶、咳嗽、哮喘等),但胃镜检查无食管黏膜破损性炎症病变,其还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2)糜烂性GERD:是指存在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任何长度的食管黏膜破损性炎症病变,又称为反流性食管炎。
3.病理生理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由酸和其他有害物质如胆酸、胆盐、胰酶等所致。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主要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的结果。
(1)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 1)抗反流屏障减弱:正常时,胃食管交界处的解剖结构具有抗反流的功能。
其解剖结构包括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膈肌、膈食管韧带、食管和胃之间的锐角(His角)等,其中LES在抗反流屏障中起关键作用。
正常人餐后也可存在胃食管反流,但在食物的重力、食管的廓清力和唾液的化学作用下,这种反流为时短暂,一般不造成食管黏膜损害,常无症状,属于生理性反流。
LES是指食管下段3~4cm长的环形肌束,正常人在静息状态LES的压力为10~30mmHg,是一个高压带,可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但当存在LES压力极度下降、低于正常以及LES一过性松弛这3种情况时,LES的压力往往<6mmHg,继而出现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一、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而引起的食管粘膜发生的消化性炎症。
本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食道一胃接连区高压带的抗反流功能失调,或由于局部机械性抗反流机制障碍。
不能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以致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等物质损伤了食道粘膜,引起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
本病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孔癌等病并存。
也可单独存在。
主要症状为吞酸、吐酸、胸骨后烧灼不适感或灼痛,以及吞咽障碍等。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吞酸”、“吐酸”、“胸痹”、“噎食”、“噎腮”、“吐血”等范畴。
其病是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
饮食不节可直接伤及食管与胃,并可助热化火,化燥伤津,食管失于懦养,若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热,湿热蕴结,痰结气阻,食道不利,胃气不降,甚则上逆而发生本病二、胃食管反流病病因胃食管反流病的出现提示下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影响胃食管交接处功能的因素包括:括约肌内压,贲门食管交接处的角度,膈肌的作用及重力作用(当患者直立时).胃食管反流病可引起食管炎,引起食管炎的因素包括:反流物的腐蚀性,不能将反流物从食管内清除,胃内容物的量及局部粘膜的防御功能.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烧心伴或不伴有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是最突出的症状.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包括食管炎,消化性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及Barrett化生.食管炎常可引起吞咽痛及大量出血.消化性狭窄可出现对固体食物的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管消化性溃疡可发生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同样的疼痛,但其部位常局限于剑突区或高位胸骨后区,这些溃疡愈合慢,易复发,在愈合后常遗留狭窄.四、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检查详尽细致的病史有利于诊断.X线检查,内镜,食管测压,pH监测及Bernstein灌酸试验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揭示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Barrett食管).患者垂头仰卧位所作的X线钡餐检查可显示钡剂从胃反流至食管,也可采取腹部加压法.但X线照相的方法通常不能敏感地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吞钡后所作的X 线检查很容易显示食管溃疡和消化性狭窄,但对因食管炎所致的出血患者则很少有诊断价值.食管镜检查可对伴或不伴有出血的食管炎作出准确的诊断.食管镜结合细胞刷洗和直视下活检对鉴别食管的良性消化性狭窄和癌肿是必需的.食管测压法是在下食管括约肌处测定压力,并显示其强度,从而可将正常与闭锁功能不全的括约肌予以区分.食管pH监测可提供胃食管反流病的直接证据.Bern-stein试验与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的存在密切相关,灌酸可使症状迅速出现,但可被灌注盐水所缓解.食管活检显示鳞状粘膜层变薄,基底细胞增生,这些组织学变化可见于内镜下肉眼见不到食管炎的患者.内镜或X线检查的结果如何,活检或Bernstein试验的阳性结果与反流所致的食管炎症状具有密切关系.内镜下活检还是能连续观察Barrett化生柱状粘膜改变的唯一方法.五、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方法1.