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和陈丹青
当代本土油画的收藏价值
当代本土油画的收藏价值作者:王鸣金沙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不少中国本土油画被市场认可,或进入老百姓家庭,但因传统认知和国际市场等因素影响,中国本土油画的收藏和消费才刚刚起步,多数收藏夹或市场人士对土油画市场前景模糊。
本土油画艺术犹如经济活动中的原始股票一样,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随着近年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回归市场火爆的状态,本土油画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与国外油画品的拍卖价格相比较,艺术水准不低,而价位偏低等因素而被金融投资、民营企业,甚至普通市民关注,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加入其收藏队伍中。
随着本土油画的艺术价值与价位提升的显现,不久以后收藏本土油画的热潮定会来临。
关键词:本土油画;艺术品收藏;价值空间;投资信念[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115-01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政治和经济的快速变革,催生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的萌芽,油画便是这个热潮中的先锋。
就国内而言,因传统认知和历史等原因,中国油画的收藏和消费刚刚起步,对本土油画市场缺乏群体认知。
本土油画艺术犹如艺术品市场的原始股一样,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随着近年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渐渐火热,本土油画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与国外油画品的拍卖价格相比较,艺术水准高,而市场价位偏低等因素而被国内外的金融投资、民营企业,甚至普通市民关注或购买。
国内方面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加入其收藏队伍中来。
随着本土油画的艺术价值逐渐显现,收藏本土油画艺术品的热浪不久将会产生。
本土油画家们在中国30年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时期,创作出了大量反映中国人现代思想和观念变化的本土油画艺术作品,其中不乏有很多为上乘油画作品,这些情况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已经密切地在关注与投入购买。
从美术馆的展览到国际艺术博览会,从画廊到美术出版物,他们对中国当代油画地开始了热衷收藏,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与西方社会艺术品市场因素有更多联系。
试析海外中国艺术家运用传统文化图像的创作策略——以陈逸飞、陈丹青油画创作为例
同化 , 为 中 国油 画 家在 传 统 与 现 代 、 球 化 与 地 域 化 成 全
交 流 中共 同面 对 的 问 题 。 在 全 球 化 的 巨大 压 力 面前 .0世 纪 9 2 0年 代 的 中 国
过 程 中 , 且 已 经 完 全 进 入 了一 个 全 球 时 代 。然 而 , 而 文
大 量 素 材 ,回 到 纽 约 创 作 出 了 一 批 与 以前 风 格 绝 然 不
同的 作 品 。他 的 作 品 展 现 了 中 国江 南 水 乡 所 特 有 的 小 桥流水 、 白墙 黑 瓦 。这 种 典 型 的 中 国江 南 风 景 对 于 生 长
化 领 域 中 对 于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弘 扬 表 现 得 尤 为 明 显 。 作 为 中 国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中 国油 画 自然 也 处 于 全 球 化 环 境 之 中 。作 为 一 种 视 觉 文 化 油 画具 有 不 同 于 其 他 文
Hale Waihona Puke 于 江 南 水 乡 的 陈 逸 飞 来 说 再 熟 悉 不 过 了 ,他 以娴 熟 的 技 法 表 现 了 这 一 题 材 。 这 一 批 作 品后 被 纽 约 著 名 的 哈 默 画 廊 购 买 。 1 8 ~ 9 5年 , 逸 飞 在 哈 默 画廊 连 续 举 93 18 陈 办 个 人 展 览 , 品全 部 售 出 , 可 以 说 是 中 国人 在 纽 约 作 这
年, 2 刚 0岁 出 头 的他 就 已 经 因 发 表 在 《 旗 》 志 上 的 红 杂 《 训 华 》 闻 名 , 后 又 陆 续 发 表 了 《 旗 颂 》 《 于 金 而 随 红 、写
2018-陈逸飞的个人资料家庭背景-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陈逸飞的个人资料家庭背景陈逸飞 (1946.4.14-201X.4.10)生于宁波。
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
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进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责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逸飞的个人家庭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陈逸飞早年经历周庄情结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名气,如今已在海内外游客中耳熟能详,周庄得以被发现,陈逸飞和杨明义功不可没。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杨明义,一直在山水画的领域里执着地追求,写生的足迹踏遍苏州市郊的每一个角落。
偶然一次,在别人桌子的玻璃垫板下,他发现了一张陈旧泛黄的老照片,上面的水乡风景却令他不由地怦然心动。
于是,他拿着这张老照片四处打听,却无一人知晓是何地方。
杨明义仍不死心,照片中的水乡越来越强烈地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终于,有一位不知名的农民随口说了一句:“那是周庄呀!”杨明义立即询问了去周庄的线路,摆渡来到了离苏州四十公里的周庄。
那时的周庄,还是个非常朴素落后的水乡小镇,杂货店、大饼油条店,还有满街巷一字排开的木质马桶,淳朴憨实的乡村民风、完美保存的水乡格局令杨明义惬意非凡,思路泉涌,相机在他的手中不停地闪亮.....1而那时的陈逸飞,作为中国第一批去美国的自费留学生,已然在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业余时间靠给别人修画卖画维持生计。
