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抒怀诗

合集下载

即事咏怀诗

即事咏怀诗

古诗鉴赏之十一——即事(景)抒怀诗(学生版)Ⅰ即事(景)抒怀诗.一、概述1、特点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即事抒怀诗,是指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

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

2.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 "抒怀”等词。

如:《山居即事》(王维)、《春日即事》(李弥逊)、《旅夜书怀》(杜甫)等。

二、即事(景)抒情诗常见的思想感情:1.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寄托身世之感,表达对世事和个人际遇的感慨;例(1)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

《黄鹤楼》崔颢例(2)反映离乱的痛苦。

《春望》杜甫2.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或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例(3)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例(4)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白居易的《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4.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荒唐腐朽;或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倾诉君国之忧、家国之仇;或抒发盛衰之感、兴亡之叹。

例(5)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即事(景)抒怀诗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诗题材解读一、题材特征(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3)常见意象:闲居、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阴晴、夕阳、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流水等身边之事、眼见之景。

二、内容情感(一)内容:随意出现的身边之事、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贬、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的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

(二)情感:(1)寄情山水,对宁静和平、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2)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自嘲。

(3)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或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④用典抒情。

四、鉴赏指导(一)即事抒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1.“五抓”探求作者之感怀(1)抓作者遭遇及背景一般来说,纳入高考试卷的古典诗词,熟悉的作家交待背景,不熟悉的作家一般对作者作简明介绍,再交待背景。

如此通过知人论世,诗歌中的情感就心里有数了。

(2)抓意象意境叙事诗一般也离不开写景,写景自然离不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了的客观的物象,写进诗歌的景、物就成了意象。

比如“孤舟”“孤雁”“鹧鸪”“杜鹃”“西风”“南浦”“明月”……多个景、物也就能构建意境了。

意境就是烙印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画面。

即事感怀诗

即事感怀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 和谐,你如何看待?
①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②红叶青山,色彩艳丽, 优美的景物与诗人送别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是对离愁的有力 反衬。景色越是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诗人离别之愁也越显 得深重。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
①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②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 态。 ③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 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归家的心切。 ④而末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 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 意味深长。
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
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
什么作用?
①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②在写聚、散的内容之 间起承上启下。

即事感怀Microsoft Word 文档

即事感怀Microsoft Word 文档

即事感怀诗定义: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所谓“即事”诗,即没有严格的界定。

是将之前七类诗词除外的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笼统称为“即事感怀诗”。

例一: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就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这件事,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例二: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鹳雀楼,眼见黄河壮观的景象,引发了心中积极进取的情怀、彰显了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意象:无固定意象,多数是随着季节、地点变化选取眼前所见之景象;或者所见事情。

主要有季节所见景、某地所见景等。

主题:所感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般有个情感的变化过程,情感有着多元性、不确定性,与山水田园诗、羁旅抒情诗本来就蕴含着的情感有所不同。

把握这类诗的关键:抓情感触发点(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或景或人)例一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情感触发点关键词:逢入京使,故园东望,马上相逢主题:通过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情。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西域路上。

回望长安,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

后两句生动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

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从中也再次表现了诗例二:浪淘沙令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情感触发点关键词:雨潺潺,春意阑珊,梦,独自凭栏,流水落花主题:本诗写诗人欢梦醒来,看到眼前的凄清之景,引发的国破身囚、痛悼故国之情。

练习一: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即事感怀诗

即事感怀诗
• 主要情感包括: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 自己的孤独无依的悲伤情感;自己在他乡 任由时光流逝而郁郁不得志的情怀等。
闺怨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奈似穷秋。淡烟流水
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
帘闲挂小银钩。
• 解说: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走上自己的小阁楼 ,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走进房间,看见“淡 烟流水”图也很幽深。梦象自由自在漂浮的花絮 ,愁就像无边的丝丝细雨。夜已经很深了,月亮 挂在窗帘上,她还没有睡觉。
How——怎样写事?怎样抒情
?事与情怎样结合?(领略“ • 李白的《春夜感洛怀城闻”笛的》 :艺“术谁家技玉巧笛暗)飞声?
”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 折杨柳》 引发的, 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 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 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别的对象是作者游览此地时结交的一位朋友 ,常酿美酒款待李白。当李白离开时,汪伦前来 送行,李白以此诗相赠,恰如前人所言“太白子 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 真挚诚恳的情怀。
4.建功报国
•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诗明君
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也会出 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 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 相关字词。
• 建功报国诗表达的是:建功立业、安 邦定国的雄心壮志,或报国无门、壮 志未酬的愤懑和哀痛。
5、闲情逸趣: (山水、田 园诗等)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 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 ,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 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杜甫《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 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何时 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 的情景中思念妻子;