无并发症的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包括:(1)抬高床头约15cm;(2)避免应用引起胃酸分泌的强刺激剂(如咖啡,酒精);(3)避免应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食物(脂肪,巧克力)和吸烟,因为这些因素可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张力;(4)餐后1小时和临睡时予以制酸剂30ml以中和胃酸,并可能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张力;(5)应用H2 阻滞剂以降低胃液酸度(有时合并应用其他药物);(6)应用胆碱能激动剂(如乌拉胆碱25mg,每日3次;胃复安10mg,餐前30分钟和临睡前口服;西沙比利10mg,每日4次,注意:西沙比利与其他药物严重的相互作用的危险)以增加括约肌压力.H+ -K+ ATP 酶抑制剂奥美拉唑(20mg/d,连续4~8周)或兰索拉唑(30mg/d,连续4~8周)是促进消化性食管炎快速愈合的最有效药物.奥美拉唑已被获准长期应用于腐蚀性食管炎再复发的预防.2.并发症的治疗除大量出血外,由食管炎引起的出血无需紧急手术,但可复发.食管狭窄应采用积极的内科治疗,并反复扩张(如在内镜下采用气囊或探条)以达到和维持食管的畅通,若扩张恰当,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或抗反流手术(如Belsey,Hill,Nissen)常用于有严重食管炎,出血,狭窄,溃疡或难治性症状的患者,而不管是否有裂孔疝的存在,该手术也可应用电视辅助下的腹腔镜进行.内科或外科治疗对Barrett化生的效果并不一致,人们常推荐内镜检查(每1~2年一次)以监视这种化生恶变的可能,但其费用-效应关系尚不肯定.胃食管反流患者要避免吃完就躺下2011年06月08日04:09来源:扬子晚报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李先生近来一直感到烧心,泛酸,胸骨后还隐隐作痛,特别夜间还会加重,严重影响生活。
胃食管反流病
(二)非典型症状---指除烧心和反流之外的 食管症状。 1.胸痛:反流物刺激食管痉挛导致胸痛,疼
痛发生在胸骨后或剑突下。严重时可为剧烈刺 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 ,有的酷似心绞痛。可伴有或不伴有烧心或反 流。
由GERD引起的胸痛是非心源性胸痛的常见原 因。
18
2.吞咽困难 部分患者有吞咽困 难,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 乱,症状呈间隙性,进食固体或液 体食物均可发生。少部分患者吞咽 困难是由食管狭窄引起,此时吞咽 困难可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1
1.定义: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根据是否 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GERD也可引起咽喉、气道等食管临近组织损 害,出现食管外症状。
20
1. 上消化道出血: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因食 管粘膜炎症、糜烂及溃疡可以导致上消化道 出血,临床表现可有呕血和黑粪以及不同程 度的缺铁性贫血。
2. 食管狭窄:食管炎反复发作致使纤维组织 增生,最终导致瘢痕狭窄,这是严重食管炎 表现。
3. Barrett 食管:食管下段正常复层鳞状上 皮化生为柱状腺上皮,伴有肠上皮化生时诊 断为Barrett食管。可分为环形、舌形或岛 状。Barrett食管合并高度不典型增生发生 腺癌的机率较高,为浸润性腺癌的先兆。
21
(一)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是诊断RE最准确的方法,并能判断RE的严重程度 和有无并发症。结合活检可与其他病因(如肿瘤) 引起的食管炎相鉴别。
明清医家吐酸吞酸病证治思想概要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2җ基金项目:重庆市中医院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c q z y y m z y gz s -018)通信作者:杨小军,E -m a i l :y a n g x j88@126.c o m 第一作者:吴鑫,E -m a i l :863842389@q q.c o m 明清医家吐酸吞酸病证治思想概要җ吴 鑫1,杨小军2,何圆君2(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550002;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ʌ摘要ɔ 吐酸吞酸病属西医学中胃食管反流病范畴,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但部分患者服药后仍有反流症状或停药后症状反复㊂中医治疗该病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西医治疗的不足㊂该文通过阅读明清时期医籍,总结归纳各医家关于吐酸吞酸病证治思想,发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该病病因㊁病机㊁证治㊁调摄完备的诊治理论体系㊂ʌ关键词ɔ 吐酸;吞酸;各家学说;理论探析;胃食管反流病中图分类号:R 256.3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204 ‘中医辞典“中释义 吐酸 为胃中酸水上泛,不咽下而由口吐出,如随即咽下,则称为 吞酸 ,古称还包括 醋心 噫醋 咽酸 嗜酸 等㊂二者证治相似,属西医胃食管反流病(g a s t r o e s o p h a ge a l r ef l u xd i s e a s e ,G E R D )范畴[1]㊂近年来我国G E R D 患病率有所上升[1-3]㊂临床治疗G E R D 常使用质子泵抑制剂㊁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㊁黏膜保护剂㊁促胃肠动力药㊁抗焦虑抑郁药,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治疗难点,如怎样控制气体等非酸反流[4],部分患者服药期间仍有反酸等症状㊁停药后反复发作[4-5],且长期抑酸治疗存在一定不良反应[6]㊂中医通过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本病,通过和胃降逆㊁疏肝利胆㊁健运脾胃,达到降胃气㊁减轻胆汁反流㊁促进胃肠运动的目的[4],具有一定优势㊂明清时期为中医发展的一个高峰,名医辈出,各医家继承前代医家大成,并有所创新㊂本文整理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家关于吐酸吞酸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期为现代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思路及参考㊂1 各家学说1.1 