陈逸飞主攻油画,以画人物肖像见长,但在美国市场销路并不理想,杨明义把在周庄拍的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陈逸飞,建议他以照片上的水乡为素材创作油画。
于是,黑白色的周庄在陈逸飞的笔下幻变成色彩斑斓的梦里水乡,周庄不仅让他的第一次画展取得了成功,更令他对从未谋面的周庄产生了一种扑朔迷离的亲切感。
八十年代初,杨明义携刚回国的陈逸飞踏上了发现周庄的神奇之旅。
油画语言创新推动油画艺术的发展
油画语言创新推动油画艺术的发展作者:敖久丽王国良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3期摘要:油画语言是画家用带有自身文化特点艺术表现形式传递感情,具有相对稳定性反映现实的、具有时代性、精神性、感染力的一种媒介。
油画语言的创新对于艺术创作意义重大,能够推动油画艺术进一步发展,是形成个性化艺术风格的根源,油画语言创新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性。
关键词:油画语言;创新;油画创作;作用中图分类号:J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084-02艺术的发展史实质上是艺术语言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过程,油画语言创新对于油画艺术亦是如此,它不断推动油画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油画语言的创新也是油画艺术发展的最终目的。
一、油画语言创新推动油画艺术的发展“艺术史反复证明,没有形式语言上的创造与相对成熟,内容再好也无用,也不能成为出色的艺术……几十年的历史教训迫使我们回到一个基本的认识上:艺术家与非艺术家、劣艺术家的区别,在于它能否把自己的经验、情绪通过媒介凝结在一个完美的形式中,仅此而已。
”油画艺术已经从简单的临摹和复写外在的客观事物走向了更加侧重表现事物内在的精神内核,传统的油画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缤纷世界在艺术领域欣赏和需求,由于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局限性,画布的空间一定,色彩颜料有数,要想满足这个人们的“内在需要”,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新的技法和油画语言的创新才能实现。
从油画艺术发展史来看,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油画派别呈井喷式发展,造就了那个时期写实派、印象派等各种艺术形式竞相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这种艺术的繁荣,正是众多艺术家不断地进行探究和研究新的油画语言的必然结果。
他们从中世纪宗教神学为灵魂统治下解放出来,既传承了古罗马、古希腊的传统的“古典美”,又展现了艺术家的高超绘画功底,扩大了绘画表达的范围,体现了现实中人的个性,把现实中平民的美发扬光大,使艺术回归人们生活的本位,实现了对油画语言的突破和创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波澜壮阔艺术时代。
上海油画三大才子
上海油画三大才子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1982年,陈丹青出国前夜一九六〇年九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属上海市高教局和文化局双重领导,设五年制本科,校址在陕西路。
日后当我与葆元景山相熟时他们都说起那时经常从我家门口走过,有时到下面看电影。
美专的油画和雕塑系主任为涂克。
油画系教师有吴大羽、周碧初、俞云阶、张隆基、颜文粱、张充仁、周方白、孟光等。
首届油画系学生十五名,著名的三大才子是夏葆元,魏景山,陈逸飞。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1944-),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本科油画系,后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艺术指导。
198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美术研究室画部主任,1985年开始在上海油画雕塑创作组负责人,1988年移居美国,长期从事西洋画、中国水墨画的研究创作,作品曾展出于国内及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并获多种创作及出版奖项。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出版《夏葆元绘画作品选》等。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手机进入绘画1 120cmcm×90cm 2005年葆元以其才艺出众修养深厚而得画界推崇,更被一大批在野绘画爱好者公认为是才子中的才子,他不甘于当时流行的苏派画风而早早在残纸破页中寻出欧洲艺术的真谛。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江南堂屋60cm×50cm 2014年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废弃的面粉厂60cm×50cm 2014年比葆元大一岁的魏景山似乎从来都没有决心化全部的精力去绘画,他的心思好像永远都脱不了音乐。
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到他家玩,他刚练全了老柴提协的第一乐章,兴致勃勃地一定要拉给我听。
就是以后到了美国,生活管生活,钢琴还得买上两架才舒坦。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六三年从预科毕业转入大学部的排行老三陈逸飞比葆元又小了两岁,他的古典音乐修养和葆元景山的相比几乎是零,凭我的印象,逸飞在七十年代末的最大音乐爱好就是听邓丽君。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魏景山作品上海美专的五年过去,恰逢成立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美专的油画雕塑系师生成了创作室成员,当时全室创作人员为三十六人。
陈衍宁:为英国女王画像声震欧美的油画大家,国画也惊人+经典作品全集
陈衍宁:为英国女王画像声震欧美的油画大家,国画也惊人+经典作品全集陈衍宁1945年生。
广东博罗人。
擅长绘画。
195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舞台美术大专班。