即事(景)抒怀

即事(景)抒怀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1)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 之情。一个“望”字,勾勒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 无穷的乡思。( )
(4)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 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感叹。( )
(5)“驱车”四句是散句,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 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轻松自然中,传达了 不易言喻的隐衷。( )
(6)全诗在自然质朴的语言中,深深地蕴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对政治的隐忧和 怀才不遇的感慨。( )
(3)“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频”字,与外弟频频见面,而自己贫困潦倒, 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
(4)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可以看出他俩的亲 密关系和真挚情谊。( )
(5)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 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 )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1)首联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 困。( )
(2)“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 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
郡斋即事 范仲淹
三出专城[注]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 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即事抒怀诗(专题复习)

即事抒怀诗(专题复习)

译诗
七十年来一直盼望着天下太平,百姓和乐,如今白发老父带着自 己的儿子们在地里劳作。
因为经常想世事艰难,再加上风雨交加的声音,更为自己的身世 悲哀。
我的老朋友已经死了一半多,我还能对谁流泪诉说。 趁着新春时光,赶紧找个炼丹的地方,不断往来于青城山和赤城
山。
知人论世
●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 史学家、爱国诗人。
思考问题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端溪:溪名。在广东省高要县东南。产砚石。制成者称端溪砚或端砚﹐为 砚中上品。后即以"端溪"称砚台。 ”烛光相射飞纵横“”相“作何解?根据上下句,你认为这句诗的写作主 体是谁? 明确:“相”是相互、互相之意;写作主体是“墨”,因为上句是说端砚 中的墨,下句主体是“墨”符合诗歌的逻辑性,是合理的。 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
试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思考问题
诗歌末句“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有多种含义?你认为有哪些含义呢?结合全诗思 考。
明确:既表明很快写完了草书卷,照应了题目, 又照应诗歌的前几句写草书时,诗人仿佛冲锋陷 阵、杀敌报国,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表现了 诗歌的爱国情怀。
译诗
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 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 的才华。

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诗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怎样抒情? 此诗怎样抒情
都表达了对朋友遭遇贬谪的同情、关切 和惆怅、伤感之情。
6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问题: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请用 一句话概括出来。 一句话概括出来。
即事抒怀诗 即景抒怀,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 中的某种感触, 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 的感慨。即事抒怀诗是先有“ 后有“ 的感慨。即事抒怀诗是先有“事”后有“怀”, 是因了“ 的触动而起的, “情”是因了“事”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 材广泛。 材广泛。 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 结合。 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
1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 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龙钟: 龙钟 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通过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 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 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 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 口里要说的话, 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 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 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 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 2 忘。。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梳理5、即事抒怀类(9首)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梳理5、即事抒怀类(9首)
古诗词梳理
五、即事抒怀类(9首)
特点
就某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感悟
常见
①抒发落寞、凄凉的情感;②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
情感
想境界的追求;③展现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积极的心态
常见
意象
常见写
作手法
花、酒、雪、月、笛、燕、蛙声等
比喻、拟人、反问、用典等,以动衬静、象征等
1.画面描述类:①找意象;②析意境(常用词:欢快、
目及表
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我们)最好不要为眼前的顺境
达情感
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
七下
难,履险如夷。
《约客》(P61):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
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时诗人的怅惘、无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P58):隐含着词
具体篇目及
表达情感
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现出她对理想
船。⑨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作品主旨】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
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含着词人对社会现实
的不满与失望,表现出她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和向往。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 【理解探究】
• 1.(主旨情感)“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 写作背景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随难民南
渡,后来只身漂泊江南,孤寂困窘。南渡之
后,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此作却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
54
55
56

即事感怀诗鉴赏

即事感怀诗鉴赏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石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上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 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作于1176年春,诗人当时在江西任职,一天 登台远望,不由想起筑台者李勉登台北望长安兴起 “心存魏阙”的旧事,与自己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之心有戚戚焉。
补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 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 写山水的佳作。 表现手法: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
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 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 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
四、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What——写的是什么事?
(了解引发感慨的事情)

What——抒的是什么情?
How——怎样写事?怎样抒情?事与情 怎样结合?
(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

(领略感怀的表达技巧)
What——写的是什么事?
这类诗作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对于 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What——抒的是什么情?