秦景明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7]中将吐酸分为内伤吐酸和外感吐酸㊂内伤吐酸缘于患者平素性情忧郁或易恼怒,耗损肝胆之气,肝火旺盛,肝木克脾乘胃,脾胃健运失司,饮食物不能运化,蓄停于胃,致酸水浸淫㊂症状常见食入则吐,味酸夹有腐臭,或头面烘热,或两胁肋刺痛㊂秦景明总结本病脉象以弦脉为主,常兼有数㊁滑脉㊂其根据不同脉象辨别病变脏腑,以脉测证,如脉见左关弦数者,为肝火乘胃证;脉见右关弦数者,为胃火炽盛证;脉见右关弦滑者,为痰饮食滞证;脉见左关弦滑者,属胆涎犯胃证;脉见缓濡者,属气滞寒湿证㊂选方以二陈汤㊁平胃散为基础,有热则配伍栀子㊁黄连等苦降清热之品;若症见 酸水浸牙折齿 ,予草蔻丸㊁大顺饮等温里行气之剂,而不予苦寒之品㊂外感吐酸则由于外受风寒,风寒束表,气机郁闭,而成吐酸吞酸㊂平素肝脾郁结,导致津液失于运化,水饮内停,气郁饮停日久,郁而生热化火,而见呕吐酸水㊁牙齿酸涩㊁恶寒发热㊂脉弦紧者,属寒证;脉弦数者,属热证;脉沉弦者,属里证;脉弦涩者,则属郁结之证㊂秦景明认为,外感吐酸病性属本热标寒,当治以辛散之品,寒热并用,如干姜配伍肉桂㊁黄连等,或予轻扬宣散的风药如防风㊁葛根等㊂1.2 李用粹 李用粹在‘证治汇补“[8]中提及吞酸病因病机有内外之别,内因在于湿热郁滞于胃之上口,饮食入胃不得运化,清浊之气不能各行其道,气机逆乱;外因在于素体湿热,加之过食生冷㊁外感寒邪,湿热不得宣泄,郁滞于内㊂本病症见 酸味刺心,欲吐不吐,胸中无奈,或吐出酸水,令上下齿牙酸涩,不能相对 ㊂李用粹认为本病病性属标寒本热,指出酸有寒热之分,若寒邪犯胃,随即作酸者,属寒;若中焦积滞日久,生热化火吞酸吐酸者,属热㊂本病初期病性属寒,治以辛温散01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2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2寒;病久郁而生热,治以寒凉清解㊂治疗时基础方常予二陈汤合左金丸,随症加减㊂本病常兼夹饮食积滞㊁血虚火盛㊁胃虚不化,如兼见纳差㊁腹胀,属饮食内停,合平胃散加枳实㊁神曲㊁香附以消食理气导滞;如兼见朝食暮吐㊁心腹刺酸,属血虚火盛,加当归㊁川芎以补血活血;如兼见劳累过度或病后气虚,食入吞酸,时发时止,属胃虚不化,加白术㊁人参以补气运脾㊂李用粹指出本病的饮食禁宜,宜食清虚淡蔬,不宜黏滑油腻;也提出其预后,若日久不愈,则可发展为反胃㊁噎膈之疾㊂1.3 龚廷贤 龚廷贤所著的‘寿世保元“[9]㊁‘万病回春“[10]㊁‘云林神彀“[11]㊁‘种杏仙方“[12]均有关于吐酸吞酸的论治㊂其通过症状将吐酸与吞酸进行区分,吐酸主要表现为吐出酸水,吞酸的主症为酸水刺心㊂吐酸吞酸的病机关键在于湿热在胃之上口,饮食物入胃失于运化,郁积时久,湿中生热,湿热熏蒸而成酸㊂脉象以弦滑多见,若脉见沉迟,则为胸有寒饮;若脉见洪数,则为胸膈有痰热㊂吞酸治以清热除湿兼化痰,方予清郁二陈汤,即二陈汤合越鞠丸进行加减;吐酸治以清除湿热,方予苍连汤,即二陈汤合左金丸加减;吞酸吐酸共见,治以健脾和胃㊁清火解郁,方予香砂平胃散加减,即平胃散合左金丸加减㊂此外注意饮食调摄,及时治疗,以免病情日久发展为反胃㊁噎膈之证㊂1.4 张景岳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13]中驳斥了刘完素关于吐酸属热的论述,而赞同李东垣吐酸属寒的观点,并提出了其见解㊂张景岳认为,吞酸病机核心在于胃阳虚,胃中阳气虚弱,腐熟饮食物不及,致其积滞㊁衰败于胃脘而为酸为腐,多伴有 饮食不快㊁自食有不快 等不适,日久不愈可兼见泄泻㊁痞满等证㊂张景岳按病位的不同将吐酸吞酸分为3种:一是病位在 上脘最高之处 ,名为吞酸,表现为喉间气逆上冲时即感酸水刺心,胃中嘈杂,时有见酸,反复发作;二是病位在 中焦胃脘之间 ,名为吐酸,表现为频发恶心呕吐,所吐味酸;三是病位在 中脘之下 ,表现为本无吐酸吞酸,偶有随呕吐所出,其味或酸或苦,浊恶难闻,伴咽喉不适㊂前两者缘于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治以温运脾胃;后者为痰饮集聚于胃肠而致,寒热皆有,当随证审治,呕吐停则酸止㊂张景岳在治疗方面提出,当辨年力盛衰因人制宜㊁辨虚实治之,实则治标,虚则治本㊂年盛体壮,胃气充旺,偶有胃脘积滞作酸者,当予和胃饮㊁二陈汤㊁平胃散等温平行滞之剂;脾胃之气微寒者,当予橘皮汤㊁加减二陈汤,寒甚者,可予温胃饮;脾胃之气微虚者,方宜藿香安胃散;中气虚弱,或年长体虚,时有吞酸㊁纳少者,当予圣术煎㊁理中汤㊁温胃饮等温补脾胃之剂;若下焦精血不足,肾阳亏虚,则主以理阴煎㊂张景岳指出,外受风寒作酸是缘于寒邪经呼吸㊁经脉侵入脏腑,胃中阳气郁遏不得升发,致 滞浊随见,即刻见酸 ,属外寒犯胃,治以香燥解表散寒之剂㊂1.5 叶天士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14]中指出,吐酸虽属脾胃病证,但多由肝邪导致,其病机在于肝气犯胃,提出 肝为风木之脏 性急而动 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 ,症见吐酸或涎沫㊁恶心干呕㊁脘痞㊁纳差㊁两胁肋部疼痛或胀满,脉弦㊂叶天士提出本病的治疗有阴阳虚实之别,如肝胃阴液未亏,肝阳上亢横逆犯胃,用药当远柔用刚,用花椒㊁肉桂(桂枝)㊁吴茱萸以泻肝,干姜㊁附子㊁半夏㊁姜汁以通胃,厚朴㊁枳实(枳壳)㊁益智仁兼运脾阳,中气虚弱则加人参,方选附子粳米汤㊁大半夏汤之类;如肝胃阴液亏虚,肝火旺盛,肝阳犯胃,用药当用柔忌刚,用木瓜㊁麻仁㊁阿胶㊁生地黄㊁白芍等养肝阴,粳米㊁秫米㊁麦冬㊁知母㊁人参养胃阴㊁胃气㊂此外,叶天士还提出平治之法,即寒热刚柔兼用,方选逍遥散㊁安胃丸㊁乌梅丸之类,如用四君子汤㊁六君子汤㊁异功散㊁戊己丸,则需要酌加牡丹皮㊁桑叶㊁川楝子㊁延胡索等泻肝之品㊂1.6 汪机 汪机在‘医学原理“[15]中指出,吐酸的病机为脾胃湿热,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产物为宿食㊁痰饮㊂治疗原则方面,汪机认为,属热者,热者寒之;属脾为湿困者,予苦燥运脾化湿;属痰饮内停者,予豁痰利饮;属宿食积滞者,予消食导滞㊂本病常见证型有中焦湿热㊁脾胃虚弱㊁食积内停㊁痰饮内停,若湿热郁蒸作酸,方予吴茱萸丸以清热燥湿㊁解郁行滞;若中气亏虚,脾胃失和作酸,方予东垣藿香安胃丸以补中益气㊁调和脾胃;若宿食积滞于中焦作酸,方予三因曲术丸或平胃散加减以理气消食㊁燥湿行滞;若痰饮停滞于中焦,日久郁而成酸,当予胆南星㊁半夏㊁石膏㊁香附之属以燥湿豁痰㊁行气解郁㊂1.7 王绍隆 王绍隆在‘医灯续焰“[16]中指出,吐酸与吞酸的差异在于胃中饮食物的多少,胃中饮食物多则多见吐酸,饮食物少则多见吞酸㊂吞酸者,酸在胸膈胃脘, 蜇胃刺心 ,时发时止;吐酸者,常随呕吐而出, 蜇喉软齿 ㊂二者病机皆属形寒胃冷㊁食郁饮停于中1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2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n.2023,V o l.31N