先后任职于海南话剧团,中国广州交易会,广东省文艺办公室和文艺创作室,历任海南话剧团舞台美术设计、1971年起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创作员、1970年至1986年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委员。
1986年留学美国,1988年毕业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留校任教。
1987年和1989年美国韩夫纳画廊曾为他在纽约举办了两次成功的个人画展。
曾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荣获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比赛大奖,此后连续为英国皇室及贵族绘制肖像。
与汤小铭合作的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获第二届全国运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油画《渔港新医》参加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美展,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油画《镜》由美国俄克拉荷马艺术学院收藏。
出版有《陈衍宁画集》、《陈衍宁作品集》、《陈衍宁油画选》等。
现旅居美国。
1999年5月,陈衍宁受邀为英国女王画肖像写生。
陈衍宁的肖像画在欧美赢得盛誉,人们在他的画作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诗情画意。
那藏在气质里、含在品味中、映在意像间的东方神韵,显然来自他中国传统的艺术修养。
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邓尼斯·韦曼认为,陈衍宁对光与透视处理的无懈可击、构图具有震撼力与想像力,对所绘客体神韵拥有惊人的洞悉力,“陈衍宁的艺术真正跨越了文化与历史,蕴含着一种宇宙的永恒的信息”。
他盛赞,陈衍宁的作品“是一种坚实完美的审美结合,一个跨越空间的视界”。
国内著名评论家也认为,陈衍宁是第四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英国女王为陈衍宁做模特1986年,陈衍宁去美国留学。
1991年,他获得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画比赛大奖,于是开始在国际油画画展上暂露头角,被英美的富翁和豪门邀请画像。
陈丹青:无可替代的陈逸飞_名人故事
陈丹青:无可替代的陈逸飞陈逸飞(1946年4月14日-2005年4月10日),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
是闻名海内外的华人画家。
代表作《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其中作品《山地风》创华人油画作品最高拍卖价。
水乡风景、音乐人物、古典仕女,还有西藏,都是他画笔下的主要题材。
1985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博士访华时,曾将陈逸飞的作品《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
逸飞长我七岁。
我19岁那年认识他,那时他才26岁,是在1972年,距今30年了。
记得是由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女才子刘耀真引见,上午好太阳,送我到画室大门口,她说你自己进去吧。
只见逸飞正从大画布前退开远观,我竟一时羞怯,回身退出来。
结果还是刘耀真领我进入,介绍过,他就看我携去的画,片刻便熟,叫我以后去“白相”。
那夜记日记,写了两回,只恨写不像,终于没记完。
陈逸飞当年誉满上海,虽然另有夏葆元、魏景山声名响亮,但逸飞较夏、魏二位年纪轻,好比现在说的“黑马”,不容小视,因他当年正有大作《开路先锋》入选全国美展,与景山合作,轰动一时。
此前我已百般曲折识得葆元,结交为师,惟不曾见过逸飞与景山。
这几位于我学画实在有终生的影响,可是当年不曾喊老师,直呼其名:葆元、景山、逸飞。
那天我见逸飞,他正画双联画《红旗颂》油稿,其时我从未见过那么大的画,竖着,高约三米,一枚画临阵宣誓的兵士,一枚画纪念碑前敬礼的新中国女孩。
我说为首那女的真好看,逸飞咧嘴笑道:是我老婆呀。
我这才知道他已婚,瞧着他只像大学生。
1974年批林批孔,逸飞画鲁迅伏案在“批孔”,忽然叫我去,说是你耳朵蛮好,鲁迅侧面这只耳朵,你来给我对着画画看。
一早去了,居然画到下午,历五小时,只是描那只耳朵。
翌年他与景山合作鲁迅故事的油画连环画,又给叫过去,说是我画过连环画,会得构图,帮他俩弄弄看,于是当场勾来勾去。
出版后他到处跟人说:呶!构图是这小鬼弄的呀!同年,我在江西实在混不下去,他说不要紧,我来想办法,当即给苏州朋友杨明义写信去,后来再加好几位师友一帮衬,居然真的混到江北农村落户了。
陈丹青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美学与美术的对谈南京江浦曾插队三年。
昨天他先到浦口作了场演讲。
视觉文化,奥运会开幕式被称为视觉的盛宴,M T V,作为音乐形式以视觉开呈现。
过去好酒不怕巷子深,现在不行。
必须要先让人知道。
法国先锋派艺术家,德波,书,景观的社会,可以翻译成奇观的社会,奇观是今天的生活方式,占主导意味的存在形态。
过去生活在语言中,现在更多地生活在形态中。
今天和传统社会有什么区别?造型艺术家,陈丹青:第一次到南大。
插队经过无数次,但以为当知青不可能进大学了。
回国后第一次到的是东大,才知道叫中央大学,文革时叫工学院。
感慨,写了《常识和记忆》。
看见,但不知道这些学校的过去。
很难说什么叫视觉文化。
90年代末,未回国时看过,周老师的书。
回国后走了段弯路,到清华教书。
进清华面临一个问题,跟体制无关,在纽约呆坏了。
绘画在纽约次要了,过时了,80年代呆到新世纪回来,出国前觉得自己是个画家,好听点叫画家,毕业于中央美院。
纽约一个大扭转,视觉文化不止是绘画,非常广泛,最容易接受的,手机拍照,看碟,看电影,但范围还广,眼睛能看到的一切,城市景观,南京多很多高楼,重复十年前北京在做的事。
视觉景观。
细部,这个厅怎么装修,每次到学校贵宾室很沮丧,和宾馆没两样。
学府官府和宾馆已经没区别了。
飞速的建设、飞速发展美术教育,可能漏掉了重要一块,建立一个思路,怎么面对当下活在其中的空间,怎么解释,或者怎么警惕,溶入,又保持距离。
我在清华,他们都想来跟我学。
00年,架上绘画与观看的关系。
很多人不得其解,没接触过这个命题。
在教学研讨会上,和其他老师也会碰到这个问题,和周健老师没隔阂,但和同行有,美术界以为不是问题,但却是最根本的问题。
这个画出去,对今天的生活空间是什么意思。
传统的油画,和观看的关系,奥运会开幕式,蔡国强,他口号见过两面,从美国跟张艺谋讨论方案时,说把这个人叫来。
没想到会叫我,开幕式,盛典,不知道彼做,但我好奇,想怎么做。
论赣南知青画家陈丹青的艺术流变_魏超玉
1968年起,全国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约有1700万城市青年远离亲人,奔赴条件恶劣的边疆和农村插队落户,长达十年之久。
