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 即事抒怀诗+总结

合集下载

即事咏怀诗

即事咏怀诗

古诗鉴赏之十一——即事(景)抒怀诗(学生版)Ⅰ即事(景)抒怀诗.一、概述1、特点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即事抒怀诗,是指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

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

2.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 "抒怀”等词。

如:《山居即事》(王维)、《春日即事》(李弥逊)、《旅夜书怀》(杜甫)等。

二、即事(景)抒情诗常见的思想感情:1.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寄托身世之感,表达对世事和个人际遇的感慨;例(1)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

《黄鹤楼》崔颢例(2)反映离乱的痛苦。

《春望》杜甫2.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或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例(3)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例(4)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白居易的《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4.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荒唐腐朽;或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倾诉君国之忧、家国之仇;或抒发盛衰之感、兴亡之叹。

例(5)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高考语文复习“即事抒怀诗”笔记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即事抒怀诗”笔记整理

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这类诗代表诗人有李商隐、李清照等。

教材助解: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诗的内容上看,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什么手法?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诗的首二句,追忆自己与李龟年昔日出入达官贵人之家的情景,间接表现当时太平之世的承平气象。

后二句写重逢的时间、地点。

结合后二句,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着天上人间之隔的无限感慨,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即事(景)抒怀诗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诗题材解读一、题材特征(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3)常见意象:闲居、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阴晴、夕阳、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流水等身边之事、眼见之景。

二、内容情感(一)内容:随意出现的身边之事、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贬、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的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

(二)情感:(1)寄情山水,对宁静和平、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2)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自嘲。

(3)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或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④用典抒情。

四、鉴赏指导(一)即事抒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1.“五抓”探求作者之感怀(1)抓作者遭遇及背景一般来说,纳入高考试卷的古典诗词,熟悉的作家交待背景,不熟悉的作家一般对作者作简明介绍,再交待背景。

如此通过知人论世,诗歌中的情感就心里有数了。

(2)抓意象意境叙事诗一般也离不开写景,写景自然离不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了的客观的物象,写进诗歌的景、物就成了意象。

比如“孤舟”“孤雁”“鹧鸪”“杜鹃”“西风”“南浦”“明月”……多个景、物也就能构建意境了。

意境就是烙印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画面。

王士祯《即事》赏析答案《即事》译文及鉴赏

王士祯《即事》赏析答案《即事》译文及鉴赏

王士祯《即事》赏析答案《即事》译文及鉴赏《即事》是由王士祯所创作的,王士祯的山水诗在清代堪称绝唱,是其神韵风格的典型和标范。

然而他的田园诗作品也别具风神。

这类作品数量上虽然不及山水诗多,其地位却不可低估。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即事》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即事》清代:王士祯十里田田荷芰风,渔舠如叶出花中。

鹅儿湖北烟初暝,背指明霞几缕红。

《即事》译文荷芰田田吹过十里清风,如刀渔船拨开莲叶荡出荷花丛中。

鹅儿湖北岸暮霭升起湖面渐渐昏暗,渔人背身指着天上几道火红彩霞。

《即事》注释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盛密的样子。

荷芰(jì):出水菱荷的叶与花。

舠(dāo):形似刀的小船。

鹅儿湖:在江苏高邮县西。

暝:昏暗。

《即事》创作背景王士祯二十六岁即公元1660年(顺治十七年)时,赴任扬州府推官。

在扬州任职五年间,王士祯写下很多诗词和游记。

本首诗诗就是其在扬州期间所作。

《即事》赏析王士祯的山水诗在清代堪称绝唱,是其神韵风格的典型和标范。

然而他的田园诗作品也别具风神。

这类作品数量上虽然不及山水诗多,其地位却不可低估。

其实王士祯正是从描绘家乡的风光起步,开始他的创作道路的,乡村题材的创作蕴含了渔洋对故乡山东新城的热爱和童年生活的追忆。

由于这种种原因,他的田园诗往往具有一种虚实相融的特点,景外之意颇多,当然这又成为神韵风格的某种体现了。

全诗纯用白描,一般人们称诗歌的简笔勾勒为白描,其实白描正可分为泛写和特写两种。

“十里田田荷芰风,渔舠如叶出花中。

”是泛写作者所见之景。

时值初夏,湖面一片丰满硕大的荷叶,中间簇拥着无数清香四溢、亭亭玉立的荷花,一阵风过,荷叶轻摆,仿佛掀起一层厚厚的碧色波浪。

“田田”一词在西汉乐府中就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除非你亲眼见过江南的荷塘,否则难以想像它表现的那种荷叶相连相靠,自在自足的神境。

“渔舠如叶出花中。

”这句写湖中的小舟。

高高的荷叶隐没了小船,不驶到近处,根本看不见。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即事(景)抒诗》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即事(景)抒诗》