1:怀亲 2:送友 3:思乡 4:赠人 5:人生感悟 6:闲情逸趣 ……
这些诗作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 情,所以我们要细加领会。
1:怀亲

二是描写美人,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 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 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即事即景抒怀诗名篇

即事即景抒怀诗名篇

即事即景抒怀诗名篇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通过即事即景的方式,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诗的前四句,通过孤山寺、贾亭等地理位置的描写,以及水面、云层等自然景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钱塘湖早春的景色。

其中,“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等细节描写,更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美好。

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句话,则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即事即景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由教材到高考]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1.作者白居易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作品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性强。

2.《观刈麦》和《采地黄者》,从标题看,前者写事,后者写人,但写事也是在写人,总体而言,两首诗均是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情感态度。

《观刈麦》第二层通过一家人的行为展现了“人倍忙”的收麦情景,一个“惜字”,看似违背人之常情,但有力地突出了人们对丰收的感情,这与白居易另一首诗《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异曲同工;第三层写了一个贫妇的悲惨遭遇,用“家田输税尽”一句直接揭示了剥削阶级的苛捐杂税的深重,具有现实批判意义。

《采地黄者》中“持以易糇粮”一句揭示了采地黄的原因,“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两句形象地表现了采地黄者从早到晚的辛苦,而结尾“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两句将“人”与“马”进行了对比,直观揭示了采地黄者连“马”都不如的悲惨生活,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者的同时,激起对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3.下列对《采地黄者》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

B.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

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C.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D.“肥马”指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的马,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

解析:选D D项,“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表述有误,“肥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

【古诗文阅读】诗词鉴赏之即事感怀诗

【古诗文阅读】诗词鉴赏之即事感怀诗

【古诗文阅读】诗词鉴赏之即事感怀诗即事感怀诗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首先,必须观赏即为事缅怀诗的“事”与“容”融合得与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逢入京并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的前两句抒发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

回首长安,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悲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苦流。

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发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深感平易近人可靠。

后两句生动地写下了路中偶遇受命回京家访的故知,迫切地托他拎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

这里注重了环境的荒芜和相见的不幸,从中也再次整体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真诚、浓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描摹并再现了瞬间的动态情景,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容”与否真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媚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幸福的背景,迷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而且含蓄地整体表现出来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不通言语的情景。

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引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许多美丽想象。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再次,必须领略“缅怀”的艺术技巧。

即事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脱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一挥而就的,不像许多诗那样精雕细琢。

但是一些诗作,由于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即事情怀的诗句

即事情怀的诗句

即事情怀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即事情怀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述至于怀的诗句,有急用《述怀》年月:唐:杜甫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3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1封书,今已10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学校兴,生平老耽酒。

深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怀古诗《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2乔.《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3山半落青天外,2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律《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3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台城》刘禹锡台城6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1曲后庭花.《江南》杜牧车书混1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君山》刘禹锡属车8101,此地阻长风.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春草官》刘长卿君王不行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易水》马戴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 落日萧条蓟城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姑苏台》陈羽忆昔吴王争霸日,歌钟满地上高台. 3千宫女看花处,人尽台崩花自开. 《景阳台》徐铉后主忘家不悔,江南异代长春. 今日景阳台上,闲人何用伤神. 阊门韦应物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吴宫》陆龟蒙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6宫.2.含有怀字的诗句王绩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即事抒怀诗代表作品

即事抒怀诗代表作品

即事抒怀诗代表作品
1、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5、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6、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题李凝幽居》
7、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白居易《清明夜》
8、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清明即事》。

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诗

手法
(1)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等。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虚实结合; 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 ③侧面描写的运用; 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借景抒 情,寓情以景。
[应用体验]
[例6] 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网春、自掩门、车尘不到张罗 地、落花狼藉近黄昏。
②[景、事] (写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的春 天网住;落花狼藉一片,天色已近黄昏。
(叙事)叙写自己门庭的冷落,无人来访,暮色沉沉中,他 才去关门。
4.定情感: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 态炎凉的情绪。
即事(景)抒怀诗
教材课文
• 《无题》(李商隐)、 • 《涉江采芙蓉》(佚名)、 • 《一剪梅》(李清照)
内涵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 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 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①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 词。
②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 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 其重点在“抒怀”。
内容情感
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 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 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③抒写政治上失意的寂寞和对世事(世态炎凉 )的感慨。 ④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 怅之情。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 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 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 罗地:西汉翟公做延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 废官,宾客绝迹。此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 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答案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 (“好雨知时节”);②借住拟人 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 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 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
• 1、动静结合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 鸟,时鸣春涧中。 • 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 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鹿柴(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 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即事抒怀诗
• 题李凝幽居 贾岛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 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 有什么共同特点?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作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1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 以动衬静。2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 往悠闲舒适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惊坐起”使用细节,体现震惊之 巨.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及其手法。
• • • •
2、白描与细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 燕子,沙暖睡鸳鸯。
虚实结合:《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 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注释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⑵岐王: 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范,以 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