当代著名艺术家陈丹青便是这茫茫人海中的一员。
正值“文革”期间的1970年,16岁的陈丹青被流放到赣南老区宁都县黄石公社插队。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劳动繁重,但他一直坚持绘画,先后创作了《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以及油画《老将和小将》、《给毛主席写信》、《泪水洒满丰收田》等一系列知青美术作品。
“文革”结束后他又以油画作品《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
此后,往返于国内外的陈丹青又遭遇了中西方当代文化的激荡,以及中国极速发展的文化环境。
可以说,这些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促使陈丹青的绘画艺术及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一、现实主义绘画的启蒙与“文革”境遇陈丹青在一篇访谈录中说道:“我从初中开始学油画,跟着我的中学老师到处画毛主席像。
”陈丹青的初中阶段正处于文革初澜时期,当时美术界的青年人掀起了一场红卫兵美术运动,为文化大革命推波助澜。
陈氏对这一时期的成长描述着墨不多,但他认为非常重要[1]。
1966年夏季起,全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破四旧”运动,此时“革命”的审美理想占据了一切,红卫兵满怀豪情地向旧世界宣告“所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理发馆、裁缝铺、照相馆、旧书摊……等等”都是要被批判、被砸烂的。
尚在学校读书的陈丹青接触到大量从外地抄家流落到上海的物资,使他能有机会临摹到欧洲的油画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阵营对共和国采取了封锁政策,国内的画家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欧洲美术的任何消息。
大量的文献及图像表明,尽管中国早期的现实主义绘画接受了徐悲鸿等人从欧洲带来的古典写实技法,实际上前苏联学到的成果似乎更为有力地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
陈丹青在回忆临摹这些经典油画的“画片”时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们当时就是想画得更像苏里科夫或列宾等伟大艺术家的作品。
二、插队落户的生活体验与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不仅仅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陈丹青在插队落户期间其实还受到来自身边画家成功实践的鼓舞。
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究其原因,中国教育难辞其
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究其原因,中国教育难辞其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究其原因,中国教育难辞其在人人网上分享了一个视频,是关于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的事情,看完视频后,觉得很难过,陈丹青的出走,到底是谁的责任呢??陈丹青的辞职报告上写到:“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究其原因,中国教育难辞其。
我不相信现行考试制度,不相信教学大纲,不相信目前的排课方式,不相信艺术学生的品质能以‘课时’与‘学分’计算… 人的才气,性情,素质,统统变成了表格数字,从这些表格上根本看不出考生是怎样一个人…”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尤其是艺术类,这种应试教育确实残害了不少考生,一个标准化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是否符合艺术培养精神,因为毕竟张扬的个性和原创的精神才是一个从事艺术的人一生该具有的品质。
在视频上,我们可以看到,陈丹青对于人才的渴望,对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忧虑,确实,从事艺术应该有***又感情。
但是他从每年的招生名额中看到的只是表格,只有表格,完全不了解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孩子,究竟这些个孩子有没有艺术感觉。
在一次招生中,他看到了希望,从中挑选了五个极具天赋的人作为研究生培养,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五个学生因外语考试没过线而面临离开,陈丹青觉得完了一切都完了,但他还是向院里写了报告,恳请能给他们一次机会,终于留下了这五个学生,也留下了陈丹青的一丝希望,可是在第二年的考试中,五人全军覆没,终于离开了学校,,辞职报告《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究其原因,中国教育难辞其》。
其中的一名学生回忆说:陈丹青一直是很维护学生的,那年,他老的特别快·······此后的几年,都招不到一个研究生,其中有一个女孩,英语仅一分之差,考取了两年没能考上,陈丹青没让她坚持,因为他觉得这是对艺术的侮辱,侮辱了这个学术,侮辱了这个学科,没有必要了。
上海名人(最新)
上海名人(最新版)著名人物在近代、现代与当代上海文化名人中,除了本来就是上海人,也包括曾经在上海寓居过的文化名人。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亦包括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而被埋没与封存了许久的前辈。
文学界:陈望道、李伯元、曾朴、陈独秀、鲁迅、瞿秋白、储安平、茅盾、巴金、关露、丁玲、张爱玲、史量才、王元化、王造时、芦芒、吴强、王安忆、叶辛、陆星儿、叶永烈、程乃珊、余秋雨、陈伯吹、施蛰存、赵超构、陆谷孙、曹禺、胡适、蔡元培、柔石、邹韬奋、陶行知、黄炎培、郭沫若、卞之琳、周子亚、宗白华、吴晗、季羡林、柳无忌、马寅初、梁实秋、冯友兰、傅雷、费孝通、朱自清、钱钟书、叶圣陶、赵丽宏、秦文君、韩寒、等。
书法美术界:任伯年、吴昌硕、丰子恺、刘海粟、张大千、林风眠、朱屺瞻、唐云、钱君陶、王壮弘、杨可扬、谢稚柳、张乐平、胡一川、程十发、庞薰琹、朱宣咸、郑野夫、陈铁耕、陈烟桥、沃渣、马达、力群、江丰、黄新波、李桦、王琦、余白墅、王麦秆、黄永玉、邵克萍、汪刃锋、陈逸飞、陈丹青、赵延年、沃渣、荒烟、沈柔坚、沈鸿根、沈尹默、陆俨少、朱明(朱哲)、黄丕谟、施大畏、徐健国、弘一(李叔同)、黄宾虹、樊少云等。
戏剧界:汪笑侬、梅兰芳、周信芳、尚长荣、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李炳淑、评弹三杰、马莉莉、焦晃、王汝刚、茅善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安娥。