链接 《观刈麦》(白居易)、《一剪梅》(李清照)、《卖炭翁》(白
教材 居易)、《石壕吏》(杜甫)
之情。
选项
突出特点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
技法 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 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ຫໍສະໝຸດ :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
景抒情,委婉抒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即事(景)抒诗》
高考语文
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 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 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为“即事 (景)抒怀诗”。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 意象
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情感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

杜甫《即事》全诗赏析

杜甫《即事》全诗赏析

杜甫《即事》全诗赏析杜甫《即事》全诗赏析 即事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暮春三⽉巫峡长;皎皎⾏云浮⽇光。

雷声忽送千峰⾬,花⽓浑如百和⾹。

黄莺过⽔回去,燕⼦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虚⽆只少对潇湘。

赏: 这诗是杜甫居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属名篇,诗体属七⾔拗律,第⼆联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却作了平起格式,这样就构成⾸联、颔联和颈联都作平起式。

⾸句末三字作“平仄平”,由于本诗⾸句取平起式,也就呈现所谓“孤平”现象,也属拗句。

⼤凡细检唐代著名诗⼈近体诗,这类拗体⼤致⾃成⼀格,尤其⾸句末三字作“孤平”,不时可见,或许⾃有其规律在,当也不害吟唱。

但后世学诗者如作模仿,却或许会遭到讥弹乃⾄斥责。

这就是所谓名家可作你不可作,似乎约定俗成,⽆理可讲。

旧时注释家都称赞此诗“写景之妙”,清代的黄⽣说这⾸诗“可作暮春⼭居图看”。

现略谈我的粗浅看法。

第⼀句,“暮春三⽉巫峡长”。

⾃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层峦叠嶂,⽆处不峡,其中最险者称“三峡”。

晋代左思的《蜀都赋》中就写道:“经三峡之峥”。

但历代关于三峡的名称的说法不⼀,如明⽉峡、黄⽜峡也曾被列⼊三峡中,在杜诗中也有“三峡传何处”的发问句。

通常习惯上把唐峡、巫峡和西陵峡称为三峡。

在三峡中,巫峡数长,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

暮春,春将过去。

在唐代以前,南北朝⼈写诗,不时表达惜春的感情,如“⽆令春⾊晚”,“处处春⼼动,常惜光阴移”,“不愁花不飞,倒畏花飞尽”,等等。

杜甫写“暮春三⽉巫峡长”,把暮春和“巫峡长”联系起来,似乎峡中的暮春三⽉也较其他地⽅的暮春三⽉为长,这就⼀反惜春的⽼调,有了新意。

第⼆句,“皎皎⾏云浮⽇光”。

清代著名杜诗注家仇兆解释道:“云浮⽇光⽽过,其⾊皎皎然,雷⾬将作矣。

”仇⽒的意思是说诗⼈写这第⼆句是为了引出写雷⾬的第三句。

清代另⼀位注家杨伦也作同样的理解。

按照⼀般的诗法观念,说七⾔律的第⼆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说第三句承应第⼆句,⼤致⽆错。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秋风所破歌》《观刈麦》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达了劳动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我们要感悟体味附着在事与物之上的情感因素。 这类诗作往往是因一点事由而生发出感慨,所以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这类诗作往往是因一点事由而生发出感慨,所以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它是析的根底,析的前提;
段,评的条件;评是作者通过具体分析得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达了劳动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析是对诗歌隐含信息的开掘、分解和剖析,它是评的手段,评的条件;
到的结论,它是析的目的,也是析的归宿。 在完成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做到叙、析、评的结合,切忌架空分析,失之悬浮。
杂情怀。而事与怀之间的联系就是我们的 这三首诗歌,诗人们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表现手法抒怀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了解了诗中所写之事后,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文字。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 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答好即事感怀诗歌的鉴赏表述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诗歌所叙事情,来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怀。
即事感怀诗鉴赏要点
• 1、 “事〞: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 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它是析的根底,析的前提; 绪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它是析的根底,析的前提;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 2、“怀〞:诗人因为所遇之事抒发了 自主复习:《行路难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刈麦》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即事感怀诗
•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 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 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 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 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即事抒怀诗鉴赏

即事抒怀诗鉴赏

即事抒怀诗鉴赏一、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二、鉴赏技巧: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第三步:分析感怀的表达技巧(怎样写事,怎样抒情,事与情怎样结合)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例如思乡怀亲、送友、赠人、人物感悟、闲情逸趣等等。

对此,我们要了解到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诗人所抒之“怀”是深挚感人的。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赠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

我们要细加领会。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诗人以浅易的语言抒发了真挚诚恳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事”与“怀”的结合是很自然、高明的。

杜甫《月夜》,于清冷的月夜中思念因战乱离散的妻子,情与境是自然协调的。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