o.12焦,可兼夹热㊁气滞,治以温中散寒㊁通滞开郁,兼热则清散热邪,兼气滞则疏肝理气㊂宿食饮停于中脘,酸水刺心,予三因曲术丸以健脾燥湿㊁消食和中;过食生冷,脾胃失和作酸,予加减二陈汤以温中散寒㊁理气和胃;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酸随呕吐而出,予藿香安胃散以补脾益气㊁温中降逆㊂1.8陈士铎陈士铎在‘辨症玉函“[17]中将吞酸分为阴证和阳证两类,病机总括为肝木凌土,进而将肝火克脾㊁克胃之别分为阴证和阳证㊂肝火犯脾而致吐酸者属阴证,表现为吞酸吐酸,胸中时有烧灼感,口渴,饮水后吐酸更甚,吐出物如清水,予八味地黄丸以温之,或予补阴化酸汤以健脾补肾除湿㊂补阴化酸汤为八味地黄丸化裁酌加补气健脾利湿之品而成,全方重于健脾,兼有补肾,脾气健运,水湿得以运化,邪水祛,真水生,使先后天相互资生,脾气升腾于胃之上口,则酸止㊂肝火犯胃而致吐酸者属阳证,症见胃中嘈杂,如火灼烧,饮水入则吐,吐出物为黄绿酸水,治以解酸汤,即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可达疏肝理脾㊁清泻郁火之功㊂1.9王肯堂王肯堂在‘证治准绳“[18]中总结了前人及其治疗吞酸的经验㊂王肯堂认为吞酸病机关键在于饮食物积滞㊂本病常见证型有食积中脘㊁饮停膈间㊁风痰上扰等,宿食停滞于中脘,则见吞酸吐酸,胃脘嘈杂,嗳气㊁味酸腐,或仅见晨起吐酸水数次,或膈间如有酸水翻腾,方予八味平胃散或生料平胃散加减以健脾燥湿消积;如水饮积滞于膈间日久而致吐酸者,予神术丸以燥脾胜湿;如饮酒过度,水饮积聚而吐酸者,予干姜丸以温中健脾化饮;如风痰上扰而见吐酸㊁恶心㊁目眩㊁头痛,予白附子㊁胆南星㊁半夏等燥湿化痰;如见胃灼热,则以陈皮㊁槟榔为末,空腹以生蜜汤送服以缓急行气消积㊂1.10高鼓峰高鼓峰在‘四明心法“[19]中总结吞酸病因病机有五㊂一是外感寒邪,郁闭阳气,阳气失于宣散,郁久化热而作酸;二是饮食失宜,积滞于胃脘,脾胃失于运化,久则化湿生热而作酸;三是七情过激,轻则肝气亢盛,肝木乘脾土而作酸,重则肾水奔腾,上逆犯脾而作酸;四是伤寒久疟,胃阴亏虚,饮食物入胃,湿热更盛,食入则作酸;五是肝气郁结,熏蒸脾胃而作酸㊂五味之中的酸味对应五脏之中的肝,且足厥阴肝经循行夹胃两旁,故高鼓峰认为凡吞酸吐酸,虽病机各异,但总归咎于肝木之气,若肝气条达,即寒㊁即热㊁即饱㊁即怫郁,亦不酸㊂2小结明清时期医家从多方面探讨了吐酸吞酸的病因病机㊁病位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辨证用药准确㊂总结而言,其病因有外感风寒㊁情志过激㊁饮食失宜㊁素体湿热㊁脾胃虚弱等;核心病机主要包括湿热郁积㊁食郁中焦㊁水饮内停㊁中焦虚寒㊁肝气犯胃;临床见症复杂多样,吞酸吐酸,或吐涎沫,或吐清水,或吐黄绿酸水,或仅有晨起吐酸水数次,或偶随呕吐而出,牙齿酸涩,胃脘嘈杂,或胃脘如火灼烧,嗳气,恶心干呕,咽喉不适等;病位在脾㊁胃,涉及肝㊁胆㊁肾等脏腑,关键脏腑在于肝㊁脾;病理因素主要为气滞㊁食滞㊁湿热和痰饮;辨证论治时需辨内伤外感㊁辨阴证阳证㊁辨寒热㊁辨脏腑,治法涉及解表散邪㊁疏肝理脾㊁疏肝泻火㊁开郁通滞㊁清热除湿㊁温运脾胃㊁健脾补肾㊁化痰消食等,遣方常以二陈汤㊁平胃散㊁左金丸㊁柴胡疏肝散等为基础,因时㊁因人制宜,随症加减㊂同时,除了从脾胃论治本病,又强调从肝探讨治法方药,因酸为木气,酸味对应肝,肝经循行夹胃两旁,通过条达肝气㊁滋肝阴㊁调肝阳以安脾胃而止酸㊂预防调摄方面,当清淡饮食,忌肥甘厚腻之品㊂预后方面,本病日久不愈,则可进展为噎膈㊁反胃等㊂总之,明清医家对于吐酸吞酸的证治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0):649-663. [2]展玉涛.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进展[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22,45(2):103-107.[3]张靖源,李吉彦,沈会,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1,49(3):115-119.[4]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 321-326.[5]张楠,程艳梅,王磊.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治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7):908-911,915.[6]李丹,聂占国.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J/C D].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2021,8(1):42-45.[7]秦景明.症因脉治[M].秦皇士,补辑.郭霞珍,王志飞,曹幽子,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4-186. [8]李用粹.证治汇补[M].竹剑平,江凌圳,王英,等,整理.2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2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9-271.[9]龚廷贤.寿世保元[M ].2版.鲁兆麟,主校.郭建中,程昭,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118.[10]龚廷贤.万病回春[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88-189.[11]龚廷贤.云林神彀[M ].张维西,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3-34.[12]龚廷贤.龚廷贤医学全书[M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9-20.[13]张景岳.景岳全书[M ].李继明,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54-460.[1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 ].艾军,戴铭,主校.姚春,陈升,王赟华,等,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94-195.[15]汪机.医学原理[M ].储全根,万四妹,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59-462.[16]王绍隆.医灯续焰[M ].陈家旭,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95-196.[17]陈士铎.辨症玉函脉诀阐微[M ].2版.柳长华,柳璇,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41-42.[18]王肯堂.证治准绳(一):杂病证治准绳[M ].倪和宪,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7-139.[19]高鼓峰.