‘等。
影视界:阮玲玉﹑王家卫、赵丹、谢晋、孙道临、陈冲、宁静、潘虹、张瑞芳、秦怡、奚美娟、蓝苹(江青)、于伶、白杨、黄佐临、周璇、唐嫣、左溢、胡歌、陆毅、马伊俐、孙俪、徐峥、汪明荃(祖籍)、龚秋霞等。
舞蹈界:黄豆豆、舒巧、辛丽丽、周洁、毛阿敏等。
音乐界:萧友梅、聂耳、田汉、贺绿汀、周小燕、朱践耳、陈传熙、陈燮阳、廖昌永、左溢、薛之谦等。
军政界:蔡廷锴、蒋光鼐、谢晋元、八百壮士等。
实业界:荣宗敬、荣德生等。
科技界:钱伟长、钱学森、徐匡迪等。
教育界:盛宣怀、马相伯、谢希德(女)、杨福家、王生洪、杨玉良等。
中国美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孙光先生的博客在《试论西方艺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一文中呼吁到:自清代西洋画家入聘宫延画师之后,时世便形成端倪,清末改进主义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启迪;“五四”先驱陈独秀的火花扇起;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等人的迷洋学西,继之第二代人物李若禅、朱屺瞻、李可染、关良、吴冠中等无一不是学习西洋画出身的高手。
于是乎,扛鼎中国画美术界大旗的宗师级人物几乎都成为了先学西画后从中国画的“异化分子”。
喜乎?悲乎?当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又一股出国留洋之风盛行,他们再次成为迷洋学西的第三代人物:陈逸飞、陈丹青等。
……中国近代美术史是否会续写从“变异”向“变迁”的历史演变。
纵横历史,汇中融西,似乎早已成为了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界普遍承认的法则,试问,我们的美术教育体制在哪里?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我们在热烈讨论西方美术对中国近代、现代、当代美术的影响非常之大时,却很少有议中国美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而且这个点也可在中外美术院校或是美术系所开设的课程上得到验证,中国的美术院校或是美术系都开设有西方美术史和多门类西画的课程,而且比例很大,而在西方的美术院校或是美术系就没有开设相关中国画的课程。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美术对西方就没有一点什么影响?我想起文欢著《行走的画帝——张大千漂泊的后半生》中,记录张大千和毕加索东西方两位艺术大师会晤的一节。
毕加索是一位极富传奇和浪漫色彩人物,其艺术天马行空、达到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成就。
从1946年以后,毕加索长期定居在法国南部尼斯港的“加尼福里亚”别墅。
这个别墅既有古代宫殿式的繁复豪华之精致,又具有所有的现代化设施。
1956年7月29日的中午11点30分,这幢别墅的大门为到访的著名中国画家张大千敞开了。
毕加索请张大千夫妇和赵翻译落座后,便立即捧出五大本画册,请张大千观看。
张大千吃惊地发现里面的画竟然都是临摹的中国画,画的多是花卉虫鸟之类,而且一看便知是模仿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的画作。
陈丹青画展观后感
陈丹青画展观后感陈丹青建筑班冯蕾作为美术欣赏课活动的一部分,上周四我随着我们系的师生一同来到江西艺术中心参观陈丹青。
在几个小时里,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欣赏了自己喜欢的画作,也收获了许多。
舍斯托夫说:人就是向现实转变而尚未完成转变的可能性。
时间友谊艺术,是本次展览的主题,由三位画家相识四十年来的故事与作品,作为主线,叙述青年时代的理想,油画实践的轨迹,围绕艺术的友谊。
四十年来,三位上海老朋友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起伏与变化:林旭东由油画转向版画,继而转向电影,又回到油画;陈丹青的绘画与书写生涯,已为公众熟知;韩辛从上海美国北京的艺术游历,则是一个文革少年成长为自由画家的典型。
在四十年故事中,陈逸飞刘小东贾樟柯,是这三位画家长期友谊的见证人。
而三位老友的各自陈述,使我们有机会进入时光隧道,目击文革时期自学一代如何成才,为今天的艺术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明的对比与反思。
展厅入口的大幅黑白照片,是年三位老友骑着自行车穿越上海的弄堂,笑得非常开心,一如他们的年轻时代。
那是动乱的年代,岁月荒荒,他们躲在角落偷听苏联录制的欧洲古典音乐,自学绘画,彼此玩笑,八九十年代,三个人各走各的路,到了新世纪,又凑到一起画画,聆听当年的曲目,依然彼此玩笑在展厅中,四十年的光阴转化为物质与文字,在展馆的墙上交错并置,灯光下显得很静很亮。
门首两侧的墙上是三位老友的三篇自述,作品由左右两端展墙挂开,按年代顺序,依次分段,向展厅深处延伸:启始于年代三个自学少年的自画像,以及欧洲各名作的临摹,终结于年各自的写作和创作,每一展室印在墙上的解说文字,关于画,关于人。
陈丹青与韩辛各写了十余段,林旭东寡言字仅写了三段。
此外,半数以上的画配有图说,韩辛与陈丹青各占一半,这是两个话多的人,一个爱听表扬,一个乐于夸奖。
林旭东写道:一天上街,在淮海路上迎头就遇见了病后的丹青和他爸爸。
以后就开始你来我往地时常见面。
有时他会和爸爸或者弟弟一起来。
他爸爸和弟弟的形象俊朗,常常成为丹青习作的对象,后来丹青画的康巴汉子,骨相结构中也有他们的影子他这几年的画中,我比较有感于他的印刷品写生,形式上是他在美后期图像并置的延续,但已不只游戏概念,娓娓道来的是他的衷肠比他的文字恳切,或许更私密,岁月苍桑,世事难料,画家能守住的也只有这几本旧画册,在无人喝彩中自有一种从容与淡定,波澜不惊中题材已被超越:在一笔一划的把玩中,他营造着安放性命的处所韩辛画得很多,水粉画,画的多是风景和静物。
艺术家、画家介绍——陈丹青
《 陈 丹 青 素 描 集 》
素 描
1978年,陈丹青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央美术学 院油画研究生班。1980年,陈丹青为准备毕业创 作,二次进藏体验生活,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 沓速写。统称为《西藏组画》。此时陈丹青只有 25岁。 1980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引起了美术 界与文艺界的极大震动,所有文艺报刊争相刊发 与评论。《西藏组画》奠定了其中国美术里程碑 式的历史性地位,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 主义经典之作。《西藏组画》持续获得广泛的关 注、评论、研究。至今艺术界仍存在着“陈丹青 情结”。