“事”和“怀”的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答题技巧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注意“事”与“怀”结合点,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

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紧记。

7.高考古诗分类鉴赏---即事抒怀诗(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

7.高考古诗分类鉴赏---即事抒怀诗(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

高考古诗分类鉴赏---即事抒怀诗一、考点解读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谢。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二、技巧点睛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三.专题训练(一)课堂指导练习1.(200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2013 江苏卷)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3)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4)“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5)《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16篇)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译文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

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

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

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

《半山春晚即事》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⑵春风:一作“晚风”。

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⑷翳翳(yì):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⑺杖屦(jù):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⑻北山:即钟山。

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半山春晚即事》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过许多。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中考语文即事抒怀诗词鉴赏-

中考语文即事抒怀诗词鉴赏-
发感情的。
(领略感怀的表达技巧)
鉴赏方法
03 1.写的是什么事?
这类诗作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 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人 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 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 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御敌立功 的壮志。
包含着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光的哲理。这两句诗给人 以巨大的鼓舞力量,激励人们要要看到无限风 光,只有登临在险峰,也寓意要成功就要百折 不挠,要有信心;站得高,思考问题才全面。
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是胸怀一下、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魄;在他经历安史之乱后,则表现推 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两者一脉相通,后 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 《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 飞扬,再写故 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鉴帖赏。方法
初中诗歌鉴赏常用表达技巧
03 修辞方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用典等)
表达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衬托等)
写作技巧
(对比、照应、 渲染、过渡、铺垫、起兴、抑扬、 联想、想象等)
作品风格
(浪漫飘逸、沉郁顿挫、雄浑奇拔、含蓄绰约等)
鉴赏方法
04 课堂小结
“即事”是为了 “感怀”,所以重 点和难点是把握诗 人抒发的情感。
06 巩固练习(链接中考)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用得巧妙,写出了 泰山怎样的特点?(2分)
2.(2017陕西21题)请用“/”划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1分) 阴阳割昏晓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梳理5、即事抒怀类(9首)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梳理5、即事抒怀类(9首)
古诗词梳理
五、即事抒怀类(9首)
特点
就某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感悟
常见
①抒发落寞、凄凉的情感;②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
情感
想境界的追求;③展现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积极的心态
常见
意象
常见写
作手法
花、酒、雪、月、笛、燕、蛙声等
比喻、拟人、反问、用典等,以动衬静、象征等
1.画面描述类:①找意象;②析意境(常用词:欢快、
目及表
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我们)最好不要为眼前的顺境
达情感
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
七下
难,履险如夷。
《约客》(P61):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
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时诗人的怅惘、无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P58):隐含着词
具体篇目及
表达情感
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现出她对理想
船。⑨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作品主旨】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
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含着词人对社会现实
的不满与失望,表现出她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和向往。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 【理解探究】
• 1.(主旨情感)“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 写作背景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随难民南
渡,后来只身漂泊江南,孤寂困窘。南渡之
后,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此作却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
54
55
56

即事感怀诗鉴赏

即事感怀诗鉴赏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石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上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 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作于1176年春,诗人当时在江西任职,一天 登台远望,不由想起筑台者李勉登台北望长安兴起 “心存魏阙”的旧事,与自己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之心有戚戚焉。
补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 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 写山水的佳作。 表现手法: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
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 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 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
四、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What——写的是什么事?
(了解引发感慨的事情)

What——抒的是什么情?
How——怎样写事?怎样抒情?事与情 怎样结合?
(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

(领略感怀的表达技巧)
What——写的是什么事?
这类诗作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对于 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What——抒的是什么情?




1:怀亲 2:送友 3:思乡 4:赠人 5:人生感悟 6:闲情逸趣 ……
这些诗作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 情,所以我们要细加领会。
1:怀亲

二是描写美人,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 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 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由教材到高考]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1.作者白居易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作品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性强。

2.《观刈麦》和《采地黄者》,从标题看,前者写事,后者写人,但写事也是在写人,总体而言,两首诗均是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情感态度。

《观刈麦》第二层通过一家人的行为展现了“人倍忙”的收麦情景,一个“惜字”,看似违背人之常情,但有力地突出了人们对丰收的感情,这与白居易另一首诗《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异曲同工;第三层写了一个贫妇的悲惨遭遇,用“家田输税尽”一句直接揭示了剥削阶级的苛捐杂税的深重,具有现实批判意义。

《采地黄者》中“持以易糇粮”一句揭示了采地黄的原因,“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两句形象地表现了采地黄者从早到晚的辛苦,而结尾“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两句将“人”与“马”进行了对比,直观揭示了采地黄者连“马”都不如的悲惨生活,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者的同时,激起对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3.下列对《采地黄者》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

B.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

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C.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D.“肥马”指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的马,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