中医古籍整理丛书:四明心法㊃四明医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9-90.(收稿日期:2022-03-08)җ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凃晋文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 2022 245号):陈俊,E -m a i l :113607155@q q.c o m 第一作者:郑锦豪,E -m a i l :869542842@q q.c o m 从瘀论治卒中后失眠җ郑锦豪1陈 俊2(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武汉430061)ʌ摘要ɔ 失眠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具有独特优势㊂该文探讨卒中后失眠的病因病机,认为瘀血阻络为其主要病机特点,治疗强调以活血化瘀为要,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重视虫类药物的运用,据症加减,可获良效㊂ʌ关键词ɔ 脑卒中;中风;失眠;睡眠障碍;不寐;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中图分类号:R 256.23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205 失眠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㊁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1]㊂卒中后失眠(po s t -s t r o k e i n s o m n i a ,P S I )是临床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较为高发[2]㊂目前,P S I 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脑卒中后脑细胞水肿导致抑制睡眠的儿茶酚胺㊁组胺等及促进睡眠的γ-氨基丁酸㊁腺苷㊁5-羟色胺㊁褪黑素㊁前列腺素D 2等物质的分泌代谢紊乱有关[3-8]㊂临床治疗本病多采用苯二氮类药物,虽起效较快,但患者易对其产生依赖性且长期使用会因耐药性而被迫加量等,依从性较差[4]㊂中医药治疗P S I 具有独特优势㊂笔者分析P S I 的发病机制及病机特点,发现P S I 多因瘀而起,以瘀血阻络为致病特点,在临床治疗时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虫类药治疗,收效较为明显㊂本文探讨从瘀论治P S I,并分享验案1则㊂1 P S I 的中医认识如何理解P S I 的发病,笔者认为应先厘清脑卒中的病因病机,再分析脑卒中与失眠之间发生发展的关联㊂脑卒中属于中医 中风 范畴,多以内伤立论,病机要素有六端,核心病机为五脏虚损,或阴阳偏盛,或心火暴亢,或肝阳化风,导致气血逆乱,夹痰㊁瘀横窜经络,或上蒙清窍[9]㊂中风与血的关系较为密切,凃晋文教授认为,中风病机虽杂纯不一,但以瘀血为核心[10]㊂气血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外达皮肉筋骨,内至脏腑髓海㊂脑为髓海,依赖气血濡养,无论何种原因所致中风,均会影响脑中气血运行,使其瘀于脑脉之中㊂早在‘素问“中就有 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的记载,血随气逆,积而成瘀,阻碍脑3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2期。
吐酸
常用中药-消瘀宣通
• 丹参 苦平,入心,肝经。 功擅活血化瘀,《别录》谓其能“去心腹 痼结气,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 三七 甘微苦 平,入肝,胃经。 功擅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玉楸药解》 载此药“和营活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 敛新血、一切瘀血皆破” 。
证治分类-寒证
症状: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 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泻。 苔脉:舌淡苔白,脉沉迟 辨证: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胃失和降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常用药:党参、白术、云苓--健脾益气; 木香、砂仁--行气和胃; 法夏、陈皮--和胃降逆; 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 甘草--调和诸药。
历史沿革
因湿: 元· 朱震亨《丹溪心法· 吞酸》:
“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久,湿中生热, 故从火化,遂作酸味”。
清《医部全录》:
“吐酸者,湿中生热”。
历史沿革
因情志: 明· 秦景明《症因脉治· 外感吐酸水· 内伤 吐酸水》:
常用中药-制酸止吐
• 瓦楞子: 咸,平。归肺、胃、肝经。 制酸止痛。治胃痛嘈杂、泛吐酸水者,常 配黄连、吴茱萸、乌贼骨、香附等同用。 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制酸且能减轻胃溃疡 之疼痛。
常用中药-制酸止吐
• 海螵蛸 味咸,涩,性温。入肝、肾经。 制酸止痛:用于胃痛吞酸,嘈杂,嗳气, 溃疡病。
吐酸-病因
思虑过度, 损伤脾胃, 脾阳不运, 痰浊内聚, 酿而成酸。 或郁怒伤肝, 肝气横逆犯胃 而致吐酸。
寒邪犯胃, 胃阳被遏, 湿浊内停, 郁而成酸
过食肥甘厚味, 湿热内生; 过食生冷,寒邪 客于脾胃,食不 消化,胸膈郁 塞,胃气不和。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体会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体会摘要】目的: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吐酸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我科吐酸病患者的体会。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治疗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14例,我专科优化的4个证型:肝胃不和证、中阳不运证、湿热蕴结证、阴阳两虚证按中医护理方案要求,与我科优势病种吐酸病诊疗方案相结合,制定护理路径实施,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按一定模式接受辨证施护措施及护理技术。