陈丹青,1953年 生于上海,祖籍广东 台山市三合镇良村, 艺术家,文艺评论家, 学者。自幼喜欢绘画, 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 岁的孩子时,即被 “文革”流放农村。 1970年至1978年,陈 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 农村插队落户。远离 亲人,在水深火热的 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 习绘画。
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 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 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 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 有名气的“知青画家”。陈丹青属于初 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 然。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 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西藏组画》——写实主义
《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
《 西 藏 组 画 》
《西藏组画》
《 西 藏 组 画 》
《 西 藏 组 画 》
《 西 藏 组 画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藏 组 画 》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 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 至今余韵不绝。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 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育制 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 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 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十大红色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红⾊经典绘画作品赏析1、靳尚谊《⽑主席在炼钢⼚》此画创作于1969年,是当时靳尚谊个⼈完成的唯⼀⼀张⼯业题材的油画,“看着这张画,就像⾯对历史,画中的⼈物充满⾰命的简单性,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2、沈尧伊《⾰命理想⾼于天》《⾰命理想⾼于天》创作于1975⾄1976年。
画家沈尧伊创作此画时,正值青壮年时期,据画家亲述,出于对于长征精神的⽆限向往和崇拜,1975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长征题材的创作,并⽤3个⽉的时间,重新⾛了⼀趟长征路,归来后即创作了这幅油画。
3、陈逸飞《黄河颂》《黄河颂》创作于1972年,是陈逸飞早年成名作品中第⼀幅独⽴创造的巨幅宽银幕式油画。
当时陈逸飞仅25岁,担任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负责⼈。
这幅作品1977年在全军美术展上⾸次公开露⾯,作品的构图、⾊彩以及⾼超技术引起了美术界⼴泛关注,也是陈逸飞“⾃认为最得意的作品”,奠定了陈逸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4、《幸福渠》该作品创作于1974年,由陕西省⽂化局美术创作组集体完成、刘⽂西主要执笔,作为重要⾰命历史创作参加《庆祝中华⼈民共和国成⽴⼆⼗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幸福渠》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法,反映上个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书记处⽑泽东等领导⼈在延安枣园居住期间,领导全党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产运动。
此作⼀经⾯世,便⼴为流传,红极⼀时,成为美术展览的代表作品,亦是刘⽂西⼈物画创作的巅峰之品。
5、吴作⼈的《战地黄花分外⾹》吴作⼈博物馆级巨作《战地黄花分外⾹》创作于1977年。
6、李可染《长征》作品中,景物横向展现,重⼭叠积,如⽝⽛⾼低,参差错落,雄奇壮丽。
红军队伍沿狭窄⼭路从左往右横越画⾯。
画家成功地将⽑泽东诗词中的⾰命豪情与浪漫⾊彩视觉化。
画中⼭体以浓墨重⾊写成,块⾯厚实稳重,以留⽩形成的⼭路、⽔道穿插其间。
从深浓墨⾊过渡到留⽩,⾊调的明暗变化,平衡了画⾯厚重的体积感。
全幅结构规整,笔墨精严,⽓象万千,是⼀帧⽂学性、艺术性与时代意义结合的精品佳作,是新中国美术史中的⾥程碑,也是画家个⼈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代表作。
杨明义:我的使命在江南
黄永玉称杨明义是“到森林里找见金鹿的人”,吴冠中在撰文中评杨明义“既是版画家又是创新派画家”。他不遗余力地把周庄推荐给吴冠中、陈逸飞、陈丹青等画坛名家大咖,后来他们纷纷投入到绘画周庄、保护周庄的行列中,让周庄的美被世人所了解和熟悉。吴冠中来到周庄后曾兴奋地说:“这个地方我要待下去,好好地画水乡”。正是周庄,给了吴冠中启发,让他重新开始画江南水乡。陈逸飞感叹:“我恨不得把这个水乡买下来,真的太美了”。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就是以周庄双桥为素材创作的。从此,周庄走出国门,名扬世界。
杨明义正式开启绘画人生,是进入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之后。那时学校位于现在的苏州园林博物馆,在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中间。“我们常去拙政园看书、写生,每天午休的时候,到苏州博物馆去看八大山人的画、看书法,在这样的地方学习成长,条件真是得天独厚,再画不好真是太惭愧了。”
1973年11月,黄永玉一行来苏写生,他们为画画废寝忘食的创作热情杨明义看在眼里。“黄永玉、吴冠中是我最崇拜的画家,我有幸全程陪同他们在苏州写生十余天,这次偶然同行的机会让我领悟到追求艺术的信念,更了解无论社会如何变,艺术家总有发现美的眼睛。”明白了这个道理,晨昏阴晴的景致,杨明义信手拈来都能成篇。
《水镇新荷》
本刊特别对话杨成的?
A:我认为画家一定要去生活中寻找风格,离了生活,绘画就会迷失方向。青年时期,我就明确了绘画的宗旨,画要为我们的社会、国家、人民做贡献。
Q:您为何选择水墨,而非水粉、油画等工具来表现水乡意境?