解析:选D D项,“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表述有误,“肥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i.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 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解读这是唐朝王建的一首咏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

其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淡远,感情真挚浓厚。

开头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照在庭院中,院内地面都像铺了一层霜似的,树上的乌鸦也栖息了。

“地白”二字足见月光如水,皎洁明亮。

此时已是皓月当空,当是夜已至深。

而“栖”则暗含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一一乌鸦由喧闹到安然入睡。

一方面固然是夜已深,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四周的万籁俱寂。

此景已是清美之至,诗人马上又承了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美景又推向一个高峰,“无声”,悄悄地,毫无声息。

清冷的露水悄悄地打湿桂树上的桂花,时间也便从悄无声息中流逝。

诗人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语读来朴实、凝练之极。

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却依然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人此时都在望月,点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思念的深度和广度。

把天下和诗人一样十五月圆夜不眠之人的情思应承下来,一并述岀,造成共鸣,也更能表达诗人自己“秋思”的凝重与浓厚。

明明诗人自身怀人心切,离愁别绪一一在眼前翻涌,却偏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要读者去评判这“秋思”究竟该谁所有,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秋思在读者那里获得认同,此句“落”字尽得其妙。

这首诗写景寥寥几笔,疏朗有致;写情含而不露,委婉曲晦;用语朴素清新,是一首很不错的诗,值得我们研摩。

名句识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演示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

答案本句为作者抒情之笔,但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 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古诗鉴赏——即事 (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 (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④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返回
采地黄者(2017·浙江高考)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高
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考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 诗
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
返回
3.下列对《采地黄者》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
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
B.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
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C.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
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而颈联则直抒胸 臆,表明对当下 恬淡清静生活 的喜爱。
返回
[白话诗歌]
太湖恬亭临近清溪,周围绿荫环绕;清溪两岸高低错落, 溪水缓缓流入青山。
独自伫立于恬亭,远眺夕阳下的断桥;低看,有树影倒 映于水中,仰观,有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
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安静地待着又有谁知道 世上有政务呢?
深重,具有现实批判意义。 《采地黄者》中“ 持以易糇粮 ”一句揭示了采地黄的原因, “ 凌晨荷插去 ,薄暮不盈筐 ”两句形象地表现了采地黄者从 早到晚的辛苦,而结尾“ 愿易马残粟 , 救此苦饥肠 ”两句将 “人”与“马”进行了 对比 ,直观揭示了采地黄者连“马” 都不如的悲惨生活,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者的同时,激起对 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返回
古诗鉴赏
——即事 (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第四课时 即事抒怀诗+总结

第四课时 即事抒怀诗+总结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
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 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 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鉴赏时应注意: 1.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
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 偏重于叙事,其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诗 人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 怀。
3.分析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 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 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 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答案
古诗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
题材类 主要手 别 田园诗 军旅诗 法 情 托 悠然自得 思乡念亲 山水 借景抒 热爱自然 边塞 对比衬 建功立业
情感术语 向往自由 超然物外 从军报国 视死如归 闲适淡泊 厌恶官场 穷兵黩武 苦闷彷徨
怀古伤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奢侈淫逸 报国无门
盛衰无常 缅怀英雄 壮志未酬
今 咏史诗 今
怀
国运衰微 功业无成
志不得伸
孤独惆怅 失意绝望
壮士暮年
怀古 借古讽 昏庸腐朽 借古抒 怀才不遇
托物
言志诗 送别
托物言志
正道直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
出精湛的艺术技巧,我们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练中悟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 (1085—1153) :字似之,吴县 ( 今属江苏省苏州 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
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答案
古诗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
题材类 主要手 别 田园诗 军旅诗 法 情 托 悠然自得 思乡念亲 山水 借景抒 热爱自然 边塞 对比衬 建功立业
情感术语 向往自由 超然物外 从军报国 视死如归 闲适淡泊 厌恶官场 穷兵黩武 苦闷彷徨
怀古伤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奢侈淫逸 报国无门
盛衰无常 缅怀英雄 壮志未酬
今 咏史诗 今
怀
国运衰微 功业无成
志不得伸
孤独惆怅 失意绝望
壮士暮托物
言志诗 送别
托物言志
正道直行
孤傲不群
坚贞孤傲
傲岸不羁 孤独寂寞
高洁超逸
志趣高雅 怅然若失
借景抒情 依依不舍
怀人诗 虚实结合
2.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 偏重于叙事,其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诗 人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 怀。
3.分析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 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 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 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
诚挚关怀
情深意笃
羁旅
思乡诗
虚实结合
日暮思归
望月怀远
羁旅愁思
久戍思乡
孤寂落寞
(说明:即事抒怀诗散见于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 人诗、羁旅思乡诗中。)
返回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
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 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 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鉴赏时应注意: 1.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
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