结果:方案中辨证施护措施和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广泛,护理效果较好>90%;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满意度均>90%。
结论:吐酸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实用价值高,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常见症状的施护效果、促进中医辩证施护及技术开展。
【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吐酸;应用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7-0195-02中医认为,吐酸病是一类以泛吐酸水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属于中医“吞酸”、“嘈杂”范畴,而“吐酸”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病种,也是我专科优势病种之一。
我科于2015年1月开始将“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根据专科特点,将方案与临床护理路径相结合,有效提高了责任护士实施中医护理实践的规范性及主动性,促进了中医专科护理效果的不断提升[1],取得满意效果,具体做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第一诊断为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114例,男47例,女67例,年龄25~65岁(48.25±10.3);平均住院日7~22(12.5±6.26d)。
依据我科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优势诊疗方案进行辨证分型。
其中肝胃不和证56例,中阳不运证39例,湿热蕴结证12例,阴阳两虚证7例。
1.2 方法1.2.1实施培训选择脾胃病科工作满3年以上责任心强、语言表达流畅、具有专科专病知识的责任护士为实施培训对象,培训学时8小时,培训周期为1个月。
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疾病中医诊疗思维
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疾病中医诊疗思维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如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
常见症状有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咽下困难,甚至吐血等。
本病经常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单独存在。
广义上讲,凡能引起胃食管反流的情况,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妊娠呕吐,以及任何原因引起的呕吐,或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等,均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引起继发性反流性食管炎。
长期反复不愈的食管炎可致食管瘢痕形成、食管狭窄,或裂孔疝、慢性局限性穿透性溃疡,甚至发生癌变。
2006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提出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 食管(BE)三种类型,也可称为GERD相关疾病。
有人认为GERD的三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转化或很少转化,但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三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相关性。
①NERD系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E和食管黏膜破损。
②EE系指内镜下可见食管远段黏膜破损。
③BE系指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
在GERD的三种疾病形式中,NERD最为常见,EE可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BE有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
这三种疾病形式之间相互关联和进展的关系需作进一步研究。
蒙特利尔共识意见对GERD进行了分类,将GERD的表现分为食管综合征和食管外综合征,食管外综合征再分为明确相关和可能相关。
食管综合征包括以下两种。
①症状综合征:典型反流综合征,反流性胸痛综合征;②伴食管破损的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
食管外综合征包括以下两种。
①明确相关的:反流性咳嗽综合征,反流性喉炎综合征,反流性哮喘综合征,反流性牙侵蚀综合征;②可能相关的:咽炎,鼻窦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复发性中耳炎。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喧闹易饥,舌红苔黄。
(二)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喧闹易饥,舌红苔黄腻。
(三)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惫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
(四)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沙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
(五)瘀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瘀斑。
二、常见病症/证候施护(一) 烧心、反酸、喧闹1.观看烧心、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病症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歇息时宜举高床头30°。