陈丹青眼中的鲁迅
作者: 李广文
出版物刊名: 鲁迅研究月刊
页码: 91-92页
主题词: 陈丹青;鲁迅;招生制度;专业特色;公共课程;语文教学;陈逸飞;研究生
摘要:陈丹青先生是一位画家,因为他属于学院派的,一般读者对他知道的并不多,和陈逸飞先生略有不同。
陈逸飞先生活跃于艺术界与娱乐界,经营的“大艺术”理念主要还是着眼于市场的推广。
陈丹青先生为读者熟悉源于其对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不太满意,因为某些公共课程的“重要性”使得无法召到专业特色突出的研究生,同时对千人一面的素描考试也有微词。
(丹青先生对青年学子日益衰弱的国文水平也是很忧虑的,认为母语学不好的,外语的水平也高不了,而文化是讲究传承的,国家有关部门过分强调了外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己的语文教学。
)陈丹青深感失望而辞去了美院的教授和博导,这事曾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水墨江南
水墨江南杨明义,生于江苏苏州市,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专,198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1987年赴美留学,后毕业于纽约青年艺术学生同盟。
1999年回国。
现居北京。
中国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问:十多年前,就听说苏州有个杨明义,专画江南水乡,可不久就听说你去了美国,在国内也看不到你的作品了,后来又听说你已回国了,如今在北京见到你,能否谈谈您目前的情况?杨:我回国也有一段时间了,之前我在美国呆了十多年,如今很多我的画家朋友像陈逸飞、陈丹青都回国了。
而特别是像我画中国画的,根还是在中国,在中国应该有更多赏识我艺术的朋友和同道们,所以回国后我选择在北京定居,就像我当年去美国选择在纽约留学、生活一样,因为这里有很好的艺术氛围,可以与更多的同道朋友们切磋艺术,冷静思考我下一步艺术的发展。
问:80年代,您的水乡画风就自成一格,其后一大批人在追逐您的风格,要不是您在国外旅居了十多年,国人欣赏您作品的机会还会更多,您的声名也会更大。
杨:当年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我吸收了现代水印版画黑白对比,块面与线条的有机结合,把江南水乡建筑作为画面主题去突出描绘,形成前人所没有过的,用水墨画来表现江南水乡的新的绘画形式。
当时,我的这个画风出来后,在本地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有一批人认为这种画不应该叫中国画,但是,我的这批水乡作品还是受到了美术界的关注,许多杂志都专题介绍了我的作品,一些老一辈的画家像华君武、黄苗子、黄胄、程十发都肯定了我在艺术上的探索,还致信鼓励我,吴冠中和黄永玉曾热情地为我撰写介绍我作品的文章。
1986年,美国驻广领事馆为我办了展览,南京金陵饭店在成立四周年时也举办了我的画展,作品全部卖光,以致有许多人开始学我画江南水乡。
但他们不太懂黑白构成,只画其外表,未能画出水乡真正的意境和情趣来。
当时苏州本地画界很保守,我感到这个环境不适合我,所以考虑离开苏州。
问:那为何在您当年事业发展很好的时候,却抛开一切选择去美国留学呢?杨:我去美国是想进一步扩大视野,也想了解外国画家的成长发展的过程,因为在国内的时候我去过一趟日本,看了在那里展出的罗丹雕塑、劳特累克特展和一些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原作,很是激动,而这些在当时80年代的中国只能是看一些印刷品,所以决定要到美国去开眼界去看更多的艺术珍品,我还特别喜欢毕加索的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逸飞和陈丹青
阿拉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方,中国进入现代化的诸多事情都与上海多多少少有关链。
它不光是城市大又繁华,而且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诸方面也有人才辈出。
在我少不更事的童年,故乡的一个远房叔叔曾经在上海呆过几天,那会儿他在我的眼里可是个见过大世面的“神仙”哩,能听他侃聊上海的稀罕事,是我最幸福且向往上海的时刻。
于是就经常梦想:总会有一天我也到上海去看看高楼,逛逛外滩。
第一次去上海是我在浙江当兵时,受上海电视台邀请我们军人宣传队去拍演出的节目录像,去之前部队的长官就再三叮嘱大家:“不要光顾看高楼胡乱瞎转,不要被美女晕花了眼而撞车遭难,尤其是别跳到黄浦江里去洗澡。
”我们这些当兵的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土包子,生怕我们丢部队的人,动员会上就没完没了地直唠叨,可我们还照样在上海出了不少的傻洋相。
我就是现如今见了上海的人还有一种想自嘲的怀旧感。
自从喜欢上绘画,陈逸飞和陈丹青也是我谈论油画时提到最多的人名,中国的油画界也因“二陈”的出现而有时段的不少闪光点。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的认识和想法都在发生着变化,我现在才有斗胆尝试着从学术的浅薄认识上去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陈逸飞是商业艺术市场的幸运儿,也是第一个敢吃”螃蟹”
的油画家,为艺术时尚的市场化不停地工作,劳累过度而不
幸去世;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时段的小小遗憾。
他在政治艺术的时潮中崛起继而出名,比较早的去西方发达国家生活,靠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很快就进入了商业油画艺术的创作领域。
在那个大家都想钱的年代,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个油画国内画家进入国际市场的标帅。
现在仍然有不少人钟情于他的绘画,不断地办展和拍卖,不否认他在艺术追求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水平,也证明有不少欣赏他的人群还存在。
但若真正要从文化艺术的语言角度去讲:他绘画艺术的视觉智慧高度还不够,造型和构思是一种戏剧化的人物表演式;尽管技巧不错,但还是一般性没有造型语言独特风格的写实而已。
既显示不出来在中国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在追求高度,在油画艺术语言当代化表现方面仅仅是重复欧洲写实技法的老套。
这也是我们生存的社会从政治斗争时代走向市场化;有着一切都会商业化的起初时所无法摆脱之无奈。
唯美、世俗,迎合一般人的审美趣味,甚至于有讨好初级美感趣味的嫌疑。
价格不菲、交易活跃,遗憾地是他的绘画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可能会没有较高的地位。
同是上海人的陈丹青却与他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全国美术圈子内外二人都有着几乎等同大小的影响力,尤其是后者让青年学子更是趋之若鹜,这种拜膜的热情让我都感到有些可怕,过份地热情让人觉得有时候接近一种酷刑。
我也喜欢过他的文字趣味,文章写的有模有样,机智、虽然略有贫嘴感但幽
默是他天生的语言智慧,文字中有许多阅读的“彩头”;就是真正专业写作的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1975年我在南京军区当兵时就看过他的不少习作照片,那时侯我就巴望,如能见到陈丹青一面,向其请教也是一件美事也。
因慕其名,我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到北京时就立马去中央美院拜访刚刚读
完研究生的他。
那时的他准备出国,和妻子同住一个学生宿舍,初次见面的印象给人感觉两人都很有学养,尤其他妻子具有东方纯朴的典雅与美丽,让我心里长久地暗暗称奇;他听着交响乐画着西藏题材的油画,并让我们看了他在西藏画的几百张速写,话语不多没有说教,最后亲自送别我们到校门口,他待人的平易叫我现在想起来还有点感动哩。
再次见面时已经是十多年后我在中央美院进修那会,他回国给研修生上课。
因为长时间不动笔画画写生技法有些生疏,但他喜欢拿着摄像机到处拍个不停,哪怕见到一头猪也不会放过。
他讲座时不停地抽烟,不管是天南海北总是有些见地的述说。
唯一不舒服的就是他喜欢国骂、脏话连连叫人不堪入耳,也许是有些“行为”的企图吧;现在看来可能是内心比较烦躁,理解人的宽容度还有些不够。
我读了他写的几本书,虽然文字独到,阅读起来乐趣不少,如果往深处仔细品味,感觉到在中国文化的认知上好像有些欠缺。
前几年,他在博客里说得比较实在也的确有些道理,言论虽然“愤青”,但性情还真。
这几年在国内名望大增,书出了一本又一本;画卖得也
不错,有了钱能过上优越的日子啦。
他也到了一定的年龄,希望他自己应该会慢慢地调整心情,能渐渐地对国内之现实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适应。
虽然近来画了有些想法的创作,也喜欢捆绑中国政治名人的形象符号;折腾来折腾去的但还是不尽人意。
他不仅聪明且也是个明白人,敢于承认自己的作品之由来是从模拟苏派过渡到学习法国的“巴比松”(一个专门以画风景为主的画派),还坦认自己没什么高招;不管绘画市场如何,他起码不想重复自己;虽然想进行多方位的继续探索,无奈,其文化艺术的认知进展几乎停顿在西化的写实阶段,艺术创作的想象力恰似“骑虎难下”,在绘画表现上不仅仅原地踏步且有点倒退了。
客观地从实际上来讲,在那个年代他的写实技法水平在国内是个顶峰,出国后至今没有大的突破。
我发觉他和陈逸飞不同的是企图走西方油画的传统与正经,当时势的发展使自己的艺术不能达到潜意识的愿望时,便戛然而止地停住了复制以前。
虽然现在画的有点无可奈何,甚至也有了点“佛洛依德”(英国当代写实画家,喜表现几下的人体甚著名)的影响。
历史的特定时段往往以表面地呈现给一些人能腾起的瞬间,那时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比现在单纯,只有政治的限定,没有商业利益的缠绕,权利和金钱的欲望比现在要弱得多。
所以,陈丹青的出现对当时的画家们有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各个阶层都有
所转化和人们在文化艺术认知层次上也渐渐地提高,大家对绘画的欣赏标准也在往民族艺术的本质上接近。
艺术的自由状态逐渐扩大了,许多人对本国文化及历史传承也越来越重视和正视。
如果不去真正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并在外来艺术里有所恰当结合和表现,才能使自己具有独立的绘画语言。
从目前我所见闻的信息来看他显然是还有一些距离,尽管画了不少书籍和画册,也捆绑了毛泽东的形象符号,涂抹了不少人体写生,依然的丰乳肥臀地肉感,其实还是一种与艺术表现无关的作法与照相式的真实复显,还没有形成个人绘画语言的独特风格。
他已早成为媒体人物,不断的骂声也给他带来了利益和些许烦恼,同时也成为人们一时的谈资。
陈丹青也是个生活中正常吃喝拉撒睡的人,是人总会有他的局限性和片面;在社会不断的发展渐变中,如果我们还在喋喋不休地饭后茶余谈论他,除了谈论者本人幼稚的心态没有长进外就是自己对文化艺术认知也有了一定的停滞不前。
陈逸飞已作古,我们也偶尔会怀念他。
陈丹青还年轻,我们应该给予他希望;让人家有一些认知学习的时段空间,他才能不停地扬弃、不断地去提高文化艺术的认知水平,况且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两年就能做到的事。
我真诚地希望他静下心来作作学问,不再张口“操娘“闭口”傻逼”,楞是硬邦邦地把自己逼成一个绘画大傻帽;或者能狠狠心地不再抽烟、不再为了自己能“活神仙”一刻而烟雾缭绕地污染别人,为
了他一身中国绅士派头的着装行头,更为了他那美丽的老婆和家人、也为了自己的健康且继续涂抹而省俩买烟的小钱如何?钱实在多得没地方花了就施舍点给不挪用善款的慈善机构也可啊!
不管说到浦东还是聊及浦西,陈逸飞已经完全定格在逝去的岁月了,活着的人总还是想一天天地明明白白活着,长江前浪推后浪,武汉南京到“松江”(上海的古县名),陈丹青啊还是啊拉的陈丹青。
杨云祥写于 2011年4月25日。