反酸明显者,用温淡盐水漱口。
口苦、口臭、牙龈肿痛做好口腔护理,可遵医嘱应用中药含漱。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中脘、膈俞、天突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胃俞、合谷、膈俞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神阙、中脘、天枢等穴。
(二)胸骨后灼痛1.观看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刻、诱发因素。
2.注意休息,少量饮温开水,可自上而下按摩胃脘部,使气顺而痛缓。
3.遵医嘱艾灸,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中脘、胃俞等穴。
(三)嗳气、胃脘胀满1.观看嗳气的时刻、次数及伴随病症。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天枢、气海、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肝胆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三、中医特色医治护理(一)药物医治1.内服中药:中药以餐后少量频服为宜(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吐酸病是指病人自觉有酸水自胃脱上泛干食管、咽喉或口腔的病症。
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暧气等症,部分病人伴有咽部梗阻感、夜间呛咳等症状。
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本诊疗方案适用干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
一、诊断
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 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脱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
香附IOg.苏叶梗各10®枳壳IOg.半夏10© 厚朴
10®柴胡10®黄连(⅛∖吴茱萸2®海嫖蜡30g等。
胸骨后或胃脱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
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9®绿萼梅6g;
暧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
伴脱腹胀满者,加枳壳9®厚朴9g、香椽皮9g;
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梔子(⅛°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IOg,每日3次;
(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g,每日3次;
⑶胃苏颗粒,每次5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脱腹痞满,大便滴泄; 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
制半夏9g.黄连(⅛∖黄苓9©干姜9g、党参
15®吴茱萸2®大枣10®甘草(⅛∖海螺蜡30g等。
痰热重者,加虎杖10®瓜#20g;
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降香(⅛;
伴有反食暧气者,加旋复花10®生赭石20g;
畏寒肢冷,大便滴泻者,加炒扁豆9g、炒白术15g、炮姜9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IOg,每日3次;
⑵加味左金丸,每次9g,每日3次。
3.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皖灼热或疼痛,脱腹胀满,疲倦乏力,纳呆食少, 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或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方药:通降3号方加减。
党参15®白术15g.茯苓15®甘草Gg.半夏IOg木香(⅛∖砂仁6®海螺蜡30g、黄连6®吴茱萸2g等。
呕吐清水者,加竹茹9®生姜6g;
神疲乏力,大便滴薄者,加砂仁后下3 g、山药15®炒扁豆9g;
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降香(⅛°
中成药:
(1)香砂六君丸,每次9g,每日3次;
(2)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IOg,每日3次。
疗效评估: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约占本院消化门诊病人的20%左右,肝胃不和是最常见的证候,我科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方法,对改善疾病症状和病人生活质量均有较好疗效,尤其在降低复发率上有其优势和特色。
同时应对病人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辅以健康宣教和心理辅导,解除患者精神压力和疑病情绪等综合措施可显著提高疗效。
由于本病患者住院率低,主要在门诊治疗,据近2年我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资料较为齐全的200余例的临床资料,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内镜诊断和判定,有效率约为70%左右,非糜烂性反流病按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统计疗效,愈显率(症状积分减少75%以上)约80%左右。
(二)辨病论治
1、糜烂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中为C级和D级,加白及IOg,贝母IOg, 煨瓦楞
于30g0
2、巴雷特食管,加慧或仁30g,莪术IOg,三七粉3g分冲。
(三)非药物疗法
1.针灸或胃肠动力仪
治疗方法:针灸或胃肠动力仪,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选穴:以中脱、足三里(双)为基础穴位。
肝胃不和证加章门(双)、天枢(双);脾胃湿热证加丰隆(双)、天枢(双);脾胃虚弱证加关元、神阙;胃阴亏虚证加三阴交(双)。
2.药物贴敷疗法
针对虚寒型胃脱痛,症见:胃貌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疲倦乏力,面色少华, 食少便滴,或泛吐清水;寒肢冷,喜暖畏寒者,舌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功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生川乌250g,白芷500g,花椒500g,白附子IOOg,干姜250g, JlK 500g,细辛20Og
方法:共研细末,黄酒调敷,贴敷穴位,每穴咗,每次6小时,每日1次。
3.穴位埋线疗法
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适应证: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功效: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3)操作流程:
①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前评估,把握好适应证。
②四诊合参并进行经络诊查,制定穴位处方。
③医生向患者阐明治疗的目的、过程,以期配合。
④充分暴露患者治疗部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取3号医用羊肠线剪成若干
0.5-1Cm左右长,将羊肠线放入7号注射针头前端,用1.5寸长的30号毫针从7号注射针头后端置入做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针头刺入所需深度,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埋入后针孔用碘伏消毒,敷盖创可贴。
⑤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交待患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6)疗程:7〜14天穴位埋线一次,3至5次为一疗程。
(7)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注意不要伤及内脏。
②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亦可埋入肌层。
不宜埋入脂肪组织之中,以防脂肪液化。
③注意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角度和深度。
④皮肤局部有感染、肿块、破溃,肺结核活动期,急性心脑血管疾患,意识障碍,凝血功能严重障碍,重度营养不良等禁用。
⑤过敏体质、孕妇、月经期及有出血倾向性疾病者慎用。
4.循经闪罐
(1)适应症:功能性胃肠疾病等。
(2)禁忌症:身体极度消耗者、恶病质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白血病;皮肤易过敏者、易起泡、发红者;孕妇的下腹部及乳部;患者心或肾
或呼吸功能衰竭者等不宜拔罐。
(3)操作流程:
①了解病情明确诊断后,结合中医辩证、经络诊查,以明确病变的脏腑经络及敏感部位。
②准备材料:玻璃罐数个(根据部位选择型号)、镀于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棉花球一瓶、打火机一个、中药药酒一瓶、棉签一包、新毛巾一条。
③嘱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背部,医者立于其左侧。
将中药药酒均匀涂于背部膀胱经,然后用镇于镀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机燃着,用炯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扣住在皮肤上,循环操作走、闪、座罐及罐底揉按敏感胸穴(以患者耐受为度)等步骤,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
留罐5〜10分钟
(老人和小儿留罐时间可缩短)。
起罐时,若罐吸附力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 以免擦伤皮肤。
一般术者先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 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使罐内负压消失,将罐取下。
④每次操作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每个疗程15天。
(四)护理调摄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胃肠动力性疾病,与饮食因素、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通过开展中医治疗、生活指导、行为治疗及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立体化治疗方法,全面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1、生活指导:生活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饮食和休息,适当减肥,床头抬高15-300 O
2、情志: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刺激。
3、饮食:易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和咖啡等。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特色和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操作方便为目标,尤其能降低胃食管反流病复发率为最终目标,因此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需进行不断优化。
2、在诊疗方案实施过程中,加深对胃食管反流病证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临床常见证型、证候分布规律、治则治法、用药规律等,丰富和深化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相关理论,以期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组织相关专家进一步论证,探索客观、全面的疗效评价方法,以便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